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地形易發生什麼地質災害
❶ 我國的地形特點容易發生的地質災害是什麼
我國地形分區比較多,西南泥石流,東南海嘯台風,板塊交界處,山區多發地震,西北比較旱沙化嚴重。近幾年我國乾旱洪水也比較嚴重、、、
❷ [高中地理]如何根據地形判斷地質災害
泥石流1、成因:自然:①山區地形坡度大 ②地表多輸送堆積物③植被覆蓋率低 ④充足的水(強降水、潰壩、冰雪融水)
滑坡1、成因:①山區地勢起伏大,岩體、土體不穩定,有滑動面②重力作用(降水、地震、人類活動加劇滑坡發生)
沙塵暴
1、發生時間:冬春季
2、成因:①春季降水少,乾燥多風,土壤疏鬆,植被未形成,難以抑制沙塵
②全球氣候變暖,冷空氣活動頻繁,多大風,提供了動力
③人類過度放牧、樵採等造成土地沙化
④部分工程建設等破壞地表,地表裸露
3、分布:乾旱與半乾旱地區(沙漠廣布、地表裸露、植被稀疏)
4、冷鋒對沙塵暴的影響:冷鋒風力大,吹揚沙塵,並使沙塵隨鋒面移動
5、危害:破壞草原,加速荒漠化,污染環境,造成呼吸道疾病多發
地震災害
1、成因:地殼運動(構造地震)
中國多地震原因:臨近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與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
2、破壞程度大小原因:自然:震級大小;距震中距離;震源深度人文:發生時間;人口密度、城市經濟發展狀況;建築物抗震程度;人員防震自救意識
3、引發的次生災害:泥石流、滑坡(地表破碎)、堰塞湖、工廠有毒物質泄露造成的環境污染、瘟疫(人員死亡)
4、損失:嚴重人員傷亡;破壞建築物;引發次生災害(如上)
這已經是最簡單的了。
❸ 等高線地形圖中地質災害容易發生在哪
滑坡是斜坡岩土體沿著慣通的剪切破壞面所發生的滑移地質現象.坡度越陡形專成滑坡的可屬能性越大,而在易形成河流的山谷部位,受雨水的沖刷,也比較容易形成滑坡.
讀圖可知,圖中①處等高線最密集,且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因此最易發生地質災害--滑坡.
故選:A.
❹ 中國地質災害分布與我國地形地勢特徵有什麼關系
我國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在地勢階梯的交界處,坡度大,地形崎嶇,容易發生地質災害。
我國地震多發,主要分布在板塊交界處;西南地區多地震滑坡泥石流。
❺ 喀斯特地貌易發生的地貌災害
斯特地貌抄區,地表崎嶇不平襲,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1、村莊多數位於山腳山坡下或災害點下游,滑坡、崩塌十分發育;
2、岩石裸露的山區。由於植被退化,岩石風化、節理、裂隙發育,導致岩石碎裂,山體(危岩)崩塌較發育;
3、各類采礦區。露天採石場不規范的開采方式,給崩塌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井下開采,由於地壓影響和廢碴、尾礦的隨處堆放,常造成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4、大、中型水庫的環山渠道。由於渠道開挖時,破壞了山體的完整性,加上部分渠道年久失修,遇上連續降雨,土層水份飽和,塌岸、滲漏、潰決等,容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危及下游的公路、村莊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5、倚山而建的各類建築物。由於在山腳或山坡修建房屋,人為地促使山體邊坡破壞,或在岩體斷裂面上修建各類建築物,加大主動岩體的重量,從而人為地引起滑坡的發生;
6、是城鎮建設。由於歷史原因,原城鎮建設大多沒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房屋密集,加上大量抽取地下水,常形成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
❻ 簡述山區地震危害嚴重的原因
總結來講,有以下幾點原因。
1.山區地形復雜。發生地震時,復雜的地形對災後救援很內不利。
2.容易容發生次生災害。山區地震往往會引發泥石流和山洪暴發,而雪原地區地震更有可能引發雪崩。
3.道路封鎖。山區地震後,通往災區的路往往會被石頭,樹木堵塞,清理難度大,耗時長。
4.形成堰塞湖。在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中,都出現了堰塞湖。堰塞湖危險極大,很可能會導致進一步的次生災害。
5.通訊困難。山區地震後,通訊設施被破壞,難以與外界聯系。
6.衛生條件差。山區本身衛生條件並不好,在地震後,水源被污染,交通要道被堵塞,山區環境惡劣,極易滋生細菌和病毒。
❼ 我國山區主要地質災害概述
地質災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地質災害發生的動力是地球的內動力、外動力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作用於地殼表部的力。地球的內動力發生於地球內部,非常強大並無法控制;外動力產生於地表和地表鄰近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如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而人類本身作用於環境的不合理的工程以及經濟活動是可以控制的。伴生的各種災變事件是指地殼發展演化過程中同時發生的對自然環境、人為環境產生破壞,對人類本身的財產、生命造成危害的事件。
廣義的地質災害可分為:①地球內動力作用為主產生的地質災害,如地震、火山和海嘯等;②以地球外動力作用為主產生的地質災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
針對我國實際情況,火山、海嘯災害不突出,地震災害歸屬國家地震局管理,所以《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將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歸為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形成、發生的條件很多,主要有地形、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新構造活動、地震、岩體結構、節理裂隙、降雨、地表溝河水沖刷、地下水侵蝕、水庫、湖水浪擊和眾多的不合理的人為工程、經濟活動等。不同的災種,形成、發生的基本條件也不盡相同。如滑坡形成的基本條件是地形、地層岩性及地質構造等內部條件,加上降雨、河流沖刷以及人為開挖坡腳等1~2個外部條件就會發生;泥石流發生的基本條件是高陡的地形(溝床比降)、豐富的鬆散固體物質和強降雨(動力條件)等。
地質災害主要分布於山區溝、河兩岸陡坡地形,有少數分布在丘陵緩坡地形,並受地層岩性的控制;黃土地面塌陷受黃土性質、降水分布、黃土分布的控制;大部分地面塌陷發生在石灰岩分布區的岩溶發育帶和地下采空區;滑坡發生在軟岩、易滑地層分布區。
山區危害油氣管道的主要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和山洪沖刷等類型,其中又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為主。
❽ 中國易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地區,其地形特點是什麼:易發生地震的地方主要有哪些
我國泥石流的分布,明顯受地形、地質和降水條件的控制。特別是在地形條件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1)泥石流在我國集中分布在兩個帶上。一是青藏高原與次一級的高原與盆地之間的接觸帶;另一個是上述的高原、盆地與東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過渡帶。
(2)在上述兩個帶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斷裂、深大斷裂發育的河流溝谷兩側。這是我國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地帶。
(3)在各大型構造帶中,具有高頻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崗岩、千枚岩等變質岩系及泥岩、頁岩、泥灰岩、煤系等軟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積物分布區。
(4)泥石流的分布還與大氣降水、水雪融化的顯著特徵密切相關。即高頻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氣候干濕季較明顯、較暖濕、局部暴雨強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區。如雲南、四川、甘肅、西藏等。低頻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東北和南方地區。
我國地震概況
地震活動地理分布是不均勻的、大地震往往只在某些特定地區發生。地震活動頻繁且強烈區域稱為地震區,許多大地震集中的狹長地震稱為地震帶。中國可劃分為23個地震帶。
1、郯城棗廬江帶。2、燕山帶。3、山西帶。4、渭河平原帶。5、銀川帶。6、六盤山帶。7、滇東帶。8、西藏察隅帶。10、東南沿海帶。11、河北平原帶。12、河西走廊帶。13、天水-蘭州帶。14、武都-馬邊帶。15、康定-甘孜帶。16、安寧河谷帶。17、騰沖-瀾滄帶。18、台灣西部帶。19、台灣東部帶。20、滇西帶。21、塔里木南緣帶。22、南天山帶。23、北天山帶。
我國地處歐亞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兩大地震帶之間,是一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的國家。1900年以來,中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本世紀全球兩次造成死亡20萬人以上的大地震都發生在我國,一次是1920年寧夏海原8.5級地震,死亡23.4萬人;另一次是1976年唐山7.8級地震,死亡24.2萬人。
❾ 丘陵地貌會發生的地質災害
炎陵縣地形以山地為主,丘陵次之,山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常見自然災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故選:A.
❿ 我國主要地質災害的分布與我國地形,地勢特徵的什麼有關
地震(七條地震帶)
滑坡(坡度較陡,以黃土高原,橫斷山脈山區多發生)
泥石流(地質構造破碎,多雨區)
我國地形分區比較多,西南泥石流,東南海嘯台風,板塊交界處,山區多發地震,西北比較旱沙化嚴重.近幾年我國乾旱洪水也比較嚴重.我國地質災害多發區當然是山地,尤其是藏南地區以及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山區,地殼不穩,岩石破碎,多地震.後者山區加上植被破壞,多暴雨,常引發滑坡和泥石流.我國地形分為三個階梯,第一階梯是西南部,第二階梯是中部和西北部,第三階梯是東部平原,一、二階梯地形崎嶇,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