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一個地質美景是什麼

一個地質美景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14 22:09:45

『壹』 世界第七大旅遊地質奇觀是什麼

出門旅遊看的就是奇觀,玩的就是特色。而今天就給帶大家一起去四川省威遠縣,領略威遠獨特的地質奇觀,感受威遠特色的人文歷史。

提及威遠就不得不說一下威遠獨特的穹窿山水自然資源,威遠穹窿是億萬年地質變遷所形成的特殊地質地貌,被稱為"世界第七大旅遊地質奇觀"。

湖區沿岸為石灰岩,經多年沖刷,形成許多引人暇想的怪石,如"龍頭望天"、"獅子回背"、"羅漢迎賓"等。湖中分布有眾多的島嶼,其中有一座金庸筆下的桃花島,是遊客們自己為它取的名字。三面環水,碧水盈盈,如琅寰仙境。

最後則是給大家帶來威遠穹窿奇觀的核心景點——倆母山。倆母山雙峰並秀,高聳雲表,如母女依偎,似雲中雙仙,統領穹窿諸山,因此被譽為亘古穹窿第一山,也稱西蜀第二峨眉山,是人們眼中的仙山、聖山,是觀看穹窿地貌景觀的天然觀景台。

倆母山除了其本身古風情韻、引人遐想之外,山中還有著許多美麗獨特的古砦,高頂砦、向家砦、雷家砦、仙鵝砦、宜興砦、壇子砦、圓山砦等諸砦聯營,一座山是一個砦,一個砦是一座山,山山相連,砦砦相依,砦壁陡峭,砦路險峻,砦門宏偉。

威遠雖有眾多的美景,但同時也有著俘獲人胃的美食。而其中威遠羊肉湯便是一絕。在威遠的每一處農家樂中羊肉湯都是其中的招牌菜餚。

威遠羊肉湯追求原滋原味,其製作和吃法尤其營養健康。奔跑在穹窿地貌上黝黑錚亮的本地山羊,吃著天然中草葯、喝著純凈山泉水成長,以其肉質好,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益於進補和防寒而遠近聞名。

如今,威遠人在傳統快餐羊肉湯的基礎上,加上蒸、炒、燒、燉各種烹飪工藝,製作出酸辣羊血、燒羊蹄、炒羊肝等道道精緻味美的羊肉菜品,給大家帶去縱享羊肉的盛宴。

威遠獨特的地質地貌,奇特的山川湖泊,感人的文化傳說加上美味可口的羊肉湯,可以說來威遠遊玩絕對能夠讓各位收獲滿滿的快樂,看古砦、觀霧海、游倆母、喝羊湯,這便是威遠給人所留下的魅力。

『貳』 地質廣場景色作文怎麼寫

在我那如詩如畫的家鄉,有一個美麗無比的廣場,名字叫做滇紅園廣場,它彷彿是一幅優美動人的畫卷,讓人陶醉。
走進滇紅園廣場,映入眼簾的便是那寬闊的廣場了。廣場四周生長著千百棵古樹,這些從鄉間移栽而來的古樹高大挺秀,盡管初春的陽光還不是很強烈,但古樹已展現勃勃生機。突然間,我聽到幾聲鳥語,清麗而婉轉,非常動聽,讓我想起鄉下的外婆家門外,那些青青的山,那些綠綠的樹。這時,太陽就要墜入西邊的山巔,留下奇麗的雲朵,有的似霞,有的如煙,有的像飛奔的馬群。仍然是小鳥,在天空疾飛,彷彿想回家一樣。此刻,廣場上便熱鬧起來,不論大人、小孩,甚至老人,都不約而同地來到廣場上。一些中年婦女開始在廣場上跳舞,優美動聽的民族歌曲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群加入其中,跳舞的人圍著廣場中央,成為整個滇紅園廣場的亮麗風景。老人們有的在散步,有的在聊天,有的帶著小孫子放風箏,好不自在!一些青年人則在廣場上悠閑地打著羽毛球,小孩子們三五成群地在一起玩耍嬉戲。這是一幅和諧的畫。
再往前看,古老的水車吱吱嘎嘎轉動著,給滇紅園廣場增添了幾絲古老的氣息,清澈的流水,被水車帶到高處落下,現出五彩的紅霓。周圍蔥翠的樹木和一座座中國結綵燈,使廣場到處都彌漫著富有傳奇色彩的中國風。這是一幅古老的畫。
那翠綠色的小山丘,鋪滿了那綠得可愛,綠得耀眼的小草,幾位辛勤的園丁正在給小草澆水,夕陽下的水珠,猶如一顆顆珍珠。一條條石板小路彎彎曲曲地穿梭在小丘之中,我走在上面,恍然間,又想起鄉下的那些山徑,總是讓我留連忘返。這是一幅自然的畫。
滇紅園廣場四季優美。春天,是迎春花事先通知的,接著有柳絮泄露了春的美麗;夏天樹木蔥郁,陽光經過樹葉篩選,連一縷縷風,也清涼無比;我最愛滇紅園廣場的秋天,這時,金色的落葉鋪滿林間小路,慢步其間,總覺得是在步入鋪著地毯的宮殿。南國的冬天,沒有童話般的雪花落下,但一層銀霜會在一夜之間鋪張開來,使整個廣場呈現出一種詩意……所有的美景只對你說一句話:「茶鄉歡迎您!」

『叄』 九寨溝地質奇觀大揭秘:美景是怎麼形成的

九寨溝因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聞名於世,很多人驚嘆於海子的五光十色,瀑布的雄奇壯觀,以及數量眾多的海子,沉醉留連於景色之美時,卻鮮少知道它們是如何形成的。今天就來給大家掃一掃盲,看看九寨溝的地質奇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掃盲1:水色成因

九寨溝的湖水五彩繽紛,主要是由湖水對太陽光的散射、反射和吸收所致。

詳解:在紅橙黃綠青藍紫單色光譜中,由紅光至紫光,波長逐漸變短。由於九寨溝湖水中的懸浮物、有機物、浮游生物極少,湖水的透明度和潔凈度極高,瑞利散射效應較為突出。根據瑞利散射效應,湖水中短波光的散射遠大於長波光。因此,九寨溝的湖水呈艷麗的藍綠色。湖水中常見的Ca2+、Mg2+、HCO3-等離子也有增強短波光散射的作用。同時,由於湖水透明度高,湖底的灰白色鈣華、黃綠色藻類對透射光的選擇性吸收和反射,也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層次和變化。另外,九寨溝的湖泊處於地形起伏很大的深切峽谷中,不同地段同一時間或同一地段不同時間,太陽光的入射角及入射量、湖水表面對光的反射狀況和湖水的透明度都有很大的變化,因而也造成了湖水色彩的更加變幻多姿。

掃盲2:瀑布成因

斷層和生物岩溶作用;差異侵蝕和生物岩溶作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和生物岩溶作用。

詳解:九寨溝主要的瀑布有珍珠灘瀑布、諾日朗瀑布、樹正瀑布、熊貓海瀑布、火花海瀑布和箭竹海瀑布,具有聲、色、形之美。其成因主要有三種:

一是:斷層和生物岩溶作用。九寨溝內的河床因受新構造斷裂的影響,在縱向上呈階梯狀,這一道道地形階坎形成了瀑布的地貌基礎。因鈣華沉積的「氣泡效應」和「薄水效應」,在地形階坎處易於鈣華沉積,助推瀑布跌水陡坎的形成,如諾日朗瀑布。

二是:差異侵蝕和生物岩溶作用。由於一些岩層有軟硬之差,抗蝕性強的岩層往往突起於河床中,因此硬岩層突起處首先形成小跌水,喜水的藻類在這些地方首先著生,於是在這些流速相對較高,水流相對較淺的地方首先沉積鈣華。由於第四系堆積物堰塞河谷形成凸堤,流水在其表面漫流時流速突然加快,有利於CO2逸出,加速鈣華沉積。隨著時間推移,鈣華層層堆高。由於其前緣上部鈣華生長速度大於下部,上部形成鈣華的蓮花狀塊體逐漸向前增長,當頂部鈣華塊體下延至坡腳時,就形成了直立的瀑布面,如珍珠灘瀑布。

三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和生物岩溶作用。瀑布是在崩塌、滑坡、泥石流鬆散堆積物的基礎上疊加生物鈣華作用形成,如樹正瀑布。

掃盲3:海子的形成

海子是九寨溝湖泊的別名。九寨溝湖泊眾多,成因比較復雜,其發育的首要條件是形成匯水儲水的盆地,即湖盆,第二是要有充填湖盆的水源。

詳解:九寨溝湖泊多屬於堰塞湖,也有少數是冰蝕湖,如長海上游的園海子和綠海子、藏馬龍裏海等海子。這些堰塞湖的堰塞物主要來源於冰川堆積作用、生物鈣華作用和重力作用。這些堰塞物堰塞河谷,形成九寨溝湖泊的湖盆。他們大體可以分為4種類型。一是在第四紀古冰川侵蝕和側磧、終磧的基礎上疊加崩塌、滑坡等重力作用堆積物堰塞形成,如長海、五彩池、上季節海。二是由生物鈣華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物共同堰塞形成,如天鵝海、箭竹海、熊貓海等;三是由生物鈣華堰塞形成,如樹正群海等;四是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物堰塞形成,如下季節海。

填充九寨溝湖盆的水來源於大氣降水,但不同的湖泊水源補給形式不完全相同,主要有降雨、地表徑流、冰雪融水及地下水等補給形式。湖水排泄方式主要有蒸發、向下游徑流、地下入滲漏失。地下水補給和排泄主要通過地下岩溶裂隙、岩溶通道和由斷層和向斜構成的匯水構造進行。斷層、褶皺走向以及地勢高低控制著湖水的補給和排泄,也控制著湖泊的發育方向。

掃盲到這里,你以為你的疑問就解決地差不多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下面的內容更有趣。

掃盲4:地質演化史

地殼運動。

詳解:距今約2.3億年前,九寨溝尚是一片汪洋。經印支和燕山運動,九寨溝形成大量褶皺和斷裂,整個景區上升為陸地。後來的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再次對九寨溝地層造成重要影響,使其再次抬升和發生褶皺斷裂,這些褶皺斷裂控制了九寨溝的岩溶格局。

到了第四紀,全球氣候變冷,九寨溝先後經歷了三次冰期,冰川分布廣泛,主溝2900米以上均有分布。冰川作用形成的底冰磧、終磧壟在溝谷中形成隔檔式微地貌地形骨架,構成了九寨溝海子雛形。冰川消融形成的終磧壟截斷了則查窪溝的流水,形成了九寨溝面積最大的湖泊-長海,造就了九寨溝水體景觀的基本格局。

全新世以來,地殼運動趨於穩定,氣候向暖濕方向發展,雪線退至5000米以上,其下地帶以岩溶、重力崩塌、泥石流等地質作用為主,造就和延續著九寨溝獨特的層湖疊瀑景觀。

掃盲5:喀斯特地貌

九寨溝具備了喀斯特地貌發育的有利條件:岩石構成,地質構造運動,氣候降水,生物作用。

詳解:九寨溝氣溫常年低於我國南方地區,地表的溶蝕景觀不甚突出,除上游地表有一些溶溝、石芽外,溶蝕主要在地下進行。相反,最引人注目的是地表大量鈣華沉積,形成鈣華堤、鈣華池、鈣華灘、鈣華瀑布等。九寨溝蒸發作用較強、地下水溢出後壓力減小、地形陡變處水流流速增大、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對二氧化碳的大量吸收,均有利於鈣華的沉積,這種「反向」的喀斯特景觀,成為大自然的一大傑作。

九寨溝內的岩石幾乎全由石灰岩構成,厚達數千米;在地質構造運動的反復作用下網格狀斷裂系統十分發育,高原邊緣的差異性抬升形成了巨大的地形反差,有利於岩溶水的循環運動;流域內氣候濕潤,降水較豐沛,森林茂密,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使地下水PH值降低,大大增強了水對岩石的侵蝕能力;生物作用也加快了鈣華的沉積。

世界上,與九寨溝類似的喀斯特景觀僅有克羅埃西亞的普里特維采國家公園(PLITVICE);而九寨溝的景觀規模和生物多樣性遠超普里特維采國家公園。

掃盲6:獨特的水循環系統

九寨溝碳酸鹽岩的廣泛分布和北西向構造的展布是九寨溝水循環的基礎,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三水」循環構成了九寨溝水循環的主體,地下喀斯特通道在湖水的補給與排泄中發揮重要作用。

詳解:長海是九寨溝最大的海子,但它沒有地表出水口,長海下方的則查窪溝是一條干谷,僅有少量季節性湖泊。長海的水除一小部分通過海子前端的天然堤壩滲流補給到五彩池,更多的水通過北西向的地下喀斯特通道,向西排泄到日則溝湖泊中。

長海巨大的庫容和它對日則溝內海子的補給,起到了一個調節水庫的作用,即使枯水年份也以較穩定的補給量使日則溝的海子不至於乾涸。九寨溝內地表水、地下水的補給主要源於大氣降水,水量的盈虧根本上取決於降水量的變化和時空分配狀況,從而導致上游直接接受降水補給的湖泊水位變化較大,景色隨時而異(上下季節海),而由地下水補給的湖泊如五花海水位則較穩定。(來源:網路)

『肆』 一個風景區的地質特點

張家界奇特的地質與地貌

來張家界旅遊觀光的人,無不對武陵源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和九天洞、黃龍洞神奇的地下喀斯特景觀感到驚奇,並被它驚人的魅力所傾到。驚嘆之餘,不少人會研究它,更深入地去認識它。追根索源,探索其奇特的自然景觀所形成的奧秘機理,以增添無窮的游興。為了幫助大家用科學的眼光認識大自然,有必要將市區形成自然景觀要素的地層、構造、礦產、地貌、作一簡單介紹。

地層市區內的地層,除前震旦系沒有出露,石炭系缺失外,基本上發育都較為齊全。寒武系、奧陶系在本區發育完整,岩性以石灰岩為主,還有白雲岩、頁岩。發育完好的岩性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重視,並經常前來考察。近年來筆者就接待過不少考察團,其中有美國、法國學者。可以說,張家界不但自然風光有名,張家界的地層也很有名。

張家界市區的地層,主要為石灰岩層,這為我們建築業用石料、石灰,生產水泥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原材料。我市地下喀斯特溶洞景觀形成,石灰岩層是先決條件,因為石灰岩中主要成份為鈣,鈣容易溶解於水,當這種水在地下深處有一定壓力時,溶解更甚。灰岩中的鈣被水溶解帶走,經過幾十萬、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的沉積鈣化,石灰岩地表就會形成溶溝、溶槽,地下就會形成空洞,所以有落水洞、溶洞、暗洞等。當這種含鈣的水,在流動中失去壓力,或成份發生變化,鈣有一部分會以石灰華的堆積物形態沉澱下來,變成地下空洞。由於免受自然外力的破壞與逐漸堆積,便形成了石鍾乳、石筍、石柱等自然景觀。

其次,在市區分部的為頁石、砂岩。這類砂岩,尤以中泥盆流的雲台觀組石英砂岩在我市最為著名。厚層狀,結構緻密堅硬,不易風化,便是這類砂岩的特點。武陵源景區內的金鞭岩、南天一柱等奇特石峰,就是這種砂岩性格的充分體現。它是我們張家界的驕傲,是形成武陵源景觀的物質基礎,沒有它,就沒有我們今天武陵源的美麗風光。

除此之外,張家界的地層中還蘊藏了更為珍貴的古生物化石。二疊系中珊瑚化石是生產龜紋石的原料,埋葬在侏羅系中的芙蓉龍恐龍化石七十年代在桑植的芙蓉橋挖掘,今陳列在省地質博物館。可以說,張家界的地層蘊藏了不少真正的寶藏,等待著人們不斷的探索和挖掘。

構造市區大地構造跨越江南古陸和揚子准地台兩大一級構造單元。總的為較為穩定的陸地台塊,以上下升降運動為主,褶皺運動不強烈,也沒有岩漿石活動出露,斷裂構造只在兩大構造單元接觸部位即市區澧水河谷一帶較為發育,其他地區不多。這樣穩固的地殼基礎,是武陵源景區內幾千座石英砂岩峰林千百萬年永不崩塌的真正奧秘。了解本區大地構造特點,有助於加深我們這一認識。不少遊人,可能已經感到奇怪,象武陵源這樣的石英砂岩,在我國各地,何止一處兩處,為何獨有武陵源有上百米幾百米高的砂岩巨峰屹立青山,聳立藍天而不倒呢?奇跡!就這樣選擇了張家界的武陵源。

礦產地層和構造的特殊條件,使張家界的礦產以沉積形成的礦產為主,有煤、鐵、鎳、鉬,其次有低溫熱液形成的鉛、鋅、銅,非金屬礦產有石灰岩、白雲岩、大理石、營石、重晶石、硅石(石英)等,還有礦泉水。

總之,從科學和工業的觀念上講,泥土石礦能燒制磚瓦,砂石礦能建造橋梁、高樓。能利用,能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都是有用的礦產資源,都應該珍惜和保護,只是其價值大小不同罷了。

形成武陵源景區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的石英砂岩,本身也是一種礦產資源。其二氧化硅含量達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九點零六,是生產石英玻璃的優質原料。是開采作為礦石,還是保存其峰林景觀,我想,人們肯定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因為後者的價值簡直無法計算。

地貌在張家界市區境內,由於受地理、地層、構造、氣候等諸多條件的影響,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觀。從地勢上來看,我市西接雲貴高原,東臨洞庭湖,北與鄂西山區接壤,南又與雪峰山毗連。其總的地勢是:東南與中部低,四周高,沿澧水河流兩岸,又有一塊一塊的沖積土平原。我市境內一年四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溪流發育,各條溪流的均匯集到澧水河,然後從西向東,一直流進八百里洞庭湖。湖內,沉積著幾十米幾百米厚的泥沙。

與洞庭湖相反,從東向西,地勢又逐漸升高,到市區中心地段,便出現了海拔高達1500餘米的天門山、七星山等高山峻嶺。有高山峻嶺,又有低谷平原,這就是本區獨特的流水侵蝕地貌。

武陵源景區內的巨厚的石英砂岩,產狀平緩,使岩層不能沿層面薄弱部位滑塌,覆蓋在志留系柔性的頁岩之上。重力作用,使得剛性的石英砂岩垂直節理發育,在水流強烈的侵蝕作用下,岩層不但解體、崩塌,流水搬運,殘留在原地的便形成雄、奇、險、秀、幽、曠等千奇百怪的峰林,是武陵源風景區的主體。

慈利縣五台山風景勝地,同樣也是由同一層位的石英砂岩組成,岩層產狀也平緩。到過那裡觀光的人,可能會提出疑問,五台山怎麼不形成峰林地貌,卻形成一個台地,既人們所稱為「方山」呢?遊人只要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五台山頂部有黃綠色的頁石、泥灰岩覆蓋,它是隔水岩系,可以保護下伏砂岩免受流水侵蝕。可惜那隻是百萬年或千萬年以後的事了。

流水侵蝕地貌,在市域另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由於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來不及將河流拓寬,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竄成線形,兩壁陡峻,灘多水急。張家界市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這種河谷地貌。當你泛舟或漂流在這種河谷的急流險灘上,驚濤駭浪使你感到刺激,進入忘我的境界。兩岸陡峻秀麗的景色,又使你留戀人生,勇氣會在心中升起,會使你在激流中拼搏,奮斗人生。為什麼眾多的年青人,也有不少中老年人,到了張家界,非到茅岩河、澧水河、婁水河漂流不可,真諦,也許就在這里。

喀斯特地貌(近年來學術界也稱岩溶地貌),也是張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點。約佔全市面積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種類,不論地表、地干,其堆積物均發育齊全,是我國湘西北喀斯特地形發育地區的一個組成部分。桑植縣、慈利縣大部,武陵源區、永定區東南部是這一地形發育的地區。

地表喀斯特地形的溶溝、溶槽、石芽、干谷、石丘、石陵市內各地可見,唯石林在市區少見,在天門山風景區能見到一些單個石柱,但很少成林。湘西北地區只有在自治州花垣縣小排吾一地,有一片石林,俗稱「石欄柵」,頗引人注意,也吸引了不少遊人學者觀光考察。

天門山風景區地貌,應屬高山地形,有流水的侵蝕作用,也有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在流水侵蝕作用下,岩層產生崩塌,形成懸崖陡峭,極為壯觀,面臨澧水,更是雄偉。喀斯特溶洞高掛山峰,奇妙無比,歷來為游覽勝地。

地下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積物形態。在張家界,更是堪稱一絕。其溶洞規模,桑植縣的九天洞能列入世界洞穴學會會員洞,也真不愧為亞洲地一洞的響亮稱號,可見不是一般。

九天洞和位於武陵源區的黃龍洞,是張家界地下喀斯特地形的代表。它們集溶洞、溶洞河、暗河、落水洞、漏斗為一體。其洞內喀斯特堆積物,石鍾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可以說,想什麼,像什麼,極大地拓展了遊人想像的空間,往往使人很難找到恰當的詞彙和語言來贊美她。

『伍』 什麼是地質遺跡景觀

先說什麼是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地質遺跡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跡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跡。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跡豐富多彩,是世界上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我國地質遺跡有哪些類型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我國的地質遺跡分區
根據我國各種地質遺跡資源的賦存條件和區域特點,可將全國分為以下規劃區:(1)東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區;(2)華北、遼河平原、晉冀山地及遼東山東半島區;(3)陝甘黃土高原區;(4)華東、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島(台灣、海南島)區;(5)四川盆地、丘陵及雲貴高原區;(6)內蒙古東部、中部乾旱草原區;(7)內蒙古西部、寧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區;(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區。

我國的地質遺跡保護區
據1997年統計,地質遺跡保護區為86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3處,市級9處,縣級32處。
據22個省(市、區)最新統計,已建地質遺跡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10處,省級19處,市、縣級23處;規劃擬建地質遺跡保護區325處,其中國家級67處,省級162處,市縣級96處。

我國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
據1992年統計,在606處自然保護區中,有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104處,包括國家級27處,省級71處,縣級6處。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6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

然後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品提高,旅遊業的興旺,我國國家風景名勝區中的地質遺跡為主題的旅遊活動也開始展開了。

在國家公布的119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許多風景名勝區以名山、名湖、河流峽谷、岩溶洞穴、瀑布泉水、海濱海島等為主體命名,和地質遺跡密切相關。在全國512處各類風景名勝區中,其中含地質遺跡的名勝區可達半數以上。

我國國家森林公園中的地質遺跡
至1998年,我國已建森林公園920餘處,其中國家級295處。其類型可分山嶽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島型、海濱型、溶洞型、溫泉型、草原型及園林型,前9種類型森林公園的地貌主體皆與地質遺跡密切相關,或含有一種或多種地質遺跡。

此外,在我國已公布的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15處為古猿和古人類遺跡,屬於地質遺跡的一種類型。

『陸』 有一種美景叫火山地質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每一座火山都有一個故事。故事很宏大,關於地球的滄桑巨變;故事很美麗,關於自然的美輪美奐;故事也很溫情,關於火山所滋養的民族、文化和信仰。
在火山地質公園,可以欣賞自然景觀、普及火山知識、感受火山文化,火山地質是了解火山的一個重要窗口。走進火山地質公園聽火山的故事越來越受歡迎。
中國火山地質遺跡眾多,類型多樣,先後建立的火山地質公園各具特色。以火山地質公園為主體的火山遺跡保護與科普的模式也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地球的「最美傷疤」
地質學家告訴我們,在地球地殼之下的100千米~150千米處,有一個「液態區」,區內存在著高溫、高壓下含氣體揮發份的熔融狀硅酸鹽物質,即岩漿。它從地殼薄弱的地段沖出地表,其溫度可高達800℃到1200℃,冷凝後即成岩石。火山噴發時伴有大量氣體、灰塵和岩石碎塊,這些碎屑物和溢出的岩漿逐漸堆積成山,就形成了火山。
火山,蘊藏著大自然神奇的力量,令人崇敬,讓人生畏。火山噴發時,首先是氣體把上覆的岩層爆破,造成高起的環形火口垣。於是火山口便成為封閉式的漏斗狀窪地,內壁陡峭,中央低陷,口內因積水就形成了火山口湖。與平地湖不同,火山湖較少支流注水入湖,因此雜質較少,加上湖內礦物豐富,較少受到污染,湖水更為清澈碧綠。
火山出現的歷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類有史以前就噴發過,但現在已不再活動,這樣的火山稱之為「死火山」;不過也有的「死火山」隨著地殼的變動會突然噴發,人們稱之為「休眠火山」;人類有史以來,時有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
了解火山,可以了解形成火山活動的地質構造背景及其演化歷史、空間分布規律,可以了解地球滄桑演化的進程。火山是見證地球滄桑的「史書」,是地球的「最美傷疤」。

『柒』 什麼風景是由地殼運動形成的

高山:大多數都是由兩個地塊相互擠壓,硬是在其間擠出來個高高的山來,如青藏高原的喜馬拉雅山,就是由印度大陸(地質學上稱印度板塊,下同)與歐亞大陸大約在七千萬年前,相互碰撞擠壓,硬是擠出個高高的青藏高原來,一直延續至今,這個過程還在緩慢地進行,青藏高原還在不斷地升高。它是一座最年青的山脈,比起我們的泰山來,它還是個年青的娃娃。泰山的形成要比喜馬拉雅山早四千萬年。

大峽谷,有山必有谷,那也是因為地殼的持續的斷裂與水流長期的沖刷的聯合作用而形成的深谷,如我國的西南的雅魯藏布大峽谷。那就是世界上最深、最長、海拔最高的峽谷.

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
文化
獨特,民風純朴.森林茂密,在幾十公里的水平距離上、垂直五千米的范圍內,濃縮了從熱帶到北極的全部自然景觀。河南省焦作市境內的雲台山,也是以太行山嶽豐富的水景為特色的峽谷地質地貌的美景,與位於美國科羅拉多高原的大峽谷極為相似。以山稱奇、以水叫絕。有百家岩、仙苑、聖頂、疊彩洞、青龍峽等十大景點。

溶洞及石林:雲貴高原風景如畫,其溶洞更為迷人,被譽為「地下藝術長廊」嘆為觀之,要知道這些地區在幾億年前,都是茫茫大海一片,形成了巨厚的碳酸鹽岩(石灰岩),經歷了多少次地殼運動,上升為陸地,形成了高山深溝,石灰岩易溶於水,地下水漸漸溶蝕淘空了山體,形成了空洞,洞內由於具有侵蝕性的流水(飽含碳酸鹽岩的水)沿石灰岩洞內常有各類滴水石沉積物,石筍、石花、石蓮、如柱,如山,如獸,如仙女下凡,如亭台樓閣,形狀千變萬化,引起人們的美感,而成為風景。再加上人工的改造布置及絢麗的燈光,塑造形象,調節色彩,美不勝收,觀後令人嘖嘖稱嘆並具有重大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溶洞在中國的《易經》、《山海經》中均有記載,並從唐代始,就開始研究及旅遊溶洞。石林的形成原因與溶洞相似,只不過這種作用是在地上,而不是在地下。

長江三峽: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它以地形險峻、風光綺麗,氣勢磅礴,名勝古跡眾多稱著稱於世,全長約200公里 ,它的形成與長江直接有關。滾滾長江奔流到重慶與湖北相鄰處,遇到綿亘的巫山山脈,由於地層的上升和水流的切割的聯合作用,千年萬載,這才形成了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巫峽山奇水秀,當為三峽美景之首。

『捌』 火山地質景觀的介紹

火山地質景觀(volcanic landform)是由於各地質時期火山作用而遺留下來的各種地質地貌回景觀,其中許多具答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觀賞游覽價值。火山地質景觀是指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特定的地質時期發生的火⋯作用,形成具有觀賞價值的地貌和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質構造遺跡。即在不地質時期發生的火山噴發運動,所形成的不同火山岩系列和火山機構,是成景的本底後經地球內力作用,外力作用(水,風,生物等)的雕琢.形成了長白山的「大池」,「嶂谷」,五大連池的「黑山石海」, 「龍石墉」, 「冰洞奇觀」,浙江桃清的「萬柱山」,廣東西樵山的「瀑帶五湖」鏡泊的「火口森林」等等具有觀賞價值和富有個性的風景地貌,多姿多彩,能概括火山地質景觀的美學特徵的精品景點。

『玖』 泛指一個地方的人文特徵和地質風貌是什麼詞

風土 (fēng tǔ)

指風俗習慣與地理環境



『拾』 請幫我介紹幾種地質景觀!

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為2001年3月國土資源部首批的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而且是全國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國家地質公園。公園位於陝西省長安秦嶺北麓,距西安市區20公里,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米,總面積32平方公里,是我國山崩地質作用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山崩地貌類型之全,結構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規模之巨大,旅遊價值之高,經陝西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檢索,國內外罕見,素有「中國山崩奇觀」、「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美稱。

《國語》記載:「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史記》等也有此記載。據推測,翠華山山崩由地震誘發形成,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為《國語》,其它關中地震對翠華山山崩形成均有不同程度影響。

在地質歷史上,翠華山屬秦嶺山脈,由中元古界(距今10億年前)變質雜岩組成,秦嶺北麓大斷層從山北側通過,其北側相對下降形成關中平原,南側抬升形成高聳的秦嶺,一萬年以來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構成了翠華山山體的岩石質堅性脆,經長期風化作用,也加速了山崩形成。

翠華山山崩分布面積5.2平方公里,倒石量達3億立方米,目前初步開發1.5平方公里,分布在水湫池、甘湫池、大坪三處,主要由殘峰斷崖,崩塌石海,堰塞湖三大部分組成。

殘峰斷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華峰及形成的山崩臨 空面。三峰鼎立,負勢競上,突兀險峻,直沖雲霄。「南望終南如 翠屏環列,芙蓉萬仞直插青冥。」(清•陝西巡撫給乾隆奏章)玉案峰,海拔1688米:半峰劈裂,崩面平齊峻峭,好像玉案倒豎,甚為壯觀。《關中記》載:「太乙谷東,山峰齊如案,峰腰有金華 洞,洞中常有冉冉行雲如瀑則澍雨,故古詩有『雲從玉案峰頭 起,雨自金華洞中來』之名句。」夏季,雲霧翻滾,或玉帶,或花朵,飄忽不定,滿山彌漫,天地空靈。玉案行雲與雁塔晨鍾、杏園賜宴齊名,同為關中勝景。甘湫峰,海拔2045米,是一條長1500 多米,寬260-900米,高差約300多米的山嶽,近南北就地崩塌,形成石海波濤的壯景。翠華峰,海拔1414米,似一巨大的銅 牆鐵壁橫亘翠華山中,南端被高達200餘米的峭壁截切,形成 一條長近千米,高200多米,寬300多米的石壩,堵塞太乙谷。三峰氣勢恢宏,有玉筍簇生之姿,堡壘踞霄之勢,堪稱奇絕。特別 是太乙真人,此殘峰似一長者凝目遠眺,獨立峰巔,晴時可見古 都西安之風貌,南五台之佛光。

崩塌石海,總量3億立方米,石塊巨大,集中分布在翠華峰—甘湫峰和大坪,巨石堆砌,相互疊置,拔地而起,萬笏朝天,或雄師望月,或猛虎下山,或仙女撒花,或頑童嬉戲,宛如石頭的海洋,波瀾起伏,浪擊長空。著名景點有劍石、玉兔醉卧、通靈玉璽等,極富陽剛之氣。崩塌石海在山崩過程中因石塊崩落相 互欹嵌,形成了上百個洞穴,有天洞、冰洞、蝙蝠洞等。其中冰風 二洞最讓人稱奇,有「華夏八大冰洞」之稱,洞內外夏季溫差可 達23℃以上,冰洞夏季結冰,冷徹肌骨。冰洞,炎炎酷暑,冰柱倒立;風洞,盛夏六月,涼風習習。風洞是由兩塊巨石頂端相撐形成,高約近20米,寬2-3米,由於狹管效應和空氣對流,洞中常有冷風嗖嗖。《類編長安》載:「冰井在廳(寧陝廳)北太乙玉案山,井深數丈,水落井中結冰暑不消,長安不藏冰,每於夏天於此取冰,謂之冰井。」現山崩主景區還有一夏之春景點,俗稱小冰洞,夏季洞內冷氣凝結飄向洞外,洞外四周還是鮮花初開芳草萌動的春天,煞是好看。蝙蝠洞洞長100餘米,曲折迂迴,寬窄不一,空間變換多樣,在30米深處,千餘只蝙蝠附於洞壁,翅聲清晰可辨,為翠華一新奇。有好事者聯雲:「甘湫水湫湫上有湫,冰洞風洞洞中有洞。」「石室坐地九夏寒,洞奇通天三冬暖。」(陳少默)翠華山各種奇洞遍布叢生,有待進一步探究。

玄關是游覽冰、風二洞必經之地,兩塊巨石聳立,相隔咫尺,天成一線,上有一小橋,行人至此,昂首而望,有天門之感,無限神秘,莫不悚然。十八盤是崩塌石海的北側邊緣,高約200米,莽莽蒼蒼,巨石遍生,鷹崖瀑布傾瀉而出,似一道銀練,掛於山川,有中國山水畫之感。

堰塞湖,是指由山崩倒塌堵塞河流而形成,在翠華山有三處。一處在甘湫池,位於甘湫峰下,面積0.2平方公里,由於水源不足嚴重滲漏成為乾涸之湖,故名甘湫池。甘湫池池底青草萋萋,牧馬其上,有蒙古草原之味。一處在大坪,現由於泥沙堆積,池已被湖水沖積填平,故名大坪。一處在水湫池,系山體崩塌堵塞太乙河形成,又名天池、澄源池、太乙湖等。此堰塞湖,湖面長600米,寬100-300米,水深5-12米,水域面積0.14平方公里,可在其上劃船,垂鉤等。此湖有「秦嶺明珠」之稱,為秦嶺72峪唯一一處堰塞湖,煙波浩渺,雲蒸霞蔚,蔚為壯觀,山崩巨石與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綠水,奇石異洞,構成了一幅人間仙境。翠華山地貌形態多樣、特殊、保存完整,體現在殘峰斷崖、崩塌石海、堰塞湖三個方面。山崩遺跡地質復雜,區內地層為中元古界寬坪群上亞群,本群黑雲母斜長片麻岩、片岩及混合片麻岩為主。受混合岩化作用強烈影響,本群在翠華山主要為一套混合花崗岩為主,夾有黑雲母和少量大理岩,混合岩化作用時期為印支期(陝西省地質局1989年)是國內混合岩發育的典型地區之一,山崩顆粒大,呈鋸齒狀、腸狀等多種斷裂,最大者可達60X40X30立方公尺,更是國內外學者進行混合岩化作用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山崩遺跡歷史悠久,其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長期的內、外力地質作用下,岩體節理不斷加寬、加深,以巨大的岩塊崩落谷底。崩塌岩塊上擦痕、摩擦面等形跡清晰,至今,岩塊裂隙仍在發展。目前可在不同部位觀察到山崩由孕育、發展、崩塌方式,崩塌體從初期形成→發育→遺跡的完整過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