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河北邯鄲是什麼地質

河北邯鄲是什麼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16 05:50:33

1. 邯鄲在地震帶上嗎

在。

邯鄲地處華北平原地震帶,地質構造復雜,轄區內有多條地震斷裂內帶,其中大名--磁縣斷裂帶和太行山前容斷裂帶在境內交匯,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破壞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華北地區有著兩個相對活躍的地震帶,一是華北(河北)平原地震帶,是從南邊的邯鄲往北一直到唐山,另一為燕山渤海地震帶,從西北地區的張家口一直延伸到東南的渤海灣地區。

(1)河北邯鄲是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發生大地震時不要急。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振動到建築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鍾,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你應根據所處環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平房,那麼可以迅速跑到門外。

如果住的是樓房,千萬不要跳樓,應立即切斷電閘,關掉煤氣,暫避到洗手間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鋪等下面,震後迅速撤離,以防強餘震。

遠離危險區。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應用手護住頭部,迅速遠離樓房,到街心一帶。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壓線等。正在行駛的汽車和火車要立即停車。

2. 請問河北邯鄲市武安市是什麼地理地貌,

地基術語叫,山地

3. 邯鄲在河北屬於幾類地區

邯鄲,是河北省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河北省南部地區中心城市。

位於河北省最南端,因邯山至此盡而得名,有「河北南大門」之稱。市境北接邢台市,東臨山東省聊城市,南界河南省安陽市、濮陽市,西鄰山西省晉中市、長治市。

地處太行山脈東麓,華北平原中部,晉冀魯豫四省交界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山地丘陵帶,東部為沖積平原區。滏陽河、漳河、洺河等自西向東流經市境。全市總面積12,065平方公里,人口943.3萬,主城區人口達367.42萬人,市人民政府駐叢台區。

(3)河北邯鄲是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1、邯鄲歷史悠久,是中原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距今8000年前就有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都城達百餘年,前後經歷八代國君,是當時中國北方政治、文化、經濟、交通中心;

2、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邯鄲遭到戰亂破壞,由當時的趙國國都貶為一個郡;西漢時期和關中的長安、中原的洛陽、山東的臨淄、西南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邯鄲南部的鄴城(今臨漳縣)逐漸興起,袁紹、曹魏等勢力先後占據鄴城而稱霸天下;

3、南北朝時,先後有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在此建都;隋朝隋煬帝下令火焚鄴城,鄴城遭到毀滅;到北宋時,邯鄲東部地區的大名縣成為北宋「陪都」為北京大名府。明清時期,邯鄲隸屬廣平府、彰德府;

4、民國初年,邯鄲隸屬直隸省冀南道,1993年國務院批准,實行地市合並,邯鄲地區周圍所轄各縣劃歸到邯鄲市,稱邯鄲市。

4. 河北邯鄲有哪些礦產資源

邯鄲礦產資源很豐富,主要有煤礦,鐵礦和水泥用石灰岩礦,都在邯鄲西部地區。

5. 邯鄲屬於什麼地區

邯鄲屬於地球上亞洲的中國的北方華北平原的河北省邯鄲地區,不知道這個問題你滿意不滿意

6. 請幫忙找一找有關邯鄲地質方面的資料.

咸陽在今西安附近

七大古都:
長安:今西安
洛陽
開封:即汴梁
杭州:即臨安
北京:燕薊、金中都、元大都、明初北平、明京師
南京:即金陵、建康
安陽:即殷墟

楚國:
由於歷史的原因,楚國的都邑曾幾經遷徒,其所遷的都邑之多、遷都之頻繁,是其他周初諸侯所難以比擬的。
1、丹陽:熊繹始居於此,在今湖北省秭歸或枝江市。
2、郢都:楚文王(一說楚武王)自丹陽遷於此,在湖北省荊沙西北。
3、鄀都:楚昭王自郢遷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東南。
4、鄢都:楚惠王曾居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
5、陳都:楚頃襄王二十年自郢遷於此,在今河南淮陽。
6、巨陽:楚考烈王十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
7、壽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壽縣。

趙國:
國都原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在公元前424年趙獻子即位時遷都到
中牟(今河南鶴壁西)。到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到邯鄲(今河北邯鄲)。

齊國:
國都在臨淄(今山東臨博西臨淄北)。

秦國:
國都原在雍(今陝西鳳翔東),秦靈公遷都涇陽(今陝西涇陽西北),公元前383年秦
獻公遷都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到了公元前350年衛鞅第二次變法時,遷到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毛王溝到柏家咀一帶)。

燕國:
國都是薊(今北京西南)。

魏國:
國都原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到戰國初期,攻取了今河南省中部地區後,在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遷都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韓國:
國都原在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北),相傳韓武子遷都到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到了韓景侯時又遷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掉鄭國,遷都到鄭(今河南新鄭)。

除此之外:
越國:
國都曾遷琅琊(今山東膠南西南琅琊台),公元前378年(越王翳三十三年)遷
回吳(今江蘇蘇州)。

其餘部分小國:

1,宋國:在今河南省東南部和今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之間一部分土地。國都原在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
戰國初期宋昭公、宋悼公可能遷都彭城。
2,魯國:有今山東省的東南部,國都在曲阜(今山東曲阜)。
3,鄭國:在今河南省中心部分,國都在鄭。
4,衛國:在今河南省、山東省之間北部,國都在濮陽。
5,莒國:有今山東省安邱、諸城、沂水、莒、日照等縣之間,國都在莒(今山東莒縣)。
6,鄒國:有今山東省費、鄒、滕、濟寧、金鄉等縣之間,國都在鄒(金山東莒縣南)。
7,周王朝:戰國時期,只有今河南省孟津、洛陽、偃師、鞏、汝陽以及過黃河今溫縣一帶。國都成周(今河南洛
陽東北)。
8,杞國:在今山東省安邱東北地。
9,蔡國:在今安徽省壽縣北部地。
10,郯國:有今山東郯城西南地。
11,任國:有今山東省濟寧北部地。
12,滕國:約在今安徽省滕縣西南地。
13,薛國:約在今山東滕縣東南地。
14,費國:有今山東省費縣東部地。
15,倪國:鄒別封之國,在今山東省滕縣東,一說在山東棗庄西北。
16,曾國:戰國初期,佔有今湖北省隨縣到安陸一帶,建都西陽(今河南光山西南)。
17,繒國:在今山東省蒼山西北,公元前567年為莒國所滅,後來又復國,到了公元前450年又被越滅亡。
18,邳國:在丹水與沂水的交接處,應在山東省南部,宋國的東面,郯國的南面

春秋戰國時期的地圖集請參見以下網址:
http://bbs.newsmap.net/printpage.asp?BoardID=12&ID=43

關於巴國的情況:
巴國與巴都

春秋末至戰國初,巴人進入三峽以西地區後,溯江而上,逐漸征服和融合了長江、烏江、嘉陵江流域的土著民族,控制了北接漢中、南極黔涪、東至奉節、西到宜賓這一大片地區,以今重慶市區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物產豐富的國家,史稱「巴國」。
關於巴國的都城,《華陽國志》說:「巴子時雖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平都,後治閬中。」「江州」即今重慶市區,「墊江」今合川,「平都」今豐都,「閬中」古今皆同。巴人何以不斷改變國都的地點呢?這可以用巴人由長江三峽西進,最後退守至閬中而國亡的歷史內涵來作解釋。就是說,巴人最先從奉節西進,曾一度在今豐都立國,後因楚的勢力不斷進逼,又才被迫西徙今重慶市區,建都於此。
巴人在今重慶市區建都,除了有文獻上的記載以外,地下出土的文物更是一種實證。遠的不說,八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曾在渝中區千廝門一帶,清理出土了屬於戰國時代的巴人青銅兵器,有柳葉形劍、弩機、箭鏃等。更重要的發現是五十年代初修築成渝鐵路時發現的,當時在今九龍坡區的冬筍壩出土了具有巴文化特點的二十餘座船棺墓葬,有用整段木材挖鑿成的獨木舟形木棺,青銅兵器劍:鉞、矛、戈等。現在可以推定,冬筍壩船棺墓葬群,是當年戍守巴都西大門的兵吏們的墓地。
戰國中後期,由於楚國勢力的不斷西進,形成了「江州以東,其人半楚」的局面。巴國君臣不得已把都城向西北遷移,先是駐今合川,後又稱都閬中,最後於公元前316年滅秦。

關於古蜀國的情況:
縱橫21年,我在入住九兩個月後踏上了縱橫這塊神秘的大陸……當時君主是殘陽,縱橫十虎之一。那年十虎由申入蜀是縱橫中的頭號新聞。由申入蜀是個好聽的說話,實際上是十虎成功搶蜀。 :P
蜀在十虎入駐之前也有一定實力,由於國家名的原因吸引了不少玩家加入(以四川居多)。構成了以吳情,PALY$BOY,莫問歸處,暗黑飛馬,總統布希!efrie為首的國家內閣。但PALY$BOY,總統布希!,efrie不喜國家大權被外人掌握,所以蜀在十虎加入後表面上實力大盛,其實內部混亂不堪,戰力分散,難以有所作為。蜀國老人的冷漠和土番內閣的熱情招納終於使十虎在2個縱橫年後投入土番帳下。不過十虎的短暫入蜀對3個縱橫年後大陸烽火盟的成立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是後話了。
十虎走後的縱橫23年,小樂接任君主(其實又是搶蜀,搞不懂蜀當時怎麼這么多人搶)。由於小樂的實力過於強大,蜀國老人也只得做足表面功夫,接納這第二位不速之君。小樂的到來為蜀國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也直接促成了大陸烽火盟的成立。其時,蜀國國力達到空前強盛。接下來的縱橫25年,小樂繼任君主,小樂豁達直爽的性格,和他特有的親和力很快博得了年輕將領和中生代的好感,但是PALY$BOY,總統布希!,efrie三人始終不願敞開心懷,真心接納小樂。老君主吳情為人誠實穩重,但由於跟上述三人多年的交情,也不得不站在了anti-小樂的一邊。其實,以小樂的實力,他完全不必去考慮那幾個人的不快,繼續繼任他的君主,但他不希望這個國家中有不歡快的聲音,他喜歡快快樂樂的縱橫!於是,小樂要離開了……他婉拒了莫問歸處,果魚兒等中生代將領的挽留,離開了蜀!但是,那三個心胸狹窄的人萬萬想不到小樂的離去也敲響了蜀國沉淪的喪鍾。當時蜀幾乎所有年輕將領和中生代跟隨小樂去了龜茲,我們組建了「琥珀山莊」這個秘密組織,付費200多,實力不容小覷。而此時的蜀已淪為20付費都不到的空殼!一個原本蒸蒸日上的蜀國王朝就此瓦解。。。
回過頭來假想一下,如果小樂留下了,蜀將一步步邁入縱橫強國之林;也許200多付費很多國家都有這實力,但如果再考慮到當時如旭日東升的大陸烽火盟,還有蜀國老人建立的蜀粵生死盟,這樣好的外交環境不是每個國家都能有的!一個國家,一個集體,她的成功決不是偶然的。領導者的胸襟,氣度,和對縱橫的熱情是成功的最基本要素,很不幸的,蜀的領導者不具備上述這些,以至錯過了一次可以
成為縱橫強國的機會!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學家們試圖破解的千古謎團。距今3000~5000年前的古代四川人來自哪些種群?他們的種族結構、人種構成究竟怎樣?

這些都是古蜀人留給我們的懸疑。

近日,有消息稱,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將運用DNA技術來分析出土的古蜀人人骨。四川地區古代民族的種系和族屬及其遷徙、分化、融和情況是否能夠被探明?古蜀人之謎能否因此揭開?

在遙遠的歷史上,成都平原究竟發生過多少傳奇?早已為人所熟知的蠶叢縱目、魚鳧神化仙去、杜宇化鵑、開明復活等傳說是否就是真實的古蜀歷史?

長期以來,人們將信將疑。整個古蜀歷史,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考古發現,古蜀人有規律地周期性遷居。究竟是什麼迫使他們作出這樣的選擇?

在距今約3700年~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一支較為發達的新石器文化已經存在於成都平原,考古學界將其稱為「寶墩文化」。居住在此的寶墩人,便是這里最早的拓荒者。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江章華告訴記者,考古發現,寶墩時期的成都平原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其中,較大的村落還修築了夯築城牆。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這些帶有夯築城牆的聚落,使用時間並不很長,都是有規律的周期性廢棄。

究竟是什麼迫使寶墩人不得不作出這樣的選擇?

「在當時,最大的可能還是生存的需要。」江章華分析認為:在大約800年中,寶墩人祖祖輩輩都沿襲了同一種生產方式。「從考古發現的生產工具看,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在他們看來,這樣的生產方式已經足以維持令他們心滿意足的幸福生活,自然沒有改變的迫切需要。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砍伐森林,從事著簡單的農業耕種。然而,一段時間過後,土地也因消耗而變得貧瘠,當無法承載寶墩人的生活的時候,他們便不得不離別故土,另覓一塊富饒之地,重建家園。

「如果不是特別緊迫與特殊的原因,或許寶墩人將會繼續著他們平靜的日子。然而,在距今3700年左右,情況發生了變化。考古證實,一股外力沖破了這種沉寂,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到來了。」

距今3200年左右,盛極一時的三星堆文化發生突變,其衰落的原因困擾著考古學界。

據江章華介紹,所說的「新的歷史時期」,始於約3700年以前。一支新的文化進入成都平原。這被學術界普遍認為是夏文化。成都平原的文化因此發生巨變,形成了三星堆文化。

我國考古史上最有影響的一次發現便發生在這里。1986年夏天,震驚世界的兩個埋藏坑被發現,出土文物近2000件之多,包括了各種金器、青銅器、玉器、象牙器等。盡管學界對於兩個坑的年代與性質尚存爭議,然而,文物所折射出來的三星堆高度發達的文明已是不爭的事實。

可是,距今32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生機盎然的三星堆文化發生突變,繁榮數百載的三星堆都城也一時化為廢墟。「考古發現,具有典型的三星堆文化風格的陶器在此時開始消失,代之而來的是大量的尖底陶器。圜底釜,用龜甲占卜的習俗也是三星堆沒有的現象。」江章華說。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一切?三星堆都城為何被廢棄?是文化創新,是社會變革,還是政局變化?

他告訴記者,尖底杯等曾在商代早、中期大量流行於鄂西地區,是早期巴人所使用的典型陶器,而用龜甲占卜也是巴人的習俗。

據他介紹,三星堆文化最強盛時,東達鄂(湖北)西地區,不過中心仍然在成都平原,川東長江沿岸和鄂西地區的勢力很弱。此時的鄂西,一支以使用尖底杯和圜底釜為代表的文化發展壯大,他們盛行占卜,這就是早期的巴人。漸漸地,巴人將三星堆的勢力擠出了鄂西地區。在三星堆文化末期,不知何故,巴人突然放棄了鄂西這塊生長已久的故土,沿長江舉族西遷,占據了川東……

三星堆後,古蜀國都邑遷往何方?「金沙林遺址」的發現,使得答案浮出水面。

三星堆都城廢棄後,古蜀國的都邑到底遷至何處?一直以來,考古人員被這一謎團深深困擾著。

2001年2月8日,中房集團成都房地產開發總公司金沙村下水道的施工現場,玉琮、玉璧、玉璋、玉戈、石人、金箔、青銅器和大量的象牙等文物的發現令考古人員激動不已。

「這絕對不是一般性的聚落。從已經出土的大量用於祭祀的禮器分析,只有古蜀的都邑才配得上。」江章華說。他介紹道,考古人員將這一遺址命名為「金沙村遺址」,並對其開展了慎重的調查。歷時2年多的艱苦發掘,大量的前所未有的文物、遺跡被揭露出來。

遺址的規模更是超出人們的想像,目前能確認的就已超過4平方公里。在這4平方公里的范圍之內,分布著大大小小的不相連屬的居住區、墓地以及中心的宗教祭祀活動區。

經研究人員推斷,商代晚期至西周的古蜀都邑下落終於浮出水面。

船棺葬,是戰國時期巴人和蜀人特有的葬俗。揭開船棺葬,蜀國王室成員大多夭亡……

經歷了三星堆、金沙的輝煌,歷史進入了七雄爭霸的戰國時期。大批這一時期的古蜀墓葬被考古工作者們發現了。

江章華告訴記者,這一時期,最具有特徵的葬具是船棺。所謂船棺,即將整木先鋸去約三分之一,然後雕鑿成獨木舟形,作為葬具,屍體及隨葬品均裝殮其中。這種船棺一般都是豎穴土坑中單棺或雙棺,長度多在5米左右。

1954年,這種獨特的船棺最早被發現。而後,在四川陸陸續續發現了大量這樣的墓葬。這是戰國時期巴人和蜀人特有的一種葬俗。

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大規模的船棺葬是於2000年7月在四川省委在成都市商業街修建機關食堂時意外發現的。這是戰國早期蜀王家族的墓葬,墓坑有30.5米長,20.3米寬,在同一墓坑內放著30多具用楠木做成的棺木。最長的一具有18.8米,大的船棺是用直徑達1.5米左右,生長了上千年的楠木製成。

據介紹,在商業街船棺墓中,共出土了30餘個個體的人骨,據初步鑒定,有男有女。然而,讓考古人員深感困惑的是,「墓主人年齡普遍偏小,除了2位女性約35歲,2位男性在30歲左右外,其餘大多在15~20歲之間,還有未成年者」。

蜀國王室成員,奈何會有如此多的夭亡?

其他關於古蜀國的文章網址:
http://column.bokee.com/10203.html
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whichfile=493166&typeid=17
http://www.sc-gh.com/city/history/

邯鄲成語典故
邯鄲學步、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圍魏救趙、胡服騎射、毛遂自薦

(一)邯鄲學步

這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代,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到趙國都城邯鄲去,看到邯鄲人走路的姿態很美,就跟著學起來,結果不但沒有學好,反而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到家鄉。後來這個故事演化為成語——邯鄲學步,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

這是一個流傳的很廣的故事。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去邯鄲,同事們見到我都開玩笑說,看你又不會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鄲了呀?看來這已經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了。流傳的廣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夠忽視這個故事在今天的啟示意義。如今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人們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傾向嚴重,忽視了自身的特點,結果學得不倫不類。

在邯鄲市區中心地帶有一座學步橋,傳說燕國少年就是在這里學邯鄲人走路的。現存的石橋建於明代,已不再通車,圍繞石橋修建成了一個市民休閑娛樂廣場,把學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後代,廣場還刻立了許多碑文,講述著邯鄲的歷史,還有一個不規則雕塑上面刻了與邯鄲有關的成語條目,寓教於樂,很有意思。

(二)負荊請罪

在邯鄲老市區距離火車站不遠的街道里,有一處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車巷,這里就是藺相如迴避廉頗的窄巷。如今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築,巷子也名存實亡,古風盡失,但是還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這是一個曾經入選中學課本的故事。戰國時,趙國文官藺相如出使秦國御敵有策,使得價值連城的和氏美玉完璧歸趙,又赴澠池會舌戰秦王,維護國體尊嚴,被封為上卿,位於大將廉頗之上。屢立戰功的老將廉頗心中不服,揚言如見到藺相如就要羞辱他。一次兩人乘坐馬車相遇與窄巷之中,藺相如顧全大局,讓自己的馬車退出窄巷避讓廉頗,致使廉頗深受感動,於是廉頗便光著上身,身背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從此兩人結為生死之交,趙國將相和睦,國勢大振。這個故事也很快演變成成語,表示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真心實意地接受對方懲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錯誤勇於承認,勇於接受處罰,就能夠獲得他人的原諒,徵得別人的尊敬。現在,這是個應用得非常廣泛的成語。

回車巷一帶是邯鄲的老城區,那裡有很多老房子,有幾處深宅大院,是民國時期邯鄲市政府機構的院落,今天住在那裡的都是普通百姓。房子雖然老舊了,民風依然俠義猶存。那一日我背著相機在老街閑逛,一位工人模樣的中年人自告奮勇地領著到處轉,在他的帶領下,我看到了邯鄲古城牆遺跡,民國邯鄲政府的稅務局和機械局的大院,還有一座簡易的土地廟。老街上的人們閑適自在,放學的學生們嬉笑打鬧,沒有呼嘯的汽車,偶爾響起一聲小販的叫賣聲,深處其中恍如隔世。不過拆遷改造的推土機的轟鳴聲已經隱約地聽到了,不知道這份寧靜還能守護多久。

(三)黃粱美夢

這個故事跟戰國沒什麼關系,但是故事發生在邯鄲。說古時候有個姓盧的書生進京趕考,路過邯鄲投宿店家,窮困潦倒,失意落魄,獨自慨嘆,恰遇呂洞賓也路過此地,見此情形打算開導開導他,就給了他一個瓷枕頭,盧生枕著枕頭入睡後開始做夢,夢到自己娶了一個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為妻,又進京考中了進士,繼而到處建功立業,當了宰相,後被妒賢嫉能的奸人陷害險受牢獄之災,後來轉危為安,子孫滿堂,終老而死。夢到了死,盧生就驚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黃米飯還沒熟呢。

這個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後來湯顯祖和蒲松齡都對這個故事進行過演繹,故事中呂仙後來被演繹成呂洞賓。現在人們利用這個成語比喻不可能實現的虛幻夢想。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過一個夢描述人的一生所可能經歷的榮華富貴和坎坷曲折,表達人生如夢的消極厭世的觀點,故事的結尾說盧生夢醒之後對人生大徹大悟,跟隨呂洞賓雲游佈道去了。
後人在盧生做夢的小店修建了呂仙祠,現存最早遺跡是門前照壁上的明代石刻,據說石刻「蓬萊仙境」這四個大字是呂洞賓手書,蒼勁灑脫,有一股子仙風道骨之氣。其他殿堂如鍾離殿、呂祖殿、盧生殿都是近來重修的。

在呂仙祠的東跨院,有一個以夢為題材的博物館,把古籍、傳說中比較著名的「夢」,如莊子夢蝶、紅樓夢、南柯一夢等等,用繪畫和說明形式展出,生動有趣,彷彿進入了夢的世界,尤其是用中國畫技法繪制的繪畫很有水準,如果用展出的內容出版一本連環畫,一定受歡迎。

(四)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這個故事我認為它算不得成語,充其量只能是個典故。這個典故告誡人們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勇於改革。對處在社會變革當中的我們,還是具有比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趙武靈王是趙國的一位奮發有為的國君,在與周邊胡人的軍事摩擦中,他發現胡人的短衣長褲、騎馬作戰非常靈活,於是主張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學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得以擊退胡人,消滅中山,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邯鄲市西的插箭嶺相傳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訓練士卒的場所,邯鄲市區的叢台公園中的武靈叢台則是趙武靈王檢閱軍隊是使用的。如今從台已經成為邯鄲市的地標建築,許多商品都以叢台命名,當地人還送過我一瓶「叢台」酒呢。

「滏流東漸,紫氣西來」的叢台,除了檢閱練兵之外,還是王侯休息娛樂的地方,頗負盛名,歷史上屢建屢廢,現在的主體建築是清朝同治年間留下來的。歷史上許多大文豪,如李白、杜甫、郭沫若等,帝王如乾隆等都曾慕名登台,是一處文化古跡。如今,這里建成了叢台公園,成了普通百姓休息娛樂的場所。

7. 邯鄲市區域地質圖(河北省區域地質圖)

地質圖一般都屬於保密文件,一般人找不到的!!

8. 有誰知道邯鄲市的水文、地質、氣候條件啊,能不能麻煩說一下啊,發到youxiang最好,謝啦

自然氣候
溫度:最熱月平均25.4℃,最冷月平均-8.8℃。
最熱日平均29.4℃,極版端最高39.6℃。
相對濕度:最熱月平權均78%,最冷月平均54%。
主導風向:夏季——東、東南向 冬季——西、西北向
降水量:年平均——620毫米 年最大——951毫米
最大降雪深度:190毫米
最大冰凍深度:800毫米
2)水文地質:
設防烈度 7度;抗震等級 二級;場地類別 二類;
抗震設防類別 丙類;建築物安全等級 二級。
場地土類型 中軟場地土;最大凍結深度 0.6米;
地基承載力特徵值 fak=160KPa;持力層為粉質粘土。

9. 河北邯鄲以南河南安陽以北是什麼類性的土壤

我家有承包農場

10. 邯鄲市所在的地理區域是什麼

邯鄲市位於河北省南部,北緯36°附近,從地形區來看,邯鄲市位於華北平原地區。從四大地理區域來看,邯鄲市位於我國北方地區,這里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