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含水層有哪些
⑴ 含水層的形成條件有哪些
1、抄 凡透水性能好空隙大襲的岩石以及卵石、粗沙、疏鬆的沉積物、富有裂隙的岩石,岩溶發育的岩石均可為含水層。
2、 在地質學上含水層常指土壤通氣層以下的飽和層,其介質孔隙完全充滿水分。含水層種類有許多種,其中如含水層上下為不透水地層直接覆蓋,地下水充滿兩層不透水層簡稱為受拘限含水層。
3、 若地下水面之上無不透水層,則水面即為地下水位,稱為非拘限含水層
⑵ .構成含水層的條件常能出現在什麼樣的地層和地質構造中
【含水層】地下水面以下飽水的透水層。
構成含水層的條件是:土層或岩層有貯存重力水的空隙;有下伏隔水層。
砂、礫石、碳酸鹽類岩石是主要的含水層。所以一般來說有這幾種岩石的地層容易出現含水層。
【含水構造】可分為基岩含水構造和鬆散沉積含水構造兩大類。基岩含水構造有:向斜盆地含水構造;單斜層狀含水構造;斷裂含水構造;剩隙無壓含水構造。鬆散沉積含水構造有:山前洪積含水構造;河谷沖積含水構造;湖相沉積含水構造等。
⑶ 含水層和含水岩組
水文地質研究者在研究短尺度的第四系和第三系沉積體系水文地質問題時最基礎、最基本的問題是劃分沉積體系的含水層和隔水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傳統的研究方法之一。通常將粗顆粒的砂質岩類界定為含水層,而細顆粒的泥質岩類界定為隔水層,但在20世紀50年代末發現粘土岩和泥岩也是含水的,這就動搖了泥質岩類隔水層這個傳統提法。
由沈照理主編,武漢地質學院、長春地質學院、成都地質學院、河北地質學院和南京大學共同編著於1985年地質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地質學》,第一篇第一章題名就是「含水層和含水岩組」。在該章第一節「含水介質的水理性質」之前就點明了含水層是指貯存有地下水(主要是重力水)並在天然條件或人為條件下,能流出水來的岩石,由於含水岩石大多是呈層狀的,所以叫含水層。對一些復雜的含水層的組合稱為含水岩組、含水岩系、含水綜合體等。但有些含水的岩石並不是層狀的,而呈帶狀,甚至脈狀、塊狀等復雜的形狀,有的研究者認為應分別稱為含水帶、含水體等。這段表述迴避了隔水層這個術語,但在該章第二節「構成含水層的條件」中提到在無裂隙的粘土或泥岩中,其孔隙中可以含有大量的結合水,在常壓下不能自由流出,所以一般視為隔水層而不能構成含水層,但含水層與隔水層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並介紹了區分透水層與隔水層公認的數量指標是,岩石的滲透系數k小於0.001m/d的岩石均為隔水層,大於或等於這個數值的為透水層。這里又引入了透水層術語,並以滲透系數的大小來區分透水層與隔水層。堅硬岩石具有發育孔、縫的可溶性碳酸鹽岩定位含水層,而無裂縫的沉積岩和火成岩等定為隔水層。
用滲透系數指標來區分沉積物或堅硬岩石的透水能力是合理的,因為地殼內沒有不含水的岩石,只是含水量多寡或水的存在形式不同而已。
⑷ 煤礦地質k3、k4含水層指的是什麼
含水層的編號,各個地方不同。(跟煤層編號是一個道理的的。)
⑸ 常見的地質層有哪些系統類型
關於地下水按含水層介質類型的分類,目前存在著如下兩種分類方案。 第一種分類方案是以俄羅斯和中國為主的一些國家,承襲了原蘇聯水文地質學者的地下水分類的基本觀點,即以含水介質的空隙類型作為劃分地下水類型的基本依據。該種分類的基本觀點是岩石的基本類型和岩石中的空隙類型之間有著完全的對應關系;而一定類型的空隙(包括粒間孔隙、裂隙和溶蝕孔洞)則賦存一定類型的地下水。按照這一觀點,可把地下水劃分為孔隙地下水(鬆散未膠結岩石)、裂隙水(非可溶性堅硬岩石)和岩溶水(石灰岩、白雲岩等可溶性岩石)三種。由於這種分類能直接反應出岩石類型、貯水空隙類型和地下水類型三者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因此這個分類便成為尋找、勘探、評價與開發地下水資源的理論基礎;也被廣泛用於水文地質教科書及各種地下水勘查規程和水文地質科研、生產中。 地下水按含水介質分類的第二種方案,可以歐美國家為代表,即直接以岩石的類型作為劃分地下水類型的依據。例如筆者從美國Davis和Dewiest所著「水文地質學」(1966年)、加拿大、R.A.Freeze和J.A.Cherry出版的「地下水」(1979年)、以色列J.貝爾所著「多孔介質流體動力學」(1979年)、日本山本藏毅所著「地下水水文學」(1992年)等專著中均可見到。書中雖然沒有專門的地下水分類的章節,但這些學者均按照岩漿岩和變質岩、火山熔岩、沉積岩(或進一步分為砂質岩石和碳酸鹽岩)、沖積層、永凍層等岩石類型來描述其中的地下水特徵,或者按岩石類型來命名含水層(如火成岩變質岩含水層,碳酸鹽岩含水層和碎屑岩含水層等等)。這種分類方案的優點是比較直觀,且易於掌握。但是岩石類型繁多,這種地下水分類就未免五花八門,缺少科學的系統性。同時,這種分類也不能反應出地下水貯、導水性質等重要特徵。 比較以上兩種地下水按介質條件的分類方案,顯然按岩石空隙類型的分類更具科學性。但是,近年來,隨著地下水勘探和開發工作的深入,發現這種單一按含水介質孔隙類型的地下水分類方案仍然不夠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岩石類型、空隙類型和地下水類型之間並無絕對的對應關系。例如裂隙空隙並非非可溶性的堅硬岩石所獨有,鬆散岩石中的黃土和某些粘土也存在大量的裂隙空隙;尺寸較大的孔洞空隙也並非可溶性的碳酸鹽岩石所獨有,某些含有可溶質成分的碎屑岩石(如膠結物或角礫為可溶性的角礫岩),甚至於火山熔岩中也存在各種孔洞及管道空間。 (2)在三大基本岩石類型(鬆散岩石、非可溶性堅硬岩石、可溶性岩石)之間存在一些過渡類型的岩石;它們常具有兩種類型的貯水空隙系統(即雙重孔隙介質)。如我國中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系地層中的許多半膠結(半堅硬)的碎屑岩,既有粒間孔隙又有成岩和構造裂隙的存在。亦即,既含有孔隙地下水又賦存有裂隙地下水。前已提出的某些含可溶質成分的碎屑岩,也可能同時具有成岩、構造裂隙和溶蝕裂隙、孔洞以至管道空間,即既含裂隙水又賦存岩溶水。我國西北地區的黃土亦是如此,既是孔隙含水、也是裂隙(垂直裂隙)含水的雙重孔隙介質。在目前以含水層介質類型為基礎的地下水分類中,並未明確這部分過度類型岩石、雙重性質空隙類型地下水的位置。 (3)近年來在地下水勘探、開發中,發現了一些新的貯水空隙類型。如具有十分重大含水意義的基性熔岩中的大尺寸熔岩隧道、堅井和孔室空間,以及某些玄武岩中的大孔洞層(可能為埋藏的火山灰碴),這些空隙和地下水類型在目前通用的地下水介質分類中也沒有位置。以上問題說明,簡單的按照岩石類型和空隙特徵來劃分地下水類型,既不完全符合地下水賦存形式的客觀實際狀況;也不能概括自然界存在的所有地下水類型。因此,對目前廣泛使用的這個地下水分類仍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對三大類地下水的概念,特別是裂隙水的概念也需重新進行定義。
⑹ 水文地質中,含水層和隔水層有什麼區別
含水層的含有層內可流動水的煤、岩層,有水的補給來源.這類岩層一般膠結鬆散、孔隙度大、裂隙發育.主要是砂岩、礫岩、石灰岩、拉伸性斷層等.根據含水量大小分為強含水層、弱含水層.
隔水層是不導水的煤岩層.這類岩層一般膠結緻密,孔隙度小、裂隙不發育.主要是煤(層理方向是導水層,垂直層理方向是隔水層)、泥岩、泥質膠結的頁岩等.
和隔水層相對應的是導水層.
⑺ 什麼樣的含水層和土層地質條件有利於海綿城市的建設
非岩石類的都沒問題
⑻ 哪些岩層屬於含水層哪些岩層屬於隔水層
自然界的岩石和土壤大多為多孔介質,它們本身的空隙性有很大差異,有些能含水,有些不含水,有的雖然含水但很難透水。飽和帶中的岩層,根據其給出水的能力,可劃分為含水層與隔水層。
含水層是指能夠給出並透過相當數量水的岩體。這類含水的岩體大都呈層狀,所以稱為含水層,如砂層、礫石層等。含水層不但儲存水,而且水在其中可以運移。非固結沉積物是最主要的含水層,特別是砂和礫石層,這種含水層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條件適宜時,在其中打井可獲得豐富的水量。碳酸鹽類岩石也是主要的含水層,但碳酸鹽岩的空隙性和透水性變化很大,取決於裂隙和岩溶的發育程度。
隔水層是指那些既不能給出又不能透過水的岩層,或者它給出或透過的水量都極少。通常可分為二類:一類是緻密岩石,其中沒有或很少有空隙,很少含水也不能透水,如某些緻密的結晶岩石(花崗岩、閃長岩、石英岩等)。另一種是顆粒細小,孔隙度很大,但孔隙直徑小,岩層中含水,但存在的水絕大多數是結合水,在常壓下不能排出,也不能透水。
含水層與隔水層的劃分是相對的,它們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線,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相互轉化。如粘土層,在一般條件下,由於孔隙細小,飽含結合水,不能透水與給水,起隔水層作用。但在較大的水頭壓力作用下,部分結合水發生運動,從而轉化為含水層。從廣義上講,自然界沒有絕對不含水的岩層。
構成含水層,必須具備儲水空間、儲水構造和良好的補給來源3個條件。
岩層要能含水,首先是岩層必須有儲水空間,即應有孔隙、裂隙和溶隙等空隙。這是儲存地下水的前提條件。
有了儲水空間,只是有了能含水的條件,但能否儲存水,成為含水層,還必須具備保存住地下水的地質構造。
其次,具備保存住地下水的地質構造。即下部要有隔水層托住重力水,並在水平方向上具有某種隔水邊界,使之不致完全流失,水能在岩層空隙中保存住,從而形成含水層。也就是說,透水岩層與隔水岩層組合起來,才能成為含水層。在上述兩個條件滿足後,還要有足夠的水源,使儲水空間能不斷地獲得補給,方能成為含水層。
第三、要有足夠的水源,使儲水空間能不斷地獲得補給,方能成為含水層
⑼ 在水文地質鑽探過程中如何判斷新的含水層
含水層透水性能好空隙大一般都是砂岩居多,但還有其他岩層,如岩溶內的石灰岩,白雲岩。
⑽ 含水層形成的三個必備條件是什麼
凡透水性能好空隙大的岩石以及卵石、粗沙、疏鬆的沉積物、富有裂隙的岩石,岩溶發內育的岩石均可為含容水層。在地質學上含水層常指土壤通氣層以下的飽和層,其介質孔隙完全充滿水分。含水層種類有許多種,其中如含水層上下為不透水地層直接覆蓋,地下水充滿兩層不透水層簡稱為受拘限含水層。若地下水面之上無不透水層,則水面即為地下水位,稱為非拘限含水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