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貌對人類活動有哪些影響
⑴ 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影響評估區地質來環境甚至釀自成災害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有如下幾方面:
(1)道路交通網的修建,改變了斜坡形態和應力狀態。在低山丘陵崗坡區,道路施工開挖形成了大量邊坡,破壞了原有坡體的平衡,促進了邊坡的失穩,尤其是鬆散松軟岩類和碎屑岩類強—全風化帶內的分布區中開挖邊坡,更易造成崩滑流災害;在平原區,因築路形成的路塹邊坡和不合理的取土形成的局部陡坎,在外動力因素的影響下,也易導致小型崩滑流的形成。
(2)城鎮過量開采岩溶地下水產生的地面塌陷,已釀成嚴重的地質災害;如武漢、咸寧二市的城區。
(3)采礦形成的采空區對地質、生態環境的破壞。應城支線末站附近鹽礦和石膏礦豐富,鹽礦採用鑽井水溶法采礦,石膏礦採用地下崩落法采礦,均已發生了規模較大的地面塌陷災害。
⑵ 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地球上各種不同的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具有很大的影響,而人類活動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改變地表形態和地答貌過程,從而克服不利地形條件,以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例如,平整田地、修築梯田,可使土地利於耕作,減少地表侵蝕,防止水土流失;修建海塘可起到抵禦海浪侵蝕,保護海岸的作用;填海造陸、開山築路、挖河修渠、建造水庫、植樹綠化等活動,都不斷地塑造著新的地表形態,對人類生活產生著各種明顯的效益。
但是,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變也常會產生消極有害的作用。例如,人類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壞自然植被,促使地表加速侵蝕,加重水土流失,從而加速河床、湖泊和水庫的泥沙淤積,並使沿岸港口發生淤塞;在山區還可能誘發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我國黃土高原地表侵蝕強烈,水土流失嚴重,就與幾千年來人類活動對自然植被的破壞有密切關系。再如,在乾旱和半乾旱區,不合理的墾殖和過度放牧會造成土地荒漠化。據估計,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在過去數十年間吞沒了大約65萬km2宜農宜牧的土地。因此,人類必須很好地認識自然,了解其發展變化的規律,使地表形態的改變向著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
⑶ 陸地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有哪些
不同的地形對人類:概括下來大致是人們的耕作方式、聚落結構、具體生活習專慣.
耕作方式——在屬平整土地上(主要是平原0-200m)一般採取大片、范圍廣的耕地,而面對相對破碎的平整地形(江南水鄉那樣的水網密布,土地相對破碎)採用小塊、分片的耕地形態(還有很重要一點多為水田),崎嶇的丘陵或山地上,只要坡度適宜就可以開墾梯田,擴大有效耕地面積,解決糧食問題.
聚落結構——大江大河的三角洲這就不說了,有利於人們的生存優點不少.另外,山區聚落沿著山谷條形、零散分布,或是集中於山區某一相對平整之處.在山區的人們在建房時還需注意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的危害),居山澗,擇高而居.
⑷ 人類活動對地表的改變有哪些影響
1、積極作用:人類通過墾殖和養殖活動把大量天然生態系統改變為農業生態系統,把可食用野生植物培育成農作物,滿足了迅速增加的人口增長的需要;在長期的耕作中培育了性狀和肥力都優於天然土壤的農業土壤;人類對地表和近地表物質的機械搬運使地貌發生了變化,水利建設等人為工程改變了地表水的時空分布,影響河流的水文過程和侵蝕沉積過程。
2、人類活動對地表環境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例如,農業開發必然破壞森林和草原;獵捕、採集動物與人為改變其生活環境加速了物種滅絕,破壞原有地貌通常將導致地表穩定性減弱和侵蝕強度增加;不合理灌溉與耕作造成土壤次生鹽漬化、改變土壤孔隙度和滲透能力、加劇土壤侵蝕和土地荒漠化。
(4)地質地貌對人類活動有哪些影響擴展閱讀:
人類對地表環境的影響不是單方面、單因素而是綜合性的、參與地球表層系統的。如森林被砍伐,不僅是景觀發生了變化,而且喪失了森林的地理環境功能,將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如水土流失、匯流加快、地面返照率增高,晝夜溫差增大、輻射純收入減少、冷空氣下沉和抑制降水等。
人類活動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是有意識和有目標的行為,人類要學會控制自己,學會遵循地表環境變化自然規律,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地表環境的生態平衡。
⑸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方面有哪些影響
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認識人類的生存環境,首先要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第一,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僅從地球本身來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確、完整的結論,需要從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來分析。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將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間和資源來源。第三,宇宙空間可能還有像地球一樣的星球上,生存著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當然,適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許有像地球一樣的宇宙環境。
科學的自然觀和宇宙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階段,有關宇宙的知識主要是通過地理學科來傳授的。所以,地理學科講有關地球宇宙環境的內容,肩負著知識教育和世界觀教育的雙重任務。宇宙是物質的,處在不斷的運動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員,其物質組成、運動規律,以及發生和演化,都與宇宙環境同源。認識宇宙環境,有利於科學認識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對邪教。
綜上所述,「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形成科學的宇宙觀」成為學習地球宇宙環境的目標。為實現這一學習目標,課程標准選取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等內容。可以看出,課程標准並沒有寬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將視點放在與地理環境緊密相關的「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因為宇宙太大,地理課程沒有必要關注與地球環境無關的宇宙部分;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課程標准以案例學習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因為在地球的宇宙環境中,太陽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一個天體。
2.認識地球的運動特點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認識地球的運動特點及其地理意義」無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學習目標之一。在義務教育階段也學習地球的運動,但要求比較低,其學習目標為「認識地球的運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即只要求了解現象。高中階段則是在此基礎上的深化,強調現象本身的規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形成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的觀念
本模塊內容設計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無論從整個高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看,還是從本模塊的內容看,學生學習首先需要明確地理學上所說的自然環境所包括的空間范圍及其組成。自然環境主要指人類活動所涉及的主要空間范圍,它是由相互交錯、重疊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組成的地球表層系統,上至大氣圈對流層頂,下至岩石軟流層。為此,課程標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層結構的內容。
學生科學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是逐步形成的,其中一個基本的觀念就是「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認識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地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學習,已經為學生初步形成這一觀念打下了必要的基礎,高中階段則需要通過較為系統的學習,以強化學生的這一觀念。為什麼說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多方面來加以分析。《課程標准》沿用地理學界一般的認識方法,從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三個方面安排有關內容,說明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4.學會分析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基本過程,說明它們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認識自然環境是「地理1」的主體內容,本模塊涉及自然地理學中的氣象氣候、地質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內容。自然地理學具有嚴謹而龐大的學科體系,如果從學科體系考慮高中階段應學習的內容,將很難做出選擇。從人地關系這條主線看,學習自然環境主要是為了認識地理環境,因此,沒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門系統地學習,而應從整體上把握自然環境。所以,學生通過自然環境部分的學習,目標之一是學會分析對地理環境有著深刻影響的基本的自然地理過程(主要體現為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很復雜,哪些過程應視為高中階段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過程」?首先,這些過程在自然環境中具有廣泛性(全球性);其次,這些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演變具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人類活動產生深遠影響;第三,這些過程對於高中階段學生來說,不會因涉及的知識過深過難而成為學習障礙。因此,《課程標准》中選擇了地殼物質循環、大氣環流、水循環和大洋環流。為方便學生對這四大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過程的理解,《課程標准》還選擇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等。
5.認識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自然環境的兩大基本特點,認識這兩大特點,不僅有利於理解自然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和地域分異,而且對人類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流域綜合治理體現了對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認識,因地制宜則體現了對自然環境差異性的認識。
自然環境是由氣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組成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各要素的地區分布差異又形成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可見,無論是整體性還是差異性,都可以從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角度加以分析。因此,《課程標准》在對自然環境整體性和差異性及其成因提出要求之前,還對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提出了要求。
(1) 對本模塊各條「標准」要求的把握
◆ 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目的不是要系統學習天文知識,而是要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很顯然,地球上為什麼適宜於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條「標准」的重點要求。
從本條「標准」的設計來看,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僅要從地球自身條件和行星際空間條件分析,還要從恆星際空間條件分析。「標准」將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陽系范圍之內,隱含著在太陽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實際上,人類一直在為尋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幾十顆可能會有生命的行星。
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時,要會運用有關資料加以說明。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
(2)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本條「標准」以太陽為案例,說明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來看,本條「標准」關注的主要是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兩個方面。把握本條「標准」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關注的重點不是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本身,而是它們對地球的影響。因此,對於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與傳遞、各種太陽活動及其產生的原因、太陽的內部結構和大氣結構等,不必詳加分析甚至不涉及。但是,為了說明對地球的影響,需要明確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的主要特徵和基本規律。第二,「影響」應從對地理環境和對人類活動兩方面來談。由於「影響」涉及的范圍太廣,可以就主要影響用舉例的方式說明。第三,要辯證地看待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從一般意義上說,太陽輻射的影響是有利的,太陽活動的影響是不利的;更進一步分析,太陽輻射也有不利的影響(如過多的紫外線輻射),太陽活動也會產生有利的影響(如尚在研究中的太陽活動對氣候等方面的影響)。
(3)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是本模塊內容的重要基礎理論,對於認識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都要著重要意義。本條「標准」中的行為動詞用「分析」,表明對本條「標准」的要求要從義務教育階段了解現象的層面,上升為理解規律和成因的層面。
地球同時存在著不同的運動形式,如繞地軸自轉、繞太陽公轉、隨太陽參與銀河系的運動等。即使是公轉也不只是簡單地繞太陽作橢圓運動,而是繞日地質心運動,同時也繞月地質心運動。在中學階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兩種基本運動形式——繞地軸自轉和繞日公轉。
要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需要認識地球的運動規律。一方面,根據不同的參照系,地球運動有視運動和真運動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兩種運動疊加、合成了地球的運動。因此,應關注地球自轉和公轉之間的關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種運動。
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主要包括晝夜交替和時間差異、地表水平運動物體運動方向的偏轉、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五帶等。從成因分析,這些地理現象相當一部分是地球自轉和公轉共同形成的。地球自然和公轉形成了黃赤交角,決定了地球表面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導致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從而形成四季和五帶。
本條「標准」要求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因此,不僅要分析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應分析這些現象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以及人類活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並且,後者更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運動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轉的原因(地轉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較深的物理知識,「標准」沒有制定要求。
(4)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本條「標准」有顯性和隱性兩方面的要求。顯性要求是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地球呈現出圈層結構,可以劃分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於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之間的一個圈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之上的固體岩石部分。
本條「標准」的隱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塊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學習了有關「宇宙中的地球」之後,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什麼是自然環境」。「標准」以「宇宙環境—地球—自然環境」的認識思路,設計了在宏觀了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境的組成,即在空間范圍上把自然環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
自然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理解。從宏觀層面上,根據現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自然環境就是指地球表層系統,它是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叉而成的。人類屬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為強調人類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單分出一個「智慧圈」,這樣就共有五大圈層。從微觀層面上講(如落實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氣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組成的。
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並且本條「標准」的行為動詞為「說出」(要求較低),對於各圈層不要求展開深入了解,而應抓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內容。
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活動創造了人文環境(也有稱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組成地理環境。可見,地理環境的空間范圍與自然環境是一致的。
◆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本條「標准」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點落在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目的是以物質循環運動的觀點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變。
地殼是由岩石構成的,地殼內部物質可理解為岩石。要說明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首先要了解地殼內部物質——岩石的分類,即岩石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其次要了解每一類岩石是怎樣形成的,這需涉及各種地質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講述三大類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類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之間,及其與岩漿間的相互轉化。這是本條「標准」要求的重點。第四,從「過程」來看,需要把握轉化的起點、終點,以及先後順序,並由此過程形成「循環」的認識。
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要能熟練閱讀「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同時能繪簡單的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這樣的示意圖不僅要繪出三大類岩石及岩漿,還應反映它們之間的轉化過程,如岩漿上涌浸入地下或噴出地表轉化成岩漿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轉化成沉積岩,岩漿岩和沉積岩在壓力和熱力作用下轉化為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下深處重熔為岩漿等。
本條「標准」對地殼、岩石、地質作用等內容未作明確要求,因此,對理解地殼內部物質循環所不必要的知識最好不涉及。但是,從人地關系主線出發,介紹岩石的形成和轉化時,應聯系人類對岩石的開發和利用。岩石是由礦物組成的,人類大規模利用的礦產資源都來源於礦物,因此,可根據條件適當介紹礦物、礦產等內容。
(2)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本條「標准」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點是地貌的變化及其原因。關於地表形態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釋。
對於地表形態,通常有兩種理解。其一是從宏觀形態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內力和外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二是從微觀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風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其公布的《地理學名詞》(科學出版社,1989)中,將地形和地貌合為地貌(也稱地形)。
地表形態的變化,可從三個層面加以說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構造,以解釋全球海陸、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變化。一般通過板塊構造學說等全球構造理論加以說明。第二是區域大地構造,側重於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以解釋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過褶皺、斷層及其與地表形態的關系加以說明。第三是在大地構造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態,以說明地表形態的再變化。一般主要通過流水、風、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態加以說明。
從本條「標准」的要求來看,重在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學生從兩方面認識地表形態。一方面以運動、變化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即地表形態一直處於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綜合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即內力造就了地表形態的骨架,外力對地表形態骨架作再塑造;我們所見到的地表形態是內、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產物。同時學會分析常見地表形態及其變化的主要原因(內力或外力)。基於這樣的要求,教學時沒有必要將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種類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統的介紹,而應舉例(即「標准」要求的「結合實例」)加以分析。
(3)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本條以及後兩條「標准」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組成要素之一——大氣。本條「標准」旨在認識導致大氣運動的基本原理,為後面學習大氣環流、天氣系統以及全球氣候變化打下理論基礎。
本條「標准」雖然簡短,但它要求的內容是比較多的。從有關大氣各條「標准」綜合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本條「標准」。第一,作為自然環境組成要素,「標准」中的「大氣」是指低層大氣,其高度不超過對流層頂。第二,了解大氣受熱,需要明確大氣的熱量來源,即導致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是大氣根本的熱源,地面(包括陸面和海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第三,大氣受熱過程,實際上是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其中,大氣溫室效應及其作用是需要重點闡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學習大氣受熱過程,是為理解大氣運動打基礎,所以,大氣熱力環流是需要闡述的另一個基本原理。大氣熱力環流是大氣不均勻受熱的結果。大氣不均勻受熱主要是由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和下墊面熱性質差異引起的。大氣不均勻受熱是大氣運動的主要原因,大氣熱力環流則是理解許多大氣運動類型的理論基礎。小到城市熱島環流,大到全球性大氣環流,都可以用大氣熱力環流的原理來解釋。第五,學習和說明大氣受熱過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圖,如大氣溫室效應示意圖、大氣熱力環流形成示意圖等。
(4)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本條「標准」關注全球性大氣環流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全球性大氣環流是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形式之一,對自然環境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對水、熱、塵、地貌、氣候等的影響)。
全球有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理解這些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和分布規律,可通過三圈環流來說明。理解三圈環流有兩個基礎,一是大氣熱力環流,一是風的形成及風向的轉變。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近地面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標准」關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對於三圈環流中高空的氣壓和風向不作要求。三圈環流是假設地球表面均勻情況下的理想模式,實際上氣壓帶和風帶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連續的,並形成一個個氣壓中心。在三圈環流的基礎上,還應了解海平面氣壓和風的實際情況,以使理論聯系實際。
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還隨季節作周期性移動,其根本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所以,一般模式圖或示意圖展示的是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的平均狀況,以此狀況為參照,氣壓帶和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移動為基礎,疊加海陸位置和下墊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復雜多樣的氣候。這是學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認識。具體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可以通過舉例,而不要求系統講述氣候類型的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帶和赤道低壓帶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氣候(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帶的交替控制),以及西南季風(東南信風夏季北移跨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偏轉而成)等。
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應能熟練閱讀並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示意圖。
(5)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天氣圖是學生以及將來作為一名公民在現代社會中要經常接觸到的。本條「標准」旨在使學生能閱讀和簡單分析天氣圖,並解釋天氣變化現象。
天氣圖是用來反映天氣狀況並預報天氣變化的專業性圖像,其中涉及各種類型鋒面、低壓和低壓槽、高壓和高壓脊、切變線等天氣系統。人們經常接觸到的多是電視節目中播放的簡易天氣圖。本條「標准」所指的就是這類簡易天氣圖,所要求的天氣系統主要是常見的鋒面(包括冷鋒和暖鋒)、低壓(包括低壓槽)、高壓(包括高壓脊),而且只關注海平面的天氣圖。高空天氣圖在此不作要求。
各種天氣系統的特點,可從氣溫、氣壓、濕度(包括降水)、風幾方面分析,從而綜合出各天氣系統控制下的天氣狀況。進一步要明確天氣系統移動前後的天氣變化,這是運用天氣圖分析天氣狀況並作天氣預報的關鍵所在。學習天氣系統尤其是鋒面,需要引入氣團的概念,但對其他概念(如氣旋、反氣旋),「標准」未作要求,目的是簡化知識頭緒。把握本條「標准」還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應從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出發,切忌增加知識難度;第二,應對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予以重視,並能聯系相關的天氣實例作適當拓展分析,如鋒面等;第三,不同地區應重視對影響本地區的重要天氣系統的了解,如雲貴高原地區的昆明准靜止鋒。
(6)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本條和下一條「標准」關注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之一——水。本條「標准」旨在認識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運動及其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一般將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范圍分為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陸上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三種。「標准」並不要求對水循環作這樣的劃分或出現三種循環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陸間循環為主,將三種循環的過程和環節綜合在一幅示意圖中,使學生綜合把握水循環。
水循環的過程是指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的轉變;環節是指實現水的循環運動的途徑,主要包括降水、蒸發(蒸騰)、徑流、水汽輸送等。根據「標准」的要求,學生應能以示意圖的形式,通過主要環節的相互聯系,說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准」要求的重點,而且「標准」對它的要求是「說明」,從程度上區別於對過程和環節的一般要求。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首先是維持著地球上各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其次,水循環促進了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由此對生態、氣候、地貌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水循環地理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聯系起來;水是自然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之中,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從本條和下一條「標准」綜合來看,本條「標准」雖然將視野擴大到水圈,但落腳點放在陸地上。因此,對於陸地各水體之間的關系(水循環各環節的聯系)、水資源及其更新、水循環對氣候、生態、地貌的影響等,應給予適當的關注。
(7)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條「標准」關注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體,也是大氣最重要的水汽來源和熱量來源。關於海洋水,傳統高中地理課程要求的內容較多,如海水的溫度、鹽度以及各種形式的運動等。課程標准從對於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意義來考慮,舍棄了關於海洋水自身性質的內容(如溫度和鹽度),只關注環境意義最為重大的海洋水的運動形式之一——洋流。
本條「標准」將洋流的學習歸結到「世界洋流分布規律」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兩個方面,從而對傳統高中地理中有關的洋流知識作了大量的簡化。從知識的內在聯系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學習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是知識基礎。
仔細分析本條「標准」,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學習應落實在地圖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圖」,此外還有「世界漁場分布圖」「世界氣候分布圖」等。第二,通過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規律,即分別以副熱帶為中心和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其中,南半球高緯度地區沒有形成大洋環流,而是形成連續的西風漂流和南極繞極流。第三,通過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及有關地圖,分析洋流對全球熱量的輸送、沿岸氣候、漁場、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響。
本條「標准」時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在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的基礎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強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的把握,並為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打下扎實的基礎。第二,一般不必對洋流知識進行加深和擴展。例如,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統講述,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的名稱都可以不出現,只要能解釋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節變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第三,對各洋流的名稱不要求記住,但是為了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需要,應了解不同緯度大陸兩岸洋流的性質(暖流或寒流)。
◆ 自然環境中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高中階段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和提高,同時為認識人類活動的合理性以及正確處理人地關系打下基礎。從空間因素看,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客觀現實,但是從時間因素看,自然環境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人類活動不僅要遵循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而且應預測因人類活動影響後的自然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綜合作用形成的,人類活動往往針對某自然地理要素並進而影響自然環境。為此,課程標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之前,單列此條「標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在人們所能感知的地理環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很難說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作用。因此,「標准」將視角擴展到地質歷史時期,要求從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認識各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作用,並由此類推到現在人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當然,本條「標准」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認識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統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所以「標准」要求的是「舉例說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條「標准」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舉例的對象,但是綜合來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應成為舉例的一個選擇。因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氣、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應的「標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卻沒有。
⑹ 我國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這個很寬泛啊……資料我都不知道怎麼找。
大概說一些吧!
地形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地形與降水、水源、交通、農業生產等生活要素都有很密切的聯系。比如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人口聚集。
⑺ 如何理解地質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
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是矛盾的,
人類要開發利用自然資
源,
往往會引起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
從而遭到自然界的報復。
但是,
人類在和自然斗爭中,
能夠逐步認識自然規律。
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
被破壞後,通過人的因素,又能夠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人類總是在不
斷改變生態平衡和重新建立新的生態平衡中,
不斷發展,
不斷前進的,
永恆的、
靜止的生態平衡是不存在的,
不利的自然環境也是能夠加以
改造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和自然環境又是統一的。
在人與自然
環境這一對矛盾中,
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人類在長期的生產斗爭和
科學試驗中,不斷地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讓自然為人類
謀利益。
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
是社會物質生活和
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條件。
自然環境或者說地理環境、
自然條件、
自然基礎,
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會活動相互起作用的那些
自然條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
等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復雜的綜合體。
自然環境是人類創造活動的舞
台,
是人類創造活動重要的對象。
自然環境通過人類勞動對社會發展
起重要作用。
自然環境具有自然、
社會雙重屬性,
以人類勞動為中介,
自然環境在各個不同階段對社會發展都產生重要影響。
自然條件在經
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和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
馬克思指出,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在較高
發展階段,
第二類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
地理環境是生產力系統的重
要組成部分,
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力量。
馬克思強調一切社會生產力都
可歸結為自然力。
從整體說,
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外部條
件。從個別場合分析,
對於一些特定的課題,自然環境可以成為人類
活動的決定性條件。
一、社會發展的必不可少條件
「有此未必然,無此必不然」
。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整體關系
可以用這一句話概括。
「有此未必然」
,說明自然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前提之一。有了自
然環境這個前提,
不一定有相應的社會經濟活動。
許多富饒的土地資
源、森林資源,在開發前,長期沉睡,不會對社會經濟產生影響。有
些礦產資源、地熱資源,如果不去勘探,長期不為人知,
更談不上有
什麼影響。
「無此必不然」
,說的是缺少必要的自然環境,不可能從事某些
經濟活動。沒有油氣儲藏,采不出原油和天然氣。
沒有足夠的積溫度
營養,農作物無法成熟。精神生產也要紙張、印刷機、通訊器材、廣
播器材等物質手段記述、傳播。這些物質手段最終離不開自然資源。
《禮記·
禮器篇》
說:
「天時有生也,
地理有宜也」
。
孔穎達對
「地
理有宜」的解釋是:
「地方分理,各有所宜,若高田宜黍稷,下田宜
麥稻是也」
。講述了作物分布與地形的關系。
違背「無此必不然」的公理,會給經濟建設帶來損失。在礦山開
礦,長期達不到設計能力。在天然氣儲量沒有勘探清楚的地方,
建設
大型天然氣田,投入巨額資金,引進設備,築路鋪管,沿途興建用天
然氣作原料的工廠,終因資源不足下馬。十年動亂期間,
江西省在紅
壤丘陵區擴種甘蔗,准備建大型糖廠,把大面積馬尾松薪柴林砍了,
引起水土流失,甘蔗也沒有種好。陳雲根據「大躍進」期間的經驗教
訓,對忽視自然環境的傾向提出忠告。他說:
「大家知道,在發展農
業的時候,
要根據不同的土壤、
氣候和其它條件,
來種植不同的作物。
如果違反這種因地種植的原則,
農作物的增產就要受到限制,
甚至遭
受到不應有的損失。工業的發展,更應當考慮到當地的資源條件」
。
「在確實沒有銅礦的地方,就不可能創造出一個銅礦來」
。
(一)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自然環境對農業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
尤其是地形、
氣候更是對
農業起決定作用。
非洲由於氣候干早,
土地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可用作
耕地,牧地比重也不高。亞洲耕地在土地總面積中占很大部分。
歐洲
由於地勢相對低平,
氣候溫暖濕潤,
適合農業生產的耕地佔很大部分。
世界主要產糧大國法國、美國、加拿大、印度均得益於得天獨厚
的自然條件。法國是一個以平原為主的國家,且平原土層肥厚,
大部
分地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
氣候溫和,
雨量適中,
便於推行農業生產,
總之,廣闊的平原、溫潤的氣候、稠密的水系,為農業生產創造了十
分有利的條件,從而使法國成為世界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
美國中部平原面積廣大,地勢低平,
土壤肥沃,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和
亞熱帶,
非常宜於農耕。因而美國是世界上主要的糧食出口國。
同樣
作為第二大糧食出口國的加拿大也是如此。
這些主要糧食生產國除了
氣候、土壤條件優厚外,平原面積遼闊也是重要因素。廣闊的平原有
利於農業專業化、機械化發展,有利於形成規模效益,小塊分散零星
的土地則難以做到這一點。一些國家糧食匾乏和自然條件惡劣有關,
非洲大部分地區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是一塊炎熱、乾旱的大陸。非
洲很大部分是沙漠。
其中包括世界第一大沙漠撤哈拉沙漠,
沙漠周邊
是十分珍貴的可耕地,
上邊驕陽似火,
下邊大地千裂,
經常顆粒無收,
極大制約了其糧食的生產。
雖然還有其他諸多因素的作用,
但自然環
境顯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業生產起了決定性作用。
(二)破壞自然環境導致的毀滅性影響
經濟活動作用於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又對經濟活動產生影響。
遵
循自然規律對經濟活動發展起促進作用,
否則將對經濟活動產生毀滅
性的沖擊。
當代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
資源危機給人類上了一堂又一
堂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課。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也品嘗
著由於偏重經濟效益而環境遭到破壞所結出的苦果。
中國東部發展迅
速,西部內陸仍較落後,政府倡導東部支援西部,而在歷史上,
東西
部的關系並非如此。
歷數各個朝代的東西部關系發現,
一直到唐朝安
史之亂前,東西部之間的差距都不大,從秦到唐前期,西部甚至是中
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那時的西部,地肥水美,草木茂盛,物
產豐富,人口眾多。由於過度開發,森林減少,草場退化,土地荒漠
化,地力下降,災害增多,漸漸淪為生態性貧困,喪失了經濟中心的
地位。
(三)重視自然環境作用,走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
無論是遠古時代,
還是知識信息時代,
人類都在自然環境的懷抱
里生存,
自然環境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們每走一步都
要記住,
我們統治自然界,
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
相反地,
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
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
就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
能夠
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所以
.
我們必須重視地理環境的作用,走
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順應自然之道的發展才是人類經濟發展的大
道,才能為人類發展保留充滿詩意的棲居空間。
二、在特定場合可以成為決定性條件
在特定場合,
在其它條件相同時,
自然環境會對人類活動產生決
定性的影響。評價自然環境時,常用內因和外因兩個概念。對於社會
發展,自然環境是外因。當外因與內因比較時,內因是根據,是決定
性的,
外因是條件,
是第二位的。
在評價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影響時,
在內因與外因對比時,這一結論是正確的。
從必要性講,外部條件與內部條件一樣,都是必要的,因而都是
重要的,
不可缺少的。
對於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建設,社會環境
和自然環境都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東風
這個自然環境是決定性的。
當內因基本相似時,
外因的差異可以是決
定性的。在工農業布局中和區域規劃、城市規劃中,遇到的問題,不
少是這一類具體問題。
以廠址選擇為例,大都是在投資來源、原料基
地、銷售市場已經具備的前提下,找一個相對理想的落腳點。在乾旱
地區選擇廠址,
供水來源往往是決定性的。
在山區選擇廠址,找一塊
比較平坦的土地往往是決定性的。大慶、東營、克拉瑪依等石油城市
的興起,油田資源是決定性的。
自然環境好壞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
又因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
和生產關系的改變,其影響程度各不相同。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科學技術的進步,
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也就不斷地發生變
化。例如,遠古時代的洪水威脅,人們只能處於被動狀態,傳說中的
大禹治水,
即使是事實,其能力也是有限的,
而今天,洪水給人們所
造成的危害,
雖還不能全然根除,
但基本上能夠創造有利條件而加以
控制。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
自然環境的變化十分緩慢,
通常需要數百萬年、
數千萬年乃至上
億年才能顯現其變化,
而人類社會的發展,
要比自然環境的演變快得
多。
自然環境是社會物質生活中經常必要的條件之一,
它對人類社會
的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那種不承認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有某
種程度的影響,
否認勞動生產力與自然條件有聯系的觀點,
是不符合
客觀實際的,顯然也是錯誤的。
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是矛盾的,
人類要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往往
會引起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
從而遭到自然界的報復。但是,人類在
和自然斗爭中,
能夠逐步認識自然規律。
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被破壞
後,通過人的因素,又能夠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人類總是在不斷改變
生態平衡和重新建立新的生態平衡中,不斷發展,
不斷前進的,
永恆
的、
靜止的生態平衡是不存在的,
不利的自然環境也是能夠加以改造
的。從這個意義上說,
人類和自然環境又是統一的。在人與自然環境
這一對矛盾中,
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人類在長期的生產斗爭和科學
試驗中,不斷地認識自然、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讓自然為人類謀利
益。
⑻ 人類活動對地表的改變有哪些影響
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①按照自然規律改變和塑造新的地表形態。例如,填海造田、開挖河道、修建水庫、綠化沙漠等。②違背自然規律破壞了地表形態。例如,沙漠化擴大,水土流失等。
⑼ 人類活動對地表有益的影響有哪些
1、植樹造林:植樹造林是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產活動,它是培育森林的一個基本環節。回植答樹有益於子孫後代,先人留下濃蔭樹, 後輩兒孫好乘涼。種植面積較大而且將來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環境的,則稱為造林。
2、退耕還林:退耕還林就是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因地制宜地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
3、修建水利工程:水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寶貴資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狀態並不完全符合人類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澇災害,並進行水量的調節和分配,以滿足人民生活和生產對水資源的需要。
4、退耕還草:退耕還林還草,是指為防治水土流失,對坡耕地實施停止耕種,改為植樹種草,恢復植被,控制水土流失的治理模式。我國在水土流失嚴重的水蝕區和風蝕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已成為改善西部地區惡劣生態環境的一項重大措施。
5、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利用森林的更新能力,在自然條件適宜的山區,實行定期封山,禁止墾荒、放牧、砍柴等人為的破壞活動,以恢復森林植被的一種育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