構成耕地質量評價因素有哪些
① 耕地質量評價=耕地地力評價嗎
土壤中含有的有利作物生長的營養成分構成.
② 土地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一、評價目的
農業地質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的目的是反映現今農業地質環境質量的總體狀況及其區域分布,為省市各級土地宏觀管理和規劃提供地球化學依據,為土地可持續利用服務;同時,在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特色優質農產品、促進科學合理施肥及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發揮指導作用。因此,評價需綜合考慮農業地質環境的各種要素,包括地質背景、土壤地球化學、水地球化學、農產品安全適宜性及氣候環境等等,通過多要素資料整合、信息挖掘與提取,揭示影響農業地質環境質量和農業生產的關鍵要素及指標因子。
二、評價體系建立
農業、環境、生態領域的綜合評價方法模型很多,過去常用的方法包括圖層疊置法、層次分析法、灰色關聯法、綜合指數法、專家系統法、神經網路法等等。隨著全國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研究的不斷深入,中國地質調查局推出了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並制定了《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技術要求(試行)》(DD2008—06),它是以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為基礎,依據土地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和有機污染物含量水平等地球化學指標因素,以及其對土地基本生產功能影響程度而進行的土地質量級別評定;評估指標以反映土地質量的地球化學要素如土壤肥力指標、土壤環境健康指標為主,以大氣質量、水體質量和農產品安全等為輔,綜合考慮與土地利用有關的各種因素,實現土地質量的地球化學評估。
鑒於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的綜合評價理論依據和方法技術經驗的逐漸成熟,基於本次研究成果資料特點,以土壤綜合質量(環境質量和肥力質量)、淺層地下水綜合質量評價和區域農產品安全性評價成果為基礎,按《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技術要求(試行)》開展土地環境質量的綜合評價。
第一步,按評估技術要求對土壤中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和pH、有機質等影響土地質量的內部指標進行篩選,構成土地綜合環境質量的內部因素。以每4km2作為評估單元,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參評指標進行權重賦值,隸屬度函數模型對指標進行隸屬度函數值計算,採用加法模型計算綜合得分(即綜合指數),根據綜合指數值製作土地環境質量綜合評價「色塊圖」,實現對土地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等」的劃分。
第二步,淺層地下水和農作物質量是間接反映土地質量的外部指標,通過農用灌溉、生活飲用等途徑進入土壤的淺層地下水可引起土地質量的變化,而農作物安全性指標可間接反映土地質量。利用淺層地下水和農產品地球化學研究成果,分別依據水環境質量標准、農產品食用安全分級標准及相應的評價方法,評價淺層地下水環境質量和農產品質量,構建土地綜合環境質量的外部因素,實現對土地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級」的劃分。
第三步,採用數學表示方法將評估單元等級色塊上疊加代表外部因素的淺層地下水和農作物質量,形成土地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圖,並對各等級土地面積、所佔比例及分布范圍和管護建議進行全面評價。
(一)土壤肥力評價
土壤養分元素按含量高低可劃分為3類:①必需大量元素:N,P,K,S,Ca,Mg,有機質。②必需微量元素:Fe,Mn,Zn,Cu,B,Mo,Cl。③有益元素:Si,Co,Ni,Na。
根據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技術要求(DD2008—06)土壤肥力指標篩選原則,對以上指標進行篩選。單指標評價結果適宜區和豐富區占總評估區面積80%~90%的指標不參與評價,多元統計元素間相關系數較差的參與評價,以及利用半方差函數值,選擇相關距離(α)相對小的,C0/(C0+C)相對大的指標參與評價。最終確定參與綜合肥力評價的指標為:必需大量元素N,P,K,Ca,有機質,必需微量元素Mo,B,Mn,Zn,有益元素Co,Si。
評價過程中運用層次分析法(yaahp4.01軟體)對參評指標進行權重賦值(表4-41),運用隸屬度函數模型對指標進行隸屬度函數值(fi)計算。
表4-41 綜合肥力指標權重賦值(Ci)結果表
依據前述指標篩選、權重閾值結果和隸屬度函數值計算模型,採用加法模型,對各評價指標的實測值進行權重和隸屬度計算,獲得土壤肥力綜合指數;
P=∑fi×Ci(i=1,2,3,4……,n) (4-5)
式中:P為肥力綜合指數;fi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隸屬函數值;Ci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權重。依據土壤肥力綜合指數P進行綜合肥力劃分,劃分3 等,P≥0.7 時為一等,定義為營養和有益元素豐富區(高肥力區);0.3<P<0.7為二等,定義為營養和有益元素適量區(中等肥力區);P≤0.3 為三等,定義為某些營養和有益元素缺乏區(低肥力區)。
(二)土壤環境健康質量評價
土壤環境健康指標主要是指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和人體健康直接或間接有害的元素或指標。可分為:①pH;②環境指標:Cu,Zn,Cd,Hg,Pb,As,Cr,Ni;③健康指標:F,I,Se;④有機污染物指標:有機氯農葯類等。
根據本次研究測試指標范圍,土壤環境健康指標將從前3項當中進行篩選。健康指標對於作物生長具有雙閾值,因此,健康指標選擇土壤中Se,I和F含量異常(過高或過低)程度較大的元素;根據前面章節中重金屬指標環境分區結果表明區內土壤基本均可視為清潔土壤,且Cu和Zn在研究區90%的土壤屬一類土,故Cu,Zn歸並在肥力指標進行討論。指標篩選結果和指標權重賦值見表4-42。
表4-42 土壤環境健康質量指標權重賦值結果表
(三)評估指標隸屬函數模型的建立
隸屬函數是用於表徵模糊集合的數學工具,主要包括線性模型和非線性模型。根據評價工作的實用性和簡潔性原則,本研究以線性模型為基礎,採用峰值型、戒上型、戒下型模型(圖4-43)。
圖4-43 各種隸屬函數模型及隸屬值計算公式
圖4-43中U為評估指標的上限值;L為評估指標的下限值;O1和O2為評估指標的最優值,x為評估指標的測定值。
各類地球化學評估指標採用隸屬函數模型的原則為:
1)土壤pH、質地和土壤健康指標採用峰值型隸屬度函數模型。
2)土壤N,P,K,B,Mo,Mn等有益元素採用戒上型隸屬度函數模型,評估區土壤中N,P 含量高,且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地區,土壤P 和N可採用峰值型隸屬度函數模型。
3)土壤As,Cd,Hg,Pb等有害元素採用戒下型隸屬度函數模型。
利用SPSS軟體統計各地球化學指標,對於不服從正態分布或對數正態分布的數據,進行平均值±3倍離差剔除異常數據,直至服從正態分布或對數正態分布。對服從正態分布或對數正態分布的數據,按照20%(L),40%(O1),60%(O2),80%(U)的累積頻率值將各評估指標進行分級,各隸屬函數的界限值,隸屬函數界限值與分級標准對應關系見表4-43。
表4-43 分級與隸屬函數界限值對應表
(四)綜合評價
依據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技術要求,土地環境質量綜合分區按「等」和「級」劃分。分等是在土壤環境健康質量與肥力質量綜合劃分的結果。採用表4-44 所示的分等疊加方案,對評價圖斑進行土地環境質量分等,共分為5 等,即優質、優良、良好、中等和差等,並用色塊表示,優質為深綠色、優良為綠色、良好為黃色、中等為粉色、差等為紅色。在土地環境質量分等的基礎上,疊加水環境(灌溉水)質量和植物(本區重點采樣植物為小麥)生態效應指數,建立土地環境質量綜合分等定級體系,即土地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結果。
表4-44 農業地質環境質量分等疊加方案表
每個評估單元農業地質環境質量綜合等級用3位數字表示。農業地質環境質量分等按優、良、中、較差、差5等,分別以數字1,2,3,4,5表示,放在評估指標代碼的第一位。將灌溉水(淺層地下水)質量評價指標放在評估指標代碼的第二位,不超標,以數字1表示,有一項超標以數字2表示。植物(小麥)生態效應評價指數放在第三位,「不超標」用數字「1」表示,「超標」則用數字「2」表示。這樣就可將區內農業地質環境質量分為5等20級(表4-45)。通過這樣的方式對農業地質環境質量分等定級,可以直觀地反映土地內部和外部環境質量狀況及產生的生態效應。評估結果建立資料庫和信息系統後,能夠方便地進行查詢,對於土地規劃利用、土地生態管護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表4-45 農業地質環境質量綜合等級定級方案及代碼(5等20級)表
續表
三、評價結果
(一)土壤肥力分區
綜合土壤必需大量元素、必需微量元素、有益元素和重金屬元素評價結果,編制了農業土壤地球化學環境質量分區圖(圖4-44):
圖4-44 農業土壤地球化學環境質量分區圖
1.營養有益元素豐富區
總面積為8572.50km2,占研究區面積的15.78%,分布在沂沭斷裂帶及其附近、高密西部、濰坊北部及青島、煙台局部地段,主要為河流沖積物和湖積物場所。該區地勢較平坦,土地肥沃,雨水充沛,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宗農作物及花生、果品等,是魯東主要產糧區;該區重金屬含量低,是K,S,Mg,Mn,Na,Fe,B,Ca,Cl,Co,Cu等多種營養有益元素豐富區,其生產條件好,產量高,適合現代農業生產,也是大力發展農、牧、漁業的有利地區。
2.營養有益元素適量區
總面積31 123.98km2,占研究區面積的57.30%,分布在膠萊盆地大部分區域及煙台、威海、日照局部地段,以盆地、丘陵和山區為特徵。主要為第四紀地層分布區,部分中生代地層,少量新元古代、中生代花崗岩,是B,Ca,Cl,K,Mg,Na,S,Si等土壤營養有益元素適量區,重金屬元素含量低,其生產條件好、產量高,適合現代農業生產。在膠萊盆地或部分低丘陵以種植小麥、玉米等大宗農作物為主,山區和丘陵以林、蘋果、梨、山楂、花生為主,宜林、宜農、宜牧。
3.營養有益元素缺乏區(培肥區)
總面積9847.65km2,占研究區面積 18.13%,分布在研究區南部、平度市東部、乳山—威海及沿海地帶,以低矮丘陵或海相沖積平原為特徵,主要出露花崗岩和海相第四紀地層。岩石裸露區或濱海平原區植被稀少,水土保持差,受人為污染較少,缺乏N,P,K,B,Mo,Ca,Mg,有機質等多種營養有益元素,土地貧瘠,一般需要對土壤進行培肥,適當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可發展某些經濟作物和名優特農產品。
4.營養有益元素缺乏而部分重金屬元素含量偏高區
總面積4449.12km2,佔8.19%,包括煙台、日照局部、膠州灣北部、文登—成山角及臨朐—沂水一帶,主要分布在丘陵區,小面積分布在平原地帶。這些地區主要是存在重金屬元素污染(3類土壤),除煙台市一帶以Cu,Cd,Ni等重金屬元素綜合污染為特點外,其他大部分地區是Ni的單元素污染區,另外,有機質,N,P,Mo,B等某些營養元素較缺乏。需加強對該地區污染治理力度和農作物宜種性研究。根據作物的耐受特點,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可限制性地發展農業。
5.部分重金屬元素污染區(劣三類土壤)
總面積325.74km2,佔0.60%,分布在日照、臨朐、沂水和煙台局部地段及乳山市北部地區,主要表現為「點源」污染,這些地區 Ni、Cu、Cd、Hg 等重金屬元素含量高,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劣3類土壤),是某些農作物限制區。可採取配肥等方法阻斷或降低土壤重金屬元素活化轉移進入農作物中,如施用石灰,提高 pH;或施用有機肥增大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或農業工程改土,如換土、排土、深耕翻土等方法,以降低重金屬元素進入作物體,通過食物鏈而造成有害效應。同時還可篩選出適合土壤污染程度和理化性質的種植產品種類,採取低富集輪作的方式,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也可種植花木樹草等。
(二)土地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結果
土地地球化學質量現狀如表4-46和圖4-45所示。可作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111級和121級土地面積共1938.69km2,佔3.65%,分布在莒—昌邑、萊西—即墨及臨朐和煙台北部局部地段。因土壤酸化、灌溉水超標造成植物超標的112級土地面積為34.90km2,僅佔0.07%,分布在煙台市區,加強管護也可作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表4-46 魯東地區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結果表
圖4-45 土地生態管護建議圖
可作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的211級和221級土地分布面積最大,達31 255.72km2,佔58.95%,主要分布在膠萊盆地和各市局部地段;212級和222級土地面積為1620.75km2,佔3.06%,主要分布在安丘西南和沂水,其次零星分布在日照、煙台等地,這部分土地加強管護也可作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
311級和321級土地,土地面積為8084.38km2,佔15.24%,分布在昌邑北部、青島西南、平度及牟平—乳山一帶;312級和322級土地面積為162.85km2,佔0.31%,分布在昌邑北部、乳山北部及煙台局部地段,這部分土地應加強管護。
411級和421級土地面積為5300.41km2,佔10%,目前種植的農產品尚不超標;412級和422級土地面積為3136.82km2,佔5.92%。4等土地土壤顯酸性、土壤重金屬及灌溉水局部超標,局部農產品重金屬超標,主要分布在煙台中部、威海東部、臨朐東部、臨朐—沂水及日照局部地段。
511級和521級土地面積為1217.50km2,佔2.30%,目前種植的農產品尚不超標;512級和522級土地面積為267.54km2,占研究區面積的0.50%,5等土地多位於各類礦區(金礦、石墨礦、銅鐵礦)內、鄉鎮周邊或緊鄰鄉鎮地帶,土壤顯酸性且重金屬超標,種植的農產品超標可能性極大;昌邑市北部5等土地土壤為強鹼性,灌溉水超標,營養元素含量極低,不適合農作物種植。
③ 農用地評價現狀
為科學建立土地等、級、價體系,科學量化農用地質量及其分布,努力實現農用地的依法、科學、合理和統一管理,為深化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農村土地市場的培育提供完整、科學的土地等級體系和土地使用權價格體系標准,2004 年 7 月,重慶市啟動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工作,歷經兩年半,完成了全市各區(縣)農用地分等工作、市級匯總工作和 5 個試點區(縣)(黔江區、九龍坡區、豐都縣、大足縣、巫山縣)農用地定級與估價工作。同時,結合重慶市實際情況開展了樣地法分等理論體系研究,建立了全國首個市級標准樣地體系,《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研究》獲得了 2006 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
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工作採取了「先試點,後展開」的組織路線,技術上採取了「自下而上」的方式,先後投入了 900 多萬元的工作經費,對全市 39 個縣(區)和 142319 個分等單元農用地質量進行了綜合、定性、定量的評定,形成了 50 余萬字文字報告,700 余張圖件成果,800 余張表格數據,近 50G 的電子數據等成果資料。
按照《農用地分等規程》規定,重慶市農用地分等採用因素法。因素法分等以光溫生產潛力為基礎,採用模塊化的體系結構,可分解為農用地自然質量分、土地利用系數、土地經濟系數 3個模塊,三個模塊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應用該體系進行農用地分等,得到 3 個成果:農用地自然質量等、農用地利用等、農用地經濟等。
重慶市農用地分等採用等間距法劃分等別,自然質量等、利用等和經濟等都採用 100 分為間距,全市控制在 12 個等別內,按照「高分高等」的原則,自然質量等指數≥ 2400 為 12 等,利用等指數≥ 1800 為 12 等,經濟等指數≥ 1300 為 12 等。
重慶市農用地分等評價結果表明,在全市耕地資源中,12 ~ 9 等地為優質耕地,8 ~ 5 等地為中等質量耕地,4 ~ 1 等地為較劣質耕地。重慶市農用地分等評價結果詳見表 1-11。
表 1-11 重慶市農用地各等別面積統計表
從表1-11可以看出,重慶市耕地的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都是以中等質量耕地居多,佔全市耕地的一半,優質耕地與劣質耕地的面積比重基本相似,大體分布由自然質量等別——利用等別——經濟等別的優質耕地面積和劣質耕地面積逐漸減少,而中等質量的耕地面積比重由 44.61%到 56.00%,呈現增加趨勢。總之,重慶市耕地質量呈現正態分布,且以中等質量的耕地居多,基本符合實際情況(圖 1-13)。
圖1-13 重慶市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面積比例對比圖
耕地質量是耕地農業生產力的綜合表現。土壤質量是構成耕地質量的最主要的成分,但是土壤質量的發揮卻受諸多土壤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影響比較復雜,影響的結果也是千差萬別,甚至有可能出現優質土壤的產出結果不及質量稍差的土壤的產出結果。因此,農用地等別評價不能簡單地依據實際產出水平來評價耕地質量的優劣。
從「重慶市農用地各等別面積統計表」(表 1-11)與重慶市農業部門研究成果「重慶市耕地各級別面積統計表」(表 1-10)的比較可以看出,兩者的結果都表明中等質量的耕地佔多數,只是前者「劣質」耕地多於「優質」耕地,而後者相反。形成此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評價因素和因素權重的差異以及評價方法的差異。
④ 耕地質量評價報告怎麼寫呀
http://www.tadx.com.cn/show_info.asp?artid=949
⑤ 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資料庫包括哪些內容
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的工作對象是指近年來由於建設佔用、災害損毀、農業回結構調整、生態退耕答、耕地開發、土地整治等活動,數量、質量、權屬狀況等發生變化的耕地。耕地質量等別監測的工作對象是指耕地質量等別漸變區域的耕地,也可理解為主要受自然環境因素和宏觀經濟政策因素
⑥ 補充耕地數量質量實行按等級折算研究工作與農用地分等工作的聯系
補充耕地數量質量實行按等級折算是按照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降低的原則,利用農用地分等定級的成果和方法,將補充耕地數量、質量與被佔用耕地等級掛鉤,通過折算實現耕地佔補數量和質量平衡。具體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通過對補充耕地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優化設計,增加資金投入,提高項目工程建設標准,努力提升補充耕地的等級,使補充耕地等級達到被佔用耕地的等級,實現「佔一補一」;二是確實無法通過技術經濟方法達到被佔用耕地等級的,按照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降低的原則,利用農用地分等定級的成果和方法,進行等級折算,確定補充耕地面積。
考慮到我國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要求以及耕地後備資源的限制,應立足於通過提高補充耕地等級,達到佔用耕地的等級,實現「佔一補一」,不提倡用增加補充耕地數量抵頂質量,即「以多補少」。 在現階段,為確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不減少,也不允許以補充高等級耕地為由減少補充耕地數量,即「以質抵量」。因而,按等級折算應立足於「佔一補一」,提高補充耕地等級,如果受自然條件等因素影響,補充耕地等級無法達到被佔用耕地等級的,須按等級折算補充耕地面積。
農用地分等和耕地佔補平衡折算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農用地分等是依據構成土地質量的、穩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農用地質量綜合評定。農用地等別劃分側重於反映因農用地潛在的(或理論的)區域自然質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農用地生產力水平差異,劃分農用地等別的因素主要是穩定的自然、社會、經濟指標,所採用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因素法和標准樣地法,農用地質量的好壞通過指數方式表達出來。這是基礎性農用地質量評價工作,可以給未來多項更實際的主體質量評價提供基礎,但是,由於其服務目標的多樣性,成果定位層面較高,直接應用於任何一項具體實踐都需要進行技術性修飾。耕地佔補平衡質量的評價因素和指標與農用地分等具有很多相近之處,兩者具有互相轉換和融合的先天基礎,屬於利用分等中間成果向實際轉化的一項工作,其評價對象是農用地中的耕地和規劃改造成耕地的部分,評價是對耕地質量的評價,所以它更側重於與現實生產力相關的評價。耕地佔補平衡服務的主要目標是保障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安全供給,所以,生產力作為表達方式更容易被人們接受,這就需要將農用地分等中的分等指數轉譯成生產力形式。因此,甘肅省依據補充耕地數量質量按等級折算的有關技術要求,以甘肅省農用地利用等別為嫁接點,通過運用農用地分等成果中農用地利用等指數,將耕地的現實產量通過產量比系數轉化為耕地的單位標准糧產量,通過統計軟體計算出耕地的利用等別與耕地實際標准糧產量之間的數學模型,以此確定占、補耕地質量間的內在關系,建立耕地佔補平衡質量評價體系,確立農用地利用等別與糧食生產能力對應關系。
甘肅省補充耕地數量質量按等級折算工作是在全省完成了 10 個縣(市、區)的農用地分等試點工作,正在全面鋪開時進行部署的。甘肅省以農用地分等試點成果為基礎,通過公用農用地分等的外業調查資料開展數據統計分析,運用農用地利用等指數和樣點實際標准糧產量建立數學回歸模型,進而得到利用等別和實際標准糧產量的對應關系,最後完成補充耕地數量質量實行按等級折算系數的制訂。此項成果已於 2006 年 9 月底順利通過預檢。按照《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補充耕地數量質量按等級折算試行工作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07〕141 號)要求,於2007 年 9 月~ 2008 年 9 月,在省內選擇不同類型的項目開展試行工作。
運用農用地分等成果來考核耕地佔補平衡,可以達到耕地數量與質量並重的雙重效果。因此,依據農用地分等理論及成果,分析甘肅省耕地佔補平衡面臨的問題,探討耕地質量占補平衡的評價方法,以建立耕地佔補平衡折算體系,完善耕地佔補平衡相關政策和制度,建立有效的評價和監督機制,最終保持甘肅省耕地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⑦ 耕地質量的認識與管理
古今中外,質量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加強質量管理是回歸土地管理本質內容的客觀要求。其中,加強耕地質量的管理,對於提高耕地產能、保障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歷史上徵收賦稅,也是要區分耕地質量的。如《禹貢》記載,冀州「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兗州「厥田惟中下,厥賦貞」,即冀州的土地是白壤,賦稅是第一等,兗州的田地是第六等,賦稅是第九等。當前,耕地利用中也存在以面積折算質量的現象,貴州省六盤水市採用「丈量畝」與「習慣畝」折算,質量差的耕地折算比例大,質量好的耕地折算比例小。比如,分類為灌溉水田、菜地的,其折算比例為1:1;望天水田、上等旱地,折算比例為2:1~3:1;一般旱地(坡度15°以上),折算比例為3:1~10:1,這也充分反映了質量差的土地必須以較大的面積才能與質量好的土地對等。由此可見,質量是內在於土地的本質屬性,質量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
綜合考慮耕地質量要素,應包括以下四方面要素:地表要素,這是質量基礎,包括土層厚度、土壤質地、土壤養分構成與含量,乃至地質地貌條件等;氣候要素是指構成土地質量的光、溫、水等天然要素,受所處緯度和地形、地貌條件決定;工程要素、包括光、溫、用水等保障設施,以及供排水渠道、道路交通狀況等;生態要素,指無污染、高品質的要求。
加強耕地質量管理,關鍵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我國現行法律中對耕地質量管理已有相關規定。如《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八條明確了開展土地質量調查和評定土地質量等級的規定,第三十一條和第三十三條提出了補充耕地質量應與佔用耕地質量相當的規定,第四十一條明確了通過農村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質量的要求。這些規定為開展耕地質量管理奠定了基礎。
⑧ 農用地質量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
農用地的功能是為社會提供農產品,其質量可以用產量水平進行度量。
採用定版量方法綜合評定農用地的質量權所涉及"天"、"地"、"生"、"人"四個方面因素。
"天"的因素是宏觀的,是決定一個地區耕地自然質量的首要條件,其連續變化的特點,是耕地等別序列全國可比性的自然基礎。
"地"的因素是區域性和地方性的,決定著耕地自然屬性特徵的多樣性,也是導致耕地自然質量差異顯著、評價因素復雜的主要原因。
"生"的因素是耕地形成有效產出的關鍵,作物品種的差異不僅影響耕地的產量,更影響農產品的品質。
"人"是開發、利用和改造耕地的關鍵因素,具有巨大的建設能力或破壞力量。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則,通過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將是中國耕地保護與生產能力建設的重要途徑。
⑨ 什麼是耕地質量監測及評價報告
這是政府的事你要干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