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地質說明書怎麼寫
Ⅰ 什麼是 地質說明書
所謂的地質說明書,是一份地質報告,會有與其配套的地質圖件。
比如:
XXX地5萬水文版地質圖,會配有與其相對應的權地質說明書。
XXX地20萬地質礦產圖、20萬地質圖、20萬水文地質圖,三份地質圖件會配有一份地質說明書,裡面分成三部分,對每個圖件有一個說明。
地質說明書的內容應包括地圖范圍內的基礎地質條件及此次研究的成果;如:地層、岩漿岩、構造以及此次工作的重點問題分析。
Ⅱ 水文地質補充勘探
(一)水文地質觀測網
水文地質觀測孔的布置原則是:①盡量減小鑽孔的深度,即充分利用井下巷道,盡量將鑽孔布置在井下,以減少費用。②一孔多用,即既是水文地質觀測孔又是地應力探查孔,既作放水孔又作井下供水孔,既觀測水位又探查和觀測水溫。③鑽孔易於施工和觀測。④經久耐用,不被采礦破壞。⑤分層觀測,重點控制,即要觀測太原組灰岩上段、太原組灰岩下段、寒武系灰岩和奧陶系灰岩各含水層,重點控制太原組灰岩和奧陶系灰岩含水層。⑥以礦內為重點,內外結合,即觀測孔重點布置於井田內部,兼顧礦外,了解井田邊界斷層的導水性。
白坪礦設計長觀孔的孔深及坐標見表2-3。
表2-3 白坪礦設計長觀孔一覽表
(二)水文地質試驗
水文地質試驗的目的如下:
1)探查太原組上段石灰岩和奧陶系灰岩含水層的富水性、導升高度、補給來源、徑流方式、導水陷落柱。
2)探查水文地質邊界條件——斷層的導水性。
3)通過電算求取各區滲透系數、儲水系數、導水系數、給水度等水文地質參數,計算礦井涌水量,為今後的疏干降壓提供依據。
4)探查奧陶系灰岩水對太原組上段灰岩的越流補給地區和補給強度。
5)進行水文地質分區,為以後的分區治理提供依據。
水文地質試驗將分為:①奧陶系灰岩放水試驗;②太原組灰岩放水試驗;③頂板砂岩放水試驗。試驗將採用非穩定流方法進行簡易放水試驗、脈沖試驗、大型聯合放水試驗。
在礦井地下水觀測系統形成以後,進行簡易放水試驗。如果簡易放水試驗時,水壓變化很小,則認為不能完全暴露水文地質條件,簡易放水試驗效果欠佳。在礦井排水能力允許的條件下,可進行大型聯合放水試驗,該放水試驗可以形成足夠大的降深,充分暴露區域水文地質條件。
脈沖干擾試驗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個孔中對地下水進行激發,使之產生一定頻率的壓力波向四周擴散。對於含水層不同的含水性和不同的水文地質條件(如阻水斷層或導水斷層等),波的傳播會有不同的反應(如波形、波速、波幅滯後時間等)。提取觀測孔接受儀(檢波器)的信息,經過濾波處理後,即可進行水文地質參數計算和水文地質條件識別。波的激發可採用一定頻率的間歇性壓水、壓氣、取水或爆破方法來實現。總之,短期、工程量小的周期性脈沖干擾試驗可以代替工期長、規模大、費用高的放水試驗。該方法的優點是:快捷、准確、工程量小、時間短、費用低,可彌補因鑽孔出水量小而不能反映水文地質條件的弊端。缺點是:只產生微小的水位波動,不能反映水位降低以後的水文地質條件變化,對不同含水層的水力聯系幾乎沒有反映。
(三)水文地球化學試驗
地下水的化學特徵是圍岩礦物和水流之間內在關系所形成的結果,地下水的化學特徵決定於地下水運動時接觸的圍岩成分,循環的水文地質條件和氧化還原環境等,是其接觸的圍岩成分、循環的水文地質條件和氧化還原環境的反映。因此,水文地球化學方法是研究含水層的水文地質條件的重要手段。
白坪井田特殊的地質構造條件造就了其特殊的地球化學環境,通過對井田內各含水層和大氣降水的水質、微量元素、環境同位素及水溫的系統分析和研究,劃分其水質類型,確定地球化學環境,判別水源,了解和提供不同含水層和水源之間的連通情況和補給關系,確定其成因,居留年齡、補給高程;在井下放水試驗過程中,配合進行多元示蹤試驗,探查含水層間的水力聯系及連通通道,為礦井防治水提供可靠依據。
Ⅲ 地質圖說明書的編寫
地質圖說明書的編寫一般應在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編寫成稿的基礎專上將其精簡而成。屬在某種意義上講,地質圖說明書是地質調查報告的一份詳細摘要。地質圖說明書要簡明扼要地介紹該圖幅主要地質構造特徵,編寫的內容應著力於對圖面表示的內容以及說明和解釋,以便於應用資料者閱讀圖件時,對其圖面表示內容的確切含義有所了解,並通過閱讀地質圖和相關說明書,能很快熟悉掌握區域地質情況。從這種意義上講,一幅地質圖的說明書就應該是一份讀圖指導,並具有「字典」的功能。因此,要求說明書編寫的內容必須言簡意賅、突出重點、論據充分、文字通順、通俗易懂、文圖表相吻合,字數一般不超過3萬字。
編寫內容應包括圖幅交通地理位置、簡要自然經濟地理狀況、區內的地層、岩石構造以及礦產等內容。
說明書的編寫無需組織較多人力,最好在集中大家意見後,由總工或技術負責一人執筆編寫。說明書編寫提綱與上述報告編寫提綱基本相同。
Ⅳ 地質調查報告怎麼寫
第一章 前言
1、項目來源
2、任務目標
第二章 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概況
2、國內研究現狀
3、項目組研究基礎
方法研究項目應說明項目組已有成果及其先進性;
儀器設備研製項目應說明現有儀器設備的性能、技術指標;
4、實驗區概況
方法儀器的試驗、示範區項目應說明所選區域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概況及特徵,岩礦石物性等。 第三章 研究內容
1、研究內容
方法研究項目應先說明方法原理再闡述具體內容。
2、關鍵技術與技術創新
3、主要技術指標
方法研究項目應先說明所研究方法與原有方法相比較優越性體現在何處(盡量使用量化指標)及軟體功能;
儀器設備研製和方法儀器的試驗、示範區項目應列明具體的技術指標或技術要求;
4、主要實物工作量
試驗、示範區項目應說明方法儀器種類、測區面積、比例尺、剖面長度、測點數、採集樣品數、測試樣品數等。
第四章 技術路線
1、研究方案
2、試驗方法
3、工作(工藝)流程圖
第五章 預期成果
1、成果內容
擬提交報告、圖件、數據、實物、軟體的名稱及數量。
2、提交時間
第六章 人員組成
1、項目負責人姓名、年齡、技術職稱、所學專業、已取得主要成果(重點是與所承擔項目相關的成果)
項目成員姓名、年齡、技術職稱、所學專業、項目中分工
2、協作單位分工及協作關系
第七章 計劃進度
說明項目的起止時間,階段任務(或子課題)的起止時間。
第八章 經費預算
按《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設計預算編制暫行辦法》的要求編寫。
第九章 保證措施
按地調局質量監督部門的要求填寫。
Ⅳ 請問掘進地質說明書怎麼樣編寫
一、了解復所分管范圍內的地制質構造和煤層賦存范圍。煤的結構和變化規律,並且掌握礦井地質規程的有關規定。
二、經常深入井下收集地質與水文資料。
三、按要求及時進行井下探煤厚工作,繪制各掘進巷道的縱、剖面圖,並進行地質素描。
四、整理收集地質資料,及時填入地質台帳卡,並填繪圖紙,做到原始資料、地質台帳、地質圖紙一致,質量達標准化規定與要求。
五、參與編寫工作面(采、掘)地質說明書。
六、協同有關人員編制水平和全礦整體地質報告工作。
七、在生產過程中,有重大地質構造時,及時向有關領導匯報,共同研究解決。
八、按規程要求,編錄好井上下鑽孔地質資料。
九、完成領導交給的其他任務。
Ⅵ 地面水文地質補充勘探
第17條 地面水文地質鑽孔的設計(技術指標書)和施工主要技術要求:
1)每個鑽孔都要按照勘探設計要求進行單孔設計,包括鑽孔結構,止水要求,終孔直徑,終孔層位,孔斜,岩心採取率,岩心質量系數(岩心>10cm的總長與進尺比),封孔質量,簡易水文觀測及地球物理測井等。
2)鑽孔施工主要技術要求:① 必須採用清水鑽進,遇特殊情況需改用泥漿時,必須取得地質部門的同意,但事後要採取補救措施;② 抽水試驗鑽孔的終孔直徑不小於108mm,深度大於500m的鑽孔,終孔直徑按設計要求確定;③ 需要安裝深井泵的大口徑鑽孔,深井泵下放深度以上孔段的孔斜,不得超過2°或按設計要求掌握;④ 主要含水層,試驗孔段及鬆散層勘探孔的岩心採取率,應不低於75%,破碎帶的岩心採取率,一般不低於50%;⑤ 鑽孔分層(段)隔離止水時,必須通過提水、注水和水文測井等不同方法,檢查止水效果,並作正式記錄,不合格時,必須重新止水;⑥ 穿過可採煤層的鑽孔,如煤層頂板或底板有富含水層時,對頂板導水裂隙帶及其以上5~10m孔段,底板以下整個孔深,以及有可能污染水源的整個孔深都必須使用高標號水泥漿封孔,並須取樣檢查封孔質量是否合格,其他孔段可按有關規程規定封孔;⑦ 觀測孔竣工後,要嚴格抽水洗孔,以確保觀測層(段)不被淤塞。
3)水文地質觀測孔施工的補充規定:① 套管下到預定位置後,採用高標號水泥漿封堵管壁與孔壁之間的空隙直到孔口,不合格者,必須進行處理或採取其他有效止水方法;② 管壁封堵的水泥漿凝固後再鑽進,鑽進深度要超過含水層底板2~3m,然後進行抽水、沖孔,確保含水層不被堵塞;③ 必須做好簡易水文地質觀測,測定含水層的吸水量(或吸水率)、水位、水溫等;④ 必須安裝好孔口裝置,管口應高出地面0.5m,要堅固耐用,觀測方便;⑤ 鑽孔竣工後,施工單位與使用單位共同驗收後移交使用單位,移交後,使用單位須妥善保護,遇有損壞或堵塞,要及時處理。
第18條 抽水試驗,生產礦井水文地質補充勘探的抽水試驗工作,按 《煤炭資源地質勘探抽水試驗規程》的規定執行;此外,補充規定如下。
1)屬於下列情況之一者,可用單孔或小口徑群孔抽水試驗:① 資源勘探階段無抽水資料;② 對含水層的富水性、影響范圍、邊界條件不清;③ 在復雜型和極復雜型礦井進行大口徑(地面直通式)抽(放)水試驗前,選擇孔位時。
2)為查明受採掘破壞影響的含水層同其他含水層或地表水體之間是否有水力聯系,可以結合抽(放)水進行連通試驗。
3)受開采影響鑽孔水位較深時,可只做一次最大降深抽水試驗;但降深過程的觀測,應考慮非穩定流計算的要求,同時應適當加長延續時間。
4)孔群和大口徑孔試驗的延續時間,就要根據水位-涌水量過程曲線穩定趨勢而定,但一般不應少於10天,當受開采疏水干擾,水位無法穩定時,應根據具體情況研究確定。
5)進行水位觀測時,在抽水前,應對試驗孔、觀測孔及井上下有關的水文地質點,進行水位(水壓)、流量觀測;必要時,可另打專門鑽孔測定孔群和大口徑孔組的中心水位。
第19條 注水試驗。 為礦井防滲漏研究岩石滲透性,或因含水層水位很深無法進行抽水試驗時,應進行注水試驗。其要求如下:
1)要根據透水岩層的岩性和孔隙,裂隙發育密度確定試驗孔段,並嚴格做好止水工作。
2)注水前,先測定鑽孔水溫和注入水的溫度。
3)試驗前,必須徹底洗孔。
4)要連續注入穩定水量,以形成穩定的水位。
Ⅶ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和說明書編寫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和說明書是填圖成果系統全面的總結,是國土資源綜合評價、合理開發利用和科學管理和治理和重要依據。為使區域地質調查所取得的豐富資料和所達到的水平與研究程度得到全面反映,必須認真編寫。
1.區域地質調查報告要求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編寫應以現代先進地質理論為指導,以圖幅豐富翔實的實際資料為基礎,實事求是地總結客觀地質規律。報告編寫必須在各種資料高度綜合整理的基礎上進行,要求內容全面、重點突出,既不煩瑣,又要避免簡單化,既要實事求是地反映圖幅地質研究水平,又要敢於從地球科學國際先進領域的高度和深度揭示深層次規律問題。因此,它既是實際工作成果的總結,同時又是基礎地質科學研究成果的體現,具有很高的理論性和很強的實用性。報告編寫要有綜合性、邏輯性和藝術性,應做到內容真實、文字通順、主題突出、層次清晰、圖文並茂、插圖美觀、圖例齊全、各章節觀點統一。
1∶5萬圖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編寫按單幅編寫。
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基本內容,應根據各圖幅的具體任務要求和實際地質素材進行編寫,鼓勵在地質報告中應用新理論、新觀點總結各類地質資料。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地質部分)見附錄。
2.地質圖說明書要求
說明書的編寫一般應在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編寫成稿的基礎上將其精簡而成,在某種意義上講,說明書是調查報告的一份詳細摘要。說明書要簡明扼要地介紹該圖幅主要地質構造特徵,編寫內容應著力於對圖面表示內容的說明和解釋,以便於應用資料者閱讀圖件時對其圖面表示內容的確切含義有所了解,並通過閱讀地質圖和相關說明書,能很快熟悉掌握區域地質情況。從這種意義上講,一幅地質圖的說明書就應該是一份讀圖指導。因此,要求說明書編寫的內容必須言簡意賅,突出重點,表述通俗易懂,文字通順,文圖表並用。編寫內容應包括圖幅交通地理位置、簡要自然經濟地理狀況、區域地質填圖主要進展、地層岩石、構造以及要求進行調查的專項內容等。
Ⅷ 說明書怎麼寫
第一段寫為什麼寫說明書(略寫),第二段寫原因(詳寫),第三段寫以後該怎麼做
建議大家通過寫說明書吸取教訓,以後別犯了
Ⅸ 采區采後總結怎麼寫
采區地質資來料主要來源源有:
1、日常生產正常揭露地層的觀測、編錄與綜合探究成果。
2、補充調查與勘探或探測獲得的資料。
3、采區地質說明書、各採掘工作面地質說明書及各回採工作面采後總結。
采區采後總結是對采區地質條件的系統梳理與總結,地質總結主要內容包括:對采區地質構造、煤層、瓦斯地質、水文地質、頂底板等實際情況分析及變化規律的認識;地質條件預測預報效果的分析包括:預測正確的經驗總結和驗證失誤的原因分析;補充勘探或探測手段應用的實際效果分析;瓦斯、水害和頂底板等事故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分析;總結隱蔽致災因素普查與事故防治經驗;采區煤炭儲量利用情況、采區時機煤炭采出率與損失量;采區采後的實際地質平面圖、剖面圖、有關地質實測圖紙和統計資料;存在問題與建議等。
Ⅹ :5萬區域地質圖說明書編寫
說明書的編寫一般應在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編寫成稿的基礎上將其精簡而成,在某種意義上講,說明書是調查報告針對單幅圖的一份詳細摘要。說明書要簡明扼要地介紹該圖幅主要地質構造特徵,一幅地質圖的說明書就應該是一份讀圖指導,編寫內容應著眼於對圖面表示內容的說明和解釋,以便於應用資料者閱讀圖件時了解其圖面表示內容的確切含義,並通過閱讀地質圖和相關說明書,能很快熟悉掌握區域地質情況。因此,要求說明書編寫的內容必須言簡意賅、突出重點,表述通俗易懂、文字通順,文圖表並用。編寫內容應包括圖幅的交通地理位置、簡要描述自然經濟地理狀況、區域地質調查主要進展、地層岩石、構造以及要求進行調查的專項內容等。
說明書的編寫無須組織較多人力,最好在集中項目組意見後,由一人執筆編寫。
圖幅說明書內容要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論據充分、文圖表相吻合,篇幅一般不超過3萬字(不含圖表)。
1:5萬區域地質圖說明書編寫提綱如下。
緒言
第一節 簡要說明上級下達項目任務書文號及其任務要求,工作起止時間。
第二節 簡要說明測區范圍、地質地理位置及其坐標、地形地貌、交通、氣候、覆蓋程度、經濟地理概況等。
第三節 簡要說明測區的地質研究史及其主要成果(附表)。
第四節 簡述測區或圖幅任務完成情況及其工作量(附表)。
第一章 地層
第一節 按時代由老到新,介紹測區地層系統,闡明各岩石地層單位、岩石組合、基本層序特徵及規模和變化規律,簡述沉積作用特徵。
第二節 說明岩石地層單位、年代地層以及其他地層單位或岩石單位的關系(附表),新建地層單位應說明其歷史沿革和建立依據(附表)。
第三節 對火山岩地層除按地層學進行論述外,還應對其火山岩石學、火山噴發旋迴、火山構造和古火山機構進行敘述。火山岩發育地區可單列一章火山岩。
第二章 侵入岩
第一節 概述各類侵入岩的岩石譜系單位、成因類型及其分布規律。
第二節 以侵入岩單元為基礎,敘述各單元侵入體的接觸關系,各單元的礦物成分(附表)、岩石化學成分(附表)、微量元素(附表)、稀土配分(附表)等特徵和同位素年齡測定成果(附表)。論述花崗岩類侵入岩岩石譜系單位特徵(附表)。
第三節 敘述典型岩體的組構特徵和就位機制。
第四節 敘述岩漿時空演化規律。
第三章 變質岩
第一節 概述區內變質岩發育程度和分布規律(變質侵入體可按填圖單位敘述)。
第二節 敘述區內各類變質岩岩石學特徵以及不同岩石類型間的接觸關系和序次關系(附表),探討變質岩原岩特徵。
第三節 敘述變質相帶、變質相系和變質帶特徵,總結變質作用特點,探討變質時代。
第四節 敘述變質作用與構造變形、火山 -沉積建造、深成侵入作用的關系(附表)。
第四章 構造
第一節 概述測區構造基本特徵。
第二節 敘述各種構造(褶皺、斷裂、節理、劈理、線理等)的形態、產狀、性質、規模及展布范圍,論述各種構造之間的序次關系及級別(附表)。
第三節 論述構造旋迴與沉積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成礦作用、控礦作用等的關系,闡明新構造運動特徵及其影響。
第四節 對區內發育的推覆構造、滑脫構造、拉伸構造以及疊加褶皺等,應闡明其特徵並迸行運動學、動力學的初步分析。
第五章 地質發展簡史
按地質發展階段和區域地質事件簡述地質演化的特徵(附表)。
第六章 經濟地質災害地質概況
第一節 簡述區內礦產情況及主要礦產成礦地質條件。城市及重要經濟區對建築材料的「砂、石、土」資源及水文、工程地質條件要有所說明。
第二節 簡述區內對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危害大的一些環境地質問題,如泥石流、滑坡、地震等,以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
第三節 簡述區內有開發遠景的地質旅遊資源,提出開發及保護措施的建議。
第七章 結語
簡述本次工作的主要成績和重要進展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附:參考文獻及圖版。
附圖:1:5萬地質圖。
備註:附表或插表格式可在報告提綱基礎上簡化,突出地質實體及變化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