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地質會有鑽石
⑴ 天然鑽石分布在何種地質里有幾種顏色及其市場價格
按您的要求我做如下解答:
形成條件(也就是您所說的形成於何種地質條件):高溫(1200-1800℃);高壓(4萬到7萬大氣壓);地殼深部90公里以下)
是岩漿作用的產物,主要產於金伯利岩中.
其特徵的礦物組合為鎂橄欖石,金雲母,鎂鋁榴石,鉻透輝石,鉻尖晶石.如我國山東沂蒙山區,遼寧南部等.其中遼寧南部有50%以上的是可以做寶石的優質鑽石.中國還有發現的產地有:江蘇,安徽,河南,山西,湖北,廣西,貴州,新疆.我國儲量居世界第十位.
我國有遠景的產地是:華北地台的郯廬斷裂帶,太行山斷裂帶,塔里木地台等.
鑽石的價格=1克拉的價格*重量的平方.也就是說一粒4克拉的鑽石價格是1克拉的鑽石的16倍而不是4倍.
顏色分類:
100色:足色(凈水鑽)肉眼觀察為無色.為珍品.
99-95色:極難看到的淡黃色調.屬多數品種.
95-90色:肉眼觀察有黃色感.
90-85色:有明顯黃色感.
<85色:較深黃色,屬工業鑽石.
黃色主要是氮含量的原因!!含量越高黃色越明顯.
有色品種分:紅鑽,藍鑽,綠鑽,黑鑽,其他色鑽等....紅鑽和藍鑽為珍品.
現在市場的價格一日千變,一般質量的在1000-5000美圓之間.我這只有較老的價格標准,不過也可給您介紹一下
美國標准:1.00(克拉)----1750(美圓) 下同
1.60----------2500
1.86----------4000
3.00----------7000
日本標准:0.205---------277.7
0.535---------1190
國內市場價格我尚不了解.......
鑽石的凈度分6等(中國制)
1.無瑕:用十倍放大鏡檢查看不出鑽石內部的瑕疵.
2.極微瑕:用十倍放大鏡極難發現瑕疵,有很小的瑕疵.
3.一號花:用十倍放大鏡難發現,有經驗者可看出.
4.二號花:用十倍放大鏡易發現,針點或裂隙小區.
5.三號花:肉眼剛剛可見霧狀區,表面花紋等.
6.大花:肉眼易見,明顯有瑕.
當然,國外也有其他標准,還有英國標准和美國寶石研究所的標准,我在這也不打出來了,太多了,你看也麻煩,我也累啊......
簡單特性:
1.比重為3.52-3.55
2.性脆(別以為硬就可以摔啊,其機理和玻璃差不多)
3.硬度為10(水晶只為7,綠松石5-6,孔雀石3.5-4.5)
4.色散值為0.044
最後我要介紹的是鑽石的鑒定(我想老兄有做這生意的意思啊?!).
1.真的鑽石用X光透照後為透明(透照10分鍾即可),而假鑽為黑色(也有呈熒光狀態的,即通常所說的夜明珠,這也是有可能的,也屬鑽石的一種)
2.把握4」C」標准,即:顏色(color),凈度(clarity),重量)(carat weight),切工(cut).
前兩者我已說過了,第三就是重量了,重量越大越珍貴,特優者可以成千上萬倍的增長.第四是切工,切工影響價格的1/2.」美國型」是認為」出火」最理想的琢型.
3.相似寶石的鑒定:現市場上的代用品很多,最常用的有:人造立方氧化鋯,合成紅金石,合成尖晶石,螢石,玻璃等....
4.鑽石最有效的檢測儀器是鑽石導熱儀,其原理是檢測導熱性能,如以尖晶石的導熱率為1,則鑽石的應為70.7-212.0
我就只能說這么多了
其實您要是真的想了解透徹,那您還是去買本較專業的書吧,在這學到的畢竟是皮毛啊........
⑵ 什麼岩石有鑽石
金伯利岩(kimberlite)。舊稱角礫雲母橄欖岩。是一種超基性的火山岩,是目前主要的產金剛專石(鑽石)的岩石屬1887年發現於南非的金伯利(Kimberley舊稱角礫雲母橄欖岩。是產金剛石的最主要火成岩之
⑶ 什麼樣的地質條件可以形成大顆粒鑽石 復制者回家
金伯利岩內出現鑽石.
鑽石形成條件都一樣,出現大小差異是因為鑽石在形成過程中鑽石熱液所在的岩石裂隙的大小不一樣所限制的.
要形成較大的鑽石,首先高溫高壓,壓力在4.5-6.0Gpa,溫度1100-1500攝氏度.然後緩慢冷卻(如果冷卻時間太快則形成玻璃質).然後,礦熱液所聚集的岩石裂隙或空間較大,鑽石有足夠空間進行自形晶發育.
這樣的鑽石會很大,要是再有一點其他礦物內質同像的話,就會出現彩色鑽石!
⑷ 鑽石的形成有很大的地質原因,中國的哪些地址構造容易富集鑽礦呢
中國產鑽石的地方有限,主要是山東的蒙山,但是那裡的鑽石品質也不是很好,95%以上的都是工業鑽。
其他幾個地方是大連附近和湖南的沅江流域。
⑸ 什麼樣的地質條件可以形成大顆粒鑽石
鑽石形成於火山岩,而且主要產出於金伯利岩,另一種含有鑽石的原岩稱鉀鎂煌斑岩(lamproite),它是專一種過鹼屬性鎂質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輝石、橄欖石等礦物,典型產地為澳大利亞西部阿蓋爾(Argyle)。
科學家們經過對來自世界不同礦山鑽石及其中原生包裹體礦物的研究發現,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相當於150-200km的深度),溫度為1100-1500攝氏度。雖然理論上說,鑽石可形成於地球歷史的各個時期/階段,而目前所開採的礦山中,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道在隕石中發現了鑽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鑽石並無經濟價值。
⑹ 鑽石形成的過程
鑽石一般是通過火山爆發形成的,被岩漿帶到地球的表面。岩漿在上升過程中同時也會把一些相關的礦物擄獲到地球表面。這些將是用來尋找鑽石的的礦物,在同一土壤范圍內,指示性礦物越多,找到鑽石的機會就越大。
欣賞一顆鑽石時,你看到的是久遠的歷史。鑽石形成於很久很久以前地層的深處。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
經研究表明:地表以下100多分里處富含碳元素的礦層,在巨大的壓力和大約1200攝氏度的環境下形成的鑽石。絕大多數鑽石的形成年代都在20億到30億年前,這種「煉獄」般的過程使分子的排列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烏黑的碳塊變成令人驚異的透明鑽石晶體,在鑽石形成的過程中,有時會有其它的元素混進來,這就使天然鑽石有多種顏色:從粉紅到鮮紅,從淡黃到天藍。
火山爆發時形成的「上沖管道」是鑽石聚集地。一般情況下,鑽石開采礦是環繞這些管道修建的。管道的中間是鑽石最密集的地方,離得越遠鑽石就越少。往往這些管狀是成束出現的。但是,一些管狀中基本上沒有鑽石,地質學家們到目前為止也還沒有解開這個謎。
稀少的鑽石主要出現於兩類岩石中,一類是橄欖岩類,一類是榴輝岩類,但僅前者具有經濟意義。含鑽石的橄欖岩,目前為止發現有兩種類型:金伯利岩(kimberlite)(名字源於南非得一地名——金伯利)和鉀鎂煌斑岩(lamproite),這兩中岩石均是由火山爆發作用產生的,形成於地球深處的岩石由火山活動被帶到地表或地球淺部,這種岩漿多以岩管狀產出,因此俗稱「管礦」(即原生礦)。
大自然的腐蝕有時會風蝕這些管道。溪流、江河等會順勢把鑽石帶到河床或岸邊。含鑽石的金伯利岩或鉀鎂煌斑岩出露在地表,經過風吹雨打等地球外營力作用而風化、破碎,在水流沖刷下,破碎的原岩連同鑽是被帶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帶乘積下來,形成沖積砂礦床(或次生礦床)。 這是鑽石存在的第二種形式,也是相當有價值的。可是對采礦者來說,它的吸引力遠遠沒有第一種大。
鑽石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最美麗的也是最昂貴的 物質和財富。人類文明雖有幾千年的歷史,但人們發現和初步認識鑽石卻只有幾百年,而真正揭開鑽石內部奧秘的時間則更短。在此之前,伴隨它的只是神話般的傳說,具有宗教色 彩的崇拜和畏懼,同時又把它視為勇敢、權力、地位和尊貴的象徵。如今,鑽石再也不是那麼神秘莫測,更不是只有皇室貴族才能享用的珍品。它已成為百姓們都可擁有、佩戴的大眾寶石。鑽石的文化源遠流長,今天人們更多地把它看成是愛情和忠貞的象徵。
藏於如此大的地下深處達億萬年之久的鑽石晶體要重見天日,得有助於火山噴發,熔岩流將含有鑽石的岩漿帶入至地球近地表處,或長途遷徒淀於河流沙土之中。前者形成的是原生管狀礦,後者形成的則為沖積礦。這些礦體歷經艱辛開采後,還需經過多道處理遴選,才可從中獲怪毛坯金剛石。毛坯金剛石中僅有20%左右可作首飾用途的鑽坯,而大部分只能用於切割、研磨及拋光等工業用途上。有人曾粗略地估算過,要得到1ct重的鑽石,起碼要開采處理250噸礦石,采獲率是相當低的。
⑺ 什麼樣的環境有鑽石/
鑽石的形來成需上億年的時間,並自且要在極高溫極高壓的條件下才能形成。鑽石的組成元素是碳元素。盤古初開,處於地幔層中的碳化合物受極高溫極高壓結晶而成鑽石。火山噴發將含鑽石的岩漿帶到了地球表層,成為鑽石的母岩。所以能形成鑽石的環境必定是高溫高壓的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在人工合成鑽石也並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