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理論的建立標志著地質學的成熟
1. 地質學有哪些基礎理論
1800-1900年主要理論有:英國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殼均衡理論;有關山脈形成的地槽學說,經過美國的霍爾和丹納的努力最終確立起來;法國的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概念;奧格對地槽類型的劃分使造山理論更加完善;奧地利的休斯和俄國的卡爾賓斯基則對地台作了系統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紀地質學研究的總結,同時休斯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從全球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預示了20世紀地質學研究新時期的到來。 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
現代地質(公元1910~ ) 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體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氣。 地質學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其區別固體地球包括最外層的地殼、中間的地幔及地核三個主要的層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體地球的上層,即地殼和地幔的上部。
主要基礎包括,岩石、礦物、地層、古生物、地質構造等等。
2. 地質學史的發展歷史
很早以前,地質學的知識比較零星分散。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如從地中開採金屬、黏土、煤和鹽的一些知識,早已為礦工和有關的人們所知曉,而自然哲學家們則大都脫離這些實踐,獨立形成自己的思辨性的地質理論。
地質學在18世紀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並在19世紀早期達到成熟階段。
1790年至1830年這一段時期被稱為「地質學的英雄時代」。在這個時期,在考察岩層順序以及岩層所含礦物和化石上,人們做了大量工作。工作方法的一大進步表現在用根據化石內容來進行岩層分類。
在古代人類在利用石器,製造陶器,開發銅、鐵、鉛、錫等金屬礦產時,已經開始初步使用地球物質;在興修農田水利時,已經在了解土壤性質,在觀察火山、地震等自然現象時,已經在探索地殼變動的原因,所以,地質學的經驗和知識是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在古希臘,羅馬和我國春秋戰國時代以至西漢,對於地質作用及地殼中的物質的科學記載和解釋已有萌芽。希臘哲學家希羅多德(公元前五世紀)和亞里斯多德( 公元前四世紀) 等已注意到了地震、火山以及海陸變遷的現象。大約在戰國時期成書的我國古籍《山海經》、《禹貢》和《管子》等對於礦物、岩石和土壤以及鐵、銅、金、銀等礦產都有較為豐富的記載。《管子》一書並已注意到了礦產的共生關系。我國漢代已經開始用煤炭煉鐵,發現了陝北的油苗,提出了地圓學說等;公元四世紀,我國已有滄海變桑田的海陸變遷思想。歐洲的中世紀(五世紀到十五世紀) 地質學的思想沒有得到發展,但是波斯學者阿維森納(Avicenna,980-1037)卻對礦物的形式和分類、山脈的隆起和侵蝕、沉積作用等發表了較為正確的見解。他大致與我國宋代的沈括(1031-1095) 同時,沈括於1086-1093年間提出了華北平原的沉積和西北黃土地區侵蝕切割的關系,論述了化石的成因和太行山的升高等地質現象,並根據化石推斷了古氣候,發現了磁偏角,考察了陝北的石油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隨著工業的發展和對礦產資源的需求,礦物學和岩石學的知識有了發展。義大利的達芬(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對化石作了正確的解釋,認為它們是被沉積物掩埋的生物殘骸。薩克遜人阿格里柯拉(George Agriccla,1494-1555)對礦物學和金屬礦脈做了大量研究,他根據礦物外部特徵,如晶形劈開、硬度、重量、顏色、光澤等的描述,為礦物學樹立了典範。他的名著《金屬礦》被認為是總結了當時地質學、礦物學和采礦學及冶金學的巨著。他被譽為「 冶金學之父」。但是,直到十七世紀中葉,歐洲的地質學思想仍在宗教的嚴重束縛之下。當時,教會主張天地是在公元前4004 年由上帝創造的,而諾亞洪水(即所謂的全世界洪水泛濫)則發生在公元前2349 年,現存的地表形態都是洪水災變所形成的。這種思想鉗制地質學的發展達一百多年(十七世紀中葉到十八世紀末)。在此期間,地質學和其他科學一樣,在同宗教思想的斗爭中逐步得到發展,丹麥學者斯台諾Nicolans Steno,1638-1687),義大利學者瓦利斯內里(Antonio Vallisneri,1661-1730) 對於層狀岩石和褶皺構造進行了研究,認為岩層是一層一層沉積的,斯台諾提出了著名的「 疊覆律」,即新岩層沉積在老岩層之後,位於下面的岩層比位於上面的岩層沉積時間為早,他還提出了晶體的「 面角恆定律」。這兩個定律是地層學和礦物學研究的基礎。1760 年義大利學者阿爾杜伊(G.Ovanrii1713-1790) 根據岩石的結晶和固結程度,將地層劃分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德、俄等國的學者也採用了相同的術語。後來德國地質學家魏爾納(Abraham G. Werner,1749-1817)將位於第一系之上的含化石的地層命名為過渡層。魏爾納是水成論者,認為地殼中所有的岩石,包括玄武岩和花崗岩都是在原始海洋中沉澱和結晶而成的,火山是煤層的燃燒,魏爾納對地質學的貢獻是第一次對礦物和岩石進行了分類,創造了鑒定方法等1785年(乾隆五十年)蘇格蘭學者郝屯(James Hutton,1726-1797) 發表《地球的學說》,提出了火成論,認為玄武岩和花崗岩不是水成的,是由地球內部火成岩漿冷凝而成,片岩、片麻岩等則是受地球內部熱力影響而變質的水成岩。他指出了火成岩岩脈穿插水成地層以及水成地層被火成岩接觸時烤焦的現象。郝屯還認為沉積物是大陸岩石被風化和侵蝕的產物,它們被流水帶入海洋形成水成岩石,然後又上升到海平面以上,開始新的侵蝕0 沉積旋迴;地形不是「洪水泛濫」 以後一成不變,它們在地質作用下不斷地發生變化。地球的存在是極其長久的,既看不到它的開始,也看不到它的終結。地質作用的規律和強度,在地質歷史時期是一樣的,「 今天是過去的鑰匙」。他的這些觀點被稱為均變論。火成學派的觀點受到了水成學派的強烈反對1812年法國生物學家居維葉(Georges Cuvier,1769-1832)根據對巴黎盆地的第三紀地層古脊椎動物化石的研究,提出了災變論,他認為地層中所表現的古生物的突變現象是超自然的巨大災變的結果,而新的生物群在每次大災變之後又被創造出來。他的這種觀點受到當時的學者拉馬克(Larmarck J.B.1744-1829)的批判。拉馬克也在同一地區研究無脊椎動物體系,認為環境對生物的發展起重要作用。二人對古生物學的貢獻,使得根據不同的化石特點對比和劃分不同時代的地層有了可能。英國地質學者史密斯(W.Smith1769-1839)也在這時根據地層中不同生物化石的特徵對比了英國不同地區的地層,於1815年(嘉慶二十年) 編制出了第一張《英國地圖》。 1830年,英國地質學家萊伊爾(Charles Lyell,1797-1875)發表《地質學原理》一書,使得均變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成為地質學的一條基本原理,一直影響到現在。地質學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已被介紹到我國,並且出版了一些地質譯著圖書,但由於當時清政府沒有注意培養地質科學人材,所以我國的地質事業一直沒有發展起來。我國地質科學事業真正開始是在辛亥革命之後,1912年設置地質機構,以推動地質工作的進展,接著相繼成立了地質調查所和研究所,在國內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但是,地質學的迅速發展則是在 1949年全國解放以後,在黨的領導下,成立了地質工作部門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地質院校成批地培養了地質科技人材,在全國普遍開展了地質調查和礦產普查勘探,不但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編制了各種比例尺的區域性和全國性的以及亞洲的地質圖件,而且在礦產資源勘探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證了社會主義建設對礦產資源和地質資料的需要;在地質學的各個分支科學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
3. 地質學的發展回顧
人類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門學科,地質學成熟的較晚。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
龐大的地球及其悠遠的歷史,這決定了這門學科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它是在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的爭論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遠古~公元1450年)
人類對岩石、礦物性質的認識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中國,銅礦的開採在兩千多年前已達到可觀的規模;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禹貢》《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石頭論》都是人類對岩礦知識的最早總結。
在開礦及與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地質作用,並進行思辨、猜測性的解釋。我國古代的《詩經》中就記載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關於地殼變動的認識;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海陸變遷是按一定的規律在一定的時期發生的;在中世紀時期,沈括對海陸變遷、古氣候變化、化石的性質等都做出了較為正確的解釋,朱熹也比較科學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藝復興為轉機,人們對地球歷史開始有了科學的解釋。義大利的達·芬奇、丹麥的斯泰諾、英國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對化石的成因作了論證。胡克還提出用化石來記述地球歷史;斯泰諾提出地層層序律;在岩石學、礦物學方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200多種礦物、岩石和化石;德國的阿格里科拉對礦物、礦脈生成過程和水在成礦過程中的作用的研究,開創了礦物學、礦床學的先河等等。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和啟蒙思想的推動和影響下,科學考察和探險旅行在歐洲興起。旅行和探險使得地殼成為直接研究的對象,使得人們對地球的研究從思辨性猜測,轉變為以野外觀察為主。同時,不同觀點、不同學派的爭論十分活躍,關於地層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論和火成論的爭論在18世紀末變得尖銳起來。
德國的維爾納是水成論的代表,他提出花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積而成的,並對岩層作了系統的劃分。英國的赫頓提出要用自然過程來揭示地球的歷史,以及地質過程「即看不到開始的痕跡,也沒有結束的前景」的均變論思想。水火之爭促進了地質學從宇宙起源論、自然歷史和古老礦物學中分離出來,並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出現在17世紀的《徐霞客游記》也是對自然考察所獲得的超越時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層劃分的原則和方法已經確立,地質時代和地層系統基本建立起來。
而此時的礦物學沿著形態礦物學和礦物化學方向發展,美國丹納的《礦物學系統》標志著經典礦物學的成熟;1829年,英國的尼科爾發明了偏光顯微鏡,使得顯微岩石學的迅速發展成為可能;法國博蒙於1829年提出地球冷縮造山的收縮說,對近百年來的構造理論產生重大影響。
這樣,有關地球歷史的古生物學、地層學,有關地殼物質組成的岩石學、礦物學,和有關地殼運動的構造地質理論所組成的地質學體系逐漸形成了。
19世紀上半葉,有關災變論和均變論的爭論,對地質學思想方法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居維葉是災變論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災變造成生物滅絕的觀點。英國的萊伊爾是均變論的主要代表,他堅持「自然法則是始終一致」的觀點,並提出以今論古的現實主義方法。在爭論中,地質均變論逐漸成為百餘年來地質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統觀點。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工業國家都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是地質學從區域地質向全球構造發展,並推動了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迅速建立和發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對冰川學的研究,以及英國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殼均衡理論;有關山脈形成的地槽學說,經過美國的霍爾和丹納的努力最終確立起來;法國的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概念;奧格對地槽類型的劃分使造山理論更加完善;奧地利的休斯和俄國的卡爾賓斯基則對地台作了系統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紀地質學研究的總結,同時休斯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從全球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預示了20世紀地質學研究新時期的到來。 (公元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
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和工業的發展,使得石油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陸續形成獨立的分支學科。在地質學各基礎學科穩步發展的同時,由於各分支學科的相互滲透,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與地質學的結合,新技術方法的採用,導致了一系列邊緣學科的出現。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體地球的圈層構造以及洋殼與陸殼結構的區別;高溫高壓岩石實驗研究,為人們認識地殼深處地質過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地質學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過渡,並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
20世紀50~60年代,全球范圍大規模的考察和探測,使地質學研究從淺部轉向深部,從大陸轉向海洋,海洋地質學有了迅速發展。同時古地磁學、地熱學、重力測量都有重大進展,為新的全球構造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這個基礎上,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4. 世界地質學的發展歷史
地質學的萌芽時期(遠古~公元1450年) 人類對岩石、礦物性質的認識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中國,銅礦的開採在兩千多年前已達到可觀的規模;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禹貢》《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石頭論》都是人類對岩礦知識的最早總結。 在開礦及與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地質作用,並進行思辨、猜測性的解釋。我國古代的《詩經》中就記載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關於地殼變動的認識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海陸變遷是按一定的規律在一定的時期發生的;在中世紀時期,沈括對海陸變遷、古氣候變化、化石的性質等都做出了較為正確的解釋,朱熹也比較科學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質學奠基時期(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藝復興為轉機,人們對地球歷史開始有了科學的解釋。義大利的達·芬奇、丹麥的斯泰諾、英國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對化石的成因作了論證。胡克還提出用化石來記述地球歷史;斯泰諾提出地層層序律;在岩石學、礦物學方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200多種礦物、岩石和化石;德國的阿格里科拉對礦物、礦脈生成過程和水在成礦過程中的作用的研究,開創了礦物學、礦床學的先河 等等。 地質學形成時期(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和啟蒙思想的推動和影響下,科學考察和探險旅行在歐洲興起。旅行和探險使得地殼成為直接研究的對象,使得人們對地球的研究從思辨性猜測,轉變為以野外觀察為主。同時,不同觀點、不同學派的爭論十分活躍,關於地層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論和火成論的爭論在18世紀末變得尖銳起來。 德國的維爾納是水成論的代表,他提出花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積而成的,並對岩層作了系統的劃分。英國的赫頓提出要用自然過程來揭示地球的歷史,以及地質過程「即看不到開始的痕跡,也沒有結束的前景」的均變論思想。水火之爭促進了地質學從宇宙起源論、自然歷史和古老礦物學中分離出來,並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出現在17世紀的《徐霞客游記》也是對自然考察所獲得的超越時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層劃分的原則和方法已經確立,地質時代和地層系統基本建立起來。 而此時的礦物學沿著形態礦物學和礦物化學方向發展 ,美國丹納的《礦物學系統》標志著經典礦物學的成熟;1829年,英國的尼科爾發明了偏光顯微鏡,使得顯微岩石學的迅速發展成為可能;法國博蒙於1829年提出地球冷縮造山的收縮說,對近百年來的構造理論產生重大影響。 這樣,有關地球歷史的古生物學、地層學,有關地殼物質組成的岩石學、礦物學 ,和有關地殼運動的構造地質理論所組成的地質學體系逐漸形成了。 19世紀上半葉,有關災變論和均變論的爭論,對地質學思想方法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居維葉是災變論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災變造成生物滅絕的觀點。英國的萊伊爾是均變論的主要代表,他堅持「自然法則是始終一致」的觀點,並提出以今論古的現實主義方法。在爭論中,地質均變論逐漸成為百餘年來地質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統觀點。 地質學的發展時期(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工業國家都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是地質學從區域地質向全球構造發展,並推動了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迅速建立和發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對冰川學的研究,以及英國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殼均衡理論;有關山脈形成的地槽學說,經過美國的霍爾和丹納的努力最終確立起來;法國的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概念;奧格對地槽類型的劃分使造山理論更加完善;奧地利的休斯和俄國的卡爾賓斯基則對地台作了系統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紀地質學研究的總結,同時休斯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從全球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預示了20世紀地質學研究新時期的到來。 現代地質學的發展(公元1910~ ) 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和工業的發展,使得石油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陸續形成獨立的分支學科。在地質學各基礎學科穩步發展的同時,由於各分支學科的相互滲透,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與地質學的結合,新技術方法的採用,導致了一系列邊緣學科的出現。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體地球的圈層構造以及洋殼與路殼結構的區別 ;高溫高壓岩石實驗研究,為人們認識地殼深處地質過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地質學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過渡,並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 20世紀50~60年代,全球范圍大規模的考察和探測,使地質學研究從淺部轉向深部,從大陸轉向海洋,海洋地質學有了迅速發展。同時古地磁學、地熱學、重力測量都有重大進展,為新的全球構造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這個基礎上,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採納哦
5. 哪一個理論的確立標志著現代地球學的建立
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內初,美國的赫斯、迪容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6. 哪些理論的建立標志著近代地質學的成熟
現代地質學的發展
(公元1910~) 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和工業的發展,使得石油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陸續形成獨立的分支學科.在地質學各基礎學科穩步發展的同時,由於各分支學科的相互滲透,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與地質學的結合,新技術方法的採用,導致了一系列邊緣學科的出現.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體地球的圈層構造以及洋殼與路殼結構的區別;高溫高壓岩石實驗研究,為人們認識地殼深處地質過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地質學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過渡,並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 20世紀50~60年代,全球范圍大規模的考察和探測,使地質學研究從淺部轉向深部,從大陸轉向海洋,海洋地質學有了迅速發展.同時古地磁學、地熱學、重力測量都有重大進展,為新的全球構造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這個基礎上,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7. 為什麼說「地質學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科學」哪些理論建立標志著近代地質學的成熟
古老主要是因為該學科發展歷史悠久,研究對象年代久遠;其次,隨著其他學科的發展,地質學的手段和理論得到了許多新的發展,也正在快速完善中。
8. 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理論發展概述有哪些
一、德國地質學家瑙曼提出「大地構造」一詞最早有關地球構造討論的著述,要算是法國地質學家埃利?博蒙(Elie de Beaumont,1798—1874年),他在1830年發表的《地球變動的研究》中已有論述,1830年,收縮理論盛行一時,基本上取代了上隆假說,1852年才全面公布收縮理論內容(見後)。
「大地構造」一詞,嚴格地說,是在1850—1854年德國地質學家K.E.瑙曼(Naumann,1797—1873年)發表的《記錄地質學教程》中第一次出現,其含義是泛指研究地殼的組成和結構。相當一段時期內,大地構造學(geotectonics)與構造地質學(structural geology,tectonics)作為同義語而流行。1936年E.克魯斯(Kras)作過闡述,他說:構造地質學是研究地殼構造和運動的科學,而近代大地構造學一般系指大型區域性,乃至全球的地質構造而言,與傳統的構造地質學有著明顯的區分和分工。
16世紀,地質科學開始從宗教神學桎梏下解脫出來,工業發展對金屬礦產需求日益迫切,人們從尋找礦藏中認識到,首先認識地質構造形式是一條捷徑,德國礦業工程師阿格利柯拉(Agericola George Bauer,1494—1555年)就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在他的名著《論金屬》一書中有系統論述,代表了這個時代的成就。比他稍早一點的義大利的達?芬奇(Leonardo da Vici,1452—1520年)在工程地下發現古代海相生物遺體,使他認識到海岸線不是固定不變的,並提出海洋和陸地有過「滄海桑田」之變,這變化是地殼運動的結果。1669年丹麥學者斯蒂諾(N.Steno,1638—1686年)發表《天然固體中的堅硬物》,書中提出地層延伸理論,指出地層受擾動破壞而傾斜,他以建立義大利托斯卡納地區地質發展史而著名,將該區劃分出六個階段。英國地質學家斯特勒奇(J.Strachyi,1671—1743年)較早做過英國煤田地質構造的研究。德國學者勒(雷)曼(Lehmann Johann Gottlob,1719—1967年)發表《山嶽的形成》;富澤爾(Fuchsel Geoge Christian,1722—1775年)發表《海陸變遷史》,把地球冷卻產生的褶皺認為是構造運動的結果;蓋塔爾(Guettard JeanEtinne,1715—1786年)發表《現代山嶽受海水、河流、雨水之影響而低減》;狄瑪列(Desmarest Nicholes,1725—1875年),在德國,特別是在薩克森地區作過大量區域地質構造調查與研究,但他沒有繼承郝屯的火山熱流是大陸抬升的力源理論,而強調地質突變性的營力作用。俄國學者羅蒙諾索夫(Ломоносовv M.B.,1711—1765年)在名著《論地層》中提出:改變地球面貌的力有內外兩種,「內部作用」就是地震,這種作用能使地殼隆起、沉降、海岸變遷,以及山脈的形成和消失。英國學者郝屯(Hutton James,1726—1798年)在《地球理論》中曾論及說地球是按物理學和力學規律發展而變化,所有地質作用是相互聯系,並按一定順序進行。他提出地殼運動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垂直運動,其中地球內熱的上升力最為重要。1777年在彼得堡科學院的一次講演中,提出山脈的隆起是火山作用造成的。他在地質學上最大的貢獻是第一次提出「解釋地質現象,只能求助於現在仍可觀察到的那些自然力的作用」,完全擺脫神創論的桎梏。
法國地質學家埃利?博蒙(1798—1874年),他在1830年論及收縮理論時,或在1852年全面公布其理論的內容時認為,地球處於一種冷卻收縮狀態,其外殼冷卻到可能有的限度,體積已不再縮小,而地球內部繼續冷卻收縮,地殼內外不相適應迫使地殼「下沉」、表面縮小而形成褶皺,並把褶皺作用當作主要作用,主張水平擠壓力作用形成褶皺。相繼發表的《地球變動的研究》、《山脈形成體系》(1852年)中也論及山脈隆起成因觀點。還有俄國地質學家索科洛夫(Cokoлов,D.И.,1788—1852年)1839年發表的《地球構造學教程》,以及《山嶽體系概念》、《山脈構造的起源和成因》都是以地球冷縮論觀點來論述。索科絡夫是把構造地質學理論系統化的著名俄國學者。
1863年美國地質學家洛甘(W.E.Logan,1798—1875年)發表的《加拿大地質報告》,以及早年發表的《北美地質文獻》中,都強調逆掩斷層形成了斷塊,來解釋地質構造問題。
1838年奧地利地質學家E.修斯(Suess,1831—1914年)在著名的《地球的外貌》中提出「地台」、「大陸沉降」、「地殼運動」等術語和概念,1875在《阿爾卑斯山成因》一文中,提出北美與歐洲之間存在「陸橋」的觀點,引發熱烈的討論。
美國地質學家F.B.S.泰勒(Taylor,1860—1938年)於1909年發表《從第三紀造山帶論地球面貌之起源》,最早提出大陸漂移理論。
法國地質學家G.E.奧格(Haug,1861—1927年)在《地槽與大陸塊》一文中,提出地槽與大陸區分,他認為:在地槽中由於海退的沉降面積超過鄰近陸緣地區,地槽褶皺引起海侵,這就是被譽為「奧格定理」的基本思想,在《地槽系與大陸區》把地背斜和地向斜稱之為「地槽系」,這些著述和論點有力地發展了地槽學說。
1926年美國地質學家R.A.戴利(Daly,1871—1957年)發表的《我們動盪的地球》、《地殼及其穩定》(1933年)、《地應力和地球構造》(1944年)等論著都對地質構造理論作過系統地論述。這個階段構造地質理論的研究,已是地質科學系統中比較活躍的學科。
構造地質學或大地構造學從作為獨立學科起始就假學眾多,學派林立,學術論戰此起彼復,爭論激烈,不同學派對地球組成(起源、運動、演化)有著不同概念和理論體系,形成截然不同的方法論,甚至有著完全對立的地球觀和方法論。
二、美國地質學家霍爾1859年提出地槽概念,揭開構造地質學的序幕百餘年來,歷史上曾有過隆起說、收縮說、膨脹說、均衡說、脈動說、旋迴說、潮汐說、大陸漂移說、重力褶皺說、底辟說、底流說、地殼振動說等各種構造地質學假說(詳見本書第三章第一節)。
1859年美國地質學家J.霍爾(Hall,1811—1898年)通過對阿帕拉契山地區的研究,提出了沉積重力負荷導致阿帕拉契山脈呈槽形特徵的古生代沉降區。1873年,被J.D.德納(Dana,1813—1895年)納入冷縮造山理論體系之中,把這種槽形構造命名為地槽,認為是地球因冷縮而在大陸邊緣出現的凹陷帶。當時得到法國地質學家奧格(Haug,G.E.,1861—1927年)在《地槽和大陸塊》中論證,認為地槽中由於海退的沉降面積超過鄰近陸緣地區,地槽褶皺引起海侵。
舒賀特(C.Chuchert,1858—1942年)、科伯(Kober Leopold,1883—?年)等多次論證,特別是法國地質學家M.A.貝特朗(Bertrand,1847—1907年)在1887年將環狀構造的克拉通稱為造山帶,提出造山旋迴概念,1928年又提出對稱山脈形成模式,在《阿爾卑斯與歐洲大陸的形成》中,提出盛行一時的旋迴學說。
1883—1903年奧地利的修斯(1831—1914年)在《地球的面貌》一書中,發展了沉積建造的時空分帶理論。在地槽學說發展過程中,德國地質學家H?施蒂勒(Stile,1876—1966年)早年也曾提出過正地槽概念(所指優地槽和冒地槽),在《構造演化獲得地殼演化》中倡導比較構造理論,在構造地質學發展史上起過一定積極作用。瑞士構造地質學家E.阿爾岡(Argand,1879—1940年)在其名著《亞洲構造論》及《阿爾卑斯構造地質問題研究》中,樹立起大地構造分析中的力學觀點。德國地質學家勃格達諾夫(Bogтanof)、德國大地構造學家克勞斯(1889—1970年)也都做過論證。
俄國的卡爾賓斯基(Kapпискнй A.,1847—1936年)、阿爾漢格爾斯基(Apxaнгельский,A.D.,1879—1940年)等在《俄羅斯陸台的發展與構造地質學》(1923年)及《論俄羅斯陸台構造》(1940年),建立起俄羅斯陸台和地槽學派,在俄國和蘇聯時代佔有統治地位。後來,著名地質學家巴甫洛夫(Павгов,п.A.,1854—1929年)通過月古利山構造的研究,發展了卡爾濱斯基陸台理論。進入20世紀,蘇聯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大地構造學家,諸如:沙茨基(Щатский,H.C.,1895—1960年),哈茵(Xaин,B.E.,1914—?年),別洛烏索夫(Белоусов,B.B.,1907—?年),柯西金(Kосвiгин,Ю.A.),楊申(Яншин,А.Л)等,強化了蘇聯大地構造學派。在他們發表的《地槽學說百年》一文中,系統地反映出他們的理論觀點及其發展成就。
因此,在大地構造學史(構造地質學史)研究中,都把霍爾1859年提出的地槽學說,作為學科發展的里程碑,為大地構造學的發展拉開了序幕。
地槽地台學說的建立,是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理論研究的標志性的成果,是20世紀前半葉占據統治地位的地殼垂直論、固定論的理論基礎。
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發展史表明:由於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在地質科學系統中所居的地位和作用,新的構造地質學理論的涌現,能反映不同時期的地質科學各個領域的理論水平和發展趨勢,如20世紀70年代板塊構造地質學出現,盡管對該學說尚有頗大的爭論,特別是對大陸地質的乏力,受到質疑和挑戰,但在當時卻有力地推動了整個地球科學的發展,因而說大地構造學是對地質科學有著深遠影響的分支學科,被譽為「地質科學中的哲學」。
9. 為什麼說"地質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哪些理論的建立標志著近代地質學的成熟
很久以前就有人類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因此其有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專門學科,地質學成熟的較屬晚。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龐大的地球及其悠遠的歷史,這決定了這門學科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它是在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的爭論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古代時人們就有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滄海變桑田的認識。
18世紀末發生了岩石成因的水成論與火成論的爭論,水成論解釋了沉積岩;而火成論解釋了岩漿岩。
19世紀上半葉,又有有關災變論和均變論的爭論;在爭論中,地質均變論逐漸成為百餘年來地質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統觀點。
其後有關於大地構造的地槽地台學說、大陸漂移學說、多旋迴構造學說、地窪說斷塊說以及李四光的地質力學說等等;現今流行的板塊構造學說是在轉換斷層、海底擴張、地幔對流以及古地磁、同位素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對問題的解釋較合理。但板塊構造學說也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現在的人補充及修訂。
具體的你可以看看構造地質學和地質學概論,裡面有敘述的。
簡單回答,希望你滿意哈。
10. 地質學的發展在哪裡
一提到「地質」專業,很多同學就聯想到「背著儀器上山挖礦石」的版場景。由於專權業的特殊性和艱苦性,地質學專業幾年前一度成為高考冷門。再加上大家對這門學科的片面理解,使得地質學這個專業真的「深在閨中人不知」了。時代在發展,地質科學也不僅僅只是挖地找礦了。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計算機技術、超高溫高壓技術和示蹤同位素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顯著擴展了地學探測、模擬的廣度、深度和精度。地質學在解決能源、資源、生態環境、防治自然災害和開發新型材料的工作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不少高校的地質學專業還涉及到了「珠寶玉石鑒賞」這個方面的學習,是珠寶貿易行業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中央電視台著名的《鑒寶》欄目里坐著的專家,可能就有學地質學出身的哦。地質學專業的同學畢業後可以在與專業相關的教學、科研部門如能源、交通、礦業、冶金、建材等企事業單位尋找到合適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