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湖兆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怎麼樣

湖兆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1-02-14 07:02:33

⑴ 浙江省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屬於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范疇,其任務是「通過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獲取高精度、高質量的地球化學數據,繪制各類地球化學圖,查明元素地球化學分布、分配特徵,為各方面的利用提供基礎性資料」。

「浙江省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是「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的基礎性調查子項目之一。調查由浙江省地質調查院組織專業隊伍實施。自2002年5月至2005年10月,歷時3年多的時間,先後完成了浙北平原地區(包括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浙東沿海地區(包括溫黃平原、溫瑞平原)、浙中地區(包括金衢盆地)土壤、淺層地下水及沿海灘塗、近岸淺海沉積物約4.36萬km2范圍1:20萬的地球化學調查(圖版Ⅰ-1)。本次調查投入了巨大的實物工作量,測制土壤地質剖面408條、土壤地球化學剖面1 354km,採集各類樣品66 554件。土壤地質調查和陸域土壤地球化學調查采樣由浙江省地質調查院組織完成(包括基礎地質調查所、寧波地質調查所、湖州地質調查所、溫州地質調查所、金華地質調查所、麗水地質調查所),深層采樣由浙江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完成,近岸淺海沉積物采樣由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完成。通過全國招標、確定分析測試單位(元素總量分析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中心實驗室承擔、元素有效態分析由安徽省地質實驗研究所實驗室承擔、有機污染物分析由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承擔、水分析由國土資源部浙江省實驗測試中心承擔),進行了土壤全量、有效態、有機污染物等70多個指標,淺層地下水24項指標,農產品20餘項指標的分析測試,獲取實測數據126萬個,編制了450餘幅地球化學圖件。在我國著名的勘查地球化學家謝學錦院士的親自指導下,開展了土壤、灘塗、淺海沉積物元素地球化學背景值研究、區域地球化學特徵研究、環境質量評價及地球化學資料庫建設等工作。

這是迄今為止,在浙江省主要經濟自然區開展的最具科學性和先進性的土壤地球化學調查工作,也是進行土壤地球化學背景值研究的最佳時機。《浙江省土壤地球化學背景值》是在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基礎上,結合土壤地質調查、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及相關研究工作,所進行的地球化學背景研究,是「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的重要成果之一。該成果展示了浙江省土壤背景值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元素背景值的特點與規律,探討了影響元素背景值的因素,提升了浙江省土壤地球化學的研究程度。

⑵ 年度重要科技獎

2009年我院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礦產資源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與成礦作用」與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榮獲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地質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大陸科學鑽探地球物理調查與信息技術應用」等6項成果榮獲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獎技術二等獎。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與成礦作用

2009年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包括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獲獎人員為侯增謙、王二七、莫宣學、潘桂棠、丁林、王安建、張中傑、李光明、羅照華、唐菊興、秦克章、徐義剛、曲曉明、王宗起、楊竹森。該項成果是國家基礎研究規劃973項目、中科院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及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大調查項目的最終集成研究成果。

課題組成員正在西藏廳宮礦區開展礦區地質填圖

侯增謙研究員(右一)在青海沱沱河鉛鋅礦區開展野外地質調查

項目研究的重點礦床——驅龍銅礦(中國最大的斑岩銅礦床)

課題組成員在西藏驅龍銅礦區做岩芯編錄

主要創新點為:①發現青藏高原的陸—陸碰撞過程具有主碰撞聚合(65~41Ma)、晚碰撞轉換(40~26Ma)和後碰撞伸展 <25Ma)三段性演化規律。首次證實三段式碰撞過程應力場均發生張/壓交替的旋迴式演變,研究建立了大陸碰撞造山的動力學模型,對認識超大陸形成與演化有重大科學意義;提出大規模岩漿底侵作用是高原地殼垂向增生和地殼加厚的主導機制之一。②發現高原東緣主要發生旋轉構造而非大規模地塊逃逸,並提出高原東緣旋轉構造形變機制;發現印度板塊發生斷離以及岩石圈擠出與軟流圈上涌的岩石學證據;提出主碰撞帶存在新生地殼與再循環地殼兩類地殼;提出主碰撞帶活動裂谷系和藏南拆離系的發育時限及形成機制,對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研究作出貢獻。③首次提出並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以陸陸匯聚、構造轉換、地殼伸展成礦系統為核心的大陸碰撞成礦理論,系統闡明了大陸碰撞帶成礦系統及大型礦床形成的動力背景、深部過程、發育機制和成礦機理,對區域成礦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④首次釐定出大陸碰撞帶5個大陸成礦系統和10餘種標志性的礦床類型,建立了以大陸型斑岩銅礦新理論為代表的5種典型礦床成礦新模型,揭示了大陸碰撞過程中成礦物質運移、積聚與沉澱機制,豐富和發展了礦床學理論。⑤初步查明了西藏高原區域成礦規律,系統建立了主要礦床類型的評價指標體系,集成了一套完整的GIS資源評價系統,首次定量評估了主碰撞帶Cu、Pb、Zn、Ag等資源潛力,提交了一批戰略新區和找礦靶區,並取得找礦突破,為區域勘查評價提供了理論指導和部署依據。

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成果

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成果,榮獲2009年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獲獎單位包括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河北省地質調查院、北京市地質調查研究院等,主要完成人員包括張兆吉、費宇紅、趙宗壯、謝振華、王亞斌、苗晉祥、楊麗芝、張鳳娥、楊齊青、崔亞莉、靳孟貴、許廣明、雒國忠、劉立軍、王強等。

該成果依靠原始水文地質方法,應用同位素水文學、計算機模擬和GIS技術,釐定了華北平原第四系地層系統,建立了水循環模式,進行了地下水資源及功能評價,預測了未來水資源形勢。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圖集》、《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建立了華北平原地下水資源資料庫系統。

專家評價認為,該成果屬地下水調查評價領域的重大成果,是華北平原50年來水文地質工作經驗的總結,為國家全面掌握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模式提供科學依據,是一份具有歷史意義的、承前啟後的優秀成果。

華北平原深層地下水漏斗分布圖

採集地下水同位素樣品

與國外專家進行地下水循環研究交流

野外鑽探

大陸科學鑽探地球物理調查與信息技術應用

2009年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有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長安大學,獲獎人員為楊文采、蘇德辰、程振炎、於常青、孫愛萍、朱光明、何麗娟、劉因、錢輝、李惠民。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地球物理子工程」和「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管理信息和網路系統子工程」是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兩個重要子工程。

主要創新成果包括:①自1997年以來,首次開展了大陸科學鑽探選址綜合地球物理調查及孔區三維地震調查和數據精細處理、先導孔及主孔VSP調查、數字三分量地震剖面調查,優選出了最能實現大陸科學鑽探科學目標的孔址。②選址地球物理調查取得了大量殼幔動力學作用的地球物理證據,如陸殼深俯沖、岩漿底侵、地幔減薄等。尤其是用24s的深反射地震記錄發現了大別蘇魯地區地幔內存在5組罕見的水平反射體。③地球物理子工程成功地進行了多項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技術的創新取得了結晶岩區開展三維和三分量反射地震和垂直地震剖面調查的豐碩成果。④利用大陸科學鑽探取得的岩心岩性、構造編錄和測井資料,建立了准確的波速模型,使合成的地震道與三維地震剖面之間達到完美擬合,准確地標定了主孔兩側三維地震發現的三大類反射體,建立了解釋我國地殼地震反射的第一組標尺。⑤採用以深反射地質為先導,配合各種地球物理調查,在查清地殼上地幔組構的基礎上,提出優選孔址,並為後續鑽探證實。⑥建立了北京—東海之間地學部、工程部和東海鑽探現場3個區域網,並採用VOIP技術在兩地三點間建立了專線電話。數據始終能保持正常傳輸。⑦建立了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中英文網站以及相關的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的網站。利用先進的網路技術、岩心掃描技術、資料庫技術和互聯網站並通過網路發布到互聯網上。將所有岩心掃描圖像實時發布到了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網站並實現了分級共享,為國內外用戶和公眾提供了很好的共享服務,使世界各地通過互聯網可以了解科鑽一井每天的進尺、編錄信息及井場新聞等信息。

三維地震、測井和岩心岩性構造比較

(a)地震波速分層及層速度,單位km/s;(b)反射體編號;(c)岩心岩性柱:綠色榴輝岩,紫色橄欖岩,粉色副片麻岩,紅色正片麻岩;(d)中子密度測井曲線;(e)深度大致標尺,單位十米;(f)聲速測井曲線;(g)岩心構造圖;(h)三維地震連絡線剖面段和聲阻抗曲線

大陸科學鑽探主孔預測剖面(a)及鑽探完工後推測剖面(b)

西藏當雄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員包括吳珍漢、孟憲剛、胡道功、江萬、葉培盛、朱大崗、劉琦勝、楊欣德、邵兆剛、吳中海、趙希濤、王建平、馮向陽、紀占勝、柯東昂。

重要成果包括:①實測當雄幅1:25萬地質圖,測編當雄幅1:25萬構造綱要圖、第四紀地質圖、礦產分布圖、活動斷層分布圖,提交了優秀的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和專題研究報告,大幅度提高了區域地質調查研究程度。②將旁多群解體為諾錯組(C1-2n)、來姑組(C2P1l)和烏魯龍組(P1w),在來姑組發現晚石炭世撒克馬爾期腕足類化石群,新發現半球旁多貝一個新種;在麥隆崗組新發現一批牙形石,劃分5個牙形石帶,定義高舟牙形石屬一個新種,顯著提高了我國晚三疊世諾利階牙形石生物地層研究程度。③發現早侏羅世寧中二雲母花崗岩帶、早白堊世歐郎序列侵入岩、古近紀旁多序列侵入岩、漸新世白榴石斑岩及始新世石泡流紋岩;在念青唐古拉山發現面積達1500km2中新世巨型花崗岩,對岩漿鋯石進行離子探針(SHRIMP)U-Pb同位素測年,精確測定岩漿侵位結晶時代為18.3~11.1Ma。④將念青唐古拉岩群解體為變質表殼岩和冷青拉片麻岩,在納木錯西岸發現早前寒武紀土那片麻岩和晚前寒武紀瑪爾窮片麻岩,發現晚古生代魯瑪拉岩組角閃岩相變質岩,對認識拉薩地塊結晶基底具有重要意義。⑤釐定納木錯與旁多2個逆沖推覆構造,測出納木錯逆沖推覆構造經歷191~144Ma、109Ma、60~30Ma三期構造變形,查明旁多逆沖推覆構造形成於古近紀中晚期,在當雄—羊八井地塹鑒別28條活動斷層與多期古地震事件。⑥新建晚第四紀湖相沉積地層單位——納木錯群及干瑪弄組(Qp3g)、扎弄淌組(QhΖ),發現高出納木錯湖面130~140m高位湖相沉積,證明藏北高原晚更新世發育面積超過10萬km2古大湖,重新劃分了第四紀冰期,揭示了晚第四紀古氣候環境變遷過程。⑦綜合劃分內生金屬成礦區帶,新發現10處礦點,系統調查編錄了地質遺跡與地質旅遊資源。⑧發表中文核心期刊論文33篇、SCI檢索論文8篇,出版專著2部,培養5名博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後研究人員。項目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比較重要的學術影響。

念青唐古拉山脈晚更新世冰川U形谷

林周盆北三疊系灰岩自北向南逆沖於上白堊統紅層之上

當雄盆北歷史地震遺跡

翻越念青唐古拉山脈

中國地球化學元素豐度圖集編制與研究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員包括史長義、遲清華、鄢明才、胡樹起、張勤、劉崇民、顧鐵新、卜維、鄢衛東。

突出成果包括:①根據全國約750個有代表性花崗岩類岩體的768件組合樣品的實測分析數據,計算出了中國花崗岩類及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石英二長岩、石英二長閃長岩等花崗岩類岩石近七十種化學元素的豐度,天山—興安造山系、中朝准地台、昆侖—祁連—秦嶺造山系、滇藏造山系、揚子准地台、華南—右江造山帶、喜馬拉雅造山帶等中國七大構造單元花崗岩類及不同岩石類型花崗岩的近70種化學元素的豐度,太古代、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花崗岩類及不同時代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的近70種化學元素的豐度。首次編制了56種元素與氧化物的1:2500萬中國花崗岩類地球化學圖和61種元素氧化物的1:2000萬中國東部岩石地球化學圖,超額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各項任務。②系統地研究了我國花崗岩類及不同岩石類型花崗岩近七十種化學元素的豐度和地球化學特徵、中國各構造單元花崗岩帶的元素豐度與區域分布特徵、各地質時代花崗岩類的豐度與演化特徵。研究了中國東部岩石化學元素平均含量及其在不同大地構造單元中的分布特徵。③公開發表論文8篇,出版專著2部,並培養博士研究生1名。

青海野外采樣

項目成果之一

中國花崗岩類樣品分布圖

該項成果全部使用實測資料,是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成果,不僅可以為中國的基礎地質、礦產勘查、地球化學研究提供寶貴的基礎資料,而且對中國區域上地殼的化學組成及演化研究有重要價值,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

新疆北天山西段銅多金屬礦找礦方向和勘查模型研究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包括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703隊、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主要完成人有張作衡、王志良、左國朝、王龍生、劉敏、甘甫平、王見蓶、張長青。

新疆西天山最大的阿希金礦礦區照片

項目採用現代成礦學最新理論和採用最新的找礦技術方法,通過對新疆天山西段大地構造演化、岩漿活動與銅多金屬礦床成礦作用的關系、銅礦床成礦地質背景和時空分布特點進行研究,總結了區域成礦規律和找礦標志,並提出區域成礦模型及找礦勘查模型,並開展了找礦預測。主要成果包括:依據構造單元時空疊覆理念,在前人工作基礎上,結合精確定年,提出構造單元劃分新方案;理順了本區不同時期的地層系統,恢復了古構造沉積環境,劃分了在構造演化進程中的成礦階段及期次;通過大量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學分析、同位素測年以及區域遙感影像解譯,結合前人大量資料,重新釐定了西天山造山帶各階段演化史;分別建立了銅金多金屬礦床的礦床尺度典型礦床模型和區域成礦模型,在精確定年的基礎上釐定了喇嘛蘇、達巴特和菁布拉克等礦床形成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和形成環境;通過西天山與東天山和巴爾喀什成礦帶綜合對比,提出了西天山地區銅金多金屬礦床找礦方向;綜合研究區銅金礦區地物化和蝕變異常遙感等找礦標志,建立了銅金找礦模型並提出了一系列靶區。

新疆北天山西段主要金屬礦產分布圖

礦產資源與中國的工業化——資源安全與可持續發展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員包括王安建、王高尚、陳其慎、韓淑琴、周鳳英、韓梅、曹殿華、李瑞萍、耿諾、張建華。

本成果在揭示資源與經濟發展的諸多相關規律的基礎上,從礦產資源安全、資源產業、資源環境和資源經濟4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全球及我國資源供需趨勢和面臨的資源安全問題,提出了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對策。①通過揭示的工業化過程人均能源消費與人均GDP的近線性關系、人均礦產資源消費與人均GDP的「S」形關系等若乾重要規律,創建了綜合預測模型,系統預測了我國及全球未來20~30年資源供需形勢,深入分析了全球資源供需格局以及我國面臨的資源安全問題。②系統論述了我國礦產資源安全理論,首次建立了我國礦產資源安全評價模型和供應安全預警體系,定量評估了資源安全狀況。從國家發展模式的高度提出6項資源戰略安全和7項市場安全政策要點。③深刻分析了全球鐵礦石供需格局和中國工業化進程,前瞻性地指出2008年全球鐵礦石供需格局將發生轉折,有效地影響了鋼鐵產業政策和鐵礦石價格談判。以揭示的需求峰值(拐點)理論為基礎,結合我國原材料產業發展趨勢,明確指出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緊迫性。④把資源與環境密切結合,科學地分析了資源—經濟—環境污染之間的相關關系,預測了環境污染趨勢,指出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艱巨性。

項目組在寮國野外採集樣品

不同價格下我國鐵礦石供應格局

《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研究與制修訂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包括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武漢綜合岩礦測試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南京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成都綜合岩礦測試中心、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獲獎人員包括王蘇明、葉家瑜、王祖蔭、周金生、張 勤、羅惠芬、田來生、熊及滉、王亞平、夏寧。

本項成果是針對DZ0130-94《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實施中逐步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參考相關ISO國際標准和測試實際需求,按照GB/T1.1-2000《標准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 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的要求,完成修訂替代版本,新增加了「覆蓋區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1:250000)樣品」、「同位素地質樣品」和「土工試驗」3個分標准,已在地礦行業700餘個實驗室中得到廣泛應用。

本項成果具有明顯的創新特點。在國內首次以測試過程為基礎架構,控制對測試結果質量有影響的所有因素,規范和提升實驗室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研究建立了4個數學模型應用於DZ/T0130-2006《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其中岩石礦物重復測試相對偏差允許限數學模型解決了岩礦分析中高含量段誤差允許限偏松和低含量段誤差允許限偏嚴的問題;貴金屬和水分析重復測試相對偏差允許限數學模型解決了套用岩礦分析允許限合理性差的問題;岩石礦物分析准確度相對誤差允許限數學模型解決了套用岩石礦物精密度允許限的概念混淆問題。在地礦行業中首次將國際通用的測量不確定度評定方法用於岩礦分析中不同人、不同方法、不同儀器設備分析數據的質量評估,用於樣品加工的質量評估,並將標准物質的2倍不確定度作為水樣分析准確度允許限。項目成果體現了分析技術的進步,具有良好的系統性、可操作性、適用性和科學性。

岩石礦物重復測試相對偏差允許限數學模型驗證點點陣圖

圖中橫坐標是濃度對數坐標,縱坐標是允許限

岩石礦物重復測試相對偏差允許限數學模型比較圖

圖中橫坐標是濃度對數坐標,縱坐標是允許限,藍色線是3點擬合數學模型,綠色線是2點擬合數學模型,紅色線是新擬合數學模型

DZ/T0130-2006《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封面

宣傳貫徹與培訓

⑶ 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

2008年我院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活動活躍,全年執行外事項目總計為137項,447人次,其中派出項目94項,301人次,請進項目43項,146人次。

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度對外交流與合作數據統計表

重要外事活動

國際岩溶研究中心(IRCK)協議簽署儀式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巴黎總部舉行:2008年2月11日,國土資源部領導王壽祥同志受徐紹史部長委託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簽署了在中國廣西桂林建立由UNESCO冠名支持的「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的協議。這是UNESCO在地球科學領域批准成立的第一個國際二類中心,也是對我國岩溶科研工作的充分肯定。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銜代表師淑雲、UNESCO負責科學助理總幹事埃德倫和負責對外事務助理總幹事薩亞德、國土資源部巡視員李志堅、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董樹文、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時任所長單海平和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道先等出席了簽字儀式。

國土資源部領導王壽祥同志(中)受徐紹史部長委託與UNESCO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簽署在中國桂林建立「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的協議

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啟動掛牌儀式暨第一屆理事會會議在廣西桂林成功舉行:2008年12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在廣西桂林市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掛牌成立。該中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設立的地球科學研究中心。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埃德倫博士、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陳章良為國際岩溶研究中心掛牌。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奧地利、越南、瑞士、波蘭的地質學家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及桂林市政府有關負責人出席了掛牌儀式。

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和教科文組織同意,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由16人組成,分別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和國內外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任第一屆理事會主席。

此前於2008年12月13日召開的中心第一屆理事會會議宣布了中心第一屆理事會成員名單、討論通過了《國際岩溶研究中心財務、行政和人員管理辦法》、審議通過了由理事會主席與UNESCO共同提名的中心主任人選,中心秘書處向理事會詳細展示了2009年工作計劃。經討論,會議確定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於2009年11月在桂林召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第—屆理事會成員名單如下:

(1)理事會主席:

汪民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

(2)理會成員:

汪民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

羅伯特·米索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態與地球科學部全球觀測處負責人、國際地學計劃(IGCP)秘書長

周兆東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副廳長

黃俊華 桂林市政府副市長

彭齊鳴 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司長

鍾自然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

董樹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國際地球科學計劃(IGCP)科學執行局委員,中國IGCP全委會秘書長

張宏仁 原中國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前主席、國際地科聯執行委員會成員、提名委員會主席

威赫穆·斯圖克梅爾 德國地調局高級水文地質學家,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主席

克里斯·格若斯 美國西肯塔基大學地理地質系教授、霍夫曼環境研究所所長

彼塔·米拉諾維克 知名岩溶水文地質與岩土力學咨詢專家、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岩溶委員會常任委員

德瑞克·福特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地理地質系教授

袁道先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盧耀如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集暘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焰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教授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主任名單:

姜玉池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左五)、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陳章良、桂林市市長李志剛與UNESCO助理總幹事埃德倫為國際岩溶中心揭牌

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參加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收獲豐碩:2008年8月6~14日,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召開。以李廷棟院士為團長、董樹文副院長為副團長的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一行共82人赴挪威參會。在中國地質代表團的統一部署和領導下,我院代表團積極參與大會的學術活動,成為學術交流的主力。共提交論文摘要83篇,口頭發言論文52篇,展講論文31篇。在大會「每日專題」學術報告會的「地質災害」專題會上,董樹文副院長應邀作了題為「汶川地震災情與中國地質科學家反應」的報告。共參加了36個專題研討會,廣泛交流地質科學各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其中7位代表為6個專題研討會召集人。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35名代表分別於會前、會後赴挪威、冰島、芬蘭、瑞典、俄羅斯參加了大會組織的10條野外地質考察路線。利用這次會議的機會,我院科學家在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時,加深了對全球地學發展動態的了解,直面國際地學新局面,受益匪淺。頻繁的交流,也帶來了更多的合作機會,一些新的合作意向將陸續簽署,新一輪國際地學合作將迎來又一高潮。

地質研究所代表赴俄羅斯參加會後地質考察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代表赴芬蘭參加會後地質考察

地質力學研究所代表赴北極參加會後油氣地質考察

地質力學研究所副所長趙越在北極考察油氣地質

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進展

近年來我院科學家組織實施了若干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包括中俄蒙哈韓五國「1:250萬亞洲中部及鄰區地質圖系」編圖項目、「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IGMA5000)」項目、中美德英合作「INDEPTH-IV深部地球物理綜合探測」、「中圭合作地球化學填圖研究及資料庫建立」,以及一批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等。

中國地質科學院承擔的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中俄蒙哈韓五國編圖項目:

(1)項目編圖成果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成功展出:由中國、俄羅斯、蒙古、哈薩克、韓國五國共同承擔的「1:250萬亞洲中部及鄰區地質圖系」項目第一階段編圖成果在2008年8月挪威召開的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科學展覽會上展出。中俄兩國展台相對而置,中方展台展出了由中方負責印刷出版的《地質圖》與《能源礦產成礦規律圖》,俄方展台展出了由俄方負責印刷出版的《構造圖》與《非能源礦產成礦規律圖》,該圖系成為中、俄兩國展台的最大亮點,引起了廣泛關注,諸多地質學家在圖系前駐足瀏覽,紛紛要求訂購,大會「每日通訊」還對該圖系進行了相關報道。

(2)「亞洲中部及其鄰區地質演化與礦產資源研討會」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召開:我院與俄羅斯全俄地質研究所(VSEGEI)以「五國編圖項目」為依託,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聯合組織召開了「亞洲中部及其鄰區地質演化與礦產資源研討會」,共有30餘位代表作學術報告。五國編圖項目各國負責人在研討會期間交換了圖件。

「地質過程及災害發生機理預測」項目通過驗收: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牽頭,中國IGCP全國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青島海洋大學、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海洋預報中心等單位共同承擔。2008年11月21日,科技部基礎研究司組織專家在北京召開會議,對該項目六個課題進行了結題驗收。專家組認真聽取了各課題的執行情況報告,查閱了項目提交的成果資料,認為項目各課題按計劃開展了國際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取得大量寶貴的觀測資料和創新成果,實現了預期工作目標,項目順利通過結題驗收。

董樹文副院長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向俄羅斯代表介紹中國展台展覽內容

五國編圖項目各國負責人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合影

趙越研究員在第33屆地質大會ASl-2會場作學術報告

「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編圖項目」進展:基本完成了國際亞洲地質圖草圖和資料庫建設框架。其主要進展包括:(1)基本完成了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地理底圖編稿圖和資料庫建設框架;(2)進一步完善了國際亞洲地質圖圖例;(3)開發了Arc GIS平台下圖面標注與圖形屬性內容邏輯關系轉換程序,建立了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圖例庫(包括符號、色標、花紋等);(4)基本完成了中國地質圖編制和資料庫建設框架;各大國際編圖組和境外各國也基本完成了編稿圖。對各大國際編圖組和境外各國提供的編稿圖和數據,按1:500萬國際亞洲編圖圖例和資料庫建設細則進行了數據整理,對圖面標注和資料庫屬性內容等按規范進行了統一編輯,並對編輯、整理後的各國際編圖組和各國提供的圖件進行了拼接。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的展出期間,該圖得到各國地質學家的廣泛關注。

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展出的國際亞洲地質圖

「青藏高原油氣地震探測技術實驗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承擔。2008年項目組按計劃完成了年度任務,利用先進的SN408千道地震儀器採集了合計約220km的地震反射剖面;橫過羌塘地體布置了寬頻帶儀器30台。取得主要進展包括:(1)橫過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實施了反射地震剖面探測(100km)。(2)引進先進理念並開發新技術(如多尺度震源動態協同觀測、層析成像靜校正、近地表疊前偏移等),提升了青藏高原復雜含油氣地下構造數據採集與處理的能力,掌握了具有創新價值的先進技術,實現了跨越性進步。(3)與美籍華人DAPENG ZHAO教授合作完成遠震P波層析成像反演,在長度超過300km的剖面上,發現了印度板塊地幔向北俯沖到羌塘地體之下的證據,這對評價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及其對青藏高原油氣影響等前沿科學問題研究具有創新意義。(4)擴展了國際合作領域:促進與美國基金「大陸動力學」大科學計劃天山項目(負責人J.H.Knapp)合作在青藏高原北緣實施主動源地震觀測剖面120km,探究板內匯聚深部過程,發現了我國陸內推覆造山深部動力學過程的證據。(5)發表4篇SCI,2篇核心及2篇中美雙邊國際會議報告。(6)汲取美方F.T.Wu、K.Simon、L.Brown、J.H.Knapp等教授提出的混合源動態觀測技術、深井大葯量激發和大偏移距觀測方案。

通過國際合作,促進了國際交流,實現了我國地震探測及處理技術跨越式發展,加快了人才培養進度,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地學領域的地位,帶動了地球科學理論的發展。

「國際地球化學填圖」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承擔。項目由中國牽頭,聯合南美大陸的資源大國巴西和哥倫比亞、非洲大陸的資源大國埃及和南非及中亞的哈薩克開展了以下三個層面的合作研究:(1)技術培訓與人員交流:先後為南美、非洲和亞洲等40餘個國家舉辦了5次地球化學填圖培訓班,培訓的學員達260餘人次。(2)技術標準的制定:制定了針對南美熱帶雨林地區和非洲與中亞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國際地球化學填圖技術規范(中英文版1.0)。該規范涵蓋國際地球化學填圖從采樣、樣品加工、樣品分析測試、直到數據管理和圖件製作全過程。這是首次由中國牽頭制訂這一領域的國際技術標准。(3)合作填圖示範研究:指導哥倫比亞開展了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填圖,指導哈薩克開展了1:100萬比例尺的國家尺度地球化學填圖。(4)發表SCI論文8篇,培養博士4人。在這一項目帶動下,除了原五國願意繼續合作以外,又有蒙古、蓋亞那、印度等國也要求加入該計劃。這是中國向最終建立全球地球化學資料庫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鄂爾多斯能源基地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互饋效應調控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國家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承擔,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中方查明了鄂爾多斯能源基地能源開發造成的環境地質問題,採用室內模擬試驗研究了採煤塌陷條件下土壤水分運移狀況,以及利用微生態技術進行原位修復石油污染土壤試驗,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的互饋機制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對解決研究區能源基地開發引起的一些關鍵生態環境問題提出建議,並建立水—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應用示範點。

(2)德方在石油污染地下水及土壤治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理想成果,並且在地下水和土壤生物化學、污染物的多相反應與轉化、原生和污染地下環境的原位研究方法的開發和應用,有機污染物測試分析方法具有國際一流水平。

(3)根據雙方協議,應德方的邀請,選派了以中方項目負責人張發旺研究員為團長的6人項目組成員,赴德國重點研討和考察:1)交換雙方研究成果並商討雙方各自研究成果的合成事宜;2)學習德方有機物測試和污染機理研究的理論、方法;3)由德方講授地下水和土壤有機污染物測試分析方法,以及地下水和土壤生物化學、污染物的多相反應與轉化、原生和污染地下環境的原位研究方法的開發和應用技術;4)考察魯爾地區煤炭地下開采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情況。已經合作項目資助1人,在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環境土壤化學實驗室進行了為期1年的培養及訪問研究。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代表團考察德國魯爾地區礦山環境治理

「大型城市水土環境污染機理與綜合修復技術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由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承擔,取得的主要成果有:項目在調查分析天津市大畢庄地區地質與土壤情況和污染歷史的基礎上,主要研究了6種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徵,進行了土壤質量評價、成因分析和風險評估。創新性地提出利用植物組織的內部結構的變化來評價重金屬對農作物危害效應,通過小規模試驗獲得了蔬菜葉OCT指標與重金屬Cd污染程度的關系。通過實驗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屬的生物穩定性和水穩定性,通過礦物穩定性及其形態變化研究了土壤重金屬的熱(表生)穩定性。通過分析不同粒徑和形態的土壤中重金屬含量的變化情況以及在表生條件下重金屬元素擺脫礦物中各種鍵的束縛溶解到土壤溶液中的能力,研究了土壤重金屬在表生條件下的熱穩定性和水穩定性,初步弄清了在研究區礦物組分、粒徑、形態和吸附劑對重金屬的活動性的影響。研究了利用炭石灰進行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的新技術。詳細了解了法國大型城市水土環境污染綜合修復的理念與技術,引進了水土污染綜合管理制度,引入了「利用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的長期穩定性進行土壤污染治理」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在城市垃圾處理管理與處理方面,強調了「廢物利用」、「分揀增值」、「固定化」和綜合環境效應。

「東北重工業城市地球化學環境生態安全檢測與修復治理的技術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由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承擔。項目自實施以來,從大量的實驗數據已初步判定:造成沈陽地區河流污染的主要無機元素是溴、砷、鎘、銅、錳,有機污染物主要以六六六、苯系物和鹵代烴為主;特殊地方病病因與當地飲用受污染的淺層地下水和食用淺層地下水灌溉的農產品有關。項目組與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日本國立綜合產業技術研究院建立了合作關系。利用國際合作研究了沈陽細河工業開發區的水—土污染監測和修復治理等問題,採用的新技術包括磷酸鹽岩化學固定法對土壤污染治理技術、全氟有機化合物分析測試技術、重金屬形態分析及生物有效性分析、黑麥草對污染農田的修復治理技術以及生物監測技術。2008年4月項目組對美國地質調查局進行了訪問。2008年10月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曹心德博士來華就土壤修復問題親赴沈陽地區採集了土壤、植物、水等樣品,並對項目組成員進行了現場培訓。目前項目組已有多名青年科技人員赴國外合作實驗室進行培訓,開展實驗研究工作,消化吸收了國外的先進技術,並獲得大量資料和數據。

國家地質測試中心研究生在日本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

簽署一批雙邊(多邊)合作協議,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

(1)與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簽署具體合作諒解備忘錄

2007年9月15~25日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成功訪問美國華盛頓大學,與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簽訂了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確定了雙方在月岩樣品年齡測定、隕石地球化學分析、行星遙感、南極天然地震觀測、鹽湖調查研究、人員交流培訓六個方面的合作意向。為具體實施鹽湖調查(火星試驗場研究)的合作內容,2008年5月礦產資源所鄭綿平院士與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

中美科學家在大柴旦考察鹽湖

鄭綿平院士和華盛頓大學王阿蓮教授在小柴旦湖採集鹽類樣品

根據工作計劃安排,中美雙方分別組織研究小組於2008年9月24日~10月8日共同赴青海地區進行鹽湖野外考察。主要對大柴旦湖地區、小柴旦湖地區和大浪灘、小梁山地區進行了地質、地貌、鹽類礦物以及生物等多方面考察,採集了大量鹽湖沉積、鹽類礦物、鹵水以及生物等樣品,明確了近期主要進行以下三個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柴達木鹽湖區的氣候、地貌、地質及礦物學,與火星上的地質、地貌及礦物,特別是硫酸鹽礦物進行類比研究。(2)對採集的柴達木鹽湖的樣品進行生物學研究,分離鑒定生物類型,研究其在極端環境下的代謝特徵,研究在柴達木鹽湖中的生命體系對火星生命體系的潛在意義,提供火星生命存在及演化研究的一種新的類似模型。(3)研究柴達木盆地鹽湖沉積的年代學、礦物學,與火星上極端環境下形成的沉積環境進行對比研究。

(2)與義大利米蘭—比考克大學簽署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

2007年11月張陟書記率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訪問義大利米蘭—比考克大學期間,帶去了雙方商定起草的合作諒解備忘錄文本。米蘭—比考克大學正式簽字後,於2008年8月將正式文本寄給我院簽字。

(3)與澳大利亞柯廷理工大學簽署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

澳大利亞柯廷理工大學與我院地質研究所有長期的交流往來關系,尤其是在地質年代學研究方面。為加強雙方的進一步合作,2008年10月地質研究所與柯廷理工大學簽署了科技合作備忘錄。

(4)與德國弗萊堡理工大學專家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地質研究所王濤研究員等與德國弗萊堡大學有關專家簽訂了有關秦嶺—大巴山造山帶的構造和地球動力學研究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工作計劃安排,中德科學家於2008年10月聯合開展了野外地質工作。

(5)與德國標准計量機構、義大利國家計量院簽署協議合作進行阿伏加德羅常數項目

此項研究由德國標准計量機構、義大利國家計量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合作實施。為了保證該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經過參與方的磋商,擬定了有關合作協議。

加強外事管理並出台《中國地質科學院外事工作管理辦法》

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院外事工作的管理,提高國際合作成效,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國土資源部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等部門頒布的有關外事工作管理規定的精神,並結合我院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台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外事工作管理辦法》並編制完成《外事文件匯編》。該管理辦法的出台完善了我院外事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設,對規范和加強院外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學術報告會」在我院成功召開

由科學技術部接待的台灣「2008兩岸自然災害防治訪問團」一行6人於2008年9月23日來我院訪問,訪問團由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教授陳正宏先生為團長。董樹文副院長會見訪問團,李廷棟、肖序常、陳毓川、許志琴院士,劉敦一、高銳研究員,地質研究所侯增謙所長、地質力學研究所趙越副所長等參加了會見。

董樹文副院長主持了兩岸地球科學家共同參加的「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學術報告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許志琴院士作了「5·12汶川地震斷裂科學鑽探」、地質力學研究所張岳橋研究員作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與發震背景分析」、彭華研究員作了「地震前後的地應力波動現象」報告,台灣學者陳文山博士作了「台灣造山帶前緣褶皺逆沖斷層帶的斷層特性研究」、陳於高教授作了「從大地震的研究經驗中找到新希望:以台灣集集大地震為例」學術報告。

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座談會

我院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機構任職情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機構任職一覽表(以漢語拼音為序)

⑷ 所有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省的和地質勘查、建築和岩土測繪有關的單位和公司(集團)。謝謝!

目前我國地質勘查隊伍分布在以下部門: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原武漢和北京地院)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中國地學3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布一覽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甘肅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湖北

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 黑龍江

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陝西省科技廳 陝西

大氣邊界層物理與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大氣科學及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北京

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地震局 北京

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湖北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四川省科技廳四川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甘肅

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上海

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上海

湖泊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江蘇

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貴州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北京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陝西

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陝西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福建

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貴州

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北京

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江蘇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江蘇

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國家海洋局 浙江

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上海

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江蘇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四川省科技廳 四川

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北京

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廣東

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氣象局 北京

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僅供同行參考!!!

⑸ 區域水文與地熱地質

一、區域水文地質

馬攸木地區受喜馬拉雅與岡底斯地質構造運動的控制,形成了地形南北兩側高、中部低的地貌形態,屬高原中、高山區,平均海拔4900m,礦區呈高原低山丘陵區地貌特徵。水系有內陸湖泊型和外流型兩類。內陸水系以瑪旁雍錯和公珠錯為代表,外流水系則以傑瑪央宗和馬攸木藏布為表徵。傑馬央宗發源於北喜馬拉雅山脈西段的傑瑪央宗冰川;而馬攸木藏布源於金美錯流經阿果錯湖,馬攸木藏布與傑瑪央宗匯合後形成當卻藏布(馬泉河)。該地區的地下水與地表水流向基本一致。

(一)地形地貌與氣象水文

在馬攸木外圍地區地形切割相對較深,一般高差在1000m左右,地貌上以高原低山剝蝕為主,河谷低窪處的平均寬度在5~15km不等,形成較為開闊的山間平原區,溝谷以沉積為主。而在馬攸木礦區一帶一般高差在500m左右,最高峰松托嘎海拔5647m,礦區最低點海拔4850m。在傑瑪央宗和馬攸木藏布的支流前緣,通常形成規模不大的洪積扇及洪積裙台地。

該地區屬高原乾旱、半乾旱丘陵氣候區。據獅泉河氣象台2001年氣象資料,年平均氣溫在2~3℃;年最高氣溫在7~8月份,極端最高氣溫為26.9℃;年極端最低氣溫為-27.2℃,一般在12月至次年的1~2月份;全年降水量為52.9mm,降雨集中在6~9月份,降雪集中在11月至次年的3月份;最大降雪厚度達30~50cm。馬攸木地區蒸發量極大,年蒸發量為2326.6mm。年氣壓最高為616.2hPa,最低為592.1hPa,平均氣壓為604.6hPa。

(二)區域地下水類型及特徵

馬攸木地區不同含水岩組富水性差異較大,以沿河谷低窪地帶的沖積、沖洪積、冰磧、冰水堆積富水性較強。而不同岩性段的變質岩即震旦-寒武系的泥質岩系的富水性極弱,為相對隔水層。奧陶系以碳酸鹽岩類為主,雖然由於氣候因素影響,岩溶發育程度不高,但因所處構造位置的關系,脆性岩層構造裂隙相對發育,加之溶蝕作用的存在,使奧陶系碳酸鹽岩類地層在區域基岩中為富水性相對最強的地層。三疊系變質地層及侵入岩體雖然岩性差異較大,但岩石總體多為脆性,在構造裂隙存在的條件下,加之近地表風化裂隙發育,為地表徑流的入滲提供了有利條件,導致此類基岩地層富水性介於碳酸鹽岩類地層和泥質變質岩之間。

1.基岩裂隙地下水

基岩裂隙地下水在區內分布廣泛,從地下水的循環條件可分為深循環地下水和淺層地下水。不同埋藏深度的地下水體在物理性質及所含的水化學成分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而且其間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1)淺層基岩裂隙地下水

淺層基岩裂隙地下水分布於區內的基岩出露區淺部,地表以下埋藏深度在100m以淺部位,儲存空間以表層風化裂隙及小型構造裂隙為主,包括小型斷裂構造延伸部位和褶皺構造軸部。風化裂隙水呈面狀分布,埋藏深度小於100m;構造裂隙地下水呈帶狀分布。

淺層基岩裂隙地下水以接受大氣補給及冰雪融水為主,其排泄方式有:向深部地下水排泄,向低窪地帶第四系孔隙水排泄,以地下水天然露頭下降泉的形式排泄等。

淺層基岩裂隙地下水多為潛水,不具承壓性,其動態變化大,水位變幅也很大,受季節變化影響明顯。

由於循環深度不大,表明此類地下水由補給流體進入地下循環的時間也是相對有限的,因而在水體的水化學特徵方面也基本保持著補給流體的一些特點,總體特徵是礦化度相對較低,水溫接近當地的年平均氣溫。

(2)深層基岩裂隙地下水

馬攸木及其外圍地區發育多條深大斷裂及其次級斷裂,其切割深度深達2km,其間儲存有豐富的地下水,該地下水含水層呈帶狀展布,主要受控於深大斷裂及其次級斷裂的空間分布與規模。區內深大斷裂多為壓性,而其次級斷裂多為張性,地下水的活動尤以次級張性斷裂帶為甚。

深層基岩裂隙地下水,以淺層基岩裂隙地下水為補給源;運移方向以垂向運動為主,並以上升泉的形式排泄,並且多具熱異常。

深層基岩裂隙地下水動態穩定,受季節變化影響小。

由於深層基岩裂隙地下水參與深部循環並且接觸深部岩漿囊的熱傳導部位,在高溫背景條件下,水-岩化學交換作用強烈,其排泄地帶有大量由熱流體攜帶的深部物質的沉積層(泉華)。

根據深層基岩裂隙地下水儲存運移的時間和空間分布規律,其埋藏深度大,水體進入地下循環的時間過程長,加之有相對高溫的背景條件,水體與補給流體之間在物理性質及水化學特徵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在水-岩的物質交換過程中,地下水體中的物質組分含量無論是基本離子還是常規微量元素都大幅度增加,礦化度極高,並在水體的排泄地形成大規模的沉積物。

2.孔隙地下水

儲存於第四系沉積物中的孔隙地下水,分布於研究區內的相對低窪地帶及大型溝谷內,孔隙介質包括湖積物、沖積物與沖洪積物。

孔隙地下水除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外,還接受淺層基岩裂隙地下水的補給,其排泄方式包括地下蒸發和向地表水體排泄,含水層厚度不均勻,一般在數十米至百餘米之間,其水力坡度較淺層基岩裂隙地下水小。

由於補給來源和含水層的結構特徵,決定了孔隙地下水動態相對穩定,一般季節性水位變幅不大。

孔隙地下水的物理性質與水化學特徵一般與補給流體即大氣降水十分接近,多為低礦化的淡水。

二、地熱地質

青藏高原是中生代以來印度洋擴張、岡瓦納大陸分解北移、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多次碰撞拼接的產物。由於強烈的構造活動使地殼出現了軟弱帶,深部岩漿升流至地殼近地表定位,地下水也有了通道與已定位而尚未冷卻的岩漿接觸而加溫,形成青藏高原豐富而廣泛的地熱活動(圖1-4)。

在馬攸木地區,有不同溫度的地下水出露,泉水呈東西向展布,在泉水中有冷泉、溫泉、熱泉和沸泉,以瑪旁雍錯以東扎曲藏布沸泉、香古瑪弄沸泉以及玉龍弄巴溫泉為代表,其水溫高於80℃。

1.地熱活動的演化發展

青藏高原在挽近期的「超碰撞」階段,南北向構造應力的側向擠壓使地殼急劇縮短增厚。高原周圍的構造單元(揚子地塊、塔里木地塊等)的下地殼可塑物質在巨大的構造應力作用下向上流動、充填、混合以滿足高原地殼急劇抬升所需要的物質補償。與地殼增厚上隆同步進行的下地殼和上地幔下彎,擾動了原先存於岩石圈和軟流圈界面上的熱平衡,誘發了軟流圈的局部對流,並通過底熔銷蝕和軟流圈物質上涌而使岩石圈變薄,這種被動誘發的「相轉換層」發生物質的分異作用,使密度輕的熔漿上侵於地殼淺部,形成現代淺層定位的岩漿囊和不同深度的局部熔融體。「亞東—格爾木岩石圈地學斷面」項目的大地熱流研究成果表明:該范圍內各地體由於各自的殼幔熱結構不同而形成了熱流的分布及深部熱狀態的南北不均一性,同時也證實了在高原巨厚地殼的淺部,有現代岩漿的淺層侵位活動。

班公錯-東巧-怒江構造帶北部大地熱流值低(40~47mW/m2),而南部的熱流值高達60~364mW/m2,且變幅較大,表現出了南北的不均一性。北部的羌塘高原具有厚殼、幔深的冷地體特徵;而南部的岡底斯地體和喜馬拉雅地體存在「相轉換層」,具有明顯的熱殼性質。深達地幔的斷裂構造為深部熱源的上升提供了通道,並在兩側形成了現代岩漿的淺成侵入體,並沿以張性為主的活動構造作超淺位上侵。這與現代地熱活動在地表的熱顯示是相吻合的。

印支期西藏岩漿活動主要發生在班公錯-東巧-怒江構造帶以南的地區,形成了班公錯-東巧-怒江縫合帶,北部隆起了喀喇昆侖-唐古拉山脈。燕山期形成了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北部隆起了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喜馬拉雅期形成了西瓦利克縫合帶,北部隆起了喜馬拉雅山脈,此期內雅魯藏布縫合帶及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的繼承性活動也十分強烈。後兩期構造活動的結果導致岩漿岩集中分布於岡底斯-念青唐古拉構造帶以南。

從岩漿活動的時序規律看,總體表現為北老南新。由構造運動引起的大規模岩漿岩入侵及火山作用在地熱地質研究中意義重大,越新的岩漿岩,成為現代水熱活動熱源的可能性越大。

圖1-4 地下水分布與循環示意圖

2.地熱顯示

(1)地熱顯示類型

在馬攸木地區以及周邊發現的地熱顯示類型幾乎囊括青藏高原所有地熱顯示類型,包括溫泉、熱泉、沸泉、沸噴泉、間歇噴泉、水熱爆炸、冒氣地面、冒氣孔、熱水塘、泉華沉積物等。

(2)地熱顯示分布規律

對馬攸木岩金礦區及外圍現存的地熱活動形成的沉積物中石英礦物進行ESR測年結果表明,自新生代古近紀以來該區就處於連續不斷的強烈活動狀態(表1-2)。

表1-2 ESR測年結果

注:測試單位為成都理工大學應用核技術研究所。

馬攸木地區地熱顯示的空間分布從古地熱活動遺跡以及現代水熱活動的分布情況來看,主要出露於肉切村群南北兩側的奧陶系下拉孜組和上三疊統修康群中,並有南北向構造通過,如M1溝中大面積鐵硅質泉華區、香古瑪弄地熱顯示區、玉龍弄巴地熱顯示區都出露於這些地段。在肉切村群中也有沿裂隙充填的地熱流體沉積物。

三、水文地球化學

1.水化學

地熱流體的地球化學特徵包括熱流體的水化學特徵、微量元素組分的含量、水體中氫氧同位素的特徵等眾多要素,這些特徵不僅能反映熱水在形成發展過程中的背景條件,同時也是熱流體流經地帶的地球化學背景的寫照。通過對背景條件的研究,同樣可以獲得礦產資源的找礦信息。

研究區內地熱流體水化學類型與當地的淺層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差異較大,對比情況見表1-3。

從地熱流體的水化學特徵看,水化學類型具有多樣性,而且普遍礦化度較高,陽離子特徵以Na+為主,主要陰離子中HCO3含量明顯較補給流體大氣降水低,SO2-4及Cl的含量則遠高於補給流體———大氣降水,體現了源於循環過程中水-岩交換作用的效果。

水-岩作用是地下水在循環過程中流體介質與圍岩之間依據特定的背景條件而發生的物質交換作用。由於水-岩作用的存在,地熱流體將大量的深部物質攜帶至地表,並形成固體沉積物———泉華,在研究區內幾乎所有地熱顯示區都有大量泉華沉積物存在,而且泉華物質組分類型多樣,包括硅華、鈣華、鐵質泉華、硫化物泉華,往往在一個地熱顯示區就存在多種泉華類型的組合,通常硅華和鐵質泉華發生在地熱活動的早期,反映的是高溫地熱背景,而後期則形成大量的鈣華,反映熱儲基礎溫度開始下降。一些地熱顯示區的泉華沉積物規模巨大,在瑪旁雍錯南部的曲普地熱顯示區泉華出露面積近20000m2,厚度在10m左右,外圍的搭格架地熱顯示區泉華出露面積近60000m2,厚度在10~20m之間。

表1-3 地熱流體及地表水水化學對比

測試單位:西藏地勘局地熱地質大隊。

通過考查流體介質在循環過程中物質組分的增減可以判明其流經空間的背景條件,通過對背景條件的判定可尋找適合金屬礦產的成礦富集的背景。

2.地熱流體中的氣體組分特徵

地熱流體中的氣體組分含量百分比反映了熱流體的背景條件及流體的來源,研究區內地熱流體中氣體組分分析結果見表1-4。

表1-4 地熱流體中氣體組分分析結果

分析單位: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地下流體實驗室。

從地熱流體中氣體組分的含量特徵來看,流體大都源自深部的高溫環境,並有地殼深部(包括上地幔)的岩漿熱液氣體組分的痕跡,O2和N2含量普遍較低,除香古瑪弄一地可能由於采樣原因有空氣混入外,其他各點均反映了深部、鹼性、高溫、還原環境。若香古瑪弄采樣無異常,則反映該點與其他樣點不同的是酸性環境。

3.氫氧穩定同位素

根據西藏全區83個地熱顯示點水樣氫氧同位素δ18O與δD的測試值,繪制了水樣的δD-δ18O散點圖(圖1-5)。圖中西藏大氣降水線方程是根據1991年前取得的10個大氣降水水樣分析資料擬合形成的,其斜率與截距都較好地反映了高原地區的特點,而且本次採取的馬攸木地區的大氣降水樣分析結果正好與該大氣降水線方程吻合。

圖1-5 西藏地熱流體δD-δ18O散點圖

區域地熱流體的氫氧同位素組成如表1-5所示。由表1-5測試值及統計值可見,研究區地熱流體的氫同位素組成δD為-132.0‰~-77.6‰,平均值為-112.338‰,標准差為18.096‰;氧同位素組成δ18O為-16.8‰~-5.0‰,平均值為-13.71‰,標准差為3.804‰。湖水的氫氧同位素組成最高,δD為-77.6‰,δ18O為-5.0‰,明顯偏離大氣降水線,可能暗示湖水除大氣降水來源外,還可能有深部來源;次為河水的氫氧同位素,δD為-98.9‰,δ18O為-12.0‰。熱泉水的氫氧同位素組成最低,δD為-126.5‰~-132.0‰,δ18O為-15.8‰~-16.8‰;大氣降水(雨水)的氫氧同位素組成居中。

表1-5 區域地熱流體氫氧同位素組成

測試單位: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專業實驗測試中心。

馬攸木外圍地熱流體的樣品分析結果(表1-5)與全區地熱流體氫氧同位素的特徵基本類似(圖1-6),地熱流體的同位素特徵值都分布於大氣降水線的右下方,由於地殼中含氫礦物極少,水-岩作用過程中氫的同位素交換十分微弱,這表明地熱流體在由大氣降水滲入地下循環的過程中水-岩作用的結果使流體中的18O千分偏差值趨於增加,這一現象被稱為「氧漂移」。

圖1-6研究區內水點δD-δ18O散點圖(數字為表1-5中樣品序號)

為了定量地表徵水-岩作用過程中氧漂移的程度,定義地熱流體中氧穩定同位素千分偏差值δ18O與補給流體的千分偏差值之差叫做氧18漂移值,用I表示:

I=δ18O地熱流體-δ18O大氣降水

通常情況下地熱流體與圍岩發生交換作用時δD值改變很小,基本保持大氣降水的特徵,則上式可改寫為:

I=δ18O地熱流體-(δD地熱流體-B)/A

式中:A和B分別代表適合地熱流體所在地的大氣降水線方程的斜率和載距。

根據覃昌龍等(1991)的研究,西藏高原的大氣降水線方程為:

δD=7.66δ18O+7.91

根據地熱流體氧漂移值計算公式,所得研究區內的地熱流體漂移值見表1-6。

表1-6 研究區內地熱流體氧漂移值

水-岩作用過程中氧漂移的發生受多種因素控制,主要因素為溫度和圍岩岩性。通常情況下,較高的熱儲溫度能促使岩石中的18O進入水體中,SiO2含量高的圍岩18O相對豐富。根據Fentes的研究:

Si18O+H216O→Si16O+H218O(高溫200℃)

可見在馬攸木地區及其外圍地熱流體氧漂移值平均達2.51‰,普遍高於地熱資源區劃調查中(覃昌龍,1991)全區的地熱流體氧漂移平均值1.61‰,而且全區最高漂移值4.03‰在公珠錯西的溫泉。

⑹ 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可燃冰在自然界廣泛分布在大陸永久凍土、島嶼的斜坡地帶、活動和被動大版陸邊緣的隆起處、極權地大陸架以及海洋和一些內陸湖的深水環境。

世界上海底天然氣水合物已發現的主要分布區是大西洋海域的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南美東部陸緣、非洲西部陸緣和美國東海岸外的布萊克海台等,西太平洋海域的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島海溝、沖繩海槽、日本海、四國海槽、中國南海海槽;

在蘇拉威西海和紐西蘭北部海域等,東太平洋海域的中美洲海槽、加利福尼亞濱外和秘魯海槽等,印度洋的阿曼海灣,南極的羅斯海和威德爾海,北極的巴倫支海和波弗特海,以及大陸內的黑海與裏海等。

(6)湖兆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怎麼樣擴展閱讀:

可燃冰的組成結構:

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白色固體物質,有極強的燃燒力,主要由水分子和烴類氣體分子(主要是甲烷)組成,它是在一定條件(合適的溫度、壓力、氣體飽和度、水的鹽度、PH值等)下由水和天然氣在中高壓和低溫條件下混合時組成的類冰的。

非化學計量的、籠形結晶化合物(水分子中氧原子的電負性較大,在高壓下能吸引與之相近的水分子中的氫原子形成氫鍵,構成籠狀結構)。一旦溫度升高或壓強降低,甲烷氣則會逸出,固體水合物便趨於崩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可燃冰

⑺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主要圍繞地球科學的發展,結合我國地球科學研究、資源環境調查、評價的需要,開展實驗測試新技術新方法研究與推廣應用,開展地質實驗測試標准化研究,開展生態環境地球化學調查與評價技術研究,推動地質行業實驗測試技術的不斷進步,為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提供技術支撐,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

截至到2008年底,共有在職職工9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85人,包括正高級職稱11人、副高級職稱23人,中級職稱41人,有博士學位研究人員12人,碩士學歷研究人員25人,本科32人。現有3個職能處室、4個專業研究室、2個其他業務機構,有1個院級重點實驗室、1個公開出版學術期刊《岩礦測試》、3個專業委員會掛靠在中心。2008年度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獲准國家一級標准物質2項(其中1項合作),參加起草2個標准方法,公開發表科技論文共計44篇,其中SCI檢索刊物論文8篇。

副主任吳淑琪研究員

副主任、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宋其敏高級政工師

副主任羅立強研究員

主任、黨委書記尹明研究員

2008年中心實現貨幣工作總量4132萬元,固定資產達到3931萬元。2008年,中心共承擔(參加)各類科研、地調項目73項,項目經費總計1779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課題)24項,經費509萬元;地質調查項目12項,經費982萬元;省部級項目7項,經費29萬元;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5項,經費245萬元;其他項目5項,經費14萬元。

中心集科學研究與對外測試服務於一體,主要開展實驗測試新技術、新方法研發(包括實驗測試儀器設備的研發與升級改造);生態環境地球化學研究;地質實驗測試標准化研究;地礦部門權威的分析測試、應用推廣與培訓。

中心是國家科技部所屬的13個國家級行業分析測試中心之一,是中國地質調查局命名的地質實驗測試基地,通過了國家技術監督局計量認證、國家實驗室認可,並獲得國土資源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資質。

2008年度重要研究成果

科學儀器支撐裝置

科學儀器支撐裝置和系統的研製與開發:屬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重大項目《科學儀器研製與開發》第六課題,主要研究人員包括:江林、鄧賽文、詹秀春、尹明、劉明鍾、關亞風、王建清、王安邦、牛剛、成紅龍等。課題研製了9類裝置12種產品,取得專利15項(發明3項、實用新型10項、發明申請2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這些裝置突出了在技術上的先進性、實用性,並且有較廣泛的用戶需求和較好的市場前景,通過這些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可以提高目前我國此類裝置的技術含量,縮短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改善分析樣品前處理工作的條件,大大提高目前我國分析科學儀器的應用水平和效率,這些裝置分別是:①功率連續可調微波消解裝置採用微波功率連續可調技術,具有防爆膜及多重安全保護機構。結合計算機控制技術實現樣品消解過程中的智能、連續、低耗、低污染。輸出功率:200~1200W 連續可調;最高溫度:230°C;最大壓力:5MPa。②通用型自動進樣裝置分為三維方式(帶通用模塊)和極坐標方式兩類,通過計算機編程式控制制和精密機械結合對樣品的進樣進行准確、定量、自動採集和控制。③X熒光光譜分析熔樣機採用電熱和高頻感應加熱技術,設計結構框架、搖動機構和計算機參數條件控製程序。最大升溫:1250℃。④固相微萃取器配合GC使用,有3種以上的不同類型的萃取頭(PDMS、PA、碳塗層);使用壽命在50次以上。⑤1700℃陶瓷纖維馬弗爐比普通裝置節電60%以上,升溫速度快約1倍。其關鍵技術是設計及承受1700℃的陶瓷纖維板爐芯設計。⑥變頻致冷水循環器採用變頻原理,製冷功率/系統發熱功率低於定速式同類設備的1.5~2.0,可連續工作,溫度波動半徑約1℃。⑦微型固態吸附棒萃取器和熱解吸裝置微型攪拌棒耐溫250℃以上;對農殘有可逆吸附特性;對常用的有機氯(六六六類)、氮、磷和菊酯類農葯富集倍數不小於104;使用壽命30次以上。⑧室內裝修主要有害氣體檢測試劑盒大氣甲醛最低檢測濃度0.05mg/m3、氨最低檢測濃度0.1mg/m3;自動氣體采樣裝置可無動力精確取樣10mL、20mL或50mL。⑨全自動磨樣機磨樣速度≤30s/深度0.5mm;磨樣深度達2mm/次;磨樣平面度0.01mm;樣品夾持力:磨樣時樣品上面施加力應大於30kg;樣品溫度可達800℃。該項成果獲得2008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科學儀器支撐裝置

課題組成員在研發的設備前

地質調查多形態元素測試技術方法研究:屬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包括:李冰、詹秀春、江林、王曉紅、饒竹、汪雙清、孫青、王燁、周康民、周劍雄、杜谷、徐金沙、方金東、李剛。項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建立了HPLC-ICP-MS測定天然水、土壤樣品中碘形態分析方法;建立了鹼消解HPLC-ICP-MS測定生物樣品中的甲基汞與乙基汞形態分析方法。

(2)完成了鋯石、硅酸鹽礦物和玻璃等進行了多元素微區原位的LA-ICP-MS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獲得較佳的結果;建立了基體歸一校正法;開展了鋯石中U/Pb同位素定年方法的研究,初步建立了鋯石U/Pb的LA-ICP-MS方法。

(3)採用了經改進的封閉熔礦溶解裝置進行鉑鈀樣品的分解,提高了樣品分解效率,減少了試劑用量及環境污染;制定了模擬野外駐地現場鉑鈀快速分析方法。

(4)利用優化處理後的帶消解、蒸餾和萃取的四種功能模塊,建立了總磷、揮發酚、氰化物及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在線分析方法,達到了對不同的樣品進行快速、簡便的分析目的。

(5)研製出地下水除氟濾料產品,其吸氟率達到1.1g/kg。解決了濾料吸氟飽和再生難題。研製出多功能除氟配套裝置,制定了簡單、合理的除氟工藝流程;進行了小、試及現場應用試驗,除氟效果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標准。

(6)根據我國地質實驗室從事地質物料痕量元素分析工作的特點,提出了檢出限的確定方式和計算模式。確定了允許誤差的確定模式,提出了測試方法檢出限與地球化學圖色階劃分的關系。

(7)完成了超細加工技術與設備以及地質樣品粒度檢測技術與設備的調研。採用超細地質樣品的XRF分析結果表明,精度好於200目原樣壓樣法,與熔融法相當。超細樣品用於高靈敏度的ICP-MS/AES樣品量可降至2mg,減少了試劑消耗和樣品處理時間。

(8)建立了電子探針測定U、Th、Pb和稀土的分析方法。建立了電子探針測定獨居石年齡的分析方法和編程工作。制備與測試了二個磷酸鹽稀土標樣。完成了獨居石電子探針應用實例。

典型礦物激光剝蝕坑的SEM照片

A—橄欖石;B—鋯石;C—石榴子石

自動在線水分析處理裝置:總磷預處理功能模塊

(9)初步建立了三個地區不同類型的油氣地質樣品微量元素分析的電子探針分析測試方法。初步建立了針對不同類型油氣地質樣品的能譜分析方法。

(10)將固相萃取、圓盤萃取、加速溶劑和微波萃取等先進的樣品預處理技術用於不同的環境樣品分析,提高了分析效率和准確性。提出了電子轟擊和負化學電離源聯合測定多氯聯苯的新方法,使檢測的靈敏度和准確性明顯提高。首次採用國產502樹脂制備可重復使用的固相萃取小柱,在滿足分析要求的前提下性價比較目前的商品小柱明顯提高。

(11)建立了採用加速溶劑萃取技術測定烴源岩可溶有機質萃取和氯仿瀝青質含量的方法,並形成了烴源岩樣品可溶有機質萃取的ASE操作規范。建立了石油族組分分離制備(中壓液相色譜)方法,並提出了中壓液相色譜技術分離制備石油族組分的操作規范。

(12)完成了8個配套方法,建立了湖泊水體生態環境調查樣品中30項化學組分的分析方法。

(13)建立了一套合理的農業地質植物樣品的制備方法;建立了適合於植物樣品中痕量和超痕量元素的分析方法系列。

(14)研製了一個尿素有機碳同位素實驗室工作標准,建立了EA-IRMS測量碳同位素測量方法和GBⅡ-IRMS測量水中氧同位素和氫同位素分析方法。

甲基汞和乙基汞混合標准HPLC-ICPMS色譜圖

地質調查實驗測試標准方法研究與標准物質研製:屬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羅代洪、鄭存江、董高翔、宋業文、顧鐵新、程志中、馮靜、姜瑩、夏寧、甘露、孫德忠、屈文俊等。項目研製完成了13個金地球化學標准物質、5個高含量銅鉬及銀釩多金屬系列標准物質、9個鐵礦石標准物質、4個鉻鐵礦石標准物質、7個重晶石標准物質、12個稀有稀土精礦成分分析標准物質、1個地下水標准物質;還完成了4個硫化物多金屬礦石標准物質、5個油頁岩標准物質、3個珠江三角洲沉積物地球化學標准物質的樣品採集和樣品制備工作。該項目研製的標准物質定值元素多、覆蓋元素廣,每個元素所採用的定值方法均系該元素最適用的方法,主要為依據基準物質的濕法分析(滴定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原子吸收光譜、等離子質譜法、分光光度法)或絕對法(重量法),絕大多數均採用了兩種以上不同原理的方法,從而保證了定值的溯源性,標准研製過程溯源鏈完整。所研製的標准物質均采自我國具有典型意義的多金屬礦床,覆蓋了不同礦源、補充擴展了我國重要的多金屬礦石標准物質系列和地下水、金、油頁岩、三角洲沉積物等標准物質。開展了生態環境地球化學調查評價中生物樣品分析標准方法研究。

項目開發了地質實驗測試標准研究技術合作與管理平台,制訂了標准物質技術合作平台元數據標准和數據規范,設計了資料庫,完成了數據處理和平台系統的功能模塊開發的軟體設計、編程、調試、應用等工作,並採集了標准物質原始數據。採用開發的標准研究技術合作與管理平台,實現了項目管理工作的創新。

標准物質

標准物質信息管理平台

⑻ 中國地質科學院生態地球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生態地球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依託單位為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以生態地球化學為主要研究方向。2009年該實驗室共承擔了19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和4項地質調查的科研項目。

發表國際SCI文章19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論文14篇,非第一作者論文15篇。發表國內核心期刊論文59篇。

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林群生(左一)與開放實驗室進行學術交流2009年度重要科技發現及亮點

羅立強研究員在美國丹佛舉行的2009丹佛X射線會議Denver X-ray Conference(第58屆X射線分析應用大會)會議上作了題為「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xic Elements in Soil and Minerals based on X-ray Analytical Techniques」的特邀口頭報告。研究項目「湖泊中長鏈烯酮不飽和度溫標研」被評為中國地質科學院2009年度十大科技進展(排名第四)。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硅質海綿骨針礦化機制及仿生研究」利用德方先進的儀器設備和技術完成了有關海綿骨針樣品的部分實驗工作,證實了有機質確實存在於生物硅層中,發現海綿骨針在特定的光照射下可以產生藍色熒光,這些發現對海綿骨針的生長機制與仿生應用都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東北重工業城市地球化學環境生態安全監測與修復治理的技術研究」利用含磷物質對被多種金屬污染的土壤進行重金屬的化學固定作用的研究,並通過分析Pb,Cu和Zn的存在形態來檢驗其固定效果。用水提取、植物吸附和模擬的人胃酸性環境中簡單的生物可進入性提取實驗來評價固定效果,用X-射線衍射、電子掃描電鏡和化學形態分析程序闡明重金屬固定化的可能機理。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學者曹心德博士(左一)與開放實驗室合作

赴沈陽地區開展污染土壤修復實驗

日本產業技術研究院、美國紐約州衛生廳學者來我中心研討

吳淑琪等3位研究員參加了在南非舉行的的「地質分析2009國際會議」。羅立強研究員赴美國丹佛參加了第58屆X射線分析應用大會。劉崴助理研究員前往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進行為期1個月的土壤修復實驗。曹心德博士赴沈陽土壤修復野外現場開展實驗。邀請日本產業綜合技術研究院學者山下信義、谷保佐知,美國紐約州衛生廳KannanK博士來我中心作講學及研討。奈及利亞地質代表團來訪。共派出2人進行合作研究,同時請進德國有關專家開展學術交流,1名德國博士生在中心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學習培訓。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