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雷達圖怎麼看是缺陷
A. 地質雷達
3.3.7.1 方法簡介
3.3.7.1.1 基本原理
地質雷達也稱探地雷達,是利用高頻電磁波束在界面上的反射來探測目標物,由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組成。發射天線向地下發射高頻短脈沖電磁波,接收天線則接收來自地下介質交界面的反射電磁波。由於電磁波向地下傳播速度主要受地下介質電性控制,在介質電性發生變化的界面,電磁波會發生反射。通過研究電磁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介質對電磁波的吸收及介質交界面的反射,並用時間剖面圖像表示出地下各分界面的形態,從而推測地下地質體及地層結構的分布規律。
3.3.7.1.2 應用范圍及適用條件
地質雷達是一種高解析度探測技術,可以對淺層地質問題進行詳細的地質填圖,淺層埋藏物進行無損探測。由於電磁波能量在碳酸鹽岩區衰減快,勘探深度較淺主要適用於碳酸鹽岩裸露或覆蓋層淺的地區,目前廣泛用於地基探查、地下空洞、岩溶、破碎帶、斷層等地質構造探測。
要求發射的電磁波能量必須足夠大,探測距離能夠達到目標體,並能返回地面被系統接收;目標體阻抗差別足夠大,有足夠的反射或散射能量為系統所識別;目標體的幾何形態必須盡可能了解清楚,正確選用天線中心頻率;測區干擾不足以影響目標物的反射信息。
3.3.7.1.3 工作布置原則與觀測方法
主測線應垂直地下目標體走向,輔助測線平行目標體走向,可更好地反映目標體形態,測線應盡量通過已有的井位,以利於地層的對比。
目前常用的觀測方法有剖面法和寬角法兩種。
剖面法: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以固定間距沿測線同步移動的一種測量方式。
寬角法:發射天線固定在地面某一點上不動,而接收天線沿測線逐點移動,記錄地下各個不同界面反射波的雙程走時的測量方式。
3.3.7.1.4 資料整理及成果解釋
檢查驗收合格的原始數據,經濾波及二維偏移歸位等處理,經過反射層的拾取,編繪探地雷達圖像剖面,最終形成推斷成果圖等。
由於雷達反射界面是電性界面,與地層分界面並不一致,如相鄰地層有相近的波阻抗、同一岩層中的含水帶界面、多個薄層的地質界面組合等。同時雷達時間剖面轉換為深度剖面的精度,解析度的限制,旁側界面反射波的影響等因素,給雷達資料帶來很多假象,使雷達剖面解釋存在多解性。因此成果解釋必須結合地質、鑽探資料,根據反射波組的波形與強度特徵,通過同相軸的追蹤,確定反射波組的地質意義,建立測區地質—地球物理模型,構築地質—地球物理綜合解釋剖面。
3.3.7.2 試驗情況
本次實驗主要選擇了表層帶富水塊段納堡村地區、天然出露的岩溶水源地皮家寨工區,目的是為了查明地表至30m深度的蓋層結構、完整穩定性、水文地質結構、岩溶發育特徵及富水性。對裸露型隱伏的岩溶水源地大衣村和萬畝果園及覆蓋型隱伏的岩溶水源地三家村和大興堡實驗區擬實施鑽孔位置也布置了少量地質雷達剖面。共布置剖面94條,總長3.4km,其中納堡村實測66條剖面,長1635m。
本次試驗使用SIR-20型地質雷達,天線類型SIR-100MHZ,掃描時窗250~600ns,工作方法為連續剖面測量。
3.3.7.3 主要成果
納堡村探測結果,表層結構大致分為兩層:第一層為第四系覆蓋層,岩性為粘土,厚度在2~6m,時窗為0~100ns,表現為能量強、頻率較高,連續性較好的波組特徵;第二層為個舊組風化灰岩,厚度8~16m,時窗為50~300ns,表現為能量較弱且變化大、頻率較低,連續性差的波組特徵;向下則表現為無明顯反射或雜亂零星反射的「平靜帶」波組特徵,表明已進入基岩(完整灰岩)層。
圖3-18為納堡小學L20線的測量結果,雷達反射波大致分為三層,第一層時窗0~80ns,為能量強、頻率較高的波組特徵,深度約5m,反映了第四系覆蓋層;第二層時窗80~300ns,為能量弱、變化大、頻率較低的波組特徵,深度約5~16m,反映了風化灰岩層;第三層時窗300ns以上,為無明顯反射或雜亂零星的波組特徵,推斷已進入完整的灰岩層。在剖面10~15m處,時窗范圍160~200ns,深度約9~12m范圍內,地質雷達記錄出現明顯的強反射波異常,推斷解釋為岩溶裂隙含水層。經施工的淺鑽驗證,覆蓋層厚5.15m,5.15~15m岩溶發育,以溶隙、溶洞、溶孔為主,為主要含水層段,涌水量36m3/d,15m以下岩溶不發育,富水性弱,與推斷結果吻合。
圖3-18 瀘西小江流域納堡村納堡小學L20線地質雷達曲線
納堡村賓珍紅商店地質雷達測量未發現異常,反射波為明顯的兩層,頂部覆蓋層為高能量波特徵,時窗0~100ns,厚度約6m,下部為基岩的平靜弱反射波特徵,經ZK2淺鑽驗證,基岩埋深6.7m,孔深30.3m未見水,探測結果與驗證結果一致。
納堡村實驗點共圈出8處地質雷達異常,經鑽孔驗證4處,除1處水量小外,3處表層岩溶水較豐富。
圖3-19為皮家寨大泉旁實測地質雷達剖面,大致可分為兩層,第一層時窗0~60ns,波組連續穩定,反映出第四系覆蓋層厚度為1~3m;時窗60~300ns,地質雷達曲線顯示為雜亂反射、振幅變強、頻率變低的異常現象,推斷該區地下3~16m之間的個舊組灰岩中岩溶裂隙較為發育,局部存在較大充填或未充填的溶洞,如L73線7m、28m、55m處推斷為岩溶含水區,與高密度電法38線100~110點的低阻異常對應。經鑽孔驗證,溶洞,溶孔發育,與推斷結果吻合。
圖3-19 瀘西小江流域皮家寨L73線地質雷達曲線
3.3.7.4 結論
地質雷達反射波組特徵:岩溶裂隙含水層為明顯的強反射波異常;第四系覆蓋層為能量強、頻率較高,連續性較好的反射波;風化灰岩層為能量較弱且變化大、頻率較低,連續性差的反射波;完整灰岩層為無明顯反射或雜亂零星反射的「平靜帶」特徵。
地質雷達在探測深度0~30m范圍內,解析度較高,對表層岩溶裂隙發育帶探測效果較好,劃分的覆蓋層厚度較接近,誤差均小於1m。推斷的岩溶發育異常帶,准確度很高,是表層岩溶找水的有效方法之一。
B. 如何看懂地質超前預報中的雷達測線波形圖
先去了解地質雷達的理論,再去了解已知的圖形,通過實踐然後慢慢分析,估計就回沒有問題了。答
你要對它不熟悉的話你根本就看不出來,有點熟悉之後也不好看,拿過來圖形就能看懂的全國也沒有幾個人。
用你已知的東西去求已知的東西這樣會好看的。
C. 百度地圖的缺陷
1、地圖更新慢
2、與導航設置有關
D. [請教]地質雷達圖像如何判讀
感謝專家。從有的地質雷達資料圖像,可以清晰的看到物體邊界,如豎向樁體的縮徑、擴徑位置及性狀。這種圖像是否有太多人為處理?
E. 基於數字圖像檢測的缺陷怎麼標注
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對物體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基於圖像處理的標簽質量檢測系統回越來越被人們所答看重。然而,標簽在生產過程中,由於受到生產機器精度等因素的影響,生產出來的標簽有很多質量問題,比如:少印。因此標簽缺陷檢測越來越重要。本論文主要針對對標簽視覺檢測系統的軟體演算法設計,使檢測圖像與標准圖像進行相減,從而提取出缺陷部分,解決標簽少印的問題。整個少印缺陷的檢測過程不需要人工進行費力的對比,此過程由軟體自行處理,人們只需要對檢測出的標簽進行確認,實現人工與智能化的完美結合,保證標簽質量的目的。
F. 如何分析地質雷達探測到的圖象
雷達圖像主要用來反映雲層厚度。一般的,天氣絕對晴朗則無雲層反射,雲專層越厚,反屬射率越高。
一般的雷達拼圖是用紅色段表示較高的反射率,藍色段表示較低的反射率,透明表示無反射或反射率極低。
通過對雲層厚度的判斷,氣象工作者可以推辭雲層的成因性質及其對氣象的影響。
G. 地質雷達法檢測隧道襯砌厚度和缺陷時,測線布置應符合什麼要求
布線長度。隧道施工過程中質量檢測以縱向布線為主,橫向布線為輔。縱向布線位置專應在拱頂、左右拱腰屬、左右邊牆和隧底各布1條;橫向布線一般線距為8-12m;採用點測時每斷面不少於6個點,檢測中發現不合格地段應加密測線或測點。隧道竣工驗收時質量檢測應縱向布線,必要時可橫向布線。縱向布線的位置應在拱頂、左右拱腰、左右邊牆各布1條;橫向布線線距8-12m;採用點測時每斷面不少於5個點。需確定回填空洞規模和范圍時,應加密測線或測點。三車道應在拱頂部位增加2條測線。D測線每5~10m應有里程標記。
H. 我就看不懂他的統計表、缺陷點排列表、還有最下面那那個缺陷點排列圖,就是有根弧線那個圖。
學習相關書籍
I. 地質雷達圖如何識別
一般管線和鋼筋的圖像判讀簡單,是拋物線.而隧道超前預報或隧道襯砌版檢測比較復雜,開始權只能看出異常區域,如果做進一步判讀,可以結合鑽孔或開挖,這樣通過對比,時間長了自然就熟悉了.我是做地質雷達售後服務的,如果需要,我們可以交流,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