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是屬於什麼地質
Ⅰ 敦煌石窟是哪個朝代的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回國、北朝、隋答、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攝制的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首映。紀錄片以亞洲文明對話為題材,向人們展現了不同文明之間命運相通、文化相通、藝術相通的奇妙關聯。
Ⅱ 我國三大石窟分別是什麼岩石
我國三大石窟分別是:莫高窟:砂岩;雲岡石窟:變質岩;龍門石窟:石灰岩;。
三大石窟位於甘肅省的敦煌市、莫高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492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2)敦煌石窟是屬於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莫高窟,三大石窟之首,莫高窟一共有700多個洞窟,4.5為你平方米的岩畫,2400多尊用泥做的五顏六色雕塑,一起它仍是現在國際上留存內容最為豐厚、規劃最為大的釋教石窟。是三大石窟中最早被列入國際萬文遺產的石窟,時刻是1987年。
雲岡石窟,長度有一公里左右,氣勢磅礴,佛像許多,現在保存洞窟有45個,5萬多個造像,250多個窟龕,顯現了古時分我國優異的石窟藝術,就其間曇曜五窟來說,石窟里邊規劃謹慎,巨細共同,是我國釋教石窟藝術的代表作。
龍門石窟,長達有一公里左右,現在留存的窟龕2345個、碑文題記2800餘品、造像10萬余尊、佛塔70餘座。龍門石窟閱歷朝代許多,存留時刻長,保存許多什物形象和文字材料在必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明、宗教等方面的發展變化。
Ⅲ 甘肅敦煌屬於哪個地區
甘肅敦煌地理分區屬於西北地區,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位於甘肅省西北部,隸屬甘肅省酒泉內市管轄。容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降水由東向西逐漸減少)。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乾燥,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多風,夏季酷暑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
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西部(3省、3區)
Ⅳ 敦煌莫高窟屬不屬於中國
屬於呀。
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回秦時期,歷答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1]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Ⅳ 敦煌莫高窟是屬於中國三大石窟之一嗎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的其一個,它聚集了建築,雕塑以及繪畫於一體,不僅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料,還有超凡的藝術價值。敦煌莫高窟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先秦時期,因為經濟發展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莫高窟的文化融合了西域以及外來的藝術。而它的藝術價值也決定了它成為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
莫高窟在傳承中原漢族文化的同時,還吸收了外來的展示方法,變成了現在的中國民族風格特色的敦煌莫高窟。同時也讓後代的學者們研究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的關系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敦煌莫高窟是人類文化藝術財富。
Ⅵ 敦煌石窟簡介
敦煌石窟中國甘肅敦煌一帶的石窟總稱。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榆回林窟、東千佛洞及肅北蒙古族自答治縣五個廟石窟等。有時也專指莫高窟。莫高窟在今甘肅省敦煌市中心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歷經北涼、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繼鑿建,到唐時已有1000餘窟龕,經歷代坍塌毀損,現存洞窟492個。保存著歷代彩塑2400多尊,壁畫4.5萬余平方米,唐宋木構窟檐5座。洞窟最大者高40餘米、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過幾十厘米。窟外原有殿宇,有木構走廊與棧道相連。壁畫有佛像和佛經故事、佛教史跡、神話等題材,構圖精美,栩栩如生。造像均為泥制彩塑,分為單身像和群像。造型生動、神態各異,最大者高33米,最小者僅0.1米。壁畫除佛教題材外還繪有出資建造石窟的供養人像和耕作、狩獵、捕魚、婚喪、歌舞、雜技、旅行等生產、生活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