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礦一般在什麼地質面貌
『壹』 金礦產在什麼地質條件下
我個人理解金都是由火山噴發時的岩漿從下地幔處帶上來的物質,或者是以岩漿侵入式的帶入地殼淺出的。。以下是我復制的。。。。當礦石含有天然金時,金會以粒狀或微觀粒子狀態藏在岩石中,通常會與石英或如黃鐵礦的硫化物礦礦脈同時出現。以上情況稱為脈狀礦床(Lode)、或是岩脈金。天然金亦會以葉片、粒狀或大型金塊的形式出現,它們由岩石中侵蝕出來,最後形成沖積礦床的沙礫,稱為砂礦,或是沖積金。沖積金一定會比脈狀礦床的表面含有較豐富的金,因為在岩石中的金的鄰近礦物氧化後,再經過風化作用、清洗後流入河流與溪流,在那裡透過水作收集及結合再形成金塊。 金礦石金亦有時會以與其他元素,特別是碲形成化合物的形式出現。例子有針狀蹄金礦(calaverite)、針碲金銀礦(sylvanite)、葉碲礦(nagyagite)、碲金銀礦(petzite)及白碲金銀礦(krennerite)[24]。金亦有極少機會與水銀以汞齊形成出現,另外亦會以一個低濃度在海水出現。
『貳』 金礦成礦的地質背景條件
北祁連山地區的大地構造位置、區域地質構造環境的特徵與其演化、成礦物質的來源與控礦因素等條件是否具備,則是金礦成礦過程能否得以完成的基礎。因而認真分析這些重要基礎問題,查明成礦背景條件乃是十分必要的。
1.成礦區域的大地構造位置
北祁連山金成礦區域涉及的主體范圍為通常所說的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是早古生代優地槽或裂谷-島弧體制階段演化的結果。由於它佔有華北古陸南緣的特定時空位置,古地殼的不穩定性和構造的活動性,決定了北祁連山地區成為早古生代的造山帶,並經後續多階段的構造演化至今,無不疊加有深深的烙印。來自東方的環太平洋構造域和來自西南的特提斯構造域相比,後者的影響較為突出。印度板塊的不斷向北俯沖,青藏高原不斷隆升,作為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則不斷地遭受著海西、印支、燕山、喜馬拉雅等褶皺期構造運動旋迴的影響,新構造運動、地震災害頻繁,熱泉成礦活動多見,均表明北祁連山成礦域具有特定的大地構造位置。這對金礦的成礦來說,尤為重要。
2.成礦區域的地質環境
北祁連山成礦域是在元古宙原始地殼沿古河西系構造裂陷發生,經過裂谷、大洋化、島弧階段的建造期
1)寒武—奧陶紀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積岩的分布特徵
寒武—奧陶紀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積岩的廣泛分布,表明裂谷-島弧環境火山活動強烈,除大規模造岩的同時,並把上地幔、下地殼的貴金屬、多金屬等造礦元素藉以有利的構造途徑和各種狀態的載體有可能運移到地殼的淺表部。隨著不同的演化階段,建造了雙峰式鈣鹼性—偏鹼性的細碧岩-石英角斑岩系和准同期的鐵-銅-硫成礦系列(寒武紀裂谷期);以基性為主體的細碧-角斑岩系和准同時的鐵-銅-硫成礦系列(奧陶紀島弧期);超基性—基性岩帶集中分布的蛇綠岩雜岩帶,具有洋脊洋島拉斑玄武岩系特徵,是洋脊裂谷、島弧裂谷深切洋殼重熔的結果,在洋盆閉合碰撞過程中,洋殼殘片仰沖所致。在青海境內,走廊南山南坡黑河斷裂以北西起邊麻溝東至白柳溝一帶中晚寒武世以中酸性火山岩為主的火山岩系分布廣泛,酸性火山穹窿(短背斜)控制著白銀廠-小鐵山式銅、多金屬硫化物礦床成群成帶分布。托來山西起龍孔大坂東至扎麻什克東溝一帶以早奧陶世基性火山岩為主的火山-沉積岩系和基性—超基性岩帶相伴發育,是蛇綠岩帶分布的主要地段。除鉻鐵礦(玉石溝)、石棉(雙岔)、玉石(玉石溝)等礦產與超基性岩直接相關外,還有銅-鋅型硫化物礦(陰凹槽)、鐵礦(大水溝、小水溝)銅-金礦(大二珠龍)、金礦(紅土溝—川刺溝)等系列分布。
除托來山蛇綠岩雜岩帶外,走廊南山北坡亦有島弧擴張脊的蛇綠岩套發育,主要分布在甘肅境內,而在托來山南坡延至紅溝、大坂山地區,雙峰式細碧-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及基性—超基性岩亦有出現,早期有學者認為紅溝銅礦可與產有塞普勒斯型銅礦的洋脊蛇綠岩套環境相類比。近期夏林圻、夏祖春等(1996)認為在晚奧陶世是被動大陸邊緣新生裂谷環境;但筆者認為不排除在晚奧陶世北祁連洋擴張的停止,有可能往南側俯沖,原被動大陸邊緣活化具有類島弧環境的特徵。紅溝含礦火山岩系仍可能是大洋閉合、碰撞過程,由北向南逆沖拼貼,推覆於前寒武紀變質岩基底之上。
2)多階段岩漿-構造演化與不同構造型式對成岩成礦過程的控制特徵
北祁連山地區在元古宙至早古生代,已是處於中朝—塔里木陸塊南緣,即阿拉善、柴達木等兩地塊間的構造活動環境,該區內前寒武紀基底微地體的存在和早古生代火山岩漿活動的記錄表明這一點,但其主要演化階段應為古生代。在早古生代經歷了優地槽的發展歷程;以板塊運動而論,經歷了陸內裂谷—洋脊擴張—島弧俯沖—大洋消減,在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早期碰撞造山。目前所見走廊南山北坡復向斜、走廊南山南坡復背斜,托來山復向斜的三分格局顯示了北祁連山中西段的整體特徵。溝-弧-盆體系的記錄表明不同的構造環境分布著火山岩、岩漿岩各異的岩漿岩帶,如中—上寒武統雙峰式火山岩系主要分布在走廊南山南坡黑河—祁連河以北的復背斜帶;早—中奧陶世基性火山岩系、基性—超基性岩帶(或稱蛇綠岩雜岩帶)主要分布於上述中間復背斜帶南、北兩側復向斜帶。相應的花崗岩漿的侵入活動沿走廊南山北坡、托來山南坡區域邊界深大斷裂帶發育。在青海境內較大的中酸性侵入岩體主要在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與中祁連山分界轉換部位分布,在火山岩、火山-沉積岩系分布區內,除小規模的中酸性岩株、岩脈外,中酸性岩漿侵入活動顯示並不強烈。
晚古生代天山、秦、祁、昆等復合造山帶的形成,對中國大陸的拼合及最後轉入陸內造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的基底上,經過石炭一二疊紀上疊盆地的發展階段,由海相、海陸交互相向陸相過渡,晚古生代含煤沉積經過晚古生代末至中生代早期斷-褶運動,沿區域構造線NW—SE向呈斷陷盆地展布,相應的岩漿侵入活動並不強烈。從中生代至新生代進入盆山發展階段,形成現今的地質結構面貌,盆山體系展示了復合造山帶發生、演化的歷史記錄,成岩、成礦時空分布的相應規律,為探索金的成礦地質環境提供了信息。
3)區域岩石地球化學特徵
北祁連山地區曾進行過區域化探掃面和部分點上的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積累了較豐富的資料,目前因資料未能收集齊全,也沒有經過統計和綜合整理,這里僅就少量的資料,粗略反映本區部分岩石地球化學場特徵。根據1:20萬野牛台幅和祁連幅少量岩石測量資料反映,有以下特徵:
①Au元素在中寒武統地層中有明顯富集趨勢,其富集系數最高為2.8;②Au元素在閃長岩內富集,其富集系數為 2.0,稍次在斜長花崗岩內富集系數為1.7;③與金密切相關的元素 As、Sb在奧陶系地層和志留系地層中富集系數較高。As元素在奧陶系地層中富集系數最高為1.7,其次在志留系地層中富集系數為1.5;Sb元素在志留系地層中富集系數最高為2.1,在奧陶系地層中為1.5。
根據1:5萬達郎農飼隊幅和祁連縣幅,岩石測量資料統計計算結果見表5-1。
表5-1達郎農飼隊幅、祁連幅岩石含金性統計結果表
金元素主要富集於中寒武統絹雲母石英片岩中,其Au元素的含量平均值最高,離差大。在副變質岩和寒武系、奧陶系各類火山岩中,盡管Au平均含量不算很高,但離差較大,反映Au元素在上述地層岩石中易於局部富集。
圖5-1、5-2、5-3等主要表明了白銀廠-小鐵山式塊狀硫化物礦床的含礦火山岩系若干元素組合的地球化學場特徵。海相火山岩區噴氣-火山成因類塊狀硫化物礦床主要為銅、鉛、鋅等銅-多金屬礦床;但一般均含貴金屬元素伴生礦產,且以金、銀為主體。含礦火山岩系及其相應的多金屬、貴金屬礦床所對應的區域地質環境和地球化學場不僅是多金屬礦床的成礦背景,亦是共伴生Au(Ag)礦產的成礦背景。雖在時間維上前者為早,後者從准同時延至後期改造疊加階段,但在空間維上兩者往往緊密相依,賦存於同一含礦岩系、同一構造部位、同一構造-岩性-礦化蝕變帶內。原來的噴氣沉積成因的塊狀硫化物礦化帶、礦床、礦體不僅構成金(銀)礦初步富集的載體,而且事實上構成了貴金屬的物質來源,即礦源層。
圖5-1白銀廠礦田及小外圍區域岩石、含礦岩系與近礦圍岩微量元素含量曲線(據鄔介人等,1994)
①—區域圍岩;②—基性火山岩;③—中基性火山岩;④—酸性火山岩;⑤—含礦岩系;⑥—近礦圍岩
將白銀廠礦田及其小外圍區域岩石、含礦岩系與近礦圍岩的若干金屬元素按其序號排列作出了含量對比曲線(圖5-1),其總體特徵反映了銅、鉛、鋅的高豐度值,其中含礦岩系近礦圍岩更為突出。雖然曲線中缺少Au、Ag等連結點,但一般與Au、Ag礦化有關的Cu、Pb、Zn組合和As、Sb、Bi、Hg指示元素異常相伴出現。無疑構成了伴共生金礦地球化學場的有利特徵。
圖5-2白銀廠礦田各礦床和礦化帶主金屬元素分布特徵(據鄔介人等,1994)
1—折腰山;2—火焰山;3—四個圈;4—小鐵山;5—銅廠溝;6—拉牌溝
對比白銀廠礦田主元素在諸礦床或礦化帶的分布特徵,表明諸礦床的礦化度(Cu+Pb+Zn)曲線與貴金屬的Ag曲線基本一致。折腰山、小鐵山礦床規模大,Ag與主元素(Cu、Pb、Zn)正相關。銅-多金屬塊狀硫化物礦床的礦石一般認為是噴氣沉積產物,礦石是「特殊」的岩石。折腰山、小鐵山礦的伴生型金礦、銀礦儲量可達大、中型金、銀礦規模。對金、銀而言,其地球化學行動與銅、鉛、鋅元素相似而有差異;因而多金屬礦床、礦化帶、礦石亦是伴生型貴金屬金、銀礦產的礦源層、就位空間與礦化蝕變圍岩;同時亦是共生型以至獨立型金、銀礦床的就位空間。
白銀廠區域岩石、礦床主金屬元素原生暈比值與折腰山、火焰山Cu-Zn型礦床、小鐵山Zn-Pb-Cu型礦床主元素金屬儲量比三角圖表明區域岩石、礦床(區)和礦床儲量等三者三步變化趨勢。說明火山岩系和諸礦床(區)相對集中於Zn-Pb-Cu型的分布區域內,前者較分散,後者顯示集中的趨勢;以折腰山、火焰山礦床和小鐵山礦床而言,主元素儲量比向兩極分散,前者接近Cu端員點Cu(Zn)型域,後者更接近Pb-Zn型域。在白銀廠礦田兩類礦床Cu、Pb、Zn的集中過程中,相伴的金、銀元素必然得到初步的富集,後期因素的疊加改造有可能引起金、銀元素的再遷移再富集,加富老礦體,產生新礦體。
3.成礦前的控礦因素與物源的准備
從北祁連山復合造山帶區域地質背景和基本成礦事實出發,以最新金礦成礦理論為指導,來總結本研究區金礦類型及其控礦因素,不難顯示其各自的重要性。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構造」因素在金成礦過程中佔有主導地位,板塊構造體制控制著北祁連山裂谷-島弧系的發生、發展以及大洋板塊的不斷消減直至碰撞造山。區域大斷裂一般都是超殼斷裂,往往控制著岩漿的上侵通道、火山活動中心與盆地的沉積,不同板塊的接合帶、俯沖消減帶、碰撞帶都經歷了熱動力變形變質過程。巨大的韌性、韌脆性剪切帶、強片理化構造破碎帶為深源成岩成礦物質轉移至地殼的淺表部提供了通道。更低級序的構造可直接為成礦提供就位空間。研究區內的黑河斷裂帶具有長壽性質,在早古生代控制著雙峰式火山岩帶的分布及洋脊型蛇綠岩帶和島弧俯沖雜岩帶的分布,在晚古生代控制著石炭—二疊紀的上疊盆地沉積及盆地的發生與發展,在中、新生代還控制了黑河流域砂金、砂鉑礦的分布。其兩側的次級斷裂、韌性、韌脆性剪切帶、片理化帶、斷層破碎帶等強構造蝕變帶的擴容作用為成礦元素遷移、礦液的富集、金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構造環境。
圖5-3白銀廠礦田區域圍岩、近礦圍岩及礦床主金屬對比(據鄔介人等,1994)
1—區域圍岩;2—基性火山岩;3—中—基性火山岩;4—酸性火山岩;5—含礦岩系;6—近礦圍岩;7—折腰山,8—火焰山;9—四個圈;10—小鐵山;11—銅廠溝;12—拉牌溝;13—折腰山和火焰山礦床Cu、Pb、Zn(儲量)比值;14—小鐵山礦床Cu、Pb、Zn(儲量)比值
(2)在岩石圈的構造演化過程中不同的構造演化階段可產生不同的岩(礦)石系列,代表著一定的物質環境,亦可稱之為一定的地球化學場,構成成礦的物質基礎。北祁連山海相火山岩系特別發育,基性—超基性岩體的成帶分布表明下地殼上地幔物質上遷,造岩亦造礦。在中一晚寒武世、早奧陶世裂谷島弧帶細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的酸性端員構成火山噴氣成因類銅、多金屬硫化物礦床(白銀廠-小鐵山式)的主岩。賦礦的黃鐵絹英蝕變岩帶同時亦是共(伴)生金、銀的富集場所;在托來山北坡蛇綠岩雜岩帶以及托來山南坡扎麻什東溝腦—大坂山口晚奧陶世細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中可形成銅-鋅型硫化物礦床(陰凹槽、紅溝),亦是共(伴)生金、銀富集的場所和金、銀成礦物質獲初步富集後經疊加、改造再富集的地球化學背景場。
上述構造因素、火山岩漿因素是主要的控礦因素,前者為主導後者為基礎。其次,前寒武紀基底變質岩系與後寒武紀的中酸性岩漿侵入活動對金礦的成礦具有重要影響,如北祁連山褶皺帶內的基底變質岩地體、托來山南坡與中祁連陸塊分界深大斷裂帶兩側基底變質岩系的金源和古生代及其以後的岩漿侵入活動,為該地區增加了成礦的有利因素。中鐵目勒—柯柯里與中酸性侵入岩有關的蝕變岩型金礦化帶和巴拉哈圖—茶汗河一帶的金礦床(點)可能與之有重要關系。
『叄』 金礦的形成條件
砂金礦的形成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砂金補給源、水動力條件、
地貌
特點。現側重從
這三方面綜合分析我國砂金分布的特徵。
砂金分布條件
1
.
砂金
的分布嚴格受含金地質體的控制
「含金地質體」是砂金形成的物質基礎,
並直接影響其分布。
所謂「含金地質體」
主要有岩金礦化體,伴生金礦床(點)及含
金
豐度值很高的
地層
與
岩體
。
實際資料表明:
(1)
多數砂金礦的分布與
岩金
礦產地密切相關
但也有少數限於其他地質條件,雖
有岩金礦分布不一定都能形成砂金礦床。如
小秦嶺
是岩金
成礦區
,限於地貌等條件未
能形成砂金礦床。相反,在
大興安嶺
北部及
阿爾泰
等地區是砂金密布區,目前僅發現
一些原生金礦點或
礦化點
。
(2)
砂金成礦區大都分布於含金
豐度
較高的古老基底地層及大面積
侵入岩
的剝蝕
區
如
湖南
的
湘江
、
資水
、
沅江
、
汨羅江
,
江西修水
、昌江、
信江
、
新安江
水系的砂
金主要分布於
江南古陸
的
板溪群
、
冷家溪群
地層出露的
地區
;川西北地區的砂金礦其
補給源主要來自前
震旦系碧口群
、
志留系
茂縣群及中上三疊統地層,及其中的原生金
礦點;
兩廣
交界一帶的砂金主要分布於
加里
東褶皺基底震旦系與前寒武系地層中;大、
小興安嶺
一帶的砂金主要分布於海西期
岩漿岩
大面積出露區。
(3)
大多數砂金礦床的
物質
來源具有多源性
例如,
金盆
砂金礦的物質來源主要是
白堊系
下統含金礫岩層,其次為二道窪群中的分散含金石英脈、
侏羅系
含金
礫岩
等多
源補給。又如
琿春河
兩岸大面積分布的中酸性岩漿岩中的含金石英脈及含金破碎蝕變
帶周圍的伴生金礦及
第三紀
含金礫岩是砂金的補給來源
控制金礦形成的地質作用主要有構造活動、火山噴發、岩漿侵入、熱液形成和流動、
沉積作用、生物作用等。
看來,現代不可能再形成岩金礦,岩金是不可再生的。而正在形成的砂金礦也是非常
緩慢的,
短時期內不可能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砂金礦。
地球上儲藏的金礦資源只能是越來越
少。當世界上的金礦資源枯竭時,黃金會價值幾何?
金礦石如何形成的
金礦的采選:開採金礦床的類型金礦資源主要分兩大類:
一類為脈金礦,
礦床大多分布在高山地區,由內力地質作用(主要是火山作用、岩漿作
用、變質作用)形成,脈金礦又稱山金礦、內生金礦;
另一類為砂金礦,
由山金礦露出地面後,
經過長期風化剝蝕,
破碎成金粒、
金片、
金末,
又通過風、流水等的搬運作用,在流水的分選作用下聚集起來,沉積在河濱、湖濱、海岸而
形成沖積型、洪積型或海濱型砂金礦床。
有的山金礦風化剝蝕後,
碎屑產物在原地堆積,則
形成殘積型砂金礦床;如果沿斜坡堆積,則形成坡積型砂金礦床。砂金礦床又稱外生金礦,
其成礦時代可以在古生代、中生代、第三紀、第四紀或現代。此外,還有一種伴生金礦,其
含金量低,常常在有色金屬礦井過程中加以回收,並進行綜合利用。
『肆』 金礦地質
在金礦地質方面,近來研究不少。最近兩三年,一些重要期刊出了關於變質帶金礦床、金與熱液系統等的專輯。關於淺成(低溫)熱液金(銀)礦床和斑岩金(銅)礦床的文章也不少。2004年G.Corbett發表了有關它們的地質模式和勘查意義的講演和文章。他把淺成熱液金礦劃分為低硫化淺成熱液金礦和高硫化淺成熱液金銀銅礦床兩大類。前者硫化物較少。這與侵入源岩有關。屬於低硫化礦床的,在較淺部形成的有冰長石-絹雲母型淺成熱液金銀石英脈礦床,或一般的淺成熱液石英脈金銀礦床,往深一些有碳酸鹽-賤金屬金礦床(包括安第斯地區多金屬金銀礦脈),R.H.西利托和J.W.赫登奎斯特2003年提出的「中硫化」淺成熱液礦床部分相當此組合。再深一些為石英-硫化物金(±銅)礦床(圖2-4)。此外,近年國外礦床地質學界和勘查界已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十幾年前提出的鐵氧化物銅金(鈾稀土)型熱液礦床(IOCG型)的意見。有關IOCG型銅金礦床以及斑岩銅金礦床的勘查見前面「銅」一節的敘述。在金礦化類型方面,2002年還提出了一種新的類型——紅層型金礦床。這是在波蘭西南部盧賓-謝羅謝維采地區的波爾科維采-謝羅謝維采礦山二疊系銅頁岩銅銀礦體下發現的。它產在蔡希斯坦統底部沉積岩的次生紅色剖面中,以及在「白底板」砂岩的最上部,接近次生氧化還原界面的部位。金(鉑族金屬)礦化產在平均厚0.22米的岩石中,平均含金2.25克/噸、鉑0.138克/噸、鈀0.082克/噸,直接位於銅礦石層之下。含金(鉑族金屬)層與銅礦層間有一過渡帶(銅<0.2%,金>0.5×10-6)。關於世界最大含金盆地南非維特瓦特斯蘭德盆地金礦的成因,仍有爭議。目前古砂礦說占優勢,但仍有人持熱液說觀點。熱液作用現象確有存在,但持古砂礦說觀點者認為熱液是岩石變質引起的,金仍來自砂礦,無外來金來源證據。有人對蘭德的金進行了Re-Os法年齡測定,得出其約為30億年,認為該礦床的金來自地幔,沉積在比它年輕的約為27.5億年的變質石英礫岩中。關於古砂礦形成時的古大氣圈成分,是有氧還是缺氧,也各有論據。
圖2-4 高硫化和低硫化低溫熱液金礦床流體產生的概念模型
關於美國內華達州卡林型金礦的含金熱液的金來源一直存在爭議。2005年經濟地質學家學會討論會上,一派仍認為地下水滲濾而淋溶出地殼上部岩石中的金,受始新世岩漿作用加熱,地下水對流上升,在淺部沉澱出金,這一派可稱為「沖洗論者」。許多卡林型礦床早期的氧、氫同位素數據與礦石中的石英和粘土是由地下水形成的看法相符合的。另一派是「岩漿論者」,他們認為金主要是來源於岩漿,認為許多金及水和硫在地殼上部由始新世岩漿作用的岩漿中出溶,這些熱液與在當地對流的地下水混合,在距侵入體數公里范圍內在碳酸鹽質圍岩中沉澱出金。他們提出最近用離子探針分析大大提高了對此類極細粒礦石的認識。在這種分析中,石英、粘土和黃鐵礦樣品表明,氧、氫和硫同位素特徵是與來源於岩漿的水和硫相符的。在討論會上,反岩漿論者則指出,世界上最大的一些與侵入岩有關的銅金礦床相伴的地表熱液蝕變區的面積,比內華達與卡林型礦床有關的地表蝕變區的面積小得不可同日而語,而且他們認為卡林型礦床沒有侵入體周圍存在的那種與溫度變化有關的礦物的特徵性分帶現象。這種爭論與找礦有關。岩漿論者會通過尋找進入碳酸鹽質岩石的與侵入體有關的含金熱液,在內華達州以外去找卡林型礦床,而「沖洗論者」則認為卡林型礦床是內華達州復雜的地質歷史的獨特產物,要尋找具備這種復雜的地質條件組合的地區談何容易,因而實際上會導致基本只能繼續在該州勘查此類礦床。
『伍』 金礦一般出現在那種地方
1.在火山岩地區,硅化破碎帶(即硅質岩帶)是金礦化的有利地帶,也是岩金的主要岩石,圍岩大部分為凝灰岩類岩石,由於凝灰岩、熔接凝灰岩、熔岩等岩石緻密堅硬,抗風化力強,因此含金礦化帶往往產於高山峻嶺中。只要有金礦化帶的地方,人們都會開采。 上述已經回答你第一個問題。 2.找金礦,主要根據地層、構造、岩石、圍岩蝕變,在構造破碎帶中尋找硅化帶、褐鐵礦化帶、低溫熱液蝕變如水雲母化帶等,當然最主要的是金礦化。含金岩石在岩石中能見到細小的金顆粒。 3.含金的岩石的顏色比較復雜。岩金的工業品位3克/噸。 4.沙金主要賦存於第四紀與基岩接觸帶間,是含沙金最多的地方,也是富集地帶,是砂礫地帶,當然往上部也有含沙金,但含量遠遠低得多,沙金的工業品位品位0.5克/立方米。 現在告訴你如何找金礦: 1.岩金:尋找岩金必須是地質專業學校畢業,從事幾年野外工作的專業人士才能做到,你別看有些老百姓在哪裡挖到金子,那是竊取地質工作者的成果在哪裡瞎貓碰死老鼠碰到的,不是一般人能夠做的。 2.沙金:比較容易,只要上游有產金的岩石,在下游的第四紀地層中就能找到,你必須選擇靠近河邊,即第四紀厚度比較大的地方,用直徑168毫米的鋼管,焊接一個十字架,用人工往下打,一直打到基岩,然後把套管里的砂礫層樣品用淘金盆放到水裡洗——淘金,就能找到沙金。這樣鑽孔按照一定網格布置,就能計算出沙金的儲量,之後就可以開采。 沙樣的採取率要求120%,要特別注意靠近基岩地帶的沙樣的採取率,因為是含沙金的主要地段。
『陸』 金礦一般在什麼地方
你問的是魔獸世界的金礦吧
金礦是鐵礦的稀有刷新
所以鐵礦多的地方金礦也多
建議去阿拉希高地,荒蕪之地,荊棘谷,凄涼之地、西瘟疫等地圖尋找
金礦一般比較便宜,直接拍賣行買就行
『柒』 黃金一般在什麼樣的地質能找到
純金為金黃色,含有雜質時其顏色可相應變化,如含銀或鉑時顏色變淡;含銅時顏色變深。根據在試金板上劃下的金的條痕色澤,可估計金的成色。高成色金條痕為赤黃色;含10%的銀時其條痕為悅目的金黃色;含銀20~30%時為草黃色;銀含量超過30%則具有黃中帶綠的色調;含銀超過50%則喪失金所固有的黃色而近於銀白色。
金具有耀眼的光澤,白光下反射率平均為74%,隨著含銀量的增加,反射率增高,金硬度增大,密度減小。故可根據硬度來確定金的成色(表3.18.1)。
金的揮發性極差,在熔點溫度之上至1300℃幾乎無揮發性,但在煤氣和CO氣氛中揮發性大大增加。因此,在碳覆蓋層下熔煉金會因揮發而造成金的損失。
金的延展性極好。1g純金可拉成3500m長、直徑0.00434mm的細絲,或壓成厚度為0.23×10-8mm的金箔。
(一) 金的化學性質和地球化學性質
1.金的化學性質
金的化學性質穩定,具有很強的抗腐蝕性,從常溫到高溫一般均不氧化。金不溶於一般的酸和鹼,但可溶於某些混酸,如王水。金也可溶於鹼金屬,氰化物,酸性的硫脲溶液,溴溶液,沸騰的氯化鐵溶液,有氧存在的鉀、鈉、鈣、鎂的硫代硫酸鹽溶液等。鹼金屬的硫化物會腐蝕金,生成可溶性的硫化金。土壤中的腐殖酸和某些細菌的代謝物也能溶解微量金。
金的電離勢高,難以失去外層電子成正離子,也不易接受電子成陰離子,其化學性質穩定,與其他元素的親和力微弱,因此,在自然界多呈元素狀態存在。
2.金的地球化學性質
金具有親硫性,常與硫化物如黃鐵礦、毒砂、方鉛礦、輝銻礦等密切共生;易與親硫的銀、銅等元素形成金屬互化物。
金具有親鐵性,隕鐵中含金(1150×10-12)比一般岩石高3個數量級,金經常與親鐵的鉑族元素形成金屬互化物。
金還具有親銅性,它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據著親銅和親鐵元素之間的邊緣位置,與銅、銀屬於同一副族,但在還原地質環境下,金的地球化學行為與相鄰元素相似,表現了更強的親鐵性,銅、銀多富集於硫化物相內;而金鉑多集中於金屬相。金在地球中元素豐度為0.8×10-6,地核為2.6×10-6,地幔為0.005×10-6,地殼為0.004×10-6。金在地殼中的豐度只有鐵的1/1千萬,銀的1/21。
地球上99%以上的金進入地核。金的這種分布是地球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地球發展早期階段形成的地殼其金的豐度較高,因此,大體上能代表早期殘存地殼組成的太古宙綠岩帶,尤其是鎂鐵質和超鎂鐵質火山岩組合,金豐度值高於地殼各類岩石,可能成為金礦床的最早的「礦源層」。
綜上所述,金在地殼中豐度值本來就很低,又具有親硫性、親銅性,親鐵性,高熔點等性質,要形成工業礦床,金要富集上千倍,要形成大礦、富礦,金則要富集幾千、幾萬倍,甚至更高,可見其規模巨大的金礦一般要經歷相當長的地質時期,通過多種來源,多次成礦作用疊加才可能形成。
世界現查明的黃金資源量為8.9萬噸,儲量基礎為7.7萬噸,儲量為4.8萬噸。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生產金。南非佔世界查明黃金資源量和儲量基礎的 50%,佔世界儲量的38%;美國佔世界查明資源量的12%,佔世界儲量基礎的8%,世界儲量的12%。除南非和美國外,主要的黃金資源國是俄羅斯、烏茲別克、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等。在世界80多個黃金生產國中,美洲的產量佔世界33%(其中拉美12%,加拿大7%,美國14%);非洲佔28% (其中南非22%);亞太地區29%(其中澳大利亞佔13%,中國佔7%)。年產100噸以上的國家,除前面提到的5個國家外,還有印度尼西亞和俄羅斯。年產50噸—100噸的國家有秘魯、烏茲別克、迦納、巴西和巴布亞紐幾內亞。此外墨西哥、菲律賓、辛巴威、馬里、吉爾吉斯坦、韓國、阿根廷、玻利維亞、蓋亞那、幾內亞、哈薩克也是重要的金生產國。
『捌』 金礦都在什麼環境下呢在線等!!!
1、原生礦,抄地球成型的時候就存在的襲金礦,一般伴隨銅銀。2、地殼運動過程中,火山爆發形成的岩漿岩中層。秦嶺金礦屬於火上岩成礦。大部分金礦都屬於後一種,在花崗岩地形切有岩漿岩存在的地區都可能有金礦存在。沉積岩、頁岩、石灰岩地帶一般不可能有金礦的存在。
『玖』 中國的金礦都在什麼地方
中國各省市區除上海外,都有金礦分布。主要礦床和產地分布有:山東、河南、貴州、黑龍江、陝西、廣西、雲南、遼寧、河北、新疆、四川、甘肅、內蒙、青海、安徽等省區。
1、河南洛陽
河南省洛陽市嵩縣整合勘查項目包括槐樹坪金礦、東灣金礦、七畝地溝金礦、磨溝金礦、上道回溝鉛礦、斬龍崗鉛礦、瓦房鉛礦和兩河口鉬礦8個探礦權。
槐樹坪金礦詳查野外工作已經完成,估算資源量超過30噸,達到大型規模,東灣金礦詳查工作已經完成,探獲金資源量6.3噸,平均品位3.24克/噸,達到中型規模,根據已有工程式控制製程度估算,兩礦區可提交金金屬量將近40噸,預計建成礦山後的服務年限為42年。
2、新疆
新疆自治區北部以及阿爾泰山區的西南部脈金和東南地區的砂金。
經過20年持續勘查評價,在新疆地礦局在新疆烏恰縣海拔3100米到4300米20平方公里的勘查范圍內,發現了21個金礦化帶,平均品位2.45克/噸,提交黃金資源量127噸,遠景資源儲量在200噸以上。
其中4號成礦帶寬度達85米、長4000米,平均品位2.57克/噸,局部最高品位達63.88克/噸,估算金資源量達98.33噸。成為目前新疆發現的資源量最大的金礦。
3、內蒙古
內蒙哈達門溝
2012年9月,內蒙古哈達門溝礦區一座國內罕見的單脈體特大型金礦被武警黃金一總隊二支隊發現。經專家初步認定,該礦脈金資源儲量近70噸,潛在經濟價值270多億元。
內蒙烏拉特中旗
從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獲悉,地質勘查人員近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探明一處超大型金礦,資源儲量為148.5噸,保有資源儲量130.4噸,探明資源儲量列自治區首位。
4、山東
東北北部砂金礦區。主要由黑河、呼瑪、烏拉嘎和樺川一帶的砂金礦,屬於河流沖積砂礦。在中生代侏羅紀火山岩一進入體中找到團結式原生金礦床。山東招遠一帶含金石英脈開采歷史悠久,有玲瓏金礦床等。
後來又發現蝕變花崗岩型,如三山島、焦家、新城等大型金礦床。這一地區的金礦床儲量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煙台發現18處金礦開采後備基地,新增241噸黃金金屬資源儲量。截至去年底,煙台市保有黃金資源儲量1800噸,僅萊州市黃金資源儲量就超過600多噸。
5、其他地區
燕遼金礦區。包括吉林東部及河北東部的一些金礦床。大部分為產於前震旦紀的片麻岩、片岩及花崗閃長岩中的含金石英脈礦床,其中夾皮溝、金廣峪、五龍、張家口等金礦床。
東南地區金礦區。包括湘、桂的脈金,多為板溪系的礦化板岩和邊溪亞群中的含金石英脈。本地區金礦較多,但規模較小。湘西金礦石本區最大的金礦。
秦嶺-祁連山金礦區。本區以礦脈成群、品位高、多金屬共生為其特點。代表性的礦山有秦嶺、文峪、潼關等金礦。
西南地區金沙江流域及四川盆地的一些河流的階地砂金礦區。
台灣金礦區。金瓜石金礦是與第三紀火山岩有關的大型金礦。
西藏金礦區。分布於雅魯藏布江以南各支流兩側的階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