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研究對我們生活有哪些幫助
1. 研究學習地理對我們日常生活有哪些幫助
我給些樣文給你查考一下。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地理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服飾的材料、樣式、飲食習慣和方式,住房的式樣與特點等,都與地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一、服飾與地理 1、人類服飾的材料與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遠古時代,人類生活在森林裡,披掛的樹葉、獸皮就成為衣服。後來,人類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纖維與動物皮毛為原料,紡織各種布匹,出現了原始的服裝。絲、麻、棉就是人類利用最早的纖維材料。我們的祖先早就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養蠶織綢了。但由於北方環境惡化、氣候變得乾燥,蠶絲的生產逐漸向南方移動。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 2、服飾的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其服飾的式樣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穿白色而寬松的長袍;在北方寒冷地區,尤其是冬季,人們喜歡深色的皮製品服裝;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條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飾的變化與季節更替有關。隨著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換,人們的服飾也隨著之變化。特別是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服裝。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女性的連衣裙、短裙等,春秋季節的休閑裝、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夾克等。 二、飲食與地理 1、菜餚方面。中國的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魯、川、粵、閩、浙、蘇、湘、皖等「八大菜餚」。每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特的烹飪特色是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地方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我國的西南地區味偏辣,江浙一帶偏甜,北方菜味濃香並喜歡放蔥蒜,而廣東菜偏鮮偏淡。飲食和各地方的氣候與地形等因素有關,如西南地區較濕,尤其冬季更加陰濕,吃辣是為了驅寒去濕。 2、主食方面。由於地域差異,水熱條件不同,農作物的種植也不同。我國北方乾旱少雨,以種植小麥、甜菜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種植水稻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麵食為主,南方米飯為主」的格局。 3、茶、酒方面。我國的茶葉品種繁多,如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白茶、菊花茶等,由於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較大的差異,江南一帶喝綠茶居多,寒冷地區喝紅茶偏多。喝茶受地區的影響特別大,如氣候、地理條件、地勢差異等。酒文化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制酒業的興衰也反映了農業生產的起伏與自然災害的程度。由於地區氣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飲酒習慣,酒的品種也不同,如寒冷地區的烈性白酒、少數民族地區的米酒等。 三、住房與地理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條件的影響。例如,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根據降雨的特點,北方農村以平房、土房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為主,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現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裡購買商品房時,更需要綜合考慮地理因素。例如,居住區的交通、周邊的配套設施、環境質量狀況、居住區的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隔等因素。 四、出行與地理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用峽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區,人們有時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駱駝成為「沙漠之舟」。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的時間或交通方式。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飛機,可選擇乘坐火車;易發泥石流的地方,適逢雨季,就不能到這樣的地區去旅遊。外出要會閱讀地圖,通過讀圖迅速了解與熟悉新的環境,從而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
2. 學習地理對我們日常生活有哪些幫助
在「地理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個理念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加學生的生存能力」為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組織實施。
一、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地理環境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響深遠,可以說自然地理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作用,每一種日常生活又會受到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
衣著方面。在講述到影響氣候的因子或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給同學提出生活中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則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學們討論總結之後,一些頭腦反應較快的同學則能舉一反三地調舉其他一些例子:阿拉伯地區的居民服飾為什麼以白色長袍為主,我國藏族牧民則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藏袍等等。
行的方面。除了書本上學生掌握的「南船北馬」外,講到交通規則中的「紅燈停,綠燈行」之後,再適時地給學生提出「為什麼機動車的尾燈都是紅色的?」這個問題,盡管當時只有一部分同學能知道「因為散射的紅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來的討論中,還有的同學能在課堂中舉一反三地把「消防車為什麼都是紅顏色?」解釋的合情合理。
至於食、住方面,同學們可以從氣候知識中了解「南稻北麥」、「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不同地區的民居特點更能給學生想像的空間。針對很多人家房頂的太陽能熱水器,提出「如何幫助家裡調整太陽能熱水器角度?」的問題,根據推導、計算,學生自己總結出了一套解決的方案,輕松掌握了「不同緯度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問題。
教學中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地理的學習內容,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充分適應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地理,從中體驗學習地理的成功樂趣,樹立學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生活中除了衣食住行外,還有許多很平常但學生感興趣的事情,把他們引入課堂,不但能豐富課堂教學,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在講大氣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自學後,我有意識地將一些身邊的事物與書上的知識聯結在一起,設計了幾個討論題,晚霞為什麼是紅的?晴朗的天空為什麼是蔚藍色的?太陽已落山而天為什麼還不黑?夏天裡,陰天的夜晚為什麼比晴天的夜晚熱?討論結束後,分組回答與補充,在熱烈、快樂的氣氛中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為了鞏固成果,最後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回家和家長討論如何在冬季防治農作物的凍害發生。因為都是農村的學生,他們都積極的給我提交了討論結果,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方法。本節課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和生活聯系緊密,具有實踐性和創造性,也給後面學習「氣候變暖」打下了基礎。
三、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釋一些耳熟能詳的詩詞、典故和成語,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有許多詩詞、典故、成語都和地理知識有關,在教學中適時的提出一些,會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如在講「經緯網」之前,我說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學生都知道這是偉人的詩,當時就來了興趣,講完後,學生都會心的露出了笑容:原來只有坐在赤道上的人才能「坐地日行八萬里呀」。在講「太陽輻射的能量分布時」,我當堂背誦了「兩小兒辯日」,讓學生再辯一回,當年難住孔老夫子的問題,學生也能迎刃而解,自然增添了成就感,連平時上課愛打瞌睡的學生都都興奮的舉手發言。
還有許多關於地理的成語也都能成為我們課堂的調味品,如滄海桑田、海枯石爛、風調雨順、日久天長、海市蜃樓、一瀉千里、百川歸海、一衣帶水、源遠流長、因地制宜、涇渭分明等。恰當的運用,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結合當地政府的經濟發展策略來了解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與生產的聯系十分密切。農業在地區間、部門間雖然差別很大,但都離不開當地一定的地理環境,而農業類型的選擇及農業發展方針與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說是對地理知識的運用,使學生體會地理對於生產建設的巨大作用,也是對「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體體現。
保護環境,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是當今農業發展的主流,我們所在的秦嶺山區,是長防林工程規劃區,退耕還林之後,如何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增加農民收入?針對我縣從「山地開發」政策到「退耕還林」政策的轉變,設計了相關的問題讓大家討論。作為農家子弟,討論的熱情很高,還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使命感。
五、把鄉土教材引進課堂
我們的家鄉剛好是在秦嶺—淮河這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上,兼容了南方和北方的風俗習慣、亞熱帶和溫帶的氣候與植被、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耕作方式,在教學中用他們身邊的東西做示例,即引起興趣又利於理解。如在學習「垂直地帶性規律」時,我就用我們身邊的山來加以分析,通俗易懂,事半功倍。在講「地貌」時,用周圍山地的河谷地貌為示例,使學生很直觀的理解了「內外力共同作用形成地貌」的抽象理論。
提倡「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學生感受到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在他們了解當地農業發展政策時充分認識到生活離不開地理,從而產生學習地理的需要,消除學生對學習地理的畏難情緒。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 地質學基礎學習之後對以後的生活,學習有哪些幫助多一點會更好啊,知道的給點啊,謝謝了啊
參考答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 求初中生地理論文一篇《學習地理對我們日常生活有哪些幫助》
我給些樣文給你查考一下。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地理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服飾的材料、樣式、飲食習慣和方式,住房的式樣與特點等,都與地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一、服飾與地理
1、人類服飾的材料與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遠古時代,人類生活在森林裡,披掛的樹葉、獸皮就成為衣服。後來,人類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纖維與動物皮毛為原料,紡織各種布匹,出現了原始的服裝。絲、麻、棉就是人類利用最早的纖維材料。我們的祖先早就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養蠶織綢了。但由於北方環境惡化、氣候變得乾燥,蠶絲的生產逐漸向南方移動。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
2、服飾的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其服飾的式樣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穿白色而寬松的長袍;在北方寒冷地區,尤其是冬季,人們喜歡深色的皮製品服裝;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條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飾的變化與季節更替有關。隨著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換,人們的服飾也隨著之變化。特別是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服裝。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女性的連衣裙、短裙等,春秋季節的休閑裝、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夾克等。
二、飲食與地理
1、菜餚方面。中國的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魯、川、粵、閩、浙、蘇、湘、皖等「八大菜餚」。每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特的烹飪特色是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地方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我國的西南地區味偏辣,江浙一帶偏甜,北方菜味濃香並喜歡放蔥蒜,而廣東菜偏鮮偏淡。飲食和各地方的氣候與地形等因素有關,如西南地區較濕,尤其冬季更加陰濕,吃辣是為了驅寒去濕。
2、主食方面。由於地域差異,水熱條件不同,農作物的種植也不同。我國北方乾旱少雨,以種植小麥、甜菜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種植水稻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麵食為主,南方米飯為主」的格局。
3、茶、酒方面。我國的茶葉品種繁多,如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白茶、菊花茶等,由於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較大的差異,江南一帶喝綠茶居多,寒冷地區喝紅茶偏多。喝茶受地區的影響特別大,如氣候、地理條件、地勢差異等。酒文化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制酒業的興衰也反映了農業生產的起伏與自然災害的程度。由於地區氣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飲酒習慣,酒的品種也不同,如寒冷地區的烈性白酒、少數民族地區的米酒等。
三、住房與地理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條件的影響。例如,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根據降雨的特點,北方農村以平房、土房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為主,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現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裡購買商品房時,更需要綜合考慮地理因素。例如,居住區的交通、周邊的配套設施、環境質量狀況、居住區的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隔等因素。
四、出行與地理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用峽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區,人們有時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駱駝成為「沙漠之舟」。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的時間或交通方式。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飛機,可選擇乘坐火車;易發泥石流的地方,適逢雨季,就不能到這樣的地區去旅遊。外出要會閱讀地圖,通過讀圖迅速了解與熟悉新的環境,從而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
5. 地質學對人民生活的作用
現實意義兩點:1地質填圖找礦 2 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
科學意義:探究地球的演化歷史及預測未來的變化
6. 地質學除了研究地球過去變化,還有哪些與生活結合的用途
其實學習地球科學不僅僅是研究地球,許多改變職業的地質學家做得非常好,我認為這可能與地球科學給我們的思維方式有關,盡管我每天都說我不應該一開始就申請這個專業,但我心裡從來沒有後悔過,也許這不是我最終的理想,但它可以幫助我走向我的理想。其中許多是不研究地球科學的人無法企及的。
這種年齡確定方法就是這樣。自然界中最常見的碳是含有六個質子和六個中子,加起來就是十二個,所以被稱為碳12。此外,還有具有兩個以上中子的碳同位素碳14,這兩種碳在自然界中的比例基本恆定。當事物活著的時候,就會有物質和能量與自然的交換,所以它們體內的碳14含量是相對恆定的,但是一旦生物死亡,它們將不再與外界交換,
關於地質學除了研究地球過去變化還有哪些與生活結合的用途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7. 多樣的地形、地貌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有哪些好處
地形特徵和農業生產的關系
高原的主要農作物是青稞,它是大麥的一種;特有的牲畜是氂牛,連同藏山羊、藏綿羊是青藏高寒牧區的三大主要牲畜。
丘陵地區降水量較充沛,適合各種經濟林木和果樹的栽培生長,對發展多種經濟十分有利。
平原地區面積廣大,土地肥沃,水網密布,交通發達,水稻、棉花、油菜是主要農作物。
此次調查地點為衢州市。衢州市土地面積大,地貌類型多樣,土壤氣候的多宜性,為發展農林牧生產創造了良好地立地條件。層狀地貌明顯,南面為山地,中間為平原,山地與平原之間分布著廣闊的紅壤丘陵。其中:
平原—198.3萬畝,占總面積的14.56%
丘陵崗地 –483.6萬畝,占總面積的36.4%
低中山地 –645.3萬畝,占總面積的49.04%
全市有林地927萬畝,占總面積的69.9% 。
耕地146.7萬畝,其中水田130.35萬畝,旱地16.35萬畝; 園地77.23萬畝,其中果園60.04萬畝,茶園14.78萬畝,桑園2.416萬畝;可供養魚水面15.67萬畝,其餘為交通、廠礦、 城市、村莊佔地。全市尚有待開發的紅壤丘陵近30萬畝,大片的疏林山地和一大批低產田,低產林,低產水面需要改造和進一步開發。
氣候資源:全市季風交替明顯,四季分明,春季回溫早,光熱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但由於全年降雨量時空分布不均,旱澇災害時有發生。衢州市平均氣溫16.3—17.3攝氏度,年降雨量1542--1673毫米,日照時數1785--2118小時,無霜期251--261天,年總輻射量 101.9—113.5千卡/平方厘米,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水資源和水利建設:年水資源總量為98.57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4124立方米,高於全省全國人均佔有量。有大、中型水庫9座,小型水庫437座,總興利庫容為6.305億立方米。有引水工程2235處,固定機電排灌設施3140處,擁有排灌設施3379台,裝機51.0萬千瓦。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積130.59萬畝,佔耕地面積89.1%。有噴灌面積1.8萬畝。全市旱澇保收面積93.9 萬畝,佔耕地面積的64%。另有易澇耕地面積2.64萬畝,易旱面積(抗旱能力〈30天〉5.27萬畝。
生物資源:森林植被豐富,全市有木本植被 91個科,266個屬,634種。蕨類植被9個科,22種,草本植被36個科100餘種。
礦產資源:衢州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初步探明約有34個品種。儲量較大且具有開采價值的有石灰石、石煤、大理石、瑩石、硯石、葉臘石、粘土、高岑土、花崗岩、黃鐵礦、鋁土礦等。其中石灰石儲量在百億噸以上,以常山--輝埠一線質量較優,氧化鈣含量在53%左右。石煤儲量在50億噸以上。大理石僅衢北仙洞--洞口一線儲量就達3000多萬平方米。目前,花崗岩、瑩石、葉臘石也都有開采。
畜禽生產:全市生豬年末存欄121·02萬頭, 年內出欄169·02萬頭,全年飼養量290·04萬頭。家禽年末存欄548萬羽,年內出欄609萬羽;禽蛋總產量為12748噸。 4)、農業產值情況:全市農業總產值517031萬元,其中農業產值319061萬元(種植業產值269645萬元,細分糧食產值133783萬元,茶桑果產值73462萬元),林業產值35459萬元,牧業產值151212萬元,漁業產值11298萬元,農林牧漁產值的比例為61.7:6.8:;29.2:2.3。
基地建設:優質糧油基地100萬畝,瘦肉型豬基地100 萬頭, 白鵝基地400萬羽,白毛烏骨雞基地160萬羽,4·0萬對肉鴿生產基地,20萬箱蜂群基地,100萬畝干鮮果生產基地,6·0萬畝名優茶基地,35萬畝竹筍生產基地,1·0億袋(瓶)食用菌基地,3·0萬畝蔬菜基地,205萬畝商品材基地,12萬畝水產養殖基地。。通過基地建設,初步形成了糧棉油、肉禽蛋、干鮮果、繭絲綢、筍竹、食用菌、名茶、蔬菜、林產品等九條產加銷一體化經濟產業鏈。
衢州市干鮮果和禽畜品種繁多,培育和引進了一批名、特、稀、優、新品種。較為著名的有常山胡柚,衢縣椏柑,江山獼候桃,開化龍頂茶,江山綠牡丹茶,江山白鵝,江山白毛烏骨雞,衢縣三元豬,江山白菇,常山猴頭菇,衢州香抱,龍游竹筍,長林枇杷,烏溪江生薑等,還有龍游烏豬,江山烏豬也是地方良種。
參考資料:地形特徵和農業生產的關系
8. 環境地質學在實際生活中有那些用處
環境地質學在實際生活中有那些用處
9. 地理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有何幫助
GPS 幫助我們定位 GIS幫助我們規劃城區 rPS幫助我們深度了解自然災害。地理知識指導人們進行農業生產,指導企業轉型升級,指導人們規劃線路
10. 了解地質知識對平常生活有什麼作用
地質隊生活中飲用水、住房安全方面有幫助的,你知道地層結構,房屋選址什麼的都會有所注意,防範意識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