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質量評價指標有哪些
㈠ 農用地分等各等指數的計算
(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
1.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的計算
1)分等評價單元的劃分
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是農用地分等的最小空間單位,是進行農用地分等評定和劃分評價分值測算的基本空間單位;單元內土地質量相對均一,單元之間有較大差異。劃分評價單元的目的在於客觀地反映出土地質量的空間差異性,並把質量等級落實在具體地塊上,為合理利用和科學管理土地服務。
(1)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的基本要求是單元內土地質量相對均一、單元之間有較大差異,是由地物或權屬界線、地類界線封閉的,農用地分等評價分值測算的基本空間單位。單元劃分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主導因素差異原則。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劃為同一單元,山脈走向兩側水熱分配有明顯差異的不劃分為同一單元,地下水、土壤條件、鹽鹼度等土地因素指標有明顯差異的不劃分為同一單元。
②相似性原則。農用地分等單元邊界不跨分等因素指標控制區和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是一群具有近似的水熱條件,相同或相似的肥力性狀,在農業生產上有相似的適種性、限制性和生產潛力的地塊組。
③邊界完整性原則。單元內同一主要因素的分值差異不超過100(/N+1),其中,N為等別數。
(2)農用地分等單元劃分的方法有4種,分別是:
①疊置法。將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現狀圖與地形圖、土壤圖疊加,基本一致區域形成的封閉圖斑即為有一定地形特徵、土壤性質和耕地類型的分等單元。若圖斑面積小於最小上圖面積則應進行歸並。疊置法對土地利用現狀類型、地貌類型單一的地區適用性較差。
②地塊法。根據底圖上明顯的地物界線或權屬線,將農用地分等主導特性相對均一的地塊劃為封閉單元。地塊法適用於所有分等類型和地區。
③網格法。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構成的網格作為分等單元。網格大小以能基本區別開不同特性的地塊為標准,可採用單一大小的固定網格,也可採用大小不均一的動態網格。網格法劃分分等單元適用於評價因素及權屬單位空間變化不明顯地區。
④多邊形法。將所有分等因素分值圖進行疊加,最終生成的封閉多邊形即為分等單元。此方法適合採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農用地分等的地區。
(3)本次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單元劃分採取「疊置法」,以各縣(市、區)1∶5萬~1∶10萬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基礎,疊加土壤類型圖、地形圖、行政區劃圖劃分和確定農用地分等單元。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貌類型復雜,山地和丘陵的面積合計占自治區總面積的74%,地形破碎,耕地分散;土壤類型多且分布明顯;耕地類型有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澆地、旱地、菜地,其土壤類型不盡相同。根據這些特點,以1∶5萬的土地利用現狀圖作為工作底圖劃分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時,以行政村為單位,保持行政村行政界線的完整性;以1∶10萬的土地利用現狀圖作為工作底圖劃分評價單元時,以鄉(鎮)為單位,保持鄉(鎮)行政界線的完整性。在行政村或鄉(鎮)界線內,從土地利用現狀圖中分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澆地、旱地、菜地等不同耕地類型,在同一耕地類型內將地形特徵相同以及土壤類型和性質相同的地塊劃為同一分等單元,同一分等單元有的只有一個地塊,有的有多個地塊。
分等單元的邊界線是指實地明顯可辨的界線。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的邊界採用以下幾種:①土地利用現狀類型中的地類線、地塊線;②水流、河流、人工灌溉渠道;③人工線狀地物、道路、堤壩等;④其他明顯的地物、線狀地物和有明顯標志的權屬界線。
單元面積大小依農用地質量的分布狀況,以既方便操作、方便應用,又不影響單元特性為標准。確定的農用地分等單元按行政村、按順序逐一編號填表。
採用上述方法劃分農用地分等單元,符合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的分布特點,便於檢查和面積量算,加快了農用地分等工作的進度。
(4)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劃分評價單元採用的方法,首先對各個縣(市、區)進行分等單元的劃分,再進行全自治區的匯總。全自治區農用地共劃分為45123個分等單元,各指標區、各縣(市、區)劃分的單元數見表3-35和表3-36。
表3-35 指標區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統計表
表3-36 各縣(市、區)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統計表
註:各縣(市、區)為200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行政區劃。
2)分等單元評價因素自然質量分的查算
計算分等單元評價因素屬性所對應的自然質量分,是將分等評價單元圖與分等因素因子圖逐一套合,按編制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讀取屬性數據,即可計算單元因素分值。
(1)單元因素分值的計算方法主要有3種:
①以點代面:分等單元是一個面狀區域,而分等因素在不同地方的影響值大都是和距離的變化相關聯的,在單元內同樣也是變化著的。要想獲得能全面、准確反映單元因素狀況的數值,所用方法較為復雜。另一方面,因劃分的單元是一個相對均勻的區域,內部變化很小,完全可以用少數幾個點的值來近似地代表整個單元內所有點的值,所用方法也就簡單得多。這就是以點代面的方法。一般常用的點有單元邊界特徵點、單元內部特徵點、網格交叉點、幾何中心點、加權中心點。
②線性內插,在「以點代面」法中所述及的各種點,它們的分值可以直接測得,也可以通過線性內插的方法,在已經繪制的兩條等值線間求得。
③面積加權,如果單元是若干個不同值的均值區域所組成,則其值可用面積加權的方法求得,即把不同值占區域面積的比例作為權重,乘以其分值,再把各不同區域加權後的值加和,其值即可作為單元分值。
(2)單元因素分值的確定。以分等單元圖為底圖,逐一套合分等因素分值圖(與分等單元圖同比例尺的土壤類型圖、土壤有機質圖、土壤酸鹼度圖、土壤質地圖、地形圖等),分指定作物、分指標區逐一讀取分等因素分值。
根據分等因素分值,對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將分等因素分值轉換成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
(3)將分等屬性自然質量分填入單元綜合屬性表。
根據上述步驟,對全自治區各縣(市、區)45123個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分指定作物進行了分等因素分值讀取,並對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轉換成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獲取了各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的分等因素分值。
3)農用地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的計算
(1)農用地分等採用因素法,可以採用幾何平均法或加權平均法計算各分等評價單元各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Clij)。
①幾何平均法的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西卷)
式中:
Clij——分等單元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為無量綱數;
i——分等單元編號;
j——指定作物編號;
k——分等因素編號;
∏——連乘運算符;
fijk——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第k個分等因素的自然質量分。
②加權平均法的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西卷)
式中:
Clij——分等用地自然質量分,為無量綱數;
i——分等單元編號;
j——分等因素編號;
k——分等因素編號;
∑——求和運算符;
ωk——分等因素的權重;
fijk——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第k個分等因素的自然質量分。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根據因素選擇的實際情況,採用第二種方法即加權平均法計算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
(2)全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採用加權平均法計算45123個評價單元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計算結果統一導入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資料庫。
4)自然質量分結果分析
從各指標區自然質量分賦分結果的排序情況可以看出,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自然質量分具有如下分布規律:
(1)水田受地帶性分布的土壤性狀影響明顯。水田在農業利用時種植的作物種類單一,耕作方式和投入相差不大,因而土地肥力的培育方向較為一致,自然質量的差異受地帶性土壤性狀的影響較大。從各指標區自然質量分賦分結果的排序來看,大致為由北向南逐漸降低,服從於緯度地帶性土壤分布規律,即桂東北丘陵山地區>桂西北山地區>桂西岩溶山地區>桂中溶蝕平原區>右江河谷區>桂南低平原區>桂南沿海區。
從桂東北到桂南,土壤分布由紅壤到赤紅壤到磚紅壤,土壤物質的風化淋溶作用逐漸加強,有機質的積累逐漸趨向減少,土壤酸性增強,形成水稻土後,水田的土壤肥力受地帶性土壤性狀的影響,自然質量分也由北向南逐漸降低。
同時,受地形條件的影響,桂南低平原區和桂南沿海區由於地勢低平,排水條件差,地下水位高,形成潛育性漬水田和沿海的咸酸田較多,土體中含大量的還原性有毒物質,影響土壤肥力,自然質量分也就較低。
(2)旱地受地帶性土壤發育影響的同時,受地形、地貌和耕作管理水平的影響更明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氣候條件較好,水熱豐富,旱地適種的作物種類較多,因而旱地的土壤肥力演變趨勢受地形、地貌和耕作管理方式的影響較大,與所種植作物的培肥改土對土壤熟化程度的影響相關。從各指標區自然質量分的賦分結果排序來看,總體差異不大,大致為桂中溶蝕平原區>右江河谷區>桂南沿海區>桂東北丘陵山地區>桂西岩溶山地區>桂南低平原區>桂西北山地區。
從岩溶地區的桂中溶蝕平原區與桂西岩溶山地區比較,雖同為以種植玉米和甘蔗為主,但前者緩坡地和岩溶盆地較多,土體深厚,土壤有機質豐富,肥力好,自然質量分也就較高;桂西岩溶山地區以峰叢谷地多,坡耕地為主,而且地塊小,分散不成片,地面常有裸露岩石,土層薄,土地生產水平低,自然質量分也就較低。
同理,桂東北丘陵山地區雖地處亞熱帶的紅壤地帶區,但山坡旱地耕地不多,而且較多分布在岩溶峰叢谷地以及溶蝕盆地的低丘緩坡地上,土壤的熟化程度較高,耕作水平也較高,自然質量分也居中上水平。
右江河谷區、桂南沿海區、桂南低平原區和桂西北山地區的自然質量評價結果與地形地貌和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關性較高,地處河谷階地、平原、台地的地區,土體深厚,水熱條件好,種植的經濟作物的種類也較多,經濟價值高,土壤熟化程度高;地處山區或丘陵較多的地區,旱坡地坡度大,土層薄,耕作管理粗放,土壤的熟化程度不高、肥力低。因而,可以看出,這幾個區自然質量分評分的賦分結果呈現了一定的規律性。
(3)同一指標區內自然質量分的高低與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關系密切。對水田來說,自然質量分最高的是瀦育性水稻土,最低的是鹽漬性水稻土,排列順序為瀦育性水稻土>潛育性水稻土>淹育性水稻土>石灰性水稻土>咸酸田類水稻土。瀦育性水稻土(B型)分布於低平開闊的垌田,灌溉和排水條件較好,是水稻的主要生產類型,農田基本建設完善,培肥熟化程度、肥力水平高;潛育性水稻土(C型)的主要生產障礙因素是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但經過近十幾年的改良利用,已得到很大的改善,肥力水平也較高;淹育性水稻土(A型)多為提灌或電灌水田,主要生產障礙因素是灌溉保證率低,因而自然質量與灌溉條件相關;石灰性水稻土(F2型)和咸酸田類(F1型)土體內含鹽量太高,前者主要受碳酸鈣鹽化的影響,土壤鹼性,pH值高,對水稻生長不利,後者在沿海受海水中的鹽分(例如氯化物和硫酸鹽類)的影響,土壤咸或既咸又酸,土性較差,肥力水平低。
對旱地來說,自然質量分最高的是棕色石灰土發育的棕泥土,最低的是礫質土和硅質白粉土,大致的排列順序為棕泥土>沖積土>紅壤土>赤紅壤土>紫泥土>黃壤土>硅質白粉土>礫質土。棕泥土雖然發育於石灰岩類母質,但經過長期的風化淋溶後,土體特性已不再為鹼性,pH值為6.5~7.5,非常適於農作物生長,而且因土壤含鈣,與有機質有較好的聚合作用,這類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一般都較高,肥力水平高;沖積土是河谷地區和沖積階地上的主要土壤類型,地勢低平,處於平原或台、階地,土體深厚,土性適宜,水熱條件極好,常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生產基地,肥力水平較高;紫泥土、黃壤土、硅質白粉土和礫質土或者坡度大,或者水土流失嚴重,或者礫石多,土壤瘦瘠,自然質量低。
2.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Ri)的計算方法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是按照標准耕作制度所確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農用地自然質量條件下,所能獲得的按產量比系數折算的基準作物產量指數。
這個產量指數也可以解釋為是在最優土地利用水平和最有利經濟條件下,該分等評價單元內的農用地所能實現的最大可能單產水平。因此,也可以將其稱為農用地的「本底」產量水平。
第j種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西卷)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西卷)
式中:
R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
Ri——第i個分等單元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
∑——求和運算符;
αtj——第j種指定作物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
Clij——第i個分等單元內種植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
βj——第j種指定作物的產量比系數。
3.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結果
根據式(3-8)和式(3-9),把全自治區各縣(市、區)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有灌溉條件下,採用光溫生產潛力指數計算;無灌溉條件下,採用氣候生產潛力指數計算)以及各指標區的產量比系數代入計算,得出全自治區各縣(市、區)評價單元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
(二)農用地利用等指數的計算
1.農用地利用等指數(Yi)的計算方法
農用地利用等指數是按照標准耕作制度所確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農用地自然質量條件和農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區的平均利用條件下,所能獲得的按產量比系數折算的基準作物產量指數。這個產量指數也可以解釋為在當地最有利經濟條件下,該分等單元內的農用地可能實現的最大產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將其稱為農用地的「現實」產量水平。
農用地第j種指定作物利用等指數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西卷)
農用地利用等指數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西卷)
式中:
Y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利用等指數;
Yi——第i個分等單元農用地利用等指數;
Rij——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的標准糧產量(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
Klj——第j種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數。
2.農用地利用等指數的計算結果
根據式(3-10)和式(3-11)可知,農用地利用等指數是對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進行的利用水平的修正。也就是說,在自然條件和土地利用條件下評價單元內農用地實現的產量水平。在本次農用地分等中,從利用等指數的計算結果分析得出,利用等指數高,農用地實現的產量水平高;反之,利用等指數低,農用地實現的產量水平低。
(三)農用地經濟等指數的計算
農用地經濟等指數是按照標准耕作制度所確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農用地自然質量條件、農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區的平均利用條件和農用地所在土地經濟分區的平均經濟條件下,所能獲得的按產量比系數折算的基準作物產量指數。
這個產量指數也可以解釋為是在當前的農業技術經濟條件下,該分等單元內的農用地所能實現的最大經濟產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將其稱為農用地的「經濟」產量水平。
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經濟等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西卷)
農用地等指數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西卷)
式中:
G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經濟等指數;
Gi——第i個分等單元的農用地經濟等指數;
Y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利用等指數;
Kcj——第j種指定作物的土地經濟系數。
根據全自治區各縣(市、區)農用地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與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的數據,採用上述方法計算各等值區內評價單元的農用地經濟等指數。其中,全自治區農用地經濟等指數最高的評價單元為水稻單元,單元的農用地經濟等指數為2554.52,位於靈山縣;全自治區農用地經濟等指數最低的評價單元為旱地單元,單元的農用地經濟等指數為175.30,位於那坡縣。
㈡ 耕地產能指標是什麼意思
這是結抄合全國農用地(耕地)分等定級成果襲,結合GIS、多因素綜合評價等方法構建體系。
(1)耕地綜合產能是一個系統的概念,耕地綜合產能的高低是其內在屬性即自然地理條件與外在屬性即社會經済投入的集中體現。與此相對應,耕地綜合產能應包括數量產能和質量產能兩大部分,耕地綜合產能指數即是衡量耕地綜合產出能力狀況的綜合標准;
(2)建立了依據全國農用地(耕地)分等成果計算的耕地綜合產能指數的技術方法;
(3)耕地綜合產能指數在動態指示耕地利用中存在問題,促進耕地質量數量的動態監管;
定量評價耕地利用潛力,為制定耕地保護及提高耕地質量提供方向以及為科學掌握耕地糧食安全狀況提供數據支持等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作用。以上供參考。
㈢ 耕地質量與經濟發展局部空間自相關耦合分析
耕地質量的空間自相關分析結果來自第6章,將耕地質量局部自相關類型與經濟發展指標局部自相關類型進行對比(表8 -4),可歸納出耕地質量與經濟發展的空間耦合關系。
表8-4 耕地質量自相關類型縣域與經濟發展指標自相關類型縣域對應關系
註:經濟發展指標(1)為糧食播面單產、(2)為單位耕地農業產值、(3)為農民人均純收入、(4)為人均GDP。
耕地質量為強勢HH型縣域共21個。從播面單產對應的類型來看,18個縣域為HH型,占總HH型的18/19 =95%,1個縣域(墊江)為HL型,2個縣域(江北、萬盛)為LH型。從單位耕地農業產值對應的類型來看,16個縣域為HH型,占其總HH型的16/17=95%,1個縣域(長壽)為HL型,2個縣域(銅梁、大足)為LH型,2個縣域(梁平、墊江)為LL型。從農民人均純收入對應的類型來看,19個縣域為HH型,占其總HH型的19/21 =90%,2個縣域(梁平、墊江)為LH型。從人均GDP對應的類型來看,10個縣域為HH型,占其總HH型的10/11=91%,2個縣域(雙橋、銅梁)為HL型,3個縣域(大足、江津、合川)為LH型,6個縣域(萬盛、綦江、潼南、榮昌、梁平、墊江)為LL型;6個LL型縣域中,只有萬盛、梁平、墊江人均GDP位序在中位值20位序之後,為絕對弱勢LL型縣域;3個LH型和6個LL型縣域分布於渝西北、西、南部和庫區西北邊界。總之,在耕地質量等級為強勢HH型的21個縣域中,各經濟發展指標90%以上的強勢HH型縣域分布其中,其餘縣域經濟發展指標多為過渡的HL型或LH型,絕對弱勢的LL型縣域較少,具有很大的空間耦合性。
耕地質量為弱勢LL型縣域共13個。13個縣域對應的播面單產、單位耕地農業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GDP,除開縣單位耕地農業產值指標外,其餘指標均為LL型正相關,即縣域及其相鄰縣域4項指標均低於全市平均值。開縣單位耕地農業產值指標為HL型。總之,耕地質量等級為弱勢LL型的13個縣域中,3項經濟發展指標(播面單產、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GDP)對應的縣域100%為LL型,1項指標(單位耕地農業產值)93%為LL型,具有極大的空間耦合性。
耕地質量為過渡型的HL型縣域共3個:南川、忠縣、秀山。南川區位於都市發達區東南,各項經濟發展指標均超過全市平均值,為HH型或HL型,說明受相鄰耕地質量和經濟發展強勢區域影響,經濟發展指標轉為強勢。秀山分布於渝東南南端,忠縣分布於渝東南和渝東北交界的區域,2縣域耕地質量為局部空間負相關,遠離經濟發達的都市區,除播面單產仍高於全市平均值為HL型外,其餘經濟發展指標則下降到全市平均值之下,轉化為弱勢LL型,說明受相鄰耕地質量和經濟發展弱勢區域影響,經濟發展指標轉為弱勢。
耕地質量為過渡的LH型共2個縣域:渝北和涪陵。渝北4項經濟發展指標均為強勢HH型;涪陵播面單產、農民人均純收入為LH型,單位耕地農業產值為LL型,人均GDP為HL型,基本向強勢轉化。渝北和涪陵耕地質量等級僅略低於全市平均等級,且渝北區位條件極好,是都市重點擴張區;涪陵與都市區距離較近,是三峽庫區重點城市和移民重點建設城市,二者人均GDP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分別為HH型和HL型,說明受相鄰耕地質量和經濟發展強勢區域影響,經濟發展指標轉為(相對)強勢。
㈣ 評價指標體系說明
6.4.1 土地生態安全自然系統
6.4.1.1 土地自然資源數量(C1)
人均耕地、人均水資源和人均土地後備資源分別表示區域內人均佔有耕地(hm2/人)、水資源(m3/人)、土地後備資源的數量(hm2/人)。該類數量指標的安全趨向性為越大越安全,即人均耕地越大、人均水資源量越多、人均土地後備資源越大,對土地資源的生態安全的壓力越小。森林覆蓋率以整個區域面積內森林覆蓋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表示,計量單位為%。該指標數量越小,抵禦自然災害的作用就越小,土地生態環境質量越差,生態安全性越低。
6.4.1.2 土地自然資源質量(C2)
耕地質量指數以低產耕地的比重作為衡量耕地質量的指標,計量單位為%。該指標越大,耕地資源的質量就越差,土地生態安全趨向性為越小越安全。
地表水質等級是土地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數值越大,水質越差,安全趨向性為越小越安全。1級水:水質良好,符合飲用水、漁業用水標准;2級水:輕度污染,符合地面水水質衛生標准,可作漁業用水;3級水:較重污染,可作農業灌溉用水;4級水:重污染,不符合農業灌溉要求;5級水:嚴重污染。
農田旱澇保收率是表徵耕地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及配套完善性的一個重要指標,以旱澇保收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比重表示,計量單位為%。該指標越高,耕地資源的質量就越好,指標安全趨向性為越大越安全。
水土流失是土地資源遭到破壞最常見的災害,是反映土地生態安全的重要指標,其指標值用水土流失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百分比表示,計量單位為%。該指標越高,土地資源生態安全性就越差,指標安全趨向性為越小越安全。
6.4.2 土地生態安全經濟系統
6.4.2.1 土地經濟投入壓力(C3)
單位土地工業「三廢」負荷以區域內1km2土地面積分別承載的廢水、廢氣、廢渣量來表示,廢水和廢渣的計量單位為t/km2,廢氣的單位為104m3/km2。由於計量單位的不一致,需要在計算當中按0.6,0.3,0.1的權重加權平均處理。該指標同時也是城市經濟發展耗費資源的產物,指標安全趨向性為越小越安全。
單位耕地化肥、農葯、農膜負荷以1hm2土地面積所使用的化肥、農葯、農膜來表示農業生產自身對土地生態系統的壓力,計量單位均為kg/hm2。在後面計算安全值中將根據各自的標准值,以0.5,0.3,0.2的權重進行加權平均。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葯和農膜的普遍使用,導致土地資源面源污染,從而影響土地生態安全。該數值越大,土地生態環境壓力越大,指標安全趨向性為越小越安全。
6.4.2.2 土地經濟產出質量(C4)
單位耕地糧食產量指區域內每一定數量耕地面積能生產的糧食數量,是衡量一個區域內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糧食自給能力的最重要指標,以kg/hm2來計量。該指標的安全趨向性為越大越安全。
以人均純收入的高低來表示在生態安全建設中的產出能力。為了反映農民取得的收入與土地的聯系,可以用單位土地農民人均純收入表示,用元/hm2來計量。該指標越高,產出能力越強,該指標的安全趨向性為越大越安全。
6.4.3 土地生態安全社會系統
6.4.3.1 土地承載數量指數(C5)
人口密度以1km2土地面積承載的人口數量表示,計量單位為人/km2。人口密度越高,土地生態系統壓力越大,該指標的安全趨向性為越小越安全。
城鎮化水平越低,人口的集聚度就越低,在一定范圍內對土地生態系統的壓力就越大。本次研究以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來表示城鎮化水平,計量單位為%。在一定范圍內(低於90%),該指標的安全趨向性為越大越安全。
土地利用結構多樣性指數是一定區域用地類型多少的反映。土地利用結構多樣性指數採用吉布斯·馬丁多樣化指數(GM指數)模型計算確定。土地利用結構多樣性指數越高,說明一定區域用地類型越多樣,其土地生態環境安全性就越好。
6.4.3.2 土地整治能力指數(C6)
工業「三廢」處理率以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的處理率表示,計量單位為%。處理率越高,區域土地環境科技能力就越高,土地環境政策、法規的執行力度就越大,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就越小,該指標的安全趨向性為越大越安全。其權重可以分別按0.6、0.3和0.1來處理。
環境污染治理強度以土地污染治理資金佔GDP的比例來表示,計量單位為%。兩個指標值越高,投入和治理的強度,以及全社會科技投入就越大,該指標的安全趨向性為越大越安全。
㈤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0引言
我國正處於城市化、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將持續上升,特別是一大批新上的「擴內需、保增長、保民生」項目要盡快落地,土地供需矛盾尖銳。如何能夠既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用地的合理需求,又盡量少佔耕地,牢牢守住子孫後代生存發展、安邦立國的根基,實現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目標,是現階段土地利用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近年來,江蘇省深入研究集聚資源、統籌發展的路徑,探索、設計並試行推進「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力求通過經濟發展方式基礎性轉變,形成保護資源和保障發展的有機統一、持續雙贏。實施這一工程是江蘇省國土資源部門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雙保雙贏的具體舉措,符合江蘇省人多地少的資源省情,有助於促進江蘇省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本文將從「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核心內涵「有效集聚潛在資源,有序統籌城鄉發展」出發,對「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深入研究。
1「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核心內涵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是指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規劃,按照城鄉統籌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以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為載體,以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為抓手,通過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將農村居民遷移到城鎮,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建成大面積、連片的高標准農田,優化區域土地利用布局,實現農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約、效益集顯目標的一項系統工程。該工程的核心內涵是通過土地資源集聚帶動其他生產要素(如資本、勞動力等)集中、集聚,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原理,逐步實現規模化生產經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1.1集聚資源
1.1.1農用地資源集聚
通過「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推進農用地資源的集聚,不僅可以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還有助於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用地整治一般可以增加整治區5%左右的實際種植面積,村莊搬遷可以將原村莊100%復墾為有效耕地。通過統一規劃和綜合整治,建成規模成片的優質農田,耕地質量顯著提高。農田集中成片,便於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項目,利於機械化作業、科學化管理、集約化經營,提高農業產出水平,促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與此同時,現代化種植、規模化生產和高標准維護,可以促進農業高新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減少化肥投入、農葯噴灑、秸稈焚燒等傳統作業方式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促進農產品質量的全面提升,保證消費安全。此外,通過建設大規模連片的農田,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統)攝像等技術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耕地保護的真實性、准確性和可控性。
1.1.2建設用地資源集聚
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途徑,把農村散亂、粗放、低效的建設用地,如撤並的村落、搬遷的學校、廢棄的道路、淘汰的磚窯、破產的鄉鎮企業等,復墾或調整置換成建設用地。按照建新拆舊、集中集約的要求,把農民整村轉移到中心鎮以上,建成公寓式住宅,可以節約70%以上的建設用地。假設每年搬遷1個村,以每村3000~5000人測算,平均能夠掛鉤置換出700~800畝的用地指標。這相當於一個縣1~2年的指令性建設用地計劃總量。此舉不僅可以緩解土地利用計劃緊張的狀況,切實減少基層違法違規用地行為的發生,也有利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
1.1.3勞動力資源集聚
通過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將村莊向中心鎮以上集中,可以帶動大批農村人口向鄉鎮以上轉移和集居,實現勞動力供需貼近,幫助農民就地就近就業,穩定有序地達成非農化轉型,既豐富並擴大本地勞動力資源優勢,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由於農村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引發的住房、醫療、上學等社會問題,減輕各級政府的負擔。工程實施後,通過引入企業化生產經營方式和城鎮化聚居模式,延伸加工產業、流通運營業和市場服務業,可以產生大量就業機會,勞動力資源的價值能夠得以實現。
1.1.4市場需求與公共服務資源的集聚
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引導項目區內農民到中心鎮以上居住,不僅可以將分散的需求集中呈現,形成新興市場(如家電市場、家裝市場等),而且可以進一步挖掘和激發潛在的消費需求,並放大集聚需求的乘數效應,促進服務業的繁榮興盛。在公共服務資源方面,通過土地整治,改變陳舊落後生產方式遺留的散居村落模式,把人口集中到中心城鎮以上居住,可以實現自來水、電力、通訊、電視等公共服務資源的有效集聚,能夠拉動城鎮相關產業發展,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一體化發展。
1.2統籌發展
1.2.1集中有效性投入
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農民分散居住、資源分散經營,束縛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改變當前對農村「撒網式」公共投入和財政補貼狀況,減少條線部門對村級的硬體投入的過度要求,引導和促進人、財、物更多地向中心鎮有效集聚。幫扶農村不僅要「授人以魚」,更需要「授人以漁」。「授魚」應限於特困群體的生計支撐,「授漁」是惠及「三農」全體的市場功能,即集中建設中心鎮市場公用設施,改善集中居住區公共服務,為農產品流通提供順暢的通道,為轉移農民就業、創業提供良好的平台。
1.2.2減少過程性浪費
在新農村建設中,許多地方大力推行簡單「新村建設」,只是將分散居住的村民組織集居,這並不能改變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失配狀態,而且還不可避免地帶來短期重復拆建行為,無疑會產生「過程性浪費」。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直接將工程區農民轉移到中心鎮以上,省略了「小村變大村」環節,可以避免或減少新農村建設中的「過程性浪費」。
1.2.3保護農民利益
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關繫到群眾的切實利益和長遠利益,必須妥善解決好項目區農民的土地補償、社會保障等問題。在拆遷補償方面,要堅持充分補償的原則,合理審慎處置農民個人和農村集體資產;在生活保障方面,提倡給予「讓渡」承包地的農民以充分的城市保障,確保他們實際生活水平有所提升。支持地方政府探索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鎮社會保障、宅基地使用權置換城鎮住房的「雙置換」改革,加快實現農民身份向市民的身份轉換。
1.2.4有序協調推進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漸進性工程,必須統籌協調,有計劃、有步驟地施行。要堅持科學規劃,有序推進。可以選擇經濟基礎相對較好,第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建設用地需求相對較大的地區先行試驗;贊許在本地區最為貧困,改善要求最為迫切的村莊進行試點,但都要統一規劃設計,有計劃地實施搬遷和整理。要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即不能僅憑國土資源部門一己之力推行,必須由縣、市政府主導,國土資源、財政、農業、建設、水利、勞動保障等相關部門協同作戰、共同實施。要堅持統籌城鄉,以農為先。工程將「建城」與「建田」結合起來,以建成大面積連片高標准農田為起點和重點,把城郊的土地和遠郊的土地聯動運作,將城郊的土地用以安置居住,將遠郊的土地建設成萬頃良田,並劃入永久性基本農田保護區。
2「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原則
2.1科學性原則
由於土地利用是一個多層次、多目標的體系,土地利用的綜合效益應該是經濟系統、資源系統、環境系統和社會系統等方面利益的均衡反映。因此,指標體系的設計既要體現整體性,又要兼具層次性,是一個按隸屬關系和層次原則組成的有序集合。
2.2可比性原則
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是對評價區域土地利用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進行科學的評價。考慮到各個地區的自然、生態、經濟和社會條件不同,土地利用綜合效益也有差異,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因素指標的量化,應在各評價區域中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體現同質可比性;評價方法的選擇也應具有科學性,使評價結果在評價對象中具有可比性。
2.3公平性原則
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應立足於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有利於鼓勵先進、鞭策後進,因此,此項工作的開展力求體現公平與效率、客觀與公正。
2.4現勢性原則
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應與評價區域的土地利用情況和社會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因時、因地制宜。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指標測算應有時點數據作保證,使評價更具有可操作性。
3「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簡便實用的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是「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工作成敗的關鍵。因此,需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與充分的論證。一般而言,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應著重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是指通過「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產生的經濟效益,用農地資源集聚經濟效益、建設用地集聚經濟效益、勞動力集聚經濟效益、公共服務集聚經濟效益表示。
(2)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是指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後土地利用生態環境效益的改善,通過生態環境的建設,農村垃圾排放的減少,農業污染物質使用的減少及農村景觀價值的提升來體現。
(3)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是指通過「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產生的社會效益,包括農民公眾參與、農民權益保護、農民社會保障、農民民主管理意識方面。
基於以上分析,構建了「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表1)。
表1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
4「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指標測算
4.1經濟效益指標測算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指標,包括農地資源集聚經濟效益、建設用地集聚經濟效益、勞動力集聚經濟效益、公共服務集聚經濟效益4個方面。
4.1.1農用地資源集聚經濟效益
農用地資源集聚經濟效益,是在「萬頃良田建設工程」中,通過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和提高耕地質量所體現出來的經濟效益。農用地資源集聚經濟效益主要通過農業產出的增量來測算。測算公式如下:
城鄉統籌發展路徑創新探索——「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理念與實踐
式中:A1———農用地資源集聚經濟效益;
O2———「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的農業產值;
O1———「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前的農業產值;
I———「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投入。
4.1.2建設用地集聚經濟效益
建設用地集聚經濟效益,是在「萬頃良田建設工程」中,將農村居民遷移到城鎮,對農村居民點、破產倒閉的鄉鎮企業用地等進行整理、復墾,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所體現出來的經濟效益。建設用地集聚經濟效益可以通過「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增加的建設用地指標的經濟價值來評估。測算公式如下:
城鄉統籌發展路徑創新探索——「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理念與實踐
式中:A2———建設用地集聚經濟效益;
CL2———「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的建設用地面積;
CL1———「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前的建設用地面積;
P———「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區域建設用地單位價格(建設用地用途按實際用途測算);
I———「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投入。
4.1.3勞動力集聚經濟效益
勞動力集聚經濟效益,是在「萬頃良田建設工程」中,通過引入規模化、企業化生產經營方式,提高勞動力資源價值所體現出來的經濟效益。勞動力集聚經濟效益可以通過「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就地就近就業勞動力資源的價值來測算。測算公式如下:
城鄉統籌發展路徑創新探索——「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理念與實踐
式中:A3———勞動力集聚經濟效益;
L1———「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前的農村勞動力本地轉移數量;
L2———「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的農村勞動力本地轉移數量;
W———「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區域勞動力平均年工資水平;
I———「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投入。
4.1.4公共服務集聚經濟效益
公共服務集聚經濟效益,是在「萬頃良田建設工程」中,通過土地整治,改變陳舊、落後的生產方式下遺留下來的散居村落模式,把人口集中到中心城鎮以上居住,實現自來水、電力、通訊、電視等公共服務資源有效集聚所體現出來的經濟效益。公共服務集聚經濟效益可以通過「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公共服務投入的減少量來評估。測算公式如下:
城鄉統籌發展路徑創新探索——「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理念與實踐
式中:A4———公共服務集聚經濟效益;
PS1———「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前的公共服務投入;
PS2———「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的公共服務投入;
I———「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投入。
4.2生態效益指標測算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土地利用生態效益指標,包括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農村垃圾排放的減少、農業污染物質使用的減少及農村景觀價值的提升4個方面。
4.2.1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
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是指在「萬頃良田建設工程」中,通過土地復墾、整治、植樹造林等方式,增加綠色植被面積,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的生態效益主要通過綠色植被面積的增量來測算。測算公式如下:
城鄉統籌發展路徑創新探索——「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理念與實踐
式中:B1———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的生態效益;
G1———「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前的綠色植被面積;
G2———「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的綠色植被面積;
F1———「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區域建設綠色植被面積的單位成本;
I———「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投入。
4.2.2農村垃圾排放的減少
農村垃圾排放的減少是指在「萬頃良田建設工程」中,通過改變原有的農民分散居住和資源分散經營,提高農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使得農村垃圾排放的數量減少,從而達到節省垃圾處理費用、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目的。農村垃圾排放的減少的生態效益可以通過「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農村垃圾排放減少量的經濟價值來評估。測算公式如下:
城鄉統籌發展路徑創新探索——「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理念與實踐
式中:A2———農村垃圾排放的減少的生態效益;
R1———「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前的農村垃圾排放量;
R2———「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的農村垃圾排放量;
F2———「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區域農村垃圾的單位處理費用;
I———「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投入。
4.2.3農業污染物質使用的減少
農業污染物質使用的減少,是指在「萬頃良田建設工程」中,通過土地整治,提高農地規模化經營水平,促進新品種、新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減少化肥投入、農葯噴灑、塑料薄膜使用、秸稈焚燒等傳統作業方式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農業污染物質使用的減少的生態效益可以通過「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農業污染物質使用量減少的價值來測算。測算公式如下:
城鄉統籌發展路徑創新探索——「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理念與實踐
式中:A3———農業污染物質使用的減少的經濟效益;
AP1———「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前的農業污染物質使用量;
AP2———「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的農業污染物質使用量;
F3———「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區域農業污染物質單位使用量的污染處理費用;
I———「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投入。
4.2.4農村景觀價值的提升
農村景觀價值的提升,是指在「萬頃良田建設工程」中,通過合理規劃、土地整理、復墾、綠化建設、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提升農村整體景觀,改善鄉村環境面貌。農村景觀價值的提升的生態效益可以通過「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農村景觀價值的改善來評估。測算公式如下:
城鄉統籌發展路徑創新探索——「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理念與實踐
式中:B4———農村景觀價值的提升的生態效益;
LV1———「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前的農村景觀價值;
LV2———「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的農村景觀價值;
I———「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投入。
4.3社會效益指標測算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土地利用社會效益包括農民公眾參與、農民權益保護、農民社會保障、農民民主管理意識4個方面。其中,農民社會保障主要包括基本生活、居住、就業、入學、醫療、養老等方面。評估的方法是通過對「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區域的農民進行意願調查,測算他們在這幾個方面的收益增量,再除以該區域「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投入量。具體測算公式如下:
城鄉統籌發展路徑創新探索——「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理念與實踐
式中:C———社會效益;
ΔPA———「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農民公眾參與程度提高帶來的收益增量;
ΔRP———「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農民權益保護改善帶來的收益增量;
ΔSS———「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農民社會保障狀況改善帶來的收益增量;
ΔDM———「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農民民主管理意識提高帶來的收益增量;
I———「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投入。
5結語
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有利於解決耕地經營分散、生產方式落後、村莊布局零亂、戶均佔地過大、保障水平較低等問題,是促進農業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具體舉措;是破解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的難題,實現土地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的有力手段;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為了科學、客觀評價「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土地利用綜合效益,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簡便實用的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十分關鍵。本文從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大評價因素,農地資源集聚經濟效益、建設用地集聚經濟效益等12個評價因子方面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還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此外,在實際評估時,社會效益的定量測算還會面臨較多的困難,因為一些指標的測算還缺乏成熟的量化方法,這也是今後研究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㈥ 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指標實際值
土地來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指標的實自際值主要通過統計年鑒、文獻資料和實地調查取得。取得方式可分為直接獲取和間接計算。
首先,根據研究區域所在省轄市2006年統計年鑒,直接獲得評價區域的城鎮化水平指標的實際值;從獲取的人口總數、區域土地總面積、糧食產量、農村總收入以及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等數據,可計算包含「人均」及「單位土地」、「單位耕地」等評價指標的數據(如人均耕地、人均水資源、人均後備資源、單位耕地糧食等)。
其次,根據土地變更台賬、土地後備資源調查結果、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環境公報和水資源公報等文獻資料可獲取評價區域的耕地面積、水資源總量、後備資源總量、耕地質量指數、地表水質等級、水土流失面積、工業三廢排放量、區域化肥、農葯及農膜使用量等數據,並結合統計年鑒中獲取的數據,從而計算各項評價指標數據。
最後,選取了南陽、永城、平頂山等地進行了實地調查,對疑問數據進行了核實和調整。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指標實際值見圖8.2。
圖8.2 評價區域部分指標值分布
㈦ 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可比性分析
3.2.1.1《農用地分等規程》中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計算模型
《農用地分等規程》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基於糧食生產能力的耕地質量評價研究:以重慶市農用地分等為例
式中,Ri為第i單元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根據標准耕作制度的不同由1~3種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Rij求和得到;αtj為第j種作物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灌溉水田一般不受水分限制,採用光溫生產潛力,旱地和望天田採用氣候生產潛力;CLij為第i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是土壤、地貌、灌溉條件等的函數;βj為第j種作物的產量比系數。
研究暫且將土地自然質量差異隔離出來,根據式1,令CLij=1,有:
基於糧食生產能力的耕地質量評價研究:以重慶市農用地分等為例
模型表明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Rimax與αtj、βj和標准耕作制度有關,為標准耕作制度下作物αtj的βj的加權和,簡稱光溫/氣候潛力和,其意義在於整合標准耕作制度下多作物光溫/氣候潛力指數,反映氣候諸因素對耕地質量的全年累積貢獻,實際操作中主要以縣為空間單位,體現氣候諸因子的空間差異性。
3.2.1.2 光溫/氣候潛力指數的內涵
根據邱維理提供的國家光溫/氣候潛力指數計算模型,經整理得到如下公式:
基於糧食生產能力的耕地質量評價研究:以重慶市農用地分等為例
式中,Y為氣候潛力指數,i=1,2,…,n為農作物生長季內各月;Qi為生長季內各月總輻射(kJ/cm2·月);E為理論光能利用率,水稻、小麥取0.05;h為干物質燃燒熱,水稻為17.28kJ/g,小麥為17.04kJ/g;CA為作物灰分含量,兩作物均取0.08;CH為收獲指數,是作物收獲物占生物產量的比重,水稻取0.43,小麥取0.37;K為單位換算系數,取1時單位為g/cm2,雖然《農用地分等規程》對外公布光溫潛力指數是一個無量綱的值,但經重慶市實際數據驗證,K取值為6667,即將單位g/cm2轉換為kg/畝的換算系數;f(Ti)、f(Wi)分別為各月溫度、水分影響函數,當f(Wi)=1,即水分充分滿足時,氣候潛力指數YC轉化為光溫潛力指數YPT。
模型表明,光溫生產潛力指數是作物從播種到收獲的全生育期,在光能利用率一定,土壤水肥無限制,溫度受到一定製約下的理論單產,氣候生產潛力指數是進一步受到水分制約下作物的理論單產,其潛在單位為kg/畝。
3.2.1.3《農用地分等規程》中β系數的演算法
《農用地分等規程》規定由各省負責分區制定βj,並提供了計算方法:
基於糧食生產能力的耕地質量評價研究:以重慶市農用地分等為例
式中,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單產是指各省2級指標區內最大單產,基準作物是指小麥、玉米、水稻等3種主要糧食作物中的一種,是《農用地分等規程》中所稱理論標准糧的折算基準,指定作物指標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農用地分等規程》關於「基準作物是理論標准糧的折算基準」 明確了β系數的本質是指定作物標准糧產量的折算系數,但《農用地分等規程》對β系數的產量比演算法值得商榷。
3.2.1.4 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不可比的理論原因分析
從理論上說農用地分等的αtj全國具有可比性,βj計算方法合理,各省或省內2級指標區之間Rimax具有可比性。但在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實踐中,按《農用地分等規程》分4個指標區制定了β系數,計算表明單項作物光溫潛力指數最高的渝東北2級指標區,水田Rimax在4個指標區中最低,4個指標區中旱地Rimax不同程度地高於水田,表明2級指標區之內和之間Rimax背離單作物光溫潛力指數的區域分異性,從而失去可比性。究其原因在於:(1)不同作物產品具有不同的性質,其光溫潛力指數不能直接比較,但簡單套用式3.4進行標准糧產量折算,會出現指定作物與基準作物相比產量越低,β越高,標准糧越大的現象,誇大了生產潛力低的作物指數對耕地質量評價的貢獻;(2)我國地域遼闊,農用地產能的地域分異突出,國家潛力方程計算參數難以充分考慮地區差異,計算結果可能存在系統偏差,如收獲指數CH,全國水稻取0.43,小麥取0.37,研究表明水稻的收獲指數一般介於0.4~0.5、小麥介於0.35~0.45之間[194],各地區因作物品種不同、氣候各異,取值有別;(3)不同2熟(或3熟)標准耕作制度下指定作物生長期存在重疊長短差異,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通過簡單加和2種(或3種)作物的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求算,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復或遺漏,導致標准耕作制度之間的偏差。為解決以上問題,本著述嘗試對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演算法進行改進。
㈧ 如何取得農轉用指標
三個途徑:
1、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是根據土地利用總體專規劃和國民屬經濟發展計劃,對年度內各項用地數量的具體安排(包括;新增建設用地量,土地開發整理補充耕地量和耕地保有量等的具體安排)。它是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要措施,是當年農用地轉用審批、建設項目立項審查和用地審批、土地開發和土地管理的依據。
2、建設用地置換指標。建設用地置換指標,是指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外的原依法取得的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其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的數量與非農業建設項目新佔用耕地指標進行等量交換。
3、土地增減掛鉤指標。土地增減掛鉤,即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是指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若干擬整理復墾為耕地的農村建設用地地塊(即拆舊地塊)和擬用於城鎮建設的地塊(即建新地塊)等面積共同組成建新拆舊項目區,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復墾等措施,在保證項目區內各類土地面積平衡的基礎上,最終實現增加耕地有效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城鄉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標。
㈨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
(一)計算分等單元指定作物自然質量分
1.確定分等單元各分等因素指標值
利用 MapGIS 軟體的空間分析功能,以分等單元圖為底圖,將土壤圖、坡度圖、水利圖、土地利用現狀圖等疊加在底圖上進行分析,逐一確定各分等單元各分等因素指標值,並將其賦入相應位置的分等單元屬性表中。
根據各縣(市、區)分等因素分布狀況,以縣級農用地分等單元圖為工作底圖,製作了縣級各分等因素分布圖。
2.將各分等因素指標值轉換成分等因素質量分值
根據各分等單元對應的分等因素指標區「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將各分等因素指標值,轉換成分等因素質量分值,並將轉換結果填入分等單元屬性表中。
3.計算各分等單元分指定作物自然質量分
在確定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基礎上,按照《農用地分等規程》的具體要求,根據各指標區確定的分等因素分值及其權重,利用Excel的公式計算功能,採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各分等單元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甘肅卷)
式中:
Clij——分等單元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
ωk——第k個分等因素的權重;
fijk——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第k個分等因素的指標分值,取值為0~100;
i——分等單元編號;
j——指定作物編號;
k——分等因素編號;
m——分等因素的數目。
經各縣(市、區)分等單元計算,甘肅省各標准耕作制度三級區不同作物的自然質量分見表3-9。
表 3-9 甘肅省各三級指標區指定作物自然質量分計算結果匯總表
續表
(二)計算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是按照標准耕作制度所確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農用地自然質量條件下,所能獲得的按產量比系數折算的基準作物產量指數。
第 j 種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由下式計算: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甘肅卷)
式中:
R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
αtj——第j種作物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
Clij——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
βj——第j種作物的產量比系數。
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由甘肅省統一依據各縣(市、區)指定作物的生長期計算得出。在分等單元無灌溉條件時,使用氣候生產潛力指數;有灌溉條件時,根據分等單元的灌溉保證率,充分滿足灌溉要求的分等單元使用光溫生產潛力指數,基本滿足和一般滿足的使用兩種生產潛力指數之間的等差插值。
產量比系數是根據甘肅省標准耕作制度分區省級三級指標區內基準作物、指定作物的分區最大產量之比確定的。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由下式計算: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甘肅卷)
式中:
Ri——第i個分等單元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