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地質適合種什麼
『壹』 岳陽地區適合種植嗎
岳陽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位於長江中下游平原,土地肥沃適合於種植。
『貳』 湖南適合種什麼品種的果樹
以下都可以種植,白獼猴桃、無核石榴、無核梨、檇李、三紅梨、香蜜果、健身果、台灣四季果,選擇種植什麼還是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定。
『叄』 岳陽屬於什麼氣候,適合種植熱帶水果嗎 新手問題
岳陽屬於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氣候濕潤;四季分明。
屬於岳陽的日版照時間並沒有熱帶這么權長,所以大部分熱帶水果不能在岳陽種植,即使成活,品質也不會很好。所以岳陽沒有專門種植熱帶水果的。
只是大部分亞熱帶水果如西瓜、柑桔、葡萄、柚子、甘蔗、蓮霧、楊桃、油桃、櫻桃、草莓、木瓜、聖女果、李子,桃子,草莓等。
『肆』 湖南嶽陽地區適合栽種哪種常見果樹
岳陽地區嗎
是丘陵地區啊 從地理上說
栽種哪種常見果樹 嗎 這個說不定的了啊
看在岳陽的哪個地區了啊
恩說詳細點啊 下次說下我家鄉 栽種哪種常見果樹了
『伍』 湖南嶽陽適合種植什麼茶葉
湖南嶽陽適合種植黃、綠、黑、紅品類茶葉,該區域茶類品種豐富。
種類:
黃、綠、黑、紅品類茶品如君山銀針,北港毛尖。
面積產值:
全市茶園面積26.5萬畝,其中良種茶園 10.5 萬畝。
全市茶葉產量近3萬噸,年出口茶葉2600餘噸,綜合產值近 35億元。
宜茶山地丘崗近80萬畝。
岳陽氣候:
岳陽市處在東亞季風氣候區中,氣候帶上具有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性質,屬濕潤的大陸性季風氣候。
其主要特徵:其主要特徵: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季節性強。
熱量豐富,嚴寒期短、無霜期長,春溫多變,盛夏酷熱;雨水充沛,雨季明顯,降水集中.
年平均降水量為1289.8~1556.2mm,呈春夏多、秋冬少,東部多、西部少的格局,春夏雨量佔全年的70%~73%,降雨年際分布不均,最多達2336.5mm,降雨少的年份只有750.9mm。
年平均氣溫在16.5~17.2℃之間,極端最高氣溫為39.3~40.8℃,極端最低氣溫為-11.4~-18.1℃。城區年平均氣溫偏高,為17.0℃。
年日照時數為1590.2~1722.3小時,呈北部比南部多、西部比東部多的格局。
年無霜期256~285天。
市境主導風向為北風和東北偏北風,年平均風速為2.0~2.7m/s。
生長季中光熱水充足,農業氣候條件較好。
註:
資料來源岳陽市人民政府網。
http://www.yueyang.gov.cn/szfbgswj/content_399232.html
『陸』 湖南嶽陽地方適合種什麼水果及植物
胡柚,桔子,梨子,
『柒』 岳陽適合種植什麼
岳陽屬於亞熱帶濕來潤源性季風氣候,氣候濕潤;四季分明。
屬於岳陽的日照時間並沒有熱帶這么長,所以大部分熱帶水果不能在岳陽種植,即使成活,品質也不會很好。所以岳陽沒有專門種植熱帶水果的。
只是大部分亞熱帶水果如西瓜、柑桔、葡萄、柚子、甘蔗、蓮霧、楊桃、油桃、櫻桃、草莓、木瓜、聖女果、李子,桃子,草莓等。
『捌』 岳陽地區山林適合種植哪類經濟作物
湖南省岳陽在結構調整中發展經濟作物 2009年岳陽經作生產圍繞「三品兩化」(即品種、品改、品牌,布局區域化,經營產業化)展開,全市經濟作物除油菜外播面419.2萬畝, 比2008年增加52.5萬畝。 其中,主要作物: ①蔬菜復種面積130萬畝,增加30萬畝,其中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汨羅市引種的韓國白玉春蘿卜,畝產4000斤左右,4月上旬開始收獲,產銷兩旺,平均0.6元/公斤以上,實現畝平收入1000元左右。②西甜瓜23萬畝,增加8萬畝,其中,大棚禮品西、甜瓜從5月下旬開始上市,每公斤高達4元以上,取得了較好的效益。③中葯材新擴7.5萬畝,達到20.5萬畝(含湘蓮);④棉花52.5萬畝,比去年增9.6萬畝,目前長勢較好;⑤油菜109.44萬畝,總產93446噸,比去年減少14537噸,減13.46%;⑥水果57.5萬畝,新擴1.1萬畝;⑦茶園22.76萬畝,新擴1.1萬畝,其中良種茶園4.4萬畝,春茶總產3086.7噸,產值4791.8萬元,比去年同期分別增加12.8%和28.2%。 2009年岳陽汨羅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全市糧食播種面積83.76萬畝,比上年增長1.2%,其中:優質稻面積11.1萬畝,增加4.04萬畝;玉米11.43 萬畝,增加0.05萬畝。經濟作物中:油料面積8.38萬畝,減少10.9%,棉花0.53萬畝,減少49.5%,蔬菜和果瓜面積19.69萬畝,增長 14.3%。生豬生產穩步發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名優水產快速增加。畜牧水產業總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為59.3%。 比2008年高2.5個百分點。
參考網站: http://www.yysqw.gov.cn/Html/9/0/6/2/3/72352070864572.html 汨羅市糧食、棉花、油料作物生產調查報告 汨羅市是一個以糧食、棉花、油料為主的農業大縣,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市),也是湖南省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試點縣(市)之一,為了加快糧、棉、油生產,我們會同農業部門深入鄉鎮,就糧、棉、油生產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一、汨羅基本情況汨羅地處湖南省東北部、洞庭湖東南岸,南接長沙、望城,西連湘陰、沅江,北抵岳陽,東鄰平江,位於東經112°51′—113°27′,北緯28°28′—29°27′,南北長66.75公里,東西寬62.5公里。全市總面積1561.9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324.66平方公里,平原296平方公里,丘崗地662.39平方公里,山地278.9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51.16萬畝,其中水田面積42.34萬畝,旱土8.82萬畝。全市共有29個鄉鎮、6個林、漁、茶場,總人口63.1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4.72萬人。2005年全市GDP54.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16.2億元,第二產業24.1億元,第三產業14億元,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29.8:44.3:25.9。人均GDP8564元。二、糧、棉、油發展現狀從調查的情況看,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在農作物種植面積中的比重逐步加大,糧食產量穩步提高,2003年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195929畝,其中糧食作物831043畝,糧食作物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69.5%。2004的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168350畝,其中糧食作物865433畝,糧食作物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4%。2005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221600畝,其中糧食作物959700畝,佔78.6%。糧食總產量由2003年的34.9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38.2萬噸,年均增長4.6%。糧食產量的增加得益於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有關政策。從2004年起,連續3年下發的中央1號文件都非常關注農業和農村問題,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農業稅的減免和糧食直補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同時,市場上糧食價格受國家最低價保護,對糧食的生產也形成了有力的拉動作用。在國家政策對糧食生產的扶持和市場糧食銷售價格上揚的雙重影響下,預計2006年糧食播種面積仍會穩中有增。雖然今年4月初的氣溫驟降對早稻秧苗有一定影響,但市鄉兩級政府組織得力,積極採取補救措施,對早稻的移栽沒有形成太大影響。但是,油料作物種植相對平穩,棉花種植逐年減少。油料種植面積2003年8.08萬畝,2004年為8.05萬畝,2005年為7.83萬畝;油料產量2003年為7714噸,2004年為7873噸,2005年達8088噸;油料作物生產相對穩定。棉花種植面積由2003年的4788畝減少到2005年1950畝,年均減少36.2%,棉花產量由2003年的615噸減少到2005年的293噸,年均減少31%。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國家沒有出台鼓勵糧食生產這樣的扶持政策,棉、油價格得不到保護,生產成本卻居高不下,油料、棉花種植的風險大、效益偏低。從品種結構看,糧、棉、油料作物的品種進一步得到了優化,一些低產、質劣的品種如淅福802、威優3號等逐漸被淘汰,2005年稻穀種植面積81.8萬畝,其中優質稻種植面積22萬畝,占稻穀種植面積的26.9%,汨羅市糧、棉、油生產情況2003—2005年比較面積:畝 產量:噸 項目年份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糧食作物油料作物棉 花播種面積產量播種面積產量播種面積產量 2005年糧食、棉花、油料作物生產情況表面積:畝 產量:噸 農作物名稱播種面積產 量一、糧食作物9597003823431、稻穀818100319420 2、玉米75600405833、豆類2205034334、薯類4185018592二、油料783008088 1、花生660010232、油菜籽690006835 3、芝麻2700230三、棉花1950293 其主要優質品種有湘早秈13號、香兩優68、金優207、湘晚秈13號。玉米種植面積7.56萬畝,其中主要品種有臨奧一號、優質品種比重達到95%,油菜種植面積6.9萬畝,其中雙低油菜面積3.5萬畝,佔50%。主要品種為湘雜油2號、全能628。棉花種植面積1950畝,主要品種為楚雜180,優質品種普及率達90%。三、汨羅發展糧、棉、油生產的優勢汨羅屬洞庭湖環湖崗平區,歷來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其市域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等條件的組合,形成了典型的亞熱帶環湖崗地平原自然資源特色,對糧食、棉花、油料等農作物的生長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加之近年來全市積極引進和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為農作物的生產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汨羅境內整個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由山區向丘陵,向洞庭湖平原傾斜遞降,地面高程在24.3—777.5之間。平均海撥高度90米,地勢平緩,平均地面坡度只有10.6度。地形多樣,崗地、平原、水系相間,丘陵、山地、湖泊交錯,以平原、湖泊與低崗地為主,土壤主要為第四紀元紅色粘土和近代河湖沖積物,土壤發育完善,土層深厚,養份豐富,土壤肥沃,適宜農作物大面積種植。市域屬典型的大陸性濕潤季氣氣候,年平均氣溫17℃,極端最高氣溫39.7℃,極端最低氣溫-13.4℃,年降雨量1353.6毫米,年平均光照時數為1714.9小時,無霜期270天左右,氣溫溫暖,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日照充足,雨量適度,適宜農作物生長。 境內河流密布,水系發達,全市共有水域325平方公里,大小河流(含溪流)115條,總長654.9公里。全市共有水利工程28695處,水利工程蓄、引、提總水量達3.93億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庫3座,小(一)型水庫38座,小(二)型水庫251座,總庫容1.88億立方米,塘壩工程2.7萬多處,大型引水工程1處,河壩引水工程586處,以電力提灌為主的提水工程541處,裝機562台12456KW,電力排灌機埠46處73台,裝機5983KW,旱澇保收面積達到28.84萬畝。
『玖』 湖南嶽陽適合種植的經濟作物是什麼
教學目標:
1、了解農業的概念、農業的五部門及其主要產品。
2、了解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成就,我國農業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3、掌握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及分布。
4、了解我國畜牧業的種類,初步掌握主要牧區的名稱,了解其優良畜牧品種。
教學指導:
農業是和我們每個人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產業。既然如此,在「農業」一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多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更真切地認識農業,了解農業。
新課導人:
方案①:同學們,你們可知道,我們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飯、蔬菜、瓜果、魚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個產業生產的或由哪一個產業提供原料?(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農業。)對,下面我們就開始學習我國的「農業」。
方案②: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人說,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以農業發展為本的經濟史。我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 22%的人口,並且基本解決了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這是舉世公認的奇跡。你們知道什麼是農業嗎?你們又了解多少有關農業的知識呢?
方案③:同學們,如果讓你一個星期處於飢餓、半飢餓狀態,你會怎樣?(學生會有各種回答,只要基本相符,都要肯定。)但是你們是否知道,在非洲,還有不少的居民長期處在飢餓之中,甚至死於飢餓。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農業生產落後,糧食產量低。)
在屏幕上展示出課本中將農業含義分解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
(1)狹義的農業是指什麼?
(2)廣義的農業包括哪些生產部門?
(3)農業的五個部門各生產哪些主要產品?
設問;以下活動,哪些屬於農業生產活動: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養魚(答案為C)
讓學生齊聲朗讀「歷史悠久的中國農業」這段閱讀材料。提問:讀了這段文章之後,你對中國農業有什麼認識?
講述「我國農業的發展」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 問:我國農業是在汁么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讓學生觀看一段舊中國農民逃荒討米的錄像資料,不要很長,一分鍾左右。)
2. 提問:近20多年來,我國主要糧食的產量變化情況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國稻穀、小麥產量的變化」圖,或讓學生閱讀課本上的該圖。)
3.查找資料,讓學生對比我國主要農產品的人均佔有量與世界人均佔有量。 4.播放錄像或展示圖片:春節前的農貿市場、農民居住的小樓房、農民的新生活等。
小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農產品的產量大幅度增長,主要農產品的人均佔有量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1%的人口,這是舉世公認的奇跡。廣大農民不僅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邁進,一些較發達的農村已達到富裕水平。
承轉:我們都知道,建國以來,我國的耕地面積沒有增加,甚至還有所減少,為什麼農產品的產量能大幅度增長呢?(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
提問:為什麼單位面積產量能大大提高呢?(學生可能有多種回答,只要基本符合,就多加肯定。)
展示:「中國農業基礎設施的發展」圖。然後小結:建國以來我國對農業的投人逐步增加,農業生產條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術的發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國農業的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
在講述「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區分布趨於合理」時,可從有關媒體上查找一些具體資料和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形成真實而具體的感受。
承轉: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還存在一些問題。
播放錄像或展示圖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鹽鹼化等,讓學生自己總結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講述「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時,可採用下面一些步驟和方法:
1.讓學生讀教材中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就餐情景圖。先判斷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飲食習慣。接著提問:(1)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的主食各是什麼?(2)造成他們主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當地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不同)(3)是什麼原因使北方和南方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不同呢?(氣候的差異是主要原因:北方年降水量較少,以旱地為主,適宜種小麥;南方年降水量較多,以水田為主,且熱量充足,適宜種水稻。)
2.展示圖片:「水稻收割」、『小麥收割」。讓學生判斷: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糧食作物的收割情況?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糧食作物的收割情況?並說出判斷的理由。
3.設問: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糧食是在城市生產的嗎?(學生回答:不是。)那麼你們認為是什麼地方生產的呢?(學生的回答可能多樣,教師略作解釋,讓學生初步了解商品糧基地的概念。)
4.課堂練習:在「中國小麥、水稻分布」空白圖上,分別填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邵陽湖平原、成都平原,並說出它們所產主要糧食作物的類型。
講述「主要經濟作物的分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提問:同學們,我們穿戴的衣帽,做菜用的油,喝粥時用的糖,喝茶時用的茶葉,治病時用的中草葯,等等,它們與農業生產有關系嗎?(學生回答:有。)有什麼關系呢?(由農作物製成或加工而成的。)它們是由哪一類農作物加工而成的呢?(經濟作物。)教師小結經濟作物按其用途不同而進行的分類。
2.讀「中國部分經濟作物分布」圖,提問:(1)圖中哪些作物屬於熱帶經濟作物?我國熱帶經濟作物主要分布在什麼地區?(2)我國棉花生產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區?(3)我國甘蔗生產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區?
3. 學生自學「油料、糖料和飲料作物」的閱讀材料。提問:(1)我國種植面積最廣的油料作物是什麼?主要分布在什麼地方?花生的主要產地是哪兩個省?(2)糖料作物中甘蔗和甜菜的生長習性有什麼不同?各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區?(3)我國的茶葉主要產於什麼地區?
學習「出口農產品基地」時,應注意給學生講述以下幾個問題:(1)什麼是出口農產品基地?(2)建立出口農產品基地有什麼意義?(舉幾個實例。)(3)一個地區要想成為出口農產品基地應具備哪些條件?(4)出口農產品基地主要生產什麼?然後列舉我國的一些農業區域(如:珠江三角洲、江漢平原、太湖平原、山東半島等),分析它們是否具備成為出口農產品基地的條件。
講述「畜牧業分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展示天山牧場、大型養雞場、專業化養豬場等圖片。提問:(1)這幾幅圖片所表示的是農業的哪一部門?(2)它們在分布上有什麼不同?(前一個分布在我國西北部的高原、山地;後兩個分布在我國東部、南部的農耕區。)(3)它們在生產上各有什麼特點?
2.讓學生根據前面學過的中國地理知識,分析我國西部、北部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
3.提問:我國東部、南部農耕區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麼?在全國畜牧業發展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
4. 指導學生讀「中國主要畜牧業分布」圖,熟悉我國四大牧區的大致范圍,了解我國一些主要畜種的分布。
學法指導:充分利用生產生活經驗。通常我們所學習的知識,既包括前人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間接知識(或課本知識),也包括自己親身體驗得出的經驗(直接知識)。直接知識豐富多彩,利用它們來印證理論知識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如學習我國北方和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時,可從當地居民的飲食習慣人手;介紹商品糧基地時,可從城市居民消費的糧食來源說起。
課後活動:
1.調查附近一個村莊的農業生產狀況,寫出調查報告。分析其成功的地方,指出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重點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
2.參觀附近一飼養場或牧場,了解畜牧業的生產情況,分析其成功的經驗有哪些,目前存在哪些主要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
3.討論:你認為今後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是什麼?
第二節 工業 第 個教案
教學目標:
1、 理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2、 了解建國以來中國工業增長速度較快,門類較齊全,布局日趨合理。認識新中國工業發展的巨大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信心。
3、 學會運用示意圖、統計圖以及其他圖表資料來分析和總結我國工業的發展狀況及其分布情況。
4、 了解基礎工業的概念,並掌握重要基礎工業――能源工業、鋼鐵工業、機械工業、紡織工業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 。
教學指導:
在「工業」一節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聯系生活、聯系實際要貫穿始終。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會趣味盎然,不至於枯燥乏味。如在講述工業「較高的增長速度」時,既要有詳實的數據統計,又要讓學生以現實生活中的真切感受來印證。要組織學生參觀附近的工廠,了解一些工業生產的流程,感受工業生產的氛圍。
新課導人:
方案①:同學們,通過「農業」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農業給人們提供了基本生存保障。但大家試想:如果只有農業,人們的生活將會怎樣?(學生的答案會有多樣,教師要從多方面引導學生思考。)對,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光靠農業是遠遠不夠的,其他產業部門,如工業、交通、商業等都必須大力發展,尤其是工業,它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下面讓我們開始學習「工業」。
方案②:在屏幕上依次展示一些工業產品的圖片:書本、紙張、文具、鍋、碗、菜刀。瓷磚、彩電、洗衣機、化肥、收割機、投影儀、計算機、玻璃、水泥板、汽車、軍艦、戰斗機……提問:同學們,上面展示的這些物品,與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工農業生產、國家建設、國防安全關系十分密切,你們知道它們是由哪一產業部門生產的嗎?(學生回答:工——用;(3)顯然,對於交通和國防建設來說,其現代化水平同樣取決於工業發展水平。因此,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3.設問:由於工業生產如此重要,所以各個地區都想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工業。那麼,一個地區發展工業生產時,應考慮哪些因素的影響?(啟發學生聯系當地實際,進行簡單分析,教師進行適當補充和解釋。)
5. 學生活動:簡述你所了解的一種工業生產的流程過程(可安排在組織學生參觀附近一工廠後進行)。結合實際,談一談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有什麼不同。
講述「我國工業的發展」時,可採用下述方法:
1.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本P.11「我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的變化」圖。提問:(1)從1978年到2000年,我國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增長速度怎樣?(較快。)其中增長倍數最大的是什麼?(彩電。)(2)從這組數據的變化中,你可得到什麼結論?(近幾十年來我國工業迅速發展,尤其是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工業發展迅速,如彩電、化纖。)
2.讓學生閱讀教材P.11的正文。教師提出如下幾個問題,讓學生從課文中或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找到答案:(1)舊中國我國工業布局有什麼特點?重工業主要集中分布在什麼地區?輕紡工業主要分布在哪些城市?(2)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工業分布有什麼變化?為什麼?
3.教師小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迅速發展,工業產值突飛猛進,工業部門由少到多,並最終形成了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現在我國已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全部工業門類,我國的工業產品不僅能滿足國內生產和消費的基本需要,而且許多工業產品大量出口。工業中心大量增加,遍布全國各省區;工業發展由沿海指向內地;在一些工業集中分布的地區形成區域性工業基地。工業分布的這種變化,在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的基礎上,促進了全國工業的發展,由沿海到內地,由城市到農村,使我國的工業布局日趨
合理。
承轉:在工業各部門中,哪些部門與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國防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最為密切?(能源、鋼鐵。機械。紡織等。)
講述「能源工業分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提問:(1)大家知道什麼是能源嗎?(2)在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需不需要能源呢?請舉實例說明。(3)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對能源的需求如何?將來趨勢怎樣?為此應怎麼辦?(開發與節約並舉。)(4)你知道哪些能源類型呢?
2.學生填圖:在我國主要煤礦分布的填充圖(課前准備好)上填寫出我國主要的煤礦
和煤炭工業基地,了解它們的分布後思考:我國煤炭資源在分布上有什麼特點?
3.討論:根據你的所見所聞,談談你對開發則煤窯」的看法?
4.學生填圖:在我國主要油田、天然氣分布的填充圖(課前准備好)上填寫出我國主要的油田,了解它們的分布後思考:我國大陸上的油氣資源在分布上有什麼特點?
提問:我國南方的煤炭資源和油、氣資源豐富嗎?(不豐富。)那麼,南方的能源開發應以什麼能源為主呢?(水能。)我國的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河流?為什麼這些河流的上游多水能?(這些河流的上游多流經地勢階梯交界處,落差大,水流急。)
講述「鋼鐵工業分布」時,可採用以下方法:
1.播放錄像或展示圖片:鋼鐵工業的生產流程、主要產品。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說鋼鐵工業是一個國家非常重要的基礎工業?(要點:為機械工業。建築業等提供原材料。)
2.讓學生讀教材P.14「中國主要鋼鐵工業基地分布」圖,逐一了解我國主要鋼鐵工業基地的名稱及位置。分析它們在分布上有什麼特點?(分布較為廣泛,華北地區和長江流域較為集中。)
3.學生活動:完成教材P.14活動題。引發思考:上海鋼鐵工業基地和鞍山鋼鐵工業基地形成的條件相同嗎?如若不同,它們的有利條件各是什麼?(不同。鞍山的有利條件是附近有豐富的資源;而上海的有利條件是水陸交通便利和廣闊的消費市場。)
講述「機械工業分布」時,可採用以下方法:
1.讓學生閱讀教材P.15~P.16的正文。提問:大家知道什麼是機械工業嗎?你知道哪些產品是由機械工業製造的?機械工業在工業中的地位如何?從過去到現在,我國的機械工業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2.學生讀圖:「中國機械工業分布」圖。了解我國一些主要的機械工業中心,然後在填充圖上填圖鞏固。
3.學生活動:教師展示一些著名機械產品的圖案標志(如汽車),讓學生回答它們的名稱及產地。
講述「紡織工業分布」時,可採用以下方法:
1.設問:(1)大家知道自己所穿的衣服是由什麼原料通過再加工製成的嗎?(棉、毛、麻、絲、化纖等。)據此,你能將紡織工業進行簡單的分類嗎?(2)人們在商場選購衣物時,總是對棉織產品情有獨鍾,這是為什麼?(穿著舒適、物美價廉。)棉紡工業在整個紡織工業中的地位如何?(最重要。)
2.讀「中國紡織工業分布」圖,找出我國主要的紡織工業基地或紡織工業中心,熟悉它們的名稱和位置。對照「中國部分經濟作物分布」圖,思考:(1)我國主要棉紡織工業基地與棉花產地之間存在什麼關系?(接近棉花產地。)(2)這種關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棉花體積膨脹,不便運輸。)
第三節 高技術產業 第 個教案
教學目標:
1、 理解高技術產業的主要特點。
2、 通過舉例讓學生掌握高技術產業在工農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3、 了解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
4、 掌握高技術產業在地域上分布特點及未來變化趨勢。
教學指導:
高技術產業是最具活力的產業。由於我國各地經濟水平有較大的差異,城市與鄉村,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與西部貧困地區學生的學習設施,條件相差甚遠,他們對高技術產業的了解和認識也不盡相同。在教學中應根據各地學生的實際情況,多聯系學生所熟知的典型事例,因材施教,不強求千篇一律。
新課導人:
方案①:同學們,大約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電話在我們國家還是稀罕之物,連城市裡也只有機關單位才有,鄉村幾乎不見其蹤影。人們大多通過書信聯系。現在,電話已進人我國尋常百姓家,城鄉都已基本普及,行動電話也已成為普通消費品。你們知道這一變化是由於什麼帶來的嗎?(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對,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高技術產業」。
方案②:用電腦播放多媒體教學課件,營造一種網路教學氣氛。同學們,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與過去相比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多媒體電腦、投影儀、錄像設備等都已進人教室,輕點滑鼠一下,我們就可以縱覽天下大事,深人知識的海洋,探索我們未知的世界;打開電子郵箱,就可以測覽從異國他鄉發來的電子郵件,信息溝通方便之極。你知道這一切是什麼帶給我們的嗎?對,是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帶給我們的。
講述「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設問:同學們,高技術產業是如此神奇,如此獨具魅力。你們知道哪些高科技產業部門呢?(學生會答出多種,教師略作總結,使學生對主要高技術產業部門有個大致的了解。)
2.討論:(1)高技術產業在工農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舉實例說明。(2)說說我們身邊有哪些高技術產品,它們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產生了什麼影響?
3.布置學生從媒體上搜集有關材料,了解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概況。然後舉行一次小型討論會或出一期牆報。
講述「高技術產業的分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P.18~P.19正文部分。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當前我國的高技術產業帶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其形成原因是什麼?(2)將來我國的高技術產業區將呈現什麼樣的發展趨勢?在地域上將有什麼樣的分布特點?(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可參考本節的「教材分析」部分)
2.學生讀「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布」圖,了解我國一些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了解居住地是否有高新技術開發區,如果有,分析其形成和發展的條件有哪些?
3.出示材料:20世紀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我國舉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建設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熱潮,不僅大中城市規劃建設一個個規模大小不等的高新技術開發區,不少鄉鎮也圈起了一片片土地,作好了建設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前期工作。若干年過去了,有些高新技術開發區生產紅紅火火,一片繁榮景象,而有些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土地上卻雜草叢生,一片荒涼景象。就這一現象,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四節 交通運輸業 第 個教案
教學目標:
(一)了解交通運輸業的作用,掌握幾種主要運輸方式的特點,學會按客運、貨運的性質和需要選擇適宜的運輸方式。
(二)通過了解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巨大成就,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通過了解交通運輸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我國大力加強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必要性。
(三)了解中國鐵路建設的成就,記住主要的南北鐵路干線和東西鐵路干線,以及主要鐵路樞紐。
(四)了解我國內河航運及主要航道、近海航線、遠洋航線、重要的海港。
(五)了解我國航空運輸的成就,記住我國主要的國際航空港。
(六)培養學生閱讀交通圖和統計圖表的能力,並運用地圖說出我國交通運輸網路的大致分布格局。
教學建議
交通運輸業與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的關系極為密切。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當地實際,採用啟發式教學。(2)運用比較法,如在評價各種運輸方式的優缺點時,引導學生從運量、運速、運價等幾個方面,比較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等的不同特點。通過比較,加深學生的印象,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時,還可列表進行比較。教師可在黑板上畫出表格,列出運價、運速、運量,讓學生比較分析後填表格。(3)充分運用圖像進行教學,以增強直觀性。根據課本和地圖冊中的圖像,指導學生讀圖,繪簡易示意圖,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引導學生從讀圖中獲取知識。(4)邊講邊練,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如指導學生完成課後的活動題。
新課導人:
方案①:每年寒、暑假或節慶日,不少同學外出旅遊,觀賞祖國的名山大J門,了解各地的民俗風情,既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身體,又陶冶了情操。實在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同學們,你們外出旅遊時乘坐過哪些交通工具呢?(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我國的「交通運輸業」。
方案②:教師在屏幕上展示下面一段材料:在我國西部山區有自然條件十分相似、位置相鄰的兩個縣:A縣和B縣,兩縣面積和人口不相上下,自然資源相差無幾,與省城距離也差不多。過去,兩縣交通條件、經濟條件都十分落後,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A縣利用自籌資金和銀行貸款,修起了一條條寬闊的馬路,不僅本縣各山寨之間四通八達,而且與省城和外縣的聯系也十分方便。而B縣的交通狀況基本維持原樣。幾年後,A縣徹底告別了貧困,由溫飽進人了小康社會。可B縣卻貧困依舊……
教師啟發提問:同學們,你們看了這則材料後有什麼感想?兩縣後來經濟水平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呢?B縣要擺脫目前的困境,應該怎麼辦?(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教師簡單總結,引人新課。)
講述「交通運輸業的作用」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簡單介紹什麼是交通運輸業。課文中的概念比較專業和抽象,教師要聯系實際作通俗易懂的說明。需指出交通運輸包括客運和貨運兩部分。
2.分析交通運輸業的作用時,應從實例人手。
3.學生討論:「要致富,先修路」,「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這兩句話說明了什麼道理?
4.教師小結:便利的交通運輸能使一個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講述「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時,可採用以下步驟:
方案①:讓學生聯系當地實際,了解當地交通狀況的變化。進而分析由於交通條件的變化,對當地經濟和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有條件的學校可布置學生搜集當地不同時期的交通圖,對比不同時期的交通狀況,進而更直觀地了解當地交通條件的變化。以點帶面,可以說明全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方案②:讓學生從本身所經歷的事情人手。如學生在不同時期上學路線的改變。(如原來上學走遠路,費時多,現在走新修的近路,大大節省時間。)進而分析當地交通條件的改變及給當地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
教師補充:(1)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公路、鐵路、航空線在不同時期長度的對比;不同時期各種運輸工具數量的對比,說明它們增長相當迅速。(2)從地區分布上看,交通於線不斷向內地和邊疆延伸。(3)目前還存在的問題:作為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的運輸業,盡管50多年來有了很大發展,但仍然滿足不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制約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瓶頸」。為此,國家仍把交通運輸業作為經濟建設的重點。
講述「公路運輸」時,可採用以下步驟:
1.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1)公路運輸有哪些特點?(2)在什麼情形下,公路運輸具有明顯的優勢?
2.講述公路的發展和分布時,可指導學生讀『中國公路通車里程的增長」 圖,讓學生自己得出我國2000年的公路通車里程是1952年的11倍;指導學生讀「中國主要公路干線分布」圖時,教師應說明圖上的公路線只是干線,現在除西藏雅魯藏布江下遊河谷上的墨脫縣,因地形起伏極大,尚未修通公路以外,全國各縣、市都已通公路。在我國的公路干線中,西部的公路干線長度大,而且工程艱巨。要讓學生熟悉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的路線及起訖地點。關於高速公路,教學時著重指出高速公路是專行汽車的高等級公路,具有時速快,經濟效益高的特點。
『拾』 岳陽山區適合種植什麼品種果樹
山區的話可以考慮種植祁東酥脆棗,這個棗樹耐肥、耐澇、耐旱、而瘠薄,高抗性,山區一畝可以種植110株,當年種當年就可以掛果,一年結三批果。早過可以賣到20元以上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