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很多石頭的是什麼地質
Ⅰ 地質石頭的種類,講解。
沉積岩,地表環境,常溫常壓下,原有岩石經風化剝蝕搬運沉積後,重回新固結成岩,佔地答表面積70%,從宏觀上看,具有層理構造,成層性很好,常見有砂岩、石灰岩、頁岩等。能源的主要來源。
岩漿岩,由岩漿冷凝結晶及相關過程形成,常見有黃山的花崗岩、峨眉山的玄武岩,地殼的主要組成部分,金屬資源的主要來源。宏觀上逞塊體狀為主,微觀上組成的顆粒往往有發育程度不同的簡單幾何外形。
變質岩,由原先岩石在長期地質運動中,經高溫高壓,化學流體作用形成的岩石,特點是形成溫度介於沉積岩、岩漿岩之間,在基本保持固態下形成,常見的有大理的大理岩、梵凈山的板岩、五台山的片岩、片麻岩等等。特點是復雜多樣,一般來說,宏觀上層狀,微觀上內部顆粒定向有序排列,所有的玉石都是變質岩
Ⅱ 這是什麼地質河裡有很多顏色的石頭,這里是南嶺山區
河裡的石頭是由上游一些岩石風化剝落
隨水流帶走
進行磨圓
產生磨圓度
這些石頭屬於不同的系
不同的組
各種成分
構造無法細分
Ⅲ 這是什麼石頭,地下40米左右鑽出來的
溶岩裹小碎石,說明成石時離火山點不遠。
Ⅳ 有水晶石的地方一般屬於什麼地質
水晶石是別名,也叫水晶。英文名稱為Rockcrystal,別名晶石、水晶石。稀有礦物,寶石的一種,石英結晶體,在礦物學上屬於石英族,主要化學成份是二氧化硅,化學式為SiO2。
這種白水晶晶洞生長的白水晶晶簇不大,晶柱最長也只有一二厘米長,經濟價值不大,喜歡可自己收藏把玩。
中國古代就有學者知道水晶產於地下,也藏於山中。宋代蔡絛在《鐵圍山叢談》中說:「政和間,伊陽太和山崩出水晶,以木匣貯進數百匣,據此自是石中所產。」更有水晶「南白北黑」的說法,《格古要論》載:「南方水晶白,北方水晶黑,信州水晶濁。」
中國現在已探明的水晶礦床分布在28個省、市、自治區的109處。除了上海、天津外,幾乎各省市都有出產。但作為寶石原料開採的並不多,主要分布於江蘇、山東、廣西、廣東、青海、福建、海南、雲南、新疆等地。
在新疆民間有「阿爾泰山72條溝,溝溝有寶」的說法。中國茶晶生產與新疆花崗偉晶岩中,最大的晶體達數十千克。新疆奇台縣以出產透明煙晶而聞名遐邇。海南《瓊州志》載:「水晶石有五色,清澈如並梢月出。五指山盛產水晶,如拳、如杯、晶瑩圓徹。」海南水晶的形成時期屬於中生代的白堊紀,距今約有7000萬年。著名的羊角嶺水晶礦,水晶質優量多,主要產於同花崗閃長岩有關的岩帶內。
而在河南平頂山境內的水晶品種除無色透明外,尚有紫晶、茶晶和少量的黃晶。除此之外,福建政和縣出產無色透明水晶、茶晶;廣東雲浮縣出產無色透明水晶、煙晶;廣西凌雲縣出產無色透明水晶、茶晶;雲南富寧縣出產無色透明水晶、茶晶、煙晶也都廣為人知。
Ⅳ 這個石頭是地下五十多米的 地質上屬於什麼石
目測石英岩,含鐵質
Ⅵ 遠古的什麼什麼埋在地下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叫什麼
化石(讀音:hua shi),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版的東西。研究權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保存在地殼的岩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都謂之化石。 簡單地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Ⅶ 誰能告訴我這種石頭是那種地質現象石頭跟山體是連著的
流水侵蝕。岩層組成不同,質地松軟的侵蝕掉,質地堅硬的留下來
Ⅷ 地下0米到100土壤情況,多少米是土,多少米是水,多少米是石頭,城市,平原,山區分別什麼情況
一般來說,土裡面或者石頭(岩石)裡面都是有水分布的,主要是地下水。地表以下的表層一般是土壤層,往下就為固結的岩層。
地質勘探」即是通過各種手段、方法對地質進行勘查、探測,確定合適的持力層,根據持力層的地基承載力,確定基礎類型,計算基礎參數的調查研究活動。
它是在對礦產普查中發現有工業意義的礦床,為查明礦產的質和量,以及開采利用的技術條件,提供礦山建設設計所需要的礦產儲量和地質資料,對一定地區內的岩石、地層、構造、礦產、水文、地貌等地質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工作。
(8)地下很多石頭的是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根據土的顆粒級配、成因年代及工程地質特徵,將土體分為砂類土、粘性土和特殊類土等工程地質層組。
全新統粉細砂層組
主要分布於長江三角洲平原和蘇北廢黃河故道地區,屬沖積和沖海積相沉積,為褐黃色至灰黃色粉細砂,含少量泥質,飽水,不均勻系數小於50,砂層厚度10-25米,頂板埋深小於5米,受地震作用後容易產生砂基液化。
上更新統粉細砂層組
主要分布於里下河和太湖地區,以灰色、黃褐色粉細砂為主。砂層厚度3—14米,頂板埋深10—20米,多屬中密至密實狀態。
上更新統含礫中粗砂層組
主要分布於淮河以北地區,為沖積、沖洪積相棕黃色中、粗砂,局部地區夾有亞粘土透鏡體。層厚2—24米,頂板埋深2—24米,砂層飽水,密實,顆粒分選性差。
全新統亞砂土層組
主要分布於長江三角洲平原區、黃泛區及沿海一帶,為灰黃色沖積、沖洪積、沖海積相沉積。軟塑狀,固結壓密程度較低。層厚2—10米,頂板埋深一般為0—3米。
全新統粘土、亞粘土層組
全省各地均有分布,為灰黃色、褐黃色沖積、沖海積和湖積相沉積物。可塑,具高——中壓縮性。層厚一般為2—7米,頂板埋深0—5米。
上更新統粘土、亞粘土層組
除沿海地區及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外,廣泛分布於各地。為沖洪積相沉積,含有鐵錳質結核和鈣質結核,夾有亞砂土或粉砂薄層。稍濕至潮濕,多為可塑至硬塑狀,具中——低壓縮性,厚度較大,在山前崗地均出露地表,東部平原區埋深達15—30米。
Ⅸ 湖北省宜昌市是什麼地形山多嗎地下石頭多嗎
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與中游的結合部,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上控巴蜀,下引荊襄」。地跨東經110°15′~112°04′、北緯29°56′~31°34′之間,東西最大橫距174.0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80.6公里。版圖面積21084平方公里。東鄰荊州市和荊門市,南抵湖南省石門縣,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農架林區和襄陽市。 宜昌市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地質構造較為復雜,距今18億年前的元古界到距今百萬年前的新生界之間的各個地質時代的地層均有分布,且發育完整,出露齊全。世界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在考察了三峽地區地質地貌後,完成《李四光地質力學構造形跡》而成為一代宗師,引起世界地質學界深厚興趣的保持最古老而原始的帶殼動物化石,即發現於市內的西陵峽。地層是中國南方標准地層區之一,出露的許多典型地質剖面在中外地質領域享有盛名。李四光教授1924年建立的三峽震旦系剖面,創立了震旦系這一地層單位,為國際地質界所認同;黃花場奧陶系剖面地層發育完整,化石豐富齊全,被認為是中國奧陶系的典型剖面;王家灣奧陶系與志留系界線剖面,是國際上已知的3個最好的這種剖面之一。宜昌市城區無大斷層通過,地殼相對穩定,無孕震構造。據1600多年的記載,城區地震烈度未超過5度。宜昌市位於揚子江淮地台的西部,地質構造總的輪廓是,地域內中、北部為黃陵背斜,東邊有當陽盆地,西邊為秭歸盆地,南邊為長陽背斜、仁和坪向斜,西南邊為五峰向斜,西北邊為神農架背斜,北側為台緣褶皺帶。從地質力學角度看,為新華夏系一級構造第三隆起帶南段與淮陽山字型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
宜昌市地形比較復雜,高低相差懸殊。西部山地佔全市總面積的69%,主要分布在興山、秭歸、長陽、五峰縣和夷陵區的西部,大部分山脈在海拔千米左右。不少山脈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興山縣仙女山海拔2427米,為全市最高峰。山區有許多峽谷,有的雄奇險峻,懸崖峭壁,高聳入雲;有的幽深秀麗,曲折迂迴。長江、清江、香溪河、黃柏河流域都有這種峽谷,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之一的西陵峽就是其中之一。中部丘陵處於山地與平原的過渡地帶,由低山或坡度較緩、連綿不斷的高階地經長期風化、剝蝕和切割而成,海拔100米~500米,坡度5度~25度,占總面積的21%,分布在遠安、宜都、夷陵的東部和當陽北部。東部平原位於江漢平原西緣,海拔在100米以下,枝江的楊林湖海拔35米,為全市的最低點。占總面積的10%,分布在枝江、當陽東南部、城區東南部和宜都、遠安沿長江、清江下游兩岸、沮漳河流域谷地兩側。此外,全市岩溶地形較多,主要分布在五峰、長陽、興山秭歸、宜都等山地、丘陵。岩溶地形多種多樣,有不少地方山奇、石美、洞異、水秀,是旅遊的好地方。
Ⅹ 這種石頭地質學上叫什麼一座山丘上全是這種石頭說明這里曾經是什麼地質
花崗岩經變質形成的純石英,說明曾經出現過岩漿運動,之後又出現了一次岩漿運動,使已經形成的花崗岩經重結晶作用形成這種很純的石英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