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勘探工作量不足之的什麼
Ⅰ 近年來地質勘探工作的特點
2004~2008年期間,是俄羅斯地質勘探工作經歷多年的挫折和低迷之後迅速恢復發展的時期。2005年是轉折之年,這一年俄羅斯政府批准了《2009~2020年以礦物原料供需平衡為基礎的俄羅斯地下資源研究與礦物原料基地再生產長期國家規劃》。
這一期間地質勘探工作的預算撥款基本上逐年增加,來自國家預算資金和預算外資金的地勘總投資為6290億盧布,其中國家投資額(俄羅斯聯邦資金和俄羅斯聯邦主體資金)約為870億盧布,與地下資源用戶的投資額之比為1:7。具體來說,6290億盧布總投資中,俄羅斯聯邦預算741億盧布,佔12%,區域預算(俄羅斯聯邦主體)126億盧布,佔2%,預算外資金(地下資源用戶)5423億盧布,佔86%。
就2008年來說,2227億盧布總投資中,俄羅斯聯邦預算220億盧布,佔10%,區域預算36億盧布,佔2%,預算外資金1971億盧布,佔88%。俄羅斯聯邦預算與預算外資金之比為1:9,而《長期規劃》 中規定的這個比值是1:8。
2005年和2006年國家預算撥款額增長相當快,分別為65%和30%。2007年這一指標僅增長2%,2008年是近5年來首次出現下降,比前一年減少10%(按可比價)。2009年國家給地質勘探工作的撥款減少20%以上。
地下資源用戶每年花在地質勘探上的費用在2005~2006年達到頂峰,之後增幅緩慢減小,2007年增長12%,2008年增長10%,而2009年私人投資5年來首次明顯下降(10%~40%)。
顯然,這兩年國家和私人地質勘探投資的減少都與世界金融危機有關,在俄羅斯,這場危機估計還得持續二、三年。
從投資結構來看,以2008年為例,地質勘探工作聯邦預算總費用為219.752億盧布,其中油氣地質勘探工作101.206億盧布,佔46%; 固體礦產地質勘探工作70.209億盧布,佔32%; 普通地質和專項地質工作、地下資源狀況監測、信息保障40.918億盧布,佔19%; 地下水地質勘探工作4.797億盧布,佔2%; 其他工作2.621億盧布,佔1%。
2008年,油氣地質勘探工作國家預算費用的大約50%(51億盧布)用於在建的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道的資源保障,就是在管線兩側200千米寬的地帶內准備發放許可證地段。2008年,俄羅斯油氣地質勘探投資總額為1760億盧布,低於 《長期規劃》規定的1870億盧布。
2008年,俄羅斯聯邦預算用於固體礦產地質勘探工作的費用比例如圖2-32所示。加上區域預算24億盧布,地下資源用戶的費用318億盧布,俄羅斯2008年固體礦產地質勘探總費用為412億盧布。
圖2-32 2008年俄羅斯聯邦預算費用按固體礦產類型的分配(%)(引自А.А.Ледовский,2009)
2008年,普通地質和專項地質的費用結構如下:總費用40.918億盧布,其中區域地質-地球物理工作和地質測量工作17.926億盧布,佔44%; 建立基準地質-地球物理剖面網、參數井和超深井網9.415盧布,佔23%; 國家地質信息保障4.963億盧布,佔12%; 地質環境監測與保護3.772億盧布,佔9%; 專項工作1.69億盧布,佔4%; 地震預測1.305億盧布,佔3%;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生態地質測量1.305億盧布,佔3%; 專題和方法試驗工作0.659億盧布,佔2%。
2004~2008年,無論是油氣和固體礦產的普查勘探工作,還是普通地質和專項地質工作,都取得了較好的效益和成果。油氣新增儲量基本上逐年增長,從2005年起扭轉了新增儲量趕不上開采量的局面。在俄羅斯開採的大約100種固體礦產中,2008年有15種礦產新增儲量達到擴大再生產水平(新增儲量與開采量之比即補償率大於100%):鉑族金屬、金、銀、鎳、錳礦石、煤、水泥原料、玻璃砂、螢石等; 3種礦產補償率為50%~100%:硫、銅、白雲石; 9種礦產補償率小於50%:碳酸鹽原料、砂金、飾面石材、金剛石、鉻礦石、鉛、鋅、鈾、鐵礦石; 37種礦產儲量無任何增長。
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地質勘探工作俄羅斯聯邦預算開支從2008年的220億盧布減少到189億盧布,按可比價計算,此數僅相當於2008年的79%,與前5年相比,還不如2005年撥款水平。計劃用於油氣地質勘探的國家預算資金為89億盧布,比2008年減少19%(按可比價)。用於固體礦產地質勘探工作的國家預算資金為56.971億盧布,比2008年減少26%。國家預算撥款的減少肯定伴隨有地下資源用戶投資的明顯減少,這將直接影響儲量和今後產量的增長。
總體來看,俄羅斯近年來的地質勘探工作有如下特點。
1.在 《長期規劃》 的框架下,地質勘探工作進入恢復性增長階段,成效較好
蘇聯解體以來的15年間,俄羅斯地質部門基本上沒有進行地質勘探。隨著2005年 《長期規劃》 的批准,事態出現轉機。2004~2008年期間,經費逐年增加,地質勘探工作的效益和成果比較顯著。從2008年開始,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地質勘探工作再次陷入低迷狀態。
俄羅斯地質勘探工作所需資金以前來自俄羅斯聯邦預算、俄羅斯聯邦主體預算和礦物原料基地再生產提成資金,經過若干年改革,從2002年開始,完全取消礦物原料基地再生產提成,目前由國家預算(俄羅斯聯邦預算、俄羅斯聯邦主體預算或稱區域預算)和地下資源用戶資金(或稱預算外資金)組成,二者之比值目前為1:9(2008年)或1:7(2004~2008年期間)。地下資源用戶資金目前佔地質勘探總投資85%以上,而國家預算資金中俄羅斯聯邦主體所佔比例很小。以2008年為例,地下資源用戶資金佔88%,俄羅斯聯邦預算資金10%,俄羅斯聯邦主體預算2%。
2.油氣、貴金屬和金剛石、鈾是找礦重點
油氣近年來一直是地質勘探工作的重中之重,其費用佔俄羅斯聯邦預算地質勘探工作費用的近一半(2008年佔46%)。這方面的俄羅斯聯邦預算費用2004年為33.039億盧布,2005年為44.734億盧布,2006年為68.427億盧布,2007年為92.677億盧布,2008年為101.206億盧布,2009年計劃降為89億盧布。
固體礦產中以貴金屬、金剛石和鈾為重點。2008年固體礦產地質勘探工作俄羅斯聯邦預算費用的結構如圖2-32所示。2009年這方面計劃投資減為56.971億盧布,其中貴金屬和金剛石佔46.8%,鈾佔14.4%,有色金屬佔13.8%,黑色金屬佔12.1%,非金屬佔4.8%,煤佔4.4%,稀有金屬佔3.8%。
3.地勘工作重點東移
前面從礦物原料基地發展的客觀需要和長遠規劃的角度闡述了俄羅斯地質勘探工作重點戰略東移的決策。這種戰略東移在地勘工作撥款上表現得十分明顯。
就固體礦產來說,2008年,70%以上的俄羅斯聯邦預算用在西伯利亞和遠東的固體礦產普查和普查評價工作。2009年,所研究的礦種和重點地區基本未變,但要加強下列地區和礦種的工作:楚科奇的銅,阿爾泰和高加索的多金屬,哈巴羅夫斯克(伯力)邊疆區的錳。還要開展如下地勘工作:馬加丹州的鐵、錫、銀和多金屬,伊爾庫茨克州的鋁和水泥原料,圖瓦共和國的金和鉻礦石。
2008年,用於油氣地質勘探的俄羅斯聯邦預算資金,54%用於西伯利亞聯邦區,8%用於遠東聯邦區,重點是在建的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道沿線的油氣工作(佔俄羅斯聯邦預算費用一半以上)。2009年,計劃的俄羅斯聯邦預算方面,油氣地質勘探工作仍以東部為重點(圖2-33)。
4.大陸架的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開發受到高度重視
俄羅斯大陸架的面積據稱達到620萬平方千米,其中420萬平方千米位於專屬經濟區。由於大陸架具有政治、經濟、軍事意義,大陸架成了重要的爭奪對象,尤其北冰洋的大陸架爭奪更甚。為了在大陸架問題上取得更多的發言權,近年來,俄羅斯加強了大陸架的地質和礦產資源調查。如前所述,到2007年1月1日共完成了125.5萬千米地震剖面,打了223口深鑽井。調查證明,北冰洋和遠東的大陸架是俄羅斯油氣開采工業的重要後備基地。其中北冰洋大陸架的油氣資源量佔俄羅斯大陸架油氣資源量的近80%,其次是鄂霍次克海和裏海(圖2-34)。
圖2-33 俄羅斯2009年油氣地勘工作聯邦預算撥款按地區的分配(引自А.А.Ледовский,2009)
圖2-34 俄羅斯大陸架油氣資源分布(%)(引自В.Д.Каминский и др.,2009)
大陸架油氣地質勘探工作已經成為俄羅斯油氣工作的一個新的重要方向,其費用佔俄羅斯聯邦預算油氣地勘工作費用的10%以上。2008年,大陸架俄羅斯聯邦油氣工作投資11.5億盧布,佔俄羅斯聯邦油氣工作總投資(101.21億盧布)的11%。
俄羅斯大陸架的固體礦產等資源主要有錫石、金、琥珀和古猛獁象骨骼。目前在俄羅斯大陸架范圍內劃分出了19個砂礦帶,每個帶都有不同的成礦專屬性(圖2-35)。在大陸架范圍內有14個含錫區,其中有6個已查明有錫礦床。在利亞霍夫超大型錫礦區有2個礦結,含有6個大型和中型錫礦床,錫的總儲量達15.08萬噸,預測資源量P1級和P2級分別為1.74萬噸和0.98萬噸。在恰翁-基別羅夫錫礦區有幾個小型礦床,錫總儲量2.34萬噸,P1級和P2級資源量分別為1.21萬噸和0.3萬噸。其餘3個錫礦區(喬庫爾達赫-斯維亞托諾斯克、瓦利卡賴和普里科雷馬-勞丘安)錫儲量2.2萬噸,資源量4萬噸(P1和P2級)。在北冰洋和遠東的大陸架查明有23個含金區,其中最大的是瓦利卡賴區,其儲量和預測資源量佔了大陸架砂金總量的95%。
在俄羅斯大陸架還有2個含琥珀區,其中位於波羅的海大陸架的桑比區在儲量、資源量和開采量上是世界最大的琥珀區。在古近紀濱海相沉積層中有16個礦床,它們佔了世界琥珀總儲量的80%,不久前的年開采量曾達500~600噸(佔世界開采量90%)。該區琥珀總的儲量和預測資源量估計為29萬噸。
圖2-35 俄羅斯大陸架砂礦帶分布圖(引自В.Д.Камнскийи др.,2009)
Ⅱ 在地質資料工作中遇到的幾個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李華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摘要本文依據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具有同根、同源的屬性,提出了建立統一的地質資料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議;對在地質資料匯交中出現的匯交地質資料時間滯後、資料內容質量下降的問題進行了羅列,並提出了建議或對策;對現行運行的目錄資料庫存在的缺陷及功能的完善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地質資料數據採集問題
1 地質資料信息管理系統應統一,搭建一個統一的平台
國土資源部根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制定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從2003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的附件2闡明了各不同行業、部門應匯交的原始地質資料包括各種原始測試數據、鑒定結果、工程布置圖、實際材料圖、野外原始記錄、原始數據、鑽孔剖面圖、實測和修測剖面圖等。《條例》和《辦法》為依法管理原始地質資料提供了法律依據。
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構成完整的地質資料,同根、同源,缺一不可。然而在現實的地質資料管理中,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分別保管在不同部門,搭建了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統,各自獨立運行。這樣的運行的結果是:海量的地質資料信息只能孤立存在於成千上萬個地質報告、圖件、岩礦心、標本中,建議把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的信息管理系統進行整合,力爭把不同類別、不同性質和不同載體記載的地質資料信息在一個平台上的高度聚合。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工作,並能產出多種不同類型的信息產品。
2 執法力度不夠或宣傳力度不夠
目前存在地質資料匯交人匯交與不匯交一個樣、及時匯交與不及時匯交一個樣、匯交的地質資料內容齊全、質量高與匯交地質資料的內容不齊全、質量低的一個樣的局面。為了解決地質資料匯交的拖欠匯交地質資料問題,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多次做一些臨時性的「地質資料催交、清欠」工作(剿土匪式的工作方法)。這項工作的開展,一方面反映出地質資料匯交人的履行匯交地質資料義務的自覺性不強,另一方面也明顯反映出地質資料匯交的執法部門的「執法工作持續性不夠,呈現出執法時緊、時松、時強、時弱」的特點。筆者認為:地質資料主管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每個地質資料匯交人明確匯交地質資料是法定的義務,要嚴格執法,對不匯交地質資料的義務人,應承擔相應的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責任,使地質資料匯交在法律的框架下平穩有序的運行。
建議組建地質資料匯交檢查小組(臨時性或固定的)。小組的人員構成是:①行政官員、②法務工作者、③地質資料工作者。採取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地質資料是否及時匯交、匯交地質資料(紙制資料、電子文檔)的內容如何等情況進行檢查或抽查。這樣既可以督促地資料匯交人及時、保質、保量的匯交地質資料,又可以省去地質資料主管部門組織的臨時性的「地質資料催交」工作。
3 理順地質資料館藏機構與項目管理部門、礦政部門的關系
由於全國地質資料館不了解、不掌握地質工作的動態,項目的完成情況,出現了「你交什麼資料,我就收什麼資料」的被動局面。導致進館的地質資料匯交時間嚴重滯後、內容質量下降。具體是:
(1)一些石油完井地質資料是20世紀60~70年代編制完成的地質資料,於2000年後才進館,這些資料的進館時間滯後嚴重。
(2)進館的礦產資料有一定數量的儲量核實報告。這些儲量核實報告,與普查、詳查、勘探類地質報告類比是投入的實物工作量少或者沒有實物工作量,地質礦產信息也少。
(3)一些1:5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往往被沒有內容、形式空洞、僅起宣傳作用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說明書」取代。
試想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館藏的地質資料的質量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館藏資料的再次開發就會成為紙上談兵,地質資料館的形象、社會地位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本人認為是:由全國館層面之上的領導或機構出面,組織協調全國地質資料館與項目管理部門、礦政管理(勘查、采礦)部門的關系,使全國地質資料實體管理部門了解、掌握項目的完成情況,把握每年應匯交進館的地質資料數量、種類,改變目前的「你匯交什麼資料,我就收什麼資料」的被動局面。
4 目錄資料庫本身的問題及著錄人員對《著錄要求》的理解、把握問題
4.1 目錄資料庫本身的問題
目前試行的目錄資料庫有兩個:其一,是在全國各省資料部門運行的目錄資料庫(簡稱全國庫),其二,是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六大地區館運行的目錄資料庫(簡稱地調庫)。地調庫是在《全國庫》的基礎上研製而成,其吸收了《全國庫》的長處,相對《全國庫》而言,《地調庫》能滿足地質資料的著錄要求。而《全國庫》的編制時間較早,類目設置不全面,一些新資料類型,就沒有恰當的位置。如:一些信息化資料(資料庫)就沒有恰當位類。
建議在今後目錄資料庫修改時增加以下類目:項目編號項、任務書編號項、工作方法項、工作對象項、資金來源項。在資料類別項中增加信息工程類,在礦產代碼項中增加天然氣水合物項。
4.2 著錄人員對《著錄要求》的理解把握問題
近期進館的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的著錄項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地質資料摘要項的著錄問題。有的地質報告的摘要內容十分龐大,有幾千字,數十頁,就是「地質報告的簡寫本」、有的地質報告的摘要內容就相當簡單,就是把報告的章節羅列在一起。
(2)地質資料分類項的著錄問題。地質資料分類的問題,這類問題的出現,我認為:是屬於目錄資料庫類目設置不全的問題,也有一部分是屬於著錄人員的專業知識問題。
對這些問題有待於在新的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建設中解決一部分問題,另一部分問題是需要提高著錄人員的專業知識。
5 目錄資料庫的功能的完善和拓展問題
根據目錄資料庫的《著錄》要求,目前採集的地質資料數據基本上能滿足:①社會對地質資料檢索需求;②對地質資料的統計、匯總、查重;③地質資料部門對實物資料管理的需求,如:建立庫房地質資料的實物賬。但目前運行的目錄資料庫對已著錄入進庫的數據信息的再次轉化的功能略顯不足(目前,有的地質資料用戶已經依據網上運行地質資料目錄數據,資料類別、經緯度、工作程度等進行編制工作程度圖),不能根據館藏資料號和經緯度所圈定的范圍,輸出各種地質資料索引圖;再比如:不能根據已錄入的經緯度、工作程度的數據,輸出某個地區的工作程度圖。
建議在新建的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中考慮解決輸出地質資料索引圖、工作程度圖的問題。
Ⅲ 工程地質勘察的工作量
主要根據工程類別與規模、勘察階段、場地工程地質的復雜程度和研究狀況、工程經驗、建築物等級及其結構特點、地基基礎設計與施工的特殊要求等六個方面而定。
Ⅳ 淺談如何做好基礎地質勘查工作
作為從事地質工程的技術人員,除了應掌握地質勘探工程的專業知識外,還應熟悉勘探工程中的測量工作,尤其是現在測量電子儀器的廣泛使用,測量儀器操作越來越簡單,應具 有參與或組織實施測量業務的能力,合理使用測量資料。
地質勘探測量通常包括地質填圖、勘探工程、地質剖面等測量工作。
第一節 概述
地質勘探是為了詳細查明地下資源,並確定礦物位置、形狀及儲量。地質勘探一般分為普查、詳查和精查三個階段。普查階段是根據在地表上所發現的礦點(礦體露頭)以及配合地表揭露工程和少量的勘探工程等手段所進行的地質觀察。初步查明礦產的品種、礦體的規模、形狀和產狀,確定礦石的品位和儲量。詳查階段亦稱勘探階段,是在普查基礎上對礦區進行更詳細的勘查,目的是查明礦區的地質構造、礦體產狀、礦石品位、物質成份及儲量等獲得更可靠的地質資料。精查是在普查和詳查的基礎上,進一步查明礦產品的埋藏情況,確定礦體的品位、儲量、開采價值、開采方法等,為下一步開礦作好准備。地質勘探工程測量是為地質勘探提供可可靠的測繪資料,配合地質勘探作業以保證任務的完成。
地質勘探工程測量的主要工作任務是:
1.為勘探工程的設計和研究地質構造提供勘探區域的控制測量和各種比例尺的地形圖; 2.根據地質工程的設計,在實地給出工程施工的位置和方向(又稱定位和定線); 3.竣工後測出工程點的平面坐標和高程;
4.提供編制地質報告和儲量計算的有關圖紙資料。
為了進行上述測量工作,應首先在勘探區建立測量控制網,控制網的等級應以《地質勘察測量規程》為依據,並結合勘探區的地形條件和勘探網的密度和精度要求,還應同時滿足礦區所需比例尺地形圖測量的需要,其它測量工作在控制測量的基礎上進行。一般情況下作為地質勘探區首級平面控制網,可根據勘探面積、勘探網密度和地形條件,布設四等或5″級導線網,若有GPS接收機,也可布設相應等級的GPS控制網,在此基礎上再以交會、導線等方法進行加密。高程式控制制網根據不同的精度要求,可採用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或GPS測高。
當勘探區已建立地形測量控制,如果精度能滿足勘探工程測量的需要時,應利用其作為一切勘探工程測量的平面和高程式控制制,不必重新布網。如其密度不夠,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加密。
勘探區的地形測量是為地質勘探工程服務的,測圖比例尺的大小是隨地質勘探對礦石儲量計算的精度要求不同而變化的。儲量計算的越精確,測圖比例尺就越大,隨著勘探工程的進展,勘探工程所需的地形圖比例尺也逐漸變大。一般應滿足大比例尺(1:500~1:5000)測圖的需要。
第二節 地質填圖測量
在礦區勘探工程中,首先要進行地質填圖,通過地質填圖來詳細查清地面地質情況,劃分岩層,確定礦體分布,以便正確了解礦床與地質構造的關系及規律,為下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並作為儲量計算的地表依據。
一、地質填圖的比例尺
地質填圖是用地形圖作為底圖,將礦體的分布范圍及品位變化情況、圍岩的岩性及地層
的劃分、礦區的地質構造類型以及水文地質情況等填繪到地形圖上,即成為一張地質地形圖。在地質工作的各個階段,要填繪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在普查階段,要填繪1:10萬或1:20萬的區域地形圖,詳查階段,要填繪1:1萬、1:2 .5萬或1:5萬的地質地形圖。在精查階段,填圖比例尺依據礦床的具體情況而定,若礦床的生成條件簡單,產狀較有規律,規模較大,品位變化較小,則採用的比例尺就小,反之較大。一般規模大、賦存條件簡單的礦床如煤、鐵等沉積礦床,通常用1:1萬至1:5萬比例尺的地質地形圖;對於規模較小、賦存條件較復雜的礦床如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的內生礦床,通常用1:2000和1:1000的地質地形圖;對於某些稀有金屬礦床,還可採用更大的比例尺,如1:500。一般地形圖的比例尺應與地質填圖的比例尺相同,
二、地質填圖的方法
地質填圖測量包括地質點測量和地質界線測量兩個步驟,其中地質點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工作。
地質點是指勘探礦區地表上反映地質構造的點,如露頭點、構造點,岩體和礦體界線點、水文點等。它們是地質人員進行地質調查的地質觀察點,是填繪地形圖的重要依據。這就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將地質點測繪在地形圖上。地質點的位置是地質人員在實地觀察確定的,確定後用紅油漆或插一小紅旗作為標記,並編號。
測定地質點前應准備好作為底圖的地形圖,控制點資料,並對控制點進行檢查。要充分利用測區已有的控制點,如果控制點不足,可採用導線測量等方法加密。地質點測量作業方法、程序及要求與地形測圖的碎部點測量完全相同,地質點測量一般由地質人員與測量人員共同完成。地質人員在選擇地質點,描述地質內容和繪繪制地質藍草圖時
Ⅳ 以往礦山地質勘探工作
1)中南地質局410隊於1953~年進行了海南島東方縣石碌礦區地質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10萬地質測量615km2、1∶1萬地質測量12.345km2、1∶2000地質測量7.027km2、槽探6.2948萬m3、鑽探131個孔共3.1222萬m、井探1.0272萬m、恢復坑道372m等。提交了「海南島東方縣石碌礦區坡積礦地質報告」和「海南島東方縣石碌礦區地質勘探報告」。
2)廣東省地質局海南地質隊於1957~1964年進行了海南島石碌礦區補充地質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2000地質測量0.6km2;鑽探48孔13457.9m,槽探4439m3,井探1065.65m等,提交了「海南島石碌礦區補充地質勘探報告」。
1953年由中南地質局410隊及1957年經廣東地質局海南地質隊進行的地質勘探,原國家儲委分別於1956年和1958年以第48號和177號決議書批准為可供設計報告,1957年至1963年該隊在礦區東部進行補充地質勘探並提交了報告。全礦區累計探明表內地質儲量29170.1萬t(B+C+D級),其中表內原生礦(B+C+D級)儲量26870.8萬t,表內坡積礦儲量(B+C+D級)2299.3萬t。2003年底保有儲量13575.1萬t(A+B+C+D級),其中A+B+C級儲量10016.2萬t,露采范圍內保有儲量4490.1萬t。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①礦區北一東段鐵礦體勘探程度較低,深部鐵礦體的情況基本沒有進行工作;②因任務變更的原因,鈷銅分析資料不系統,揀塊樣占的比重大,資料可靠性差,鈷銅礦體控製程度低;③礦區地層時代未能查明,研究程度不足;④對礦區成礦機理、礦床成因及類型和控礦因素研究不足。
3)廣東冶金地質934隊於1968~1975年進行了廣東省昌江縣石碌鐵鈷銅礦區北一區段銅鈷礦床地質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1萬地質測量計29km2;1∶2000計3.84km2;鑽探148個孔計45477.76m,坑探5741m,槽探23601km3,井探296m等。提交了「廣東省昌江縣石碌鐵鈷銅礦區北一區段銅鈷礦床地質勘探報告」。原冶金工業部儲委於1984年1月26日以[84]冶儲字第19號文批准北一區段鈷銅礦儲量:表內礦石量5686583t,金屬量:鈷11120.12t,銅59894.53t,鎳3260.17t,銀63.707t;硫469238.68t。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①東段E8~E17線鐵鈷銅礦體控製程度不足;②東段E17~E31線間深部找礦認識不足,控制不夠,對找礦遠景研究程度較低。
4)廣東省冶金地質934隊於1975~1976年進行了海南石碌鐵鈷銅礦區南礦區段補充地質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鑽探63個孔、進尺6379m等。提交了「海南石碌鐵鈷銅礦區南礦段補充地質勘探儲量計算說明書」。廣東省冶金局以粵冶地字[1979]168號文批准南礦區段鈷銅礦儲量:表內礦石量1336052萬t,金屬量:鈷1387.97t,銅13805.14t,鎳318.68t,銀6.333t;硫35292.52t。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南礦-楓樹下地段石灰頂向斜的控礦機制研究不夠,工作程度低,其北翼和深部(核部)是否有找礦遠景未作交代。
5)廣東省冶金地質934隊於1976~1980年參加了海南富鐵礦普查找礦會戰,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鑽探53個孔、進尺28373.40m;槽探31368km3等。1980年12月完成了「廣東省昌江縣石碌鐵鈷銅礦區鐵礦床遠景評價報告」的編制草稿。由於歷史原因,該報告沒有評審出版。2006年6月經海南省地質勘查局組織復制並提交了該「遠景評價報告」,同年8月11日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組織了專家評審,並以瓊土環資儲備字[2006]17號核定報告提交的E4a~E27線間凈增D級(相當於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鐵礦石總量10068.6327萬t(TFe平均品位42.86%)。
報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①鑽孔分布稀而不均,偏斜過大,部分礦塊礦量僅達到E(3341)級;②部分鑽孔礦心採取率偏低(採取率<75%,約佔28%),未能揭穿礦體;③未進行礦山開采技術條件研究;④未進行可選性試驗和技術經濟可行性評價。
Ⅵ 地質勘探隊員干什麼
蠻多種類的,不同的工作任務的職責也不盡相同。比如物探化探勘查、地質構造勘查。版
地質勘探是在對權礦產普查中發現有工業意義的礦床,為查明礦產的質和量,以及開采利用的技術條件,提供礦山建設設計所需要的礦產儲量和地質資料,對一定地區內的岩石、地層、構造、礦產、水文、地貌等地質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工作。
Ⅶ 存在的問題分析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方克定先生在2004年第一屆中國探礦者年會上說,礦產勘查費用經過14年持續下降後略見好轉,接近20億元(2002),遠遠不夠。十幾年來非油氣礦產勘查投入大幅度下降,勘查規模縮小,新增礦產地數量減少,礦產資源可供性下降。這個嚴峻形勢必將成為包括能源在內的緊缺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的重要推動力。總起來看,當前的礦產勘查規模和找礦成果未見明顯起色,仍是制約我國礦業發展的「瓶頸」。非油氣礦產勘查業—采礦業—原材料加工業前輕後重的局面仍很明顯。實際上,近20年來我國地質勘查經費和工作量投入嚴重不足是不爭的事實。地質勘查工作與我國經濟建設高速增長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以及目前中國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1949年以後的30年(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地質勘探發現和探明的礦產資源出現了突飛猛進的增長,實現了地質工作超前一到兩個五年計劃的先行性目標,中國的礦產資源有力地保證了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高速增長,礦產資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一方面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正在高強度地開采;另一方面新的礦產資源儲量由於地質勘探投入不足,探明儲量增長緩慢,已經出現嚴重的入不敷出局面。統計顯示,全國機械岩心鑽探工作量1989年為633.7萬m,到2001年下降到281.1萬m;全國固體礦產勘查投入1992年為20.57億元,2001年下降為12.3億元。目前礦產資源的開采實際上是在消耗20年前大量地質勘探投入積累的勘查成果。
從河北省礦產資源統計年報來看,近年來礦產資源儲量總體呈現負增長。1986年以來,全省累計消耗地質儲量約77億t,同期新探明地質儲量只有41.3億t,總儲量凈減35.7億t,消耗量為增加量的1.9倍。35種主要礦產目前已有25種出現短缺和不足,按現在的資源量,到2010年不能保證經濟建設需要的礦產將達到30種。而河北省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源拉動,礦業及其相關產業對河北省經濟的支撐度達40%,礦業利稅佔全省工業經濟總額的50.2%。每萬元產值耗礦量高達6.64 t,初步統計,全省99%的一次能源,87%的工業原料,70%的農業生產資料都取自礦產資源,表明河北省社會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依存度較高。加大地質勘查力度,扭轉礦產資源儲量負增長的不利局面,是實現全省經濟建設可持續發展和建立「和諧社會」的必要保證。科學、客觀、全面地分析地質勘查業存在的問題,准確把握地勘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是中國地質勘查業走向春天必須認真對待的重大課題。
我們不妨略加分析一下近年來中國地質勘查業存在問題及其原因。首先,近20 年來,礦產資源後備勘查基地嚴重不足,勘查風險不斷加大,找礦前期工作亟待加強。目前中國的地質勘查工作,屢屢出現急功近利現象,人心浮躁,人們急於近期見到找礦效果,工作量安排上多為泛泛的地質理論研究和地質問題探討,找礦前期區域性礦產調查、區域物化探和深入細致的普查工作得不到重視,從而造成礦產勘查工作無法按照「帶中選區,區中求點,先地表,後地下」的程序進行科學部署,這一方面造成一些成礦帶上先期安排的項目結束後,後續勘查選區接替不上,特別是有突破前景的重點成礦區帶「等米下鍋」的現象尤為嚴重;另一方面,由於基礎性礦產調查停滯,形成新增礦點和礦化點數量減少,即使有勘查資金也難以部署地質勘查工作量,形成欲速則不達的被動局面。其次,技術裝備落後,勘查方法缺乏針對性。開展有色金屬勘查沒有物探設備,或物探設備陳舊,缺乏熟悉物探方法的專業技術人員。物化探方法有效性試驗做得不夠,使方法技術的指導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在勘查過程中,針對具體礦種、不同礦床類型、特殊景觀條件,在勘查手段、技術方法、勘查程序的選擇上均缺乏針對性或不規范(王瑞江,2004)。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地質勘查人才嚴重缺乏。目前中國地質院校畢業的學生能夠到地質隊工作的,已經是鳳毛麟角,一方面地質工作長期生活在野外一線,工作環境異常艱苦;另一方面地質隊員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與其他行業相比又十分窘迫,因此,已經嚴重挫傷了為地質事業奮鬥了幾代地質人的積極性,現在地質勘查業人才斷層與「十年浩劫」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地質找礦的主體隊伍———地質隊正在逐漸削弱。改變人才現狀,唯有從源頭做起,制定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從教育和產業政策傾斜上吸引人才,加大投入。否則,20 年來由於不重視地質勘查,其負效應才剛剛開始,所形成的礦產資源危機為我國經濟建設帶來的後果是難以想像的,甚至可能是災難性的。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沒有大量的地質人員長期深入野外一線去工作,將對國家的礦產資源安全構成重大威脅。不難設想,野外一線地質工作者全部淪為「打工仔」,10年後誰來找礦?第四,野外勘查、礦區勘探與當前許多理論前沿產生脫節,理論沒有有效地實現指導找礦,科研人員熱衷於理論探討和發表論文,大量的地質專著多數與找礦沒有直接關系;而野外施工往往出現隨意性,嚴重影響了地質找礦效果。目前我國地質界形成了以中國地質調查局為中心的地科院(包括水勘院、全國環境總站、航遙中心等)及其八大區所的所謂「地質野戰軍」,這是一支學歷層次比較高的技術隊伍,是當前中國地質科學基礎理論和學科前沿研究唯一可以與科研院校共同主宰中國地質科學前緣的主導力量,對於中國地質科學在世界地學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績,這支隊伍為地質科學做出的成績是不容懷疑的。然而,我們所有的地質人都很清楚,地質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均極強的科學,特別是野外實踐是任何書本、理論和室內均不可替代的。一名出色的地質工作者,必定是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長期不懈的野外工作實踐練就一身認識岩石、地層、礦物的基本功,同時又是分析構造現象,建立礦床模型的高手,需要一生的理論更新和長期的野外觀察,一句話,地質科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結合最緊密的科學之一。從地質學的特點出發,大量的地質工作應該主要集中在野外實踐,理論學習固然重要,但卻永遠也難以代替實踐。對於一名合格的地質工作者來說,只有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然後,全身心地投入到野外一線去,才能真正解決找礦實踐問題,也才能解決國家礦產資源危機問題。對於大量的野外地質工作來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野外觀察實踐的基本功更重要,實踐的過程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實踐經驗的積累需要長期的不懈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為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總是從野外現場取得,理論來源於實踐,實踐是一切理論的根基。實踐意義顯得比理論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因此,解決中國地質工作者理論與實踐如何更好的結合,是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從上述存在問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阻礙中國地質科學發展和礦產資源停滯不前局面的主要是體制問題,是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問題。加強地質工作,解決礦產資源問題國務院正在著手制定新的產業政策,相信中國地質工作的春天不久就會到來。中國的礦產資源(礦產地)為什麼一直沒有增長勢頭,除了近十幾年地質勘查實際投入不足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地質勘探經費投入的大部分沒有在地質勘探實物工作量中,換句話,近年來地勘費增長主要使用在研究專題和地質大調查的預查工作中,對於普查工作基本處於投入最少(因風險較大),而商業性地質工作按照市場趨向利益最大化的法則,其主要投入必然在地質工作相對風險較小的詳查和勘探階段,因此,出現普查階段缺位,長期積累下來,造成礦產地越來越少是必然的結果。
如果地質勘查加大有效投入,國家產業政策有力支持,在礦產資源日趨緊張的中東部地區,進一步找礦的難度加大,礦產勘查成本不斷提高,地質勘查風險加大的情況下,河北省作為一個資源大省,還能不能保持礦產資源大省地位,尋找到更多的礦產資源,進一步爭取向礦產資源強省的目標邁進?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地勘單位的改革緊緊圍繞著解決國家礦產資源危機問題展開,制定相關政策措施的出發點均圍繞著解決國家礦產資源危機問題,相信用3到5年時間,在地質工作者,特別是野外一線地質工作者腳踏實地的努力下,就一定會不斷緩解礦產資源緊張的局面。河北省有優越的成礦地質條件,只要政策措施有利,按照溫家寶總理所指示的,解決危機礦山資源問題,「要充分發揮現有地質隊伍的作用」。我們相信,長期有著吃苦耐勞、勇於奉獻的地質隊員們,運用地球系統科學理論指導找礦,科學部署,潛心研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大興尊重野外實踐經驗的務實精神,全面開展新一輪的地質找礦工作,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成果。
Ⅷ 高速路修建前期怎樣勘探地質條件是干什麼用的
(一)工程地質勘察方案不合理。在山區高速公路工程地質勘察中,大多工程地質勘察項目雖然也制定了勘察大綱,但多數項目勘察方案簡單,未能針對項目的工程地質條件和工程的特點,對項目工程地質勘察進行詳細規劃,所採用的勘察方法,時有不合理或欠缺的地方。如橋梁鑽孔布置未考慮到山區地質條件的復雜多變,鑽孔數量偏少、鑽孔位置不合理,高邊坡勘察中對橫斷面的地質條件變化考慮不足,地質條件未勘察清楚,導致施工中高邊坡加固設計變更過多,對活動性斷層勘察欠缺,隧道勘察中未進行水文測試等等。
(二)工程地質勘察工作針對性不強。工程地質勘察目的不明確,勘察針對性不強是山區高速公路勘察項目較常見的問題,部分勘察單位仍習慣於「鑽探、取樣、提承載力」的模式,無論是路基、橋梁、還是隧道勘察都是這種勘察模式,這種早期的工程地質勘察模式,已不能適應山區高速公路工程地質勘察工作要求。山區高速公路工程地質勘察的對象主要包括橋梁、涵洞通道、隧道、高邊坡、高路堤、軟基及不良地質等。不同勘察對象的勘察目的不同,勘察工作中應針對不同的勘察對象,對勘探方法、取樣試驗、物理力學指標分析評價等做出不同的要求,並非所有的勘察對象都應提出地基承載力。如高邊坡的勘察目的,主要是查明邊坡開挖後的穩定性,勘察在查明岩土層結構的同時,還要查明軟弱夾層和構造結構面情況,並提供抗剪、抗滑指標。
(三)勘察深度不夠,定性的分析太多,定量成果不足。我國的山區高速公路的建設不到十年時間,山區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經驗不足,我國高速公路地質工作仍停留在工程地質勘察階段。勘察報告描述較籠統,多是一些定性的描述,設計及施工人員很難採納,甚至無法利用。如在深路塹勘察中,常見地質報告中未能進行穩定性分析,所推薦的處理方案及措施較籠統,設計人員無法利用。或者雖然也進行了穩定性分析,但未用設計擬採用的坡率,進行穩定性分析。此外,邊坡穩定性評價方法單一,完全依賴極限平衡法,未採用工程地質類比法、圖解法、極限平衡法和數值分析方法進行綜合分析評價,也是較常見的問題。又如在橋基勘察中,常見對鑽孔深度把握不準。未能根據橋梁荷載的要求及可能採取的基礎形式,確定鑽孔深度。因此,要麼鑽孔鑽深了,浪費了大量的財力和時間;要麼鑽孔鑽淺了,不能滿足樁基對鑽孔深度的要求。再如某山區高速公路初勘中,對斷層構造勘察時,在評價區域斷裂構造對公路的影響時有這樣的論述評價「根據區域地質資料,K25+600處有一斷層,建議路線與斷層呈大角度相交」。沒有深入查明斷裂帶的規模和路線的關系對公路的影響等。
(四)對山區工程地質條件的復雜性認識不足。雖然在山區高速公路的勘察設計中,復雜的地質條件越來越為工程技術人員所重視,但部分工程地質勘察人員仍對山區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質條件認識不足,如某山區高速公路中,由於對地質條件認識不足,為了節省造價,路線以路基通過,導致施工過程中出現大量的邊坡穩定性不足問題。又如某山區高速公路基岩為砂岩、泥質砂岩,但其風化程度變化較大,勘察過程中對風化程度變化不足未引起足夠重視,鑽孔數量偏少,導致施工中橋梁所採用的大部分嵌岩樁質量檢測承載力不足,不得已改為摩擦樁。此外,還存在勘察經費不足,勘察工作量較少,不能滿足查明地質條件等。
Ⅸ 地質工作的投入產出及其特點
地質工作的投入產出大致經過個階段,如表7-1所示。
表7-1 地質工作投入產出階段
從這3個階段可以看出,第一次投入的是各種資金,包括地質勘探費、「兩權」價款、地質大調查經費、礦產資源補償費用於地質勘查部分、中央財政專項、地方財政專項、社會各方面對地質勘查的投入等,而產出的則是各種實物工作量。它是為了完成一定地質任務,在地質勘查過程中,根據不同地質條件和地質目的,選用適當的技術手段和技術方法,以實物計量單位表示的各種工程或工作的數量指標。它直觀地反映使用某一技術手段和方法進行地質工作的實物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質工作的規模和進度,也是計算費用預算的基礎。第二次投入是通過對各種實物工作量的觀察、測試、實驗等產出各種地質信息,包括礦產品位、岩石的組成等。但這些地質信息開始只是以各自的工程、手段為基礎反映出來的,沒有整體概念。於是又產生了第三次投入,即對已經取得的各種地質信息進行綜合研究,得出評估的結論,產出地質報告。它是各種地質成果的總稱。這種投入產出,在地質找礦的全過程中,要按幾個大階段重復進行,而每次進行過程中,地質技術水平起關鍵作用。
1.地質工作投入
我國從計劃經濟時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對地質工作的投入名目繁多,主要有下列6種:
(1)地質勘探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地質勘探費是指國家預算科目中支出科目第四類(屬於支出大類),其下分為兩款,即第96款「地質勘探管理機構經費」和第97款「地質勘查經費」。在第97款下,又分為9個項目,即9個使用地質勘查經費的部門:①冶金(包括武警);②有色金屬;③煤炭;④石油;⑤化工;⑥核工業;⑦建築材料;⑧地質;⑨其他(主要是輕工業)。地質勘探費主要用於全國的地質勘查工作(省級和省級以下的財政,沒有地質勘探費科目)。這里所指的地質勘查工作,在原地礦部包括各種基礎地質調查和礦產地質勘查工作,在其他部門是指礦產地質勘查或服務於礦產地質勘查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物化探、遙感等工作。
地勘單位屬地化之後,地質勘探費的功能發生一些變化。《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規定,原地質礦產部和各工業部門地質勘查隊伍的地質勘查費均以1998年預算為基數(不含一次性補貼)保持不變。劃轉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隊伍的地質勘查費,繼續用於地質勘查單位離退休人員、地質勘查工作和經常性費用支出。各地應在首先確保離退休人員經費的前提下,將餘下的經費分為公益性事業單位經費和地質勘查單位(地質勘查企業)經費兩塊管理,實行專款專用,不得擠占或挪作他用。又規定,地質勘查單位在屬地化、企業化改革的過程中,可以繼續將國家劃定的地質勘查費基數中10%左右的勘查費轉增國家資本金。
地勘單位屬地化之後,國家預算支出中的地質勘探費作為第四類科目仍然存在,其中在國土資源部項下的地質勘查經費和地質事業費用於國土資源部所屬地勘單位的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人員經費按人頭核定,公用經費按具體用途核定,不搞大平均。此外,還增設國土資源調查經費,按計劃下達的項目分配,有項目則有,沒有項目則無,但必須專款專用。
(2)礦產資源補償費返還部分用於地質勘查的費用。它在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進行分成,分別用於地質勘查工作。在具體使用上,有的是作為補貼,與其他出資主體拼盤;有的是地方政府單獨立項,工程勞務向地勘單位發包或直接委託。
(3)「兩權」價款,即政府出資的探礦權和采礦權出讓之後,由政府收取的價款。有的通過「招拍掛」方式收取,有的是過去政府出資形成的,現在仍有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要有償使用。「兩權」價款收取之後,再用於地質找礦。
(4)中央和地方用於支持地質勘查的財政專項資金。中央財政專項的名稱是「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勘查項目專項資金」,目的是「促進地質勘查事業的發展,增長地質勘查單位屬地化後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能力」。地方財政支持地質工作的專項,在有些地方有,在有些地方則沒有,但目的是共同的,即都是為了促進地方礦業的發展,而不是促進地質勘查事業的發展。同時,這種支持帶有隨意性,並不是地方財政固定的支出項目,支持數額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視具體情況而定。
(5)地質勘查基金,包括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出資的,主要是用來加強礦產勘查,降低商業風險,支持重點地區、重點礦種的地質找礦突破。
(6)地質勘探投資。這是出資主體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一種投資。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油氣地質勘查僅靠中央財政撥付的地質勘探費,遠遠不能適應自身發展需要,於是經過中央財政的批准,可以從每噸(千立方米)出售的油氣中提取一定數額的勘查基金,用於油氣的地質勘查;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之後,油氣地質勘探費則可以直接從成本中列支。同時,中央財政對商業性固體礦產勘查的投資開始退出,伴隨而來的是多種出資主體開始進入商業性礦產勘查領域。其中有國有的礦山企業、國有企業集團,也有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形成多種投資主體。這種投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應當是正常的和必然的,是產業活動的形式之一。
2.地質工作產出
地質工作產出就是地質工作成果。地質工作的任務是運用地質科學理論和各種技術方法與手段,對客觀地質體進行調查研究,經濟有效地摸清地質情況和探明礦產資源。地質工作結束後,為社會提供的地質報告和地質資料就是地質工作成果。地質工作在一定階段所獲得的成果稱階段成果,勘探全面結束時所得的成果稱為最終成果。地質成果的表達形式是地質報告。地質報告是對礦產資源、地質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的書面總結,它是以地質項目為對象,按照地質設計進行工作,用文字、圖件、表格等形式組成的地質資料。地質報告的提交,標志著地質項目的勘查工作按階段或最終結束。
地質成果具體可以分為礦產儲量成果,固體礦產成果,油氣地質普查成果,區域地質調查成果,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成果,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學勘查成果,其他專項成果等。
(1)礦產儲量成果。是指地質工作達到一定的工程式控制制和地質研究程度、用一定的方法計算出的有利用價值的礦產儲量。它是編制礦山開發方案,確定礦山建設規模和礦山計劃,或進一步開展礦產勘查、制定國民經濟建設規劃的重要依據。對於它的分類、分級,國家有專門規定。
(2)固體礦產成果。包括礦點、礦產地、成礦區帶、成礦預測區、新發現的礦產地、取得重大新進展的勘查礦區及水源地、普查基地、詳查基地等。對上述每一項地質成果,在統計上都有具體解釋。
(3)油氣地質普查成果。包括構造、圈閉、生油層、儲油層、油氣顯示、油氣顯示井、工業油氣流井、油氣發現井、其他工業價值井等。每一項都有具體的計量單位和定性或定量要求。
(4)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包括正式出版圖幅和非正式出版圖幅,圖幅中已知礦點、區調新發現礦點、圈定異常區、重沙異常、發現具有工業價值的礦產地等。
(5)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成果。包括區域水文地質圖、水泉點、暗沙、地下熱水點、地下泉水點、集中供水水源地、地下水允許開采量、礦泉水允許開采量、探采結合成井數、探采結合井出水量、探采結合井成井效益、地下水污染現狀調查、防氟調查等。
(6)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學勘查成果。包括物探異常、磁異常、重力異常、電法異常、放射性異常、化探異常等。在各種異常中還要分發現異常、檢查異常、見礦異常,以及區域物化探成果圖件。
(7)其他專項成果。它是針對用戶需要而完成並匯交的地質成果,如主要服務於農業的多目標填圖的地質成果等。
上述成果劃分方式基本上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規定的,現在還在沿用。它反映的都是某種實物形態的地質情況,沒有貨幣量的換算,因而無法進行投入產出的對比。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商業性地質工作已成為地質工作的主體。而商業性地質勘查,無論是出資者還是作業承包者,從事的都是一種生產經營活動,必然要求進行投入產出的比較,進而要求對產出進行貨幣換算和對比。在礦產勘查中,產出的成果表現為各種不同的地質勘查階段的礦業權。它是一種財產權,是用地質信息反映的可供人們進一步勘查或開採的礦產儲量,經評估,有具體價值量。其他商業性地質工作對出資者和承包者也都有不同的價值量追求。出資者希望用盡量少的投入來完成預定的任務,而承包者則希望在完成預定任務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爭取價款,並盡可能少地投入成本。
從地質勘查行業整體來看,能夠獨立對外服務的產品應當有三種:①反映礦產資源探明情況的礦產地質勘查報告;②反映專項地質信息的專業地質報告;③各項服務於地質調查工作的專業工程技術手段的工作量,同時它可以為行業外提供服務。
3.地質工作投入產出特點
地質工作是一項對客觀地質體進行調查研究的工作,從投入產出的過程來考察,它有許多不同於其他行業運作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是地質找礦的特點,對設計地質工作的體制和機制有重要參考價值。
(1)礦產勘查的生產周期比較長。一般從開始找礦到找到礦,完成普查、詳查和勘探,再到提交最終地質成果,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而且在生產過程中充滿著很大的風險,開始是自然風險,接著是市場的風險。這些風險對資金籌集影響甚大。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財政投入地質勘探費,承擔了全部風險。國家投資的地質勘探費退出以後,原以為市場調節可以彌補資金缺口,但是因為風險大,資本不願意進入,銀行不願意貸款,使整個地質找礦工作處於困境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各級政府不得不通過多種途徑給予支持。在支持過程中,適逢礦產品漲價,導致礦業權升值,政府也感到有利可圖,從而導致政府掌控礦業權。這個過程說明,始終沒有把握好這個特點。
(2)礦產勘查的投入產出極為不均。在投入方面,開始用錢不多,但充滿自然風險;伴隨著資金增多,風險也越來越小;進入詳查和勘探階段,資金投入量很大,運行也比較穩定。在產出方面,由於周期長,產出在年度之間分布極為不均。好在探礦權成果能夠隨時變現,可以緩解產出不均的問題。即使如此,也常常出現要麼沒有產出,要麼一旦產出數額就巨大的情況,且具有不確定性,給企業財務和資金管理帶來很多困難。對這個特點,也缺乏應對措施。
(3)礦產勘查所動用的各種技術手段,在需要的時間上和地點上有很大的隨機性,即便是地質設計已經確定的,在實施過程中也有隨時變動的可能。這一點與其他工程和建築設計有明顯不同。這種隨機性給礦產勘查所需技術手段的動用帶來不少困難。如果這些技術手段的施工都是由經營礦業權的企業自身承擔,即使這個企業同時開展多個地質找礦項目,也難以避免各個單項生產能力的多餘和不足並存。計劃經濟時期的地質隊就經常出現這種情況,以致有時為了完成技術手段的任務,不得不本末倒置,在地質設計上專門為技術手段的完成開綠燈。對這個特點,認識得也不充分。
(4)在礦產地質勘查中,地質技術具有核心作用。地質找礦是以地質事實為依據,以野外地質調查為主要方法,以地質圖、表、文字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地質科學技術研究為核心。在地質調查全過程中,地質技術水平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時,地質找礦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其工作程序具有特殊意義,而掌控這個程序必須由地質技術業務作主導。
4.地質工作的配置方式
(1)公益性地質工作的計劃管理。
第一,計劃的確定。首先制定地質調查規劃,這個規劃是在調查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對公益性地質工作需要的基礎上制定的,而年度地質調查計劃則是根據地質調查規劃和國土資源部年度計劃要點制定的。計劃確定後,由國土資源部以計劃方式下達給承擔單位,有的也可以實行招標、投標,引進市場機制;計劃的組織實施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
第二,計劃的監督控制。計劃的具體執行由承擔單位負責,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其派出的機構負責監督檢查和控制。監控的主要內容是施工進度、項目質量、預算執行情況及任務的變動與調整。
第三,計劃成果的驗收和匯交。地質項目實施單位是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匯交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大區地調中心和發展研究中心是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管理部門,代表國家管理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地質調查資料包括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地調項目形成的文字、圖表、聲像、電子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調查資料,成果地質調查資料和岩礦心、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實物地質調查資料。
第四,地質調查成果的利用。這是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公益性地質工作良性循環的關鍵環節。公益性地質工作追求的是社會效益,而成果只有通過利用,才能轉化為社會效益。同時這是對成果本身是否符合社會需要的一種檢驗。成果利用越好,社會效益越大;社會效益越大,財政就越願意投資。這就是公益性地質工作的良性循環機制。
(2)商業性地質工作的市場配置。
商業性地質工作的市場配置主要是指商業性地質工作需要做什麼,不需要做什麼及需要做多少,不是由政府計劃決定的,而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其中,商業性礦產勘查是由社會對礦產資源的需要決定的,其他商業性地質工作是由各自的依附對象決定的。
市場配置礦產資源主要是通過兩類市場傳導,即礦產品市場和礦業權市場。前者是商品市場,後者是要素市場,兩者相互依存。礦產品市場是礦業權市場發展的基礎,而礦業權市場的發展水平又制約著礦產品市場的發展。
首先,礦產品市場的價格信號引導著礦業權資源的配置。社會對礦產品的需求直接來自最終消費者需求(包括生產性消費),需求拉動生產,而這些礦產品的生產又對礦業權這個要素形成直接的需求。市場上礦產品供求的不平衡會引起價格變動,這些價格信號會從生產過程傳導到要素(礦業權)市場,引導要素資源的再配置,最終促使礦產品市場供求平衡。這就是礦產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
其次,礦業權市場對礦產品市場也有反作用。礦業權市場通過礦業權的配置影響著礦產品的數量和礦產品市場的供求關系及價格形成。如果礦業權重新配置的過程存在障礙,包括礦業權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礦業權流動性不夠暢通,則礦業權市場配置功能就會不健全,礦產品的生產數量就難以根據價格信號作出靈活調整,礦產品市場供求就不能達到平衡,進而影響礦業經濟發展。
當前,市場對礦產資源的配置是積極的、正面的,必須肯定。不能一方面強調要深化地質工作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礦產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另一方面對市場調節所產生的結果又驚慌失措,把整個礦產勘查說成處於危機之中。該肯定的肯定,對確實存在的問題要作具體分析,採取相應對策加以解決。
(3)政府對地質工作的宏觀調控。
在地質工作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的作用是完全正確的,當前市場作用不是發揮得過頭了,而是還很不夠。但市場並不是萬能的,一方面市場本身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和短期行為,另一方面存在著市場調節不起作用的地方。因此,在充分發揮市場對地質工作配置作用的同時,還必須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只有使兩者合理結合,才能使地質工作產出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宏觀調控要明確調控目標、調控手段和調控機制。宏觀調控目標包括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率、國內礦產資源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保證程度、國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社會效益、地質生態環境承受能力、礦產資源的開發強度、國家經濟安全的要求等,這些目標必須明確。
宏觀調控手段主要是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綜合運用。經濟手段包括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行政手段包括具體的政策和規定,以及計劃和規劃;法律手段則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其他相關的法規、條例、細則。
宏觀調控機制。經濟手段的運用需要配以合理的機制,才能產生預期效果。當前政府對礦產勘查從財政上已經給予了很多支持,其中有礦產資源補償費用於地質勘查的部分、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地質大調查中的資源評價等。但其運作的機制有的效果不好,如用財政補貼資金在礦產勘查中單獨立項,由地方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直接操作,構成了與社會資金不平等競爭,既阻礙了社會資金的進入,又引導了礦管部門追求權益,效果很不好,亟待改進。地質大調查形成的礦業權也有一個權益如何分配、機制如何引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