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震地質災害
Ⅰ 地質災害指的是什麼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和人為地質作用,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災害事件。在我國,專主要地質災害包屬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縫、土地沙漠化、火山爆發等,其中除地震、火山爆發等災害外,其他大多數地質現象都是由人為因素引發的。據國土資源部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因地質災害(不包括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5~1/4。因此,減少或制止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及時採取防範和治理措施,是減少損失的主要途徑。
Ⅱ 什麼是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地質作用或人為地質作用,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從而導致人類生命、物質財富造成損失的事件。例如,崩塌、滑坡、岩爆、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和塌陷、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岩土膨脹、沙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等。
地質災害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它給我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諸多的不便,同時,也給我們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因此,在認識了解地質災害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認識地質災害本身,還要了解掌握地質災害的成因、觀測、分類、預防,以及地質災害的救援知識,以便為我們科學的預防和救援打下堅實的基礎。
地質災害一般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大類。因為發生災害的地理環境不同,所以治理災害的方法和減災措施也有所差別。近年來為深入研究,又把地質災害分為山地地質災害、平原地質災害和城市地質災害等。
地質災害根據其主導動力成因具體分為內動力地質災害,包括地震、火山、構造沉降、構造地裂縫、岩爆等;外動力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人為動力地質災害,包括水庫誘發地震、抽水塌陷、礦區采空塌陷等。實踐表明,單一成因的地質災害較少,復合型地質災害較多。
根據地質災害成災動態特徵可分為突發型地質災害——發生突然,過程短暫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煤瓦斯突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緩發型地質災害(或累進型地質災害)——發生過程比較緩慢,具有累進性特徵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鹽漬化、海水入侵等。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的自然地理位置可分為山地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土地鹽漬化等;濱海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海水入侵、海岸侵蝕等;海洋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海底滑坡等;城市地質災害,主要為地面沉降和塌陷以及地裂縫等。
根據與社會經濟關系可分為城市地質災害、礦區地質災害、農業地質災害、工程地質災害等。
地質災害的普查是在正確認識各種地質災害的基礎上,對一個特定區域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的全面排查,進而有效地進行預防和治理。它是地質災害預防的前提。
所謂地質災害防治是指對由於自然作用或人為因素誘發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現象,通過有效的地質工程手段,改變這些地質災害產生的過程,以達到減輕或防止災害發生的目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進行。
各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實行統一監督管理,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區域:城市、農村和其他人口集中居住區,大中型工礦企業所在地,重點工程設施,主要河流,交通干線,重點經濟技術開發區,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等。
研究地質災害的最終目的是減少地質災害發生對人們造成的損失,然而有效地預防又離不開不間斷的、准確有效的觀測,所以觀測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常用的方法有簡易監測法和精密觀測法。
簡易監測法有定期目視檢查和安裝簡易監測設施進行監測兩種。定期目視檢查要求監測責任人定期目視檢查或在暴雨天氣時目視檢查,監測地質災害有無異常變化,例如,建築物變形情況、地面裂縫的發生發展情況以及地下水異常變化等。
安裝簡易監測設施要求在監測地災點敏感變化部位(如滑坡前緣或後緣裂縫處)設立簡易固定標尺(如打入木樁或釘繩法、貼紙法)或用水泥砂漿貼片等觀測坡體滑移變化情況。
儀器精密監測主要分為水平與垂直位移監測(包括深部位移監測和孔隙水壓力、地應力監測等),主要針對需花費較大資金進行治理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此類監測工作一般應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和技術人員承擔。
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給地質災害進行分類、地質災害的普查等都是在災害沒有發生前進行的一系列為減災減損採取的措施。但是當地質災害發生以後,我們不但要進行正確的治理,還必須有有效的營救機制。地質災害的營救要以科學發展觀理論為指導,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
我國地域遼闊,地理和地質條件都很復雜,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4。平均每年因地質災害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達75億~120億元,特別是一旦發生地震等重大災害,其損失就會更大。
地震是各種地質災害中破壞性最大的一種。我國地處歐亞地震帶與環太平洋地震帶之間,是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接觸及俯沖帶,構造活動劇烈,地震頻繁。從20世紀初到1988年,我國發生6級以上的地震655次,其中8級以上的9次。20世紀以來,全球發生7級以上地震1272次,死亡人數超過百萬,其中,我國地震佔10%,死亡人數佔一半以上。1976年唐山地震,建築物幾乎全被破壞,人員傷亡多達40萬。
崩塌、滑坡、泥石流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山區、高原廣泛出現,西北、西南地區更多。僅四川,近10年來就達數萬次,死亡2500多人,經濟損失達20多億元。
地面沉降和塌陷,是沿海和東部地區出現較多的地質災害。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影響嚴重,不可低估。上海、天津地面沉降最大累計達2米多,對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威脅。
我國地質災害發展趨勢:次數增多,損失日益加重,面積越來越大。造成地質災害的原因很多,其中,人為的因素相當重要。據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的發生與人類活動有關。由於人類不按客觀規律進行經濟、軍事、生產活動,嚴重破壞地質環境,加劇了災害的發生。缺乏科學規劃、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發、亂挖濫采、亂棄廢渣、過量抽取地下水等,都會引發地質災害。在缺乏科學論證和科學決策的情況下興修水庫,鋪設鐵路,修建公路或其他大型工程,不僅影響工程質量,而且會誘發地質災害。事實告訴我們:一旦人類活動破壞了環境,要想重新建立起來需要付出更昂貴的代價,甚至比當初想在經濟活動中獲得的價值還要多得多,如寶成鐵路建成後,每年要支出大量經費維修路基,僅1987年的投資費用,就相當於當年建路費用的50%。
Ⅲ 什麼是地質自然災害
我國處於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度。在我國的歷史上,水旱災害、地震及其他地質災害頻發,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歷史,便是一部與自然災害斗爭的歷史。
進入20世紀以來特別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人口的急劇增長、自然資源大規模的不合理開發及人為因素誘發或直接造成了更加強烈的地質自然災害。
地震
我國處於地球兩大地震帶的交接處,震災可想而知。13世紀以來,世界上共發生8次死亡10萬人以上的特大地震,我國就佔了4次。進入20世紀以後,全世界共發生死亡萬人以上的地震27次,我國又佔了6次。其中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四川汶川地震,死者和失蹤者的總數達到了8萬餘人。20世紀以來,我國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數超過了115萬,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總數的44.2%。
水災
在我國,一般年景水旱災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全部自然災害的60%以上。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間,曾發生過的較大水災就有1029次,平均兩年就發生一次。
1949年以後,平均每年洪澇災害面積約1000萬公頃,受災面近10%,其中400萬公頃的農田減產3成以上,累計損失糧食100億千克。因水災而死亡的人數超過了1.2萬。
1998年入汛以來,我國一些地方遭受嚴重的洪水災害,長江發生了自1954年以來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松花江、嫩江出現超歷史記錄的特大洪水。初步統計,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受災面積3.18億畝,成災面積1.96億畝,受災人口2.23億,死亡3000餘人,倒塌房屋497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666億元。
旱災
我國歷史上曾發生特大旱災不下百次,累計死亡幾千萬人,平均每次死亡60餘萬人,死亡人數佔全部災害死亡人數的78%以上。
泥石流
我國的泥石流溝多達1萬多條,絕大部分集中於四川、西藏、雲南、甘肅。川、滇以雨水泥石流為主,青藏高原以冰雪泥石流為主。全國受泥石流威脅的縣城達70座。
地面沉降
我國中、東部已有38座城市因過量抽取地下水而出現地面沉降,嚴重的還出現了地下管道斷裂、建築物毀壞。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地區沉降最為突出。2000年最大沉降量達到1069毫米/年,大於100毫米的沉降面積可達1000平方千米以上。天津市由於過量抽取地下水,市區最大累計沉降量已達兩米多,平均每年沉降量達86毫米/年。現在由於採取措施,減少地下水開采,市區沉降得到控制,但市區外圍農業井的開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位仍呈下降趨勢,地面沉降不斷向外圍擴展,並與毗鄰的河北省一些地區連成了一片,估計沉降面積達13000平方千米。東部沿海地區地面沉降加大了海水入侵、倒灌的危害,部分地區導致壩堤下沉,內澇積水。
森林蓄積量
森林蓄積量是指一定森林面積上存在的林木樹幹部分的總材積。森林蓄積量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資源總規模和水平的基本指標之一,也是反映森林資源的豐富程度、衡量森林生態環境優劣的重要依據。
Ⅳ 地震屬於地質災害嗎
地震也可以稱為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的科定義: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專的,對人類生命財產、屬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Ⅳ 地震地質災害的介紹
在地震作用下,地質體變形或破壞所引起的災害。地震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地基土液化、軟土震陷、崩塌、滑坡、地裂縫和泥石流等。
Ⅵ 地震屬於什麼災害
地震屬於地質災害,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僅有15%的地震與板塊邊界的關系不那麼明顯。而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
Ⅶ 地震為什麼不屬於地質災害
地震也可以稱為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的科定義: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Ⅷ 地質災害的定義是什麼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和人為地質作用,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災內害事件。在我國,主容要地質災害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縫、土地沙漠化、火山爆發等,其中除地震、火山爆發等災害外,其他大多數地質現象都是由人為因素引發的。據國土資源部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因地質災害(不包括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5~1/4。因此,減少或制止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及時採取防範和治理措施,是減少損失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