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地質調查包括哪些
❶ 數字地質調查系統的主要成果
(1)創建了PRB(地質點POINT、路線地質觀察ROUTE與地質界線BOUNDARY是數字填圖理論中的核心要素,簡稱PRB)數字地質調查基本理論與方法,解決了國際上30多年以來在地質調查中難以實現計算機野外數據採集全程化和難以滿足不同學科地學者對野外數據採集的需求問題,建立了地質填圖全過程的數字模式。
(2)突破了多項集成技術,開發了適合多比例尺的數字地質調查軟體,涵蓋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礦體模擬、品位估計、資源量估算、礦山開采系統優化等內容,實現了地質填圖、固體礦產勘查的全過程數字化。
集成建立了數字地質調查硬體體系,包括掌上機、GPS+數字化羅盤、攜帶型計算機、數碼相機、攝像機、語音錄音筆等,為地質學家提供了具有智能化的野外數據採集器;基於集GPS+ECOMPASS、RS、GIS一體技術,創建了嵌入式GIS空間數據模型、索引、壓縮/解壓縮以及影像數據的快速可視化等功能的解決方案,實現了地質調查數據與遙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多源數據整合;基於構件、中間件、數據建模與資料庫、工作流等綜合技術,開發了野外掌上機地質數據採集系統和數字填圖桌面系統(地質路線和地質剖面),實現了不同平台間的無縫連接,解決了地質記錄更新(批註)一致性(保證實測部分三級的一致性),提供了綜合數據處理和數字填圖技術流程與傳統填圖流程一致性(認識—提高—認識—再提高)的關鍵技術與方法(工具),為不同階段地質填圖產品製作提供了平台;創建了PRB數據流「棧」與不同階段數據模型繼承和傳遞技術,建立了野外路線資料庫、野外總圖資料庫、實際材料圖資料庫、剖面資料庫及不同階段資料庫的互通,創建了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模式,開發了空間資料庫輔助檢查工具。
(3)創新性地開發和集成了與野外數據採集系統一體化的世界上首個地質GPS數字羅盤,實現了地質產狀測量與定位的數字化與自動化。獲得外觀設計專利1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
(4)創建了數字地質填圖技術流程,編制了數字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規范。
❷ 數字地質調查路線的布設原則
在確定野外數字採集區域後,首先應根據項目要求,布設該區域的地質調查路線,調查路線的布設一般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第一,路線布設一般要以垂直各類地質體界線和區域構造線方向的穿越路線為主,如果穿越路線難以滿足全面掌握區域地質情況,也可採用穿越和追索路線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布線。
第二,地質路線必須全面控制測區所有地質體和重要構造形跡的空間展布及其分布規律,這就要求在野外地質調查、驗證階段,找出圖幅內存在的主要地質問題,並選擇關鍵性路線進行野外地質調查、驗證,野外地質調查路線應選擇在露頭出露較好、填圖單位較多、地質現象較豐富,並能較好地解決測區內存在的重大地質問題部位,要求圖幅內出現的每一個填圖單位都必須有兩條以上野外主幹填圖路線控制,對路線線距和點距不作機械的規定,對地質結構復雜地區,地質路線控制密度應較大,反之則可適當放稀。有實測剖面控制的地段,實測剖面可以代替相應地段的地質路線。
第三,路線布設應在數字填圖系統的平台上進行,為了在屏幕上能清楚看到地層、構造、植被、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徵,提高布置觀察路線的目的性,在具體布置路線時要將數字地形圖、與數字地形圖配準的 DEM 圖以及遙感圖像和遙感解譯地質圖三者結合起來,根據情況選擇不同圖件進行疊加,自由組合使用,以取長補短,提高布置路線的目的性和填圖時的預見性,明確該路線要解決的地質課題。
❸ 地質調查的種類
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分類,是按地質填圖比例尺來劃分的,即根據地質調查工作的詳細程度的要求,分為:
(1)小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1 000 000,1:500 000);
(2)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250 000,1:200 000,1:100 000);
(3)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50 000,1:25 000)。
上述分類中常用的比例尺是1:1 000 000,1:200 000和1:50 000。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范圍,一般是按國際分幅(經緯度),或按工作任務要求劃分。大、中比例尺或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開展,首先要選擇好調查的地區,選擇的地區一般應符合下列原則:
(1)國民經濟建設或國防建設需要的地區;
(2)成礦地質條件有利,並已具備前期地質工作相適應的研究程度;
(3)自然經濟地理條件較好,或已有中、近期國家建設的發展計劃,能取得較好經濟效益的地區;
(4)確定調查范圍時應盡量照顧國際分幅,保持圖框的完整性並考慮與鄰區圖幅的連接。
關於小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已在全國范圍內有計劃、有步驟地全面進行,一般在地質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首先開展。地質調查工作比例尺的確定,一般應按照由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的順序進行,以使得地質研究程度的逐步深入,符合人們對地質環境由淺入深的認識規律。根據多年來地質工作的經驗總結,這種逐步深入的工作方法,能取得較好的地質效果和經濟效益。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在實際的地質調查區內直接進行中比例尺或大比例尺的地質調查。
❹ 說明一份完整的地質調查報告包含哪些內容
地質調查報告分勘查程度,具體內容都有固定要求,或查看規范,裡面有說明
❺ 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匯交技術要求的研究與意義
馬飛飛1 李莉2 郭慧錦1
(1.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2.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
摘要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1999年以來,在數字區域地質調查基本理論與技術方面,開展了系統全面的研究,由2004年數字填圖系統RGMap 2.0升級到2010年的數字地質調查系統DGSS(2010)。自開展此項技術工作,獲得了大量的數字地質調查資料,但數字地質調查資料的匯交仍沒有標准規范,影響了數字地質調查資料的匯交和驗收工作。本文提出了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的匯交技術要求,包括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匯交內容、格式要求、文件的編制、組織形式、質量要求及數據檢查等幾個方面的內容。本匯交技術要求的研究和探索為地質資料匯交人和地質資料管理機構接收、檢查地質調查資料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 數字地質調查 資料庫資料 匯交技術要求
1 研究現狀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1999年以來,在數字區域地質調查基本理論與技術方面,開展了系統全面的研究,並於2001年和2002年,相繼開展了1:5萬和1:25萬數字試點填圖。至2003年,研製開發的數字填圖系統(RGMap),它使野外數據採集的空間定位及數據採集方法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填補了我國地學信息野外現場數字採集技術的空白。傳統的紙質筆記簿和手圖,被具有GPS定位與導航顯示、漫遊的數字化地理底圖、具圖形編輯功能和電子筆記簿功能的野外數據採集系統所取代。這種全新的野外數據採集系統具有可視化野外定位、標繪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界線、地質現象描述、產狀記錄、采樣、素描、照片、野外實測剖面數據等多源空間數據的獲取、存儲與管理的功能,並採用了結構化資料庫與非結構化地質觀察現象文本資料庫相結合的特點,輔以PRB 字典庫,為地質學家野外調查提供了多方位技術支撐。通過4幅1:5萬和10幅1:25萬數字試點填圖試點應用,使數字填圖系統已臻於完善,為中國地質調查局全面推廣數字填圖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4年,數字填圖工作在全國正式全面展開,從此,我國在全球真正率先實現了區域地質調查中的計算機技術應用全程化[1~5]。
2004年,數字填圖系統由數字RGMap-RGMapGIS-MEMap-MEMapGIS-MEExplo五大子系統構成。RGMap為數字填圖野外數據採集子系統、RGMapGIS為數字填圖室內綜合整理與數據處理子系統、MEMap為礦產資源調查評價探礦工程數據採集子系統、MEMapGIS為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礦區數據、控礦工程數據的數據綜合、處理、制圖子系統、MEExplo為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資源量估算與礦體三維可視化子系統。
2010年,將數字填圖野外數據採集系統、數字剖面系統、固體礦產野外數據採集系統、礦產資源調查數據處理與綜合分析子系統、資源儲量估算系統和礦體三維顯示系統等6大系統集成為一體化的數字地質調查系統軟體DGSS(2010)。該軟體系統由4大子系統構成:①數字地質填圖系統,RGMAP(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System);②探礦工程數據編錄系統,PEData(Prospecting Engineering Data Documentation System);③數字地質調查信息綜合平台,DGSInfo(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Information System);④資源儲量估算與礦體三維建模信息系統,REInfo(Reserve Estimate &3D Modeling Information System)。
數字地質調查項目資料庫資料匯交到目前仍沒有標准規范而不能為廣大地質工作者和國民經濟提供更好的服務,很多數字地質調查項目已經完成工作,但是地質資料卻不能及時匯交並提供利用,匯交人不清楚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應匯交哪些內容,數據應如何組織,接收人不知道如何接收、檢查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數字地質調查技術方法目前主要運用於1:5萬、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1:5萬礦產遠景調查項目,因此筆者重點就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遠景調查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的匯交進行了研究和探索,現從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匯交內容、組織形式、質量要求、數據的驗收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2 匯交內容
2.1 區域地質調查形成的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的匯交內容
匯交內容包括:背景圖層庫、圖幅PRB庫、野外手圖庫、採集日備份、樣品資料庫、實際材料圖庫、編稿原圖庫、空間資料庫、綜合成果、遙感、勘探工程庫、基本信息、數字剖面等。
2.2 礦產遠景調查形成的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的匯交內容
匯交內容主要包括:背景圖層庫、圖幅PRB庫、野外手圖庫、採集日備份、樣品資料庫、實際材料圖庫、編稿原圖庫、空間資料庫、地球化學庫、地球物理庫、基本信息庫、勘探工程庫、遙感、綜合成果、大比例尺綜合圖和數字剖面、元數據和各類建庫文檔等。
3 格式要求
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文件的格式要求嚴格按照數字地質調查系統自動生成的電子文件格式匯交,電子文件的命名、屬性結構不得更改;各類成果庫的整理應符合相關的資料庫建庫標准(如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標准、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資料庫建庫(數據字典)標准)等。
軟體類電子文件的格式原則上不作限制,主要提供項目開展中所使用的軟體或根據開發時所用的工具軟體而提交相應格式的電子文件。
資料庫文件的匯交,應包括數字地質調查項目實施過程中形成的全部資料庫文件、元數據文件和資料庫所涉及的字典庫與系統庫,以使資料庫能夠正常打開,匯交的資料庫只能使用數字地質調查系統自帶的系統庫(SLIB)文件;確保資料庫中各個圖層齊全,屬性完整,參數正確;刪除資料庫中的冗餘文件及文件夾。匯交資料庫的同時需匯交與資料庫相關的建庫工作報告、資料庫驗收意見、資料庫驗收報告等文字材料。
以數據為主的資料庫(如關系型資料庫、屬性資料庫)應匯交包括所有數據在內的表文件以及與之相關的索引文件、備注文件、容器文件等。
以圖形為主的資料庫應匯交所有的圖形文件、圖層文件、外掛庫和瀏覽資料庫所必需的系統庫、字型檔、屬性庫、外部鏈接文件等相關文件以及與資料庫關系密切的其他文件和文件夾。
以光柵圖像為主的資料庫應匯交所有圖像文件及與之相關的其他文件和文件夾。
軟體匯交,應包括最終形成的軟體系統的安裝程序、源代碼以及軟體使用說明等相關文件和技術文檔,如有測試數據也應一並匯交。
非獨立使用的軟體應提供相應的支持軟體或控制項,無法提供時應在電子文件登記表的「電子文檔說明」中說明獲取的方式和途徑及其版本、生產商等相關信息。
4 文件的編制
資料庫和軟體類電子文件匯交時,資料庫類文件應保持數字地質調查系統自身文件的組織方式、目錄結構和屬性結構。資料庫類文件編制時按照數字地質調查系統自動生成的文件夾形式進行存放;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按照《DD2006-06 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標准》進行編制,裝飾圖層分層進行整飾,整飾圖層的命名採用被整飾圖層名前面加「a」表示,如 a_GeoPolygon.wl,a_GeoPolygon.w,地理圖層的命名和屬性採用國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地理底圖的命名和屬性進行編制;其他庫文件按照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資料庫建庫(數據字典)標准進行建庫; 元數據按照《DD2006-05地質信息元數據標准》,採用元數據採集器進行編制。
「安裝程序」、「源代碼」、「技術文檔」、「測試數據」等類別分類建立文件夾存放相應的電子文件。
資料庫或軟體類所用到各種工具軟體的系統庫、字型檔等相關文件要以獨立文件夾的形式與其他與之相關的電子文件存放在一起。如果是整個系統共用一套文件,則可將它們存放在上一級文件夾中,並在電子文件登記表的「電子文檔說明」中給予說明。
5 組織形式
每一份數字地質調查資料電子文檔以一個獨立的子目錄(一級子目錄)置於根目錄下,子目錄名即為該份資料的電子文檔號,該份電子文檔所有的電子文件均置於此子目錄下。在一級子目錄下建立兩個名為「源電子文件」和「存檔電子文件」的二級子目錄,分別用於存放該份電子文檔的源電子文件和存檔電子文件。在「源電子文件」子目錄下建立一個名為「資料庫和軟體」的三級子目錄,將數字地質調查技術形成的所有資料庫資料按照其系統形成的原有的目錄結構分類存放到該子目錄中。
6 質量要求
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內容齊全,包括技術文檔、原始資料資料庫、綜合成果資料庫、元數據、建庫工作報告和質量控制文檔等內容。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需經過專家驗收,提供正式的驗收記錄表、驗收意見和驗收報告等。各類庫文件應按相關規范完成資料庫的建庫工作任務(重點是空間資料庫、地球化學庫、地球物理庫、樣品資料庫、綜合成果庫的建庫)。資料庫結構和數據表關聯關系正確,該資料庫文件可由數字地質調查系統運行。數據種類應與報告一致。數據必須分圖幅組織。所有的資料庫文件必須有正確的投影參數。
7 數據檢查
7.1 齊全性檢查
對照任務書、成果報告、成果報告評審意見及資料庫文件的驗收報告或驗收意見書檢查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文件數據是否匯交齊全,檢查內容參照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匯交內容。
7.2 完整性檢查
對照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匯交內容與資料庫資料電子文檔的組織形式檢查數據的完整性。重點檢查文件、圖層、數據表、空間實體的完整性,數據量缺失和數據項缺失,注記的完整性和相關技術文檔的完整性等。
7.3 正確性檢查
①按照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電子文檔的組織形式檢查資料庫文件組織形式的正確性。②對照成果圖檢查空間資料庫文件是否為最終的成果數據,首先檢查圖元個數的一致性,圖元是否有多餘或遺漏;其次檢查圖元數據相對位置的正確性,確保空間資料庫文件是最終的成果數據。③數據文件及文件夾命名的正確性:文件存放位置的正確性及數據屬性中上下標、大小寫等書寫格式的正確性。④系統庫文件正確性的檢查。⑤數據參數的正確性檢查。⑥整飾文件的正確性。重點檢查整飾圖層文件的命名、內容等是否符合相關標准與技術要求。⑦空間資料庫的正確性。按照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文件存儲組織結構表進行空間資料庫的檢查。⑧地理數據的正確性。重點檢查地理數據的命名和屬性的正確性;地理圖層的命名和屬性需按照國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地理底圖進行命名和屬性結構的設置。
8 意義
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匯交技術要求適用於區域地質調查、區域礦產調查、地質勘探等地質工作採用數字地質調查系統形成的資料的製作、接收、驗收和匯交。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區域地球物理調查、礦產評價等採用數字地質調查技術形成的資料可參照本匯交技術要求。
本技術要求中的數字地質調查資料庫資料的匯交內容、格式要求、文件的編制、質量要求、數據檢查及組織形式示例對地質資料匯交人如何匯交數字地質調查資料,資料管理機構的資料管理人員接收、驗收此類地質資料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為今後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得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水平更上一個台階。
參考文獻
[1]李超嶺,於慶文,楊東來,等.PRB數字地質填圖技術研究[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3,28(4):377~383.
[2]李超嶺,張克信,牆芳躅,等.數字區域地質調查系統技術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02,17(5):763~768.
[3]李超嶺,楊東來,於慶文,等.數字地質調查與填圖技術方法研究[J].中國地質,2002,29(2):213~217.
[4]李超嶺,於慶文,張克信,等.數字區域地質調查基本理論與技術方法[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3.
[5]李超嶺,張克信,於慶文,等.數字填圖中不同階段數據模型的繼承技術[J].地球科學,2004,29(6):745~752.
❻ 數字地質調查路線的布設
調查路線的布設是通過在室內設計路線實現的。首先進入工作圖幅,打開圖幅 PRB庫,版在 「PRB 操作」菜單下權選擇 「室內 PRB 數據入錄(野外手圖)」菜單,在彈出的級聯菜單中選擇 「設計路線」,然後遵照布設原則進行路線設計並以右鍵結束,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填寫屬性數據,完成路線布設任務。
❼ 數字地質調查系統的介紹
數字地質調查系統DGSS是貫穿整個地質礦產資源調查過程的軟體,功能涵蓋區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礦體模擬、品位估計、資源儲量估算、礦山開采系統優化等內容
❽ 數字地質調查系統的系統介紹
數字地質調查系統DGSS(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System)是貫穿整個地質礦產資源調查過程的軟體,功能涵蓋區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礦體模擬、品位估計、資源儲量估算、礦山開采系統優化等內容;該系統基於數據「層」模型、數據流「池」技術、不同階段數據模型繼承技術、數據互操作技術和3S技術實現了整個地質調查過程的無縫數字化與一體化,並創新地開發了地質三維羅盤和野外數據採集為一體的野外數據採集器,不但為地質人員應用高新技術降低了門坎,而且極大地提高了研究精度和效率,豐富了成果表現形式和服務形式。隨著數字地質調查系統完善和應用,已逐步成為國內地質調查領域的主流軟體和工具。軟體由四大子系統組成:
具有整合顯示地理、地質、遙感等多源地學數據,GPS導航與定位,電子羅盤測量,路線地質調查地質點、地質界線、點間分段路線地質(不定長的)數據描述,產狀、素描、化石、照片、樣品、地球化學數據、重砂、礦點檢查等數據採集,路線信手剖面自動生成、實測地質剖面導線、分層、地質描述、素描、照片、采樣、化石等野外數據採集功能。
提供全國大、中比例尺標准圖幅接圖表,野外PRB數據檢查與編輯,PRB數據入庫,PRB數據整理與處理(數據瀏覽、數據提取形成專題圖層),剖面厚度自動計算,剖面圖和柱狀圖自動繪制,等值線計算與制圖,多元統計計算與成圖,地球化學數據採集、處理與成圖,第四系鑽孔綜合剖面圖、地球物理物理數據處理與成圖,PRB空間數據定量評價,實際材料圖編輯與屬性繼承操作,1/10萬實際材料圖投影到1/25萬圖幅(或1/2.5萬到1/5萬),編稿地質圖編輯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建立,異常查證結果資料庫、礦點檢查結果資料庫以及綜合地質構造圖層、含礦地質建造圖層、控礦構造圖層、礦產地圖層、礦化信息及找礦標志圖層、蝕變帶信息、物、化、遙等綜合異常圖層、礦產預測遠景區圖層、找礦靶區圖層、地質工作部署建議圖層等內容的成礦規律與礦產預測圖資料庫的建立等功能,滿足完成野外手圖、PRB圖幅庫、實際材料圖、編稿地質圖及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整個過程的要求,覆蓋各種比例尺填圖全過程。
另外提供了探礦工程數據綜合、處理、制圖過程:探槽、淺井、坑道、鑽孔探礦工程數據、勘探線數據、采樣分析數據錄入與組織管理,自動生成坑道、探槽、鑽孔、淺井工程圖件的基本內容投影在礦區平面圖上,自動輸出坑道、探槽、鑽孔、淺井工程編入數據採集表、素描圖、礦區平面圖,多模式多用途鑽孔綜合柱狀圖應用等相關功能。 基於條件表達式的工業指標設置,勘探線剖面生成與編輯,單工程(單指標、多指標)礦體圈定與人機交互編輯,人機交互礦體連接(直線、曲線及提供連接規則),地質塊段法儲量計算,剖面法儲量計算,采樣平面圖法,地質統計學儲量計算(含距離加權反比法),煤礦儲量計算、采空區動態儲量管理、礦體三維顯示與分析等功能,輸出各種與儲量計算有關的表格與圖件。
數字地質調查軟體系統開發與推廣應用是地質調查主流程信息化建設的標志成果。2004年以來,成果獲國土資源科學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國家專利4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4項;推廣單位超過300家、5000套,涉及全國地質、煤炭、冶金、有色、武警黃金、化工、建材、核工業等工業部門、高校科研部門、礦業公司;舉辦數字地質調查技術培訓班超過90次,培訓人員約9000人次;在丹麥地質調查局格陵蘭數字填圖計劃中推廣試驗,為非洲、拉丁美洲以及東盟約40個國家舉辦數字填圖技術講座;技術支持網站的注冊用戶達到3600人,網站訪問量達27萬人次。
❾ 數字路線地質調查的PRB過程
實際的地質現象是經地質學家(地質調查者)在野外調查,並將實際觀測結果作為具有描述性信息的地質對象的空間屬性(點、線、面等)和描述地質對象的屬性,記錄在地圖上或筆記簿上。野外數據的獲取技術就是這個過程的數字化過程(圖6.7),也是地質填圖工作的最基本方法。野外路線觀測對象及其過程所涉及的實體類型多而復雜,如果按空間對象的定義進行統計,則野外路線觀測對象基本上可以包括所有的空間對象,除此之外,區域地質調查野外路線觀測的過程,如野外觀測路線、定點、采樣本身也是野外數據採集的對象,因此,必須把野外路線觀測的對象及其過程定義為一個簡單的空間對象聚合模型,這種聚合模型可以滿足對地質體的地理表示和描述性的信息表示。它不但要滿足傳統地質填圖的要求及符合野外填圖基本規律,還能在野外全程收集到各種復雜的地質現象,並使之數字化、標准化和規范化,並可編繪出數字化實際材料圖、編稿地質圖,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地質調查繁瑣的工作過程,大大加快了野外資料整理和處理時間。
經分析,零維和一維空間對象的定義基本可以滿足對野外路線觀測對象及其過程的描述:①用實體點表示地質定點、采樣、產狀、GPS點、礦點的空間位置和屬性。②野外觀測路線的軌跡只要顯示始終端結點而不需定位左右鄰面,因而可以用網鏈(網路)來表示其空間位置和屬性。③地質實體界線、斷層等採用全鏈來表示,因為需要顯示地定位左右多邊形,並對左右多邊形的屬性給予描述,以便地質連圖。④如果在野外可直接對觀測的地質實體進行圈定,則可採用幾何拓撲環進行表示。
綜上所述,用實體點——地質點(Point)、網鏈——分段路線(Routing)、全鏈或幾何拓撲環——點和點間界線(Boundary)的數據模型和組織方式,對野外路線觀測的對象及其過程的描述進行定義、分類、聚合和歸納,分層並結構化的儲存在空間資料庫中,我們把這種野外路線觀測描述的地質現象的復雜過程及其本身觀測的過程變為數字PRB過程。PRB過程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由PRB數據模型、PRB基本過程、PRB的基本過程組合的規則、PRB過程的公共機制、PRB過程基本程式、PRB數據操作、PRB字典、三級PRB體系、PRB數據質量定量評價體系構成。
PRB數據模型是描述PRB的基本過程、支配PRB 基本過程組合的規則及運用整個PRB過程的公共機制的數據模型,共有10個野外採集實體數據模型構成,它們是地質點、分段路線、點上和點間界線、GPS 點位、樣品、化石、產狀、素描、照片、設計路線。PRB數據模型均有描述空間位置和觀測內容(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描述)的三部分組成。每個過程的空間位置資料庫解決了地質制圖的問題,每個過程的結構化資料庫解決調查內容結構的規范化,每個過程的非結構化數據——自由文本開辟了自由發揮和地質思維的空間,既能滿足計算機處理的需要,又能保證地質工作者取全觀測數據和參數,描述地質實體的空間位置和屬性等。
PRB過程基本程式是由PRB組合而成,它是路線地質調查的最小組合單位。一條野外路線可有若干個最小單元組合而成。可由地質人員任意組合,它有以下幾種最小單元的組合模式:
模式一,P適合區域地質調查野外填圖中的補點工作。
模式二,P-R-P,P-(B)-R-(B)-P,適合地質內容復雜程度中等的填圖工作。
模式三,P-(B1,B2,…)-R -(B1,B2,…)-P,適合地質內容復雜程度高的填圖工作。
P過程:P[描述屬性]{☆圖幅編號,☆路線號,☆地質點號,經度,緯度,高程,縱坐標,橫坐標,地理位置,露頭性質,點性,微地貌,風化程度,岩性A,岩性B,岩性C,岩性代碼A,岩性代碼B,岩性代碼C,地層單位A,地層單位B,地層單位C,接觸關系AB,接觸關系BC,接觸關系AC,描述,國標碼,日期,地質點描述文件名(自由文本格式)}。
P[空間位置](GIS 圖層)。
R過程:R[描述屬性]{☆路線號,☆地質點號,☆點間編號,填圖單位,日期,分段路線距離,點間累計距離,路線方向,備注,分段路線描述文件名(自由文本格式)}。
R[空間位置](GIS 圖層)。
B過程:B[描述屬性]{圖幅編號,☆路線號,☆地質點號,☆B編號,☆R編號,縱坐標,橫坐標,高程,經度,緯度,右邊地質體,左邊地質體,界線類型,走向,傾向,傾角,接觸關系,國標碼,備注,日期,點間界線描述文件名(自由文本格式)}。
B[空間位置](GIS 圖層)。
上述模式數字化過程可以保證區調野外數據採集所需要計算機處理最基本的信息項的結構化,而且具有能夠保證地質學者不受約束地采全、采准野外觀察數據的特點。
通常把基本PRB過程、支配這些過程組合的規則及運用整個PRB過程的公共機製作為PRB過程的三個主要要素。
(1)基本PRB過程
地質點Point過程、分段路線Routing過程、點間界線Boundary過程構成基本PRB過程。地質點Point(P)過程是指野外路線所通過的地質界線,重要接觸關系,重要地質構造,重要地質現象等進行地質觀測點控制的過程。地質觀測點的密度按有關技術要求執行。分段路線Routing(R)過程是兩個地質觀測點之間的實際分段路線描述記錄的控制過程。該實際路線根據兩個地質觀測點之間的內容和變化來進行分段描述,該變化可以是兩個地質實體的界線,也可以是一個地質實體的內部變化,採用網鏈表示。點間界線Boundary(B)過程依賴於Routing過程。它是對兩段Routing之間的界線來進行分段描述。該界線可以是兩個地質實體的界線,也可以是一個地質實體的內部變化界線。在室內PRB數據處理過程中,Boundary過程是地質連圖的重要依據。採用全鏈表示。
(2)PRB過程組合的規則
地質點Point過程是PRB過程的核心,分段路線Routing過程及點間界線Boundary過程必須隸屬P過程。一個P過程可以有1個至n個R過程,0個至n個B過程。一個R過程必須有1個或1個以上的B過程。如果1個P過程只有一個R過程,則B過程可以沒有。數字區域地質調查野外數據採集PRB過程劃分如圖6.8所示。
圖6.8 野外路線地質調查數據採集PRB過程劃分
(3)PRB過程的公共機制
根據數字填圖的特點,PRB過程的公共機制由PRB過程劃分、PRB過程字典與PRB過程擴展機制組成。
A.PRB過程劃分
其編碼規則為從一個P過程到下一個P過程,P編號必須是唯一的。R過程的編號從該點的P過程到下一個P過程是順序往下編號的,B編號也必須是唯一的。B過程的編號在一個完整的PRB過程中,其編號是流水編號的,以便順序存儲。但B過程必須填上隸屬的R過程。
B.PRB過程字典
在PRB過程中,PRB過程字典佔有重要的位置。其目的有三個:一是要解決地層、構造、岩性等地質內容描述的標准化問題;二是要提高野外數據採集效率;三是野外填圖字典的作用。傳統地質填圖,盡管具體要求由工作細則約束,但也很難取得統一。PRB過程字典的建立可以減少或避免以往地質領域存在的同名異物與同物異名的問題,為數據在更大范圍內有效共享提供基本保證。
野外數據採集系統應支持三種類型字典:PRB過程一般術語字典、PRB過程野外記錄結構化描述字典、PRB過程規范結構化填空補缺式描述字典。
C.PRB過程擴展機制
在PRB過程中還有一些采樣過程,這些采樣過程包括產狀、化石、素描、照片、影像、樣品的數據採集,約定采樣過程全部隸屬於R 過程,其采樣過程的編碼與 R 過程一致。
❿ 數字地質調查系統的基本情況
1999年以來,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等專項中設置了多個與數字地質調查技術研究、系統研發及推廣應用相關的項目,包括計算機輔助區域地質調查系統、區域地質調查新技術新方法示範、礦產資源調查野外數據採集系統、數字區域地質調查野外數據採集工作指南、數字區域地質技術要求、數字填圖過程、多源數據整合及成果表達方式研究、數字填圖野外示範、地質調查野外數據採集系統推廣與技術支持、礦產資源調查數據處理與綜合分析子系統、危機礦山勘查項目成果報告編制GIS系統研究、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成果資料資料庫系統建設(2006「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部署研究及成果綜合」項目,礦調〔2006〕17-1)、「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標准」、固體礦產勘查地質資料綜合整理、綜合研究資料庫、1∶25萬民和幅區域地質調查、1∶25萬阿榮旗幅區域地質調查、1∶25萬玉林市幅區域地質調查、1∶5萬東山縣、管前村幅區域地質調查、1∶5萬崇陽、汀泗橋幅區域地質調查以及雲南、西藏、新疆、陝西、黑龍江等5省(區)固體礦產資源評價項目和12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項目等。
這些項目大多由發展研究中心負責,有12個單位參加。通過上述項目的執行,在計算機軟體開發、地質礦產專業等120多名科技人員的努力下,通過研發、試驗、實驗、培訓、推廣應用、再完善的螺旋式開發模式,經過幾百個圖幅、30餘個礦區的應用,相繼完成了區域地質調查和課程資源調查野外數據採集系統等成果。2010年在已有工作基礎上,把原數字填圖野外數據採集系統、數字剖面系統、固體礦產野外數據採集系統、礦產資源調查數據處理與綜合分析子系統、資源量估算系統和礦體三維顯示系統等6大系統集成為一體化的數字地質調查系統軟體(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