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什麼是土地質量與性狀

什麼是土地質量與性狀

發布時間: 2021-02-14 21:07:41

Ⅰ 性狀是什麼意思

答:分組性狀(groupingcharacteristic)是用來排除特異性測試中不需要進行大量種植已知品種而採用的某內個性狀容。可以是質量性狀、數量性狀或假質量性狀。根據這些性狀在不同地點記載的表達狀態能夠有效區分已知品種。一般應當是帶星號性狀或包括在技術問卷中的性狀。

Ⅱ 耕地土壤質量演變

江西省農科院土肥所於1997年對南昌縣60個採集原土壤普查點位的耕層土樣142個,進行農化性狀分析(表5-29)。結果表明,土壤pH值略有下降,土壤有機質增加43.8%,全氮含量增加19%,鹼解氮含量增加15.4%,速效磷含量顯著增加,增加311.4%,速效鉀含量也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增加28.3%。

表5-29 南昌縣水稻土耕層養分變化狀況

注:()內數據為相對增減百分率(±%)。

1.土壤pH

江西省農田生態環境監測網在南昌、湖口稻田監測點監測結果表明,稻田土壤酸鹼度整體偏酸性,2005年pH值5.28,比2004年的5.75有較大幅度的下降(表5-30),土壤酸化問題在鄱陽湖地區表現得較為明顯。

表5-30 南昌生態站土壤肥力動態監測結果

以江西省地質調查院的調查數據與鄱陽湖地區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數據進行比較,進一步證實鄱陽湖地區土壤逐漸酸化 ( 表 5-31) 。pH4. 5 ~5. 5 的土壤占土壤總面積的比例由第二次土壤普查的 51. 8% 增長到 68. 61% ,凈增 17. 13 個百分點。土壤酸化與該區酸雨強度加大和氮素肥料施用較多有關。

表5-31 鄱陽湖地區土壤 pH 變化

2. 土壤有機質

根據江西省地質調查院的調查數據,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進行比較,比較結果見表5- 32。第二次土壤普查之後,鄱陽湖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總體略有下降。主要表現在土壤有機質含量≥40g/kg 的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下降明顯,20. 1 ~ 30g/kg 的面積所佔比列有所下降,6. 1 ~10g/kg 的面積比例增加; 也就說明,除部分高產土壤有機質由於施肥水平較高而土壤有機質有所積累外,中量有機質含量的土壤所佔面積下降,而中量以下含量的面積增加較多。

表5-32 鄱陽湖地區土壤有機質的變化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機質的升降情況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主要農業土地利用類型除望天田、菜地和桑園之外,其他利用方式的有機質水平均以下降態勢為主,盡管它們下降的程度以輕度為主,但是由於這些土地方式是當地農業生態系統的主體和農業生產的對象,其負面影響是極為嚴重的; 另外也可以看到,包括各種主要林地類型、荒草地和灘塗在內的受人類活動影響相對較輕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機質水平表現出以增加為主的態勢,它們增長的程度亦以輕度為主。

3. 土壤氮素

土壤氮素是作物的三大營養之一。第二次土壤普查時,鄱陽湖地區土壤全氮含量1. 0g / kg 以上的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為 67. 89% ; 江西省地質調查院的調查結果表明,鄱陽湖地區土壤全氮含量 1. 0g/kg 以上的面積占總面積的 93. 60% ( 表 5-33) ,表明第二次土壤普查後的土壤全氮積累明顯。

表5-33 鄱陽湖地區土壤全氮的變化

根據江西省農科院土肥所的研究結果,南昌縣水田土壤,1997 年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較,全氮含量增加 19% ,鹼解氮含量增加 15. 4% 。江西省農田生態環境監測網監測結果表明,湖口縣土壤有效氮含量較高,2005 年 106. 22mg/kg,比 2004 年有所下降。

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中,余江縣土壤全氮含量增加的面積大於下降的面積的土地利用方式有灌溉田、望天田、菜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灘塗和桑園,它們表現為增加的面積分別占各自總面積的 66. 5% ,90. 3% ,58. 0% ,69. 9% ,60. 0% ,82. 2% ,60. 3% ,100% 和 100% ; 土壤全氮含量降低的面積大於增加的面積的土地利用方式有旱地、果園、茶園、苗圃、荒草地和裸土地,在這些土地利用方式中,它們全氮含量表現為降低的面積分別占總面積的 69. 0% ,66. 7% ,85. 3% ,92. 4% ,66. 9% 和 52. 4% 。

4. 土壤磷素

土壤磷素常用全磷和有效磷表示。土壤含磷量受土壤母質、成土過程和耕作施肥影響。土壤全磷是養分潛力的相對指標,是土壤有效磷的基礎,但土壤全磷絕大部分是無效的。第二次土壤普查時,鄱陽湖地區耕地土壤全磷含量中等 ( > 0. 04% ) 以上水平的面積占總面積的 33. 46% ; 江西省地質調查院的調查結果表明,目前的鄱陽湖地區土壤全磷含量在 0. 04% 以上的占總面積的 99. 5% ( 表 5-34) ,表明土壤全磷含量豐富。

表5-34 鄱陽湖地區土壤全磷變化

土壤有效磷是能被當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磷素。土壤全磷與有效磷間的相關性,不同的土壤類型表現不一。鄱陽湖地區土壤有效磷的變化,江西省農科院土肥所在南昌縣的調查結果表明,水田土壤速效磷含量從1981~1997年增加311.4%。

5.土壤鉀素

鉀是作物生長的必需元素。土壤中的鉀絕大多數在0.5%~3.0%之間。第二次土壤普查時,鄱陽湖地區耕地土壤全鉀豐富(含量>2.0%)的面積占總面積的35.16%,中量(含量1.0%~2.0%)的佔47.52%;江西省地質調查院的調查結果表明,目前鄱陽湖地區土壤全鉀含量增加,全鉀含量>1.3%的面積占總面積的95.6%,其中>2.3%的佔37.69%(表5-35)。

表5-35 鄱陽湖地區土壤全鉀變化

但土壤速效鉀含量的變化,有些不一致。耕作土壤由於耕作與施肥等措施的影響,土壤鉀素的消長變化較大。耕作熟化程度高、施肥水平較高且均衡的農田,土壤速效鉀含量有所增加。

江西省農科院在南昌縣的調查結果表明,水田土壤速效鉀含量從1981~1997年增加28.3%;而南京土壤研究所在余江縣的研究結果表明,土壤交換性K呈大幅度下降的趨勢,僅有23.2%的土壤交換性K出現正增長,另外的76.2%的土壤都表現為負增長。其中,強度、中度和輕度正增長的比例分別佔0.4%,0.5%和22.4%,輕度、中度和強度負增長的比例分別達到57.3%,18.9%和0.5%。顯然,該地區土壤交換性K的下降問題,不論從范圍來看還是強度而言都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只有菜地、果園、有林地和灘塗中土壤的交換性K正增長比例大於負增長比例。這些土地利用方式下交換性K出現正增長的面積分別達到94.0%,57.4%,51.8%和50.5%;而其他利用方式下土壤交換性K的變化均表現出負增長面積大於正增長面積。其中,灌溉水田、望天田、旱地、果園、茶園、桑園、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荒草地和裸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交換性K出現下降的面積分別達97.9%,98.9%,65.1%,56.3%,99.9%,98.5%,90.3%,95.0%,95.6%,88.7%和84.4%。在這些以負增長為主的利用類型中,從程度來看主要以輕度為主。但是,灌溉水田、望天田、荒草地和裸土地中度降低的比例分別占它們總面積的39.9%,32.2%,30.06%和20.7%,而茶園出現強度下降的比例為其總面積的26.1%。

Ⅲ 質量性狀的介紹

答:品質性狀(來)是基於自化學組分作用下所表達的性狀,如含糖量、脂肪含量等,如果滿足了性狀選擇的要求也可以採用,但應確定適當的化學檢測方法以保證測試的統一性和可比性。如芥酸含量,通常是培育低芥酸油菜品種,但也有專門培育工業用高芥酸品種,這時芥酸含量就可作為一個測試性狀。

Ⅳ 性狀的質量性狀

答:質量性狀(qualitativecharacteristics)是指以不連續狀態表達的性狀。如植株性別:雌雄異株雌性回(1)、雌答雄異株雄性(2)、雌雄同株異花(3)、雌雄同株同花(4)。這些表達狀態自身含義明確,毋須進一步解釋。質量性狀表達形式能用單一狀態來描述,一般情況下,質量性狀不受環境影響。

Ⅳ 什麼是假質量性狀

假質量性狀(pseudo-qualitative chcteristics)是指性狀表達狀態的范圍至少部分是連續的,但其變化范圍可以是多維內的。如形容狀:卵形(1)、橢圓形(2)、圓形(3)、倒卵形(4),在一定的程度時是可以明確描述的,但相互又有一個漸進變化的關系。因此,僅僅定義線性范圍的兩端是不恰當的。為恰當地描述性狀的范圍,假質量性狀需要確定每一個表達狀態,這又和質量性狀相類似。

Ⅵ 如何進行土地質量評價

將GIS技術和評價方法有機結合,在理論、方法和技術上對土地質量評價進行了設計和研究 該研究的目的在於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以信息技術和模型為支撐、以資料庫為平台的土地質量評價方案對懷化市內的各類土地資源,劃分土地評價單元的質量等級本研究中利用GIS及統計軟體,在資料庫中完成數據的儲存與調用,並提交數字化土地質量評價圖 土地質量評價過程中綜合利用了MAPGIS軟體、建設資料庫採用的VisualFoxPro和統計用的DPS軟體評價方法中使用專家選擇法選擇評價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評價因子權重並計算評價分值 資料庫是利用GIS軟體進行土地質量評價的中樞,本研究所有數據的流動都以Visual FoxPro為核心展開,實現了數據流的暢通,對於在大區域下的數據的存儲、整合與調用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最後,本文以懷化市為例,應用建立的土地質量評價方案進行分析與操作,對全市范圍內土地進行了質量評價,共提交五個等級的土地質量評價結果圖實證研究表明評價結果與懷化市實際土地利用較為相符,並且挖掘出了土地開發潛力,對進行土地結構調整,土地利用、整治、保護措施的擬定等項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參考 本文的特色之處在於將前沿的GIS技術與土地質量評價的理論和方法有機結合,實現了多種國內先進的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統計模型和資料庫的整合,探討了數字化的土地質量評價技術,為土地利用的規劃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標題:土地質量GIS技術主成分分析法評價方法權重計算

Ⅶ 如何認識和評價土地質量

(一)土地質量評價工作迫在眉睫

1999~200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廣州、武漢、成都地區開展了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試點工作,採用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准(GB15618—1995),對Cd、Hg、As、Cu、Pb、Cr、Zn、Ni8種重金屬元素進行了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和尼梅羅綜合污染指數評價,將國家土壤環境質量分級的一級、二級、三級和超三級分別定義為清潔、輕微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調查評價結果顯示,在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生態地球化學污染區域之大已超乎想像,土壤環境質量向人們敲響了警鍾;同時,土壤酸化程度也在增強,從而可能加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對上述三地區的調查還發現,部分糧食和蔬菜中存在著重金屬超標的情況,已引起政府和科學家們的高度關注。2002年國土資源部又在浙江進行了省級試點,並以省部合作調查的方式正式啟動了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工作。根據國土資源部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規劃要點,調查規劃總面積266.31×104km2,截至2005年底,共在全國19個省(區、市)開展了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部署面積105×104km2,分布在我國主要農產區和人口密集區。這項調查工作,採用了1:25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技術,將獲得全部調查區1個樣/4km2、每件樣品54個指標(包括52個元素、pH和OrgC值)的大量調查數據。已完成調查面積約60×104km2,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其中之一就是土地中某些重金屬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高值區帶分布在人口密集區。

(二)如何建立科學的土地質量評價方法

上述關於土地質量問題和農產品質量重要性的分析,同時說明了人類關注土地質量問題的原因。人類之所以關心土地質量問題,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人類關心自身的生存環境、關心自身的健康與繁衍!政府和科學家們對廣州、武漢、成都三地區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是調查報告中關於土地污染程度和農產品中重金屬含量比例超標的數據令人對這項調查工作刮目相看,對自己生存的環境質量產生憂慮!在全國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的初期,又發現了以長江流域沿江高Cd異常帶為代表的區域性重金屬高值區(帶)。一個潛意識里的推測在困擾著人們——這些分布在農業主產區和人口密集區的重金屬高值區(帶)會對人類產生不利的影響?!

作者從中得到啟示:①土地質量評價工作是一項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工作;②土地質量評價工作必須關注土地的產出效應,換句話說,土地質量評價的依據應該是土地對人類生存環境是否構成威脅以及威脅的程度。那麼,已經發現和即將可能被發現的重金屬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高值區(帶),是否對人類生存環境構成威脅,就成為土地質量評價的關鍵。

土地中存在的高含量放射性元素直接作用於人體,給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本書暫且不論,只論土地中重金屬元素對人類的影響。土地中重金屬元素危害人類生存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其上生產的農產品進入人類食物鏈從而對人類的生存和健康構成威脅。實際上,從化學的角度看,土地是由各種化學元素按照不同含量比例組成的,土地中或多或少都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屬元素,只有當其濃度超過了作物需要或可忍受程度,表現出受毒害的症狀或其上產出的農產品中重金屬含量超過食品衛生標准時,才會對人類生存環境和人體健康構成危害。那麼,土地中重金屬元素含量達到多少就會對農產品質量構成威脅?如何利用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數據科學評價調查地區土地對糧食質量安全的保障程度?

另外,Cd等元素在農作物可食部位含量的超標問題,與濫用殺蟲劑造成土地污染問題不同,農作物中重金屬元素高含量可能是自然和人為因素雙重作用的結果。那麼,如何從理論上認識土壤中重金屬元素的來源,並為制定土地質量保護對策提供依據?

這些就是作者所關注的,也是作者試圖通過土地生態安全之地學探索,提出農業地質地球化學評價方法的初衷。

Ⅷ 土地的理化性質對土地資源質量的影響

①氣候調查

a.氣溫。氣溫是表示一個區域熱量水平的主要指標,也是決定農作物布局的最主要條件之一,一般要調查年平均氣溫、月平均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積溫等。

b.降水。通常調查降水量,有多年平均降水量、全年各月或旬平均降水量、降水季節、降水強度等指標。

②地形地貌調查

a.地貌類型。地貌類型從大的方面來講,劃分為山地、丘陵、平原,他們在土地質量性狀方面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有時為了較細地考察土地質量性狀,從地形特徵方面還可以進一步細分。

b.海拔。海拔高度的變化會引起一系列因素的變化,如溫度、降水、土地利用的變化,海拔往往是一個地區農林牧用地分區的控制因素。

c.坡度。坡度大小對土地質量性狀影響很大,它與土壤厚度、質地、土壤水分及肥力都直接相關,制約著土壤中水分、養分、鹽分的運動規律。

d.坡向。影響土地的利用,陽坡光照與溫度較陰坡好,陰坡水分較陽坡好。

③水資源條件調查

a.地表水。調查河流、湖泊水位、流量及季節性變化。分析其與地下水相互補給狀況。

b.地下水。調查地下水位、水質,以評價其對生活飲用、農業灌溉、水產養殖、工業供水的適宜程度,還應調查地下水允許開采量。

c.水利設施。調查水庫的數量、容量、引水、提水和排水工程的規模、灌排系統的完善程度和滲漏狀況以及灌排能力。

d.水旱漬害狀況調查。這些調查資料可以在水利部和農業部這些相關行政部門查找。

④土壤調查

土壤質量性狀是土地質量性狀的主要構成部分,直接影響一個地區的土地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土壤調查的重點是土壤肥力特性,其調查的內容有:土壤質地、土壤理化性質、土壤侵蝕、土壤的障礙因素等。

⑤植被調查

a.自然植被的調查,主要是了解調查區內植被群落的概貌,找出能反映該區特點的優勢群落。

b.人工植被調查,主要是指農作物、防護林及人工草場等,了解其品種、密度、生長狀況等。

c.特種土宜植物調查,有些植物要生長在特定的地區,在特定的地區是「特產」,生長狀況良好,要注意調查其立地條件、與土地相關的特性,發展地區「特產」優勢。

Ⅸ 什麼是性狀

答:分組性狀(groupingcharacteristic)是用來排除特異性測試中不需要進行大量種植已知品種而采版用的某權個性狀。可以是質量性狀、數量性狀或假質量性狀。根據這些性狀在不同地點記載的表達狀態能夠有效區分已知品種。一般應當是帶星號性狀或包括在技術問卷中的性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