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里有哪些元素對人體有害
Ⅰ 地質環境與人體健康
組成人體的化學元素約60多種,這些化學元素的平均含量和地殼中化學元素的平均含量有明顯的相關性,表明人體的組成與地球化學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圖13-8)。此外,不同元素在人體中的含量有明顯的差別。構成人體生命的元素可分為三類:①生命不可缺少的主要組成元素,由氧、碳、氫、鉀、鈉、鈣、鎂、氮、硫、磷、氯共11種元素組成,占人體元素含量的99.95%;②生命所必需但稍為過量或缺少就有害的微量元素,如鉬、鐵、鋅、銅、碘、氟、錫等;③生命不需要但易被人體吸收的有害元素,如鎘、汞、鉛、鈾等。
圖13-8 人體血液和地殼中元素含量的相關性
(據陶世龍等,2010)
微量元素保持適當的濃度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但如果缺乏或過量又會引起疾病或死亡。例如缺鐵會引起貧血疾病,但鐵的含量過多,則會引起急性鐵中毒、嘔吐、胃腸道出血,甚至死亡。有害元素如砷、汞、鉛、鋇等,當它們超過一定濃度時,就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人體中某種微量元素或有害元素的多少,與飲水、食物及空氣中的元素有關,而它們又與地殼表層岩石及土壤的化學成分有密切的關系,即與各地區的地質環境有關。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地質環境下,人體健康狀況有明顯差異。有些疾病的分布有顯著的區域性,特別是地方病的發生、發展明顯地受自然地球化學環境的控制,具有強烈的地帶性分布特徵。在地質環境中,以沉積岩為母岩形成的土壤,通常化學組分較全,而以岩漿岩為母岩形成的土壤,則往往缺乏某些必要的元素。在同一岩類地區的發病率,則與元素的遷移聚集有關。這是造成地方病的根本原因。
現已查明,有20多種地方病是由於原生地質環境中某些微量元素過多或不足所造成的。黑龍江、陝西等省流行的克山病,是一種病因尚未完全了解的地方性心肌病,主要發生在山區吃當地自產糧的農業人群中。20世紀70年代對發病區小麥、玉米和稻米的分析表明,有些病帶內這三種糧食的含硒量明顯偏低,一般都小於0.025×10 -6(非病帶則大於0.025×10 -6),說明克山病有些病帶處於低硒環境。1981年,曾對15個克山病區150萬人採取補充硒的辦法,使發病率幾乎降低為零。河南省食道癌發病率高的地區,多在安山岩和中更新統洪積層出露區,這些地區土壤和岩石中的銅、鋅、釩、鋯等元素含量偏高,人體過多地吸收了這些元素,使體內元素含量比例失調,從而導致食道細胞癌變。
由於工業生產或其他活動而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會嚴重損害人體健康,受污染的環境可稱為次生地質環境。在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河上游鉛鋅礦附近的一座煉鋅廠曾經排出大量未經處理的含鎘廢水,用這種水灌溉稻米引起「骨痛病」,患者體內的含鎘量比正常人高出100倍,病情嚴重者竟達到咳嗽都會使肋骨折斷。
早在17世紀中葉,就有人提出某些地方病的病因學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我國開始廣泛重視地質環境與健康和疾病的相關問題。近些年來,我國環境地質工作者與醫學界相結合,在防治地方病和環境污染引起的疾病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今後,研究原生或次生地質環境中化學元素的分配狀況對人體健康的關系,仍然是必須高度重視的科學內容。
Ⅱ 哪些元素是人體需要的哪些元素是對人體有害的
微量元素是人體所必需的,如:Fe(鐵)、Mn(錳)、B(硼)、Zn(鋅)、Cu(銅)、
常量元素是人體(生物體)所普遍大量存在的(含量高於總數的萬分之一)C(碳)、0(氧)、H(氫)、N(氮)、S(硫),鉀K,鈣Ca,鎂Mg等元素.
有害元素有Al,Hg,Pb,Ag,Pt等重金屬元素
此外,亦有資料認為鍶、砷、硼為人或動物所必需
:(1)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共8種,包括碘、鋅、硒、銅、鉬、鉻、鈷及鐵。(2)人體可能必需的元素,共5種,包括錳、硅、硼、釩及鎳。(3)具有潛在的毒性,但在低劑量時,可能具有人體必需功能的元素,包括氟、鉛、鎘、汞、砷、鋁及錫,共7種。
人體中的微量元素溶融在人體的血液里。如果缺少了這樣那樣的微量元素,人就會得病,甚至導致死亡。正常人每天都要攝取各種有益於身體的微量元素。即:鐵、鋅、銅、錳、碘、鈷、鍶、鉻、硒等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雖然在人體中需求量很低,但其作用卻非常大。如:「錳」能刺激免疫器官的細胞增值,大大提高具有吞噬、殺菌、抑癌、溶瘤作用的巨噬細胞的生存率。「鋅」是直接參與免疫功能的重要生命相關元素,因為鋅有免疫功能,故白血球中的鋅含量比紅血球高25倍。「鍶、鉻」可預防高血壓,防治糖尿病、高血脂膽石。「碘」能治甲狀腺腫、動脈硬化,提高智力和性功能。「硒」是免疫系統里抗癌的主要元素,可以直接殺傷腫瘤細胞。
Ⅲ 化學元素中哪些自然存在的元素對人體有害
重金屬離子是可以和蛋白質反應的所以有害,但是有一些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攝入過多也使有副作用的,比如說碘
Ⅳ 土壤對人體有危害的重金屬元素主要有幾種
土壤重金屬是指由於人類活動將金屬加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屬明顯高於原生含量、並造成生態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重金屬是指比重等於或大於5.0的金屬,如Fe、Mn、Zn、Cd、Hg、Ni、Co等;As是一種准金屬,但由於其化學性質和環境行為與重金屬多有相似之處,故在討論重金屬時往往包括砷,有的則直接將其包括在重金屬范圍內。由於土壤中鐵和錳含量較高,因而一般認為它們不是土壤污染元素,但在強還原條件下,鐵和錳所引起的毒害亦引起足夠的重視。土壤一旦遭受重金屬污染就很難恢復,因而應特別關注Cd、Hg、Cr、Pb、Ni、Zn、Cu等對土壤的污染,這些元素在過量情況下有較大的生物毒性,並可通過食物鏈對人體健康帶來威脅。1、重金屬的土壤化學行為進入土壤中的重金屬的歸宿將由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和物理與生物過程所控制。雖然不同重金屬之間某些化學行為有相似之處,但它們並不存在完全的一致性。當它們加入土壤後,最初的可動性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添加重金屬的形態,也就是說這將依賴於金屬的來源。在消化泥污中,與有機質相締合的金屬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僅有一小部分以硫化物、磷酸鹽和氧化物而存在。熔煉廠的顆粒排放物含有金屬氧化物;燃燒石油時,鉛以溴代氯化物形式排出,但在大氣和土壤中容易轉化為硫酸鉛和含氧硫酸鉛。由於形態的不同,進入土壤中的金屬離子的形態和量也很不相同,並直接影響重金屬在土體的遷移、轉化及植物效應。在不同土壤條件下,包括土壤的重金屬類型、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地、果園、林地、草場等),土壤的物理化學性狀(土壤的酸鹼度、氧化還原條件、吸附作用、絡合作用等)的影響,都能引起土壤中重金屬元素存在形態的差異,從而影響重金屬的轉化和作物對重金屬的吸收。1)土壤氧化-還原條件與重金屬的遷移轉化:土壤是一個氧化-還原體系,土壤水分狀況,土壤中有機質和硫的含量都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土壤中的氧化還原體系是一個由眾多無機的和有機的單質氧化-還原體系組成的復雜體系。在無機體系中,重要的有氧體系、鐵體系、硫體系和氫體系等。由起主導作用的決定電位體系控制。其中O2-H2O體系和硫體系在土壤氧化還原反應中作用明顯,對重金屬元素價態變化起重要作用。(1)O2-H2O體系:土壤中的氧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和灌溉水也可帶進以部分溶解氧。在水稻田中,稻根分泌的氧以及某些藻類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氣也是來源之一。(2)H2體系:在旱地土壤中氫氣是很少的,但在淹水狀態下的強烈還原狀態的土層中,往往有H2的積累。O2-H2O體系和H2體系是組成土壤氧化-還原體系的兩個極端體系,土壤中其它的氧化-還原體系則介於兩者之間。因此,這兩個體系就構成了土壤氧化-還原電位的上限和下限。(3)硫體系:土壤中的硫以無機和有機兩種形態存在,其含量一般在0.05%。在氧化條件下以硫酸鹽的形式存在;在還原條件下以硫化氫或金屬硫化物形式存在。金屬元素按其性質一般可以大致分為難溶性(氧化固定)元素和還原難溶性(還原固定)元素,例如,鐵、錳等屬於前者;鎘、銅、鋅、鉻則屬於後者。氧化-還原作用不僅會使重金屬元素還發生價態變化,而且還會使重金屬元素的形態發生變化。例如,在氧化還原電位低時(+100mv左右)砷酸鐵可還原成亞鐵形態,電位進一步降低,以致使砷還原為亞砷酸鹽,增強砷的移動性。相反,土壤中鐵、鋁組分的增加,又可能使水溶性砷轉化為不溶態砷。
Ⅳ 地質對人體傷害最大的五大元素,
人體所含元素差別極大,按其含量不同可以分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二大類。根據化學專元素的性質及其對屬人體的利弊作用,又通常將它們分為5類:①人體必需常量元素,這一類是被確認的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必需常量元素;②人體必需微量元素,是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必需微量元素;③人體可能必需微量元素,對這類微量元素在體內的形式尚缺乏研究,不能明確判斷是否為人類必需微量元素;④有毒元素,是已證明對人體毒性很大的元素;⑤非必需元素,是人體不需要的元素。
Ⅵ 有哪幾種元素對人體有害
有害
微量
元素
有
7
種
:鉛、鋁、鎘、銻、鉈、汞和砷。必需微量
元素
的缺少或過剩和專
有害
微量
元素
的增多屬,都會
對
人體
的健康造成危害。另外還
有
非必需微量
元素
8
種
:硼、銣、砷、硅、鋇、鈦、鈮和鋯,它們也是不能少的,否則也會影響健康的。
Ⅶ 環境中對人體有害的元素有哪些你知道其毒性機制嗎
環境中對人體有害的元素有哪些,其實環境中有很多有害的因素,但是人的身體體質好,都可以抵抗掉。
Ⅷ 哪些元素對人體有害
首先重金屬,其次一些金屬元素攝取過多也是有害的,比如鐵、鈉、鋁等
再次某些有毒非金屬元素,如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