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徐州呂梁是什麼地質

徐州呂梁是什麼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14 07:40:44

1. 請問江蘇省淮安市是什麼地質

江蘇地層分區研究及概要
正因為地層的形成,受控於所處地質構造部位、古環境等因素,因此,地層工作研究的基礎與大地構造研究密切相關。
江蘇地跨多個大地構造部位,地層展現出豐富多彩、錯綜復雜,並存在若干係列的特色。
一)江蘇地層分區研究
江蘇省地處中國東部,地質構造上界於華北、蘇魯、華南三大區,構造極其復雜,地層發育較為齊全,是我國地學研究較早的重要地區之一。
早在1924年,劉季辰、趙汝鈞等先輩,便首先提出江蘇地層存在南、北系二分看法,南系以寧鎮山脈地區為代表,北系以連雲港—徐州地區為代表。但二系之界線如何劃分,並無具體意見。
1959年,黃汲清等,以地層區劃六原則,將江蘇分華北和華南二大區,以淮陰—響水口一線為界。
1984年,江蘇省地礦局,將海洲群沉積的北界,作為南(揚子)區和北(華北)區的分界,其位置相當於海州—泗陽一線。
1989年,江蘇省區調大隊採納任紀舜(1980年)意見,將江蘇境內地層分為三大部份:
1華北區(簡稱北區),
2秦嶺褶皺系(東延部份)(簡稱中區),
3揚子區(簡稱南區)。
二)江蘇地層分區概要
對江蘇地層分區,各家多有爭論。在綜合大量前人資料,尤其是近年的科研成果如:江蘇大地構造編圖(1987),江蘇岩石地層(1997),1/5萬區調片區總結(1999)等資料,江蘇地層區宜作如下三分(詳見分區圖):
1華北地層大區(簡稱華北區);
2蘇魯造山帶之連雲港地層區(簡稱連雲港區);
3華南地層大區揚子地層區(簡稱揚子區)。
各地層區概要:
1華北區
江蘇西北部,郯(城)—廬(江)斷裂帶以西地區,含蓋我省豐縣、徐州、睢寧一帶。地處華北地層大區南緣。屬華北地層大區晉冀魯豫地層區,其中以豐(縣)—沛(縣)東西向斷裂分南、北二部分,北為魯西地層分區,南為徐(州)—淮(南)地層分區。該區以後者為主。
2連雲港區
江蘇東北部,郯(城)—廬(江)斷裂帶以東,淮陰——響水口一線(2007)以北的贛榆、連雲港、泗陽地區。地處魯東地層區南部(屬秦嶺造山帶東延部分)。呈三角形展布。
3揚子區。
該區位於以淮陰——響水口一線以南的江蘇廣大地域。屬華南地層大區揚子地層區之下揚子地層分區。
三 江蘇地層區地層發育概要
一) 華北區(江蘇部分)
該區地層較為發育,主要出露徐州—邳縣一帶。
該區以新太古代中、深區域變質雜岩(泰山岩群)組成基底。新元古代一套厚達5000米以上的未經變質的淺海相碎屑岩和碳酸鹽岩,不整合於變質雜岩之上。早古生代為碳酸鹽岩夾碎屑岩地層,平行不整合於新元古代等地層之上,厚約1500米。晚古生代則由海陸交互相含煤碎屑岩系和陸相紅色碎屑岩地層,平行不整合於奧陶系等老地層之上,厚在800—1600米之間。中生代晚侏羅世—白堊紀的陸盆碎屑岩,夾中基性火山岩地層,不整合於各老地層之上,厚度大小不一,大者可達3000米。新生代地層發育不全,分布零星。
該區,前第四紀岩石地層,自下至上共分42個單位,包括7個群、27個組、8個段。其中,創建於本省的有8個岩石地層單位。
二) 連雲港區
該區地層發育不全。主要展布有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之區域變質岩系(東海岩群),中元古代含磷碳酸鹽岩—砂泥質變質地層(錦屏岩群),中—新元古代海相中、酸性火山岩、硬砂岩變質地層(雲台岩群),構成本區主體。
此外,零星殘留有震旦紀海相碎屑岩(石橋岩組)。該區未見古生代地層。而中生代、新生代地層分布零星。其中,白堊紀有少量青山群的八畝地組、石前庄組,大盛群的馬郎溝組、田家樓組、寺前村組、孟疃組,王氏群的林家莊組、辛格庄組等陸相碎屑岩層。
錦屏岩群與雲台岩群之間為平行不整合,錦屏岩群與東海岩群之間為角度不整合,白堊紀地層不整合於太古代、元古代地層之上,其中,大盛群整合於青山組之上,王氏群不整合於大盛群之上。
連雲港區,前第四紀岩石地層,自下至上共分27個單位,包括6個群、20組、相當段級1個,其中,創建於本省的有16個。
三) 揚子區(江蘇部分)
該區地層發育完整,保存較好。
由古—中元古代之淺變質岩系(張八嶺岩群、埤城岩群)組成基底。
新元古生代之南華紀至中生代三疊紀,由海相碳酸鹽岩和碎屑岩相間組成蓋層,構成寧鎮、茅山、宜興等山脈,厚達萬米以上,不整合於中元古代地層之上。其內部,各層間多為整合、或少數呈平行不整合接觸。
中生代中三疊世至中侏羅世由內陸河、湖相碎屑岩組成,厚度變化較大(0—5000米),平行不整合—不整合於老地層之上。
中生代晚侏羅世至白堊紀,則為陸相火山噴發重要階段,由紅色碎屑岩間大量中、酸性火山岩組成,分布局限,厚度變化極大,厚者可達萬米。與下伏地層為平行不整合接觸、整合接觸或不整合接觸。
新生代之古近紀—新近紀,該區仍處陸相環境,形成雜色碎屑岩,夾基性火山岩堆積,以蘇北盆地為發育,厚可達數千米。不整合於前第三紀地層之上。
該區,前第四紀岩石地層,自下至上共分61個單位,包括4個群、51個組、2個段、相當段級4個,其中,創建於本省的有43個。
四 江蘇各地層區地層主要發育特徵
一) 華北區(江蘇部分)
1 新太古代地層
泰山群是該區最老地層,區域上分柳杭組、山草峪組、雁翎關組、孟家屯組。但省內未見出露,僅在少數鑽孔有揭露,無法細分,故統稱泰山群,
2 元古代地層
該區古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因五台、呂梁運動作用,地殼上升,缺少沉積。晚期才逐步接受了海相碳酸鹽岩、碎屑岩沉積,形成了蘭陵組、新興組及淮河群的城山組、賈園組、趙圩組、倪園組、九頂山組、張渠組、魏集組、史家組、望山組。其中,蘭陵組為潮下高能環境下形成的淺海石英砂岩建造,新興組為潮下低能環境下形成的碳酸鹽岩及碎屑岩沉積,城山組與蘭陵組相似,賈園組則以砂岩為特徵,趙圩組—張渠組,從多次灰岩—白雲岩組合,反映了海水張渠組由深變淺、鹽度由低增高,魏集組—望山組,由潮下低能環境—潮間—潮上環境的多次更疊,組成頁岩—灰岩—白雲岩多次旋迴變化。
新元古代晚期,該區因受地殼上升影響,僅於震旦紀接受海侵沉積,形成金山寨組之頁岩夾砂岩、灰岩組合,其與上、下地層均為平行不整合。
3早古生代地層
該區缺少早寒武世梅樹村期、筇竹寺期、滄浪鋪早期的沉積,在滄浪鋪早期以後,豐沛地區隆起,南側才形成猴家山組、昌平組、饅頭組之頁岩、灰岩、砂岩等沉積,中、晚寒武世,區內接受一套以碳酸鹽岩為主沉積,形成張夏組及炒米店組。
該區寒武紀地層與下伏地層為平行不整合。
該區奧陶紀僅發育早、中期沉積,形成賈汪組、馬家溝組之含燧石結核灰岩、角礫狀灰岩及白雲岩等,與下伏地層構成區域性平行不整合。
由於華北上升,晚奧陶世、志留紀、泥盆紀及早石炭世均缺少沉積。
4晚古生代地層
該區晚石炭世及二疊紀,先後形成海陸交互相、陸相含煤建造和河湖相紅色岩建造。自下而上構成:石炭紀本溪組砂頁岩(以含鋁土岩為特徵)、太原組砂頁岩(以鋁土岩及煤為特徵),二疊紀山西組、石盒子組砂頁岩(以含煤為特徵),以及內陸河湖相石千峰群紅色砂泥岩組合。晚古生代地層與下伏地層呈平行不整合。
5中生代地層
受印支—燕山雲動影響,抬升為陸,缺少三疊紀、早—中侏羅世沉積,晚侏羅世才形成陸相紅色岩類磨拉石建造(三台組)、灰色復陸屑建造(萊陽群)、火山岩建造(青山群)、紅色磨拉石建造(王氏群)。中生代地層不整合各老地層之上。
6新生代地層
古近紀僅於歡口、黃口等地見有小型盆地堆積了少量紅色粗碎屑岩建造(官莊群),局部夾泥灰岩、膏岩層。
新近紀盆地比較開闊,河、湖作用增強,先後堆積了下草灣組、宿遷組細碎屑岩,與下伏地層為不整合。
二) 連雲港區
1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層
出露於贛榆、東海一帶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層,是東海岩群,為本區最古老的結晶基底,由區域性中深變質表殼岩(沉積岩、火山岩)構成。區域上向北延入山東膠南地區,經江蘇地調院研究(1999年),該雜岩中變質表殼岩可分:摩天嶺岩組(片岩、變粒岩)、演馬場岩組(以含透輝石白雲質大璃岩為特徵的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武強山岩組(石英岩、大理岩、變粒岩)。
2中—新元古代地層
本區展布的中—新元古代地層是區域性淺變質岩系,自下而上可分:中元古代錦屏岩群、中—新元古代雲台岩群。錦屏岩群又分西山岩組、東山岩組;雲台岩群又分韓山岩組、竹島岩組、花果山岩組。錦屏岩群是重要含磷地層。錦屏岩群不整合於東海雜岩之上。新元古代晚期,震旦紀早期局部接受了類復理石建造的變質岩(原岩為砂、泥質岩,下部為礫岩)。
3中生代地層
區內未見三疊紀、侏羅紀沉積,對比山東區域資料,我省發育的白堊紀地層可分:青山群的八畝地組、石前庄組,大盛群的馬郎溝組、田家樓組、寺前村組、孟疃組,王氏群的辛格庄組。分別見於歡墩埠、宿遷、馬陵山、山左口、徐塘鄉等地。均為陸相碎屑岩沉積。
4新生代地層
區內古—新近紀地層為陸相盆地沉積,大致可分:古新世阜寧組、始新世戴南組、始—漸新世三垛組之紅色碎屑岩、上新世宿遷組(砂礫岩夾粘土岩)。
三) 揚子區(江蘇部分)
1中元古代地層
出露於寧鎮地區的埤城岩群,是區內最為古老的地層。其由海相泥質長石砂岩、鈣質石英砂岩、泥質灰岩及基—中酸性火山岩,經區域變質而成的高綠片岩相系岩層。構成本區的結晶基底。另據盱眙、灌雲揚集等地鑽孔揭示的片岩、石英角斑岩等岩層(皖稱張八嶺岩群),均伏於震旦紀地層之下,同為中元古代無疑,稱張八嶺岩群。但埤城岩群下部有相當一段尚無年齡資料,不排除有古元古代地層存在。
2新元古代地層
新元古代晚期,區內展布有南華紀、震旦紀海相碎屑岩,夾冰積岩(濱海—淺海陸架沉積)和碳酸鹽岩(碳酸鹽台地沉積),構成周崗組、蘇家灣組和黃圩組、燈影組。末期,地殼上升,海水退出,停止沉積。
3古生代地層
寒武紀梅樹村期缺少沉積,筇竹寺期本區才逐步接受海侵,接受硅、泥質岩,碳酸鹽岩的碳酸鹽台地沉積,構成形成寒武紀荷塘組、幕府山組、炮台山組、觀音台組、奧陶紀的侖山組、紅花園組、大灣組、牯牛潭組、湯頭組、湯山組等。晚奧陶世晚期至早志留世,區內接受了淺海相硅、泥質(高家邊組)、淺濱海碎屑(墳頭組)沉積,中志留世寧鎮以北地面隆起,南側沉積了濱海—三角洲相紫紅色中、細粒岩屑長石砂岩,其厚度向東南增大,大者可達標1500米以上。此後,全區上升,直至中泥盆紀,停止沉積。
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岩關早期,接受海侵了濱海相雜色碎屑岩沉積(五通群),岩關晚期至大塘早期,則以碳酸鹽岩為主夾碎屑沉積(金陵組、高驪山組、和州組),(茅山以東,則均為雜色碎屑岩堆積),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區內地處碳酸鹽台地(從含白雲質的局部蒸發台地—開闊台地),形成了老虎洞組、黃龍組、船山組及棲霞組沉積。中二疊世早期,寧鎮地區以含磷硅質沉積為特徵(孤峰組),向東(蘇州)、向北(濱海),硅質減少、泥鈣質增多。中二疊世晚期至晚二疊世早期,全區漸變為海陸交互相的泥坪—三角洲環境,沉積了含煤碎屑岩系(龍潭組)。晚二疊紀晚期,江陰—宜興一帶,地面抬升,西為海相碎屑(局部含煤)沉積(大隆組),東以鈣質、白雲質碳酸鹽台地沉積(長興組)。
4中生代地層
早、中三疊世,本區仍處碳酸鹽台地,形成了泥、灰岩灰岩,白雲岩及膏鹽岩層(青龍組、周沖村組)。中三疊世晚期,地面逐步上升,成為湖相環境,沉積了紅色碎屑岩(黃馬青組),晚三疊世早期,區內僅局部有少量含煤碎屑岩層出現(范家塘組),晚三疊世晚期,全區上升為陸。
早、中侏羅世,全區為陸,星散分布河、湖相碎屑岩(局部有火山噴發和湖沼),形成象山群沉積,晚侏羅世,伴隨陸相碎屑岩(蘇南西部西橫山組及蘇南東部勞村組)堆積,出現了大量火山噴發,形成了較厚的中、基性火山岩(蘇南西部龍王山組、大王山組),和中酸性火山岩(蘇南東部黃尖組)。
早白堊世,區內陸相盆地逐步進入乾旱炎熱環境,繼續接受大量雜色碎屑岩(葛村組)和火山噴發岩(上黨組)堆積。晚期,先後堆積了大量粗碎屑岩(浦口組)和雜色細碎屑岩(赤山組)。
5新生代地層
在中生代陸相盆地乾旱炎熱環境基礎上,廣泛分布的湖盆,堆積了大量雜、紅色細碎屑岩,組成了古近紀泰州組、阜寧組、戴南組、三垛組。新近紀,江蘇東部廣泛分布湖盆相細碎屑岩(鹽城組),江蘇西部則由分布星散的粗、細碎屑岩相間出現(洞玄觀組、雨花台組、方山組)。古近紀—新近紀,江蘇西部分布了大量的多期、次基性火山岩。並伴有許多的超淺成次火山岩。

2. 呂梁的自然資源

呂梁成礦地質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種類較多。全市已發現各種成因類型的礦產40種,產地407處,其中大型礦產地40處,中型礦產地63處,小型礦產地30處,礦點及礦化點274處。呂梁市突出的資源是煤、鐵礦、鋁土礦、耐火粘土、石灰岩、白雲岩、石棉、硅石和含鉀岩石等,已探明一定儲量,其他如硫鐵礦、石膏、大理石、蛭石等非金屬礦產,雖無探明儲量,但多年來一直被群眾採用利用。另外,煤層氣、膨潤土、紫砂陶土、石墨、花崗石等有一定的成礦遠景。

呂梁全市含煤面積11460平方公里,分布在河東煤田、霍西煤田、西山煤田、寧武煤田等四大煤田,佔全市總面積的54.3%。歷年提交過儲量的勘查報告在呂梁或涉及呂梁的共有23個(不包括煤礦擴建報告),勘查區探明儲量約404億噸,佔山西總儲量的15、26%。保有儲量399億噸,焦煤保有儲量159億噸。
鐵礦
呂梁市的鐵礦分布廣,蘊藏量大。已知的礦床13處,礦點及礦化點68處,已探明儲量9.81億噸,佔山西省已知鐵礦探明儲量的28.1%。其中嵐縣袁家村礦區探明儲量9億噸,是山西省已知鐵礦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礦山。還有探明儲量分布在交城席麻嶺和孝義市西河底。交口、離石、柳林、中陽、臨縣都有鐵礦蘊藏,早被群眾開采利用。
鋁土礦
呂梁市鋁土礦資源豐富,在山西省內占首位。儲量大,質量好,大部分可露天開采,主要分布於興縣東部、中陽北部、孝義西部、交口東部,臨縣、離石、柳林也有分布。全市有38處,其中大型14處,中型14處,礦點10處,探明保有儲量4.4億噸,遠景儲量4.7億噸。礦石成分:三氧化二鋁60-80%,二氧化硅1-20%,鋁硅比在5成以上。並且普遍含有益元素鎵,含量為0.0047-0.0076%。
白雲岩
主要分布於嵐縣、離石、柳林、中陽、交口等地。嵐縣袁家村礦區探明儲量4936萬噸。氧化鎂含量一般為19-20%。
含鉀岩石
含鉀岩石礦區位於臨縣紫金山,求得儲量4.72億噸,是中國罕見的大型含鉀罟礦。氧化鉀含量最高15.2%,最低9%,平均12.95%。地質條件簡單,適宜露天開采。但由於經濟上還不具有效益,盡管礦床條件好,也只能作為潛在優勢資源。 動物資源
根據資料記載和1988年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呂梁市野生動物分屬4綱24目213種,資源比較豐富,主要集中在交城、交口、興縣、方山、嵐縣等地。.其中鳥類有14目16科160,獸類有6目16科36種,屬於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有褐馬雞、金雕、黑鸛、金錢豹四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蒼鷹、大鳶、雀鷹、烏雕、草原雕、白尾鷂、獵隼、紅腳隼、紅隼、鴛鴦、原麝、獐、黃羊等20種。
其中褐馬雞屬鳥綱雉科,是中國的國寶之一,山西省的特產,也是世界稀有珍禽。其分布僅見於山西省呂梁山系的蘆芽山、關帝山以及河北省西部的小五台山地區。交城縣龐泉溝一帶是褐馬雞的集中分布區,區內有褐馬雞2000餘只。
植物資源
根據1996年呂梁市林木種質資源普查結果和掌握的資料記載,呂梁市野生植物資源分屬129科945種,其中木本植物57科115屬294種,草本植物72科651種。
呂梁是山西省天然野生沙棘的中心分布區,素有沙棘寶庫之稱。據普查統計:呂梁全市有不同蓋度的天然沙棘面積84.73千公頃,約佔山西全省沙棘面積的五分之一,佔全國沙棘面積的十分之一。其中蓋度在90%以上的面積有6.47千公頃,蓋度在60-90%的面積有25.07千公頃,蓋度在40-60%的面積有26.3千公頃,蓋度在40%以下的面積有26.87千公頃,分別佔全市沙棘總面積的7.7%,29.6%,31.1%,31.6%。寶貴、豐富的潛在資源優勢為開發利用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呂梁市森林水平分布,主要樹種順序為:白皮鬆、油松、華北落葉松;從南到北,從低山到中山,暖溫帶的櫟類楊樺闊葉雜木林到中部、北部高寒山區的側柏,從櫟類楊樺闊葉林逐步過渡到關帝山的華北落葉松、油松為主的針葉混交林。黃河東岸殘垣溝壑區以紅棗為主,黃河丘陵區以刺槐、榆為主,離石三川河、臨縣淵水河、興縣蔚汾河西岸及嵐縣小盆地人工栽植有北京楊、新疆楊、加拿大楊為主的雜交品種。呂梁山東麓的孝義、汾陽、交口等縣(市)的黃土丘陵階地以核桃為主。汾河以西的交城、文水、汾陽、孝義的平川區則是北京楊、毛白楊等雜交楊占絕對優勢,間有旱柳、漳河柳的人工速生豐產林及農田林網。
呂梁市有林地總面積51.5萬公頃,其中成林面積30.3萬公頃,灌木林地18萬公頃,四旁樹4790萬株,摺合面積3.2公頃,森林覆蓋率24.4%。林木蓄積量1823.7萬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積1716.4萬立方米。有疏林地3.2萬公頃,未成林造林1萬公頃,苗圃地0.1萬公頃,宜林地16.3萬公頃,25度以上陡坡地14.8萬公頃。有林地總面積51.5萬公頃中,用材林20.3萬公頃,主要分布於山西省直關帝山森林經營局、黑茶山森林經營局、呂梁山森林經營局所屬各林場和呂梁地區所屬交口峪岸坪、交城青沿、興縣惡虎灘等23個縣林場,主要樹種有油松、華北落葉松、山楊、遼東櫟、白樺等,油松居首位,總蓄積634.9萬立方米,面積9.6萬公頃。
呂梁市有古、大、奇、珍稀樹木412株,分布在13縣市的175處,分26科30屬40種,其中古、大、奇樹199株,珍稀樹213株。古、大、奇樹分別為國槐83株、側柏28株、小葉楊13株、油松12株、核桃8株、旱柳12株、白榆4株、揪樹3株、棗樹3株、垂柳2株、青楊2株、桑樹2株、文冠果2株、白皮鬆1株、杏1株、檸條1株、銀杏1株、柳葉鼠李1株、小葉朴1株、單被槭1株、臭椿1株、桃葉衛茅1株、樟樹1株、君迂子1株、細裂槭3株,珍稀樹種分別為單被槭2株、銀杏3株、核桃揪8株、杜仲3株、櫻桃1株、獼猴桃3株、刺五加2株、七葉樹1株、樟子松70株、皺皮木瓜3株、板栗18株、翅果油樹50株、玫瑰12株。

3. 什麼是呂梁石(Lvliang Stone)

呂梁石因產於江蘇省徐州市東南約25km的銅山縣呂梁鄉而得名。呂梁——漢文化的發祥地,「泅水至呂縣,積石為梁,故號呂梁」(宋?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泅水與黃河匯流於呂梁,浩浩盪盪的「梁洪」千百年的沖刷侵蝕與風化作用造就了呂梁石的千姿百態。該石主要成分為泥灰岩、灰岩,渾厚蒼勁、氣勢磅礴,有山石的稜角和水石的圓潤,剛柔並濟,是較為獨特的石種。

呂梁石石質溫潤,大到數米,小至寸許,以象形石和景觀石為主。象形者為柱狀構造組成的壘塊形態,似人物、動物等;景觀石多呈層狀,構造形態往往成柱狀隆起,造型萬千。通體黃色為主,偶有黑、綠、紅象形石等點綴其上,顯得富麗尊貴;或者黑色的岩體上附著一層古色古香的黃土顏色,並滲透其紋理。帶有紅色、紫色的呂梁石稀少,再結合一定的形狀則更是呂梁石中的珍品。

呂梁石多以顏色分類(圖2.42,圖2.43)。最著名的品種是青黃呂梁石,青黃色岩層與黃河泥土浸染的黃色岩層相互層疊,多至七八層,特別是漏透狀洞穴有序穿插,形狀極似石窟或古堡,蔚為可觀。凡是青黑色岩石,都有豎形洞穴,不大規則地排列在一起,以漏透為美。黃赭呂梁石,外表呈黃褐色,偶有一處或幾處比較深的紫紅色,如果遇到雨天水滴石上,色彩顯得絢麗異常。紫紅色呂梁石,外表呈紫紅色,形成夕陽紅般的色彩,形狀多為渾圓的山巒。青紫呂梁石,外表呈相間的青黑色和紫紅色,構成青中泛紫、紫中含青的色彩,形狀或是不規則,或呈圓渾的山巒。值得一提的還有避雨石,它拔地而起,上面的石體突然向一側橫向延伸,形成凌空之態,下能避雨,故名。

產於地表的呂梁石因遭受了嚴重風化,石質比較疏鬆,下挖1~2m至3~4m處,石質就比地表的好。在呂梁的白樓、聖窩、三黃、蕭庄等村莊均有石農採石,其中尤以白樓、聖窩兩村為多,近代採石歷史已有十幾年。為防止呂梁石的亂挖濫采,2007年10月徐州市頒布的《呂梁山風景區規劃》方案對呂梁石的採挖作了限制。採石的旺季為每年11月底至來年清明的農閑季節。新開採的呂梁石需做簡單處理,先要清除、掏凈附著其石表面和洞穴中的泥沙,不少還需要反復刷洗,才能顯出其廬山真面目。

4. 徐州市東郊是什麼地質

徐州大地構造上屬於華北斷塊區的南部,地質條件及地質構造不太復雜,地震活版動的頻率和強度均較低。[39]
從地殼結構權來看,徐州地殼厚度變化較小。莫氏面平均深36公里左右,康氏面平均深20公里,一般是西部較深。再看構造運動。徐州屬於蘇北平原的大面積沉降區。地貌上表現為地勢低平,在斷陷盆地內的沉積物厚度較大,表現出共震盪運動的特徵。在斷裂構造上,徐州地區斷裂較為發育,按其規模大小和地質發展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北、東向的斷裂分布較廣。徐州主要斷裂帶有:郯城-廬江斷裂帶,豐縣-邳州斷裂帶,故黃河斷裂帶。

5. 你聽說過呂梁石嗎

這個石頭挺好看的,造型很有滄桑感

6. 徐州呂梁在那個省

呂梁市在山西省,徐州市在江蘇省。

7. 呂梁石的介紹

呂梁石產於漢文化的發祥地——江蘇省徐州市呂梁鄉,石因地而得名。呂梁專石大都以象形石、景觀屬石和山型石的形象來展示自己,其體大的數米,小的寸許。其中的象形石或像人物或像動物,其造型古樸而又簡練,神態逼真又傳神,無不充滿蓬勃之氣。而景觀石,則百態千姿,最為可觀,它如船、如樓、如古堡,一般有一、二層,也有的高達七、八層者。

8. 呂梁山的地質地貌

呂梁山,中國山西省西部山脈。北北東走向,南北延長約400公里。
呂梁山脈的地質構造為呂梁背斜褶皺斷塊山地。向北伸為兩支,近東北方向為管涔山和蘆芽山,其東面為雲中山,向東北至雁門關與恆山相接。中段為關帝山,主峰位於太原西方,海拔2831米,又名南陽山。南段為火焰山、龍門山,端點為黃河東岸的禹門口。呂梁山脈西坡有厚層的黃土堆積,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中游重點產沙區之一。山脈東翼為斷層構造,山勢陡峻,俯瞰汾河地塹中的忻州、太原、臨汾盆地。山脈中高峰海拔多在2500米以上,對區域氣候有明顯的作用。
呂梁地區位於華北地區東南,地質發展史和地層基本特點類似華北其它地區。山體多形成於4億6千萬年前至10億年的地殼運動,為海底火山期。2億7千萬年至3億3千萬年前,海水最後一次退下,地殼抬升,成為陸地湖泊環境。2億2千萬前進入中生代,本區地殼運動加劇,多次火山岩漿噴出。7千萬年前本區地殼才趨於穩定。呂梁山區的山體,應當是寒武紀定型者居多,岩石種類繁多。
呂梁山前寒武系大面積出露。這里是呂梁運動命名地之所在。「呂梁運動」一名由李四光1939年提出的「呂梁革命」演變而來。李四光根據德日進在呂梁山北段靜樂縣西馬坊一帶看到寒武系紫色頁岩之下的石英岩(霍山砂岩)不整合在變質岩層之上,當時認為該石英岩為震旦紀砂岩。因此,呂梁運動自創名以來一直被引用為震旦紀與前震旦紀(現稱長城紀與前長城紀)間的地殼運動。在呂粱山區,中元古界長城系最底部層位漢高山群與古元古界野雞山群呈明顯的角度不整合關系,因此「呂梁運動」未廢除而一直被沿用至今。現定義的呂梁期造山應涵蓋沉積盆地拉開—沉積-俯沖-碰撞-岩漿造山等全過程。

9. 徐州呂梁在哪個省

屬於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