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地質對文物有好處
『壹』 石質文物保護手段
由於石質文物具有岩石屬性,在某些方面石質文物的保護也可以為實物地質資料的保護和防護提供經驗。
石質文物是一類十分重要的文物,包括石雕、岩畫、石窟等。它們的特點是:組成材料都為無機礦物質,大多數處在室外環境,長期受各種自然因素作用,損壞情況較為嚴重,尤其是風化問題。因此,石質文物的保護研究是目前文物保護工作者最感興趣的研究課題之一。經過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艱苦努力,石質文物的保護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通過這些技術的推廣應用,成功解決了許多石質文物的保護問題。
(一)石質文物綜合保護技術
1.石質文物的清洗技術
(1)清除一般性污跡
石質文物的一般性污跡包括灰塵、煙垢、生活垃圾污染等,清除這類污物,可以採用水洗的方法。在水洗不掉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化學溶劑進行清洗。有些情況下,還必須應用機械清除法和熱清除法,使用機械清除法和熱清除法時應注意不能對文物造成傷害。
(2)脫鹽
石質文物長期受化學污染物的作用,表層含有許多鹽分,如氯化物等,尤其是處於海邊和工業區的文物更易形成鹽污染層。這些鹽分會對石質文物產生嚴重侵蝕,對文物造成危害。若能將石質文物表面的有害鹽分除去,對石質文物的保護將十分有利。脫去石質文物表面的鹽分,可以採用水洗法、紙漿法和機械法。受污染程度較輕的石質文物,表面易溶於水的有害鹽分可以用蒸餾水洗去。受污染程度較重的石質文物,由於鹽分已深入石質文物內部,可以在石質文物的表面敷一層紙漿,在紙漿上噴灑蒸餾水使其保持濕潤,通過石質內部的毛細管,將內部有害鹽分緩慢溶出。石質文物表面不溶於水的鹽殼層必須用機械方法去除。
(3)苔蘚等低等生物的清除
若石質文物的表面經常處於潮濕狀態,則容易生長苔蘚等低等生物。這些生物的根系使石刻表面剝落,其生長過程中釋放的酸性物質,會對石質文物造成腐蝕。這些生物一旦死亡,就會產生碳化,使石質文物表面發黑。這些作用的結果,使石質文物表面文字消失,降低了文物的價值。
使用下列組成配方可以殺滅石質文物表面的苔蘚:
1)碳酸氫鈉50mg、碳酸氫銨30mg;
2)羧甲基纖維素60mg、乙二胺四乙酸25mg;
3)殺菌劑3mL、水1000mL。
2.粘接加固及裂隙充填
對石質文物的破壞因素主要有3種,即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其中物理因素是由於溫度的變化,產生熱脹冷縮,導致石質內部與表層應力分布不均勻,使石質文物產生裂隙。冬天,石質文物裂隙內殘留的水分結冰後,體積膨脹,產生應力,使文物損壞(通常稱為冰劈作用)。絕大多數石質文物都存在著開裂現象。有的由於裂隙較大、較深,造成石刻崩塌。
石質文物的粘接加固,目前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環氧樹脂。環氧樹脂粘接力大(抗拉強度可達200kg/cm2以上)、抗老化性能強,一般情況下使用壽命可達20年以上,在沒有光照的情況下,使用壽命可超過50年。裂隙充填材料常用環氧-糠醛丙酮配方,摻入石子、水泥或石粉等填料。若配以錨桿或錨索,則可以加固數百噸重以上的物體,如大塊岩石或摩崖石刻等。
3.防風化
由於化學、生物和物理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石質文物開裂、崩塌,特別是表面的腐蝕造成紋飾和文字的消失,使石質文物失去研究價值,這就是石質文物的風化。在風化造成的危害中,化學風化造成的後果尤其嚴重。有一個現象可以說明這一點,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處於工業區的室外石質文物,在近30年的風化情況超過了過去數百乃至上千年,這主要是因為酸雨、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污染造成的。酸雨、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與石質產生化學反應,生成可溶於水的鹽類,使石質表面腐蝕。另外,在有大量觀眾參觀的地方,由於呼吸作用產生的大量CO2也會使石質文物風化,因此,在這些地方,要設法加快空氣流通,降低CO2含量。石質文物的防風化是一項難度較大的研究課題,現主要採取的措施是採用高分子材料對石質文物表面進行封護。此種防風化高分子塗料必須抗老化性能強、不會使石質文物表面產生明顯光澤,同時還應有較好的透氣性,不會阻止石質文物的呼吸以排出水分。現已研究成功的材料有PS防風化塗料、有機硅防風化塗料、有機硅和丙烯酸改性防風化塗料、有機氟樹脂類塗料等。
4.修復
許多石質文物因年代久遠產生裂隙,有的開裂後崩塌,以致殘缺。解決這類問題,必須採用一定的修復技術,按文物保護的原則進行合理修復。一般採取的措施是粘接、壓力灌漿粘接和補缺。粘接、壓力灌漿粘接所採用的材料主要是環氧樹脂或環氧糠酮樹脂。石質文物的補缺,需有根有據,若根據不足,則不能進行補缺。補缺選用的石料,色澤應盡可能與待修文物一致,補缺完成後可稍加以作色,將外觀的色澤統一。
(二)石質文物分析檢測技術
1.成分分析
石質文物的風化層可以用原子吸收或離子發射光譜進行成分分析,所得數據用於風化原因的判斷,為防風化處理提供科學依據。
2.晶相分析
石質由礦物組成,不同的礦物晶相結構不同。進行晶相分析,有助於判斷石質文物的抗風化能力,也可為維修選材提供依據,同時,晶相分析的結果可用於對石質可能出現的風化進行預防處理。
3.力學狀態分析
根據斷裂力學和岩石力學理論,建立力學計算模型,然後利用現代先進的儀器設備和電子計算機,對石質文物進行力學分析,可以判斷從外觀看不到的裂隙走向,通過計算找到受力明顯的部位,這些部位易開裂崩塌,通過對這些部位進行加固,可防止石質文物開裂崩塌。
4.超聲波無損探傷
現代無損探傷技術發展很快,在石質文物無損探傷應用方面,現在應用比較多的是超聲波無損探傷,特別是對有著比較規則形狀的石質文物,如石碑、方柱和磚石等,應用效果比較理想。超聲波無損探傷能夠探測石質內部裂隙的走向和發展程度,以及用於灌漿效果的判斷。
5.電法勘探檢測裂隙
電法勘探包括電阻率法、激發極化法和電磁感應法。其中電阻率法經常用於岩石表層裂隙的檢測,它是以不同岩石結構之間導電性差異為基礎,通過接地電極在地下建立電場,以電測儀器觀測因不同地質體存在時地表電場的變化,從而推斷裂隙走向及其深度。該法已成功應用於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岩石裂隙的調查。
其他還有電子顯微鏡分析法、X衍射分析法和差熱分析法等。
從上述國內外與實物地質資料有一定關聯的保護方法和防護措施可以看到,實物地質資料的保護工作是有先例可循的,但是現成的方法能否直接採用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對比。
『貳』 了解重要的文物古跡,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文物古跡是具抄有歷史價值、科學襲價值、藝術價值、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歷史文化遺物和遺跡。國際上文物主要指百年以上並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物品。
中文名
文物古跡
包 括
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
法律制度
文物古跡
特 點
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
『叄』 文物古跡有什麼作用
文物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徵,他具有很高的藝術.精神.研究.欣賞.歷史價值。文物是祖先留專給我們屬的無價之寶,是金錢買不到的。經過多少年的風風雨雨和戰亂,流傳至今的文物相對來說已經不多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留傳於世的文物會越來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貴。日用品壞了,可以再生產製造,文物卻不同,它不能再生產,再生產出的東西不是文物,是仿製品或贗品,是沒有任何文物價值的。文物一旦損壞,就永遠不能復原。沒有眾多的文物史跡,文明古國也就名存實亡,失去其傳統的風采和內涵。
『肆』 文物保護有哪些好處
保護文物,保來護歷史的見證。歷自史價值
保護文物,保存藝術的源流。藝術價值
保護文物,保護技術的演進。科學價值
由此三種價值還衍生出文物的經濟價值,教育價值等。
所以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文化,無文化不社會。
『伍』 文物究竟有什麼用
文物是一定地域的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創造或遺留的具有一定歷史、藝術回、答科學價值的遺跡、遺物。也就是說,文物是一種特殊的實物,是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人民所創造的文化載體,是物化的文化。文物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文物保護工作不僅關繫到我們民族悠久的歷史,而且關繫到我們民族如何走向未來。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它是不可再生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留下的具有科學、歷史、藝術價值的實物遺存,損失一件就少一件,其損失是無法彌補的。 丹陽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素有「江南文物之邦」美稱。文物保護工作不但是政府一件責無旁貸的責任,更應是全體市民的義務和責任。
『陸』 人類在地質體上的作用遺跡
從人類誕生之日起,人類已經歷了大約300萬年的歷史。在這300萬年的時間里,人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但是他們的足跡從未離開過地球,他們的輝煌都被他們腳下的土地所見證。在現在的地表上,我們能夠所見的有古人類遺址、石窟、岩畫、摩崖題刻、古采礦古冶煉古燒瓷遺址以及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等。
一、古人類遺址
古人類學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的學科。它包括化石猿和現代猿與人類的親緣關系、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等。它以古人類化石及古人類所製造的工具和留下的生活遺跡等為主要的研究依據。一般把更新世晚期的新人化石劃為古人類范疇,全新世以來,也就是新石器時代以後的屬於人類范疇。
人類的進化大致經過的階段:森林古猿—臘瑪古猿—南方古猿—人。我國的古人類遺址主要有元謀人遺址、藍田人遺址、河姆渡人遺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等。
古人類遺址景觀——中國周口店北京人遺址(Peking Man Siteat Zhoukoudian)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距北京城約42千米。「北京人」洞穴的堆積層厚達40多米,大致形成於距今70萬年到23萬年前。這里地處山區和平原交接處,東南為華北大平原,西北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東西長約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稱「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發現古代人類遺存後被稱「周口店第一地點」。
周口店遺址區是中國華北地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這一遺址是1921年由瑞典學者安特生首先發現的,周口店最早發現的地點是第六地點,是瑞典科學家安特生於1918年發現的。1921年安特生、美國古生物學家格蘭階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發現了周口店第一地點,同年發現了周口店第二地點。1927年步達生將周口店發現的三枚人的牙齒正式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這一年周口店遺址正式開始發掘。中國地質學家李捷參加了發掘工作,並發現了周口店第三和第四地點,瑞典古生物學家步林也是新地點的發現者,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五、七、八地點,找到了「北京人」第一個頭蓋骨,轟動了世界。周口店遺址自1927年發掘以來,共發現27個具有科研價值的化石地點,出土了近200件人類化石(代表40個古人類體)、數萬件石器和多處灰燼層以及近百種動物化石,是世界上同時期古人類遺址中材料最豐富、最系統和最具學術價值的遺址之一。它的發現,為人類進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具有極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周口店猿人遺址仍蘊藏著豐富的科學資源和可供繼續開發的巨大潛力。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Peking Man Siteat Zhoukoudian)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二、石窟、岩畫及摩崖題刻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時期中,人類與岩石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將自己的思想、藝術、歷史等虛在的感受表達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在岩石等上面。
(一)石窟——中國莫高窟(Mogao Caves)
石窟是古時一種臨崖開鑿的側洞,內有壁畫、石刻等藝術作品。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間方廳為核心,周圍是一圈柱子,三面鑿幾間方的「修行」用的小禪室,窟外為柱廊。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中國最著名的四大石窟為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的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前秦苻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
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之一,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自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1987年,莫高窟(Mogao Caves)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二)岩畫——瑞典塔努姆的岩畫(Rock Carvingsin Tanum)
岩畫是一種石刻文化,在人類社會早期發展進程中,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石刻,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是人類先民們給後人的珍貴的文化遺產。
塔努姆岩畫位於瑞典哥德堡以北,它豐富多彩的圖形(描繪人類和動物、武器、船隻和其他物品),表現了它獨一無二的藝術成就和文化與年代的統一(Knut Helskog,1999)。塔努姆岩畫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800年。當時的岩畫所在地的居民主要以農業和漁業為主。這些彩色岩畫所描繪的內容包括人類和動物、武器、船隻以及其他物品,而且其中的圖形豐富多彩,生動地刻畫了當時生活的一些場景。同時這些色彩艷麗、內容豐富的岩畫為現代的人類研究提供了當時生活中的許多方面的罕見證據。該遺址補充了已存在於挪威阿爾塔的世界遺產岩畫遺址。這些岩畫描述了一個以狩獵為主的社會,其豐富突出的作品反映了青銅器時代歐洲人的生活和信仰。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塔努姆岩畫的所在國,瑞典有責任為將來保存好這些岩畫。由於環境污染,許多岩畫都已經風化褪色,其程度已經非常嚴重。保存的重要一步便是趁現在還來得及,盡力抓緊時間記錄下這些建築板材的色彩、紋理等特點。
1994年,塔努姆的岩畫(Rock Carvingsin Tanum)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三、古采礦冶煉古燒陶遺址
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使分散在地殼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對富集而形成礦床的作用,稱為成礦作用。它是地質作用的一部分。礦床是指地殼中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些物質成分的質和量符合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的要求,並能為國民經濟所利用的綜合地質體。礦體是礦床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指佔有一定的空間位置並具有一定形狀、產狀和大小的礦石堆積體,是開採的對象。礦石是礦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從中可提取有用組分(元素、化合物或礦物)的礦物集合體。
礦產地質旅遊景觀是具有旅遊價值的礦產地。包括兩大類:①典型礦床,作為工業觀光和科學考察的地質旅遊景觀,如中國江西鎢礦、內蒙古白雲鄂博鐵及稀土元素礦、甘肅金川銅鎳礦,日本石見銀山遺跡,以及非洲的及南非金礦和金剛石礦;②采礦遺跡,如澳大利亞的疏勞山採金遺跡和金礦博物館;波蘭卡老鹽礦的「鹽晶宮—鹽礦博物館」;中國湖北大冶銅錄山銅礦的古礦冶遺址博物館。
(一)日本石見銀山遺跡及其文化景觀(Iwami Ginzan Silver Mineandits Cultural Landscape)
石見銀山遺跡及其文化景觀,它包括銀礦山遺跡和礦山小鎮、石見銀山街道、港口和港邊小鎮。石見銀山保留了16世紀至20世紀的銀礦開采和冶煉遺址。遺址內有龍源寺間步(礦山的坑道稱為「間步」)。龍源寺間步於1715年開發,同永久、大久保、新切、新橫相間步並稱為地方官署直營的「五座山」。龍源寺間步是可以進去參觀的,裡面用鑿子雕鑿的痕跡一如當年。另外,古文獻石見銀山卷軸用電照板展示出來,使人們能夠了解到當時坑道內的情形。位於礦山中心的仙山周邊遺留著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間步遺跡。石見銀山最大的坑道「大久保間步」對外開放的准備工作正在進行。
石見銀山從1526年開始了400多年的開采歷史,從日本戰國時代後期到江戶時代前期都是日最大的銀礦山。17世紀,這里的銀產量佔世界銀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石見銀山的開發時期與日本經濟史上的商業發展時期重疊,因此,這里冶煉加工的白銀當時不僅作為貨幣在日本國內流通,而且還支持著日本與葡萄牙、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及中國商人之間的貿易往來。
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慮到這個遺址在推動日本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石見銀山遺跡及其文化景觀(Iwami Ginzan Silver Mineandits Cultural Landscape)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二)德國弗爾克林根鐵工廠(Volklingen Ironworks)
弗爾克林根鐵工廠位於德國薩克州弗爾克林根市,是19世紀和20世紀西歐和北美修建並裝備的唯一一座綜合的鐵工廠。雖然它最近已停產,但仍保持完好。
弗爾克林根鐵工廠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的科學技術史和工業文明史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它為我們提供了歷史上一個大型鑄鐵生產廠的罕見的完整畫面,迄今為止人們還沒有發現其他全套高爐設備可以如此完整、准確地將過去鑄鐵的生產過程展現出來。
弗爾克林根鐵工廠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應首先歸功於19世紀重工業的迅猛發展,這使得先前的小城鎮一躍成為德國最重要的工業中心之一,而這個城鎮的歷史和命運也從此與工業時代休戚相關、密不可分。1986年,弗爾克林根鐵工廠高爐設備全線停止運營,自此,弗爾克林根人就把它當做他們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一直精心地保護著這個立下汗馬功勞的鐵廠。
弗爾克林根周圍地區的工業化始於19世紀上半期,當時有許多玻璃工廠相繼建立,煤礦的開采業也日漸繁榮。1860年之後,日益發達的交通網使得該地區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成為可能,鐵路、運河等便利的交通條件直接促成了1873年弗爾克林根鐵工廠的建立。隨著弗爾克林根鐵工廠的蓬勃發展,弗爾克林根地區的人們受益匪淺,手工業、製造業和貿易也因為遷移過來的工人和僱主迅速興起。人口的增多和基礎產業的變化使弗爾克林根中心地區由古老的農庄變成了交通樞紐和鋼鐵工業區。此外這里還有無數文化類活動在此舉行,每年有超過20萬人次來此參觀。
1994年,弗爾克林根鐵工廠(Volklingen Ironworks)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三)古燒陶遺址——中國景德鎮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器是用粘土燒制的器皿,質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黃褐色,也有塗上別的顏色或彩色花紋的,新石器時代開始大量出現。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燒制而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高溫(約1280~1400℃)燒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
景德鎮有中國「瓷都」之稱。景德鎮窯從明代開始成為瓷業中心,各種釉色和彩繪瓷器不斷有著新的創造和發展。景德鎮以其獨有的瓷文化而享譽海內外。景德鎮也以瓷文化為依託,大力發展旅遊事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西郊古窯遺址位於景德鎮市西郊的瓷都大道西側,與後建的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組成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是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的縮影。西郊古窯遺址現已成為景德鎮市的重點旅遊區。再如湖田古窯遺址,湖田窯是中國宋、元兩代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窯場。遺址保存的遺物非常豐富,歷代古窯器遍地,有宋末的「馬蹄窯」,明朝早中期的「葫蘆窯」等。在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湖田古窯址陳列館,展示了在這里出土的各種窯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田古窯遺址也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的一個旅遊點。
四、重點古代水利工程
水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寶貴資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狀態並不完全符合人類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澇災害,並進行水量的調節和分配,以滿足人民生活和生產對水資源的需要。在歷史上,前人曾做過無數的嘗試,而有些成功舉措,至今熠熠生輝。世界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中,有古巴比倫王國建於幼發拉底河上的納爾—漢謨拉比渠、古羅馬的人工渠道和中國的都江堰。古巴比倫王國建於幼發拉底河上的納爾—漢謨拉比渠和古羅馬的人工渠道都早已荒廢,只有都江堰獨步千古,永續利用,長盛不衰。
水利工程遺跡——中國都江堰
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處於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濫成災。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為「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作用。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堤壩,形似大魚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排洪。飛沙堰是在分水堤壩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僅泄洪水,還利用水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淤積。寶瓶口是內江的進水口,形似瓶頸。除了引水,還有控制進水流量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獨特的水利建築藝術創造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創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環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榮發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唯一具有2000多年歷史,且至今尚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時它還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築精華於一體的珍貴文化遺產。
都江堰與青城山聯合申請世界遺產,2000年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柒』 保護文物的好處至少10條
文物是中復華民族的一個象徵,制它具有很高的藝術、精神、研究、欣賞、歷史價值。
加強文物保護有利於保護歷史文化,能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財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文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具有很高的藝術.精神.研究.欣賞.歷史價值。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是金錢買不到的。經過多少年的風風雨雨和戰亂,流傳至今的文物相對來說已經不多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留傳於世的文物會越來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貴。日用品壞了,可以再生產製造,文物卻不同,它不能再生產,再生產出的東西不是文物,是仿製品或贗品,是沒有任何文物價值的。文物一旦損壞,就永遠不能復原。沒有眾多的文物史跡,文明古國也就名存實亡,失去其傳統的風采和內涵。
保護文物是社會發展必然的一個選擇。雖然文物在自然的法則下無法逃脫最終毀滅的命運,但是我們文物保護工作是很唯心的一門技術,我們希望這些文物可以存在的時間更長一些,長到足夠讓我們的後代也看到我們的祖先曾經有過怎樣的偉大創舉,就像現代人到處留言到處做紀念到處建立地標性的建築一樣。
『捌』 什麼是文物,它的價值何在
文物指「歷史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如建築、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種藝術品。」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跡。各類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意識形態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當時生態環境的狀況,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意義
文物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跡。各類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意識形態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當時生態環境的狀況,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文物的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對於人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力量,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認識並促進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發展。
文物的價值是客觀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總的來說,文物主要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文物的作用,是文物價值的具體體現。文物對社會所能起到的積極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借鑒作用和為科學研究提供資料的作用。文物的價值和作用,其間有聯系,又有區別。人們對文物價值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而不斷深化的。文物作用的大小,取決於文物價值的高低,因而文物的作用也會隨著人們對文物價值認識的深化而變化。有時同樣的文物,在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下,其價值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通常不是改變或降低了它的固有價值,而是增添了新的價值。這種情況只有在特定的條件下才會發生。文物是一定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無不具有時代的特點。一切文物都具有歷史價值。不同類別的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分別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以及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的狀況。各種類別文物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反映了社會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發展變化。總的來說,文物是幫助人們認識和恢復歷史本來面貌的重要依據,特別是對沒有文字記載的人類遠古歷史,它成了人們了解、認識這一歷史階段人類活動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依據。 文物的價值和作用,不只是表現在對具體文物的研究、說明個別方面的個別問題上,更重要的是把微觀研究的成果,綜合起來,在宏觀上研究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及其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社會關系,從而從不同的側面探索和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通過文物所反映的歷史上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狀況,可以探索和揭示人類社會活動與自然界生態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演變規律,運用人們不斷認識的客觀規律自覺地、能動地協調人類社會系統與自然界環境系統的關系,有利於促進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發展。充分發揮文物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積極作用,是文物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
『玖』 把文物發掘出來,除了可以研究以外,還有什麼好處
文物保護的目的復是保存能證實歷制史真實存在的證據,四大文明古國被大家所熟知,但為何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才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這四個國家出土了能夠證明其文明誕生很早的實物證據。再說中國,雖然坊間相信夏朝的存在,這也是《史記·夏本紀》中所言明的,大家可以看下面的《史記》目錄。但是,至今都沒有發現切實的夏朝存在過的遺跡。因此,夏朝的真實性在學術界一直是有疑問的,也因此其他國家歷史學家並不承認中國夏朝的存在。所以,大家應該知道了歷史遺跡的重要性,其重要性在於能夠證明一個國家的歷史存在。
『拾』 請問類似地質變動(地震等)、水庫等會對文物、墓葬、古建築等造成損傷嗎為何不挖掘、搬遷呢
這分為兩方面。一是不可預知的地質災害,二是改變地質地貌的大型基建工程。兩者毫無疑問都對文物有影響,所有人都贊成要充分估計各類災害對文物古跡可能造成的危害,但是從優先順序別來說顯然是必然性比「可能性」更緊迫,而且事實上也根本做不完,遠遠沒有餘力顧及那些可能有地質災害隱患的文物。文物也分兩類,一是可移動文物,國有的主要保存在博物館、文管所、文物庫房等,這一類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遷移,文物本體不受任何影響。一類是不可移動文物(「文物古跡」),包括地面與地下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近現代史跡及紀念建築、由國家公布應予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以及其中原有的附屬文物,這一類文物原則上必須原址保護,只有在發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或因國家重大建設工程的需要,使遷移保護成為唯一有效的手段時,才可以對地面文物原狀遷移、易地保護,或對地下文物進行搶救性發掘。具體的法律依據,如文物保護法:第二十條 建設工程選址,應當盡可能避開不可移動文物;因特殊情況不能避開的,對文物保護單位應當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本條規定的原址保護、遷移、拆除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列入建設工程預算。第二十九條 進行大型基本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報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從事考古發掘的單位在工程范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考古調查、勘探。第三十一條 凡因進行基本建設和生產建設需要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列入建設工程預算。具體的文物保護實例:例如,汶川特大地震導致四川、甘肅、陝西等省2處世界文化遺產、14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千餘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大量的文物保護點受到不同程度損毀,152處博物館、文管所、文物庫房等遭到破壞,包括420件珍貴文物在內的4100多件館藏文物受損。四川、甘肅、陝西三省列入國家《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專項規劃》的有294個災後文化遺產搶救保護項目,截至2012年底已基本完成。又如,三峽建設中需要保護的處在淹沒區的文物古跡更是不計其數。1996年《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及遷建區文物古跡保護規劃》中,涉及三峽庫區1282處文物點,計劃安排文物保護措施的1175處,規劃安排各類文物保護項目1467項,文物保護工程經費概算19.4億元。國務院三峽建委會最終審批通過的保護項目有1087個,其中地下發掘項目723個(重慶段506個,湖北段217個。在整個庫區2500萬平方米的地下文物儲藏量中,規劃發掘面積為190萬平方米,僅占總量的8%,其餘92%的文物不得不放棄)。地面文物保護項目364個(重慶246個,湖北118個。其中原地保護的有62項,搬遷保護的有133項,還有169項僅僅是提取了資料。還有更多的文物點沒有納入保護規劃(文物點的數量以及保護級別是隨著學科發展不斷得到深入認識的,在做三峽文物保護規劃時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只發布了三批,而現在已公布到第六批,如按後來的標准實際上還應該有數量更多、價值更高的文物)。從1997年正式啟動到2002年底,國家累計安排三峽文物保護資金僅3億多元,不僅數目極不合理,且並非專門撥款,而是從400億移民費里出。國際慣例,文物保護占基建工程總投資的3%-5%,全國人大通過建設三峽水庫時,工程總預算已經到了1200億,照此推算應是40到50億。即使在經費極為緊迫的情況下,三峽工程也造就了世界考古學史上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搶救性考古發掘,按正常的工作進程至少也需要50年或更長時間,但是三峽工程03年蓄水,09年建成,時間不等人。來自全國各地70餘家文物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文物工作者到三峽庫區進行文物發掘和保護,直接參與工作的專家、學者和專業技術人員累計7000餘人,涉及文物、考古、建築、地質、測繪、水文、水工、航運交通等諸多行業和學科,從事文物發掘和保護工程的民工超過1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