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災害特徵怎麼描述

地質災害特徵怎麼描述

發布時間: 2021-02-15 19:31:32

1. 地質災害報告格式怎麼寫

地質災害性評估報告書參考提綱如下:
前言
說明評估任務由來,評估工作的依據
第一章 評估工作概述
一、工程和規劃概況與征地范圍
二、以往工作程度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四、評估范圍與級別的確定
第二章 地質環境條件
一、氣象、水文
二、地形地貌
三、地層岩性
四、地質構造與區域地殼穩定性
五、工程地質條件
六、水文地質條件
七、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第三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一、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徵:闡述已發生的災種、數量、分布、規模、形成機制、危害對象、穩定性等
二、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按災種分別進行評估
第四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一、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
二、工程建設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
(在山地丘陵區進行工程建設,一般工程設計挖方切坡工程在不穩定邊坡,必須進行危險性預測評估,可列專節論述)
第五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及防治措施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原則與量化指標的確定
二、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
三、建設場地適宜性區分區評估
四、防治措施
結論與建議
附圖:1、評估區地質災害分布圖;2、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圖
以上摘自《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

2. 地質災害及其基本特性

地質災害指給人類生命財產、生產活動和生存與發展造成危害的地質事件。由地質作用引起或地質條件惡化導致的自然災害都劃歸為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既具自然屬性,又具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指地質災害都是一種自然地質現象,社會屬性是指地質災害必須對人們的生命財產或資源、環境造成危害,否則,稱其地質現象。地質災害的屬性特徵如下:

1)地質災害的必然性和可防禦性。地質災害是地球物質運動的產物,是伴隨地球運動而生並與人類共存的現象。但通過科學調查、研究,揭示並掌握地質災害發生、發展的條件和分布規律,進行科學的預測預報和採取適當的防治措施,就可能對地質災害進行有效防禦。

2)地質災害的隨機性和周期性。地質災害是在多種動力作用下形成的,其發生時間、地點和強度等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可以說,地質災害是復雜的隨機事件。受地質作用周期性規律的影響,地質災害也表現周期性特徵,多具有季節性規律。如每年的雨季往往是地質災害多發季節。

3)地質災害的突發性和漸進性。突發性地質災害大都以個體或群體形態出現,具有驟然發生、歷時短、爆發力強、成災害快、危害大的特徵,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漸進性地質災害是指緩慢發生的,以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變異、遷移、交換等作用逐步發展而產生的災害,主要有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等。

4)地質災害的群體性和誘發性。地質災害常常具有群發的特點,如在山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往往成群體發性。也可能一種地質災害的發生,是後一種災害的誘因或災害鏈中的一環,如崩塌、滑坡往往是泥石流形成區固體物的主要來源。

5)地質災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復發性。每一次地質災害的成因均不相同,並都是多元因素作用的結果。某些地質災害具有原地復發性,如泥石溝復發頻繁。

6)地質災害的區域性。地質災害的形成通常受地質條件的控制,因此,其空間分布也呈現區域性的特點。受我國地形、地質條件的限制,我國地質災害可劃分為4個大區:東部平原沉降區,以地面塌陷和礦井突水為主;中部山地崩滑區,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為主;西部高原凍土區,主要災害是凍融、泥石流;西北部草原沙漠區。

7)地質災害的破壞性與建設性。地質災害對人類的主導作用是多種形式的破壞,但有時地質災害對人類會產生有益的建設性作用。如山區斜坡帶發生的崩塌、滑坡堆積為人類活動提供了相對平緩的台地,人們常在古滑坡體居住或耕作。

8)地質災害影響的復雜性和嚴重性。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有其自身復雜的規律,對人類社會經濟的影響還表現出長久性、復合性等特徵。重大地質災害常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使基礎設施遭受破壞,生產停頓或半停頓,社會經濟遭受巨大的直接或間接損失。

9)人為地質災害日趨顯著。由於人口的急劇增長,各種經濟開發活動愈演愈烈,許多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使地質環境日益惡化,導致大量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如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污染,礦業活動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水資源枯竭、水質污染,過度放牧導致土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

10)地質災害防治的社會性和迫切性。地質災害除了傷害人員,破壞房屋、鐵路、公路、航道等工程設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外,還破壞資源和環境,給災區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3. 地質災害發育特徵

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岩土條件,決定了調查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徵。概括起來,調查區地質災害發育特徵主要表現為:①數量多、密度高、變形模數大,規模以中小型為主;②滑坡平面形態典型、剪出口高,基本力學模式簡單;③崩塌規模小、危害大、變形模式多樣;④不穩定斜坡坡度跨度大,坡形以直線型為主,潛在危害嚴重;⑤誘發因素清楚,宏觀前兆相對明顯,可預防性較強。現就滑坡、崩塌和不穩定斜坡災害或災害隱患的形態與規模特徵、邊界特徵、表部特徵、內部特徵和變形活動特徵等分述如下:

一、滑坡

(一)形態與規模特徵

1.平面形態

調查區滑坡均屬黃土滑坡,無論是實地抑或在遙感影像上,其形態特徵明顯,容易識別。滑坡後壁平面形態多呈典型的圈椅狀,形態明顯,後壁多處於黃土梁峁斜坡中上部,坡度60°~90°。滑坡前緣表現為舌狀或長舌狀,古滑坡和老滑坡前緣多遭受侵蝕,甚至連滑體大部或全部被沖蝕殆盡,僅保留後緣圈椅形態和因侵蝕坍塌而殘留的坡面較陡的少量滑體。在老滑坡坡腳可見發育有高漫灘乃至一級階地沙礫石層堆積。滑坡平面形態有半橢圓形,窄三角形,寬三角形及不規則形等(圖3-6)。

圖3-6 滑坡平面形態類型示意圖

2.長度、寬度與厚度

據293處實地詳細滑坡調查資料,對相關數據進行分區和統計,得出長度、寬度和厚度主要集中分布區間,以及最集中分布區。

長度:滑坡體長度跨度范圍較大,多為40~500m,但主要集中在90~250m間,有210處,占實地調查滑坡總數的72%;特別是在90~150m間的有124處,佔42%,約佔半數;≤90m的有54處,佔18%;>250m的有29處,佔10%(表3-10)。

表3-10 滑坡體長度統計表

寬度:滑坡體寬度跨度范圍亦比較大,在40~1000m間(表3-11)。近60%主要集中在100~300m間,有173處;特別是在101~200m間有101處,占實地調查滑坡總數的34%;≤90m的有30處,佔10%;91~100m有21處,佔7%;>400m的有31處,佔11%;301~400m 間有38處,佔13%。

表3-11 滑坡體寬度統計表

滑坡體長度L和寬度B之間存在一定關系(圖3-7),即滑坡體的長度越長,其寬度也越寬。經回歸分析,二者之間大體上呈直線關系,其關系式為:

B=1.07 L +60

相關系數:

R=0.67

圖3-7 滑坡體長度與寬度相關關系圖

滑坡體寬度與長度之比與滑坡發育數量亦具有一定關系(圖3-8)。

厚度:滑坡體厚度范圍為2~30m,主要集中在2~15m間,有270處,占實際調查滑坡總數的92%;其中6~10m間的有142處,佔48%;2~10m間的有235處,佔80%;>15m的有23處,佔8%(表3-12)。

圖3-8 滑坡體長寬比與滑坡發育數量關系圖

表3-12 滑坡體厚度分布區間統計表

3.面積和體積

從以上分析,滑坡體長度主要集中在90~250m之間,寬度主要集中在100~300m之間,厚度主要集中在2~15m之間。寬度最大,長度居中,厚度最小。從滑坡規模看,其大小主要是取決於面積的變化,而面積的變化又主要取決於寬度的變化,故寬度與滑坡規模具有很大關系。規模小的滑坡多偏窄,規模大的滑坡多較寬。就以上統計資料的長度、寬度和厚度數據,求得滑坡面積為(0.9~7.5)×104m2,體積為(1.8~112.5)×104m3

(二)邊界特徵

1.滑坡後壁

滑坡後壁是滑坡體最為顯著的特徵之一,其位置較高,平面形態多呈弧形。後壁坡度一般較大,在50°~90°間,坡向與原坡向基本一致,坡度明顯大於原坡面;頂部與原斜坡坡面相交,形成明顯的坡度轉折棱坎,滑坡越新轉折越清晰。後壁中部坡高最大,向兩側弧形彎曲並降低,高度多在數米至十數米間,大者可達數十米。

壁面總體上較平直。受自然界風化侵蝕,滑坡由老至新,壁面則由破碎趨於完整。破碎的壁面為古滑坡,僅能從整體上顯示出滑坡後壁的形態,多發育有小沖溝,以及以草叢為主的植被。在後壁破碎嚴重時,甚至不易發現,與周邊斜坡接近。完整壁面多為老滑坡和新滑坡,特別是新滑坡,壁面黃土裸露,表面略顯凹凸不平,其上植被不發育,與周邊斜坡可明顯區別開來。

2.滑坡側界

滑坡側界分兩部分:上部為側壁,與後壁特徵相近;下部為滑體邊界,在滑動中滑體堆積於下方,向兩側擴展。滑坡下滑後,坡面坡度減緩,在斜坡上形成一凹地,凹地兩側即為上部側界。隨著滑坡發生時間早晚不同,側界保留的清晰程度也不同。大多古滑坡和老滑坡側界已不甚清晰,林木草叢覆蓋,與原坡面呈漸變過度;由於滑體大多後傾,中部凸起稍高,兩側邊界地勢最低,可見發育有同源沖溝。下部滑體順坡向突出,向兩側擴展。新滑坡和老滑坡還可見到明顯的台坎。由於黃土強度低,其邊界在長期風化作用下,與原始坡面漸混為一體,古老滑坡下部側邊界不易與原坡面區分,呈過渡關系。

3.滑坡前緣

(1)出露位置

滑坡前緣出露於河流或溝谷斜坡坡腳。古滑坡和部分老滑坡的前緣基本沒有保存,在長期地質歷史中遭受流水侵蝕,已不存在,僅存滑坡體中後部;老滑坡和新滑坡前緣尚存在,滑坡在下滑時多沖向彼岸,堵塞河道,迫使河流彎曲,在地貌上多表現為河流凸岸。前緣是滑坡體的堆積區,坡度平緩,多小於30°。

(2)臨空面

受流水侵蝕,處於斜坡坡腳的古滑坡和老滑坡前緣多形成滑坡臨空面,其高度一般在數米至十數米,臨空面坡度陡,多在45°以上,甚至直立。表面新鮮地層裸露,可見有滑動擠壓形成的緻密紋理。

(3)剪出口

剪出口出露的地層因地質結構和河谷所處地段不同而異,剪出口可見四種類型:

黃土層內型:滑坡自黃土層內剪出,滑面或在馬蘭黃土中,或切穿數層古土壤,剪出口位置在黃土中,所見出口位置有高有低,在數米至數十米間。

黃土-古土壤型:滑坡自黃土與傾斜古土壤界面剪出,剪出口位置相對其他類型較高,距溝底十數米(少數在數米),上覆黃土滑體厚度則較薄,在數米至十數米間,少有數十米的。

黃土-紅粘土型:由於紅粘土分布稀少,僅在部分溝谷上游分水嶺兩側可見,滑坡體沿紅粘土面剪出,剪出部分土體混雜,受強烈擠壓形成黃土-紅粘土混合擠壓帶,剪出口位置相對較低。

黃土-基岩型:是區內較常見的剪出口類型。黃土直接與基岩接觸,滑坡體沿基岩面剪出。由於二者工程地質性質差異明顯,上覆黃土厚度大,溝谷切割深,坡體臨空面大,常見滑坡沿此剪出。

(三)表部特徵

1.微地貌

滑坡表面微地貌形態多樣。後緣是滑坡體的最高點,由於滑體下滑後形成反傾坡面,較陡後壁與反傾後緣間形成封閉的窪地,降雨在窪地匯集,積水較多時,向滑體兩側排泄,形成「雙溝同源」現象。窪地內潛蝕發育,特別當滑坡體有復活運動趨向時,坡體中結構疏鬆,落水洞發育,直徑數十厘米左右,深1m左右,並向兩側延伸。

調查區滑坡主要為牽引式滑動,其地貌特徵表現為,自前緣到後壁分別逐級滑落,在滑坡體表面自上而下可見逐級錯降的台坎。坎高多為1~3m,坡度陡峭,近於直立或直立。台坎寬2~5m,順坡向下傾,坡度10°左右或近於水平。

古滑坡體上沖溝發育,完整性差。沖溝規模隨滑坡體的大小不同而異,大型滑坡體上沖溝寬十米至二三十米,溝深可達三四十米,將滑坡體分割成獨立的若幹部分;特別是滑坡體中部較兩側更為凹陷;老滑坡和新滑坡完整性較好,沖溝淺且少,深和寬均在數米上下,總體上中部凹陷也不明顯。由於滑坡體在總體上較周邊斜坡凹陷,易於匯集降水,植被發育較好,不僅草叢茂盛,而且還多形成小規模的森林。植被發育明顯優於周邊斜坡。

近代發生的新滑坡保留著典型的滑坡特徵。不僅後壁和側壁黃土裸露,壁面新鮮明晰,且滑坡體基本沒有被侵蝕。在滑體前緣,滑體前行受阻,形成前緣鼓脹,兩側並發育有數厘米寬的張性裂縫。滑體沖出至溝底,向兩側擴散,形似田隴地埂。受谷底流水侵蝕,隴埂多不易保存,只留下略顯凸起的地形。

2.裂縫

古滑坡和老滑坡時代久遠,滑體上裂縫早已徹底充填,現今沒有跡象可尋。但新滑坡,特別是近期發生的滑坡,其上裂縫清晰可見。滑體兩側有張性裂縫,裂縫寬數厘米,近似平行排列,間距隨滑坡規模而不等,從數厘米到數米都有。2006年5月發生的楊崖新滑坡,順同斜坡走向發育有多條張張扭性裂縫,長由數米到數十米,最大張扭裂縫寬近1m,並伴有0.5m左右的正向錯落,致其上新建的樓房錯裂,被迫廢棄。古滑坡和老滑坡在遭受長期的外動力改造後,形成新的臨空面,產生大小不等的裂縫,如虎頭峁滑坡。由於滑坡沖蝕及「雙溝同源」現象,在滑坡體上部產生大量的張性裂縫,長度由數米到數十米,最大張扭裂縫寬近1.5m。

(四)內部特徵

1.滑坡體

受黃土斜坡地質結構制約,滑坡體主要由黃土狀土組成,土體組成單一。滑體在滑動時松動解體,穩定後在重力作用下,又重新壓密固結。在鑽孔內和沖溝中,可以見到固結混雜的土體。僅在滑坡前緣,出現下部基岩風化殼被錯動,可見土石混雜體。由於降水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滑坡體內一般不含地下水,在滑坡前緣一般亦無地下水溢出。

2.結構面與滑帶

斜坡結構面主要有節理面與層面兩大類。節理麵包括原生的垂直節理、構造節理、風化節理、卸荷節理、濕陷節理以及滑坡與崩塌節理面等,主要表現為黃土的垂直節理和卸荷節理。對滑坡而言,節理面主要控制滑坡的後壁拉裂位置,與滑動面關系不大。層面主要有黃土與基岩接觸層面,與紅粘土接觸層面,與古土壤接觸面三種,層面控制著滑動面的位置,其在黃土中的位置越高,所形成滑坡的規模就越小。

滑帶埋藏於滑體之下,調查中僅在一些滑坡前緣斷面處可見其露頭。滑帶是整體移動的滑體與穩定的滑床間形成的一個錯動的滑動空間,據野外所見,在黃土中大多數表現為一個面,較為平直或微顯彎曲,滑動面光滑。

另據鳳凰山滑坡勘查揭露,滑坡主滑面土體擠壓破碎,次級錯動面發育,節理密集成帶。主滑帶發育密集剪切裂隙夾黃土碎片,帶寬0.1~0.2m。滑帶附近滑體發育有與滑面平行或斜交的多組裂縫,結構破碎。滑帶附近滑床為淺黃色黃土,土質均一,緻密堅硬,稍濕,發育有與滑帶平行的剪裂縫,裂面平直,縫寬0.1~0.3m。

東馨家園滑坡勘查資料顯示,滑帶土岩性相對復雜,厚0.3~0.5m。前緣滑帶形成於基岩面上,岩性為碎石土,為砂泥岩強風化帶在上部巨大的推滑作用下形成。土體呈似層狀,顏色為黃綠-灰綠色,細粒礦物有定向排列趨勢,多出現鏡面、擦痕;中後部滑帶形成於黃土中,滑帶土為黃土狀土,多呈黃褐色,擠壓錯動跡象明顯。

3.滑床

黃土滑床埋藏於滑體之下,兩側沖溝多未切穿,野外露頭不明顯,僅在前緣侵蝕斷面上可見有部分露頭。滑床土體部分多呈強烈擠壓狀,土體結構緻密,具明顯排列一致的擠壓紋理。在周邊壓力減緩後,紋理張裂,土體破碎,形成可見厚數十厘米至數米的擠壓帶。

(五)滑動特徵

調查區新滑坡較少,調查的滑動特徵信息不多。滑坡的滑動方向同斜坡的坡向,區內溝壑縱橫,滑動方向各個方向均有。據30處典型滑坡調查資料,最大滑距為128m,最小滑距為35m,平均71.6m。從已有滑坡特徵分析,滑動速度一般較高,屬高速滑坡。處於蠕滑階段的虎頭峁滑坡、楊崖滑坡目前屬於中速滑動。由於滑坡多屬於坡腳遭受流水侵蝕或人工開挖斬坡引起,滑坡的形成機制比較簡單,主要為牽引式。

二、崩塌

(一)崩塌數量多,規模小,堆積體不易保存

本次實地調查52處崩塌,其中崩塌隱患41處,既成崩塌11處。調查的崩塌點數很少,其原因一是崩塌體多墜落破碎,不易長期保存;二是黃土垂直節理發育,直立性好,陡壁分布廣泛,小型崩塌比比皆是,調查中沒有一一填卡調查。

(二)崩塌發生速度快,危害大

崩塌規模雖無大型,但是由於瞬間發生,速度快,其危害性並不亞於滑坡。據調查資料,僅2001~2005年五年中,共發生有記載的崩塌16處,死亡2人,經濟損失30萬元。

(三)崩塌發生的坡度陡,變形破壞模式多樣

本次調查52處崩塌,除2處為基岩崩塌外,其餘50處皆為黃土崩塌。據11處既成崩塌資料統計,產生崩塌的坡型一般為凸型或直線型,坡頂高程在1050~1235m,坡高8~50m,坡度多為50°~70°,71°~90°次之(表3-13)。黃土崩塌變形模式存在傾倒式、鼓脹式、滑移式和錯斷式等四種,基岩崩塌主要存在傾倒式和拉裂式等兩種變形模式。

表3-13 崩塌原始坡度分布統計表

三、不穩定斜坡

不穩定斜坡指目前正處於或將來數年至數十年內有可能處於變形階段,進一步發展可形成崩塌或滑坡災害的溝谷斜坡,是一種潛在地質災害。不穩定斜坡既有基岩斜坡,也有黃土斜坡,以及黃土基岩斜坡,在調查區廣泛分布。調查中只是針對坡下多有城鎮、居民點,工礦及基礎設施等,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不穩定斜坡作了調查。區內不穩定斜坡具有坡度跨度大、坡形以直線型為主,潛在危害嚴重,以及誘發因素清楚、宏觀前兆相對明顯、可預防性較強的基本特徵。

(一)不穩定斜坡的坡度分布區間大

坡度是影響黃土斜坡穩定性的最主要因素。據調查資料統計,不穩定斜坡坡度分布區間較大,在35°~88°之間。在這一區間內,斜坡均有失穩(或滑坡或崩塌)形成地質災害的可能。這一斜坡坡度分布范圍,在調查區非常普遍,無論是延河兩岸,抑或是各次級支溝的斜坡,大多都在這一坡度范圍。因此,這就決定了不穩定斜坡在調查區的普遍性。通過對調查資料的統計(表3-14),66.7%的不穩定穩斜坡坡度主要集中在61°~80°之間,92.2%的主要集中在40°~80°之間。

表3-14 不穩定斜坡坡度分布統計表

在<45°的緩坡中也仍然存在不穩定情況,這與坡體的內部結構和變形模式有關。如坡體順坡向結構面、節理裂隙的發育、坡腳開挖等,成為降低坡體穩定性或坡體變形破壞的潛在因素,致使坡體逐漸發展為災害隱患。

(二)發展趨勢不確定

不穩定斜坡只是對斜坡的穩定性做出不穩定的基本判斷,對其變形破壞的模式並沒有給出確定的結論。由於控制和誘發斜坡變形與破壞的因素很多,而且這些因素具有不確定性,所以,斜坡是否一定就發生破壞及其破壞的方式也是不確定的。結合實際調查情況,不穩定斜坡的發展趨勢一般有兩種:其一是斜坡失穩,發生崩塌或滑坡;其二是較長時間維持不穩定狀態。

1.斜坡失穩

斜坡失穩,主要破壞形式是發生崩塌和滑坡。據調查統計,滑坡或崩塌的形成與斜坡原始坡度有關。滑坡的形成一般原始坡度小於崩塌的原始坡度,崩塌的形成坡度較大(表3-15)。

表3-15 滑坡與崩塌原始坡度分布對比統計表

由表知,<50°沒有崩塌形成,31°~60°滑坡發育,61°~70°滑坡偶有發生,>70°沒有滑坡形成。據此,可以對不穩定斜坡做出初步預測:對於<50°的不穩定斜坡,其破壞模式主要是滑坡;51°~70°的不穩定斜坡破壞模式以滑坡為主,並伴有崩塌;當斜坡>70°時,基本不發生滑坡,主要破壞模式為崩塌。

2.維持不穩定狀態

斜坡在演變過程中,會出現不同形式,不同規模的變形與破壞,斜坡的穩定和不穩定狀態是斜坡動態平衡的階段性表現,穩定是相對的,不穩定是絕對的。調查區目前所見的斜坡大多都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考驗,處於動態平衡中。斜坡的演變過程,是一個地質歷史過程,與人類的歷史特別是人類社會中的某一個時期相比,要漫長得多。因此,絕大多數的地質現象對於我們當前某一時期而言,也就處於相對平衡和靜止的狀態。但並不是所有的斜坡都處於這樣的時期,其中有一部分處於臨界平衡狀態,在誘發因素尚未達到一定程度前,這種臨界平衡還可以繼續保持較長時間;如遇特大暴雨、強烈人類干擾或者其他誘發因素,很難確定在什麼時候和什麼地方,斜坡失穩的事件就會發生。一旦發生在人類活動區域,也就產生了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毀。

如延安市委黨校西不穩定斜坡(圖3-9),位於延河左岸一級支溝溝頭,坡面呈凸型,為自然斜坡,坡體由第四紀中更新世黃土(Qp2)組成,顏色灰黃,結構緻密,具垂直節理,直立性好。在降雨沖刷下,斜坡自上而下呈尖頂狀,似黃土牆,坡面發育有沖蝕溝。土體乾燥,未見有地下水滲出,植被覆蓋度低,不足20%。基岩未出露,尚未發現明顯變形跡象。坡下分布有4孔窯居住10人,總資產1萬~2萬元。

圖3-9 市委黨校西不穩定斜坡地質剖面圖

1—第四系中更新統黃土;2—中侏羅統延安組砂泥岩

(三)分布廣、監測難度大、危害嚴重

1.分布廣泛

調查區地處黃土丘陵溝壑,溝谷密布,延河及汾川河各級支流縱橫交錯,宏觀地形極為破碎。每一條溝谷的形成和存在,都必然伴隨著斜坡的出現,由此決定了斜坡在區內廣泛分布的特點。區內斜坡多為基岩—黃土,或黃土斜坡。基岩中相交垂直—近於垂直節理裂隙十分發育,並與層面相交,致基岩整體性很差;黃土質地疏鬆,工程地質性質軟弱,垂直節理發育;在這樣的岩性構成條件下,不穩定斜坡大量存在,特別是在黃土溝谷源頭,溝谷上游,基岩高陡斜坡,滑坡後緣,溝谷侵蝕岸等地帶,廣泛分布。

2.監測難度大

由於不穩定斜坡分布廣泛,給監測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難以對每一處高陡斜坡都進行監測,即便確立一部分監測點,也很有可能出現監測的未出現問題,而沒有監測的由於輕視反倒發生了地質災害。不穩定斜坡的變形破壞受到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要做出准確的判斷和預測,目前尚有困難。因此,不穩定斜坡就成為危險程度最大的潛在地質災害。

(四)變形破壞模式多樣

1.不穩定斜坡岩土結構類型

(1)黃土斜坡

整個斜坡由中-晚更新世黃土組成,坡高數十米,坡度60°~90°,特別是接近於90°的常見。坡面上黃土裸露,沒有植被或植被稀疏。坡面沖溝、懸溝發育,將坡面切割成數米至數十米寬度不等的坡段。該類斜坡位置大多處於溝谷的中上游,特別是上游及源頭。溝谷切深未達基岩,坡腳繼續受到流水的侵蝕切割。由於坡度大,便於開挖窯洞,其下多見有窯洞群分布,一般無集鎮和重要工程設施。

黃土中發育的古土壤對黃土斜坡的穩定性具有較大影響,特別是與坡向較為接近的傾斜古土壤,常常成為黃土中的軟弱結構面,對斜坡的穩定性影響較大。

(2)岩土斜坡

斜坡上部為中-晚更新世黃土,下部為砂泥岩,坡高數十米至百米。所處位置多處於溝谷的中游、中下游,溝谷切入基岩,基岩坡近於直立,其上黃土60°~90°。受基岩保護,黃土坡腳一般不再受到流水側向侵蝕,自然滑坡或崩塌較少發生。

(3)基岩斜坡

斜坡整個由基岩組成,主要為砂岩泥岩互層。砂岩中近於垂直層面的構造節理發育,多被切割成方形或其他形狀,整體性差。主要分布於延河及其較大一二級支流下游兩岸斜坡的下部。整個斜坡坡度大,近於垂直或垂直。人類工程活動特別是公路建設,多形成基岩邊坡,由於砂、泥岩的差異風化,以及卸荷裂隙、風化裂隙的不斷發育,形成不穩定的基岩邊坡,如延(安)—(安)塞公路河庄坪段就是典型的基岩不穩定斜坡段。

2.變形破壞的力學模式

(1)滑移(蠕滑)-拉裂模式

滑移-拉裂模式是區內斜坡變形破壞最普遍的模式。黃土斜坡和岩土斜坡,在坡腳遭受破壞時,斜坡土體向坡前臨空方向發生剪切蠕滑,斜坡後緣自上而下發生拉裂,破壞模式一般形成黃土滑坡。天然狀態下斜坡的內部應力已達基本平衡狀態,坡腳是多種應力集中和整個斜坡最為敏感的部位,坡腳受到破壞,對整個斜坡的穩定性影響最大。溝谷內流水沖刷側蝕、人類斬坡、築窯等工程經濟活動都會對坡腳產生破壞,引起斜坡產生滑移-拉裂變形,輕則引起崩塌,重則產生滑坡。

(2)滑移-壓致拉裂模式

滑移-壓致拉裂模式也是區內斜坡變形破壞較為普遍的模式之一,這種變形模式是由斜坡內部軟弱結構面處自下而上發展,不同於滑移-拉裂模式的自上而下發生。出現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降雨在地表匯集,沿落水洞、寬大節理裂隙貫入,在基岩或古土壤層上形成局部地下水,降低了弱透水層之上黃土的強度。在重力作用下,坡體沿下部層面向坡前臨空方向產生緩慢的蠕變形滑移,沿平緩層面形成滑移面,沿上部黃土垂直裂隙形成拉裂面,形成黃土滑坡或崩塌。二是水庫近區的黃土斜坡,水庫長期滲漏,導致基岩面之上黃土含水量增高甚至飽和,形成滑移-壓致拉裂變形破壞模式,一般形成黃土滑坡。三是砂、泥岩斜坡,尤其是砂、泥岩邊坡,人工開挖後,首先表現為差異性卸荷回彈,沿砂、泥岩層面形成滑移面,隨著變形的發展,壓致拉裂面自下而上不斷擴展,滑移面貫通,一般形成基岩崩塌。

(3)彎曲-拉裂模式

黃土特性之一就是垂直節理發育,特別是在高陡斜坡的邊緣,臨空面大,局部土體極易沿垂直節理呈柱狀或牆狀與斜坡分離。在風化作用下,發生彎曲-拉裂變形,節理面日益加深擴大,分離的土體與斜坡的聯系越來越弱。當重心偏離到一定程度時,最終導致斜坡破壞,形成傾倒式崩塌。當分離土體與斜坡的聯結不足以支撐其重量時,沿垂向錯斷崩落就形成錯斷式崩塌;沿斜面滑下就形成滑移式崩塌,當然,其變形破壞模式也發生了轉化或復合。

對基岩不穩定斜坡來講,調查區基岩主要為砂泥岩互層,砂岩與泥岩在強度上有較大差異,砂岩抗風化能力強,泥岩抗風化能力弱。由於差異性風化作用,砂岩之下的泥岩常常被先行侵蝕剝落,致使砂岩懸空,懸空後的砂岩在重力作用下多產生彎曲-拉裂變形,從而形成崩塌。

4.  中國地質災害主要成災特點

地質災害是自然災害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它與乾旱、洪水、台風、風暴潮、地震等自然災害相比,雖然具有許多共同之處,但由於形成條件、活動過程、破壞方式等的不同,使之具有獨特的成災特點。認識這些特點,對於分析地質災害災情構成,進行災情評估是非常必要的。

一、地質災害數量特別多,但單點災害的危害范圍都比較小,因此是屬於漫布的「星點狀」災害

如前所述,經調查確認,我國大陸發生過活動或具有明顯潛在活動危險的各種地質災害體數以萬計,如果加上那些發育在人口比較稀少的偏僻邊遠地區的地質災害體,則可能達幾十萬,甚至幾百萬處。

這些災害雖然並非每年全都活動,但它們廣泛分布在各個地區,每年至少有幾千或上萬處活動,其中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比較嚴重破壞的達幾百處到上千處。同其它自然災害相比,地質災害的數量佔有優勢。

雖然地質災害的數量多,但其影響的范圍和成災規模一般都比較小,在眾多種類的地質災害中,只有地面沉降等少數環境型災害的影響面積可達幾百平方公里以上,其它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規模都比較小。據一些地區調查結果,最大規模的崩塌、滑坡體體積為幾千萬立方米。它們的破壞范圍一般在1km2以下,最大不超過10km2。一般泥石流主溝長度為幾公里到十幾公里,泥石流總量為幾萬到幾十萬立方米,除大規模群發性泥石流外,一般破壞范圍不超過幾十平方公里。岩溶塌陷和地裂縫災害分布的局限性更大,其破壞范圍一般在1km2以下。從成災的行政范圍看,一般單點災害僅危害幾個村鎮,一般群發性災害危害十幾個鄉鎮,大規模群發性災害危害幾個縣(市)。這與其它自然災害相比,成災范圍要小得多。特別是洪澇、乾旱、台風等災害,一般危害范圍達幾個縣(市),大規模災害危害范圍達幾個省或十幾個省,更是地質災害難以對比的。

基於這一成災特點,在進行災情評估時,深入分析災害活動的危險性,根據災害規模確定危害區是十分重要的。具體途徑是:在對單一的或局部的地質災害災情進行點評估時,在確定災害危害區後,就可以比較准確地調查統計受災體數量和受災體價值,進而核算期望損失;在對一個地區或區域地質災害災情進行面評估或區域評估時,採用抽樣調查方法,根據評估區災害點數量、單點平均危害范圍、平均受災體價值密度以及災害平均活動概率等參數,就可核算地區地質災害的年均期望損失。

二、在一定條件下,某些地質災害與其它自然災害同時或連續發生,形成破壞比較嚴重的災害群或災害鏈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災害的這一特徵表現得最為突出。這幾種災害的誘發因素主要是地震和暴雨,因此在強烈的地震或暴雨的同時,常常引發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縫災害。例如1976年5月29日雲南龍陵7.3級、7.4級地震誘發的大規模滑坡活動,造成了2萬人傷亡,毀壞房屋9間,耕地12000多畝、森林5000多畝。1988年11月6日雲南瀾滄-耿馬7.6級地震導致嚴重的地裂縫、崩塌、滑坡等災害,在極震區出現長達幾十公里,寬幾厘米到幾米的地裂縫和大量的崩塌、滑坡體,因此4.8萬公頃農田和上千畝森林以及大量水利工程被毀壞,175個村莊、5032戶居民因受危岩、滑坡的嚴重威脅而被迫搬遷。1976年7月23日,北京市密雲縣東北部地區因暴雨促使23條溝谷暴發泥石流,造成104人死亡、20491畝耕地和3574間房屋被沖毀。

地質災害除了受地震、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控制,與之相聯發生外,不同的地質災害也有時因具有密切的成生聯系而相聯發生。其中比較經常出現的現象是在泥石流溝谷流域內,通常還發育有大量的崩塌(危岩)體、滑坡體,暴雨後首先發生嚴重的崩塌、滑坡活動,而後由此形成的大量碎屑物融入洪流,轉化成泥石流災害。這種類型的災害,在我國西南的川、滇等地區非常普遍。本項目中作為典型實例的四川省漢源縣、重慶市北碚區醪糟坪滑坡-泥石流災害都是這種類型的災害。

在災情評估時注意地質災害的這一特徵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首先關繫到災情的界定。例如,我國大部分泥石流災害是由暴雨洪水造成的,所以其活動過程常常和山區洪水同步發生,在絕大多數災情報告中,對洪水災害和泥石流災害沒有界定區分,籠統歸於泥石流災害;甚至還有的把只含有少量泥砂碎屑固體物質,但尚沒有達到泥石流標準的洪水災害也作為泥石流災害。這些偏差,顯然擴大了泥石流災害的災情。此外,在進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分析某種地質災害危險性的時候,需要充分分析某一災害在災害鏈中的位置,這對於確定災害的發生概率及規模是十分必要的。

三、地質災害分布廣泛,但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發育水平和成災規模不同

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幾乎覆蓋了中國大陸的所有區域。但由於地質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顯著不同。

從全國范圍看,地質災害的區域變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方向性: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從內陸向沿海,地質災害不斷趨於嚴重。這種變化把中國陸地分成特點顯著不同的兩大地質災害區域,大致以長白山、燕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一帶為界,其西北部區域地質災害輕微,東南部區域地質災害嚴重。

我國西北部地區主要由高山、高原和一些大型內陸盆地組成,氣候寒冷乾燥,人類活動微弱。該地區主要地質災害為土地沙漠化、凍融等。雖然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但大部分地區發育種類單一,加上人口密度和經濟密度低,所以破壞程度低。

東南部地區主要由沿海平原、低山丘陵及其與西北部高山、高原過渡的山地組成。區域的氣候冷暖和降水豐枯變化劇烈,歷史時期和近年來人類活動也相對頻繁而強烈,大部分地區發育有三種以上比較嚴重的地質災害。與此同時,該區域人口稠密,城鎮和大型企業及骨幹工程密布,所以地質災害破壞強烈。受地質自然條件的影響,該區內地質災害亦有一定的地區性差異。地質災害特別嚴重的地區除分布在台灣島外,還集中分布在黃淮海平原、黃土高原和川滇山地地區,斜貫中國東南區域,成為中國大陸內地質災害發育種類最多,發生頻度最高,危害最嚴重的地區。

這一特點通過中國區域地質災害風險分析與區劃,得到明顯反映。

四、地質災害時間分布具有不規則的周期性和不斷嚴重化趨向

地質災害的時間分布亦很不均勻,不同類型地質災害時間變化特點不一。

我國崩滑流災害具有比較明顯的周期性變化特點。45年來,形成了1951~1962年、1963~1975年、1976~1987年和1988年以後的4個周期性變化過程。每個周期延續時間為11~13a。前3個周期的災害峰值分別出現在1957~1958年、1971~1972年、1981年。其它類型地質災害的周期性變化不突出。

除一些災害具有周期性變化規律外,大部分地質災害十分突出的共同特點是在不同形式的反復消長變化中不斷發展而日趨嚴重。其具體表現就是災害發生的頻次越來越高,強度越來越大,造成的損失越來越重。

崩滑流災害雖然發生周期性消長,但各周期並不是等強度的交替,而是以一波高於一波的逐期高漲的形式不斷發展。在以10a為單位的不同時段中,自50年代到80年代,其發生頻次以3.3~4.8的速率呈階梯狀增加。地面沉降災害的日益嚴重化趨向更加突出。在中國地面沉降發展歷史中,50年代屬於初始階段,60年代屬於發展階段,70年代以後進入急劇發展階段。全國約70個地面沉降城市中,有80%是70年代中期以後才形成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縫也是在70年代以後在我國迅速發展,並成為影響廣泛的重要地質災害;在此之前雖然也有發生,但多屬於局部性活動,並沒有形成嚴重危害。濱海地區的海水入侵也是在70年代以後才迅速發展成災的。

地質災害日趨嚴重的原因除自然條件影響外,主要是由於近年來我國人口不斷增長,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等活動迅速發展,對地質自然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所造成的。

根據地質災害的這一特點,在進行預測評估時,需要將歷史分析與趨勢分析結合起來,才能得出可靠結論。

五、中國地質災害具有比較嚴重的潛在危險性

今後時期,盡管一些局部地區的地質災害可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治理,但就全國范圍的地質災害發展趨勢看,將繼續延襲幾十年來的發展勢頭,進一步趨於廣泛化和嚴重化。這種形勢是地質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進一步變化所決定的。從地質自然條件看,國內外許多科學家從不同角度預測了未來全球環境的發展趨勢。大部分專家認為,在今後一個時期,地球以至更大系統的天體運動有可能進入一個更加復雜的變異階段。在這種形勢下,地殼運動可能更加活躍,全球氣候可能出現更加強烈的異常,因此人類面臨著環境進一步惡化的嚴重挑戰。從我國社會經濟條件看,今後一個時期,人口將進一步增長,城市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劇,更大規模的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不僅在沿海地區繼續進行,而且將逐步向中、西部地區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大部分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均將不斷提高,從而使我國地質災害達到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

根據控制我國地質災害發展的各方面條件分析,未來幾十年內,在全國性地質災害普遍發展的背景下,一些地區有可能急劇發展。這些地質災害急劇發展地區主要分布在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川滇山地以及海南和閩粵沿海的部分地區,其次在天山、青藏高原的局部地區。目前這些地區的地質災害比較嚴重,但由於人口和經濟密度較低,所以造成的危害尚不十分突出,今後一旦進行大規模經濟開發,就會出現嚴重的地質災害威脅。

根據地質災害的這一特點,在進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時,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就是既要深入認識歷史災害過程,又要充分考慮地質災害的潛在危險。

六、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是地質災害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各種地質災害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災害之間以及地質災害與其它多種相關因素之間密切相聯,構成復雜的地質災害系統。這個由多方面變數組成的復雜系統,具有相對完整的獨立性。從更廣闊領域看,它是自然災害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地質災害系統的內部組成看,其主體系列由各種地質災害組成;相關系列由有關的地質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組成。所有這些內容組成地質災害系統內部的不同子系統或不同層次。

社會經濟條件之所以是地質災害系統中的重要內容,是由於社會經濟條件與地質災害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作用機制:一方面人類的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地質環境演化和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展;另一方面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直接或間接地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綜觀中國幾十年地質災害的發育情況,其范圍、頻度、強度和破壞程度等與我國人口和經濟發展具有大致同步消長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幾十年來中國地質災害的發展史,實質上是地質自然歷史與社會經濟歷史的綜合反映。未來時期,隨著各項事業的發展,社會經濟條件與地質災害的相互影響還將進一步加強,因此社會經濟條件在地質災害系統中的地位將會顯得更加重要。

基於這一特點,在進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時,應充分考慮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對災情的影響。具體而言,在分析地質災害活動危險性時,要研究人類資源開發、工程建設和防災活動的作用;在分析地質災害的破壞效應和損失程度時,要研究受災體價值密度和不同受災體對災害的抗禦能力;在地質災害防治分析時,要研究地區防治能力和可能效益。

5. 什麼是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的基本特點與分類

地質災害,地來質學專業源術語,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地質災害的分類,有不同的角度與標准,十分復雜。按危害程度和規模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地質災害災情四級。就其成因而論,主要由自然變異導致的地質災害稱自然地質災害;主要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稱人為地質災害。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後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徵,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質沉降,如此等等。

6. 什麼是地質災害,分類怎樣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地質災害的分類,有不同的角度與標准,十分復雜.就其成因而論,主要由自然變異導致的地質災害稱自然地質災害;主要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稱人為地質災害。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地裂縫,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後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徵,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質沉降,如此等等。

(6)地質災害特徵怎麼描述擴展閱讀:

地質災害定義為:「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其中前三種災害主要發生在山區(含丘陵和山原);後三種災害既可發生在山區,又可發生在平地(平原及高原)。

1 山體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2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3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4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5 地裂縫:地面裂縫的簡稱。是地表岩層、土體在自然因素(地殼活動、水的作用等)或人為因素(抽水、灌溉、開挖等)作用下,產生開裂,並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的裂縫的一種宏觀地表破壞現象。

6 地面沉降:又稱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的下降運動(或工程地質現象)。

影響或控制地質災害形成與發展的基礎環境和總體條件。它與地質災害形成條件既存在密切聯系又有一定區別。地質災害形成條件指的是造成地質災害的直接因素;地質災害背景指的是控制和影響地質災害的更高層次的基礎條件。地質災害背景由兩個系列組成:

①以地球動力活動為核心的自然背景;

②以人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為核心的社會經濟背景。地質災害背景雖然不能直接決定一個具體災害事件的發生和發展,但從宏觀上控制了一個地區一種或多種地質災害的成災程度和變化的總體趨勢。因此研究地質災害背景條件是進行地質災害宏觀評價的重要內容。

7. 地質災害的概念及特徵

(1)地質災害的概念

聯合國減災組織(UNDRO)(1984)對災害的定義是:一次在時間和空間上較為集中的事故,事故發生期間當地的人類群體及其財產遭到嚴重的威脅並造成巨大損失,以致家庭結構和社會結構也受到不可忽視的影響。

災害也就是地球表面因自然變異、人為因素或二者共同作用所引發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生活生產和生存發展條件造成的危害。災害的種類很多,根據主導成因可分為自然災害、人為災害、自然人為災害、人為自然災害,每一類災害又可進一步劃分出多個災種。

地質災害(GeologicalDisaster)是指在地球內動力、外動力或人為地質動力作用下,地球發生異常能量釋放、物質運動、岩土體變形位移及環境異常變化等,危害人類生命財產、生活與經濟活動或破壞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的現象或過程。

地質災害包含了致災動力條件和災害事件的後果兩個方面的含義。動力條件包合了外營力、內營力及人為活動的影響。災害事件的後果強調的是對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產生影響或破壞。若某種地質過程僅僅改變地質環境,並沒有破壞人類生命財產或影響生產、生活,則不是地質災害。

(2)地質災害的屬性特徵

地質災害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經濟屬性。自然屬性是指與地質災害的動力過程有關的自然特徵,如地質災害的規模、強度、頻次以及孕育條件,變化規律等。社會經濟屬性主要指與成災活動密切相關的人類社會經濟特徵,如人口和財產的分布、工程建設活動、資源開發、經濟發展水平、防災能力等。

地質災害的屬性特徵主要有:①地質災害的必然性與可防禦性;②地質災害的隨機性和周期性;③地質災害的突發性和漸進性;④地質災害的群體性和誘發性;⑤地質災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復發性;⑥地質災害的區域性;⑦地質災害的破壞性與「建設性」;⑧地質災害影響的復雜性和嚴重性;⑨人為地質災害的日趨顯著性;⑩地質災害防治的社會性和迫切性。

8. 地質災害的基本特點

地質災害勘查不同於一般建築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其特點至少包括如下幾方面。(1)重視區域地質環境條件的調查,井從區域因素中尋找地質災害體的形成演化過程和主要作用因素。(2)充分認識災害體的地質結構,從其結構出發研究其穩定性,(3)重視變形原因的分析,並把它與外界誘發因素相聯系,研究主要誘發因素的作用特點與強度(靈敏度)。(4)穩定性評價和防治工程設計參數有較大的不唯一性,霄表現為較強的離散性,應根據災害個體的特點與作用因素綜合確定,進行多狀態的模擬計算。(5)目前尚未研究出具有昔適性的穩定性計算方法(也許並不存在),現有的方法都有較多的假定條件。(6)勘查階段結束不等於勘查工作結束,後續的工作如監測或施工開挖常常能補充、修改勘查階段的認識,甚至完全改變以前的結論。因此,地質災害的勘查有者延續性特點,即使是非常認真詳細的工作,也不能過於希望畢其功於一役。(7)地質災害勘查方法選擇是強讕應用經驗與技巧,尋求以最少的工作量和最低的投資,獲得最佳的勘查效果,(8)勘查工作量確定的最基本原則是能夠查明地質體的形態結構特徵和變形破壞的作用因襄t滿足穩定性評價對有關參數的需求,而不拘於一般的勘察規程。在此前提下,勘查工作量越少越好,使用的勘查方法越少越好,勘查設備越簡單越好,勘查周期越短越好。一般而言,勘查工作量依據地質災害體的規模、復雜程度和勘查技術方法的效果綜合確定。(9)勘查隊伍是實現勘查目標、選擇合理勘查方法和優化勘查工作量的關鍵。從事地質災害勘查的工作實體應在地質技術^才,勘查設備和室內分析試驗等方面具備條件,井擁有相應的資質證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