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景觀類旅遊資源有哪些
❶ 地質地貌景觀的旅遊功能有哪些
1、地抄質構造遺跡
由於內營襲力地質作用的結果,地殼會隨之升降或產 生水平運動,岩層會隨之強烈彎曲,產生褶皺和斷裂。這些構造變動的遺跡,不僅具有科學研究價值, 而且也有很高的科普價值和觀賞價值。
2、化石
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層中的地質時期的生物遺體、 遺骸(動物的骨骼、貝殼、牙齒,植物的莖干、花 葉、種子等)及其活動的遺跡(蟲跡、足跡,外殼形成的印模、人類祖先用火形成的灰燼等)、遺物 (動物的糞,猿人或古人使用過的石器、骨器等) 的總稱。
3、典型的地層剖面
地層是地殼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的總稱。含有生物化石遺跡的地層,為研究生物演化及地質環境變化、地球發展歷史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和佐證。
4、岩石
平常人們所說的石頭,在地質學上叫做岩石。各種不同的礦物集合在一起,便組成了各種不同的岩石。地殼就是由岩石構成的。
5、地震遺跡旅遊資源
地震遺跡旅遊資源是由破壞性的地震作用,以突然爆發的形式造成的具有旅遊功能的自然遺跡景觀,此外還有人造的紀念性的地震標志物。
❷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一、地質旅遊資源分類現狀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目前尚無統一的標准,由於分類原則、標准、角度不同,其方案也多種多樣。現將主要分類方案簡列於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專門的地質古生物遺產景點工作組,於1993年對地質遺跡類型提出了一個分類方案。即把地質古生物遺產分為13大類,每一類中分為若干類型,總稱為景觀類型,這是較全面的一個分類方案。
(1)古生物類,包括動物、植物、生物遺跡、層疊石等。
(2)地貌類,包括洞穴、火山、瀑布、山地、風化地貌、峽灣、岩溶。
(3)古環境類,包括古氣候、全球環境變化。
(4)岩石類,包括火成岩、變質岩、沉積岩的結構與構造。
(5)地層類,包括地質事件、層序地層、主要地層界線。
(6)礦物類。
(7)構造類,包括主要區域構造或主要構造現象。
(8)經濟地質,包括所有礦床類型:侵入的、噴出的、接觸的,如金剛石金伯利岩管、金礦、金屬和非金屬礦坑或采礦。
(9)其他,具有歷史意義的地質景點。
(10)相關關系,板塊構造。
(11)隕石坑。
(12)大陸和海洋尺度的地質特徵,包括板塊構造和它的邊界等,如大裂谷、島弧系。
(13)海底地貌,包括大陸架、海底黑煙洞、深海溝、海山、海底斷層。
——《旅遊地學概論》(陳安澤和盧雲亭,1991)一書,將自然旅遊資源分為5大組15類,而地質旅遊資源包括了其中的岩石圈旅遊資源和水圈旅遊資源兩大組(表2-1)。
表2-1《旅遊地學概論》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國家旅遊資源開發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2.
——《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中的地質旅遊資源分為兩類(表2-2)。
表2-2《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編.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
——《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35種,即:重要地質剖面,重要化石產地,有特殊價值的產物,峰林地質景觀,碳酸鹽山嶽丘陵地質景觀,高山鈣化地質景觀,砂岩峰林地質景觀,土林地質景觀,丹霞地質景觀,雅丹地質景觀,沙漠地質景觀,花崗岩地質景觀,火山及熔岩地質景觀,變質岩山嶽丘陵地質景觀,海岸地質景觀,現代山嶽冰川地質景觀及登山地,古冰川遺跡,凍融地質景觀,峽谷,瀑布,河流地質景觀,溫泉及地熱地質景觀,具有特殊意義的泉,地震遺跡,崩坡、滑坡、泥石流遺跡,隕石墮落遺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古采礦、古冶煉遺址,古燒瓷遺址,古窯、岩畫及摩崖題刻,其他地質景觀,多種地質景觀。
——陳安澤研究員提出一個可以滿足各類需要的綜合性地質景觀類型劃分方案,把地質景觀分為4大類,19類,52亞類:
1.地質構造現象大類
(1)地質類:層形剖面、區域標准剖面、典型沉積層序剖面、事件地層剖面。
(2)構造類:典型全球性構造、典型區域性構造、典型中小型構造。
(3)岩石類:典型火成岩(區、體)、典型沉積物(區)、典型變質岩(區)。
(4)礦物類:典型金屬礦物(產地)、典型非金屬礦物(產地)。
(5)礦床類:典型金屬礦床(坑)、典型非金屬礦床(坑)。
2.古生物大類
(1)古人類:古人類遺址。
(2)古動物類:古脊椎動物埋藏地、古無脊椎動物埋藏地。
(3)古植物類:古植物化石埋藏地、古孑遺植物產出地。
(4)古生物群落類:古生物群落埋藏地。
(5)古生物遺跡或可疑古生物遺跡類:古生物遺跡埋藏地、可疑古生物遺跡埋藏地。
3.環境地質現象大類
(1)地震類:古地震遺跡、歷史地震遺跡。
(2)火山類:古火山遺跡、現代火山。
(3)冰川類:古冰川遺跡、現代冰川。
(4)隕石坑:古隕石坑、現代隕石坑。
(5)其他環境地質現象類:滑坡遺跡、泥石流遺跡、地面沉降遺跡。
4.風景地貌景觀
(1)山石景觀類:花崗岩景區(點)、火山岩景區(點)、層狀硅鋁質岩景區(點)、碳酸鹽岩景點(點)、黃土景區(點)、沙積景區(點)、變質岩景區(點)、其他山地景區(點)。
(2)洞穴類:可溶性岩石洞穴、非溶性岩石洞穴。
(3)峽谷類:峽谷景區。
(4)水景類:風景河流、風景湖泊、風景海灣(岸)、瀑布、泉水、溫泉、泥石流及泥泉、其他水景。
——《中國地質旅遊資源》(馮天駟,1998)一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類如下:
(1)山嶽地貌旅遊資源:如①花崗岩地貌景觀;②變質岩地貌景觀;③火山及熔岩地貌景觀;④丹霞地貌景觀;⑤砂岩峰林景觀;⑥冰山雪峰景觀;⑦岩溶山地景觀。
(2)岩溶、洞穴旅遊資源:①溶洞;②峰林、峰叢;③高山鈣華;④其他岩溶景觀。
(3)河流、峽谷旅遊資源:①風景河段;②峽谷;③漂流河段。
(4)湖泊旅遊資源。
(5)泉水旅遊資源:①明泉、冷泉;②溫泉、礦泉;③奇泉、怪泉。
(6)瀑布旅遊資源。
(7)海岸、海岸旅遊資源。
(8)冰川旅遊資源:①現代冰川;②古冰川遺跡。
(9)風沙地貌、黃土地貌旅遊資源:①沙漠、雅丹地貌;②黃土及土林。
(10)重要地質剖面、構造及地質災害遺跡:①重要地質剖面;②典型地質構造;③隕石坑;④地震遺跡;⑤崩塌、滑坡、泥石流遺跡。
(11)重要化石產地及古人類遺址:①重要化石產地;②古人類遺址。
(12)典型礦產地及古采冶遺址:①典型特殊礦產地;②古采礦、古冶煉、古燒瓷遺址。
(13)重要古代水利工程。
(14)石窟、岩畫、摩崖題刻。
(15)奇峰異石。
(16)觀賞石。
——《旅遊地質學》(楊世瑜和吳志亮,2006)一書對旅遊地質資源做了比較細致的思考,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科考/科普性、觀賞性、商品性三大類,比較具有創新意義,其具體分類如下:
1.科考/科普性地質旅遊資源
(1)地殼演化—地質遺跡類:①地質構造;②地層序列;③地質事件;④古生物;⑤古環境。
(2)環境地質—地質災害遺跡(新構造運動):①地震遺跡;②地面沉降;③地塊抬升;④近代火山活動;⑤隕石及隕石坑;⑥滑坡;⑦泥石流;⑧崩塌;⑨侵蝕溝;⑩坡面侵蝕。
(3)經濟地質—人類地質活動遺跡(人類活動對地質的干預):①典型(特色)礦床(類型);②礦產開發遺跡;③典型水利工程。
2.觀賞性旅遊地質資源
(1)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①岩類山嶽地貌景觀;②地質構造地貌景觀;③侵蝕/蝕餘地貌景觀、岩溶景觀(喀斯特)、丹霞地貌、峽谷景觀、淋溶景觀、風蝕景觀、洞穴景觀、侵蝕階地、奇峰異石(象形山石);④盆地谷底。
(2)雪山—冰川地質景觀:①現代冰川景觀·雪山景觀·冰川景觀·冰磧物景觀;②消亡冰川景觀(古冰川)。
(3)河流—湖泊景觀:①湖泊;②河流;③峽谷;④瀑布;⑤泉;⑥洞;⑦暗河;⑧海(湖)岸;⑨海島;⑩沙礫石灘。
(4)文物性地質景觀:①摩崖字畫;②石雕;③石窟;④名人石題(詞);⑤石質文物建築。
3.商品性旅遊地質資源
(1)觀賞石(天然)。
(2)彩石、寶玉石。
(3)觀賞石材。
(4)觀賞礦物礦石。
二、本書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根據我們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定義可知,地質旅遊資源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科學普及價值。為了人們在旅遊觀光的同時能更好地理解這些景觀的科學性,本書按照成景的地質作用類型,對地質旅遊景觀分類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以便讀者在游覽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從而在感性和理性兩方面都能有所收獲。
我們根據已有的地學知識,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我們對外力地質作用採用其對地貌改造的不同階段進行劃分,分為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我們將內力地質作用分為構造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在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時,我們主要以該地質旅遊景觀所反映的地質作用過程為主要劃分依據,對各種地質旅遊景觀進行分類,其分類具體方案如表2-3。
表2-3地質旅遊景觀分類表
該分類尚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有一些景觀具有雙重屬性,不易對其進行簡單分類,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今後的研究思考中會對其進行完善。但此分類方法,對於不具備地學素養的一般遊人能更好地理解地質旅遊,理解景觀的科學性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從而在深層次上實現寓學於游。
❸ 地文景觀類有哪些
主要類型:
2、地質資源
①典型地質構造遺跡旅遊資源 ;
②生物化石與典型地層剖面旅遊資源 ;
③岩石與礦物旅遊資源 ;
④地震遺跡旅遊資源;
⑤火山景觀旅遊資源。
2、地貌旅遊資源
①山地景觀旅遊資源 ;
②峽谷景觀旅遊資源 ;
③岩溶景觀旅遊資源 ;
④海岸與島礁旅遊資源;
⑤乾旱區景觀;
⑥丹霞地貌景觀旅遊資源;
⑦其他地貌景觀旅遊資源。
(3)地質景觀類旅遊資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地文景觀類名山、奇特與象形山石、洞穴是桂林地文景觀旅遊資源的主體。越城嶺、貓兒山、都龐嶺、海洋山、花山以花崗岩地層為主;堯山、大南山、天平山、駕橋嶺以砂、頁岩地層為主,它們是南嶺山脈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拔一般在1000~1500米,山嶺綿延、層巒疊嶂,氣勢雄偉。
貓兒山、真寶頂等山峰,海拔在2000米以上。堯山是靈劍溪的源頭,海洋山是湘江的發源地,貓兒山是資江、灕江、潯江的三江策源地,三江共源,流向各異,構成奇觀;崇山峻嶺的生態環境,呈現亞熱帶生物的多樣性,具有旅遊觀賞潛在價值。其中,貓兒山已辟為旅遊、避暑旅遊地。
奇特與象形山石是桂林山水的構景骨架,絕大多數為石灰岩地層所組成。桂林城區的獨秀峰、虞山、疊彩山、南溪山、隱山、西山等自唐以來就成為名山名景。
灕江兩岸的象鼻山、九馬畫山、螺螄山、碧崖閣山、凈瓶山等,早在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粵西遊記》內就有描述;陽朔境內遇龍河兩岸奇峰秀麗,具有很好的旅遊觀賞價值。
❹ 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球演化的產物,是巧奪天工的神來之筆,所以它既具有旅遊資源的一些基本特性,同時還具有一些獨到之處。我們在總結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地質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
一、觀賞性
在地質旅遊資源中,除少數礦物資源被加工、製造成地質旅遊產品外,其他所有地質旅遊資源皆因其主要景觀形態、色澤、組合以及所在周邊的地質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而構成觀賞性。所有的旅遊者都喜歡具有觀賞性的旅遊資源。無論是名山大川、奇峰異洞,還是風土人情、文物古跡等,都是因為具有觀賞性,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觀賞性越強,吸引力越大,價值就越高,遊人就越多。像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都因觀賞性極強,每年都有無數的遊客前來觀賞。
二、多樣性
地質作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由於其復雜性,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地質景觀。由於復雜的地質作用過程,生成了形態各異、內涵豐富、科學價值較高的地質景觀。例如同為岩漿活動,既可以形成巨大的花崗岩體,圍岩被剝蝕後形成花崗岩山峰,也可以形成典型的火山地貌,如五大連池。再如同為流水作用,由於地質地貌不同就有瀑布、河流、湖泊等景觀。地層如同厚厚的日記本,記錄著曾經的地表上發生的點點滴滴,如地層中留下的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從第四紀人類出現以來,在地層中出現了新的關注點,即古人類的活動遺跡以及化石遺骸。較為著名的地質景觀有:雲南澄江寒武紀動物群、山東山旺中新世古生物群、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和山頂洞人遺址等。總之,地質旅遊資源的多樣性是由客觀世界的復雜性決定的,同時,也與遊客的需求多元化有密切關系。
三、區域性
地質旅遊資源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如在總體地貌景觀上,我國有「南秀北雄」這一區域性的概括。「南秀」在地域上,代表秦嶺淮河以南的「杏花春雨江南」的秀美景色,再細分,有西南的靈秀,華南的麗秀,這主要是因為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廣泛分布於南方所致;「北雄」代表黃河流域「駿馬西風冀北」的雄渾。這種渾厚與黃土高原相映生輝。再如喀斯特地貌,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該地質景觀只可能出現在具有大面積的可溶性岩地區。區域特徵的形成主要原因就是地質作用。各種地質旅遊資源既是整個空間環境的組成部分,同時,他們的形成和演化又受其時空下的地質作用的制約。隨著地質作用的區域變化,旅遊資源必然存在著相應的區域差異。
四、古老性
這一特性是地質旅遊資源所獨有的。這里所講的古老性不同於一些歷史人文景觀的悠久性,歷史人文景觀的時間尺度不過是幾十年至數千年,而這里所講的地質旅遊資源,其時間尺度是萬年至億年。據科學考證,地球的形成年齡為46億年,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發現的最古老的岩石約為43億年。這意味著地質作用在43億年前就已開始。地質作用是迄今未能得到全面正確的解釋和模擬的事件,是人類所未經歷的漫長過程。探求地球的形成、發展、演化及其未來趨勢是人類所共同關心的話題。地質旅遊資源所展示的點點滴滴以及其所反映的地質歷史畫面,都可以滿足人們的求知慾,並激發起人們對大自然的敬仰與熱愛。
五、獨特性
對於整體地質旅遊資源來講,其具有多樣性,而對於單一的地質旅遊景觀來講,則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基本每一處地質旅遊景觀都代表一種或幾種典型的地質現象,具有其獨到的審美、科普和研究價值。如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就具有極強的獨特性,能與張家界砂岩峰林進行比較的地貌區域在全世界僅約有四處。再如世界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河北唐山地震遺跡等地質旅遊景觀,都具有極強的獨特性和代表性,其價值對於整個人類是極其巨大的。
六、整體性
地質旅遊資源的吸引功能是組合性、整體性的吸引功能。必須重點指出的是區域旅遊資源整體性吸引功能在旅遊資源自身主要體現為一種「美」,這是一種組合之美,整體和諧之美,代稱為「區域美」。一定地域總會以一定的審美狀態呈現出來,被外界所感知,形成各自的美感效應,如泰山的雄、峨眉的秀、黃山的奇、華山的險、青城的幽。正是這種「區域美」,體現了區域旅遊資源在類型、數量、特徵等方面的組合性,以及旅遊資源單體、單類各自所呈現的審美狀態的組合性與融合性,旅遊資源整體吸引功能由此而產生,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也是由其地質作用決定的。
七、科學性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質資源中能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部分。因此旅遊地質資源包含有地質科學的所有內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質及其結構、地球的發展、地球的現狀和未來、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發展、地質構造、地質作用及地質景觀。旅遊地質資源科學性和觀賞性的識別、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都是以地質科學為基礎、以地質科學為依據的。地質科學構成了地質旅遊資源科學性的核心和地質旅遊資源的品位。
八、永續性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球內外力地質作用的結果,是大自然的結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一旦破壞,便無法復原,所以地質旅遊資源具有永續性和不可再生性,地質旅遊資源主要用於觀賞、科考等。
❺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主題
一、地質旅遊資源資源化的主要環節
(一)地質旅遊資源基本研究方法
地質旅遊學的研究,從地質資源環境與旅遊發展的需要出發,以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觀點,將旅遊學理念與地質學相結合、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地質)科學的研究方法相結合,研究地質旅遊資源特點、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從而為地質資源作為旅遊資源開發應用提供資源識別、評價、規劃、開發、保護的依據(梁明珠,2007)。
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隨著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的發展,現代地質科技與現代地質旅遊學科研究的發展而發展。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綜合應用地質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考察、研究方法,如:描述、歸納、演繹和類比;抽樣調查法;計量模型法;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耗散結構論、突變論和協同論的應用;計算機應用技術、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及多媒體技術等新技術方法。
(二)地質旅遊資源的資源環境
地質旅遊資源及資源環境的研究是地質資源、地質環境、旅遊資源、旅遊環境研究方法的融匯;亦即地質研究方法、旅遊研究方法及環境科學研究方法等多學科相互配合的綜合應用。一般而言,地質資源主要強調的是其物質性,它常常又是地質環境的主要組成要素之一(席岳婷和魏峰群,2006)。地質環境是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耦合而成的復雜網路體系,人類和其他生物依賴地質環境而生存和發展,並不斷改變著地質環境的化學成分和結構特徵。因此,地質資源與地質環境常常難以截然分開。我們在研究地質旅遊資源時,將地質旅遊與環境融匯在一起,作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
(三)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方法
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的研究方法較多,這里針對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討論有關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的幾個主要研究方法。
地質旅遊的旅遊資源化是地質旅遊學的核心,也是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所討論的核心問題。這里主要討論地質旅遊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的方法問題,著重討論地質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的總體過程。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通常需通過下述過程:地質旅遊景觀的調查與評價(類型、數量、分布、景觀價值評估),確定開發方向及功能定位;地質旅遊景觀地質背景分析及環境影響評估;旅遊市場調查與市場需求預測;旅遊區狀況調查(包括旅遊環境、旅遊競爭格局、所處的旅遊發展階段、開發方向、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地質旅遊產品的研發(科學意義的深入發掘、可能的利用方式、創意與設計);旅遊區各類旅遊產品的協調;產品的宣傳與營銷。
從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鍵問題出發,地質旅遊資源化過程可概括為八個主要環節。其中環節八是生態地質環境中十分脆弱的地方,是尤其要深入實施的一個環節。
1.地質資源環境狀況研究
地質資源環境狀況是發掘地質旅遊資源的基礎和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研究的背景條件。
地質資源環境狀況的研究應包含一般地質資源環境研究的內容。主要有:地質構造環境;地層、岩類、構造類型及地質單元;地質演化特徵、新構造運動;古生物化石、礦產;水資源;地貌、地質景觀;地質環境、自然地理環境及氣候;此外,還應包括與地質資源環境有關聯的人文社會等「軟」環境。
2.地質旅遊資源研究
地質旅遊資源的研究是將地質資源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其首要目的是調查研究該區域的地質旅遊資源基本組成、類型,為確立其旅遊功能並予以評價。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地質旅遊資源類型劃分;地質旅遊資源景觀區劃;地質旅遊資源特色釐定;地質旅遊景觀系列釐定;地質旅遊資源評價。
3.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保護策略研究
地質旅遊資源是以地質旅遊景觀及其資源環境為其旅遊價值。因此,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的保護是地質旅遊資源可持續性利用的保證。必須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在開發中促保護的基本原則,開發與保護要同步進行。
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保護策略的研究主要包括:地質資源環境容量及承受力確定;地質資源環境背景及環境影響評價;地質災害危險性及其防治;地質遺跡及其保護;旅遊環境地質狀況及其保護措施;旅遊地開發的地質資源環境適宜性。
4.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策略及其研究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主體,是將地質資源轉變為旅遊資源,獲取地質旅遊資源旅遊價值、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具體過程。因此,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策略研究是一個旅遊地旅遊開發成敗的重要環節。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策略研究必須建立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和地質旅遊環境評價基礎上,即摸清家底後,開發策略研究主要包括:特色地質旅遊資源、地質旅遊資源結構及其旅遊功能釐定;地質旅遊產品(系列)發掘及其市場定位;地質旅遊資源與自然旅遊資源、人文旅遊資源最佳協調整合;旅遊市場調研及地質旅遊產品營銷策劃。
5.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中人地關系協調發展模式擬建
調研旅遊地(地質旅遊景觀區)及其所在地域地質旅遊資源環境與人文社會活動(包括旅遊開發活動)之間的互動關系;了解旅遊活動對旅遊地社區發展的影響,尤其是對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從而擬建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模式,並以人地關系模式為基礎,從人地關系良性循環發展、地質旅遊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出發,擬建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協調發展模式,引導旅遊地旅遊開發及環境保護的良性發展。
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的研究,需吸取旅遊目的地生命周期學說的內涵,根據旅遊地開發的規律,積極促進旅遊業的正常發展。結合復雜理論實踐,探索振興的方式,促使地質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6.地質旅遊精品開發
地質旅遊資源與其他旅遊資源一樣,都有品級之分,都可開發成旅遊精品。地質旅遊精品可分為精品地質旅遊景觀、精品觀賞石、地質旅遊商店和地質旅遊精品線路。
地質旅遊精品開發是創建地質旅遊資源品牌的過程。從而以地質旅遊精品提高旅遊地的旅遊品位和旅遊價值。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努力不斷地開發新的旅遊精品來鞏固和提升品牌。
地質旅遊精品開發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主要是不斷地發掘地質旅遊資源特色,整合地質旅遊資源的優勢,策劃旅遊形象,確立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品牌效應(如建立地質公園,建立以資源特色為主體的主題公園)。這是將地質資源恰如其分地作為旅遊資源進行包裝,推入旅遊市場的重要環節(張西林,2006)。
7.地質旅遊文化產品的推出
僅有以地質旅遊資源為主體的旅遊資源還不夠,還必須通過包裝使之成為旅遊商品,才能進入市場。因此,地質旅遊資源商品化的重要形式,就是以地質旅遊資源特色為賣點,開發地質旅遊文化產品,將地質旅遊資源、地質旅遊精品推介入旅遊市場。這也是地質資源轉化為旅遊商品,推介入旅遊市場的重要環節。
地質旅遊文化產品與一般的旅遊文化產品一樣,是以文化產品形式為主,展示地質旅遊資源的旅遊價值及其特色。地質旅遊文化產品的推出包括地質旅遊景觀實景的包裝(如旅遊標示系統、導游詞中的地質文化內涵);包括向非旅遊地推介旅遊地地質旅遊資源精品的、以地質文化為主題的書刊、圖片、影像製品、工藝品等旅遊文化產品。
8.地質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修復技術的超前探索
地質旅遊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由於認識程度或技術缺陷失誤,會造成某些旅遊景點、景區及生態環境受到一定損害;但只要不是景點資源的徹底消亡,隨著科技的進步,受到損壞的局部景點及生態環境,可以遵循自然規律,借鑒同類相似的地質旅遊資源形成條件,以高新科技大量投入和高昂的財力為代價,通過生態修復技術,部分再現與過去相似的景點及環境已成為可能。諸如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的深入實踐,使曾一度(20世紀70~80年代)停噴的趵突泉景觀在2000年前復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復。又如英國泰晤士河旅遊環境的恢復,等等。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這種修復,會使生態環境或多或少發生一些改變,生態環境(尤其是物種等)無法修復到原狀態。雖然人們強調開發與保護同步進行,但要有超前保護意識和超前的修復探索(王嘉學和楊世瑜,2007)。
二、地質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研究的要點
1.地質旅遊資源類型
地質旅遊資源類型劃分是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基礎,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地域性地質旅遊資源特色確定及評估、開發的基礎。
地質旅遊資源單元區劃、地質旅遊景觀系列擬建是從觀賞性、科學性融合的角度釐定地質景觀的旅遊價值,並將地質景觀按其地質旅遊景觀類型釐定特色性的地質旅遊景觀系列,作為旅遊品位發掘及旅遊線路推介的依據。
2.地質旅遊資源評價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是地質旅遊資源開發、保護和規劃的基礎。數據化、定量化地評價地質旅遊資源是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信息多專業、多渠道共享的主要途徑,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重要環節。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以地質資源環境為基礎,從地質景觀的觀賞性、科學性並重發掘地質景觀的旅遊價值,是將地質資源轉化為旅遊資源、促進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鍵問題。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保護是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是地質旅遊資源環境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根本條件(丘萍等,2008)。
地質旅遊精品線路、地質旅遊文化產品是通過旅遊產品形式、旅遊文化形式包裝並推介地質旅遊資源進入旅遊市場的重要途徑;地質公園的建立則是應用法制的、政府的行為確立地質旅遊資源(地質遺跡保護區)的規范性保護,並能把地質旅遊精品建成特色主題式公園,創建地質旅遊精品品牌。
三、地質資源的旅遊資源化的研究流程
地質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研究,是應用旅遊學的觀點,應用遙感資料、數字地球等新技術新概念,以地質資源旅遊資源化的觀點,探索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及環境保護策略、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策略及其對旅遊目的地生命周期調控的作用,為將地質旅遊資源轉化為旅遊勝地,提供旅遊資源的開發和環境保護的最佳策略。據此,研究工作應採用基礎理論研究—調研及理論創新—開發與保護研究的研究流程。
❻ 其他地質景觀資源
(一)方山風景區
方山位於昌樂縣城東南,方圓8km2,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唯一的藍寶石原生礦區,藍寶石儲量豐富,有「寶石第一山」之稱(圖版3-1-7)。森林覆蓋率達48.9%,山中有方山廟、方山備戰防空洞、探寶洞等景點。
方山為三個鄉鎮的界山,是國有孤山林場一個林區,為壽陽山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面積2100畝,森林面積1800畝,樹種以側柏、刺槐、車梁木為主。區域內自然資源、人文景觀豐富多彩,風景優美。主峰方山山體高大,海拔338m,山上怪石嶙峋,樹木蔥郁,山西坡有始建於元朝的方山廟一處(圖版3-1-8),院內有碑林一處,殿宇兩座,神像9尊,廟下坡有「壽」柏古樹群,廟四周有4000餘株樹齡在100年以上的側柏古樹(圖版3-1-9),其中有距今700多年的元柏,也有距今600多年的明柏,樹高林深,蔚為壯觀。昌樂古八大景觀中的「方水朝煙」景觀即在該景區內。
(二)黃山火山群落區
位於昌樂縣城南20km的喬官鎮,規劃佔地2000多畝。區內山勢起伏有致,植被茂盛,有多處山泉及兩座小型水庫,周邊有大小火山口近20處(圖版3-1-10)。規劃利用周邊豐富的植被條件、景觀資源及火山地質環境,以生態農業開發為主線,以營造綠色環境為先導,逐步建設集農業科普、地質科研及觀光、種植養殖、農科文化展示、田園特色飲食、溫泉洗浴健身為一體的休閑旅遊度假區。
(三)仙月湖風景區
仙月湖風景區依託原高崖水庫而規劃、建設,位於昌樂縣西南部與臨朐縣的交界處,總庫容1.45億m3,常有水面9.9km2,湖內魚類資源豐富,大壩周圍綠林成蔭,水質無污染,與沂山及本縣內的藍寶石、古火山口、山旺化石等旅遊資源形成較好的配比和組合關系(圖版3-1-11)。2002年他們與山東大學旅遊管理學院合作完成了《昌樂縣仙月湖風景旅遊項目總體規劃》,2004年又委託南京林業大學設計院對仙月湖壩下林區進行景觀綠化設計,分三期實施仙月湖風景區建設,把仙月湖水利風景區建設成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昌樂縣將把原高崖水庫建設成山、水、林、路等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相結合,集住宿、餐飲、休閑、娛樂、康體多功能為一體的水利風景區(圖版3-1-12)。因這里有「嫦娥仙湖奔月」和「姜太公仙湖賞月」的美麗傳說,故定名為「仙月湖水利風景區」。
(四)壽陽山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區
壽陽山國家森林公園規劃總面積45000畝,其中國有林地面積12720畝,集體所有土地面積32280畝,2009年被評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公園以原昌樂縣國有孤山林場為主體,主體山峰孤山是渤海南側第一山,孤山古稱首陽山,山體險峻,「橫看成嶺、側觀成峰、山勢突兀、險峻陡峭」,山頂有廟一座,相傳為伯夷、叔齊避難之處(圖版3-1-13)。公園內方山山體高大,山上怪石嶙峋,樹木蔥郁,山西坡有始建於元朝年代的方山廟一處,院內有碑林一處,殿宇兩座,神像9尊,廟下坡有「壽」柏古樹群一處,樹高林深,蔚為壯觀。同時區內建有高爾夫旅遊度假區、世界名俗風情區、生態休閑度假區、礦址公園游覽區、戶外運動休閑區、健康教育園區、農家生態度假區等旅遊資源景區,重點開發旅遊度假、休閑娛樂和特色居住等項目,打造成為生態良好、富有文化魅力,可持續發展的旅遊度假區。
❼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概述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概念
地質旅遊資源是指由具有觀賞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的地質體(包括構造、岩性、地層、礦床等)形成的景觀的統稱,它是一個地區風景總特徵的基礎(楊婕,2007)。地質旅遊資源因受其資源特性的影響,確定其是否是地質旅遊資源,不僅要考慮其地質學的特性,而且要考慮旅遊者的審美需求。所以,對地質旅遊資源及其質量的評價,除採用地質科學的指標外,社會經濟、文化因素也很重要。
旅遊資源評價是旅遊開發的基礎性工作。地質旅遊資源是旅遊資源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地質資源和旅遊資源的雙重屬性。其評價方法具有旅遊資源評價的共性,也有其作為地質資源的特殊性。
二、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評價,資源種類分得越細,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和實用價值越高。
關於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劃分也有不同的觀點。陳安澤(2001)把地質景觀分為地質構造現象、古生物、環境地質現象、風景地貌等4大類(19類,52亞類);馮天駟(1998)劃分出山嶽地貌,岩溶、洞穴,河流、峽谷,湖泊,泉水,瀑布,海岸、海島,冰川,風沙地貌、黃土地貌,重要地質剖面、構造及地質災害遺跡,重要化石產地及古人類遺址,典型礦產地及古采冶遺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石窟、岩畫、摩崖題刻,奇峰異石,觀賞石等16類;楊世瑜(2000)根據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可能形式劃分為觀賞性旅遊地質資源和商品性旅遊地質資源。
旅遊資源評價在旅遊開發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其中的地貌條件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以地貌的不同也分為很多類型。張序強(1999)結合1990年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採用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分類方案的命名系統,依據地貌資源的旅遊特性將地貌旅遊資源分為7種基本類型,再依據地貌的成因條件分成30種地貌風景類型,見表4-1。
表4-1地貌旅遊資源分類表
資料來源:張序強.地貌的旅遊資源意義及地貌旅遊資源分類.資源科學,1999,21(6):18~20.
地貌旅遊資源類型劃分首先應力求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及旅遊開發規劃設計的方便,也就是首先應按地貌的旅遊資源特性對地貌旅遊資源進行劃分;其次,應考慮到地貌學的成因類型特徵,這樣可方便地貌旅遊資源的科學研究,避免研究中造成分類系統混雜或人為復雜化。
三、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目的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是科學開發和利用地質旅遊資源的前提,即在地質旅遊資源調查的基礎上,以調查區中的旅遊資源、資源環境及其開發條件作為評價對象和內容,採取一定的方法,對旅遊資源的特點及其開發做出評判和鑒定,並為調查區旅遊資源的規劃、開發和管理工作提供理論依據。旅遊資源評價的目的有以下三方面:
(1)通過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規模、等級、功能、價值等多方面的評價,為確定旅遊發展目標、市場定位、旅遊開發導向及發展規模提供參考依據;
(2)通過對旅遊資源的規模、品位的評價,為國家和地區進行旅遊資源分級規劃和管理提供系統資料和判斷對比標准;
(3)通過對區域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為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發揮整體效應提供支持,為確定不同旅遊地的建設順序准備條件。
對於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目的是將所調查的地質旅遊資源及其環境有意識地發掘並確認其旅遊價值,通過合適的評價,鑒別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狀況,達到為地質旅遊資源的深層次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四、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意義
1.科學考查,促進研究
加強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與研究,既是旅遊事業發展的新途徑,也是地質科學事業發展的新需求,它的社會功效是多方面的。由於地質科學實踐的重要性,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吸引世界各國地質科學家前來參觀考察,深化研究程度,豐富和發展所考察的地質現象的研究內容和認識,促進國際地質學術交流,提高地質科學研究水平。
2.普及教育,深化旅遊
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與研究還可以幫助旅遊者更好地開闢地質旅遊資源,使得一批原來只具有教學、科研價值的地質旅遊區,轉化為旅遊者樂意觀光游覽的景區點。這樣既能增加旅遊收入,又能不斷增加新的旅遊資源,有利於旅遊資源增加新品種,同時也能使地學知識更加廣泛普及和大眾化,使人們在參與地質旅遊的過程中,不僅能觀賞各種誘人的地質現象,還可以增加對地學知識的了解。
❽ 我國地質地貌旅遊資源的主要類型
東北的冰天雪地,興安嶺。那些山什麼的。西藏看雪山
❾ 地質景觀分類及特徵
昌樂縣古火山地質景觀可劃分為礦物岩石景觀、新構造運動景觀、火山水體景觀、火山與熔岩景觀、古生物化石景觀、地質生態景觀、人類活動遺跡景觀。
(一)岩石地層景觀
昌樂火山岩主要有鹼性橄欖玄武岩、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緻密塊狀玄武岩等,其次見有少量火山角礫岩、火山碎屑岩。其中鹼性橄欖玄武岩和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為該地區藍寶石的賦礦岩層。由於火山噴發的多期次、間歇性,造成古火山遺跡山體岩性的不唯一性,為該地區岩石地層景觀的多樣性提供了可能。
1.方山橄欖玄武岩垂直分層景觀
方山橄欖玄武岩顏色多為暗綠—黑色,發育斑狀結構、粗玄結構、緻密塊狀等;斑晶(0~20%)一般為0.1~0.5mm,最大2~3mm。主要成分為橄欖石,其次為單斜輝石(鈦輝石)及少量斜長石,局部含橄欖岩包體,大小不一;基質具粗玄結構和顯微半自形粒狀結構。礦物成分主要為斜長石、單斜輝石、磁鐵礦及少量橄欖石等,有時具褐色玻璃質,副礦物有鈦鐵礦、磁鐵礦和磷灰石等。該處岩層垂直分層較為明顯,產狀平緩、層理清晰,厚層橄欖玄武岩呈水平狀或近水平狀產出(圖版3-2-7)。根據余曉艷等人(1996)對該處野外產狀及岩石結構構造的調查,將該處玄武岩從下至上大致分為8層:
1)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岩石呈褐紅色或深紫色,層狀構造,氣孔發育,內有鈣質物充填,礦物成分主要為長石、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厚度約10m。
2)緻密狀橄欖玄武岩,呈灰黑色,緻密塊狀構造,氣孔不發育。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等,本層構造作用明顯,褶皺、透鏡體發育,見有球狀風化,風化後岩石呈鬆散粒狀脫落,厚度約15m。
3)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呈灰黑色,層理不明顯,氣孔發育。受風化較輕微,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等,厚度約1m。
4)緻密狀橄欖玄武岩,呈紫灰色,球狀風化強烈,層理不明顯,厚約5m。
5)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呈紫灰色,氣孔構造,層理明顯。主要成分為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局部夾紫紅色橄欖玄武岩,厚約10m。
6)緻密狀橄欖玄武岩,呈紫色,層狀構造,偶見氣孔。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和鐵的氧化物等。岩石節理發育,破碎較厲害,厚約3~5m。
7)伊利石化橄欖玄武岩,呈深灰色,中部有0.5~1.5m風化強烈的黃色、黃綠色深源包體,並含剛玉、輝石等巨晶礦物。其底部和頂部氣孔較發育,中部氣孔不發育,上部柱狀節理發育,厚約10m。
8)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呈灰黑色塊狀岩石,氣孔發育且氣孔較大、較密。主要成分為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厚約12m。
2.火山碎屑岩景觀
火山碎屑岩,碎屑大小不均,約1~5cm,呈菱形、次菱形狀,主要成分為深黑色緻密狀玄武岩,其見有橄欖岩包體,大小約2~4mm,並見有少量尖晶石包體,粒度為4mm×5mm,代表了火山噴發沉積相環境。由於長期的剝蝕和風化作用,目前僅在黑山子東山(圖版3-2-8)、黑山子東南山、豬山(圖版3-2-9)三處保留有該類岩石,已成為該地區古火山旅遊資源中的稀缺景觀。
3.火山大角礫熔岩景觀
研究區內火山大角礫熔岩見於馬山北東山南側挖掘斷面處,該山體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五圖街道事處羅圈村東南部,山頂最高點海拔169.09m,為一扁平小山包。山頂平坦,無植被,已開發為石料廠,山體西側有采坑。北東、東側主要發育槐樹、楊樹等植被,山坡以荊科類植物為主。山體上部岩性主要為堯山組深灰色玄武岩,見有多處球狀風化;中部為火山角礫熔岩,為牛山組緻密狀玄武岩角礫被堯山組熔岩所覆蓋,角礫較大20~50cm,表層風化強烈(圖版3-2-10);底部為牛山組深灰色緻密狀玄武岩。該處為縣內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火山大角礫熔岩,具有較高觀賞和研究價值。
(二)礦物岩石景觀
縣內火山岩內蘊涵著大量的藍寶石、橄欖石、石榴子石等有較高價值的寶石礦物。昌樂藍寶石資源豐富,有礦面積達450多平方千米,蘊藏量達數十億克拉,該地區藍寶石(圖版3-2-11)具有顆粒大、結晶好、凈度好、透明度高、色調純正、亮度較大、飽和度較高、雙色性(從截面和側面看呈不同顏色)和特異寶石多等特點,礦體具有原生礦和砂礦並存特點。昌樂藍寶石的原生礦產於新近紀堯山組橄欖岩玄武岩和碧玄岩中,與二輝橄欖岩包體和歪長石巨晶伴生,顏色有深藍色、藍色、橙色、淺藍色、藍灰色、藍綠色、綠色、黃綠色、黃色、棕黃色、棕褐色等。在藍色色調系列中,藍偏紫色者約佔70%~80% ,其中又以深暗色者居多。藍寶石著色往往呈漸變不均勻,但也有截然突變的,即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條帶或六邊形環帶呈規律性相間出現,晶形以六方雙錐和板面的聚行最為常見,晶體呈桶狀。具有較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以及較高的經濟價值。
(三)新構造運動景觀
昌樂轄區內新構造運動的標志除了體現在新近紀古火山地貌外,還有體現在新近紀以來發生的斷層構造上。較明顯的斷層主要見於喬官鎮團子山古火山口南側,分布於火山集塊角礫岩中,呈北東向展布,寬約1.5m,長度不詳,內充填第四系砂土及礫石,屬新斷裂構造,是該區新構造運動的見證,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四)火山水體景觀
火山水體景觀,主要是指火山口湖、堰塞湖、瀑布、噴泉等地表水與火山地質和地貌結合所形成的新景觀。根據調查縣內水域面積約20.6km2,主要分布在水庫、塘壩、河道。縣內發育有丹河、白浪河、於河、桂河四大水系,有32條河流長度超過5km,大中小型水庫141座,其中大型1座:高崖水庫,中型2座:荊山、馬宋水庫,小型138座,總庫容2.5億m3。縣內火山水體景觀主要以火山堰塞湖為主。在新近紀時期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多處堰塞湖,後因長期侵蝕、風化和人工改造,使其與主要河道直流相連,現已建為多處大中型水庫,如高崖水庫、荊山水庫等,可用於游覽參觀、保健療養、體育運動、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等,已成為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荊山水庫景觀:荊山水庫位於喬官鎮,彌河支流大丹河上游,始建於1966年10月,1967年10月建成蓄水,控制流域面積36km2,總庫容1210萬m3,興利庫容546萬m3,是一座集防洪、灌溉、養殖及供水等綜合利用於一體的國家重點中型水庫。影響下游15km內的膠王公路、膠濟鐵路、309國道、濟青高速公路和昌樂縣城,保護下游大丹河兩岸22萬人口和28萬畝耕地。荊山水庫四周被古火山所環繞,山體上植被茂盛,四周環視禁不住被其美麗的景色而吸引。寬闊的水面猶如一面巨大的鏡子平卧在群山之中,藍天、白雲、綠樹、群山的倒影清麗地倒映在湖面上。欣賞水面閃爍的點點波光,水、小船和起伏的遠山構成了一幅絕妙的畫。在近處隨便找一座小山爬上去,滿山坡的荊子花和酸棗花,感覺被花的清香簇擁著,似是走入詩情畫意之境(圖版3-2-12)。
近年來,荊山水庫根據昌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採取有效措施,全力打造集觀光、休閑、娛樂、垂釣、度假等一體的水利風景區,特別是在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過程中,積極把「景觀理念」融入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全過程,從維護水工程、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弘揚水文化等方面入手,著力抓好水利風景區建設。2011年10月被省水利廳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實現了水利工程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扎實推進了民生水利和生態文明建設,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五)火山與熔岩景觀
1.古火山頸相原生節理景觀
昌樂地區的古火山由於受到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上部暴露地表的火山口部分被剝蝕殆盡,目前遺留的主要是地殼淺部的火山通道(即火山頸),其內發育的原生節理,形成了形態各異的古火山頸景觀,成為吸引遊客的主要看點。昌樂地區古火山頸相遺跡主要發育三種節理(劉金華等,2008):面狀節理、「倒扇形」柱狀節理、「直立形」柱狀節理。
面狀節理是一種岩漿在冷卻過程中內外岩漿形成一定的溫度差而產生的平行於岩漿表面的平面狀節理,又稱為「等溫面」,與柱狀節理同時發生。面狀節理與柱狀節理通常呈垂直或近垂直接觸,由於面狀節理和柱狀節理交錯從而形成平面上類似於龜裂的現象,節理面中的「龜裂」形狀主要有四邊、五邊和六邊,代表了柱狀節理橫切面形狀。該區面狀節理多見於二姑山、桃花山、團山子(圖版3-2-13)等處。
「倒扇形」柱狀節理形態上以古火山口為中心向兩邊傾斜,中心柱狀節理豎直,向兩邊逐漸傾角增大,在古火山頸橫切面上顯示部分柱狀體的頂端部分由下而上直徑逐漸變小,發育至一定高度而消失,剖面上整體呈現為上窄下寬的倒扇形。典型代表為團山子古火山地質遺跡、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岩古火山)等。
「直立形」柱狀節理形態上下均為豎直發育,頂部與底部發育寬度相近,柱狀體直徑相對均勻,形態規則,常見有五稜柱、六稜柱。典型代表為桃花山古火山地質遺跡、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岩古火山)(圖版3-2-14)、小蒼山等。
2.古火山頸稜柱體景觀
縣內古火山頸地質遺跡中發育著大量的四棱、五棱、六稜柱狀體,其中以五棱、六稜柱狀體為主,岩性主要為深灰色橄欖玄武岩、深灰色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深灰色緻密狀玄武岩等。其直徑大小不一,從幾厘米到幾十厘米不等。依據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的大小可分為:小稜柱體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在8~13cm,見於團山子古火山頸;中稜柱體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在15~25cm,多見於桃花山、二姑山、郝家溝古火山頸;大稜柱體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一般大於25cm,見於小蒼山(又稱劉家山子)(圖版3-2-15),該處古火山頸稜柱體為昌樂地區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最大者。玄武岩稜柱體粗大而挺拔、排列密集而整齊,橫斷面多呈較規則的五邊形、六邊形,猶如刀劈斧削一般,氣勢非凡、極為壯觀。
3.交切火山熔岩景觀
交切火山熔岩景觀在昌樂地區內主要出現在柱狀節理發育的古火山頸里,形態上以一種方向上的玄武岩稜柱體切割另一種方向上的玄武岩稜柱體,由火山二次噴發不同熔岩的相互交切,景觀十分罕見。該景觀在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岩古火山)(圖版3-2-16)、桃花山等處均有發現。
4.次火山相景觀
次火山相是火山物質潛伏於地下的侵入產物,由於岩漿的內壓小於上覆圍岩的靜壓力,使岩漿未噴出地表而在近地表處定位、固結形成的地質體,該類型較集中分布於火山活動的強烈地區,一般發生於一個火山噴發期的晚期階段。它當時並未達地表,因此屬於封閉系統,與火山活動有關的超淺成岩及隱爆角礫岩等均為次火山岩相。縣內僅發現一處馮家溝西北山為該類型古火山地質遺跡,岩石出露主要為深黑色輝長岩,見似斑狀結構,斑晶主要為輝石,基質為半晶質(圖版3-2-17)。
5.熔岩台地景觀
熔岩台地是有火山熔岩噴溢後經風化及河流侵蝕而成,山頂通常呈平台狀,主要分布在喬官鎮西南靠近臨朐縣界處。農田不規則地分布在這些熔岩台地上,形成天然的水平梯田。由於地表徑流的侵蝕切割,這些熔岩台地並不完整,形成一道道由近水平產出的玄武岩層組成的低緩山樑或孤立的方山。登高遠望,熔岩台地就像一個個區域侵蝕面一樣展現在眼前,在整體平坦的丘陵地貌上疊加了溝谷縱橫、峭壁林立的山區地貌,加上周圍的綠色植被和發電風車,不失為游覽觀光的好去處。如杜家溝西北山(圖版3-2-18)。
(六)古生物化石景觀
縣內火山岩分布區內的古生物化石主要賦存於新近紀臨朐群山旺組,該組地層主要由泥岩、頁岩、硅藻土、砂岩組成,其內含有豐富的生物化石,主要分布在喬官鎮姬家莊西山一帶。古生物化石主要產出於硅藻土頁岩的夾層中,曾發現了許多樹葉、花草、鳥、蟲等古生物化石,後來又陸續出土了魚類、蛇類、鹿、狼、兔、古樹等動植物古生物化石。
(七)地質生態景觀
縣內火山岩分布區內植被發育不均衡,品種呈多樣性。地勢平坦、低緩處,主要為楊樹、刺槐樹,山坡處主要以松柏、低矮刺槐為主,中間夾著有荊科類、喬科類植物;山頂少有植被覆蓋或無植被覆蓋,主要為荊科類植物。在觀賞風景區內的喬山、黃山、隋姑山、豹山、團山子等地,山頂少有植被,主要生長荊科類、喬科類等低矮植物;山坡植被發育,主要為刺槐、楊樹、黑松、松柏、水杉、長葉杉等;山腳處大多為基本農田區,農業種植田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西瓜、蘋果、大姜、大蔥、芋頭、草莓、蘆筍、西紅柿、辣椒等;形成垂直分布的生態景觀,具有較高觀賞價值。
區內植被豐富,風景秀麗,是眾多野生動物繁衍生息之地。地上有山雞、野兔、蛇等,天上飛有各種鳥類。嫣然一幅綠草叢生、樹木蔥郁、鳥語花香的生態美景。
(八)人類活動遺跡景觀
1.人工采坑景觀
早期昌樂縣對古火山地質遺跡的開發、利用主要為對火山岩的開采及藍寶石原生礦及砂礦的露天開采,經過近幾十年的開採挖掘,已形成許多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采礦坑。近幾年隨著政府相關部門法律、法規的出台,對古火山地質資源加以有效的保護,廢棄礦坑也得到相應的恢復治理,在注重恢復廢棄礦坑生態系統的同時突出景觀效益,注重合理利用採石遺留的獨特地質地貌,利用景觀藝術的手法,巧妙融合周邊環境,營造獨特風貌和人文情趣,所保留的採石遺跡和廢舊采礦設備,不僅能作為景觀觀賞,還能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可進一步分為火山岩采坑景觀(圖版3-2-19)和藍寶石原生礦采洞(圖版3-2-20)、砂礦采坑景觀(圖版3-2-21)。
2.探寶挖掘洞景觀
方山探寶洞主要分布在縣內藍寶石原生礦產地——方山。位於方山頂東南的探寶洞是最先發生藍寶石原生礦的地方,洞口外形呈圓拱狀,礦洞長約10餘千米。洞內蜿蜒崎嶇,寬窄不一,洞壁岩石主要為深灰色緻密狀橄欖玄武岩、深灰色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為藍寶石原生礦的含礦岩層,是旅遊探險、尋寶的絕佳去處。
3.防空洞景觀
縣內有多處防空洞,如方山防空洞(方山戰備防空洞)、卧虎山防空洞等,主要分布在玄武岩覆蓋區,其中以方山戰備防空洞最為著名。方山防空洞(圖版3-2-22)位於昌樂縣城東南10km方山東南側山腰間,洞口呈拱形,隱藏於周圍茂盛植被之間,防空洞主隧道長近百米,防空洞連接著許多暗道,在曲折蜿蜒的防空洞里穿梭,猶如迷宮般有趣。從主隧道可直通各個掩體室,設有休息室、指揮室、儲存室、武器庫等多個掩體室,組成一個完整軍事防禦網,是旅遊觀光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
❿ 地質景觀資源
地質景觀類型多樣,較為典型的有以下幾種。
(一)火山景觀
地球上有1343座活火山,它是由熔岩穿過地殼,上升到地面或噴出地表而形成的山」,主要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火山爆發時,伴隨著地震和雷鳴般聲響與爆炸,滾滾濃煙如原子彈爆炸升起的蘑菇雲,熔岩流咆哮奔流,映紅天空(圖7-32)。世界著名的活火山很多,夏威夷群島就是由火山締造的,如今還在不斷地溢出岩漿,傾入大海。日本、冰島都是多火山國家,此外還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義大利以及南極洲等。
火山噴發的主要形式有中心式、裂隙式和混合式。義大利是世界上研究火山最早的國家,許多火山類型都是以義大利和地中海火山命名的。火山是有壽命的,因此又分為活火山、休眠火山與死火山。
一般而言,地球上的地質作用非常緩慢,但火山的形成卻很快。當地下岩漿穿過地殼上升時,就發生了火山活動。它主要噴發岩漿、火山彈、火山礫、火山灰以及水蒸氣、二氧化碳、含硫氣體等。其噴出物堆積形成火山錐、熔岩台地、熔岩高原、熔岩堰塞湖等地貌景觀。
近百年來,人們聽到的關於火山噴發的消息,大多是從中國以外的地區傳來的。國內有記載的最近一次火山噴發是在西昆侖山的阿什庫勒盆地,那裡的阿什火山也稱卡爾達西火山(圖7-33)。1951年5月27日突然一聲巨響,一股圓柱形的黑煙直沖天空,隨後,許多石塊也從火山口中拋出……當時在附近修築新藏公路的官兵身臨其境,新疆日報對此也進行了報道。因火山噴發發生在海拔5000m人跡罕至的高山中,沒有造成太大損失。
圖7-32 火山爆發
圖7-33 卡爾達西火山
中國曾經是一個多火山噴發的國家。長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休眠了很長時間,1597年蘇醒到1702年的105年間,連續爆發了3次。在我國,成群分布的火山區還有山西大同火山群(圖7-34)、台灣大屯火山群、雲南騰沖火山群(圖7-35)、海南雷瓊火山群、青藏高原火山群等。休眠火山再噴發的危險性和可能性依然存在。火山爆發具有一定的周期,火山何時蘇醒是火山地質工作者應倍加關注的問題。
圖7-34 山西大同火山
圖7-35 雲南騰沖火山
(二)地熱景觀
地熱景觀是指各種奇特的、絢麗多彩的、多姿多態的水熱活動景觀,如間歇噴泉、噴氣孔、蒸氣谷、沸噴泉、沸泉群、熱水湖以及由各類泉華形成的「石蘑菇」、「天生橋」、「石林」等天然景觀,也包括高溫地熱井放噴時形成的直徑達數米、高可達數十米以至百米以上的汽水柱的壯麗景色(圖7-36)。地熱景觀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和人類發展進程中在特定的地質構造環境下形成的,一旦在天然的或人為的因素如地震、打井、過量開采、築路、建房等影響下而遭到破壞或消失,要恢復幾乎是不可能的,如西藏羊八井地熱田的熱水湖、92℃泉和河心沸泉等景觀在十多年前就已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近年來,隨著旅遊地學的興起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地熱景觀資源的價值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有的已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或世界級自然遺產,受到有關法規的保護。
圖7-36 地熱景觀
(三)地震遺跡
與強烈的構造地震活動有關的各種地震地質作用和地震效應等遺跡稱為地震遺跡。一般而言,新近發生的地震遺跡清晰、點多;而時代愈久遠的地震,隨著歲月的磨蝕撫平,只有遺跡殘留,且少而模糊。地震遺跡主要包括地裂縫、同發型滑坡、崩塌、地表堰塞湖、陸地(建築)沉沒,橋、塔建築破壞,甚至劈山移石、地面鼓包、噴水涌沙、大樹被地震撕裂等景觀現象(圖7-37)。
圖7-37 地震遺跡(一)
圖7-37 地震遺跡(二)
我國是多地震國家,橫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新構造運動強烈,歷史上有許多強震、大震,地震遺跡很多,尤其是西部各省區都或多或少有分布。但列入自然保護區的,目前僅有海南東寨港國家自然保護區中的「海底村莊」遺址。公元1610年瓊州大地震使瓊山縣72個村莊沉沒,形成今日東寨港,這是我國歷史上唯一陸陷沉海的地震廢墟,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旅遊價值。
圖7-38 隕擊作用示意圖(楊世瑜等,2007)
(四)隕石坑
隕石是隕星穿過大氣層尚未完全燒盡而降落到地面的殘余體。它是人類直接認識天體的珍貴樣品,具有重要科研價值,也是獨特的觀賞石。隕石從天外落到地面的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作用,統稱為隕擊作用。圖7-38表示隕石自天空落到地面過程中發生的各種作用。首先高速穿插進入地面(圖7-38a,b),產生向下和向周圍的側向壓縮(圖7-38c,d)。然後把撞擊粉碎的岩石物質向高空濺射(圖7-38e,f),部分物質回填到隕石撞擊坑中和坑的四周。同時,隕擊坑四周形成環形高地,隕擊坑底部岩石發生了沖擊變質作用(出現高溫礦物焦石英)和破碎作用,形成擊變石、角礫岩和裂隙帶。在隕擊的中心還會形成反彈的突起,形成一種特殊的地質構造遺跡景觀隕石和隕石坑在全球范圍內均有分布,如我國新疆(圖7-39)和美國亞利桑那州(圖7-40)就有非常典型的隕石及隕石坑遺跡。
對於隕擊坑地質地貌景觀和形成機制的研究,我國起步稍晚,但已初步取得一些重要認識。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和正藍旗境內的隕石坑,是目前我國發現的隕石坑中最大的一個,其周圍具有明顯的環形地貌特徵。多倫坑的生成時代是距今約1.4億年的侏羅紀和白堊紀之間。其內環、中環和外環的直徑分別為8km、82km和170km。內環為8km的安山岩,中環位於環形水系的外側,地貌上表現為由太古宙花崗岩、變質岩和沖積熔融岩組成的環形山殘丘。隕石坑還保存一些罕見的地質現象。多倫隕石坑是保存較好的隕石坑之一,對探索隕擊坑的形成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依據。
1993年,我國的遙感科技人員在分析山東棲霞縣的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圖像時,發現一半圓形的亮環,經分析研究確認為隕星撞擊遺跡,命名為唐家泊隕星撞擊構造。經實地考察發現,那裡有窪地和環形山的特徵,中心區域反彈隆起,撞擊震碎角礫岩廣泛分布,局部岩層無序,中心還發現了震裂錐的熔融角礫岩。
圖7-39 新疆鐵隕石
圖7-40 美國亞利桑那隕石坑
(五)地層與古生物景觀
1.典型地質(地層)剖面景觀
圖7-41 梅樹村小歪頭山震旦系-寒武系界線剖面
我國各個時代的地層出露齊全,並且很有特色,雖然許多剖面屬於區域性,但也有不少剖面在國際上具有代表性,許多國內外專家前來考察研究。有些剖面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如遼寧大連金石灘剖面,已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例如雲南晉寧梅樹村剖面(圖7-41)位於雲南晉寧梅樹村附近小歪頭山。由白雲岩、硅質白雲岩、白雲質磷塊岩等組成。1984~1991年,此剖面曾是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線層型剖面的最佳候選者。梅樹村動物群富含腹足類、腕足類、軟舌螺類等小殼動物化石和遺跡化石,其完整的演化系列和化石分布是國內、外同期地質對比的依據。已發現5萬多件標本,共100多種、40多個門類的動物化石。梅樹村動物群是在澄江動物群(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的一個重要化石群,是研究5.3億年以前地球歷史和探索生物起源、生物演化的大課堂,已列入省級自然保護區。另外,在該剖面附近的海口耳材村、馬房等地發現豐富的澄江動物群化石,包括海口魚、昆明魚化石。
2.古生物景觀
古生物是指地質歷史時期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一般概念中,將第四紀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稱為古生物,全新世以後的生物稱為今生物。當然,對此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大部分古生物已經絕滅,但有少數古生物物種在其同類大規模絕滅之後還殘留至今,稱之為孑遺或活化石,如銀杏、大熊貓等。古代生物死亡後只有被迅速沉積掩埋,經過石化作用,才能成為化石(圖7-42)。化石有大有小,凡是不需要顯微鏡即能觀察清楚的化石稱為大化石,需要顯微放大後才能看清生物個體和結構構造的化石則稱為微體化石。一般能夠保存為化石的主要是古生物的硬體部分或者遺跡(足印、爬痕),或者遺物(糞便等),只有在十分特殊的情況下,古生物的軟體才有可能保存下來。古生物化石記錄了地球生物演化的歷史,對研究生物進化、確定地層年代、推斷古地理環境和古氣候等,是極為重要的證據。古生物鍾即保存有可供計時標志的各種生長紋飾的化石,如樹木年輪、珊瑚外壁紋飾等,更具科研價值。例如,對中泥盆世(約3.8億年前)的珊瑚紋飾研究表明,當時一年大致有399天,13.04個月,當時一天的時數為21.6小時,藉此可研究地球旋轉速度的變化規律,結論是當時地球自轉速度比現今快。有的化石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一種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和珍貴的旅遊商品資源。
圖7-42 古生物景觀
(1)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事件化石群(澄江動物群)
「地球早期生命演化與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是當代科學研究熱點之一,也是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中的未解之謎。在雲南澄江帽天山發現的澄江動物群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見證。它廣泛分布於雲南東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黑林鋪組玉案山段中上部黃綠色頁岩中。它不僅包含了現生動物的幾乎所有門類,而且還包含了一些已經絕滅的門類,甚至還保存有十分精美的軟體化石,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唯一具軟軀體、保存最早(比加拿大伯吉斯化石群(中寒武世)還早)、最豐富、最完整的多細胞後生動物化石群,被國際科學界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此外,在貴州台江縣發現的「凱里化石群」(中寒武紀)是其後的動物群。
(2)萬卷書——山旺古生物化石
位於山東臨朐城東的山旺村,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出露的第三紀中新世山旺組硅藻土已開采多年,岩層中含有1800萬年前大量珍貴化石。已發現的化石有十餘個門類,400餘種,其中有1/3是已絕滅屬種,包括藻類、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以及魚、蛙、蛇、鳥和已絕滅的犀、貘、鹿等大型哺乳動物的祖先。這些化石不僅個體完整,保存精細,甚至還保存著動物生前掙扎的形態,實屬世所罕見。這些化石為研究我國華北東部中新世動物群、古地理、古氣候、地層對比都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硅藻遺體與黏土構成的頁岩薄似紙狀,風化後會層層翹起,似「書頁」狀,「頁」面上還保存有精細的化石,故稱萬卷書。目前已建立了山旺化石博物館。
(3)鳥類化石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發現的鳥類化石種類越來越多。其中最重要的鳥化石產地是遼西地區,所發現的關鍵化石支持了鳥類是由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的學說。原始鳥類演化歷史分為四個階段:中華龍鳥期、始祖鳥期、孔子鳥期與真鳥期。四個階段的代表在遼西都有發現。研究結果表明,從古環境來看,在距今1.4億年前的晚侏羅世,遼西一帶氣候潮濕,地形起伏,河溪縱橫,陸地生物與水生植物茂盛,為包括鳥類在內的各種動物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