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質奇觀是怎麼回事
Ⅰ 喀斯特地貌的地質作用
中國現代喀斯特是在燕山運動以後準平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老第三紀時,華南為熱帶氣候,峰林開始發育;華北則為亞熱帶氣候,至今在晉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嶺地區還遺留有緩丘一窪地地貌。但當時長江南北卻為荒漠地帶,是喀斯特發育很弱的地區。新第三紀時,中國季風氣候形成,奠定了現今喀斯特地帶性的基礎,華南保持了濕熱氣候,華中變得濕潤,喀斯特發育轉向強烈。尤其是第四紀以來,地殼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隨之迅速發育,類型復雜多樣。隨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氣候帶頻繁變動,但在交替變動中氣候帶有逐步南移的特點,華南熱帶峰林的北界達南嶺、苗嶺一線,在湖南道縣為北緯25°40′。在貴州為北緯26°左右。
這一界線較現今熱帶界線偏北約3~4個緯度,可見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現代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中國東部氣溫和雨量雖是向北漸變,但喀斯特地帶性的差異卻非常明顯。這是因為受冰期與間冰期氣候的影響,間冰期時中國的氣溫和雨量都較高,有利於喀斯特發育。而冰期時寒冷少雨,強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發育。但越往熱帶其影響越小。在熱帶峰林區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斷續發育的條件,而從華中向東北則影響越來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強度向北迅速降低,使類型發生明顯的變化。廣大的西北地區,從第三紀以來均處於乾燥氣候條件下,是喀斯特幾乎不發育的地區。
Ⅱ 什麼是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廣的碳酸鹽岩)經以溶蝕為先導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發育的特殊地貌。
喀斯特一詞取自南斯拉夫西北部喀爾斯高原地名,19世紀中葉被引進為喀斯特區一系列作用與現象的總稱,現已成為國際通用術語。中國喀斯特現象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2400年前。距今約300多年前徐霞客已專門研究並記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與洞穴。
喀斯特地地貌特別受岩性為主的地質背景及氣候為主導的地理環境的控制。其基本類型,按岩性分為碳酸鹽岩喀斯特、石膏和鹽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為裸露型、覆蓋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發育程度分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氣候地貌分為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喀斯特;按垂直動力帶分為滲流(充氣)帶、淺潛帶(飽水)帶和深部喀斯特。
Ⅲ 喀斯特地貌是怎樣形成的
「喀斯特」一詞源於前南斯拉夫的一個地名.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內蝕作用和伴隨的機械作用形成容各種地貌。
地表附近有節理發育的緻密石灰岩;2、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環通暢。石灰岩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發生溶解,而這種水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縫滲透到石灰岩中,將石灰岩溶解並帶走。由於地表物質也被流水帶走,還沒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Ⅳ 喀斯特地貌是怎麼形成的
喀斯特作用是水對可溶性岩石(碳酸鹽岩、石膏、岩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專為屬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喀斯特作用形成千姿百態的地貌就是喀斯特地貌,例如石芽、溶溝、溶洞、豎井、落水洞、石筍、石柱、鍾乳石、溶蝕窪地等。
我國的路南石林、廣西桂林山水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Ⅳ 喀斯特地貌是怎麼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又稱岩溶。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為特徵的地區。是地下水對可溶性塊狀石灰岩溶蝕的結果。喀斯特一詞原指亞得里亞海達爾馬提亞沿岸的石灰岩地區,現已用於類似的一切地區。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極為零散的地區,如法國的科斯、中國的廣西、美國的肯塔基州等。促使喀斯特發育的條件是:1、地表附近有節理發育的緻密石灰岩;2、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環通暢。石灰岩(碳酸鈣)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發生溶解,而這種水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縫滲透到石灰岩中,將石灰岩溶解並帶走。由於地表物質也被流水帶走,還沒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節理發育的垂直裂縫逐漸加寬、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當雨水沿地下裂縫流動時,就不斷使裂縫加寬加深,直到終於形成洞穴系統或地下河道。狹窄的垂直縱向豎井與這些河道聯通,使地表水得已順暢地經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數都是喀斯特區。我們在照片中常見到的岩溝、天生橋、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區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夠大且頂部接近地表面,則洞頂會發生坍塌。這樣就會產生名叫落水洞的窪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特徵,常常合並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稱「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並由石灰岩中不溶殘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蓋。有些地區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來的物質形成可以耕種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區,所有降水都完全滲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區連生活用水都難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則可能會出現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過地表面,然後再次消失於地底下。
根據不同分類原則,劃分為許多不同的類型。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按海拔高度分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按發育程度分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水文特徵分為:充氣帶喀斯特、淺飽水帶喀斯特、深部喀斯特。按形成時期分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現代喀斯特等。還有生物喀斯特等。喀斯特作用以外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礫岩、角礫岩、砂岩)、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區的熔岩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該區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溝、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窪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負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喀斯特地貌有豎井、芽洞、天生橋等。
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學理論上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喀斯特區有許多不利於生產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預防。如有些地區因喀斯特發育使地表嚴重缺水,或在雨季時地表水來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窪地積水成災,影響農業生產;喀斯特洞穴導致壩區、庫區發生滲漏;采礦或開挖隧道時發生涌水;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導致地面的塌陷;路基或鐵路建築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但是,喀斯特區也有大量有利於生產的因素。如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運動和貯存的良好場所,可利用洞穴作為地下水庫,進行發電和灌溉;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質良好,宜於灌溉、飲用,且有承壓性,便於開發利用;喀斯特礦泉、溫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氣體,在醫療上價值很大;喀斯特區的礦產資源較豐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種沉積礦產最為豐富。近年來,隨著石油、天然氣的勘探和開采,發現古喀斯特潛山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喀斯特區的奇峰異洞、明暗相間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Ⅵ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喀斯特地貌在地質上是這樣定義的:
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回石(大多為石灰岩答)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
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喀斯特地貌主要類型有:溶溝、石芽、石林、峰叢、峰林、孤峰、落水洞、溶斗、干谷、盲谷和溶洞等。
所以分析成因就兩方面啊:
第一:要有可溶性的岩石;
第二:要有溶解岩石的水,最好是流水。
Ⅶ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喀斯特地貌形成為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區,地表崎嶇不平,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1、村莊多數位於山腳山坡下或災害點下游,滑坡、崩塌十分發育; 2、岩石裸露的山區。由於植被退化,岩石風化、節理、裂隙發育,導致岩石碎裂,山體(危岩)崩塌較發育; 3、各類采礦區。露天採石場不規范的開采方式,給崩塌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井下開采,由於地壓影響和廢碴、尾礦的隨處堆放,常造成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4、大、中型水庫的環山渠道。由於渠道開挖時,破壞了山體的完整性,加上部分渠道年久失修,遇上連續降雨,土層水份飽和,塌岸、滲漏、潰決等,容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危及下游的公路、村莊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5、倚山而建的各類建築物。由於在山腳或山坡修建房屋,人為地促使山體邊坡破壞,或在岩體斷裂面上修建各類建築物,加大主動岩體的重量,從而人為地引起滑坡的發生; 6、是城鎮建設。由於歷史原因,原城鎮建設大多沒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房屋密集,加上大量抽取地下水,常形成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
中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在雲貴高原
Ⅷ 什麼是喀斯特地貌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碳酸鈣+二氧化碳+水→碳酸氫鈣---CaCO3+CO2+H2O=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形。2007年6月27日,正在此間舉行的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經過審議,同意將雲南石林、貴州荔波和重慶武隆「捆綁」申報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形成原理】
促使喀斯特發育的條件是:
1、地表附近有節理發育的緻密石灰岩;
2、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環通暢。
石灰岩(碳酸鈣)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發生溶解,而這種水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縫滲透到石灰岩中,將石灰岩溶解並帶走。由於地表物質也被流水帶走,還沒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節理發育的垂直裂縫逐漸加寬、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當雨水沿地下裂縫流動時,就不斷使裂縫加寬加深,直到終於形成洞穴系統或地下河道。
狹窄的垂直縱向豎井與這些河道聯通,使地表水得已順暢地經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數都是喀斯特區。我們在照片中常見到的岩溝、天生橋、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區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夠大且頂部接近地表面,則洞頂會發生坍塌。這樣就會產生名叫落水洞的窪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特徵,常常合並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稱「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並由石灰岩中不溶殘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蓋。
有些地區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來的物質形成可以耕種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區,所有降水都完全滲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區連生活用水都難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則可能會出現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過地表面,然後再次消失於地底下。
【種類】
▲按其發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種。
1)地表水沿灰岩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岩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m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繼續進行。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根據不同分類原則,劃分為許多不同的類型。
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
按海拔高度分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
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
按發育程度分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
按水文特徵分為:充氣帶喀斯特、淺飽水帶喀斯特、深部喀斯特。
按形成時期分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現代喀斯特等。還有生物喀斯特等。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該區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溝、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窪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負地形;
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
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喀斯特地貌有豎井、芽洞、天生橋等。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學理論上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利弊】
◆喀斯特區有許多不利於生產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預防。
1.如有些地區因喀斯特發育使地表嚴重缺水,或在雨季時地表水來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窪地積水成災,影響農業生產;
2.喀斯特洞穴導致壩區、庫區發生滲漏;
3.采礦或開挖隧道時發生涌水;
4.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導致地面的塌陷;
5.路基或鐵路建築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
◆但是,喀斯特區也有大量有利於生產的因素。
1.如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運動和貯存的良好場所,可利用洞穴作為地下水庫,進行發電和灌溉;
2.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質良好,宜於灌溉、飲用,且有承壓性,便於開發利用;喀斯特礦泉、溫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氣體,在醫療上價值很大;
3.喀斯特區的礦產資源較豐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種沉積礦產最為豐富。近年來,隨著石油、天然氣的勘探和開采,發現古喀斯特潛山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4.喀斯特區的奇峰異洞、明暗相間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世界和中國的分布】
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極為零散的地區,如法國的科斯、中國的廣西、美國的肯塔基州等。
中國幾乎各省、自治區都有不同面積的石灰岩的分布,出露地表的總面積約有l3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5%。被埋藏於地下的則更為廣泛,有的地區累計厚度可達幾千米。以至上萬米。由此可見,喀斯特地形的研究對我國來說,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整個西南地區石灰岩連成一片,分布最廣,面積共達55萬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廣西地區出露的面積最大,達12萬平方公里,約占廣西全區總面積的60%。貴州和雲南東南部石灰岩的分布面積也約占該地區總酉積的50%。此外,廣東、浙江、江蘇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區等地都有大面積的石灰岩分布。
廣西地區的喀斯特地貌是別具特色的,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餘大部分地區則分布著連綿成片、一眼望不到邊的尖錐狀、寶劍狀、柱狀、塔狀等形態各異、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如果我們站在較高處放眼望去,只見群峰密集,氣勢雄偉,猶如蒼藍色的石頭森林。它們縱橫連綿達數百公里,而且各個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構成了一個自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的峰頂面,在林立的石峰之間密布著一個個深達200~400米、直徑不過100~200米的封閉小窪地。從廣西西北部到中部,地形形態呈有規律的變化:峰頂高度依次降低,山峰密度逐漸變稀。同時,山間的封閉窪地高程也漸次下降,窪地規模也明顯增大,由數個窪地聯接成串珠狀窪地。
此外。不規則的長條形谷地則逐步過渡為較開闊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地形。以山水甲天下著稱的桂林—陽朔一帶,就是一種喀斯特強烈發育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這里是廣西東北部峰林地形的主要部分,也是亞熱帶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
與廣西相鄰的雲貴高原區喀斯特發育的特點與廣西喀斯特有顯著的差異,其原因是雲貴高原的地質條件比廣西復雜得多,可溶性的碳酸鹽類岩層與非可溶性的砂頁岩、火山岩交互成層,再加上褶皺緊密,斷裂錯綜,因而形成許多獨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點的可溶岩體,而不像廣西那樣是一個連續分布的、褶皺平緩和岩性比較單一的、巨大的可溶性岩體。在黔南、黔西南和滇東某些地段,也有大面積連續分布的碳酸鹽類岩層,在幾百萬年前的第三紀也曾發育有熱帶、亞熱帶的峰林和孤峰平原等喀斯特地形,但因其自第三紀以後,雲貴高原區地殼大幅度隆起,成為海拔1000~2000米以上的高原,這樣就不再具備廣西那種濕熱的亞熱帶氣候條件,以溶解為主的喀斯特作用也就遠不如廣西那樣能夠強烈地進行,故其剝蝕作用相對較為突出,山峰一般具有渾圓、低緩的特點,溶洞分布也遠不如廣西那樣普遍,峰林的陡峻程度也遠比廣西的峰林遜色。如今黔西安順的峰林,雲南路南的石林均為第三紀時尚未上升為高原前濕熱氣候條件下的產物,而不是現在涼爽的高原氣候條件下所能形成的。
中國現代喀斯特的發育具有明顯的氣候分帶現象,廣西、貴州南部、湖南南部。雲南東部和緯度比桂林更低的地區稱為熱帶型,峰林地形是這一類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標志;川東、鄂西山地和貴州高原大部分地區屬溫帶—亞熱帶型,窪地、漏斗、豎井等負地形是本區的主要特徵,江蘇宜興、浙江金華與杭州等地區的溶洞與石灰岩泉也可以歸入這一類型;山西的太行山和部分呂梁山區、北京西山、山東西部丘陵等石灰岩零星出露地區屬溫帶型,這里現代地表喀斯特作用比較微弱,地表水順裂隙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河及石灰岩泉,如濟南、太原等地的石灰岩泉便是典型的例子;在中國西部高山區及內陸乾旱區則屬於寒帶型和乾旱型,這里由於晝夜溫度變化較大,往往引起石灰岩的崩解,溶蝕作用也就不十分明顯了。
Ⅸ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在我國什麼地區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喀斯特(Krast)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為,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我國分布地表喀斯特地貌 1.溶溝和石芽 溶溝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動過程中不斷對岩石溶蝕和侵蝕,從而形成的石質溝槽;石芽指突出於溶溝之間的石脊,其實它是溶溝形成過程中的殘余物。雲南地區的石林就是發育比較好的形態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條件是厚層、質純、產狀平緩、垂直節理稀疏和濕熱的氣候環境。 2.天坑和豎井 主要是由於岩溶地面不斷凹陷,形成漏斗狀的圓形窪地或豎井狀的洞,在我國的重慶和四川南部地區分布較為廣泛,他形成於陡峭的坡地兩側和窪地、盆地底部,因為流水沿著岩石的裂隙侵蝕強烈,所以天坑或豎井深達幾十米到幾百米。 3.溶蝕窪地和溶蝕谷地 溶蝕窪地是一種范圍廣,近似圓形的封閉性岩溶窪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澇,旱季易干。面積一半數平方千米至十幾平方千米。溶蝕谷地是溶蝕窪地進一步擴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構造影響比較大,面積更為廣,一般數十平方千米至數百平方千米,平面條狀分布,長達數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徑流,例如廣西都安有一溶蝕谷地寬一公里,長十公里。這種喀斯特地形在我國雲貴高原分布廣泛,當地人稱之為「壩」。 4.干谷 干谷是地表徑流消失後岩溶區遺留下來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著谷底的豎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這種地表徑流轉為地下徑流的現象叫做伏流。還有一種形成原因即類對河道進行裁彎取直的結果。這樣的地貌類型在我國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比較常見。 ⒌峰林、峰叢、孤峰、天生橋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我國廣西省風光獨特,岩溶作用是形成這天然屏風的主要原因。 峰叢是可溶性岩受到強烈溶蝕而形成的山峰集合體。峰林是由峰叢進一步演化而形成的。當然,在新構造作用下,峰林會隨著地殼的上升轉化為峰叢。山峰表現為錐狀、塔狀、圓柱狀等尖銳峰體,表面發育石芽、溶溝,山峰之間又常常有溶洞、豎井。峰叢地貌可以說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館。 孤峰是岩溶區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殼長期穩定而無太大的地質運動。奇特美麗的桂林山水會把大自然對它的寵愛告訴你。 天生橋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蝕而形成的拱橋狀地貌。 6.地表鈣華堆積 這是一類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華,鈣華堤壩和岩溶泉華。 瀑布華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內力作用減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華。我國貴州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就屬於這一種。 鈣華堤壩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滲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徑流一段距離後,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隨著水溫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類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鈣華沉積。鈣華中含許多雜質和多種不同元素,並且有水生植物的影響,使得鈣華呈現出多種色彩。這種地貌在我國四川黃龍寺一代分布較廣,黃龍寺旅遊業的發展可以說與這種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觀緊密相連。 岩溶泉華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湧出地表,由於溫度升高和壓力減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鈣華沉積,長時間的積累使泉華形成不同的形狀,這也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幅美景。這種喀斯特地貌在我國雲南較為常見。 地下岩溶 1.溶洞的概況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規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納千人以上;形態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許多奇特景觀,如石筍、石柱、石鍾乳、石幔等。小的連一個人都難以通過。溶洞是水的溶蝕作用、流水侵蝕以及重力作用的長期結果。 溶洞景觀——浮戲山雪花洞(15張) 溶洞景觀在我國的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省區分布較為廣泛。 2.溶蝕地貌——石鍋和邊槽 如果一個溶洞頂部的某一局部地點受到較為強烈的紊流作用,隨著水壓增大,溶蝕能力增強,這些地方的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向頂側凹入的弧形面,這樣的地貌稱為石鍋。邊槽是指溶洞的邊壁在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向洞測凹陷的槽狀地貌。這兩種溶蝕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見。 3.堆積地貌 堆積地貌是溶洞景觀中的精華部分,在我國西南地區的溶洞中你盡可以欣賞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斷續的從溶洞頂部落下並不斷積累,從而形成絢麗多彩的石鍾乳、石筍、石柱、石幔、邊石堤等。 石鍾乳是一種呈倒錐狀的岩溶堆積物,大的可達數米,小的只有幾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著溶洞頂部細小的裂隙滲出並在滴水處不斷沉澱產生的。它緊緊與洞頂相連,不斷向洞底延伸。 石筍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積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並不斷沉積的產物,它與石鍾乳相對生長,一般呈筍狀、塔狀和錐狀。 石鍾乳和石筍的橫剖面都具有同心圓結構。 石鍾乳和石筍相對生長,並逐漸結合成一體,隨著岩溶水的不斷沉積,慢慢形成粗壯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著洞壁呈薄膜狀的漫流過程中CaCO3逐漸沉積的產物,一般呈片狀、層狀,並且有彎曲的流紋,高者達數十米,非常壯觀。 邊石堤是指溶洞底部兩側堤狀堆積物,高度一般幾厘米到幾十厘米,呈弧形階梯狀。 另外,在溶洞中還有許多奇特的景觀,有的似蓮花開放,有的如樹枝伸展,還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 雅丹地貌是一種典型的風蝕性地貌。「雅丹」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由於風的磨蝕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較強的剝蝕作用,並逐漸形成向里凹的形態。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層比較鬆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觀如同古城堡,俗稱魔鬼城。在中國的分布雅丹是地理學上的名詞,專指乾燥地區古河湖相土狀堆積物被風吹蝕、形態多姿的土丘。20世紀初西方探險家在新疆羅布泊考察時,便看到古湖周圍有許多成群分布的覆舟狀土丘,一般高6米左右,按當地維吾爾的稱呼寫成Yardangs,從此Yardang一詞便流傳於國外地學界。 中國的雅丹地貌面積約2萬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於青海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羅布泊周圍。新疆的雅丹地貌僅3000—4000平方公里,規模小,典型的雅丹高4—5米,10—20米高的雅丹又稱為mesa(麥薩),即方台地。非洲查德盆地的特貝斯荒原的雅丹群范圍最大,約26萬平方公里。而最高大的雅丹在伊朗的盧特荒漠東南部,約2萬平方公里,雅丹高200米,風蝕谷寬500米,雅丹呈壠脊狀延伸,長數公里至十幾公里。而敦煌古海雅丹高20—100米,屬於中大型雅丹群,而且風蝕谷狹窄,雅丹造型豐富多彩,高密集型為世界所少見。它距離敦煌很近,交通方便,具有優良的區位優勢,是旅遊、科研的寶地。 從安西縣城東北行265公里即到嘉峪關市,沿途戈壁風光獨特。其中,縣城東45公里處的布隆基鄉,公路兩側到處是造型各異、犬牙交錯的風蝕灘地,為典型的雅丹地貌奇觀。雅丹地貌以羅布泊附近雅丹地區的風蝕地貌最為典型而得名。布隆吉一帶由於千萬年的風吹日曬,使地表平坦的砂岩層形成風蝕壁翕、風蝕蘑菇、風蝕柱、風蝕壟槽和風蝕窪地、殘丘、城堡等各種地貌形態,風景壯觀,令人無不稱奇。安西縣素有「世界風庫」之稱,這里地處兩山之間類似狹管的走廊地帶,海拔僅1170米,地勢低平。當空氣流入後,狹管起到了加速氣流運動的作用,故常形成大風。風沙長期以來危及安西居民生活和3000畝耕地。全縣有6個沙漠據點,佔地30多萬畝。這種巨風天氣往往使雅丹地貌的姿態發生巨大變化,形態各異。 在中國內陸荒漠里,有一種奇特的地理景觀,它是一列列斷斷續續延伸的長條形土墩與凹地溝槽間隔分布的地貌組合,被稱為雅丹地貌。上世紀初中外學者進行羅布泊聯合考察時,在羅布泊西北部的古樓蘭附近,發現這種奇特的地貌,並根據維族人對此的稱呼來命名,再譯回中文就成了「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在世界上許多的乾旱區都可以找到,在中國也並不僅限於新疆。從青海的魚卡向西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涼,在南八仙到一里平公路道班之間都可以看到「雅丹地貌 」,是西北內陸的最大一片「雅丹地貌」分布區;但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除了羅布泊和古樓蘭一帶的雅丹地貌 外,克拉瑪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風城」等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雅丹」是維吾爾語言,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後泛指風蝕壟脊,土墩,風蝕溝槽及窪地的地貌組合。乾旱地區的湖積平原和沖積平原常因干縮而龜裂,在定向風的長期吹蝕下,裂縫逐漸擴大而成為溝槽,溝槽之間常出現高達5-10米的壟脊。這種地貌在我國的塔里木盆地的羅布泊地區最為典型。
這樣可以么?
Ⅹ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根本原因在於岩石的可溶性,這種可溶性岩石大多專為石灰屬岩。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鈣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
由於石灰岩層各部分的石灰質含量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因此其被溶解分割後的形狀也不同,於是便形成了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喀斯特地貌。
氣候對喀斯特地貌的影響也較為明顯,如我國西南部地區氣候濕潤,降水量大,地表徑流相對穩定,流水下滲作用連續,因此岩溶作用才能延續進行。
當流水徹底溶蝕山與山之間的基座,峰叢就會演變為散落的峰林。貴州興義市的萬峰林,以萬座奇美的山巒組成了中國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
並且根據峰林的形態,分為列陣峰林、寶劍峰林、群龍峰林、羅漢峰林、疊帽峰林等五大類型,景觀各異。明代徐霞客游歷至此時,不由贊嘆:「叢立之峰,磅礴數千里,為西南奇勝。"
(10)喀斯特地質奇觀是怎麼回事擴展閱讀
喀斯特無論是類型分布的多樣性、溶岩發育的獨特性、地質演化的復雜性、岩石機理的美學性還是人文風情的融合性、入內觀賞的通達性等等方面。
在世界同類型喀斯特地區都名列前茅,尤其是石林有部分區域是石灰岩與玄武岩交迭覆蓋演化成的地質地貌,更是世界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