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日本經常發生哪些地質災害

日本經常發生哪些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14 07:39:59

A. 日本主要的地質災害種類和原因是什麼

地震 海嘯 因為小日本是島國 而且在板塊邊緣 板塊運動就帶來地震和海嘯

B. 日本多地質災害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地球上地震的多發區分布是有回規律的,即大多處於答板塊的邊緣地帶。這些板塊往往以大洲和大洋為劃分界限,比如我國喜馬拉雅山脈至雲貴高原一代,是歐亞大陸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匯處,所以我國的雲南西南部,就是一個地震多發區;日本列島處於太平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的交匯處,所以日本也是地震多發區。

C. 日本主要的自然災害是

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有:火山、地震、海嘯、滑坡、泥石流、台風、洪澇乾旱、低溫凍害等。

由於日本處於環太平洋的西北部,是個島國,而且位於環太平洋的地震帶上,所以這些災害都具有關聯性。

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秋兩季多台風,6月份多梅雨。

(3)日本經常發生哪些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日本地形地貌

日本是一個多山的島國,山地成脊狀分布於日本的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割為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大多數山為火山。國土森林覆蓋率高達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是日本最高峰,被日本人尊稱為:聖岳。

日本群島地處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即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火山、地震活動頻繁,危害較大的地震平均3年就要發生1次。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帶,多為沖積平原,規模較小,較大的平原有石狩平原、越後平原、濃尾平原、十勝平原等,其中面積最大的平原為關東平原。日本平原面積狹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達2924人/平方公里,為世界第26位。

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為西太平洋島弧-海岸山脈-海溝組合的一部分。全國68%的地域是山地。

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國都時常會發生火山活動。據統計,世界全部里氏規模6級以上的地震中,超過二成都發生在日本。

D. 日本是個多地質災害國家 有哪些災害拜託各位大神

火山、地震

E. 日本又發生地震和火山噴發了,為什麼日本這么容易發生地質災害

日本位復於亞洲板塊邊緣靠近太平制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在日本海溝處下插到亞洲板塊之下,用力時亞洲板塊的邊緣也會被拖動向下,因為板塊是有韌性黏連的,但是聚一定的壓力後反彈,地震產生。所以亞洲抬升露出海面,同樣日本也是這個原因露出海面,雖然他不斷地震也在地震中反復抬升沉降,但大體是抬升的,所以想用地震把日本沉了基本是意淫

日本的火山:
板塊下插時會把大量海水一起帶入地下,地殼內部溫度升高壓力增大,水被高溫蒸發就順著裂隙向表面湧上來帶著岩漿。這有點像你用兩只手擠痘痘,手就是板塊。這種火山一般爆發力強,爆發物比較雜,帶有大量水汽和硫磺等。和裂隙火山完全不一樣

F. 日本為什麼經常發生地震

日本是一個經常發生火山爆發和地震的國家。1792年,日本境內發生火山爆發,使1.5萬人喪生;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奪走了13萬人的生命,國家損失慘重。日本境內為什麼多火山、多地震呢?原來,日本列島正好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按照地質板塊學說,太平洋板塊比較薄,密度比較大,而位置相對低一些。當太平洋板塊向西呈水平移動時,它就會俯沖到相鄰的亞歐板塊之下。於是,當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發生碰撞、擠壓時,兩大板塊交界處的岩層便出現變形、斷裂等運動,從而產生火山爆發、地震等。
日本是個島國,境內共有大大小小活火山83座,佔世界活火山總數的十分之一。目前日本有近四分之一的國土面積被火山噴發物覆蓋著。
另外,日本不僅火山多,地震發生的次數也多。據統計,日本每年發生地震數千次,其中震級在3級以上的每天就有4次。

2.日本人為何不怕大地震?
日本是地震頻發國家,據資料統計,全世界每年所發生的里氏6級以上地震,有20%發生在日本。記者發現,面對這場嚴重的天災,日本民眾卻沒有恐慌、混亂,而是異常鎮定、沉著,社會秩序有條不紊;日本政府則以極高的效率,組織實施了抗震救災行動。那麼,日本人為什麼不怕大地震呢?

鎮定面對災難 災民談笑風生

面對這場巨大的災難,日本大多數老百姓卻一點都不怕。新潟地震發生後,很快,日本NHK電視台就播放了架設在東京鬧市區街頭的多架攝像機拍下的鏡頭,人們可以看到地震時街面都在晃動,帶著鏡頭里的萬家燈火也跳躍著,搖擺著。然而,大街上的行人卻照常走路,汽車照樣運行,商店裡依然人頭攢動,看不到一個人東張西望,驚惶失措,更沒有人大呼小叫,就像沒發生地震一樣。

次日早晨,記者又在電視上看到了異常鎮定的新潟人:由於部分道路塌陷,救援車輛無法及時到達災害現場,成群結隊的受災者在寒風中只是靜靜等待,默默地採取著自救措施;從人們的表情上,很難區分出誰是災民誰不是災民,他們用一種十分平靜的心態對待自己失去房屋、財產甚至親人的現實;剛剛從脫軌的「新干線」列車上被救下來、還困在附近一座車站里的旅客,竟然有許多人面帶微笑,向記者描述地震時的遇險場面。

高效實施救援 官民默契配合

新潟地處山區,秋天的氣溫要比平原地區低得多,對災區的救援成了日本人最關心的話題。地震發生3小時後,新潟縣知事平山征夫就呼籲日本自衛隊給予緊急支援。自衛隊出動了30多架直升機四處搜尋被困人員,救助傷員、老人和孩子,幫助運送食品和飲水。日本政府也立即在首相官邸的危機管理中心設立了「官邸對策室」。日本警察廳設立了以警備局局長為首的「災害警備本部」。日本媒體也行動起來,進行了實用性很強的報道,比如NHK的教育頻道從地震發生一小時後就開始播放尋找受災地區的親朋好友的信息。

在新潟各地,許多老人和孩子被安排在一些學校的體育館里過夜;醫院里雖然躺滿了受傷人員,甚至有的醫院還停了電,但是醫護人員都在盡心盡責地為傷員治療;許多商店、超市的貨架全倒了,滿地狼藉,但是營業員將食品清理出來搬到路邊,向人們銷售;有的飲食店在路邊支起鍋灶,免費向災民提供做飯的地方;有的地方山高路又斷,人們就聚集在山上,一起燒火禦寒,等待救援。

普及防災意識 地震演習頻繁

1995年1月17日,日本遭遇了里氏7.2級的「阪神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這次大地震後,日本政府又強化了防震抗災措施,不僅從中央到地方迅速制定了地震防災策略,還提高了建築物抗震的標准。

此外,各個地震多發區的居民組織經常進行一些綜合性防震訓練和地域防災訓練。日本全國各地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地震博物館和地震知識學習館,免費向市民開放,讓市民們親身體驗地震。這些地震館內有模擬火災現場的煙霧走廊,有模擬地震的震動平台,供人們親身體驗6級「地震」的狀態。因此,對日本國民來說,強烈的防震救災意識已經深入人心。

在每年法定的「防災日」,日本全國上下都會動員市民參與大規模的地震防災演練,一方面讓市民懂得如果應付突如其來的災難,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市民時時不忘防災。

防震體系完備 臨震經驗豐富

數百萬年前,由於太平洋海底火山爆發,形成了日本現在的大小島嶼。日本東海岸面臨太平洋的一片極深海域,如今這一帶海底仍不安定,因而日本成了地震多發地區。

在這塊經常晃動的島嶼上,「久經震場」的日本人由於掌握了大量的地震知識,積累了豐富的臨震經驗,所以面對地震往往比其他國家的人要鎮靜得多。同時,日本在測震、防震、救災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投入了巨資,這也是日本人不怕地震的一個重要原因。

早在1978年,日本便制定了《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規定一旦預測到大地震,在發生前兩三天,將由首相親自發表《警戒宣言》,政府隨即啟動全面避難救援措施。除此之外,日本科學家還在一些海域的水下2000米的海槽上安裝了監測系統,通過海上監測船將有關信息發射到人造衛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密切監視大陸架板塊的移動。

另外,日本政府還開發了「地震受災早期評價系統」,這個系統儲存了大量4級以上地震的災難資料,一旦發生大地震,該系統可以在30分鍾內自動算出受災規模,指導當局有針對性地迅速展開救援措施。長期以來,日本在建立城市防災體系的工作中,始終把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公路、鐵路、公園等城市基礎設施的抗震性與安全性上。走在東京的大街小巷,你會發現只要稍微開闊一些的綠地都會被政府劃定為災難來臨時的「緩沖地帶」。在記者居住地的附近就有一處小小的公園,其入口處插著一塊「地震避難所」的牌子。

G. 日本多地質災的根本原因是

是因為日本位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多火山和地震。

H. 日本主要的地質災害及其成因有哪些

滑坡、山體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地震

I. 日本為什麼多地質災害

處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地質活動較為活躍,你看自日本北海道向南就是一個島鏈,那就是板塊活動擠壓的隆起,就是海底的山高出了海平面,日本因此而生,也因此而苦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