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所怎麼樣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所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1-01-21 04:25:06

1. 江蘇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近年來,特別是《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頒布實施後,全省地勘單位積極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緊緊抓住機遇,不斷深化改革,穩步發展,地勘行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勢頭。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地勘行業人員情況

截止到2006年底,全省地質勘查資質單位年末職工人數10304人(統計數據不含石油天然氣,下同),地質勘查從業人員6327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4657人,占從業人員的73.6%,工程技術人員中,高級技術人員1195人,佔25.6%,中級技術人員1697人,佔36.4%。全省地勘行業職工平均年收入3.17萬元,比2005年增加19%,離退休人員共有8831人,人均費用2.58萬元。

(二)地質勘查資質情況

除石油天然氣外,全省有48家地質勘查資質單位,核定了11個資質類別甲、乙、丙級資質甲級資質162個(2005年底為158個),其中甲級46個,佔28.4%,乙級42個,佔25.9%,丙級74個,佔45.7%;資質專業分布情況:區域地質調查5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32個、固體礦產勘查39個、液體礦產勘查12個、氣體礦產勘查2個、地球物理勘查19個、地球化學勘查8個、遙感地質勘查3個、勘查工程施工29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2個、選冶加工試驗1個。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1)目前我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勘單位共41家,地質勘查從業人員6176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4534人(高級技術人員1151人,中級技術人員1657人)。全省國有地勘單位職工平均年收入3.19萬元,比2005年增加20.8%,離退休人員共有8831人,人均費用2.58萬元。

(2)在全省廣大地質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國有地勘單位各項經濟指標保持穩中有升。2006年度總資產279055萬元,比2005年增長11.68%.其中:生產性資產162400萬元,專用儀器設備4263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77%和9.8%;總負債152324萬元、總收入205110萬元、總支出18046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1%、4.3%、0.6%。

(3)2006年共爭取地質勘查費54333.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4262萬萬元,地方財政50071.6萬元。爭取各類地質專項撥款6892萬元,其中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經費2938萬元;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經費2135萬元,省財政安排地質勘查補助項目15個,經費1819萬元。

(4)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全省商業性礦產勘查,主要是礦山生產勘探,在服務的地域和領域都比之前有所拓展,同時還在一些城市和地區開展了地熱勘查項目和地球化學找礦項目。全年投入資金約0.83億元。

(5)礦產開發情況。礦產開發實現年收入1.83億元。海外地質找礦工作起動,地質六隊在寮國華潘省取得南奧村鐵礦勘探權;江蘇地質工程公司獲得莫三比克馬尼卡、固洛兩個區塊金礦勘探權。

(6)工程勘察施工情況。全年實現工程勘察收入7.47億元。其中省內6.07億元、省外1.2億元及境外工程勘察市場2000萬元。

(7)其他產業收基本情況。主要從事服務業、貿易、加工業等其他多種經營產業,全年共完成經營收入6.21億元。比2005年增長42.6%。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堅持從結構調整入手,推進地勘隊伍改革

在地勘隊伍改革中,按照產業分離和主輔分離的原則,堅持從結構調整入手,推進改革,並把隊伍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與資產結構調整結合起來。主要做法是:一是堅持產業分離,組建地質勘查隊伍,推進基礎地質施工業與建築業分開運行。二是堅持主業與輔業分離,推進地勘隊伍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壯大主要產業,放開輔業。三是堅持從實際出發,把因自身的年齡、性別、知識、專業等實際問題而無法適應轉企的富餘人員剝離出來,納入基地管理。四是堅持優化資產結構,提高國有資產經營效益,推進地勘隊伍改革。主要是將經營性資產按產業相對集中,適度擴大規模,作為企業法人財產,負責保值和增值。將非經營性資產分別交給相關物業管理基地,並在經營開發上做文章,努力將部分非經營性資產轉化為經營性資產,提高資產運行效益。

(二)以改革為動力,發揮產業優勢,加快地勘經濟發展

在地勘隊伍改革中,堅持以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進一步發揮了地勘隊伍的地質勘查和工程勘查兩大產業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地方經濟與礦業開發,加快了地勘經濟的發展。

(三)注重加強管理工作和穩定地勘隊伍

在地勘隊伍改革與地勘經濟發展中,堅持向管理要效益、穩定職工隊伍已成為地勘單位的共識。各基層地勘單位普遍出現了地質經濟發展速度與效益較快的雙增長態勢,地勘單位經濟實力有較大增強。各地勘單位注重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聽取職工意見,切實關心離退休職工、下崗職工和困難職工生活,因此在深化改革中保持了地勘隊伍的總體穩定。

(四)堅持以人為本,構建人才高地

「十五」期間,我省地勘單位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制定激勵政策,採取引進、培養、造就、提升等手段,努力構築人才高地,取得較好效果。對新引進的人才在住房補貼,崗位津貼享受特殊政策。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對所有委培研究生,承擔學雜費,取得學位後還給予適當獎勵。每年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通過交流互促互進,激發科研人員學術研究熱情。2006年,省地調院經國家人事部批准,在全國省級地調院中率先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為加強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增強礦產資源勘查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在更高層次上為全省乃至全國地質科研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五)加大裝備投入,完善規章制度

為保證高效開展地質工作,「十五」期間我省地勘單位投入大量資金,購買先進的分析儀器和技術改造實驗室,購入先進的物探儀器設備,為東部地區攻深找盲做好准備;加強內部機構調整,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了符合地質調查工作性質和特點的管理制度、聘用制度和靈活的分配製度;加大分配製度的改革力度,實行崗位工資、計件工資、項目工資和年薪工資等多種分配形式,使得報酬與職責、收入與成果直接掛鉤,獎優罰劣,優勝劣汰,充分調動了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建立和實施省級地質勘查基金

建立礦產資源勘查投入的良性循環機制,加大財政對礦產資源勘查的資金投入。以省財政預算安排、省留成的礦產資源補償費、探礦權采礦權出讓價款等收入以及其他渠道籌集的相關資金,建立省級地質勘查基金,專項用於全省重點礦種、重點成礦區帶等前期勘查。

(二)合理部署,統籌規劃江蘇地質工作

根據江蘇省的資源情況,主要安排省內緊缺和優勢礦種的工作思路,以滿足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礦產資源增長的需求,保證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時期我省地質工作的主要發展目標是:地質勘查力爭提交能源礦產地2~3處,金屬礦產地5處,非金屬礦產地8處,可供利用的礦產地15處;取得境外礦產資源使用權的礦產地5~8處。為江蘇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

(三)抓住機遇,理清思路,確保地勘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堅持以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進一步發揮地勘隊伍的地質勘查和工程勘查兩大產業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地方經濟與礦業開發,以地質科學為指導,應用多種技術方法,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吸收社會資金,挖掘省內礦產資源潛力,全方位開展地質勘查與礦業開發服務,加快地勘經濟的發展。

(四)努力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轉變傳統粗放式的生產方式,用市場化理念擴大地質勘查服務的能力和范圍。我省的城市化發展速度迅速。努力統籌全省基礎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的深厚基礎和技術優勢,做好重要城市地質工作。做大做強工程勘察和施工業,擴大勘察工作的區域范圍,提高技術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大技術投入和先進勘查技術方法應用,為城鄉規劃和地下空間利用提供地質資料和設計依據,發揮地質調查的基礎性、前瞻性作用,服務於經濟都市群建設。

(五)積極拓展省外境外地質勘查市場

鼓勵國內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開展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通過獨資、投資參股或並購等形式,在資源富集、投資環境好的省區或國外去勘查開發國內短缺礦產資源,建立穩定的資源供應基地,緩解江蘇資源保障的壓力。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單位到境外承包地質工程,勘查利用礦產資源,以獲較好的勘查效益,激發地勘單位改革的積極性。

(六)加大地質勘查力度的同時,加快礦業開發工作

除省內礦業權的市場運作之外,積極推進與省外國外的技術合作。利用國內外金融機構和戰略合作夥伴的資金,進行省外國外礦業交流合作范圍,不斷開拓礦業開發的新資源、新優勢。

五、對策建議

當前地質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地勘單位的發展尚未進入良性循環期,地勘隊伍的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我省地勘行業改革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是物質基礎薄弱。地勘隊伍家底薄,人均凈資產不足2萬元,與其他系統事業單位相比,差距十分明顯,且地勘經費主要用於離退休人員支出。歷史欠賬多,住房貨幣化補貼還沒有到位。

二是職工收入低。目前國家投入少,許多地方性的工資補貼、福利待遇都未能享受,嚴重影響了廣大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從事地質工作的技術人員收入與其他行業相比差距較大,人才的引進和留住人才的困難很大。人才斷層明顯,中青年技術人員缺口較大,嚴重影響了地勘隊伍的穩定和發展。

三是地勘單位的改革不到位。目前地勘單位是事業單位但沒有足夠的費用,也沒有企業單位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勘單位的發展。

四是外部環境制約。政策落實不能完全到位、江蘇礦產資源貧乏的特點、礦業權市場不發育的現實都是制約地勘改革發展的因素。

五是地勘科技投入不足。我省地勘單位科技管理及投入需要進一步提高,野外施工技術力量較薄弱,難以滿足高質量的施工要求。部分地勘單位技術裝備落後,設備更新每年資金投入很少,目前的國家投入只能應付簡單的再生產,特別是在專業性較強的物化探設備和資金需求較大的深孔勘探設備投入上,更顯得無能為力,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加強地質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體制、機制、市場、投入等諸多方面的因素,特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很多。同時地質工作是一種特殊的基礎產業,加強地質工作,應充分考慮其特殊性。結合我省實際,就加強地質工作改革和發展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對策或建議:

(1)加快地質隊伍建設,建立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能承擔重大任務的地勘隊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急需的高層次地質專業技術人才。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引進畢業大學生,充實壯大地勘隊伍。建立鼓勵創新的地質人才開發機制,進一步探索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

(2)依靠科技,增強地質工作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我省教育、科研優勢,優化整合地質科技資源,建立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與地勘單位聯合研究攻關的新機制。突出重點礦種、重點成礦區(帶)和重要成礦類型的地質勘查科技攻關,大力推進地質找礦基礎理論、區域成礦規律和找礦方法技術的研究,增強礦產資源勘查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的應用能力,全面提高地質勘查工作的科研綜合水平。

(3)加速改革調整,為地勘工作發展提供組織保證。組建礦產(集團)公司,以資產為紐帶,實行聯合,形成規模經濟,增強市場競爭力。堅持走礦產勘查與開發一體化之路,允許國有地勘單位直接從事礦產開發,並通過法規建設和深化改革,把部分有條件的國有地勘單位,培育成集礦產勘查和開發於一體的礦業公司。

(4)多渠道增加地質勘查投入,解決資金不足的困難,適當擴大國家政策性投資額度和比重,探明更多的經濟可采資源儲量。建議盡快制訂「關於加快地質勘查、開采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具體實施辦法,鼓勵和吸納中外資金投入商業地質勘查工作,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5)出台地勘隊伍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指導政策,出台促進海外礦產勘查開發的具體優惠政策。建議國家建立有效的國外礦產勘查投資動態和信息的定期發布制度,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詢系統,引導國內企業更好地參與國外競爭。

(6)實施產業分離、主輔分離。按照社會協作化分工的要求,既能促進離退休服務、基地服務、社區服務進一步提高質量和水平,還能使我省地勘單位的產業結構、產業布局更加合理,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每一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增強,可持續發展得到保證。

(7)繼續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堅持以科技為先導,進一步開展科技協作,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推動科學技術在地質工作中的廣泛運用,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與運用。

(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2. 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下屬的華東有色地質調查公司待遇怎樣說是事業單位,是嗎

確實有編制,但目前正在改企業,改完了不知道還有沒有編制。工資很低,1500多還要扣公積回金,飯補這個月剛答剛從300降到200,在南京消費很高,可能光住房就能花去你半個月的工資,野外補貼相比同行業比較低,項目不多,閑人很多,簽的時候要謹慎考慮。

3. 請問下,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地球化學勘查與海洋地質調查研究院,這個單位現在怎麼樣

項目不多,你要是看上他的事業編制,就算啦!反正也要改制了,還是找找其他單位的吧。待遇很一般,找個比他好的很簡單

4. 請問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待遇怎樣編制和沒編制有什麼區別

地調局是國家單位,沒編制和有編制差太多了。各種福利和社會保障都差很大。有編制的四五千以上吧,沒編制的不清楚,能進去的一般都有編制吧。

5.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

災害點信息查詢資料庫

6. 你知道江蘇地礦局 江蘇省地質礦產調查研究所的情況

你說的是倆單位
地礦局是屬於江蘇省的 包括很多組成單位
江蘇省地質礦產調查研究所應該是組成單位之一
待遇應該都是事業編制單位

7.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 怎麼樣

行政事業單位,雖說出野外,但是在野外行當中,已經是很不錯的啦!

8. 淺談加強重要建設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震地質調查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管理

於順然

(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南京210029)

摘要 本文結合江蘇省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的實際,在對「 重要建設項目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地震地質調查」類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范圍進行了細化的同時,並對其匯交人、匯交時間、匯交數量及內容、法律責任等方面做了細化,意在引起廣大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義務人、地質資料管理者及其同仁們,高度重視該類成果資料的匯交管理,使地質資料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 建設項目;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管理

地質成果資料的統一匯交是手段,社會公開利用是目的。不該匯交的而匯交了是浪費,該匯交的而未匯交則是違法。《地質資料管理條例》附件:「地質資料匯交范圍」中對「重要建設項目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地震地質調查」形成的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范圍,規定得既籠統又原則,有的甚至只是其條目式的,在具體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的實踐過程中,其可操作性比較差,從而給該類成果資料的匯交管理工作帶來諸多麻煩和問題。

為進一步加強對「重要建設項目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地震地質調查」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管理,根據國務院《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國土資源部《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江蘇省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筆者結合多年對江蘇省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實際,在此提出如下對策建議,供有關領導及同仁們參考。

1 匯交細目

在國務院《條例》目前尚未修訂之前,可以國土資源部或省廳規范性文件的形式,進一步細化「重要建設項目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地震地質調查」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細目。「重要建設項目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地震地質調查」成果地質資料,在《條例》附件「地質資料匯交范圍」的十大類中占兩大類,江蘇省的具體規定為:

1.1 重要建設項目工程地質勘察成果地質資料匯交范圍:

農水方面:水利、水庫工程(受益面積大於5萬畝的灌溉工程和容量大於1000萬立方米的水庫工程)。

交通方面:長度超過10千米的鐵路;長度超過500米的隧道;長度超過500米的橋梁年吞吐量大於100萬噸的港口、碼頭;二級以上的公路、火車站及機場。

電力方面:核電站、抽水蓄能電站,容量大於10萬千瓦的水電站、火電站。

工業方面:年產量大於20萬噸的鋼鐵廠、水泥廠,用地大於200畝的工業、企業建築。

其他方面:放射性設施、軍事設施、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處理廠等重要小型工程勘察資料。

1.2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范圍

(1)按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被定為「一級」(需報省廳備案)的項目。

(2)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程度為復雜(地質災害發育強烈;地形與地貌類型復雜;地質構造復雜、岩性岩相變化大、岩土體工程地質性質不良;工程水文地質條件不良;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等)的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料。

(3)本文上述1.1所屬「重要建設項目工程地質勘察地質資料匯交范圍」項目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資料。

1.3 地震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匯交范圍

1.3.1 地震地質資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質調查(測量、觀測)

①地震地質調查、宏觀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活斷層、地震地質、大地構造、地震研究)。②地震地質前兆觀測、地形變測量、地磁測量、地電測量、地應力測量、重力測量、斷層位移測量。③地下水位(地下流體)觀測、地溫觀測等。④建築工程抗震、地震災害防治、地震安全性評估資料。

1.3.2 重要建設項目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地震地質調查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人

國務院《條例》規定,項目出資單位(人)是其項目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人。①由國家出資的項目,其工作項目的承擔單位是該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人(國家出資:江蘇省將其界定為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市級財政、縣鄉級財政均為國家出資)。②非國家出資的項目,項目出資人可以以協議、合同等形式,委託承擔項目單位代為匯交該類成果地質資料。③由中外合作開展的項目,其參與合作項目的中方為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人。

1.3.3 匯交時間、數量及內容

本規定所涉及的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時間為:自工作項目驗收結束之日起180日內匯交(江蘇省將其規定為本勘察、評估項目驗收結束的時間,而非整體項目結束時間)。

上述勘察、評估項目成果地質資料復制後,按國務院《條例》及《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規定,向省地質資料館匯交紙質資料兩份,電子文檔一份(其電子文檔製作及質量要求同地質礦產類)。

1.3.4 法律責任、行政處罰

(1)未按照本辦法規定時間匯交地質資料的,由省國土資源行政部門向其發出催交通知書,責令在60日內匯交成果地質資料,逾期仍不匯交的,按國務院《條例》第二十條規定給予行政處罰。

(2)匯交成果地質資料經驗收不合格,匯交人逾期拒不按要求修改補充匯交的,視為拒匯交地質資料,由省國土資源行政部門依照國務院《條例》按規定給予行政處罰。

1.3.5 幾點認識及體會

(1)江蘇省省土面積10050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100000平方千米,是礦產資源小省,每年能夠匯交的地質礦產類成果地質資料只有30種左右。近些年來,江蘇省地質資料館每年接收匯交的成果地質資料數量在100種左右。這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成果地質資料是重要建設項目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地震地質調查類成果地質資料。由此可見,加強和規范該類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與管理工作,在江蘇省地質資料的匯交與管理工作中佔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2)近年來,通過我們的積極工作,匯交到省地質資料館的「重要建設項目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類成果地質資料有:南京長江大橋、二橋、三橋、江陰長江大橋、潤楊長江大橋、蘇通長江大橋、南京地鐵等。蘇通長江大橋、連雲港核電站的工程地質勘察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工作正在交涉過程之中。

(3)有關江蘇省地震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的匯交問題,早在計劃經濟時期,江蘇省地震局曾經向江蘇全省地質資料處匯交過一些地震地質調查方面的成果資料,自20世紀90年代起,江蘇省地震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的匯交工作則處於停滯狀態。近來此項工作仍在協調過程之中。

向國家匯交合格的成果地質資料是廣大地質資料匯交義務人應盡的法律義務。筆者將近些年來江蘇省「重要建設項目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地震地質調查」類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中的有關規定、做法、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及認識體會羅列於本文,並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意在引起廣大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義務人、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者及其同仁們,高度重視該類成果資料的匯交,使地質資料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