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震地質期刊怎麼樣

地震地質期刊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1-02-14 00:02:54

❶ 地球科學類哪些期刊是重要期刊

《地球》雜志是抄由國土資源部主管,由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學會科普委員會主辦的雜志。國際期刊號:ISSN 1000-405X 國內期刊號CN11-1467/P 郵發代號2-253。
《地球》以傳達「我們擁有一個地球」理念為辦刊宗旨,用大眾的語言解讀人文地球科學,它將一如既往地觀察當代科學發展成果,用更多筆墨探討與公眾刊益相關的科學類話題,通過對重大事件的調查和解釋,為求探討科謎團,為普及地學知識作出積極貢獻,幫助讀者從中體會到科學為日常處知帶來的智慧。
欄目設置有《專題報道》、《科技博覽》、《文化傳播》、《教育探討》、《管理研究》、《環保技術》、《地質科學》、《植物科研》《礦產資源》《交通科技》等。

❷ 物探核心期刊有哪些

常見的:
地球物理學報 、地球物理學進展 、 物探與化探、 煤田地質與勘內探 、 中國地震等地容震類 、石油物探、一些學報的自然科學版(石油大學-吉林大學-中國礦大等等較多) 、物探化探計算技術
物探化探計算技術 最容易發表 , 物探與化探、 煤田地質與勘探次之。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❸ 誰有地球物理類中文核心期刊排名

刊物名稱抄 刊物類別

地球物襲理學報 地球物理學類

地震 地球物理學類

地震地質 地球物理學類

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 地球物理學類

地震學報 地球物理學類

地震研究 地球物理學類

空間科學學報 地球物理學類

水文 地球物理學類

西北地震學報 地球物理學類

中國地震 地球物理學類

❹ 關於地震地質工作的幾點意見

李四光

(一九七○年六月)

在最近歷史時期,在全球范圍內,一次又一次發生了毀滅性地震,一九六○年智利大地震以來,破壞性地震的發生,有愈加頻繁的趨勢,我國不在例外。邢台地震和通海-峨山地震,都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在以毛主席為首的無產階級司令部的親切關懷下,根據周總理一再具體的指示,我們發動了當地廣大革命群眾,在解放軍大力支持下,兩次樹立了大打人民戰爭的光輝範例。廣大人民群眾,懷著對偉大領袖毛主席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以頂天立地的氣概,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英勇奮戰,很快就掃平了廢墟,進而發展生產,重建家園;並且在大震以後,餘震頻頻發生的過程中,發明了許多土辦法和土洋結合的辦法,創造了許多土儀器和土洋結合的儀器,為預測地震的工作,打下了群眾性的基礎。

地震之敵,在全國某些地區,還在伺機而動。我們今後一定要站好崗,放好哨,做好准備。准備任何時期都能夠更出色地大打一場人民戰爭。為此,我們的地震工作既要普及,又要提高,如何又普及又提高?辦法只有一條:即堅決貫徹執行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指示「我們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我們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

地震地質工作,對我們來說,還是生疏的。為了能保證正確地貫徹執行上述偉大教導,我們的工作一定「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分析這些事實中找出方針、政策、辦法來」。

地震的發生,經常有個震源,震源的位置,絕大多數在某些地質構造帶上,特別是在斷裂帶上。地質構造帶,是地應力按一定的條件,在岩層中作用的反映,若干不同性質的構造帶在一定的地區中的分布、排列和配合往往呈現某種規律,它反映應力場在那個地區中作用的特點。如若應力場穩定了或者消失了,構造帶也就穩定了或者僵化了;如若應力場加強了,而且達到了一定的程度,穩定的構造帶就會重新活動,乃至有所發展,或者產生新構造帶。

長期地震工作的實踐經驗,證明了地震震中(即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是與活動地質構造帶不可分離的。那種活動構造帶,有的暴露在地面,有的隱伏在地下,為較新的、平敷的岩層所掩蓋。

不管地震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不管哪一種或哪幾種物理現象,對某一次地震的發生,起了主導作用,它總要把它的能量轉化為機械能,才能夠發動震動。震波有的屬於高頻率彈性波,也有的屬於低頻率、破壞性較大、傳播范圍較小的塑性波,震源大多數在地殼中,少數在地幔中,這些都不是我們現在要考慮的問題,關鍵之點,在於震動之所以發生,可以肯定是由於地下岩層,在一定的部位突然破裂,岩層之所以破裂又必然有一股力量(機械的力量)在那裡不斷加強,直到超過了岩層在那裡的對抗強度,而力量的加強,又必然有個積累的過程,問題就在這里。逐漸強化的那股地應力,可以按上述情況積累起來,通過破裂引起地震,也可以由於當地岩層結構軟弱或者沿著已經存在的斷裂產生相應的蠕動,或者由於當地地塊產生大面積、小幅度的升降或平移,在後兩種情況下,積累的能量可能逐漸釋放了,那就不一定有有感地震發生。因此,可以說,在地震發生以前,在有關的地應力場中必然有個加強的過程,但應力加強,不一定都是發生地震的前兆,這主要是由當地地質條件來決定的。

地應力加強活動,不僅會引起地震,還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在一定的地區范圍內,引起其他許多物理的變化。譬如說,大地電流、電位場、磁場、重力場、地下水位和某些氣體冒出等等異常現象,但反過來說,這些異常現象的產生,並不一定意味著局部地應力場的變化。它們產生的原因太復雜了,當然,也不能排除地應力作用的可能性。

因此,我們認為,地震地質工作是地震工作落到實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在尋找可能發生地震的危險地帶,特別是危險地區的工作中,它應該起先行作用。在茫茫大地上,如果我們對可能發生地震的地帶或地區,完全無所察覺,我們的「以預防為主」的工作和措施,將從何著手?反之,一旦我們獲得了確鑿證據,證明某些地帶或地區,確有發生地震的危險,那就不僅在地理上(空間的意義)起了預報的作用,而且對地震預報觀測台站的部署,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總起來看,地震地質工作,也和一般地質構造工作一樣,不能離開在空間調查,即靜態的觀測,而且還要進行構造帶在時間上的變化,即動態的觀測。第二項要求,指出了地震地質工作的特點。

根據上述地震地質工作的一般要求和特點,我們當前的任務概括起來是要回答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

哪裡有活動構造帶?它是怎樣活動的?

第二個問題:

構造帶的活動是怎樣引起地震的?

先就第一個問題,分幾點扼要地回答如下:

1.查明活動構造帶的所在,追索它伸展的方向和范圍。

一個構造帶活動不活動,通過一般地質觀測方法,包括涉及新第四紀地層、A近冰磧物、冰水沉積、沖積層以及古代人居住遺址和墳墓等等現代構造運動所造成的地面形變或裂隙,活動構造帶的存在是可以初步鑒定的,但對地震地質工作的要求來說,用這種方法作出的鑒定,大都不夠肯定,不夠精確,還需要輔以儀表觀測,才能達到要求(詳見下第2條)。

對一個構造帶,譬如說一個斷裂帶,在一般地質觀測工作中,大都只限於它大體上展布的范圍,很少嚴格地要求查明一條斷裂帶達到何處才完全消失,一條斷裂帶兩頭的終點和斷裂帶中發生曲折的地點附近,看來,地震之敵往往是隱藏在活動構造中的據點,也就是說,可能是潛伏的震源所在(理由詳下)。

2.測定活動構造帶活動的程度和頻度。

用普通地質觀測的方法,例如在一個斷裂帶的兩盤,往往能夠發現一些標志,它們標志著兩盤相對移動的平錯距離或垂直斷距,如果在那種標志上也標志著它們存在的時間,那更可以確定在某一時期中,有關的活動構造帶兩盤,發生了相對位移的方向和錯距。

我們可以用人為的標志來測定斷裂兩盤活動的程度和頻度。例如在一條斷裂的兩旁,建立幾個橫跨斷裂的固定觀測站,經常測定兩盤相對位移的數值,再輔以流動觀測站,探明斷裂帶全部各段活動的程度。有種種辦法可以採用,如鋼弦測距、傾斜儀、光速測距、地面三角測量和水準測量等等,最後一種辦法,對地形變與地震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但工作量較大,需要時間較長,如若用來預測地震,一般是緩不濟急的。

構造帶的活動,有間歇性的,也有連續性的,連續活動,有隨時間而發生緩急的變化,也有活動的程度均勻地持續下去,也有極為緩慢但長期繼續下去的變動,稱為蠕動。這些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構造運動的測定,在地震地質工作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有些特殊宏偉、深入地下的斷裂帶,如東亞大陸東部邊緣與太平洋相連接的地帶,從堪察加半島東部邊緣,沿著千島群島,到北海道東部和本州東北部邊緣,直到橫斷本州的大斷裂向太平洋伸展的處所,分為兩支:一支往南偏東沿小笠原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方向伸展,另一支沿著日本本州西南部、琉球群島,經過我國台灣東邊,轉向菲律賓東部邊緣伸展;又如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沿岸,沿著北美、南美大陸西部邊緣和太平洋連接的地帶等等,長期以來,相當強烈的構造運動,看來是在不斷地進行,或斷斷續續地進行。斷裂的深度和長度,不是大陸上的斷裂所可比擬的。因此,在這些地帶,地震頻度之大、震源之深、震級之高,也不是大陸上其他大斷裂帶所可比擬的。

3.鑒定活動構造帶的性質。

活動構造帶,可以是單一的斷裂,也可以是由若干斷裂組合而成的復式斷裂帶,更可以由褶皺和斷裂夾雜在一起組成的褶皺帶,也有時由單一的破碎帶組成。不管活動構造帶屬於哪一類型,如果有地震震源或潛伏震源存在其中,斷裂總是活動構造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活動構造帶可以是壓性的,可以是張性的,可以是扭性(剪切性)的,也可以是壓扭性的或張扭性的。在強烈地震發生的時刻,地面往往出現呈雁行排列的裂隙群,沿著那些裂隙伸展的方向,在大震正在進行的時候,地面往往反復劇烈擺動,同時在水平面上產生大距離的錯動,斷裂兩盤垂直的相對位移,一般較小於水平相對錯距。精確觀測活動斷裂帶,在一定的時期內,兩盤相對平錯和起落的距離,是測定活動構造帶活動程度的有效辦法之一,也是鑒定活動構造帶性質的重要手段。

前述太平洋東、西兩岸的大斷裂帶,無疑是擠壓性和剪切性的,東非大裂隙的性質,雖然還有爭論,看來主要是張裂性的。是不是擠壓加剪切的斷裂帶比張裂帶更容易引起強烈的地震?這個問題提醒我們,為什麼在地震地質工作上要注意斷裂的性質。

4.盡可能找出和一個活動構造帶有切密聯系的其他構造帶。

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活動構造帶的存在,也不可能是孤立的。究竟一個構造帶和哪些構造帶有密切的聯系?這是個實際問題,必須聯系實際情況,才能獲得解決。當我們對一個活動構造帶開展工作時,我們必然遇到這個問題,我們也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才能查明哪些地帶屬於可能發生地震的同一危險地區。明了了這一點,對一個地區全部地震工作,才好作合理的部署。

有密切聯系的構造帶,由於都是受同一地應力場的控制,它們的各別形態、性質、排列以及它們的分布,一般有規律可循。就是說,如果發現某一條構造帶有活動的跡象,我們就得注意屬於有密切聯系的同一構造體系的其他構造帶,很可能也有些相應的活動。從這一觀點出發,我們在野外的工作,就有了線索可循,危險區的圈定,就可以落實到一個活動構造體系分布的范圍。通過地質觀測實踐經驗,我們認識了一些類型的構造體系,通過模擬實驗,也可以用人為的方法在一定的介質中作出類似在自然界產生的某些構造體系,從而得以了解產生的條件和過程。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根據野外地質觀測和重點應力解除的結果,並參考模擬實驗所提供的旁證,進行地應力場的分析。這對地震發生根本原因的探討和地震預測方法,也是打基礎的工作。

現在回答第二個問題,即怎樣通過活動構造帶中哪一點或哪些點的活動引起了地震?

震源有時在活動構造帶中流竄,位置不定;也有時偏向於大致固定在活動構造帶上的某一點或某幾點,這種現象不是偶然的,不能沒有客觀存在的規律。不掌握這條規律,光講活動構造帶,對我們的地震預測工作的要求,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有幾種情況,值得注意:

1.活動斷裂帶曲折最突出的部位,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地點;因為在那樣的部位往往是構造脆弱的處所,也往往是應力集中的處所。

2.活動構造帶的兩頭,有時是震中往返跳動的地點;因為活動斷裂帶,在應力加強而被迫向外發展的時候,它的兩端是按過去構造運動的軌道,進一步推動它繼續發展最有利的部位。

3.一條活動斷裂帶和另一斷裂帶交叉的地方,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地點;因為斷裂交叉的處所,斷面多半崎嶇不平,或者有大堆破壞了的岩塊聚集在一起,容易導致應力集中。

4.前面已經提到,當強烈破壞性地震發生時,活動斷裂帶上的整個段落,有時呈現沿著那一段落反復擺動的模樣,在這種情況下,斷裂兩盤如果極為平滑,或者斷面上只有一些容易鏟平的岩塊疙瘩,在劇烈的運動中就被鏟平了,如果斷面上有較大的岩塊伸出,或者斷裂帶中有許多斷裂,不是彼此互相平行,或是雁行排列,而是犬牙交錯,在那裡兩盤的相對運動,就會被阻止,由於被阻止,局部的應力就越來越集中,到了阻止兩盤相對滑動的力量,抵擋不住那一段斷裂帶兩盤相對滑動的力量的一瞬間,轟然一下,阻擋了的岩塊或犬牙交錯的斷裂被粉碎了。地震就可能在那裡發生。這樣去理解強震地段在地震正在進行的短時間中,有時連續不斷發生強震的現象,看來是符合「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辯證邏輯的。

5.曾經發動過一兩次破壞性強烈地震的處所,一般是脆弱的,構造帶中那種劇烈的破壞,不是短短的歷史時期中可以恢復的,因此,在幾百上千年的時期內,在那裡不允許地應力高度集中以致再一次發生破壞性的強烈地震,而只能夠繼承那種已經造成的弱點,在地應力加強的時候,比較容易發生一系列小型破裂,從而發生一群或幾群小震。

然而這種推論,不能適用於太平洋西岸那樣的大斷裂帶,在那些地帶,大規模的構造運動,現今還在不斷地進展,因而大型裂縫不但沿主斷裂的兩側蔓延,而且可能向地球深部發展。我們還沒有掌握足夠的事實,也沒有作過深入的鑽研,不能把上述各種情況,說成是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更不能把活動構造帶中已經發動過或潛伏的震源,都歸納到上述的一些特殊部位,在這里只能指出這樣一個看法:即把活動構造帶中某些具有特殊構造形式的部位,當做可能發動地震的危險地點看待,這不是什麼「庸人自擾」。

我們對地震地質工作,現在還缺乏經驗,缺乏依據,搞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辦法,在現階段也不應該提出什麼工作規范之類的東西,來束縛自己的手腳,但是即使僅僅邁出第一步,也得要有個方向,有個辦法,有個步驟。在此僅僅是試探性作了一些初步經驗的小結,徵集了各有關方面的一些意見,其目的是為了供地震戰線上廣大革命戰士的參考,以便結合各自的經驗和看法,進行討論、補充和改正。

(引自《地震戰線》,1970年,第7期)

❺ 地震地質的雜志《地質地震》

《地震地質》是由中抄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期刊,1979年創刊。每年3、6、9、12月出版,每期約23萬字。以國內外科研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及大專院校師生為讀者對象,報道地球科學前沿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地球科學的基礎與應用研究進地震地質的雜志《地質地震》

❻ 地球物理專業相關的核心期刊有哪些

如果僅美歐日三個發達地區,地球物理學領域的代表性期刊應該是美國的《內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歐洲(德國)容的《Annales Geophysicae》和日本的《Earth, Planets and Space》等。

❼ 地球科學類哪些期刊是重要期刊

《地質科學》、《第復四紀研究制》、《地球物理學報》、《岩石學報》、《地球物理學進展》、<地學前緣>、《中國沙漠》、《地球科學》、《地球化學》、《地球學報》、《大地構造與成礦學》、《地震學報》、《乾旱區研究》、《古地理學報》、《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地震地質》、《地球與環境》、《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地球信息科學》、《西北地震學報》……

❽ 地震學報雜志怎麼樣

地震學報以刊登地震科學方面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術成就為主,也登載一些與地震有關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質、工程地震等科學領域的學術論文及研究簡報;登載本學科不同學術觀點的文章;登載與地震科學有關的評述文章;介紹地震科學及與其有關的重大學術問題的研究現狀和進展;反映地震科學及其有關的科技工作動態。更多詳情請前往雜志網獲取海量雜志信息。

❾ 地震地質

華北平原地震區是我國主要的地震活動區之一。黃河三角洲位於華北平原地震區,地質構造復雜,構造活動也十分強烈。主要的活動斷裂帶包括北北東向郯廬斷裂帶、北北東—北東向河北平原斷裂帶、北西西向燕山渤海斷裂帶,黃河三角洲即位於該三條斷裂帶包圍的中間地帶。受斷裂構造控制,區內發育有一系列斷陷和隆起,由西向東為冀中坳陷、臨清坳陷、滄縣隆起、黃驊坳陷、埕寧隆起、濟陽坳陷、渤海坳陷及魯西隆起。這些斷裂帶和斷陷隆起的差異構造運動是造成區內地震活動的重要因素,表現為在構造運動強烈的斷裂帶內及斷陷與隆起的邊緣地區,地震頻繁發生且顯示出成帶性。

黃河三角洲所在的濟陽坳陷是一個新構造運動相對穩定的區域;在濟陽坳陷內部,雖發育有一系列次級斷裂和受斷裂控制的凸起與凹陷,但這些構造的活動性一般較弱,對地震的控製作用也不明顯。據史料記載,在濟陽坳陷內僅有2次4級地震和1次5級地震,可見,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地震危險,主要來自於鄰區地震構造帶強震活動的影響。

黃河三角洲的主壓應力軸、主要應力軸均與華北大區域應力場方向一致;在該應力場中,斷裂活動以北北東向右旋走滑斷層活動為主,有少量與之共軛的北北西向左旋斷層活動。區內的重力異常東高西低。

據史料記載,自公元692年以來,黃河三角洲地區發生有感地震54次,其中在區內發生的地震14次。未來地震危險性主要來自於郯城-渤海、燕山-渤海兩地震帶,特別是郯城-渤海地震帶中的渤海海域段,它是兩地震帶的交會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