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區地質勘探程度達到什麼了
Ⅰ 三大灣礦區地質概況
2001年四川地質勘查與開發局所屬的攀西地質大隊在承擔攀枝花爐房箐—麂子廠鉑族礦產資源富集區調查評價項目時,於木鼠欄坡、雲鹿、硫磺廠等地多金屬礦點發現其中含有鉑族元素,認為這些礦點均系古、中元古界變質岩系中銅鉑礦化新類型。但由於鉑族元素的礦化規律未查明加上測試技術方面等原因,勘查工作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王登紅等人2003年通過對這些礦區的調查和系統分析測試,發現PGE並不局限在富含硫化物的樣品中,在貧硫化物的黑色頁岩(大部分已經變質成碳質板岩,局部地區已成為石墨礦點並由地方開采)中同樣存在PGE並可達到1g/t以上的富集程度。從而又一次引發了對此類礦床進行調查研究的興趣。目前,雲鹿等礦區已經由四川三洲礦業公司登記探礦權,進一步進行調查與勘探。
三大灣(雲鹿)銅鉑礦點位於攀枝花市大田鄉南約5.5km處,108國道通過礦區,交通方便。在1966年完成的1 :20萬永仁幅區調報告中,三大灣礦點只是一個石墨礦化點,報告中指出「三大灣為多個小礦囊連續沿一斷層分布,長約110m,厚度平均1.8m,伴生有黃銅礦、黃鐵礦等,固定C含量為25%」。在其旁邊是一個銅礦點,即寶興山銅礦點;在其北偏東約2km 處是銀廠箐鉛鋅礦點。原報告對石墨礦化點和鉛鋅礦點進行了初查,對銅礦點進行了踏勘,認為銀廠箐和寶興山可進一步工作,而對三大灣石墨礦化點的結論是「品位低,不具工業價值」。對於鉑族元素礦化,沒有文字記錄;但礦區外圍伴生的鉑礦點和鉑礦化點並不少見,如北部的攀枝花釩鈦磁鐵礦,西部的麂子廠含鉑銅鎳硫化物礦點,東部的迤沙拉和「
三大灣礦區的含礦岩層為古元古界河口群下段碳質板岩,其中見較多的基性-超基性岩脈侵入(圖3-2)。銅鉑礦化帶自石墨廠經雲鹿與木鼠欄坡銅鉑礦化帶連接。礦體形態為似層狀,長500m,厚6~15m,平均10.5m。攀西地質大隊2002年調查控制的礦石平均品位為:(Pt+Pd)0.88g/t,Cu 1.32%。木鼠欄坡銅鉑礦點位於雲鹿的北側,實際上已經與雲鹿礦點連成一體,其中的鉑礦體同樣賦存於古元古界河口群下段的淺變質岩系中,但較常見雲英片岩、石英鈉長岩(原岩可能是海相火山碎屑岩),地層中也有基性-超基性岩脈貫入。經攀西地質隊的調查,雲鹿礦區(包含木鼠欄坡)含PGE銅礦體長1000m,厚度平均4.5m.產狀為150°~155°∠72°~78°;礦石品位(Pt+Pd)0.88~1.61g/t(平均1.25g/t);初步預測3342資源量(Pt+Pd)大於10噸。
Ⅱ 礦山地質詳查測量控制需要什麼等級
固體礦產詳查報告編寫提綱
提綱, 固體, 礦產, 編寫
1、緒論
1.1 工作目的任務
列出任務書或委任書的文號,並說明任務要求。
1.2 位置、交通
說明礦區地理位置、地理坐標、行政轄區、工作范圍、面積、距礦區最近的車站、碼頭及主要城鎮的名稱和距離(附位置交通圖)。
1.3 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
簡要說明礦區地形、地貌、水系、絕對高度及相對高度、基岩裸露情況、氣候條件、人口、居民點等自然地理以及工業、農業、礦產開發等經濟地理概況。
1.4 以往工作評述
說明歷次工作的單位、時間、內容、使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質量、成果、結論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5 本次工作情況
簡要說明本次工作的起止年月、簡要經過、完成的各項工作量(列表)、總額、取得的主要成果。
2、礦區地質
2.1 區域地質背景
簡要說明礦區(床)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區域地質基本特徵、區域礦產分布的一般規律。
2.2 礦區地層
詳細說明礦區(床)地層層序、厚度、時代、岩性、岩石物性、岩相等特徵及其與礦產分布的關系。
2.3 礦區構造
說明礦區(床)構造基本形態及其復雜程度;列表說明控制礦床、礦體(層)形成,破壞礦體完整和影響井田(礦區)的較大褶曲、斷層的性質、產狀、形態、落差、褶幅、復合關系及分布范圍。
2.4 礦區岩漿活動
說明礦區(床)岩漿活動情況,岩漿岩的種類、時代、分布情況;岩體的形態、產狀及其與礦床生成、破壞的關系。
2.5 礦區變質岩
說明礦區(床)各種變質岩類、變質作用和圍岩蝕變的特徵及其與礦體(層)富集分布的關系。
2.6 礦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徵
說明礦區(床)岩(礦)石物性特徵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異常特徵及其找礦意義
3、礦床特徵
3.1 礦體(層)
說明礦床分布范圍,礦體(層)數量、總厚度,列表說明工業礦體(層)的產狀、形態、長度、延深、厚度、品位及其變化系數。
3.2 礦體(層)圍岩及夾石
說明礦體(層)頂、底板圍岩和礦體(層)內部夾石、古隆起、砂礦基底、沖刷和陷落柱等的數量、規模、形態、岩性、礦物成份、化學成份特徵及其對礦體(層)連續性和礦石質量的影響。
3.3 礦石質量
說明各礦體(層)各類礦石的礦物成份,結構構造、共生關系和生成順序;列表說明礦石化學成份、主要有益級份和有害組份含量,簡要說明其變化規律。以物理機械性能為主要評價指標的礦產,則應對其物理機械性能進行敘述。
3.4 礦石類型和品級
說明礦體(層)的淋失帶、風化帶、氧化帶、混合(過渡)帶、次生富集帶、燃燒帶和原生帶的特徵及其分布規律。
3.5 礦石加工技術性能
3.5.1
礦石加工技術性能試驗
簡要說明各類礦石采樣種類、方法及樣品代表性、以及加工、試驗種類、方法和試驗結果。
3.5.2
礦石工業利用性能評價
根據試驗結果,說明礦石中有用組份回收利用和有害雜質處理的可能性,提出綜合利用的途徑。對鄰近有同類礦床的生產礦山,可進行類比評價,說明類比結果。
3.6 礦床類型及找礦標志
簡要說明礦床探礦因素、成因類型、工業類型、礦體(層)富集規律和找礦標志,評價礦床的發展遠景。
3.7 其他有益礦產的綜合評價
簡要說明礦區(床)范圍內其他共生有益礦產綜合評價的結果,提出綜合勘探和綜合利用的意見。
4、礦區(床)開采技術條件
4.1 礦區水文地質
4.1.1
區域水文地質條件
簡要說明礦區(床)在區域水文地質單元中的位置,區域含、隔水層的分布及其特徵。
4.1.2
礦區水文地質條件
說明礦區含(隔)水層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埋藏條件。
說明礦區構造破碎帶、風化帶、岩溶帶的分布規律、發育程度、導水性、含水性及其對礦床充水的影響。
說明礦區(床)主要充水含水層的富水性、水質和地下水的補給、逕流、排泄條件及其與地表水(含老窿積水)和含水層的水力聯系。
說明礦區(床)主要充水因素,初步確定礦區(床)水文地質勘探類型,指出礦區(床)開採的主要水文地質問題。並說明礦坑涌水量預測結果。
4.2 礦區(床)供水條件
簡要說明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質和利用條件。
4.3 礦區工程地質
4.3.1
說明工程地質岩組特徵,礦體(層)及其頂、底板和軟岩、軟弱夾層的岩性、物質組份、水理性能、結構構造、蝕變、風化程度及其分布變化規律和力學強度(列表)。
4.3.2
斷裂構造工程地質特徵
說明斷層、節理、裂隙及軟弱結構面的特徵、發育程度及其組合關系、岩溶發育程度、分布規律等。
4.3.3
工程地質條件初步評價
綜合評述礦體頂、底板和采礦工作系統范圍內岩、礦石穩固性、露采邊坡穩定性、砂礦頂板和底板基岩可挖性,指出影響開採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及其可能出現的危險地段。
4.4 環境地質及生產安全條件
4.4.1
環境地質
簡要說明礦區及其周圍的地震、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活動狀況,預測其對礦區可能產生的影響。
4.4.2
生產安全條件
a.說明對人體有害的元素、地下熱水、放射性、瓦斯和其他有害氣體的成份、含量、強度、分布規律及其對生產、人身安全可能產生的影響。
b.說明恆溫帶深度和地溫梯度,預測地溫正常區和異常區分布范圍。
c.說明可燃礦產的自燃情況和可燃性(測試結果列表)及其對生產可能產生的影響。
5、詳查工作及質量評述
5.1 詳查工作布置的合理性
論述礦產勘探類型、工程布置原則、工程間距和手段、方法選擇的合理性。
5.2 地形和工程測量及其質量
扼要說明測量坐標系統、控制等級、地形和工程測量方法、范圍、面積及質量。
5.3 地質填圖質量
說明礦區、礦床地形地質圖或第四紀地質地貌圖的比例尺、填制方法及其質量。
5.4 探礦工程質量
說明鑽探、坑探等探礦工程各項質量情況(列表說明)及其對地質效果的影響。
5.5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及其質量
說明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工作內容、方法和質量及其對礦區(床)評價的影響。
5.6 物探和化探工作及其質量
說明物探(包括測井)化探的方法、比例尺(點距)、參數測定、異常的圈定解釋和主要成果質量。
5.7 采樣、測試工作及其質量
5.7.1
采樣工作
說明各類樣品的採集、加工方法及其質量。
5.7.2
岩礦鑒定工作
說明岩礦、煤岩、重砂鑒定的質量。
5.7.3
化驗、分析工作
說明各種樣品分析項目、化驗測試方法、內外檢數量(列表)及其質量評述。
5.7.4
其他測試工作
說明影響生產安全的有害元素、放射性、瓦斯和其他有害氣體、自燃、地溫等測定方法及其質量。
說明物理性能樣品種類、測定方法和質量。
6、資源/儲量計算
6.1 資源/儲量計算的范圍及工業指標
說明礦床資源/儲量計算的邊界、垂深(標高)、工業指標及其確定依據。
6.2 計算方法
說明資源/儲量計算方法、計算參數及其確定依據,說明圈定礦體(層)及確定礦石類型的原則。
6.3 資源/儲量類別和塊段劃分
說明資源/儲量類型和塊段劃分的條件。
6.4 資源/儲量計算結果
列表說明各類別資源/儲量計算結果及其所佔比例。
6.5 其他伴生組份和共生礦產的資源/儲量
計算方法及結果(列表)
7、礦床技術經濟初步評價
7.1 礦床開發的基本條件
說明國家或地方對該礦產的需求程度、礦床資源/儲量規模、礦石加工選冶性能、開采技術條件以及交通、電力、供水等條件,指出礦床開發的可能性。
7.2 技術經濟評價
說明評價方法的選擇和評價指標的選用及其依據,從未來礦山經濟(微觀)角度初步評述礦體(區)開發的經濟可行性(已做國民經濟宏觀效益分析的,應敘述其結果),提出是否進行勘探的意見。
8、結論
8.1 詳查工作程度及主要成果
8.2 詳查工作主要經驗和問題
8.3 對今後勘探工作建議
附圖
一、一般應附圖件
1、區域地質圖(附剖面圖,必要時附地層綜合柱狀圖或區域主要礦產分布圖)
2、礦區(床)地形地質圖(含地層剖面和地層綜合柱狀圖及工程分布圖)
3、勘探線剖面圖(或含儲量計算剖面圖)
4、含礦岩系柱狀對比圖及礦體(層)對比圖
5、礦體(層)頂、底板等高線圖(或含儲量計算圖)
6、儲量計算圖(水平或垂直縱投影圖)
7、坑道平面圖或礦體水平切面圖(中段平面圖)
8、物探、化探成果圖(包括平面圖和綜合剖面圖)
9、區域水文地質圖(含水文地質剖面和柱狀圖)
10、礦區水文地質圖(含柱狀圖)及水文地質剖面圖
11、鑽孔抽水綜合成果圖
12、礦區實際材料圖
13、礦區測量網(點)展開圖
14、礦區(床)采樣分布圖
15、鑽孔柱狀圖或鑽孔柱狀表
二、必要時應附的圖件
1、礦區(床)地貌和第四紀地質圖
2、礦區(床)基岩地質圖
3、礦區(床)構造圖
4、礦區(床)縱剖面圖
5、岩石風化帶厚度等值線圖
6、礦體(層)縱投影圖(或含儲量計算圖)
7、礦體(層)水平投影圖(或含儲量計算圖)
8、礦體(層)厚度或品位等值線圖
9、其他有益礦產儲量計算有關圖件
10、物探參數定量解釋圖和變化規律圖或柱狀曲線對比圖
11、礦區工程地質圖(含柱狀圖)及工程地質剖面圖
12、礦區岩溶發育程度圖
13、礦區地表水質等值線圖
14、井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圖
15、鑽孔簡易水文地質觀測曲線對比圖
16、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地下水等水位(水壓)線圖
17、地下水、地表水、礦坑水動態與降水量關系的曲線圖
18礦坑涌水量計算圖(附剖面圖)
19、對人體有害的元素、放射性或瓦斯含量等值線圖
20、老窿分布圖及生產礦井平面圖
21、槽、坑道、井地質素描圖和物探成果圖
22、工程地質鑽孔綜合柱狀圖(或典型鑽孔工程地質編錄柱狀圖)
附表
1、探礦工程(鑽、坑、井、槽)質量一覽表(不含礦體(層)綜合成果時,應另編礦體(層)綜合成果表)。
2、礦石、岩石物性性能及其他有關測定的結果表。
3、儲量計算表。
包括:工程、剖面、塊段的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計算表;塊段及礦體(層)儲量計算綜合表、礦區(床)儲量計算總表;其他有益礦產儲量計算有關表格。
4、其他應附的表格。
圖冊
含照片圖版等。附件
1、主管部門下達的儲量計算工業指標。2、礦石選、冶、加工試驗
Ⅲ 油頁岩礦地質勘查程度及開發利用
(一)油頁岩礦地質勘查程度
五圖煤礦自2004年下半年起,在充分搜集地質資料與礦井實際開采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礦區深部煤層及油頁岩勘探。委託山東正元地質資源勘查有限公司進行地質鑽孔勘查,在勘查區范圍內開展煤炭深部勘探工作,了解和摸清五圖煤田D煤組及油頁岩組情況。2005年9月,五圖煤礦申領了《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證號為3700000511020,勘查面積為4.65km2,有效期為3年,依法取得五圖煤田探礦權。2006年3月,五圖煤礦與山東正元地質勘查有限公司簽訂《地質勘查委託合同》。同年4月,山東正元公司在充分研究前人勘查成果及開采資料的基礎上,編制了《山東省五圖煤田五圖煤礦深部詳查設計》。2006年4月,開始野外鑽探施工,共完成鑽探工程量2257.59m/4個孔,煤心樣43件,夾矸樣16件,瓦斯樣2件,油頁岩樣67件,炭質頁岩樣1件。鑽探施工共進行地球物理測井2257.59m/4個孔。利用原121隊提交的《五圖煤田地質勘探最終(詳查)地質報告》中勘查鑽孔16個,鑽孔總計工程量8377.27m。2006年9月,山東正元公司根據勘探編制了《山東省五圖煤田五圖煤礦深部詳查報告》。該報告於2006年12月28日由山東省礦產資源評審中心組織專家進行了評審。並由山東省國土資源廳進行了資源儲量評審備案。由於陸相沉積地層的對比有問題,對油頁岩及下煤組的對比未明確解決,僅以普查程度批准了油頁岩組儲量。含油率多在7%~8%之間,最高達16.25%,全水分在1.6%~8.5%之間;灰分較高,發熱量在6.70~8.37MJ/kg之間,固定碳多在15%以下,氫在2%以下,氧化鋁在15%以下,磷的含量在0.2%左右,硫的含量為1%~3%。通過鑽探幾個孔(2號、3號、4號)的情況來看,油頁岩層數在2m以上的達十幾層之多,最大厚度達23m。山東煤炭地質局(泰安)和大連理工大學煤化工研究設計所分別對其進行了抽樣化驗。山東煤田地質局化驗結果:油頁岩含油率在4.29%~16.25%之間,平均8.6%,最大含油率達到16.25%,水分9.82%~2.02%,灰分67.72%~34.45%,揮發分36.97%~19.98%,發熱量10.23~4.92MJ/kg,固定碳10.61%~1.24%;元素化驗指標不全,僅對碳、氫、氮、氧進行了化驗。大連理工大學煤化工研究設計所化驗結果:油頁岩含油率在11.76%~4.93%之間,水分6.42%~0.94%,灰分76.13%~50.36%,揮發分39.04%~19.98%,發熱量12.28~5.04MJ/kg,固定碳13.79%~1.33%;元素化驗指標平均硅55.49%、鈣2.98%、鋁12.5%、鎂1.57%,是製造水泥的良好材料。由石油化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國內專家指導,吉林樺甸北檯子油頁岩開發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對山東昌樂五圖煤礦褐煤含油率品位化驗結果為10.92%。
由此看來五圖煤田油頁岩的賦存層數之多,厚度之大,為國內所少見,綜合利用煤與油頁岩,前景十分廣闊,開發利用價值巨大。
(二)開發利用
昌樂五圖煤田油頁岩開發利用其綜合優勢明顯,主要有原料、產品價格、市場和區域四個方面的優勢。
1.原料優勢
五圖煤田的資源儲量較為豐富,具有一大、四高、三低的特點。一大即儲量大;四高即含油率高、熱值高、揮發分高、附加值高;三低即含硫量低、含氮量低、污染低。另外,五圖煤礦的頁岩油,因其與目前開採的燃煤為伴生,完全可以利用現有採煤生產系統開采,開采成本較低。
2.產品價格優勢
在油頁岩的產品價格方面,由於國際原油市場價格居高不下,而國內燃油市場又需求旺盛,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因此作為燃料油的頁岩油價格也會持續走高,並且經化驗,五圖煤礦的油頁岩品質較好,項目風險空間較大,風險性低。
3.市場優勢
眾所周知,近十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作為主要能源的石油消費量大幅增加,而同期國內原油的增長速度卻較慢,隨著需求的增加,這種供需矛盾將長期存在,因此作為石油補充能源的頁岩油市場前景將十分廣闊。
4.區域優勢
五圖煤礦處於膠東半島經濟活躍區,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交通發達,民風淳樸,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市場潛力巨大。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油頁岩的綜合利用將更加廣泛,可以提高油頁岩開採的附加值和利潤空間。
Ⅳ 申請采礦許可證前提交的勘探報告中載明的儲量是已探明儲量,還是保有儲量。此「儲量」應達到何等勘探程度
一般來抄說,探明儲量和保有儲量是一致的,當礦區范圍內曾經有過開采活動或者其他原因的儲量損失時,保有儲量比探明儲量少。在辦理采礦許可證時,你必須有資源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的儲量備案證明,勘探報告的程度必須達到過去說的「精查」程度,現在分類叫做預查、普查、詳查、勘探四級,勘探也就是過去說的精查。這都是硬性規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比較多,收集齊全還得費點功夫。
Ⅳ 地質勘探對於礦山來說作用是什麼
【簡介】是指根據區域地質調查、礦床分布規律,或根據區域構造單元,結合已知礦產的成礦地質條件所預測的儲量。這類儲量的研究程度和可靠程度很低,未經必要的工程驗證,一般只能作為進一步安排及規劃地質普查工作的依據。在礦山設計及生產部門,為區別於生產礦山的三級礦量(又稱生產礦量),一般都將礦山建設和生產以前,由地質勘探部門探明的各級礦產儲量,統稱地質儲量。對於在礦山建設及生產過程中發現的新礦體的儲量,有時也稱地質儲量。歐美各國的儲量分級中,有時也將可能儲量稱作地質儲量。前蘇聯的地質勘探工作中,有時把C2級儲量也稱地質儲量,但有時又把根據地質勘探工作查明的礦床的總儲量稱地質儲量。
Ⅵ 以往礦山地質勘探工作
1)中南地質局410隊於1953~年進行了海南島東方縣石碌礦區地質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10萬地質測量615km2、1∶1萬地質測量12.345km2、1∶2000地質測量7.027km2、槽探6.2948萬m3、鑽探131個孔共3.1222萬m、井探1.0272萬m、恢復坑道372m等。提交了「海南島東方縣石碌礦區坡積礦地質報告」和「海南島東方縣石碌礦區地質勘探報告」。
2)廣東省地質局海南地質隊於1957~1964年進行了海南島石碌礦區補充地質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2000地質測量0.6km2;鑽探48孔13457.9m,槽探4439m3,井探1065.65m等,提交了「海南島石碌礦區補充地質勘探報告」。
1953年由中南地質局410隊及1957年經廣東地質局海南地質隊進行的地質勘探,原國家儲委分別於1956年和1958年以第48號和177號決議書批准為可供設計報告,1957年至1963年該隊在礦區東部進行補充地質勘探並提交了報告。全礦區累計探明表內地質儲量29170.1萬t(B+C+D級),其中表內原生礦(B+C+D級)儲量26870.8萬t,表內坡積礦儲量(B+C+D級)2299.3萬t。2003年底保有儲量13575.1萬t(A+B+C+D級),其中A+B+C級儲量10016.2萬t,露采范圍內保有儲量4490.1萬t。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①礦區北一東段鐵礦體勘探程度較低,深部鐵礦體的情況基本沒有進行工作;②因任務變更的原因,鈷銅分析資料不系統,揀塊樣占的比重大,資料可靠性差,鈷銅礦體控製程度低;③礦區地層時代未能查明,研究程度不足;④對礦區成礦機理、礦床成因及類型和控礦因素研究不足。
3)廣東冶金地質934隊於1968~1975年進行了廣東省昌江縣石碌鐵鈷銅礦區北一區段銅鈷礦床地質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1萬地質測量計29km2;1∶2000計3.84km2;鑽探148個孔計45477.76m,坑探5741m,槽探23601km3,井探296m等。提交了「廣東省昌江縣石碌鐵鈷銅礦區北一區段銅鈷礦床地質勘探報告」。原冶金工業部儲委於1984年1月26日以[84]冶儲字第19號文批准北一區段鈷銅礦儲量:表內礦石量5686583t,金屬量:鈷11120.12t,銅59894.53t,鎳3260.17t,銀63.707t;硫469238.68t。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①東段E8~E17線鐵鈷銅礦體控製程度不足;②東段E17~E31線間深部找礦認識不足,控制不夠,對找礦遠景研究程度較低。
4)廣東省冶金地質934隊於1975~1976年進行了海南石碌鐵鈷銅礦區南礦區段補充地質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鑽探63個孔、進尺6379m等。提交了「海南石碌鐵鈷銅礦區南礦段補充地質勘探儲量計算說明書」。廣東省冶金局以粵冶地字[1979]168號文批准南礦區段鈷銅礦儲量:表內礦石量1336052萬t,金屬量:鈷1387.97t,銅13805.14t,鎳318.68t,銀6.333t;硫35292.52t。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南礦-楓樹下地段石灰頂向斜的控礦機制研究不夠,工作程度低,其北翼和深部(核部)是否有找礦遠景未作交代。
5)廣東省冶金地質934隊於1976~1980年參加了海南富鐵礦普查找礦會戰,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鑽探53個孔、進尺28373.40m;槽探31368km3等。1980年12月完成了「廣東省昌江縣石碌鐵鈷銅礦區鐵礦床遠景評價報告」的編制草稿。由於歷史原因,該報告沒有評審出版。2006年6月經海南省地質勘查局組織復制並提交了該「遠景評價報告」,同年8月11日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組織了專家評審,並以瓊土環資儲備字[2006]17號核定報告提交的E4a~E27線間凈增D級(相當於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鐵礦石總量10068.6327萬t(TFe平均品位42.86%)。
報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①鑽孔分布稀而不均,偏斜過大,部分礦塊礦量僅達到E(3341)級;②部分鑽孔礦心採取率偏低(採取率<75%,約佔28%),未能揭穿礦體;③未進行礦山開采技術條件研究;④未進行可選性試驗和技術經濟可行性評價。
Ⅶ 全國油頁岩勘查工作程度
(一)全國油頁岩勘查總體工作程度
我國油頁岩勘探程度較低,已有油頁岩勘查工作主要是在20世紀50、60年代開展的,之後長期處於停頓狀態。20世紀50、60年代是我國油頁岩勘查的高潮期,地質、煤炭、石油、冶金、化工、建材等部門都進行過油頁岩勘查工作,取得了較豐富的基礎資料和勘探成果。
近年來,隨著我國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國際油價不斷飆升,油頁岩資源及勘查工作重新受到重視,局部地區有了重大進展。例如,2005~2007年吉林省地質調查院新發現了吉林前郭-農安、扶余-長春嶺兩處特大型油頁岩礦床,並做了詳查和評價,控制油頁岩資源儲量763.81×108t,取得了重大進展。
截至2008年底,全國有22個省(自治區)局部性地開展了油頁岩勘查或調查工作,做了油頁岩資源量預測;絕大部分省(自治區)還開展了油頁岩詳查、勘探工作並計算了油頁岩探明儲量。截至2008年底,全國查明油頁岩資源儲量1099.68×108t,資源查明率為14.9%;探明儲量僅85.07×108t,資源探明率僅1.2%。從勘查階段來看,在查明油頁岩資源儲量中,勘探佔16%,詳查佔73%,普查佔6%,預查佔5%;從地質認識程度來看,在查明油頁岩資源儲量中,探明儲量佔7.7%,控制資源儲量佔82.0%,推斷資源量佔10.3%。全國查明油頁岩資源儲量以詳查階段的控制資源儲量為主,而可供開發利用的勘探階段探明儲量不多(表4-7)。
表4-7 全國油頁岩資源勘查工作程度
圖4-4 21個含礦區勘探階段油頁岩控制資源儲量分布
(2)詳查階段油頁岩查明資源儲量組成。達到詳查階段的16個油頁岩含礦區查明資源儲量802.78×108t。其中,探明資源儲量1.59×108t,控制資源儲量798.16×108t,推斷資源3.02×108t。
在探明資源儲量中,內蒙古6287×104t,佔39%;吉林有5290×104t,佔33%;甘肅有2964×104t,佔19%;河南有1016×104t,佔6%;河北有341×104t,佔2%;海南省41×104t。詳查階段探明資源儲量主要分布內蒙古、吉林、甘肅三省(自治區),其探明資源佔91%。
在控制資源儲量中,吉林767.23×108t,佔96%;河南14.32×108t,佔2%;甘肅8.54×108t,佔1%;新疆2.67×108t、內蒙古2.05×108t、山東1.68×108t、河北0.87×108t、海南0.81×108t。詳查階段控制資源儲量主要分布在吉林和河南兩省,佔98%。
(3)普查階段油頁岩查明資源儲量組成。達到普查階段的29個油頁岩含礦區查明資源儲量66.62×108t。其中,探明資源儲量0.04×108t,控制資源儲量22.02×108t,推斷資源量44.56×108t。
在探明資源儲量中,遼寧328×104t,佔84%;陝西48×104t,佔12%;黑龍江15×104t,佔4%。
在控制資源儲量中(圖4-5),內蒙古100770×104t,佔45%;遼寧70096×104t,佔31%;陝西14859×104t,佔6%;新疆19222×104t,佔8%;山東8525×104t,佔4%;青海7922×104t,佔3%;河南5460×104t,佔2%;河北2962×104t,佔1%;廣西226×104t;黑龍江183×104t。普查階段控制資源儲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遼寧、新疆、陝西等四省(自治區),佔90%。
圖4-5 29個含礦區普查階段油頁岩控制資源儲量分布
Ⅷ 煤礦地質勘查程度及開發利用
(一)以往地質勘查工作
1956年,華東煤田地質勘探局第一普查隊在本區進行普查,填繪了1∶5萬地質圖,施工鑽孔11個,提交了《昌臨區概查報告》。
1957年8月,山東省工業廳勘探隊對五圖煤田進行了勘探,施工鑽孔10個,提交了《五圖煤田地質勘探報告》,但該項工作時間短,工程量少,難以對煤田進行全面評價,報告未審批。
1960年5月山東省煤炭管理局勘探局121隊提交了《五圖煤田地質勘探最終地質報告(詳查)》,由山東省煤炭工業管理局技術委員會於1961年5月復審,1962年7月下達復審意見書。復審意見書結論為:「該地區的勘探工作就中煤組而言,其煤的用途、構造的控制、水文地質條件的了解以及儲量的探明程度基本上可以滿足小井報告的要求,同意批准中煤組儲量。油頁岩的勘探工作,由於對層數、厚度、品位等基本要素缺乏了解,僅按 『組』估算,遠景儲量尚達不到最終勘探的要求,應根據國家需要的緩急進行補充勘探。」《五圖煤田地質勘探最終地質報告(詳查)》提交中煤組儲量(B+C1+C2)778.5萬t,油頁岩儲量(C2級)富礦(焦油產率≥5%)29017.5萬t,貧礦(焦油產率4%~5%)13265.3萬t,合計42282.8萬t。復審批准中煤組儲量(B+C1+C2)700.5萬t。
1958~1962年,山東省地質局、北京地質學院在該區進行了1∶20萬地質測量工作。
1962年,山東省地質局進行了1∶5萬地質測量工作。
2004年12月,昌樂縣五圖煤礦有限責任公司委託山東正元地質資源勘查有限責任公司編制《山東省昌樂縣五圖煤礦資源儲量檢測地質報告》,山東省評審中心批准。檢測報告深入研究了前人資料,指出五圖礦區深部煤層具有較大經濟價值,可進行詳查。
2006年12月,山東正元公司依據原山東省煤炭管理局地質勘探局121隊1960年提交的《五圖煤田地質勘探最終地質報告(詳查)》、五圖煤礦開采資料及2006年的鑽探成果,編制了《山東省五圖煤田五圖煤礦深部詳查報告》。提交褐煤二號資源量(332+333)2704.7萬t。其中: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742.8萬t,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1961.9萬t,伴生油頁岩資源量: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27212.9萬t。
(二)開發利用
褐煤主要由1985年投產的五圖煤礦開采,另外曾有三處集體煤礦開采老礦區殘留資源。五圖煤礦設計生產能力30萬t/a,2013年產煤9.21萬t,實現工業總產值1256萬元。
朱劉煤礦於1976年投產開采,設計生產能力為15萬t/a。所產煤主要用作能源、煉焦和化工原料。2013年停產,在辦理關閉手續。
Ⅸ 礦區地質概述
(一)地層
礦區及附近出露的地層主要為阿吾拉勒組第四亞組(C1a4)。大面積分布於礦區范圍內,其與下伏的第三亞組(C1a3)呈整合接觸。
第四亞組(C1a4)下部為一套正常沉積岩;上部為安山(玢)岩及碎屑岩。其與下伏的第三亞組(C1a3)呈整合接觸(據區域資料)。
因礦區范圍較小,所見多為第四亞組的上部,因褶皺(復向斜)的發育,局部出露下部的岩性(層),主要岩性為紫紅—灰紫色晶屑玻屑凝灰岩、凝灰質粉砂岩、砂岩、灰白色—灰黑色微晶粉晶生物碎屑灰岩、砂質灰岩夾沉凝灰岩及岩屑凝灰質砂岩。凝灰岩、凝灰質粉砂岩、砂岩夾灰岩為鐵礦成礦的主要層位。
根據各岩性層產出的不同位置、疊置、組合特徵,將礦區內所見岩性做了初步劃分,將紫紅色晶屑(岩屑)凝灰岩岩石組合劃為該亞組的下岩性段 ,將中-細粒凝灰岩、沉凝灰岩夾角礫凝灰岩、灰岩組合劃為該亞組的上岩性段 。
下岩性段 主要分布於礦區北部,為巨厚層,其內見透鏡狀、似層狀產出的中-細粒凝灰岩層,應為褶皺運動後期剝蝕作用的產物,上岩性段 主要分布於礦層(體)(礦化帶)及其南部,北部附近亦有少量分布,二者之間為整合接觸關系。
地層(岩性層)總體表現為南南西、南西西傾,傾角58°~84°,局部為北東傾和北北東傾,傾角62°~78°。因普遍遭受後期構造的破壞而裂隙發育,沿裂隙多發育碳酸鹽細脈網,並發育有鏡鐵礦細脈或鏡鐵礦薄膜(沿裂隙面分布,呈鱗片狀產出)。
總體層序從下到上依次為紫紅色、灰紫色晶屑(岩屑)凝灰岩、灰綠、淺灰綠色中-細粒凝灰岩(局部可見細礫、角礫)。
(二)構造
礦區內總體表現為單斜構造,局部岩石地層可見的小的褶曲和變形;斷裂構造較發育,但規模一般不大。
F1:為推測斷層,位於礦區西北部,沿溝谷發育,走向北東,斷層特徵、性質不明顯,鑒於該斷層通過的岩石地層單元中灰岩發生明顯的褶曲、扭動,推測其具左行走滑性質,滑距近100m。斷裂形成時間晚於主成礦期。
F2:位於礦層(體)北側約100m處,斷裂帶寬近10m,走向近東西,橫貫普查區,總體向北傾,傾角近直立。帶內岩石較為破碎,未見礦化蝕變,其與成礦及其改造無直接關系。
F3:位於2-2′勘探線以東附近,與礦層(體)小角度斜交,交角約為24°,規模不大,為逆斷層,斷層面產狀為35°∠75°,斷層帶寬10~15cm,內可見斷層泥和細角礫、碎粒。斷層在淺部對礦層(體)的產狀及其工程地質條件有較大影響。
F4:礦層(體)附近,斷裂帶寬30~50m,其范圍已將礦層(體)包括在內,產狀為110° ∠60°~80°,具韌性剪切性質,韌性剪切的特徵在礦層(體)南側的部分地段表現得較為清晰,可見明顯的眼球狀構造,岩石破碎呈碎粒(可見碎粒局部呈線性分布)狀、粉末狀。斷層對礦層(體)從地表至中深部均有較大影響,主要作用表現為:(1)變質改造作用;(2)破壞礦石原有的完整性和礦層(體)的工程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是導致礦床充水的主因;(3)其活動是引起礦床內鏡鐵礦、黃銅礦、碳酸鹽局部發育的主因;(4)是引起礦床內岩、礦石發生褐鐵礦化、孔雀石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等礦化蝕變的主因。
F5:位於礦區0-0′勘探線附近,與礦層(體)大角度斜交,交角約為65°。規模不大,具走滑性質,但滑距甚小,基本未影響礦層(體)在走向上的完整性,斷層面擦痕明顯,產狀為250°~255°∠75°。斷層對礦層(體)在走向上的連續性有一定影響,但影響很小。
F7:位於礦區8-8′勘探線以東一帶,與礦層(體)小角度斜交,交角約為15°,斷層規模較大,可能為右行走滑正斷層,斷層帶寬約30m,斷層面產狀為355°∠81°,兩盤相對移動距離很小,對礦層體在產狀上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影響不大。
F6:位於8線附近,近南北向產出,可能為逆斷層,西傾,傾角約70°。其對礦層(體)在走向及傾向上的連續性和礦石完整性、礦層(體)的工程地質條件的影響程度尚不明了。
F8:位於礦層(體)最東部南側約12m處,斷裂帶寬5~10m,走向近東西,總體南傾,傾角65°~74°。帶內岩石破碎,未見礦化蝕變,其與成礦及其改造無直接關系。
從各斷層的發育特徵和相互關系來看,斷層均發育於成礦期後,其先後順序依其編號順序,其判斷依據為F1、F2、F8與其他斷層無直接聯系,但二者可見規模均較大,應屬區域性斷裂的高級別次級斷裂,F4、F5、F6均穿過F3斷層,F7斷層穿過F3、F6,F4、F5、F6之間的時空關系不密切,判斷其發育時間大體相當。
在斷裂和區域性褶皺構造的共同作用下,礦區局部岩石地層可見的小的褶曲和變形,如在TC201中,近礦部分(含礦層)岩石表現為小的背形特徵,在礦區東部部分地段岩層局部表現為高角度的北北東傾向。在礦區北部,晶屑岩屑凝灰岩中局部出露小的呈透鏡體狀產出的灰綠色中-細粒凝灰岩(偶含礫),應為區域性褶皺在礦區內直接體現。但從總體的岩石地層的空間分布來看,礦區總體表現為高角度單斜構造。
(三)岩漿岩
礦區內未見大規模侵入岩(如脈岩等),僅在近礦斷裂破碎帶內沿裂隙見呈網脈狀、被膜狀分布的碳酸鹽岩,局部於地表偶見石英細脈。
噴發岩有一定程度的發育,主要為安山質火山(碎屑)岩(晶屑凝灰岩、凝灰角礫岩),地表岩石一般均呈淺紫色、紫灰色,近斷層部位及含礦層位附近,岩石均呈淺色系,以淺灰色、淺灰綠色為主,局部為灰綠色,綠泥石化較為發育,礦物成分主要為晶屑、岩屑、火山塵、火山灰。火山塵、火山灰多已脫玻化蝕變隱晶質長英質和綠泥石集合體,主要礦物成分磁鐵礦、黃鐵礦等含量均較低,為1%~5%。
此外,在深部(ZK203孔內)見疑似石英二長閃長(玢)岩角礫,角礫呈稜角狀,呈肉紅色,具一定程度的鉀化,相對較為富集的黃銅礦化賦存於角礫中。
(四)地球化學特徵
礦區處於一個金、銀、砷、銅、鈷、鎢、鉬綜合異常區內,各單元素異常套合較好。異常區近東西向展布,總面積約3.0km2,異常形態為不規則狀,為甲1類異常,屬礦致異常。
單元素金異常呈不規則橢圓狀,面積約1.3km2,異常下限為1.2×10-9,異常面積1.3km2,極大值33.9×10-9,平均值33.9×10-9,具三級濃度分帶,異常襯度為28.3,規模為43.93,NAP值為36.61。銀異常呈近似橢圓狀,面積為0.41km2,異常下限為0.15×10-6,極大值為0.321×10-6,平均值為0.321×10-6,具二級濃度分帶,異常襯度2.14,規模0.13,NAP值為0.87。砷異常面積0.21km2,異常下限為20×10-6,極大值為37.2×10-6,平均值為37.2×10-6,異常襯度1.86,規模7.94,NAP值為0.397。銅異常呈北西向展布,不規則狀,面積約2.27km2,異常下限為40×10-6,極大值為2291.58×10-6,平均值為442.02×10-6,具三級濃度分帶,異常襯度11.05,規模1002.9,NAP值為25.07。鈷異常呈不規則狀,面積約1.7km2,異常下限為18×10-6,極大值為347.08×10-6,平均值為128.77×10-6,具三級濃度分帶,異常襯度7.15,規模215.8,NAP值為12.0。鎢異常面積1.4km2,異常下限為2.5×10-6,極大值為31.03×10-6,平均值為12.39×10-6,具三級濃度分帶,異常襯度4.96,規模17.08,NAP值為6.83。鉬異常面積1.14km2,異常下限為1.5×10-6,極大值為23.55×10-6,平均值為23.55×10-6,具三級濃度分帶,異常襯度15.7,規模26.9,NAP值17.9。
(五)地球物理特徵
1.物性特徵
對工作區內各種岩、礦石進行磁性參數統計表明(表3-1),區內磁異常都是區內磁異常都是感磁引起的異常,能引起較強磁異常的因素為磁鐵礦,其餘為火山岩、褐鐵礦化凝灰岩、灰岩、中-細粒凝灰岩等中-弱磁性岩石,一般都是背景場,這些中-弱磁性岩石,最大約能引起1000~3000nT的局部高磁異常,但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以高背景場形式出現,由此說明,區內大部分高磁異常都是由磁鐵礦所引起。通過礦點岩(礦)石物性參數統計結果的分析,對資料解釋工作起到了指導作用。
表3-1 松湖鐵礦岩、礦石磁性參數統計表
2.磁性分布特徵
由△T化極平面等值線圖可以看到,磁異常在本區可劃分為兩個不同特徵的場:中部△T表現為起伏、跳躍、強弱不一的正磁異常帶,近東西向展布,其與地層及礦層(體)走向基本一致,在該正磁異常帶西部伴生有明顯的負磁異常,其他大部分區域為背景場,表現為平緩的正磁場區,夾小面積的平緩的負磁場區,基本是地層岩性的正常反映。本次工作區共圈定4個高磁異常。
負磁異常一般伴生在正磁異常的旁邊,表現為異常梯度大而且變化快,通常出現在礦層(體)的邊部,說明正、負磁異常是感磁異常。
3.局部磁異常特徵及解釋推斷
礦區是鐵礦分布區,研究的對象為高磁異常。因此,局部異常劃分主要以△T化極平面等值線圖中△T曲線特徵進行;按照這一原則,在本次工作區以1500 nT為異常下限共圈定高磁異常4個,以下是對工作區一些典型磁異常特徵的分析認識。
(1)SH1-01號磁異常
異常位於礦區590測線(位於3-3′勘探線以東約20m),為一橢圓型異常,東西向展布,長約50m,寬20m,極大值大於5000nT,位於礦層(體)露頭南20m處,為礦致異常,南、北、東伴生有明顯的負磁異常,說明礦層(體)是有限延伸的板狀體,長度不大,經對590測線反演計算礦層(體)南傾78°,分別向上延拓50m、100m後,異常仍有所顯示,但已不明顯(圖3-1),說明礦層(體)有一定的延深,但延深不大,經鑽孔ZK301驗證,磁測成果推斷基本正確,礦層(體)南傾,向西變薄,有尖滅的趨勢。
圖3-1 590測線向上延拓曲線圖
(2)SH1-02號磁異常
異常位於礦區中部,在SH1-01號異常的東延方向,為一近橢圓型異常,東西向展布,橫跨600、610、620、630、640、650六條測線(大體分別相當於Ⅰ - Ⅰ′、0-0′、Ⅱ-Ⅱ′、Ⅳ-Ⅳ′、Ⅵ-Ⅵ′、Ⅷ-Ⅷ′六條勘探線向東平移約40m的位置上),長約500m,最寬60m,極大值大於8000nT,異常西端北部伴生有明顯的負磁異常,說明磁異常體是無限延伸的板狀體,為礦致異常。工區△T化極數據經向上延拓100m後,異常依然存在(圖3-2),與SH1—01、03號變成一個異常,說明礦層(體)有一定的延深,由此可以推斷地表礦層(體)在深部是一個礦層(體)。經對610線(0號勘探線)向上延拓100m、200m,異常仍然存在(圖3-3),說明礦層(體)延伸在400m左右。
根據磁異常特徵及2006年槽探、鑽探成果,用二度半重、磁異常人機聯作實時反演擬合軟體擬合出礦層(體)的形態特徵(圖3-4),可以看到曲線擬合程度較好,礦層(體)寬度約70m,近直立,Ⅱ-2號礦層(體)與鑽孔中3-1-7層礦層(體)對應較好,產狀變緩。
經2007年在Ⅰ號勘探線(600線)、0號勘探線(610線)、Ⅱ號勘探線(610線)、Ⅳ號勘探線(630線)、Ⅵ號勘探線(640線)布設鑽孔驗證,證明2006年磁異常解釋推斷基本正確、可靠,礦層(體)南傾,傾角較大近直立,延深大於400m,但深部礦層(體)形態、產狀與推斷結果有一定的差異。
圖3-2 松湖鐵礦區磁異常上延100m平面等值線圖
圖3-3 610(0號勘探線)測線向上延拓曲線圖
圖3-4 610(0號勘探線)測線二度半人機聯作實時反演擬合礦層(體)形態圖
(3)SH1-03號磁異常
異常位於工作區中部,在SH1-02號異常的東延方向,從測線650到660線(位於Ⅷ-Ⅷ′勘探線東約40m),為一近啞鈴型異常,東西向展布,長約180m,最寬45m,極大值大於3000nT,說明磁異常體是有限延伸的板狀體,該異常為礦致異常。該異常經向上延拓後與SH1-02號磁異常為一個異常,說明礦層(體)有一定的延深,推測地表礦層(體)在深部連接為一個礦層(體)。
經對650線磁異常分別向上延拓100m、200m,異常仍然存在(圖3-5),說明礦層(體)延伸較大,磁異常特徵顯示礦層(體)向北傾斜,用二度半重、磁異常人機聯作實時反演擬合軟體擬合出礦層(體)的形態特徵(圖3-6),可以看到曲線總體擬合程度較好,礦層(體)向北傾,傾角在85°左右,礦層(體)寬約50m,異常北部沒有擬合上的次級異常,初步分析可能是一個隱伏的盲礦層(體)。
(4)SH1-05號磁異常
異常位於工作區東部,位於680-700測線間,北東東向延伸(推測為地形因素的影響,經反演,異常在深部亦向南傾,傾角近80°),長約300m,最寬處約40m,極大值大於3000nT。說明磁異常體是有限延伸的板狀體,該異常為礦致異常。該異常經向上延拓後與SH1-01、SH1-02、SH1-03號磁異常連接為一個異常,說明礦層(體)有一定的延深,推測地表礦層(體)在深部連接為一個礦層(體)。
經在650線(Ⅷ號勘探線)附近2006年施工鑽孔ZK6501和2007年施工鑽孔ZK801驗證,上部礦層(體)南傾,傾角較大,近直立,與磁異常解釋推斷基本相符,下部礦層(體)沒有驗證到,分析原因可能是下部礦層(體)向北傾,或者由於斷層的影響礦層(體)錯動ZK6501沒能驗證到礦層(體)。
根據上述分析解釋,工作區內的4個磁異常呈線形展布,都是礦致異常,SH1-01、SH1-02、SH1-03號磁異常經鑽探施工,在450m范圍內已見到多層厚度不等的磁鐵礦層(體),地表顯示礦層(體)不連續,而在深部是一個礦層(體),與磁異常的推斷解釋較為相符(圖3-6),SH1-01號異常消失,說明該礦層(體)在580線(Ⅲ號勘探線西80m處)處已尖滅,向東延伸到700線(Ⅷ號勘探線500m處),長共計1200m左右。
圖3-5 650測線(位於8線以東約50m)向上延拓曲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