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水文地質條件主要有哪些因素

水文地質條件主要有哪些因素

發布時間: 2021-02-15 03:56:11

工程地質條件的要素是什麼

(1) 地層的岩性:是最抄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 相關書籍 、產狀、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 (2) 地質構造:也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 (3) 水文地質條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化學成分等。 (4) 地表地質作用: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 (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路線的選擇。

❷ 水文地質條件的分類

水文來學開始主要研究陸地表面的河自流、湖泊、沼澤、冰川等,以後逐漸擴展到地下水、土壤水、大氣水和海洋水。
① 傳統水文學按研究的水體來進行劃分:河流水文學、湖泊水文學、沼澤水文學、冰川水文學、海洋水文學、地下水水文學(水文地質學)、土壤水文學、大氣水文學等。
② 由水文學採用的實驗方法,派生出三個分支學科:水文測驗學、水文調查、水文實驗。
③ 由水文研究內容分為:水文學原理、水文預報、水文分析與計算、水文地理學、河流動力學等。
④ 作為應用科學,水文學分為:工程水文學、農業水文學、土壤水文學、森林水文學、城市水文學等。
⑤ 隨新科學、新技術的發展和引進,出現新分支:隨機水文學、模糊水文學、灰色系統水文學、遙感水文學、同位素水文學等。

❸ 水文地質條件分析

依據水文地質的調查分析,主要分析是否有井泉露頭,水位、補給的源頭是內什麼?含水層的厚容度和岩性?區域水文地質的特徵如何?地質資料的分析注意地層岩性的特點和導水性、滲透性、保溫性、熱導率等指標,基本判斷該區斷裂的分布和走向,可能賦存地下水的地質條件和特徵。

❹ 水文地質條件一般是指什麼

通常把與地下水來有關的問源題稱為水文地質問題,把與地下水有關的地質條件稱為水文地質條件。
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建設的需要,水文地質學又分為區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供水水文地質學、礦床水文地質學、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學等分支學科。近年來,水文地質學與地熱、地震、環境地質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滲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領域。

❺ 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怎麼分析

工程地質條件分抄析:

工程襲地質條件是指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條件總和,它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質、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地質作用、自然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幾個方面。

主要通過以下幾點對不同地區進行具體分析:

1、對工程場地穩定性與適宜性分析、評價。

2、對工程場地環境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在評價場地自然條件的同時,還應預測工程與場地的相互影響及可能引發的工程地質問題。

3、為設計提供地質參數。

4、根據場地地質條件,為設計提供工程措施意見。

水文地質條件分析:

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

因此根據分析地點具體特徵根據以上要素進行分析。

❻ 水文地質條件

1.含水層及其特徵

在礦區,地下水含水層系統包括侏羅-三疊系阿加德茲群砂岩含水層系統和二疊系伊澤固安達組長石砂岩含水層系統。

圖8-9 研究區花崗岩的分布與鈾的來源示意圖

第一含水層系統侏羅-三疊系阿加德茲群砂岩層在阿澤里克穹窿中部缺失,主要分布在以穹窿斷裂構造帶為界的外部地區。在穹窿西翼、北翼和東翼,阿加德茲群砂岩層均出露地表,呈狹長帶狀,與大氣降水相連,在雨季有一定的降水補給。該含水層受穹窿和斷裂構造作用的影響,地下水在部分地段富存。在穹窿東翼,阿加德茲群砂岩與其頂部阿薩烏阿組砂岩出露地表,區域斷裂形成的次級斷裂和裂隙發育,成為導水和阻水構造,在其附近形成泉群。阿澤里克村附近的泉群就是在次級斷裂裂隙的導通下出露地表形成眾多湧泉。在穹窿北翼,IR礦床區,該含水層埋深達200m以上。在穹窿西翼和西北翼G礦床和T礦床分布區,含水層系統部分出露地表,沿岩層傾向逐漸變深,主礦體含水層系統埋深分別為60m和70m以下。在穹窿南翼,由於地層整體下沉,該含水層系統深埋於地下。受區域性地下水補給作用,在斷裂構造的阻隔作用下,南翼成為很好的含水層儲水地帶,地下水相對富集。

第二含水層系統為二疊系伊澤固安達組長石砂岩含水層。該含水層系統在穹窿核部為潛水含水層,在穹窿核部,因伊澤固安達組砂岩含水層隔水頂板被剝蝕,砂岩大面積出露地表,成為潛水含水層。Gueleli村東部和Teguida-In-Tessoum村附近出現的湧泉,即為該含水層地下水。而在礦區其他部位,該含水層系統均深埋於地下,為深層承壓含水層。在穹窿南部,該層地下水含水層系統埋深在200m以下。

2.礦區水文地質特徵

在礦區,分布有T礦、G礦和IR礦3個礦床。這3個礦床含鈾礦層均為下白堊統阿薩烏阿組砂岩層,該岩層多為緻密粉砂岩和細砂岩,其透水性較弱,含水量較少。而其底部則為礦區的第一含水層阿加德茲群砂岩含水層,為承壓含水層,其承壓水頭高度較高,均接近地表,部分地段高出地表。

(1)T礦床水文地質

在T礦床,含水層岩性為細砂岩、(中)細粒砂岩、(中)粗粒砂岩,厚度在7.5~14.6m之間。在礦床范圍內隨著岩層走向其深度逐漸加深,厚度有所變化,岩性總體變化不大。從T礦床岩心取樣資料來看,該岩層斷裂裂隙不發育,而節理、層理發育,在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岩石組成顆粒逐漸變粗,且膠結固化度降低,孔隙度增大,表明含水層越往底部滲透性越好,儲水能力越優良。

T礦床含水層頂板隔水層主要為白堊系泥岩、粉砂質泥岩,沿走向及傾向岩性變化不大。從整體上看(除穹隆頂部被剝蝕外)含水層隔水頂板厚度較大,膠結固化程度較高,隔水性較好。而含水層隔水底板也為泥岩和粉砂質泥岩,膠結較緻密。

T礦床含礦層地下水為承壓水。根據T礦床內水文孔SHW-T2資料,T礦床頂板地下埋深為68.93m,地下水承壓水位為地面以下11.7m。

T礦床地下水為弱鹼性微鹹水,pH值為8.8,水溫23.9℃,無色透明,總礦化度為2.27g/L,總硬度為78.4mg/L,屬軟水。按地下水離子成分含量,其水質類型為Cl-HCO3-Na型,即氯重碳酸鈉型水;按成因類型分類,其地下水類型為NaHCO3型,為蘇打化區地下水,表明為陸相成因。

(2)G礦床水文地質

G礦床位於背斜構造西翼,區域性阿澤里克斷裂構造西端的尾部。由於受東西向區塊的擠壓,斷裂構造末端變異、錯斷,斷距達750m,次級構造發育且無序,呈網格狀展布。由於礦床含水層地下水為區域性補給,這些構造無疑加大了地下水的水力聯系,含水層厚度加厚為13.5~23.1m。

G礦床含礦層阿薩烏阿組砂岩含水層因受構造作用,從地表出露處沿岩層傾向逐步埋深於地下深部。其隔水頂板與區域地質條件相同,為白堊系伊臘澤爾組泥岩和粉砂質泥岩,是良好的隔水層頂板;其底部因與礦區第一含水層侏羅-三疊系阿加德茲群砂岩含水層連通,涌水量較大,受次級構造影響,水文地質條件較為復雜。

G礦床第一含水層地下水為承壓水。根據SHW-G2水文孔資料,其頂板埋深為59.50m,承壓水位高度溢出地表,為承壓自流。地下水為弱鹼性鹹水,無色透明,pH值為8.6,水溫28℃,礦化度為6.57g/L,總硬度為40.24mg/L,屬極軟水。按地下水離子成分含量,其水質類型為Cl-Na型,即氯化鈉型水;按成因類型分類,其地下水類型為NaHCO3型,為蘇打化區地下水,表明為陸相成因。

(3)IR礦床水文地質

在IR礦,含礦層分布於下白堊統下部阿薩烏阿組的砂岩中,其底部為侏羅-三疊系阿加德茲群砂岩第一含水層;頂部為白堊系伊臘澤爾組紅褐色泥岩,沿岩層傾向逐漸加深,至主礦床頂板埋深在190多米,是良好的隔水頂板。在近地表的第四系鬆散堆積層中,孔隙度較大,但是其上部多為隔水較好的黏土層,含水量極少。

IR礦分為兩個含水層:其一為第四系洪積含水層,其補給來源於大氣降水,地下水位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雨季地下涌水量增加,枯水期地下涌水量減少;其二為阿薩烏阿組砂岩弱含水層,從不同水文孔承壓水頭高度不同情況來看,其地下水補給來源主要來自底部侏羅-三疊系阿加德茲群砂岩組第一含水層越流補給和區域性地下水補給。

含水層岩性主要為細砂岩、(中)細粒砂岩和(中)粗粒砂岩。在礦床范圍內只在深度和厚度上有所變化,岩性變化不大。從岩心地質編錄資料來看,斷裂構造不甚發育,節理、層理發育,充填物多為鈣質,含水層厚8~16m,沿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岩石顆粒逐漸變粗,且自上而下膠結固化度降低,空隙度加大。

頂底板隔水層岩性主要為灰色泥岩、灰褐色粉砂質泥岩,硅質膠結,沿走向及傾向上岩性變化不大,從整體上看頂板厚3~5m,大於底板厚度,膠結固化程度高,底板次之。

IR礦床地下水為弱鹼性鹹水,無色透明,pH值為8.4,水溫23.60℃,礦化度為9.06g/L,總硬度為78.4mg/L,屬軟水。按地下水離子成分含量,其水質類型為Cl-Na型,即氯化鈉型水;按成因類型分類,其地下水類型為NaHCO3型,為蘇打化區地下水。

❼ 水文地質條件是什麼

水文地質條件是指地下水埋藏、分布,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水質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質條件等的總稱。

❽ 水文地質條件的介紹

通常把與地下水有關的問題稱為水文地質問題,把與地下水有關的地質條件回稱為水文地質答條件。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建設的需要,水文地質學又分為區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供水水文地質學、礦床水文地質學、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學等分支學科。近年來,水文地質學與地熱、地震、環境地質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滲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領域。

❾ 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

研究區處於黃河沖積平原,全區均為第四紀鬆散地層堆積,地下水就賦存在這些厚度巨大而分布廣泛的地層孔隙中,鬆散岩類中地下水的賦存條件,主要取決於含水層分布范圍的大小、厚度、顆粒的粗細和結構的緻密程度。一般來講,含水層分布面積廣、厚度大、顆粒粗、結構疏鬆,賦存條件就好,反之就差。本區各時代含水層從上到下,時代由新到老重疊覆蓋,孔隙率也由新到老逐漸變小,這是因為時代新的壓密程度較低,較鬆散,時代老埋藏深,壓密程度高,故地下水賦存條件由新到老逐漸變差。

黃河沖積平原淺層水由於古黃河多次改道古河道分布面積廣大,砂層顆粒粗,厚度大,結構鬆散,孔隙大,這對地下水的賦存與分布是極為有利的條件。西部條形崗地淺層水由於含水砂層顆粒細,厚度小,或者無砂層,地下水賦存條件較差。

深層地下水在不同地區、不同深度都埋藏有較厚的中粗砂、中細砂含水層,給地下水的存在和富集形成了較大的空間,地下水缺少儲存的空間,而在300m深度以下有厚層的中粗砂含水礫石,其賦存條件較好。

研究區含水層的岩性、地下水的埋藏深度以及地下水的補徑排對氟的遷移富集起很重要的作用,以下將分別進行闡述。

(一)含水層岩性的影響

研究區含水層岩性決定含水層的透水能力,而含水層的透水性好壞往往又決定地下水交替的快慢。如果含水層的透水性好,包氣帶的淋洗水進入含水層後,可及時被帶走,有利於土壤的脫鹽;另外由於徑流條件好,地下水交替積極,潛水的礦化度往往也相對較低。反之,如果含水層的透水性差,來自包氣帶的淋洗水難以排走,導致土壤向積鹽方向發展,造成土壤的鹽漬化。例如,在一些乾旱、半乾旱地區,雖然潛水埋藏深度小於支持毛細帶的最大上升高度,但潛水含水層(砂礫石層)透水性極佳,往往見不到鹽分聚集現象。

另外,含水層由粒徑較細的顆粒(如黏性土)組成時,這些細顆粒的物質可以吸附周圍環境中的氟,使含水層中氟的背景值變大,這時在一定的水化學條件下進入地下水中的氟也會相應地增多,容易出現高氟地下水。

在研究區北部、東部以及南部的大部分地區為黃河沖積平原、古河道主流帶地區,含水層上游以含礫石、中粗砂為主,下游以中細砂為主,為黃河古河道河床相堆積。含水砂層頂板埋深上游10m左右,下游可達20m。覆蓋層岩性為亞砂土夾亞黏土,局部為粉砂,與下層含水層構成上細、下粗的「二元結構」。在古河道主流相和泛流相沉積中易形成這種典型的二元結構,為黃河沖積平原分布面積最大的含水層類型。上部為亞砂土、亞黏土等組成的弱含水層,下部為穩定的含水砂層。主流相含水砂層,以細砂、中細砂、中粗砂為主,厚度一般為10~35m,以HCO3-Ca,HCO3-Ca·Mg,HCO3-Na·Mg,HCO3-Mg·Na型水為主,氟含量一般小於1mg/L。

中牟縣蘆崗、大馬寨,開封縣榆園、三里寨、半坡店,杞縣城南—裴庄店,通許縣城南—太康縣楊廟,扶溝縣呂潭—太康縣、鄢陵板橋、縣城—馬欄,尉氏縣朱曲及臨近條形崗地的黃河沖積平原的邊緣地帶,屬於泛流帶和泛流邊緣帶沉積。含水層顆粒細,厚度比較薄,地下水徑流條件較差,因而水質也比主流帶差,易形成高氟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為HCO3-Na·Mg型水,HCO3·Cl-Na·Mg·Ca型水,HCO3·SO4·Cl-Na·Mg型水,局部地區為SO4·Cl-Na·Mg型水,礦化度較高,一般為1~3g/L的微鹹水。

(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影響

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影響潛水蒸發能力的大小,當地下水位埋深不大時,潛水的蒸發作用強烈,容易引起毛細上升,深層的地下水進入淺層,而潛水又被大量蒸發而濃縮,從而使氟離子含量升高。

地下水埋藏深度對高氟富集的影響在前文中已有闡述,在此不再進行贅述。

(三)地下水補徑排的影響

1.地下水的補給

研究區地下水的補給分為垂直補給和水平補給兩種,而以垂直補給為主。垂直補給以大氣降水為主,其次為河流、渠系及灌溉回滲補給。大氣降水的補給與降水量大小、降水強度、包氣帶岩性、土壤含水量、地形條件、地下水位埋深及植物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影響降水入滲補給量的大小,但在一般情況下,降水入滲補給量隨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隨地下水位埋深增大而減少,包氣帶岩性越粗、地形越平坦、地下水徑流越遲緩、土壤含水量越少、植被越密集則補給量越大,反之則越小。

本區廣大平原區地形平坦,地表徑流遲緩,岩性以亞砂土為主,地下水位埋深為3~4m,部分為1~2m,少數為4~6m,這對降水補給十分有利。尉氏縣西部條形崗地,起伏較大,地表徑流較好,降水補給條件稍差。

本研究區的地下水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其次在雨季部分河流補給地下水,旱季則排泄地下水。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對降水補給十分有利。隨著降水入滲,包氣帶中的含氟組分在溶濾作用下隨之遷移到地下水中。

2.地下水的徑流

地下水水平徑流條件較好,有利於氟的遷移擴散,水氟含量較低;水平徑流滯緩,則為氟的累積富集提供了有利條件。

研究區內的條形崗地,包括尉氏縣西部崗地以及召陵崗地帶,由於地形起伏大,地下水徑流條件好,不利於氟的富集,故形成礦化度低的淡水;而東部廣闊的黃河沖積平原,地形平緩,地下水徑流緩慢,尤其是崗間的帶狀窪地、槽形窪地、碟形窪地等微地形、地貌,地下水流動滯緩,又屬於地下水的排泄匯聚點,故易形成高氟地下水。

淺層地下水徑流受地形、補給來源和含水層岩性的控制,研究區西部崗地(主要分布在中牟縣黃店和尉氏縣大橋以西)地形起伏較大,水力坡度也較大,自西向東、東北、東南呈放射狀緩慢向下游流動,水力坡度為1/200~1/1000,地下水的徑流相對較強,有利於氟的遷移。其他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地下水水力坡度上游為1/2000、下游為1/4000~1/6000,順地面坡降由西北向東南流動,地下水的流動相當滯緩,容易造成氟的富集。

在平原區內,受微地貌和古地形的影響,往往形成局部的高氟和低氟地下水區。例如,在黃泛平原區,古河道分布較廣,徑流條件較好,形成局部的高滲透性透鏡體,氟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就比較低。而在徑流條件差的閉塞低窪區,經過長期的水-岩作用,礦化度較高,促使氟向該處集中。

3.地下水的排泄

蒸發是研究區地下水排泄的主要形式,由於包氣帶岩性和地下水埋深均不同,其蒸發強度也不相同。我國蒸降比為1的地帶可以大致看作高低氟地下水的分界區,蒸降比越大,水氟的濃縮特徵越明顯,這種濃縮特徵在以鬆散均質沉積物構成的平原區尤為顯著。在地下水位埋深為1~2m的地區,蒸發量最大,地下水位埋深在4m以下的地區蒸發量微小。研究區蒸降比達到2,地下水位埋深一般2~4m,部分地區1~2m和4~6m,地表岩性尤以亞砂土為主,毛細管作用強烈,蒸發量大,十分有利於氟的濃縮富集。

綜合各方面因素可以得出:地下水補徑排條件不同,對氟富集的影響不同。可歸結為:補排類型為入滲-蒸發型的地區,有利於氟的濃縮富集,常為高氟地下水分布區。該地區主要分布在水位埋深小於2m的地區,面積較小,以降水入滲補給為主,其次為河渠水與灌溉水的補給;地下水水平徑流滯緩,或崗間窪地地帶的地下水匯聚點。開采水平極低,蒸發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地下水位埋深淺、含水層岩性細,有利於地下水的蒸發,易形成高氟地下水。反之,則不易形成高氟地下水。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