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事件有什麼意思

地質事件有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15 05:01:21

A. 地質年代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年代。那麼以後來看現在 也是地質年代嗎

地質抄年代是百萬年為單位計量的,人類發展不足1萬年,地質年代中可以忽略不計。但是,由於人類製造的痕跡(建築、垃圾等)太多,在地層中能留下一定痕跡,數百萬年或億年後可以將人類界定為特殊的地質年代。 可以做為特殊的標志層。

B. 區域地質發展史與重大地質事件

縱觀遼東區域地質發展過程,有如下幾期重大地質事件(表3-3):

表3-3 遼東地區重大地質事件與成礦作用

1)2.8 Ga時期,鞍山運動。太古宙鞍山群發生較高級的(角閃岩相-麻粒岩相)區域變質作用,這也是本區古老層狀岩系劃歸太古宙地層的基本依據。

2)2.5 Ga,重大地質事件以大量的鉀質花崗岩的侵入為標志,也是元古宙與太古宙的分界。但由於本區缺失2.8~2.5 Ga的地層,證據尚不充分。這種情況與烏克蘭地盾中缺失2.8~2.5 Ga的堆積物有些類似(張秋生,1988)。

3)2.1 Ga,以富硼鈉質火山岩的噴發和鈉質火山岩為基底的硅鋁殼發生局部活化再侵位(淺色花崗岩)為特徵;同時稍晚表現為裂谷的收縮,形成了北緣碳酸鹽潮坪和一些陸緣蒸發盆地,沉積了巨厚的富鎂質碳酸鹽岩。

古元古代早期,華北地台處於拉張階段(李江海等,1998),遼東地區則發生大陸-陸間型裂谷運動(陳榮度等,1984,1994)。在裂谷早期拉張裂陷階段,中央凹陷區在富硼、富鈉質中偏酸性岩漿噴發的間歇期形成了火山-沉積型硼礦,它們與富鎂碳酸鹽礦物一起富集於含硼岩系的下部。同時,在北緣斜坡區發育有與酸性凝灰物質有關的層狀硫鐵礦(銅礦)床(張秋生,1988;邴貴先等,1990;Yang Z.S.et al.,1988;Wang A.J.,et al.,1998);中央凹陷區堆積的陸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碳酸鹽岩組合中有層狀鉛鋅礦形成,礦體與凝灰岩共生(張秋生,1988;蔣少涌等,1991;郭進京,1993;金頓鎬等,1993)。在裂谷發育晚期堆積的潮坪-蒸發相鎂質碳酸鹽岩建造(大石橋組三段)中含有巨厚的菱鎂礦(陳榮度等,1994;馮本智等,1995)。

4)1.9 Ga時期,發生呂梁運動。這次重大事件不僅使早元古代堆積物遭受了綠簾角閃岩相-角閃岩相區域變質及變形作用的改造,而且變形作用還具有塑流變形-塑性變形-脆性變形,這一造山期變形構造演化系列的特點。

呂梁運動對上述沉積的火山岩-碳酸鹽岩建造和礦物進行改造,形成了菱鎂礦、滑石礦、硼礦、水鎂石礦、蛇紋石、透輝石和透閃石等礦床(張秋生,1988;孫明希等,1990;陳從喜等,1998);層狀鉛鋅礦在區域變質變形中被改造成似層狀、角礫狀礦體(孟慶潤等,1995;商翎,1987;申永治,1995;秦松賢等,1994,1995)。

5)1.8~1.7 Ga時期,遼東地區裂谷閉合。主要特徵是伴隨北部地區輝長岩的侵入,西南地區磨拉石建造的堆積和環斑花崗岩的侵入為標志,表明遼東裂谷的結束和遼東古陸的最後形成。

6)中元古代—古生代,本區在原東西向構造基礎上活化,形成中元古代凹陷。

7)中生代,本區上升遭受剝蝕;同時開始了環太平洋構造-岩漿活動的疊加,發育NNE—NE向斷裂和中酸性火山沉積物。在燕山期的構造-岩漿活動中,遼東地區還產有重要的金礦床,如五龍金礦、隈子金礦、分水金礦、白雲金礦等(戴立軍等,1990;倪培,1991;王有維,1993;王文清等,1993;趙彥明等,1993;劉永勝,1996)。非金屬礦成礦作用表現為近花崗岩處富鎂質碳酸鹽岩建造蝕變成水鎂石。

8)新生代,繼承中生代構造格局,構造線方向為NNE—NE向。地幔熱柱活動,形成大面積溢流玄武岩。

C. 重大地質事件序列

地質事件是地史演化過程中,不同於正常地質歷史發展的突發性,或災變性,或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記錄。地質事件序列是在正確識別地質事件的性質和特徵的基礎上,運用多元同位素測年方法標定主要或特徵地質事件的時代而建立的。至今所收集到的阿爾金地塊中前寒武紀地質體的同位素測年數據顯示,該區從古元古代至古生代早期表現出3個明顯峰期年齡段(圖6-36):

1)1600~1800Ma,這些年齡數據主要來自中元古代海相地層中的基性火山岩夾層,代表了火山活動的時代。

2)800~1000Ma,數據主要來自於阿爾金榴輝岩帶中的花崗質片麻岩和富鋁片麻岩內。這些花崗質片麻岩的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與同碰撞花崗岩相似,是新元古代大規模碰撞造山運動的反映,同時也是阿爾金山岩群中富鋁片麻岩的早期變質年齡,也可能是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陸事件在本區的具體表現。

圖6-36 阿爾金山地區同位素測年統計頻率圖

3)400~530Ma,這個時期的年齡數據最多,是阿爾金北緣蛇綠混雜岩帶、阿爾金南緣基性—超基性岩帶中的主要基性岩殘片和高壓變質泥質岩的形成年齡,代表了阿爾金構造雜岩帶內各類岩石的主期變質年齡。高壓變質泥質岩的白雲母39Ar-40Ar坪年齡為(453.4±8.7)Ma和榴輝岩中變質鋯石U-Pb年齡為(503.9±5.3)Ma(劉良,1999),是本區早古生代碰撞事件的標志。岩石學、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研究表明,基性岩、超基性岩殘片的成因和形成環境復雜,阿爾金南北兩個混雜岩帶是不同時期不同性質岩石的構造拼合結果。柴水溝輝長岩的斜鋯石U-Pb法年齡為(402±21)Ma,代表了碰撞後裂解事件。

D. 關鍵地質事件

「地質事件是地史演化過程中,不同於正常歷史發展的突發性,或災變性,或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記錄」,而地質事件群則是「成因上有聯系、空間上相匹配、時間上有先後的一組地質事件,它比一個單獨事件更能深刻地反映地質歷史演化過程和特點」(陸松年等,2002)。在一組事件群中,通常有一個或少數幾個地質事件能夠折射這一組事件群的本質和特點,它們被稱為「關鍵地質事件(key event)」。當前全球前寒武紀地質研究工作呈現兩大重要趨勢,一是前寒武紀地質學與全球構造研究的結合,二是與地球系統科學的結合。前者表現為前寒武紀超大陸和超大陸旋迴的研究,繼羅迪尼亞超大陸以後,目前又開展了哥倫比亞超大陸的研究;而後者則體現在國際前寒武紀地質年表的重新修訂。無論是全球構造的研究,或者是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關鍵地質事件」的界定、性質、特點及時代均成為當代前寒武紀地質研究工作中的基礎和重點。2004年國際地層委員會提出的前寒武紀年表參考方案中,關鍵地質事件成為劃分「宙」和「代」的最重要標志,其中包括指示大氣圈氧富集的澳大利亞哈默斯利大鐵礦中第一層含赤鐵礦層和紅層的出現;指示地殼穩定化程度的巨型放射狀岩牆群;超大陸破裂過程中形成的大火成岩省以及動物生命的首次爆發等。

中央造山帶內保留7次重大地質事件群的地質記錄,它們分別是新太古代大陸增生事件、古元古代早期裂解事件群(2500~2300Ma)、2000~1900Ma的變質和深熔作用、約1800Ma的裂解事件群、1000~900Ma與造山作用有關的事件群、820~740Ma指示大陸裂解的事件群及早古生代與造山作用有關的事件群等。在這7 次事件群中,高壓—超高壓及麻粒岩相變質作用、淡色脈體(leucosome)指示的深熔作用、島弧火山岩及蛇綠岩殘片等被作為指示造山作用關鍵事件的地質記錄,而基性岩牆群、A型花崗岩、雙峰式火山岩等則被視為指示大陸裂解關鍵性地質事件的標志。

E. 地質災害指的是什麼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和人為地質作用,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災害事件。在我國,專主要地質災害包屬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縫、土地沙漠化、火山爆發等,其中除地震、火山爆發等災害外,其他大多數地質現象都是由人為因素引發的。據國土資源部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因地質災害(不包括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5~1/4。因此,減少或制止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及時採取防範和治理措施,是減少損失的主要途徑。

F. 天氣預報中的地質災害是什麼意思啊

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造成的惡化地質環境,降低了環境質量,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安全,並給社會和經濟建設造成損失的地質事件。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6)地質事件有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地質災害的分級

1、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的地質災害險情。特大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災情。

2、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大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

3、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中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

4、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小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3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

G.  重大地質事件及其演化

(1)本區最老的表殼岩是沂水岩群,其原岩的形成時代為3000Ma,原岩由泥砂質+雜砂質+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夾少量BIF組成,構成一個火山-沉積盆地。由於盆地四周被斷層所切割,其范圍和規模尚不清楚;原岩所處的大地構造環境總體上相當於島弧環境。

(2)在2900~2800Ma,區域上發生強烈俯沖,盆地下陷,降至30~35km深度,同時伴生緊密的同斜褶皺,地殼增厚。由於熱流的影響,發生第一次區域高溫麻粒岩相變質作用,使原有岩系形成各種麻粒岩和麻粒岩相片麻岩。

(3)隨之發生區域性拉張,在2700~2500Ma期間,深部的基性岩石(源岩來自虧損地幔)經部分熔融而產生的岩漿(有的與圍岩混染)在地殼深部多次沿沂水岩群的層間裂隙或斷裂上侵,由老到新先後有馬山岩體(蔡峪岩體)、雪山岩體的侵入。隨著深部熱流的增高,岩漿不斷部分熔融和分異,它們的侵位先後形成了英靈山岩體、林家官莊岩體以及大山岩體。馬山岩體最早侵入,時間在2700Ma左右。大山岩體侵入最晚,時間在2500~2400Ma間,相當於新太古代末到古元古代之初,這時大規模的岩漿作用宣告結束。

(4)在2550~2500Ma,岩漿岩在深部遭受區域性的麻粒岩相-高角閃岩相變質作用。在馬山岩體和雪山岩體的集中區,岩體遭受麻粒岩相變質,而在邊緣部分,如大山岩體主要經受角閃岩相區域變質。這兩種變質作用是同時且漸變的,說明當時中心部位熱流高,而邊緣部分熱流較低。在部分早期岩體與圍岩接觸部分,形成規模較小的邊緣混合岩化。

(5)隨後地體整體抬升,形成片麻岩-花崗岩穹隆,使周邊的變質表殼岩受到強烈擠壓;由於兩側擠壓應力的差異,從而產生不對稱的同斜褶皺。總體向南傾斜,形成若干傾沒的背向斜。大部分地段由於長期剝蝕,頂部剝落,同斜褶皺已被破壞,只能見到較陡傾的似單斜地層。

(6)大規模的區域岩漿活動和區域變質作用在2400Ma左右已基本結束,而岩漿活動結束的時間略晚於區域變質時間。在此期間,多次形成NE向和近NE向的韌性剪切帶,局部表現為糜棱岩化帶。

(7)據激光39Ar-40Ar法對角閃石和黑雲母(退變)的詳細測定,指示在2300Ma,1860Ma和1632Ma(詳見第八章),汞丹山地體曾發生抬升,使變質表殼岩和深成岩遭受不同期次的退變質作用。較晚生成的藍綠色普通角閃石包圍在輝石晶體邊部,其外緣又出現棕色黑雲母的包圍,即是不同期次抬升退變的證據。元古宙最晚一次的抬升為1600Ma,中生代以後郯廬斷裂帶的活動,對其現在的分布與地貌特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8)在中元古代和燕山期曾有多次小規模的各種岩脈的侵入,主要沿表殼岩和岩體的片理和裂隙侵入,說明汞丹山地塊在中元古代之前已完全固結和穩定。

綜上所述,汞丹山地塊重大地質事件的演化可總結成表10-1。

表10-1沂水地區汞丹山地塊重大地質事件演化簡表

H. 地質災害有哪些

地質災害有:

1、地裂縫: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產生開裂,並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的裂縫的一種地質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區時,便可成為一種地質災害。

2、地面沉降: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的下降運動(或工程地質現象)。

3、泥石流: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是一種災害性的地質現象。

4、岩土膨脹:由於其在土體中雜亂分布的裂隙及反復脹縮變形造成強度衰減的特性,所以常常給人類的工程建築帶來嚴重破壞,造成許多地質災害。

5、水土流失:易於發生水土流失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是造成中國發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8)地質事件有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或人為作用,多數情況下是二者協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層比較強烈地破壞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的岩土體移動事件。

2、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或者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其他部門或者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接到報告的,應當立即轉報當地人民政府。

3、地質災害發生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啟動並組織實施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將災情及其發展趨勢等信息報告上級人民政府。

4、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統一指揮和組織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工作。

I. 地質環境事件

2001~2013年,重要經濟區共發生地質環境事件857起。其中,滑坡364起,佔地質環境事件數量的42.5%;水土污染272起,佔31.7%;泥石流102起,佔11.9%;崩塌、地面塌陷和地裂縫119起,佔13.9%(圖7–13)。由此可見,滑坡和水土污染是重要經濟區最常見的地質環境事件。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共造成重要經濟區1919人死亡失蹤,約佔全國死亡失蹤人數的25.4%。

由於所處地質環境存在顯著差異,各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事件發生數量和類型也存在明顯差異。按數量統計,成渝經濟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地質環境事件最多,接近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事件總數的一半;其次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原經濟區(圖7–14)。按事件類型統計,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成渝經濟區、珠江—西江經濟帶、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以地質災害為主,地質災害佔地質環境事件數量的比例在70%以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長株潭城市群、京津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以水土污染為主,水土污染佔地質環境事件數量的比例在50%以上。按單位國土面積發生的地質環境事件數量統計,除江蘇沿海地區、長吉圖經濟區和河北沿海地區以外,其他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事件分布密度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說明重要經濟區由於人口密集、國土開發強度大,人為活動所引發的次生地質環境問題高於其他區域(圖7–15)。珠江三角洲地區地質環境事件分布密度最高,其次依次是成渝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京津地區、長株潭城市群、海峽西岸經濟區,說明這些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壓力較大,地質環境保護需求更加迫切。

圖7-13 2001~2013年重要經濟區各類地質環境事件發生情況

圖7-14 2001~2013年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事件數量對比

圖7-15 2001~2013年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事件分布密度

J. 地質發展歷史的重大事件及其歷史意義

  • 世界的地質發展歷史主要有三段,分別是:

一(遠古~1450)

遠古時代人類通過石器的採集和製作,逐步了解了岩石、礦物的某些性質。在經受地震、火山、洪水的災害並與之斗爭的過程中,逐步認識了大自然中的地質現象和過程。這一時期,人們對地球和地質現象的認識是直觀的,解釋是猜測的、思辨的,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岩石和礦物知識的積累最初,古代人類利用岩礦的物理性質,如硬度、解理等製造石器。中國的藍田人、北京人所用石器大都由硬度較大的石英質礦物和岩石製成。舊石器晚期,出現於山頂洞文化時的鑽孔石質飾物,表明人類對岩石、礦物的相對硬度有了一定認識。新石器時期,人類已利用天然寶石類礦物,如瑪瑙,葉蠟石等作飾品。陶器的燒制,如仰韶期的彩陶,龍山期的黑陶,說明幾千年前人類對粘土的性質又有了一定認識。商、周是中國青銅器鼎盛時期,那時所用的銅礦石主要是自然銅和孔雀石。中國古代用鐵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戰國時期,中國步入鐵器時代。

二地質學的奠基時期

(1450~1750)

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它使近代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1543)是自然科學脫離神學走上獨立的開端。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開拓了人們的視野。人們要重新認識自然,重新研究地球,並給予地球歷史以理性的解釋。這一切都為地質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地質哲學思想的初步發展科學地質學的建立,必須沖破神學的束縛。地球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物質世界自然發展的結果。法國的R.笛卡爾(1644)曾提出,地球以及其他天體是由以旋轉運動為固有性質的原始粒子組成,正是原始粒子的這種旋渦運動使太陽系生成。1749年,法國的<ag.-l.l.c.de布豐提出地球起源於太陽和彗星碰撞的災變說。1779年布豐用冷卻灼熱鐵球所需時間來推算地球的年齡,這個年齡的比聖經上所提的大10倍。布豐還明確地將上帝創世的7日改為地球史上的7個「紀」,全面地描述了地球自然發展歷史。其後,德國的I.康德和法國的P.S.H.de拉普拉斯先後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闡明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是逐漸冷凝生成的。


三地質學的形成時期

(1750~1840)

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法國大革命以啟蒙運動為先導,把矛頭指向封建主義。在啟蒙思想影響下,在歐洲科學考察和旅行探險盛行。地學研究從對地球的思辨性研究轉變為以野外觀察分析為主,地殼成為直接觀察研究的對象。具有近代意義的geology(地質學)一詞是由瑞士學者J.A.德呂克於1793年提出的。他認為,首要的是把地質學從博物學中分出來,地質學要把地球所呈現的現象與其原因結合起來研究。

地質考察旅行的興起人們對自然界的探索,需要進行實地考察。在中國首開先河的是16世紀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他詳細考察了中國西南廣大岩溶地區的100多個岩溶洞穴,並對鍾乳石、石筍等成因做了較為科學的解釋。歐洲的地學野外考察開始於18世紀下半葉。這是地質研究方法的一大進步。野外的研究使人們注意到廣大地區地形與構造的關系,真正開始解釋區域地質的歷史。這一時期,著名的地質旅行家有法國的J.-.蓋塔爾和N.德馬雷、英國的R.J.米切爾、瑞士的H.B.de索敘爾、德國的J.G.萊曼和P.S.帕拉斯等。蓋塔爾對火山地質、礦物分布以及化石、地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繪制的法國岩礦圖是世界第一幅表示礦產資源、岩石組成的地圖,因而被譽為「地質調查之父」。米切爾對地表岩層帶狀分布的原因作了合理的說明,指出是原始水平岩層褶皺後,頂部遭受剝蝕夷平的結果。德馬雷對法國、義大利火山地質作了長期考察,發表了許多有關火山地質的專著,並得出<a玄武岩是<a火成岩的結論。索敘爾是系統考察阿爾卑斯山脈的第一位地質學家。他對岩層的構造、岩石成因和化石做了多方面的觀察,發表了《阿爾卑斯旅行》(1779~1796),為後來阿爾卑斯構造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帕拉斯曾率隊到俄國東部地區進行為期6年的考察探險,又對俄國南部、烏拉爾以及中亞阿爾泰山地區進行了考察。他在《山脈構造的討論》(1777)一書中,將山脈構造劃分為山脈的原生帶、山脈的鈣質帶和山脈的堆積帶3部分,並指出從山脈的中央到外側,岩層年代逐漸變新,傾角愈來愈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