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文化適合描述地質
1. 如何描述礫岩地質工作者們給個標准
有的具有乾裂、孔隙、結核等。常見的沉積岩有:直徑大於3毫米的礫和磨內圓的卵石及被其容它物質膠結而形成的礫岩,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徑的砂粒膠結而成的砂岩,由顆粒細小的粘土礦物組成的頁岩,由方解石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2. 地質學方面描述地質發展歷史
其實這道題並不難
分析:圖中展示的是一套斷層-褶皺-不整合的地層(地層代號的版角標我看不清楚),古生界沉積了權奧陶、石炭、二疊三個系的地層,奧陶與石炭之間缺失志留系地層,但新老地層產狀基本一致,是平行不整合。發育斷層,右側斷盤上升,為逆斷層,斷層的年代晚於二疊紀早於侏羅紀,右側斷盤底部為花崗岩侵入體,為熱事件,缺失奧陶系地層,石炭-二疊系地層發生褶皺,為逆沖推覆。二疊系之上缺失三疊系地層、下-中侏羅統地層,為角度不整合,之上沉積了上侏羅統地層(我看著好像是),之後又缺失下白堊統地層,形成平行不整合,後又沉積了一套上白堊統地層,中生界地層與上覆第四系地層又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簡單歸納這一地區的地質發展簡史:
早古生界,區內沉積了一套奧陶系地層,之後抬升為陸,缺失志留系沉積,之後下降接受沉積,形成石炭-二疊系地層。二疊紀之後區內經歷熱事件,花崗岩體侵位,造成斷層發育並使右側斷盤抬升,形成逆沖斷層和右側斷盤的背斜褶皺,該區抬升成陸並接受風化剝蝕,至晚侏羅世下降接受沉積,後又抬升,至晚白堊世,該區又接受沉積,形成上白堊統地層,之後又抬升成陸,遭受剝蝕,至第四紀下降接受沉積。
3. 什麼圖適合描述復雜事件
甘特圖,或者樹形圖
4. 細砂和中砂的工程地質描述應該分別從哪些方面怎麼說,越詳細越好,謝謝
有很多成因,風積、湖相沉積、河相沉積、海相沉積等等,這些比較常見。工程地質中描述多為 顏色、濕度、包含物、礦物組成、級配(分選性)等等,一般情況下是有試驗數據的(篩分或顆粒分析試驗)
5. 文化積淀 用什麼詞形容比較合適
首先要了解該詞的意思:積累提煉而成的意思,可以用的替代詞:沉澱、積累、收獲、形容它的詞:豐富、豐碩、寶貴…(求採納)
6. 地質調查中地質描述有什麼要求
1、先確定地質界線、岩性分層;
2、描述的總體原則:先宏觀,後微觀;
3、描述的順序:
岩性點:先確定層位,岩性(顏色、厚度),結構、構造,物質組份,岩層中構造裂隙發育特徵(裂隙形態、走向、與岩層的關系(順層或切層(角度))、裂隙充填物特徵(礦物晶體特徵、集合體特徵)、裂隙圍岩蝕變特徵、裂隙發育程度、裂隙相互關系))、岩層風化特徵、岩層產狀、裂隙產狀。
褶皺控制點:褶皺定名(背、向斜、褶曲)、形態特徵(寬度、兩翼產狀特徵)、岩性描述、附素描圖/照片。
斷層控制點:斷層定名;破碎帶特徵(寬度、角礫發育特徵(形態、排列特徵、角礫成份、角礫中構造發育特徵、角礫中礦化蝕變特徵(礦物晶體特徵、集合體特徵、蝕變)、膠結物成份、膠結物中礦化蝕變特徵(礦物晶體特徵、集合體特徵、蝕變)、斷層上下盤鏡面發育特徵;上、下盤圍岩描述(按岩性點描述,突出構造、礦化蝕變);斷層產狀、岩層產狀;采樣記錄;地質現象及采樣素描圖。
礦化蝕變控制點:礦(化)體特徵、圍岩蝕變特徵(礦化蝕變類型、蝕變強弱及其過渡關系和與構造關系、礦化蝕變的微細特徵(結構、構造等))、推測原岩岩性。
地質填圖點路線特徵描述。
地質填圖點路線示意圖(包含主要地理點、地物點,地質點、路線、地質界線、采樣點號)。
7. 水文地質描述有哪些
區域地質條件:地層、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可分三部分敘述,一是水源,而是通道,三是突水點。也就是說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及排泄條件等,描述時要有數據對你的觀點進行支持等等,僅供參考。
8. 跪求最全的地質岩性描述大全
沒有這樣的書,估計朋友是跑野外不知道怎麼描述岩性吧,沒關系,這些東東都是混出來的經驗,跑得多了,總結得多了,自然就會描述了,三大類岩石有它特有的結構構造以及礦物組成,多看看岩石學啦!
9. 區域地質概況怎麼描述
從大地構造、區域地層、區域地球物理特徵等不同方面進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