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床地質期刊怎麼樣認可度
⑴ 地質類核心期刊有哪些
國外:science、nuture,EI(The Engineering Index),這三個是研究生的論文發表的硬性雜志。
一般看出版單位,一般是中科院、地大、北大這些學校出的相關報刊質量高些。
當然中石油、中石化等一些能源公司的出版刊物也有相當高的份量。
給你一份2011年地學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名靠前的
石油勘探與開發 2.43
地理學報 2.31
礦床地質 2.097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86
地質學報 1.783
石油學報 1.701
中國沙漠 1.691
岩石學報 1.561
地球物理學報 1.56
地理研究 1.483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1.434
地球學報 1.374
中國科學D 1.354
第四紀研究 1.323
岩礦測試 1.319
地質力學學報 1.30
地理科學 1.281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1.252
乾旱區地理 1.239
石油實驗地質 1.18
自然資源學報 1.165
煤炭學報 1.119
古地理學報 1.086
沉積學報 1.077
天然氣工業 1.006
⑵ 地質學,做礦床的sci哪個期刊好發
亞洲地質(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影響因子在2左右,屬於入門級的英文期刊。我認識的幾回個人的第一篇英文文章都是發在這上面。
如果答是要發中文的,國內就岩石學報是SCI
⑶ 《地質與資源》是核心期刊嗎急
查資料,這個雜志是2012度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請注意此刊不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而很多地方和單位不認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附1,
《地質與資源》由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主辦。
主要欄目:基礎地質、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評價、水文·工程·環境·生態地質、地理信息系統、方法與應用、問題討論、國外研究動態。
《地質與資源》由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主辦。
主要欄目:基礎地質、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評價、水文·工程·環境·生態地質、地理信息系統、方法與應用、問題討論、國外研究動態。
地質學方面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主要有:
1.岩石學報2.地質學報3.地學前緣4.中國科學.地球科學5.地質科學 6.地質論評7.地球科學8.礦床地質9地球化學 10.地質通報 11.沉積學報 12.中國地質 13.天地構造與成礦學 14.高校地質學報 15.第四紀研究 16.地球學報 17.岩礦測試 18.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19.現代地質 20.岩石礦物學雜志 21.古地理學報 22.地層學雜志 23.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 24.地質與勘探 25.地質科技情報 26.礦物岩石 27.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28.新疆地質 29.地球與環境 30.礦物學報
回答這么久,如有一點幫助,請及時採納。
⑷ 中國認可哪個機構的地質報告
如果礦床在國內,那麼外國的地質機構是不可以的。礦業公司在國內上市,與礦床有關的涉及取得探礦權,指定勘查單位,礦床勘查,地質報告編制及評審、備案,探礦權評估等幾個程序。簡單說一下這幾個程序,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
一、探礦權的取得
一個礦床要做勘查,首先要向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申請探礦權,否則就是非法的,也不會有地質勘查單位給你編寫報告。
目前,跨省或大型礦床向國土資源部申請,中型礦床或跨地市的小型礦床向礦產地所在的省國土資源廳申請,小型向所在地市國土資源局申請,磚瓦粘土及建築石料向區縣國土資源局申請。
現行政策下,探礦權的出讓一般採取招拍掛方式取得。若申請由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礦產地的探礦權,還要由礦業權評估機構進行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繳納探礦權價款。
二、礦產勘查及地質報告的編制
取得探礦權時,必須指定勘查單位。所謂勘查單位,是指有相應資質的地質勘查單位。勘查資質分甲乙丙三個級別,大致來講,甲級固體勘查資質可以做所有的地質勘查,乙級不能做大型礦床的勘查。也就是說,勘查單位在你取得探礦權時就已經確定了的。取得探礦權後,在你同意勘查設計方案並支付勘查費後,勘查單位根據相應礦種的勘查規范,採取地質測量、物化探、山地工程、鑽探等手段對礦床進行勘查,勘查完畢,編制地質報告。
三、地質報告評審及探礦權評估
地質報告編制完成後,要交給儲量評審機構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國家、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都有下屬的儲量評審機構。評審通過後,要將評審結果提交給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儲量管理機構(部地勘司、省廳地勘處、市局儲量科)進行備案。備案後,要向地質資料檔案館匯交地質報告。
上述程序完成後,需要聯系礦業權評估機構進行探礦權評估,已確定探礦權的價值。即探礦權評估報告是上市的依據。
⑸ 礦床地質特徵對比
從表5-2可以看出,兩個礦區礦床地質特徵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現在:(1)控礦構造上,哈達門溝金礦床主要受烏拉山山前大斷裂派生的次級近東西向斷裂控制,由此產出的礦脈總體走向表現出東西向帶狀分布的特徵,相比之下,金廠溝梁金礦床受區域性東西向、北西—北北西向、北東向構造與岩體侵位及冷凝所形成的放射狀及環狀裂隙等派生構造聯合控制,由此產出的礦脈走向表現出北西西向、北西—北北西向,少量為北東向,西礦區表現為向南收斂,向北撒開的特點;(2)礦體形態也有差別,哈達門溝金礦床礦體呈脈狀、似板狀,基本沿片麻岩片麻理產出,單個礦體規模比較大,長度基本上在1000 m左右,最長達5800 m,厚度平均在1 m左右,最大厚度達12 m,礦體傾角在60°左右,相比之下,金廠溝梁金礦床單個礦體規模比較小,長度很少超過1000 m,長度在500 m左右,呈薄脈狀、透鏡狀、分支復合現象很常見,礦脈厚度一般在0.5 m左右,礦體傾角一般大於70°,產狀較陡;(3)礦化類型也各有特點。哈達門溝金礦床礦石類型主要為石英-鉀長石脈型和石英脈型,其次為鉀化蝕變岩型和含金黃鐵絹英岩化蝕變岩型,品位在(2.24 ~10.64)×10-6之間,平均在5×10-6左右;而金廠溝梁礦石類型主要為硫化物及富硫化物-石英脈型、富硫化物蝕變岩型,品位在(7.67~19.45)×10-6之間,為富礦石;(4)圍岩蝕變也不大相同。哈達門溝金礦床圍岩蝕變主要以鉀長石化為主。最為顯著礦區的找礦標志,以 「紅」 為特點,而金廠溝梁金礦床圍岩蝕變主要為絹雲母化,近礦蝕變可見高嶺土化等,以 「白」 為特點,二者共同的蝕變特點,硅化均很強烈;(5)礦石礦物和脈石礦物方面,哈達門溝的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以出現磁鐵礦、赤鐵礦和鏡鐵礦為特點;相比之下,金廠溝梁的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其次為黃銅礦、斑銅礦、黝銅礦和白鐵礦等;哈達門溝表現出貧硫化物特點,而金廠溝梁相對硫化物含量較高;脈石礦物哈達門溝以石英、鉀長石、斜長石為主,而金廠溝梁以石英、絹雲母、高嶺石為主;(6)成礦時代不同,哈達門溝主要成礦時代為386 Ma左右,為早泥盆世,後期又有多期岩漿-熱液活動疊加。而金廠溝梁主要成礦時代為131 Ma左右,早白堊世,成礦時限短,成礦作用比較集中。
表5-2 哈達門溝與金廠溝梁金礦床地質特徵對比
⑹ 礦床地球化學方面的國外SCI哪個容易發表
您好,PublishExpert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您可以搜索登陸官網<PublishExpert>了解更多。)
礦床類的主要雜志是《 Geology》,《Mineralium Deposita》《Ore geology review》。這些雜志會對礦床的基礎情況介紹要求比較高,描述的要比較多。尤其是EG。這三個雜志中,EG,MD相對來說比較慢,周期在一年左右。OGR要相對快一些,Elsevier的期刊最大的好處就是這個。另外礦床類的雜志還有《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和《Resource Geology》。要說最好發的,應該是Resource geology了。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不是礦床類的雜志,基本上地質相關的文章都發。《Chemical Geology》還有《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面偶爾也有一些礦床的文章,不過主要偏地球化學的解釋。
最關鍵的還是內容,寫評論就發《ore geology review》,如果是國際上比較空白的區域也可以發《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後者難度比前者小一些,另外,做礦床就看你的功夫怎麼樣,做了些什麼東西,做礦物就發《canadian minerologist》《America minerologist》,礦床的一段特徵就發《Economic Geology》,也可以考慮一下《mineralium deposita》,不過這個是比較難發的,做應用地球化學可考慮一下《Chemical Geology》,影響因子比較高,英語要求很不低。
SCI論文發表最關鍵的還是看您的研究的內容是否新穎或是有突破。
其次就是相關期刊的選擇和您整篇論文的英文表述和格式如何。
所以說內容是核心。
而對國內科研人員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英文水平無法達到要求。
這就使很多科研人員的論文一次次的被退回來,要求對英語進行潤色。
從而國內就產生了很多為學者提供論文評估、翻譯、潤色、發表等服務的機構和公司。
1、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內容是否新穎或是有突破。
2、自己的研究、論文表述是否充分,各項數據資料是否都准備好。
3、自己的英文水平是否達到母語水平或近母語水平。
以上是自己發表SCI論文的基礎。
如果沒有達到,那就需要尋找相關的論文服務機構(如:PublishExpert)來幫你實現目標了。
當然服務機構要開具發票,科研機構可以報銷的。
以上都需要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仔細斟酌。
PS:如果需要相關SCI論文發表方面的服務和幫助,您可以搜索登錄我們的官網(PublishExpert)了解一下。
希望可以幫到您~
⑺ 請問地質、礦床類的哪些省級期刊比較好發表文章啊
如果你的文章有新意,邏輯性強,不論哪個刊物都會幫你發表的,
⑻ 礦床地質
2.5.2.1 礦體特徵
截至2010年, 春都礦區本部共探獲10個礦體群, 圈出41個礦體。 其中9個為工業礦體, 32個為低品位礦體。 礦體在走向上主要分布於3#線-4#線之間, 垂向上分布於3180~3888m標高之間。 礦體總體走向北北西, 傾向北東, 傾角約45°。 礦體為似層狀、透鏡狀, 在走向和傾向上具有分支復合、尖滅再現的特點 (圖2.25), 尤其是低品位礦,一些規模較大的礦體 (主要為低品位礦) 夾石較為發育。 礦體主要賦存於閃長玢岩和花崗閃長斑岩中, 部分礦體賦存於石英脈中以及岩體與圍岩接觸帶的角岩中, 礦體主要特徵見表2.4。
Ⅰ、Ⅶ、Ⅹ號礦群賦存於印支期閃長玢岩中, 品位低, 規模小。 Ⅵ號礦群的礦體賦存於石英脈中, 形成於4#線上, 圈出的3個礦體平行排列。 Ⅲ、Ⅷ、Ⅸ號礦群的礦體賦存於侵入岩體與圍岩接觸帶的角岩中。其中Ⅲ號礦群位於2#線的東接觸帶, Ⅷ號礦群位於1#線的西接觸帶, Ⅸ號礦群位於3#線的西接觸帶。從表5.1可見, Ⅳ-1號工業礦體是礦區的主礦體, 其資源量 (金屬量) 占礦床總資源量的比例達34.28%。 此外, 單礦體資源量占總資源量的比例超過5%的還有Ⅱ-1、Ⅲ-2、Ⅳ-6、Ⅴ-1等4個礦體, 其中Ⅱ-1、Ⅴ-1為工業礦。上述5個礦體的資源量占礦區總資源量的72.49%, 是春都礦區規模較大的礦體。
(1) Ⅳ號礦群: Ⅳ-1號工業礦體賦存於花崗閃長斑岩的鉀長石化帶中。 礦體在走向上分布於3#-4#線之間, 垂向上分布於3570~3848m標高之間。揭露礦體的工程有2個平坑、10個鑽孔。 礦體呈透鏡狀, 走向325°左右, 傾向55°左右, 傾角38°~44°。 礦體走向長400m, 傾向延深 (斜深) 150~317m, 單工程見礦厚度在1.50~84.47m之間, 平均鉛垂厚度31.59m, 厚度變化系數86.50%。 礦體最高品位10.25%, 最低品位0.22%, 平均品位0.63%, 其中最高品位已做特高品位處理。礦體在0#線一帶最厚, 傾向延深最大,向南至2#線、向北至1#線厚度變小, 傾向延深變短, 再向南至4#線、向北至3#線尖滅。
(2) Ⅱ-1礦體: Ⅱ-1號工業礦體賦存於花崗閃長斑岩的硅化帶中。 礦體在走向上分布於0#-3#線之間, 垂向上分布於3348~3497m標高之間。 揭露礦體的工程有2個鑽孔, 為單剖面見礦。礦體呈透鏡狀, 走向320°左右, 傾向50°左右, 傾角34°。 礦體走向長200m, 傾向斜深282m, 單工程見礦厚度在1.50~49.50m之間, 平均鉛垂厚度25.50m。 礦體最高品位1.23%, 最低品位0.26%, 平均品位0.63%, 無特高品位。 礦體在1#線由ZK0101、ZK0102揭露, 沿走向及傾向均尖滅。
(3) Ⅴ-1礦體: Ⅴ-1號工業礦體賦存於花崗閃長斑岩的硅化帶中。礦體在走向上分布於0#-3#線之間, 垂向上分布於3668~3888m標高之間。 揭露礦體的工程有2個探槽、3個鑽孔, 為單剖面見礦。 礦體呈板狀, 走向330°左右, 傾向60°左右, 傾角43°。礦體走向長200m, 傾向斜深362m, 單工程見礦厚度在4.25~22.20m之間, 平均鉛垂厚度11.98m, 厚度變化系數46.24%。 礦體最高品位9.14%, 最低品位0.29%, 平均品位0.74%, 其中最高品位已做特高品位處理。 礦體在1#線由探槽和鑽孔揭露, 沿走向及傾向均尖滅。
迪慶春都斑岩銅礦床成岩成礦模式研究
迪慶春都斑岩銅礦床成岩成礦模式研究
圖2.25 春都礦區勘探線剖面圖(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昆明勘察設計研究院簡化, 2010)|a—3號勘探線剖面;b—1號勘探線剖面;c—0號勘探線剖面;d—2號勘探線剖面;e—4號勘探線剖面;(各勘探線位置見圖2.1)表2.4 春都礦區礦體主要特徵一覽表
續表
(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昆明勘察設計研究院, 2010, 略改)
(4) Ⅳ-6礦體: Ⅳ-6號低品位礦賦存於花崗閃長斑岩的鉀長石化帶中。 礦體在走向上分布於3#-4#線之間, 垂向上分布於3587~3868m標高之間。揭露礦體的工程有1個平坑、9個鑽孔。礦體呈透鏡狀, 走向325°左右, 傾向55°左右, 傾角36°~45°。礦體走向長400m, 傾向斜深258~370m, 單工程見礦厚度在4.00~46.50m之間, 平均鉛垂厚度28.19m。 礦體最高品位0.43%, 最低品位0.20%, 平均品位0.23%。 礦體沿走向及傾向均尖滅, 分支、復合特徵明顯。
(5) 其他礦體: 除上述4個規模較大的礦體外, 春都礦區其他37個礦體規模較小,賦礦岩性有閃長玢岩、角岩、石英脈, 大多為單工程見礦, 礦體形態以透鏡狀為主。
2.5.2.2 礦石物質組成
礦區主要賦礦岩性為閃長玢岩、花崗閃長斑岩、角岩。 礦石礦物以黃鐵礦、黃銅礦為主, 有少量的斑銅礦、磁鐵礦、方鉛礦; 脈石礦物以石英、斜長石、鉀長石、絹雲母、黑雲母、方解石、綠泥石、綠簾石為主。礦化類型根據礦石構造可劃分為細脈狀、浸染狀,黃鐵礦、黃銅礦呈脈狀分布在石英、方解石中或呈浸染狀分布在蝕變岩石中, 黃銅礦常沿黃鐵礦的裂隙分布, 故黃銅礦多形成晚於黃鐵礦; 春都銅礦礦石的氧化率在1.20%~12.96%之間, 礦石自然類型應屬硫化礦、混合礦, 以硫化礦為主。
2.5.2.2.1 礦石礦物特徵
黃銅礦 (CuFeS2): 為礦區硫化物礦石中主要含銅礦物。 銅黃色, 呈浸染狀 (圖版Ⅳ-1) 及細脈狀 (圖版Ⅳ-2) 嵌布於岩石中, 與脈石礦物石英、鉀長石、絹雲母、方解石、白雲石、石膏等礦物相伴產出, 與磁鐵礦、黃鐵礦、鏡鐵礦、赤鐵礦、方鉛礦共生。
斑銅礦 (Cu5FeS4): 在礦石中含量較少, 呈藍-黃紅色, 大部分與黃銅礦連生, 交代黃銅礦, 分布於黃銅礦邊緣 (圖版Ⅳ-3)。
黃鐵礦 (FeS2): 為礦區主要金屬硫化物之一, 是礦石中的主要鐵礦物。其呈浸染狀及細脈狀嵌布於岩石中, 與脈石礦物石英、鉀長石、絹雲母、方解石、白雲石等礦物相伴而出, 與磁鐵礦、黃鐵礦、鏡鐵礦、赤鐵礦、方鉛礦共生, 常包嵌於黃銅礦中 (圖版Ⅳ-4)。
方鉛礦 (PbS)、閃鋅礦 (ZnS): 主要產於石英脈中。 淺灰色, 自形-半自形粒狀,與黃鐵礦、黃銅礦共生。
磁鐵礦 (Fe3O4): 黑色, 他形粒狀, 礦石中呈細脈浸染狀、星點狀、團塊狀, 與黃銅礦、赤鐵礦常共生, 為礦石中的主要鐵礦物之一。
赤鐵礦、鏡鐵礦 (Fe2O3): 赤鐵礦為淺褐紅, 他形粒狀, 細脈浸染狀、星點狀、團塊狀, 常與黃銅礦共生。鏡鐵礦為褐黑色, 自形-半自形粒狀, 鱗片狀結構, 呈細脈浸染狀、星點狀、團塊狀, 常與黃銅礦、赤鐵礦、黃鐵礦共生。
2.5.2.2.2 脈石礦物特徵
石英: 呈半自形-他形, 具多個形成期次, 常交代鉀長石、斜長石、黑雲母, 並包裹金屬硫化物。 有的包嵌有定向分布的絹雲母, 少數殘留有斜長石及黑雲母之假象殘跡, 常有磁鐵礦、黃銅礦呈脈狀、團塊狀浸染於石英之間, 或充填、包裹石英呈殘余的粒團。
長石: 為主要的脈石礦物, 主要為斜長石、鉀長石。 斜長石呈半自形-他形, 粒狀,主要以斑晶形式存在, 少量粒度小者存在於基質中, 形成時間一般較早, 絹雲母化明顯,晶體渾濁。鉀長石同時出現在斑晶、基質中, 半自形-他形, 粒狀, 和石英等共生。
絹雲母: 次要的脈石礦物之一。 為蝕變交代形成的礦物。部分絹雲母為斜長石經蝕變形成, 部分為黑雲母交代或鈉長石交代鉀長石時形成。
方解石或白雲石: 前者呈他形粒狀或細脈狀交代岩石, 後者呈菱面體狀自形-半自形晶; 均呈脈團狀產出, 有的充填於礦石的裂隙, 或呈次生方解石膠結碎粉狀黃鐵礦碎塊。多與石英、石膏、黃銅礦、赤鐵礦共生。
綠泥石或綠簾石: 兩者呈他形粒狀或細脈狀交代岩石, 在礦石中多與石英、石膏、黃銅礦、赤鐵礦共生, 在岩石中多以交代角閃石、斜長石形式存在或呈脈狀充填於岩石的裂隙中, 與方解石、白雲石、黃鐵礦、黃銅礦、磁鐵礦、赤鐵礦組成青磐岩化帶。
2.5.2.3 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主要具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包含結構、充填交代結構、反應邊結構。
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 黃鐵礦呈半自形-他形粒狀, 或黃銅礦、磁鐵礦等呈他形粒狀, 嵌布於含礦岩石中。
包含結構: 黃銅礦常包裹黃鐵礦 (圖版Ⅳ-4)、石英、白雲石等脈石礦物, 晚期黃鐵礦包裹其他金屬礦物。
充填交代結構: 黃鐵礦、黃銅礦沿石英、白雲石、方解石脈或裂隙充填交代 (圖版Ⅳ-3)。
反應邊結構: 斑銅礦常沿黃銅礦邊緣交代, 形成斑銅礦反應邊 (圖版Ⅳ-3)。
礦石主要具浸染狀構造、團塊狀構造、細脈狀構造, 少量呈脈狀構造。
浸染狀構造: 黃鐵礦、黃銅礦呈稀疏-稠密浸染狀分布於岩石中 (圖版Ⅳ-1)。
團塊狀構造: 黃鐵礦、黃銅礦產於浸染狀礦石中, 局部集中呈團塊、斑塊狀。
細脈狀構造: 黃鐵礦、黃銅礦呈細脈狀充填於岩石裂隙或礦物解理中 (圖版Ⅳ-2)。
脈狀構造: 黃鐵礦、黃銅礦呈脈狀充填於岩石裂隙或中, 僅偶見角岩化帶中。
鮞狀-皮殼狀構造: 這類構造主要由孔雀石 (Cu2CO3(OH)2)、褐鐵礦 (Fe2O3·nH2O) 及粘土的混合物組成, 呈具同心圓的鮞狀和豆狀, 分布於氧化帶中。
2.5.2.4 熱液蝕變及分帶特徵
2.5.2.4.1 岩體熱液蝕變類型
礦區內主要蝕變類型有: 鉀化、硅化、黑雲母化、絹雲母化、青磐岩化以及粘土化(圖版Ⅴ)。
(1) 鉀化: 鉀化是礦區內典型的高溫蝕變類型, 處於含礦岩體的中心部位。 主要表現為新生成的正長石呈團斑狀、雲霧狀交代斜長石斑晶和基質 (圖版Ⅴ-1)。 鉀長石交代斜長石斑晶時, 呈現雲霧狀。鉀長石交代斜長石基質時, 呈團斑狀, 基質中鉀長石含量增高, 結晶粒度變大, 自形程度變高, 表面比較干凈。鉀化岩石中常伴有較強的浸染狀及細脈狀硫化物礦化。
(2) 硅化: 硅化在本礦區是最普遍存在的蝕變類型, 特別是構造裂隙發育地帶蝕變更為強烈, 常與鉀化、黑雲母化、絹雲母化並存。 主要表現為新生成石英 (有時含碳酸鹽) 呈團斑狀、脈狀交代斑晶和基質。 石英-方解石脈或硫化物發育的石英-方解石脈呈網狀分布, 方向不一, 相互穿插。早、中期的石英脈顏色深, 成分較復雜, 石英脈內充填有黃銅礦、黃鐵礦等礦物。絕大部分暗色石英脈中的黃銅礦含量很高。 晚期的石英脈為白色, 成分簡單, 礦化弱。
(3) 黑雲母化: 黑雲母化是鉀化的另一種形式, 在礦區局部有分布。 主要表現為新生成的細小鱗片狀的黑雲母沿裂隙充填交代基質或者呈不規則團斑狀交代基質 (圖版Ⅴ-2)。礦化呈浸染狀分布其中。此外, 玢岩中的角閃石斑晶在熱液作用下, 會變得不穩定而被黑雲母交代。 黑雲母交代角閃石不徹底時, 黑雲母和角閃石共存; 交代徹底時,則僅保留角閃石的假象。 黑雲母化岩石中銅礦化相對較弱。
(4) 絹雲母化: 絹雲母化是礦區內最常見的蝕變類型, 絹雲母多和次生石英組成絹英岩產出。 主要表現為新生成的絹雲母呈細小鱗片狀集合體交代基質和斑晶 (圖版Ⅴ-3)。絹雲母交代斜長石斑晶不徹底時, 仍可見斜長石的環帶結構或斜長石的聚片雙晶和卡鈉復合雙晶殘留; 絹雲母完全交代斜長石斑晶時, 整個斜長石斑晶被鱗片狀絹雲母集合體取代, 只保留斜長石假象; 絹雲母也可呈團斑狀交代基質斜長石。 絹雲母化岩石中, 可見少量浸染狀銅礦化。
(5) 青磐岩化: 青磐岩化位於礦區的外圍, 特徵是綠泥石、綠簾石呈團斑狀交代斑晶和基質 (圖版Ⅴ-4)。 角閃石斑晶被綠泥石或綠簾石、碳酸鹽取代, 同時析出磁鐵礦,少部分還保留外形, 仍可見一組或兩組完全解理。斜長石斑晶鈉黝簾石化現象明顯。該類蝕變岩中內無明顯的銅礦化現象。
(6) 粘土化: 區內的粘土化主要為高嶺石化 (泥化), 高嶺石是玢岩中粘土化的主要蝕變礦物。 高嶺石一般交代玢岩中的斜長石和鉀長石, 蝕變很弱時, 斜長石和鉀長石能分別保留其鈉長石聚片雙晶和卡氏雙晶, 蝕變強烈時, 岩石明顯褪色。
2.5.2.4.2 岩體蝕變分帶特徵
礦區內圍岩蝕變在空間分布上有明顯的分帶性。根據圍岩蝕變組合特徵、連續發育程度, 從花崗閃長斑岩中心向外, 大致可將區內蝕變劃分為6個帶 (圖2.26~圖2.28)。
(1) 硅化鉀化帶 (KSi): 硅化鉀化帶位於礦化中心部位花崗閃長斑岩體內及其與閃長玢岩體的接觸帶中, 總體呈陡立的 「針尖」 狀, 略往北東傾斜, 並與礦體傾向相近,是礦區最重要的含礦蝕變帶之一, 在礦區內僅見零星露頭, 主體尚未出露或揭露。本蝕變帶蝕變類型以鉀化和硅化為主, 主要蝕變礦物有正長石和石英。帶內的黃鐵礦、黃銅礦和少量斑銅礦呈網脈狀產在石英脈中。該蝕變帶的黃銅礦化強烈, 銅的品位較高, 最高可達1.64%。
(2) 絹英岩化帶 (SeSi): 絹英岩化帶圍繞硅化鉀化帶分布, 位於硅化鉀化帶之外,主要發育於閃長玢岩體中, 尤其發育於構造裂隙或破碎帶等熱流體對流循環強烈的地帶,其產狀與硅化鉀化帶相近。帶內蝕變類型以絹雲母化、硅化為主, 鉀交代作用微弱, 主要蝕變礦物為石英、絹雲母等。該蝕變帶也是主要含礦蝕變帶之一, 帶內礦化類型為黃鐵礦化和黃銅礦化, 表現為黃鐵礦和黃銅礦呈細網脈狀、脈狀或浸染狀分布。但本蝕變帶內以發育較強的黃鐵礦化為主, 黃銅礦化不均勻, 大部分礦 (化) 體中的銅品位低於0.5%,平均品位約為0.14%。
圖2.26 不同鑽孔銅品位與蝕變帶關系圖
(3) 硅化黑雲母化帶 (SiBi): 硅化黑雲母化帶分布有限, 主要分布在絹英岩化帶中, 規模較小, 可獨立存在。 主要蝕變類型包括硅化、黑雲母化。 主要蝕變礦物組合為黑雲母、石英。硅化黑雲母化帶中的黃銅礦呈網脈狀分布在石英脈中, 或黃銅礦呈浸染狀分布在硅化黑雲母化閃長玢岩中。 帶內礦化比較強烈, 銅品位比較高, 平均品位約為0.50%。
(4) 硅化帶 (Si): 硅化帶主要分布在絹英岩化帶中, 可獨立存在, 主要分布在破碎帶附近或裂隙發育的岩體中。帶內的主要蝕變類型為硅化, 主要蝕變礦物為石英。 常見石英脈沿破碎帶或裂隙充填, 並大量交代岩體中的斑晶和基質。在裂隙發育的硅化帶中, 礦化現象比較強烈, 其中暗色的石英脈中黃銅礦含量較高。
圖2.27 A-B剖面熱液蝕變分布圖
(5) 青磐岩化帶 (ChEp): 該蝕變帶分布於絹英岩化帶的外圍, 處於岩體的外緣。主要蝕變類型為綠簾石化、綠泥石化, 主要蝕變礦物有綠簾石、綠泥石、絹雲母、石英等。蝕變帶內僅局部有微弱的黃銅礦化現象, 含礦岩體銅的平均品位為0.07%, 其他部位均無明顯的黃銅礦化現象。
(6) 絹雲母化及泥化帶 (SeKa): 絹雲母化及泥化帶位於岩體的最外緣, 主要蝕變類型為絹雲母化、高嶺石化, 主要蝕變礦物為絹雲母、高嶺石、碳酸鹽等。 帶內礦化強度最弱, 除常見黃鐵礦化和局部方鉛礦化外, 少見銅礦化。
圖2.28 0#勘探線剖面熱液蝕變分布圖
2.5.2.4.3 岩體圍岩的蝕變及其特徵
岩體的圍岩發育寬廣的蝕變暈 (是岩體的2~3倍), 主要是圍岩 (圖姆溝組 (T3t)碎屑岩) 的角岩化, 形成角岩 (Hs)。 角岩表現為角岩結構, 形成長英角岩、石英角岩等。蝕變類型有中等硅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 弱鉀化。蝕變岩石中發育金屬硫化物脈。
2.5.2.4.4 小結
(1) 礦區的礦化蝕變分帶雖較明顯, 以花崗閃長斑岩岩枝或岩脈為中心, 向外依次出現鉀硅化帶 (鉀長石、黑雲母及硅化帶)→絹英岩化帶 (石英絹雲母化帶)→(泥化帶)→青磐岩化帶→角岩化帶, 具有與 「二長岩蝕變」 模式類似的蝕變特徵, 但蝕變分帶的規律性較差, 存在重復-偏對稱現象, 顯示蝕變類型及其分帶受復式岩體控制的空間分布特徵。
(2) 礦化強度與蝕變類型有顯著關系。一般情況下, 在硅鉀化帶、絹英岩化帶及其過渡帶礦化強度較好, 而在單一絹雲母化帶、泥化帶、青磐岩化帶及碳酸鹽化帶中, 銅礦化微弱。
(3) 礦區具備斑岩礦床常見蝕變組合, 從蝕變類型及其空間分布看, 鉀硅化帶的分布與礦化帶空間分布關系最為密切, 從春都銅礦床蝕變分帶研究可得, 鉀硅化蝕變帶有向南東方向延伸的趨勢, 應以該方向作為下步尋找斑岩型銅多金屬礦的找礦靶區, 尋找隱伏盲礦體。
2.5.2.5 成礦期次及礦物生成順序
2.5.2.5.1 成礦期次
根據礦區礦床礦物組合、產出特徵, 礦化成礦期次可劃分為以下幾個期次:
(1) 岩漿晚期-岩漿期後成礦期: 是指富含鉀質的岩漿氣液的礦化作用, 無天水參與, 它由岩體內部向上、向外進行, 與鉀化相伴形成黑雲母-鉀長石-金屬礦化物組合。
(2) 岩漿期後熱液成礦期: 是最主要的成礦時期, 各類主要礦化皆由這種成礦作用形成。 由早到晚、由內到外, 由高溫到低溫分為三個礦化階段:
高溫階段: 在斑岩體內形成石英-黑雲母-鉀長石-金屬硫化物組合。
中溫階段: 在斑岩體內形成石英-絹雲母-金屬硫化物組合。
低溫階段: 礦化微弱, 只有少量青磐岩-黃銅礦-黃鐵礦組合的細脈產出, 未形成礦體。
(3) 表生期: 礦區0#線附近礦體埋深較淺, 礦體淺部表生作用強烈, 致使金屬礦物黃銅礦、黃鐵礦、磁黃鐵礦氧化成褐鐵礦、孔雀石 (Cu2CO3(OH)2)。氧化帶深度小於40m, 氧化帶中銅部分淋失, 礦體銅品位降低。
2.5.2.5.2 礦物生成順序
根據礦石組構、礦脈之間的穿插關系及礦物的共生組合特徵等綜合研究, 礦區礦物生成順序見表2.5。
表2.5 成礦期次及礦物生成順序表
注: 主要形成階段----; 少量形成階段-----。
⑼ 關於地質學有哪些權威性的雜志
地質類核心期刊表 1. 地質論評 2. 地質學報 3. 地球科學 4. 地學前緣 5. 岩石學報版 6. 沉積學報 7. 地球化學 8. 礦床權地質 9. 地質科學 10. 第四紀研究 11. 地球學報 12. 礦物學報 13. 地質地球化學 14. 地質科技情報 15. 地質與勘探 16. 現代地質 17.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8. 地球科學進展 19. 中國區域地質(並入:中國地質) 20. 高校地質學報 21.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2. 地層學雜志 23. 古生物學報 24. 礦物岩石 25.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6. 岩石礦物學雜志 27.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28. 中國岩溶 《世界地質》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