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層岩是屬於什麼地質
A. 火山岩地質
粵東地區中生代火山岩分布面積約占其總面積的10%左右。火山岩主要是燕山期火山活動產物。在粵東北的梅縣、蕉嶺、大埔、豐順等地的中生代火山岩,在空間上總體是沿北東向蓮花山-大埔深斷裂帶及其次級構造帶分布,構成許多侏羅紀、白堊紀火山岩盆地,形成巨大厚度的中生代陸相火山岩系。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廣東省地礦局、區調隊、地質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先後從不同側面對本區中生代火山岩進行過較詳細地研究[6~13]。現據筆者野外地質觀察和對比研究,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將本區火山岩地質特徵簡述如下。
(一)早侏羅世火山岩
早侏羅世火山岩分布在研究區的梅縣、蕉嶺、大埔一帶,自下而上可劃分為下部金雞組火山噴發亞旋迴和上部橋源組火山噴發亞旋迴。本區金雞組火山噴發活動特點是:底部為中性岩漿溢流到中性岩漿爆發,形成安山岩、安山質凝灰岩;中部為中性岩漿爆發,安山質凝灰岩呈夾層產於砂頁岩中;上部為中性、中酸性岩漿爆發到酸性岩漿溢流,形成安山質角礫凝灰岩、流紋岩。
(二)中侏羅世火山岩
在研究區主要分布於梅縣、大埔等地,呈北東向帶狀分布。中侏羅世火山岩為陸相火山碎屑岩、熔岩,呈夾層產於中侏羅統漳平組中。主要岩性為安山質角礫凝灰岩、層凝灰岩及凝灰質砂岩。自下而上組成兩個噴發亞旋迴。下亞組夾6層安山質角礫凝灰岩、沉凝灰岩及凝灰岩,總厚423m;上亞組夾兩層安山質角礫凝灰岩、沉凝灰岩,厚148m。本期火山活動特點是:以噴發-沉積相為主,火山碎屑岩多於熔岩;早期以安山質、英安質為主,晚期以流紋質為主。
(三)晚侏羅世火山岩
粵東晚侏羅世火山岩,是我國東南沿海火山活動帶的南延部分。由於受燕山期斷裂和燕山期以前的斷裂帶復活的影響,火山噴發盆地在空間上沿北東向斷裂及其派生的北西向斷裂構造帶呈串珠狀分布。該期火山岩為一套陸相及內陸湖泊相安山岩-英安岩-流紋岩建造,形成巨厚的中性、中酸性、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夾少量沉積岩。根據沉積噴發特徵、岩石組合及上下接觸關系,可劃分為4個噴發亞旋迴。第一噴發亞旋迴分布在蓮花山深斷裂帶以西的梅縣寨崗上等盆地,下部為砂泥質與凝灰質砂頁岩互層,上部為英安質角礫凝灰岩、安山質角礫凝灰岩、凝灰岩夾少量安山岩,總厚99~231m。該期火山活動以中酸性—中性岩漿爆發為主,溢流為次。第二噴發亞旋迴以梅縣寨崗上等火山岩盆地發育最全,為一套中性夾少量中基性的火山岩。其下部為安山岩、安山質凝灰岩、安山質角礫凝灰岩;中部為安山岩、杏仁狀安山岩、安山質凝灰熔岩、安山質凝灰岩夾玄武岩、流紋質凝灰熔岩;上部為安山岩、安山質凝灰岩、安山質角礫凝灰岩。第三噴發亞旋迴在研究區的豐順縣豐良、八鄉、梅縣寨崗上等地最為發育,為高基坪群火山岩的主體。岩性為一套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夾少量沉積岩,主要岩性為流紋岩、流紋質凝灰熔岩、流紋質角礫凝灰岩、流紋質凝灰岩、流紋質熔結凝灰岩夾少量頁岩、粉砂岩,總厚大於1000m。該亞旋迴火山活動特點是以爆發-溢流為主,形成一套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未見中性岩類出現。第四噴發亞旋迴分布於蓮花山深斷裂帶兩側,以南側為主,出露面積僅次於第三噴發亞旋迴,兩者常伴生一起,呈噴發不整合接觸,底部以一層中酸性英安岩或英安質角礫凝灰岩為界。主要岩性有英安岩、英安質角礫凝灰岩、英安質火山角礫岩、流紋岩、流紋質火山碎屑岩夾沉積岩等,總厚380~1800m。本期火山活動表現出由中酸性到酸性的演化過程。
(四)早白堊世火山岩
早白堊世火山岩主要沿著北東向斷裂及其派生的北西向斷裂呈長條狀分布,為陸相火山-沉積湖相建造,為一套陸相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沉積岩,自下而上可分為上、下兩個噴發亞旋迴,以貝嶺、官草湖等盆地為代表。火山活動以間歇性噴發-沉積相、溢流相、次火山相為主;由下至上由弱增強,即具有由弱噴發沉積→溢流→侵入活動特點。
(五)晚白堊世火山岩
在研究區內的梅縣、蕉嶺、平遠等地晚白堊世葉塘組火山岩十分發育,沿北東向斷裂及其派生的北西向斷裂呈串珠狀分布。盆地中有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的泥砂質湖泊相紅色建造。可分為上、下兩個噴發亞旋迴:上亞旋迴有爆發—溢流—間歇噴發沉積,以溢流相為主,形成厚層狀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紋岩及少量熔結凝灰岩、流紋質凝灰岩、凝灰質砂、礫岩等;下亞旋迴主要為紅色的正常碎屑沉積,伴有少量岩漿溢流—爆發—間歇噴發沉積,玄武岩、流紋岩、英安質凝灰岩、凝灰岩等產於砂礫岩中。
B. 火山岩地質和岩石學特徵
5.1.1 火山岩的地質特徵
本區的火山岩地層在整個浪崗-月鳳山斷陷盆地內廣泛發育(圖5.1a)。陸相火山岩地層可分為下部的打鼓頂組(J3d)和上部的鵝湖嶺組(J3e)。打鼓頂組厚度為425~520m,由兩個岩性段組成,下段(J3d1)以淺灰—肉紅色流紋質粗晶屑凝灰岩、含礫晶屑凝灰岩為主,上段(J3d2)分布角礫安山岩、灰綠色安山岩,為打鼓頂組的標志層,打鼓頂組噴發不整合於下石炭統或新元古界之上。
圖5.1 浪崗-月鳳山盆地區域構造略圖(a)、北武夷地區浪崗-月鳳山盆地地質簡圖(b)和冷水坑礦田外圍地質圖(c)
(b據福建省冶金工業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1:20萬光澤幅和上饒幅,1972;c據912隊,江西省貴溪市下鮑礦區外圍地形地質圖,2009)
1—贛西南坳陷帶;2—武夷山隆起帶;3—揚子准地台;4—閩東火山坳陷帶;5—華北地台;6—第四系;7—鵝湖嶺組第三段火山岩;8—鵝湖嶺組第二段火山岩;9—鵝湖嶺組第一段火山岩;10—打鼓頂組火山岩;11—下石炭統梓山組含電氣石石英粗砂岩、含礫石英砂岩;12—新元古界老虎塘組雲母石英片岩、黑雲斜長片麻岩;13—花崗斑岩;14—石英正長斑岩;15—鹼長花崗斑岩;16—流紋斑岩;17—加里東期混合花崗岩;18—斷層;19—地質界線;20—采樣位置
鵝湖嶺組為一套以酸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為主的陸相火山建造,總厚度>860m,按噴發間斷和演示組合特徵劃分為3個亞段:第一亞段(J3e1):岩性為流紋質晶屑凝灰岩、流紋質熔結凝灰岩,底部為凝灰質砂岩、層凝灰岩,岩石噴發不整合於打鼓頂組安山岩或角礫安山岩之上;第二亞段(J3e2):岩性為流紋質凝灰岩,淺灰色、紫紅色流紋岩,岩石噴發假整合於 J3e1之上;第三亞段(J3e3):主要由流紋質熔結凝灰岩組成,底部見有含角礫熔結凝灰岩和球粒熔結凝灰岩。其中打鼓頂組和鵝湖嶺組第一亞段火山岩主要分布在盆地邊緣,鵝湖嶺組第二亞段火山岩在盆地中央有較大面積的分布,鵝湖嶺組第三亞段火山岩則在火山盆地中心聚集發育(圖5.1b),顯示了火山活動不斷中心化的趨勢。總體上,火山岩的走向為NE向。
5.1.2 岩石類型與岩石化學特徵
5.1.2.1 岩石類型
(1)晶屑凝灰岩
灰綠—灰白色或帶肉紅色(圖5.2a),晶屑凝灰結構(圖5.2b),局部角礫凝灰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石英、鉀長石、斜長石、黑雲母的晶屑和塑性玻屑、火山灰(凝灰質)及少量岩屑等組成(圖5.2c)。晶屑大部分呈稜角狀,粒度大小不一,一般0.5~2.0mm,大者可達5~8mm,含量為50%~60%。膠結物為凝灰質及塑性玻屑,其含量佔40%~50%。當晶屑粒度>2mm者數量超過三分之一時為粗晶屑凝灰岩;局部角礫含量達5%~30%時為角礫晶屑凝灰岩。
圖5.2 晶屑凝灰岩手標本(a)、晶屑凝灰結構(b)和晶屑凝灰岩中具卡斯巴雙晶的石英(Qtz)和鉀長石(Kfs)晶屑(c)
(2)流紋岩
灰—灰黃色,斑狀結構,流紋構造。由斑晶和基質組成,斑晶主要為石英、鉀長石、斜長石,偶見黑雲母等,斑晶含量為5%~15%,且以石英斑晶為主。石英斑晶呈自形—半自形,具裂紋和熔蝕現象,粒徑為0.2~1.5mm。鉀長石呈自形柱狀,粒徑為0.5~1mm,斜長石呈自形板狀,粒徑多<1mm,含量甚微。基質緻密,為脫玻的長英質。岩石不具流動構造而為塊狀構造者稱為塊狀流紋岩,具石泡及流動構造者稱為石泡流紋岩(圖5.3)。
圖5.3 石泡流紋岩(a)、石泡流紋岩中石泡及流動構造(b)和石泡流紋岩中石泡的放射纖維狀結構(內部為隱晶質長英質,外部為脫玻化的放射狀石英)(c)
(3)安山岩
灰褐—灰綠色,斑狀碎裂結構(圖5.4b),塊狀、杏仁狀及氣孔狀構造。斑晶為中性斜長石、輝石、黑雲母、角閃石等,斑晶含量為10%~20%。斜長石呈板狀、板條狀,粒徑為0.5~1.5mm,最大者可達5mm;輝石呈柱狀、粒狀,具綠泥石化;黑雲母和角閃石分別呈片狀、長柱狀,含量相對較少。基質由隱晶質、微晶質和玻璃質組成玻晶交織結構。岩石碎裂結構發育,綠泥石化較強,裂隙被長英質微晶和方解石填充(圖5.4c)。
圖5.4 安山岩手標本(a)、安山岩的斑狀碎裂結構(b)和安山岩的碎裂結構(裂隙被長英質微晶和方解石(Cal)填充)(c)
(4)熔結凝灰岩
灰褐—褐紅色,熔結凝灰結構(圖5.5b),似流紋構造。由晶屑、玻屑、火山灰和隱晶質組成。晶屑成分為石英、鉀長石、斜長石,粒徑為0.2~2mm,可見熔蝕現象,含量為10%~17%。石英含量較多,自形—半自形,呈熔蝕渾圓狀(圖5.5c)。塑性岩屑呈小團塊狀、透鏡狀、撕裂狀或條帶狀、條紋狀等;塑性玻屑呈條紋狀、火焰狀,含量為65%~80%。岩石不具熔結凝灰結構而為流紋結構者稱為流紋質熔結凝灰岩,其少量岩屑的為流紋岩;具晶屑凝灰結構塊狀構造者稱為晶屑熔結凝灰岩,其少量岩屑的為凝灰岩。
圖5.5 熔結凝灰岩手標本(a)、熔結凝灰岩的晶屑凝灰結構(b)和熔結凝灰岩中渾圓狀石英(Qtz)和板狀鉀長石(Kfs)晶屑(c)
(5)沉凝灰岩
暗灰—灰綠色,凝灰結構,層狀構造(圖5.6b)。具有韻律,韻律層單層厚4~40mm,韻律層底部碎屑較粗,往上變細。由晶屑、微晶質和隱晶質組成。晶屑主要為石英、長石、黑雲母等,含量為25%~35%(圖5.6c)。石英、長石呈次稜角狀,粒度一般為1~2mm;黑雲母呈片狀,粒徑為0.2~2mm,蝕變較強,並具暗化邊現象。基質由微晶質石英、長石和隱晶質組成,含量為10%~20%。
(6)復成分角礫岩
灰—灰綠色(圖5.7a),角礫凝灰結構,角礫狀構造(圖5.7b)。由角礫、塑性玻屑、晶屑、岩屑等組成。角礫成分有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崗岩(圖5.7c)、花崗偉晶岩、脈石英等,呈稜角狀、長條狀、團塊狀等,粒徑一般為0.1~5cm,大者達10~20cm,含量為40%~45%,最高可達80%。塑性玻屑佔15%~20%,岩屑佔10%左右。晶屑成分為石英、角閃石、黑雲母、白雲母,粒徑為0.2~1.5mm,含量為15%~20%,膠結物為凝灰質。安山岩岩屑由斑晶、隱晶質、微晶質和玻璃質組成,花崗岩岩屑主要成分為石英、鉀長石、斜長石、白雲母,基質由長英質微晶、玻璃質和火山灰組成玻晶交織結構。
圖5.6 沉凝灰岩手標本(a)、沉凝灰岩的層狀構造(b)和沉凝灰岩中次稜角狀石英(Qtz)、斜長石(Pl)晶體(c)
圖5.7 復成分角礫岩(a)、復成分角礫岩的破碎角礫結構(b)和復成分角礫岩中花崗岩角礫(c)
(7)石英正長質凝灰角礫岩
肉紅色、淺灰綠色、凝灰角礫結構,角礫狀、塊狀構造。角礫成分主要有正長石、石英、正長花崗岩、石英正長岩,偶見混合花崗岩、花崗偉晶岩、片岩角礫。角礫呈稜角狀、次稜角狀,大小不一,小者0.2~0.5cm,大者10~15cm,一般1~6cm。膠結物為凝灰質及細小的正長花崗岩碎屑等。
(8)凝灰質砂岩、粉砂岩
紫紅—灰綠色。砂狀—粉砂狀結構,薄層狀構造。碎屑成分為石英、斜長石、岩屑、白雲母等。膠結物主要為絹雲母、碳酸鹽或泥質,次為凝灰質、硅質等。碎屑物含量一般為15%~50%,多者達到75%左右。岩石層理發育,韻律清晰,韻律層厚度一般為10~20cm。該層可作為火山岩層對比標志層。
5.1.2.2 岩石化學特徵
礦田主要火山岩的岩石化學成分見表5.1,顯示礦田火山岩岩石以酸性岩為主,大多數屬於流紋岩類,少數為安山岩類。
流紋岩類岩石以富硅為特點,SiO2含量>70%,Al2O3為11.79%~14.68%,Al2O3>K2O+Na2O+CaO,屬鋁過飽和系列。岩石富鉀富鹼,K2O+Na2O為6.22%~8.83%,K2O>Na2O。
安山岩類岩石 SiO2含量范圍為54.47%~65.9%,Al2O3為14.3%~18.89%,K2O+Na2O 為6.97%~11.16%,K2O>Na2O,岩石富鉀富鹼。
表5.1 冷水坑礦田火山岩岩石化學成分表單位:%
(據左力艷等,2008)
C. 花崗岩和大理石,分別屬於什麼岩,深層岩 沉積岩 變質岩 火山岩
花崗岩屬於火山岩;大理石屬於變質岩。
花崗岩是深成的岩漿岩,它是由地下深處熾熱的岩漿上升失熱冷凝而成。其凝結的部位,一般都在距地表3Km以下。花崗岩岩漿冷凝成岩並隆起成山,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冷凝成岩和深成階段 。花崗岩岩漿從地下深處向上侵入,到達地殼的一定部位(一般在3km以下)而冷凝結晶,形成岩體。在冷凝結晶的過程中體積要發生收縮,從而在花崗岩體中產生裂隙,即「原生節理」。
花崗岩中的原生節理一般有三組,彼此近於垂直,三個方向的節理把岩體切割成大大小小的近似的立方體、長方體的塊體。這些節理裂隙則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部分發育成為斷裂構造。
第二階段,上升到接近地表風化階段 。花崗岩體接近地表,地下水作用增強。在地下水作用下,花崗岩中的主要礦物長石變成了粘土礦物。這種變化最易發生的部位是被原生節理切割成的立方體、長方體的稜角處。
久而久之,受原生節理切割而成的立方、長方形的塊體,就變成了一個個不太規則的球體,稱為「球狀風化」,形成的球狀岩塊稱之為「石蛋」。
大理石又稱雲石,是由沉積岩和沉積岩的變質岩形成,通常伴隨有生物遺體的紋理。主要由方解石、石灰石、蛇紋石和白雲石組成,其組成成分以碳酸鈣為主,約佔50%以上,還有碳酸鎂、氧化鈣、氧化錳及二回氧化硅等。
礦物成分主要為方解石,遇鹽酸發生氣泡,具有等粒或不等粒的變晶結構,顆粒粗細不一。大理石也是天然建築裝飾石材的一大門類,一般指具有裝飾功能,可以加工成建築石材或工藝品的已變質或未變質的碳酸鹽岩類。
(3)火層岩是屬於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變質作用絕大多數與地殼演化進程中地球內部的熱流變化、構造應力或負荷壓力等密切有關,少數是由隕石沖擊月球和地球的表面岩石所產生。變質作用是在岩石基本上保持固體狀態下進行的。地表的風化作用和其他外生作用引起岩石的變化,不屬於變質作用。
促使沉積物轉變成為沉積岩的成岩作用,通常也是在地下一定深度和一定的溫度、壓力等條件下進行的,它與變質作用有相似之處,但成岩作用所要求的深度、壓力和溫度都較小,在作用的過程中物質發生的變化不十分明顯;
而變質作用所要求的溫度與壓力較高、深度較大,在作用過程中原岩變化顯著。一般來說,成岩作用的溫度小於150~200℃,圍壓低於100~200MPa;而變質作用則要高於這一數值。因此,可以說成岩作用與變質作用具有過渡關系。
變質作用雖與溫度有重要關系,但溫度並未使原岩熔融,即原岩基本上在固態下發生變質,一旦溫度高到使原岩熔融,那麼,就進入到了岩漿作用的范疇,因此變質作用與岩漿作用從發展上來看也是有聯系的。對於大多數岩石來說,變質作用的高溫界限大致為700~900℃。
在地殼形成發展過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漿岩、沉積岩和先形成的變質岩,為了適應新的地質環境和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在固態情況下發生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的重新組合,甚至包括化學成分的改變,這個變化過程稱為變質作用。當然,由於變質作用形成的岩石就稱為變質岩。
D. 火山岩地質特徵
1.鳳慶營盤—雲縣銅廠街—永德班卡地區
該區火山岩分布在昌寧縣東大石頭街—松子山坡頭—竹魯凹、鳳慶縣營盤—郭大寨、雲縣銅廠街、班卡—崇岡、勐永一帶等。它們的出露隨構造線呈微向東凸的弧形。
圖2-1昌寧-孟連帶岩漿岩分布及采樣位置圖
1—玄武岩;2—平掌組依柳組/營盤組玄武岩;3—花崗岩;4—花崗閃長岩;5英安斑岩;6—花崗斑岩;7—二長花崗岩;8—超基性岩體;9—苦橄岩;10—花崗細晶岩;11—石英二長閃長岩;12—石英脈;13—偉晶岩;14—輝綠岩;15—輝長岩;16—輝橄岩;17—鎂鐵岩(未分);18—斷層;19—地質界線
分布在昌寧縣河西的平掌組火山岩已強烈變質,片理發育,為一套綠色片岩(綠泥陽起片岩、綠簾陽起片岩、斜長角閃綠泥片岩等),局部見變余玄武結構、杏仁狀構造等,原岩是基性火山岩類。
在鳳慶縣營盤、永德縣班卡一帶,玄武岩等火山岩變質不明顯,是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包括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安山岩、火山角礫岩、安山玄武質凝灰岩、凝灰質砂頁岩等。鳳慶平掌一帶的火山岩系可分為5個噴發旋迴。從下到上的前4個旋迴都是從安山質、安山玄武質火山碎屑岩向上變為中基性—基性熔岩或基性火山碎屑岩,各旋迴從中基性向基性岩漿演化;第5個旋迴由基性火山碎屑岩組成。整個岩套,從下到上玄武岩成分逐漸增加,表現出從中基性到基性的演化趨勢。
吳根耀(1993)將郭大寨的玄武岩(伴生苦橄玢岩)與孟連縣南壘河東的玄武岩對比並定為早二疊世,將鳳慶縣營盤的火山岩系解釋為剖面上下兩段為兩個逆沖片的疊置,與下伏泥盆系溫泉組呈斷層接觸,其中大理岩夾層根據采獲有下石炭統化石,而定為擠入的扁豆體,上部灰岩與老廠、崇崗—魚塘寨所見的都是「飛來峰」;昌寧縣河西的平掌組也看成是3個逆沖岩片的疊置。筆者對班卡魚塘寨火山岩與其上覆灰岩的接觸關系進行了調查,魚塘寨南邊接觸處火山岩風化呈土黃色,含塊狀角礫,角礫為具粗大斑晶的玄武岩,大小不一,灰岩具角礫構造,該地應為斷層接觸。在魚塘寨附近公路邊,下伏的玄武岩緻密,有的斑晶粗大,接觸面黃綠色,風化成土狀,灰岩為淡紅色巨塊狀,往下為斷續的灰岩條帶夾於凝灰質砂頁岩中,再往下就為破碎風化呈黃綠、灰綠色的火山岩(玄武岩)。從接觸部位看來,上下的關系應該是逐漸過渡的。1:100萬普洱幅的魚塘寨剖面摘錄如下:
上覆地層:中石炭統石洞寺組淺紅、淺灰色細晶白雲質灰岩
整合
下石炭統平掌組(C1p)
3.上部為塊狀條紋灰岩:中部為塊狀條帶狀含泥灰岩;下部為灰色、灰黃色泥質灰岩夾角礫狀灰岩及灰紫色碎屑砂狀灰岩。厚105m
2.黃紅紫色凝灰質砂岩、頁岩夾黃白色細砂岩及泥岩,底部為凝灰質火山角礫岩。厚30m
1.黃綠灰綠色杏仁狀玄武岩、安山岩、玄武岩,未見底。厚大於71m
銅廠街—烏木龍一帶火山岩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及凝灰岩、角礫岩夾灰岩,火山岩分4~5個旋迴,每個旋迴以玄武岩—凝灰岩、凝灰角礫岩為特徵,火山岩受熱動力變質而成綠簾黝簾角閃片岩、斜黝簾陽起片岩、斜長綠泥綠簾片岩、綠簾陽起片岩、綠簾綠泥陽起片岩、陽起綠簾千糜岩、鈉長綠簾綠泥千糜岩等綠色片岩,可見變余玄武結構。張旗將之稱為變質玄武岩,作為蛇綠岩套的一個成員。據1:20萬區調報告,這兩地的火山岩往北往南,熱動力影響減弱,片理減少,變質逐漸減弱,從而可辨認原岩玄武岩的特徵。在銅廠街礦區,筆者觀察到了變質的和不變質的兩套玄武岩。表明平掌組受後期熱動力作用的影響已變質。張旗(1985)推測銅廠街變質玄武岩比未變質玄武岩噴出較早,經歷的是一次洋底變質和變形作用;而筆者認為,變質火山岩與地層的強烈揉皺有關,在褶皺寬緩部位,變質減弱,變質應與動力作用有關。烏木龍岩石含有鈦輝石、棕閃石、鈉閃石、白鈦石等,指示岩石具偏鹼性特徵。
2.勐省—小黑江地區和老廠地區
該區內石炭紀火山岩系分布在南汀河斷裂以南的小黑江沿岸、團結村一帶、勐省—糯良公路沿線、邦糯—大賀勐以及募乃—老廠、牡音—東崗、景冒—芒沙一帶。
這套岩石以基性岩為主,有少量中基性熔岩,火山碎屑岩以中基性火山角礫岩、凝灰岩為主。該套火山岩稱依柳組,可分為上、下兩段,但上段在北部為碳酸鹽岩沉積,其他地區由火山岩組成。
在勐省—小黑江一帶,火山岩系主要由玄武岩、安山玄武岩組成,有少量的火山角礫岩和凝灰岩。岩類簡單,以裂隙式噴溢的玄武岩、氣孔杏仁狀玄武岩為主。在邦糯一帶,凝灰岩分布普遍。老廠的火山岩系為一套鹼性橄欖玄武岩-鹼性玄武岩-粗安岩組合,可分出3個旋迴4層,由下向上:第一旋迴,玄武質熔結角礫岩、角礫凝灰岩→杏仁狀安山岩;第二旋迴,橄欖玄武岩、粗面玄武岩、橄欖粗安岩、粗面質集塊岩、火山角礫岩、角礫凝灰岩、凝灰岩;第三旋迴,鹼性橄欖玄武質-橄欖玄武質-粗面玄武質熔結凝灰岩、玻基輝橄岩、粗面玄武岩、粗面質晶屑凝灰岩。火山岩的厚度由北往南增厚,火山活動南強北弱,以老廠—龍洞一帶為火山噴發中心,噴發以裂隙式為主。玄武岩常含鈉閃石、白鈦石等鹼性礦物。
3.孟連—曼信地區
區內石炭紀火山岩出露在孟連縣以南,沿南壘河往南至國境線,以及曼信西邊的芒井向斜兩翼(圖2-2)。據1:20萬區調圖幅,區內的構造為呈南北走向的芒井向斜,核部為上石炭統的灰岩,含
該區的火山岩以熔岩為主,岩類較多,噴發旋迴發育較全,強度大,演化迅速。火山岩以鹼性橄欖玄武岩、含橄拉斑玄武岩、含橄中長玄武岩、橄欖粗安質火山角礫岩、凝灰質火山碎屑岩等為主,伴有苦橄(玢)岩、輝綠岩、輝綠玢岩等淺成侵入體。曼信往南向界碑3km處,有苦橄岩產出,具枕狀構造。枕狀苦橄玄武岩為斑狀結構,基質具球顆結構,局部見輝綠結構。其礦物組成為:橄欖石(蛇紋石、皂石、磁鐵礦化)35%~40%,單斜輝石35%,斜長石25%~35%,尖晶石為1%。蝕變礦物有皂石、蛇紋石等。基質由斜長石和單斜輝石組成,兩者互呈束狀、纖維狀集合體,構成基質的球顆結構。橄欖石為偏鎂質貴橄欖石,單斜輝石為易變輝石,表明有超基性火山岩的噴出。南壘河沿岸的枕狀玄武岩發育良好。玄武岩常含含鈦普通輝石(40%)、富鎂貴橄欖石,具球顆結構。球顆結構普遍出現,可能有一部分是放射狀礦物集合體圍繞著分散核心的火山玻璃脫玻作用而成的,但多數是由於岩漿快速結晶的產物。從玄武岩類鏡下特徵可以看出礦物結晶順序大致為橄欖石→斜長石→單斜輝石。
圖2-2曼信地區地質圖
1—石英砂岩、粉砂岩夾頁岩(D1l);2—硅質岩夾砂頁岩(D2-3);3—砂岩夾硅質岩(D3);4—玄武岩、塊狀玄武岩夾灰岩透鏡體(C1y1);5—凝灰岩、火山角礫岩、凝灰岩夾灰岩透鏡體(C1y2);6—灰質白雲岩夾灰岩(C2);7灰岩夾鮞狀灰岩(C3);8—拉巴組砂岩、頁岩、硅質岩(P1l);9—苦橄岩、砂礫岩、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J1h1);10—苦橄岩(
E. 火山和地質有什麼關系
火山地質學的研究內容廣泛。主要有火山噴發物、火山岩地層、火山地質構造、火山礦產、宇宙火山活動等方面。
火山噴發產物主要有鬆散的火山碎屑物以及固結成岩的火山碎屑岩,熔漿凝固形成的熔岩。研究這些產物的化學成分,礦物成分,形成的溫壓條件,結構構造,次生變化,並進一步研究火山岩漿的起源和演化規律。
火山岩多半噴出地表,常與沉積岩共生,構成火山-沉積岩系,形成地層的一部分。根據火山岩中的沉積夾層內的生物化石和對火山岩進行同位素年代測定,可以了解火山岩地層特徵及其形成的年代,並建立火山岩地層層序及地層單位。
火山噴出的產物,除大部分堆積在地表外,也有部分形成於地表之淺部,構成潛火山岩體。在火山口附近堆積的熔岩和火山碎屑物,形成各種形態的火山錐。包括火山錐、火山通道及其附近的潛火山岩體和有關礦體,統稱為火山機構。研究火山機構的特徵以及控制火山噴發的構造體系,可以進一步了解火山活動的規律和板塊構造的關系。
火山活動常常與各種礦產有關。在各個地質時期的火山岩地層和火山機構中,常常伴生有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礦床。研究這些礦床和各種火山岩之間的賦有關系和賦存形式,了解火山作用的成礦規律,並提出各種礦床的找礦標志。
F. 三大岩類地質特性不同點是什麼
地球上的岩石千變萬化,它是一種或多種礦物的集合體,它是構成地殼的基本部分。按其成因可分為三大類:岩漿岩(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一)、岩漿岩
岩漿岩又稱火成岩,是由地殼下面的岩漿沿地殼薄弱地帶上升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後冷凝而成的。
岩漿岩的主要特徵
岩漿岩是由岩漿直接冷凝形成的岩石,因此,具有反映岩漿冷凝環境和形成過程所留下的特徵和痕跡,與沉積岩和變質岩有明顯的區別。
(二)、變質岩
地殼中的原岩(包括岩漿岩、沉積岩和已經生成的變質岩),由於地殼運動、岩漿活動等所造成的物理和化學條件的變化,即在高溫、高壓和化學性活潑的物質(水氣、各種揮發性氣體和熱水溶液)滲入的作用下,在固體狀態下改變了原來岩石的結構、構造甚至礦物成分,形成一種新的岩石稱為變質岩。變質岩不僅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而且還保存著原來岩石的某些特徵。
1、 變質岩的主要特徵
1 有的具有片理(片狀)構造如片岩;
2 有的呈片麻構造(未形成片狀),岩石斷面上看到各種礦物成帶狀或條狀等,如花崗片麻岩;
3 有的呈板狀構造,顆粒極小,肉眼難辨,如板岩。
(三)、沉積岩
沉積岩,又稱為水成岩,是由成層堆積於陸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膠體和有機物等疏鬆沉積物團結而成的岩石。同時也是三種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兩種是岩漿岩和變質岩)。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積岩,但如果從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個岩石圈算,沉積岩只佔 5%。沉積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頁岩等。沉積岩中所含有的礦產,佔全部世界礦產蘊藏量的80%。
沉積岩的主要特徵
1 層理構造顯著,富含次生礦物、有機質;
2 沉積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遺跡,經石化作用即成化石,即是生物化石;
G. 岩石地層是什麼
【地質歷史上某一時代形成的層狀岩石成為地層,它主要包括沉積岩、火山沉積岩版以及由它們經受一定權變質的淺變質岩。】地層是指在某一地質年代因沉積作用以及岩漿噴出活動形成的地層的總稱。(所謂的地層是指在地殼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成層和非成層岩石的總稱。從岩性上講,地層包括各種沉積岩、火山岩和變質岩;從時代上講,地層有老有新,具有時間的概念。)地層是地殼中具一定層位的一層或一組岩石。地層可以是固結的岩石,也可以是沒有固結的堆積物,包括沉積岩、火山岩和變質岩。在正常情況下,先形成的地層居下,後形成的地層居上。層與層之間的界面可以是明顯的層面或沉積間斷面,也可以是由於岩性、所含化石、礦物成分、化學成分、物理性質等的變化導致層面不十分明顯。
我國地層委員會採用宇、界、系、統、階、亞階等六個地層單位術語。與之對應的地質年代單位為宙、代、紀、世、期、亞期等術語。
H. 地層岩性,有哪幾種
地層岩石有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岩漿岩。
岩石按其成因主要分為火成岩(岩專漿岩)、沉積岩和變屬質岩三大類。整個地殼中,火成岩大約佔95%,沉積岩只有不足5%,變質岩最少。
火成岩按成因分為兩類:一類是岩漿出露地表凝卻而形成的火山岩(噴出岩);另一類是岩漿侵入地殼內部,在地表以下緩慢凝卻而形成的侵入岩。
(8)火層岩是屬於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岩石產地
地球形成之初,地核的引力把宇宙中的塵埃吸過來,凝聚的塵埃就變成了山石。山石經過風化,變成了岩石。接著就變成隕石,在沒有落入地球大氣層時,是游離於外太空的石質的、鐵質的或是石鐵混合的物質;
若是落入大氣層,在沒有被大氣燒毀而落到地面就成了我們平時見到的隕石。簡單的說,所謂隕石,就是微縮版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而留下的殘骸。
I. 火山岩地區的地質特點
寧波火山岩地區地層厚度大,岩性單一,不論是淺層地下水還是深層地下水都極為貧乏,在以內往容的地質勘查概念里屬於缺水地區,也是非地熱異常區。曾有開發商提出了要開發當地地熱資源的建議,但都由於人們長期形成的非地熱異常區和缺水的概念而被否定。在開發商的多次和長期的考察中,認為很久以前這里曾經有地熱水,而且在深圳—鎮海斷裂帶的另一側,有自動溢出的地熱水。為了深入挖掘當地旅遊資源,擴大知名度,提升旅遊品位,找到可供開發利用的地熱資源,為旅遊開發提供新的資源支撐,南山旅遊公司決定進行地熱資源開發的實驗性工作,不論是否成功,都要開展鑽探工作。為此,他們找到了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其目的是找到可供開發利用的地下熱源和水源,確定地熱鑽探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