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湖南武林源是什麼地質地貌

湖南武林源是什麼地質地貌

發布時間: 2021-02-13 23:38:58

1. 張家界地質形成原因是什麼

形成原因是地殼復的新構造抬升與外力制的侵蝕、剝蝕。

2. 武陵源旅遊區一帶的地貌是什麼地質結

景區北部大來片石灰岩喀斯自特地貌,經億萬年河流變遷降位侵蝕溶解,形成了無數的溶洞、落水洞、天窗、群泉。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森林覆蓋率達67%。

生長有野生動物400多種、木本植物850多種,有一級保護動物豹、雲豹、黃腹角雉3種,二級保護動物大鯢、獼猴、穿山甲等25種。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伯樂樹、南方紅豆杉等5種,二級保護植物白豆杉、杜仲、厚朴等16種 。

(2)湖南武林源是什麼地質地貌擴展閱讀

構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層主要由遠古生界中、上泥盆統雲台觀組和黃家墩組構成,地層顯示濱海相碎屑岩類特點。岩石質純、層厚,底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岩石出露於向斜輪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環境和基本條件。

而外力地質活動作用的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風化作用,則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

3. 湘潭市的自然環境特點(主要指地質、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

一、地理位置湘潭位於湖南省的中部偏東地區,地跨東經111°58′—113°05′,北緯27°21′—28°05′。東西橫寬108公里,南北縱長81公里,總面積5015平方公里。市域既居長、株、潭「金三角」的一角,又處岳、衡、邵連成的「大三角」腹地二、地勢地貌 湘潭市總的地貌輪廓是北、西、南地勢高,中部、東部地勢低平,但地勢起伏較為和緩,反差強度不大,近80%的面積在海拔150米以下。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平原、水面俱備。在全部土地總面積中,山地607.76平方公里,佔12.12%;丘陵965.41平方公里,佔19.25%;崗地1607.39平方公里,佔32.05%;平原1406.81平方公里,佔28.05%;水面427.59平方公里,佔8.53%。 三、氣候特徵 湘潭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夏秋乾旱,冬春易受寒潮和大風侵襲。光能資源比較豐富,歷年平均日照時數1640-1700小時。熱量資源富足,平均氣溫16.7-17.4℃。降水量較充沛,但季節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全年降水量為1200-1500毫米。 四、生物資源 湘潭市現有森林植被以人工林為主,樹種類型多樣,用材林有杉木、馬尾松、樟木、稠木、楠木、百樂等16種;經濟林有油茶、油桐、棕、烏桕、桑、茶葉、桃、李、梅等15種;引進樹有濕地松、國外松、火炬松、水杉、池杉、義大利楊、黑荊等。農作物資源豐富,可供栽培的糧食、油料、纖維及其他經濟作物上千種。湘潭縣的「寸三蓮」 以優質高產馳名中外,市郊的寸辣椒、矮腳白菜、項蓬長冬瓜等久負盛名。湘潭市的動物種類繁多,其中不少是產業動物,有的已被開發利用。養殖的主要經濟魚類達到40多種,畜禽中的沙子嶺豬、壹天石羊為優良的地方品種。 五、土地資源 湘潭位於衡山山脈的小丘陵地帶,地貌以平原、崗地、丘陵為主,土地資源具有耕地、水面和丘陵地較多較好的優勢。現實有耕地12.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4.3%,全市人均佔有耕地447平方米。土地質量好,利用率高,水稻土、紅壤、菜園土分布較廣,有利於以水稻為主的種植業和大農業的開發。 六、水資源 湘潭四季分明,雨量豐沛,年降雨量一般在1500毫米左右。全市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為37.7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1.45億立方米,地下水6.3億立方米。湘江和漣水、涓水都流經湘潭。 七、礦產資源 湘潭境內已發現和查明的礦產有36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6種。儲量較大的石灰石、矽沙、白雲石、石膏、滑石、方解石、磷礦石、海泡石等。此外,有錳、鐵、石英沙、鉀長石、重晶石等其他金屬礦。上述礦藏中以石灰石、矽沙、錳、石膏、白雲石等開發利用較好。http://ke..com/view/21265.htm

4. 武陵源屬不屬於喀斯特地貌

屬於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屬於喀斯特地貌

1.包括地表的石芽、溶溝、石林、漏斗專、落水洞、溶蝕窪地屬、坡立谷、盲谷、峰林、溶洞、地下河等各種洞穴系統以及洞中石鍾乳、石筍、石柱、石瀑布等。

2.包括赤壁丹崖及方山、石牆、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

5. 湖南典型的地質構造景觀有

崀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豐富多樣,有相當一部分地質遺跡頗具觀賞和重要地學研究與科普價值。筆者參與了由新寧縣國土資源局委託省物勘院承擔完成的新寧崀山地質公園地質遺跡調查工作。本次調查工作對分布於該地質公園108k㎡ 規劃區原已發現和這次新發現的共計152個地質遺跡點進行了較系統的描述、定位、定名和照相。筆者通過對野外獲取的第一手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對崀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類型及其基本特徵形成了一些初步認識。崀山國家地質公園以其發育的典型丹霞地貌景觀最為著名,同時也分布和發育一些較為典型的地質構造形跡,有重要意義的水體資源以及較為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崀山國家地質公園分布的地質遺跡主要可分為:丹霞地貌景觀類、岩溶地質地貌景觀類、構造地質遺跡類、水體資源類、地質災害遺跡類5大類 。丹霞地貌景觀類型及其特徵
丹霞地貌景觀是崀山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主要類型,按照其垂向上的起伏和凸凹形態及微地貌特徵,區內丹霞地貌可分為正地貌、負地貌和微地貌3類。
正地貌類丹霞崖壁
一般呈條狀直截式的懸崖峭壁,坡度大於 60°,高度大於50m,多沿大型節理裂隙面發育而成,崖壁可因岩性差異呈層狀組合,壁上多見順層凹凸和豎向流水蝕 痕及孔洞。此類崖壁地貌發育較普遍,主要分布於單面山陡坡,各台寨塊狀山體邊側與河谷兩岸。最典型的如分布於紫霞峒景區的「紅華赤壁」,崖壁近南北走向,長 700餘米,平均高100餘米,峭壁臨空,氣勢磅薄,景象萬千;每當紅日中空,麗陽高照,絕壁紅光熠熠,蔚為雄偉壯觀,是罕見的丹霞崖壁地貌景觀。
正地貌類丹霞孤峰
由峰林地貌演變而來,底部大面積裸露的丹霞岩層之上石峰凸起,四面陡坡,局部有陡崖,峰頂主呈錐狀。如「金字塔」、「海獅迎賓」、「香爐峰」、「丹霞蓋帽」等。最典型的當屬「金字塔」石峰,它是受兩組共軛節理(菱形節理)控制,經流水侵蝕、球形風化等作用發育而成,兩條棱線斜伸相交成適度張開的頂角,峰頂呈圓錐狀,獨顯奇姿。
正地貌類丹霞峰叢
系由丹霞方山演變而來,當侵蝕作用深入到方山內部時,山體遭受強烈的破壞,形成高低參差、形態各異的連體同座峰叢地貌,如「丹霞峰叢」、「十八羅漢」、「塔狀峰林」、「犀牛峰」、「紫霞峰」、「鯨魚鬧海」等。其中尤以「鯨魚鬧海」為極為典型的丹霞峰叢地貌景觀,立八角寨頂面西俯瞰,只見無數丹霞石峰,於雲海之中似成群巨鯨擊波嬉戲,姿態各異,形奇狀美,被譽為「丹霞之魂,國之瑰寶」。
武陵源景色奇麗壯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境內,連綿26000多公頃,景區內最獨特的景觀是3000餘座尖細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餘米高。在峰巒之間,溝壑、峽谷縱橫,溪流、池塘和瀑布隨處可見,景區內還有40多個石洞和兩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橋。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觀,該地區還因庇護著大量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而引人注目。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最近又發現了楊家界新景區。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是20世紀80年代初新發現的山水名勝。這里的風景沒有經過任何的人工雕鑿,到處是石柱石峰、斷崖絕壁、古樹名木、雲氣煙霧、流泉飛瀑、珍禽異獸。置身其間,猶如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藝術山水長廊。
武陵源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均屬國內外罕見,在36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中,目前所知有山峰3000多座,這些突兀的岩壁峰石,連綿萬頃,層巒疊嶂。每當雨過天晴或陰雨連綿天氣,山谷中生出的雲霧繚繞在層巒疊嶂之間,雲海時濃時淡,石峰若隱若現,景象變幻萬千。

武陵源水繞山轉,據稱僅張家界就有「秀水八百」,眾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條十餘公里長的溪流,從張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兩岸峽谷對峙,山水倒映溪間,別具風味。

武陵源的溶洞數量多、規模大,極富特色,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黃龍洞」。黃龍洞全長7.5公里,洞內分為四層,景觀奇異,是武陵源最為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

武陵源在區域構造體系中,處於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內,大致經歷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武陵—雪峰運動奠定了本區基底構造。印支運動塑造了本區的基本構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觀的最基本的內在因素之一。

構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層主要由遠古生界中、上泥盆統雲台觀組和黃家墩組構成,地層顯示濱海相碎屑岩類特點。岩石質純、層厚,底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岩石出露於向斜輪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環境和基本條件。而外力地質活動作用的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風化作用,則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由於內外地質重力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體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幾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體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獸、若物,變化萬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點是:質純、石厚,石英含量為75%~95%,岩層厚520餘米。具間層狀層組結構,即厚層石英砂岩夾薄層、極薄層雲母粉砂岩或頁岩,這一層組結構有利於自然造型雕塑,增強形象感。岩層裸露於向斜輪廓產狀平緩(5°~8°,局部最大達20°),增加了岩石的穩定性,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決條件。岩層垂直節理發育,顯示等距性特點,間距一般15至20餘米,為塑造千姿百態的峰林地貌形態和幽深峽谷提供了條件。

基於上述因素,加之在區域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抬升、傾斜,流水侵蝕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風化作用、生物化學及根劈等多種外營力的作用下,山體則按復雜的自然演化過程形成峰林,顯示出高峻、頂平、壁陡等特點。

構造溶蝕地貌:武陵源構造溶蝕地貌,主要出露於二疊系、三疊系碳酸鹽分布地區,面積達30.6平方千米,可劃分為五亞類,堪稱為「湘西型」岩溶景觀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態有溶紋、溶痕、溶窩、溶斗、溶溝、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窪地、石膜、漏斗、落水洞、豎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於索溪峪河谷北側及天子山東南緣,總數達數十個。以黃龍洞最為典型,被稱為「洞穴學研究的寶庫」,在洞穴學上具有游覽和探險方面特殊的價值。

剝蝕構造地貌:分布於志留系碎屑地區,見及三亞類:碎屑岩中山單面山地貌,分布於石英砂岩峰林景觀外圍的馬頸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觀至大尖一帶;鯉魚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於湖坪、石家峪、黃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於中山外緣,山坡較緩,河谷呈開闊的Ⅴ型。
河谷侵蝕堆積地貌:本類型可分為山前沖洪扇、階地和高漫灘。前者分布於沙坪村,發育於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帶;索溪兩岸發育兩級階地,二級為基座階地,高出河面3—10米;軍地坪—喻家嘴一線高漫灘發育,面積達4~5平方千米。

完整的生態系統

武陵源位於西部高原亞區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的邊緣,東北接湖北,西部直達神農架等地,西南聯於黔東梵凈山。各地生物相互滲透,物種豐富,特別是這里地形復雜,坡陡溝深,加上氣候溫和,雨量豐富,森林發育茂盛,給眾多物種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加之武陵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為干擾較少,從而保存了豐富的生物資源,成為我國眾多子遺植物和珍稀動植物集中分布地區。據考證,干百年來武陵源從未發生過較大的氣候異常、水土流失、岩體崩塌或森林病蟲害大發生等現象,證明武陵源保持了一個結構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態系統,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

武陵源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在眾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形態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萬八千松」之譽。

古樹是自然遺產中的「活文物」。武陵源的古樹名木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點。神堂灣、黑樅腦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森林。張家界村一株銀杏古樹高達44米,胸徑為1.59米,被稱為自然遺產中的活化石。生長於腰子寨的珙桐,是國家一級保護珍貴樹木。這些植物種質資源,有著極高的科研價值,它們的生存環境、林相結構及其保護、保存等都是重大的研究課題。

寶貴的野生珍稀動物:武陵源在動物地理分布上屬於東洋界,華中區,位於西部山地高原亞區與東區部丘陵平原亞區的交界線邊緣。這里地形復雜,氣候溫和,雨量豐富,經過長期的侵蝕風化,石英砂岩構成巨大的奇峰異石,坡陡溝深,加之森林茂密,給動物生活、繁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經初步調查,陸生脊椎動物共有50科116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單》中的一級保護動物3種,二級保護動物10種。武陵源動物世界中,較多的是獼猴,據初步觀察統計為300隻以上。當地人叫做「娃娃魚」的大鰓,則遍見於溪流、泉、潭中。研究動物生態在武陵源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及兩者的關系,對於保護動物和維護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珍奇的地質遺跡景觀

武陵源迴音壁上泥盆系地層中砂紋和跳魚潭邊岩畫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質遺跡,不僅可供參觀,而且是研究古環境和海陸變遷的證據。分布在天子山二疊系地層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龜背花紋,故稱「龜紋石」,是雕塑各種工藝品的上好材料。

多姿多彩的氣候景觀

武陵源的春、夏、秋、冬,陰、晴、朝、暮,氣候萬千。雲霧是武陵源最多見的氣象奇觀,有雲霧、雲海、雲濤、雲瀑和雲彩五種形態。雨後初霽,先是膘朧大霧,繼而化為白雲,縹緲沉浮,群峰在無邊無際的雲海中時隱時現,如蓬萊仙島,玉宇瓊樓,置身其間,飄飄欲仙,有時雲海漲過峰頂,然後以鋪天蓋地之勢,飛滾直瀉,化為雲瀑,蔚為壯觀。

6. 湖南省地形地貌

地形 湖南地形為東西南三面環山,中北部低落,呈蹄形。位於石門縣境內的壺瓶山海拔2099米,為省內最高點,中部大都為丘陵,多寬廣的盆地和谷地,北部為洞庭湖平原,地勢低平,海撥大都在50米以下
水文 洞庭湖水系的水文特徵
(一)湘江流域的水文特徵
湘江全長856公里,流域面積94,660平方公里,省內流 域面積 85, 383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 89. 2%,為洞庭湖 水系中流域面積最大的一條河流。
1.水位變化。
湘江及其支流水位的變化與流域的降水年內分配極為密 切。每年3月雨季開始,河水上漲,4月後進入汛期,降水陸 續增多,水位不斷上漲,4—7月為最高水位的季節。
2.徑流量。
湘江流域面積居「四水」之首,但年徑流量次於流水。
湘江徑流量的年內分配,主要取決於降水量的年內變化。 其特徵是汛期長而流量變化大,枯水期短而較平穩。3月下 旬,流量開始增加,4月急劇上漲進入汛期,5、6月份流量最 大,達到全年的最高峰。4—7月最大四個月連續平均徑流量 約佔全年徑流量的 60%以上, 7月後徑流量開始下降,但 8。 9月有時因台風干擾或暴雨影響,有時漲水,仍屬汛期,汛期 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的 70%以上。 10月後汛期結束,進入平 水期;12月至次年2月為枯水期,徑流量最小,而且變化不 大,1月約佔全年徑流量的3%。
3.含沙量。
湘江流域,岩層較為復雜,各河段和各級支流的自然地理 條件不盡相同,人為因素影響也不一樣,使流域含沙量具有時 106空變化的特點。各支流上游流經的山地,雖然比降較大,但多 屬堅硬岩層,植被也較好,沖淤不嚴重,含沙量較小;中下游 及其一些支流,流經第四紀紅土和疏鬆堆積物,以及部分花岡 岩分布的區域,風化殼較厚,土質疏鬆,每當暴雨,易被沖 刷,造成水土流失,尤其植被缺乏的一些小流域,沖刷更為嚴 重,含沙量沿程逐漸增加。
(二)資江流域的水文特徵
資江幹流長713公里,天然落差280米,流域面積為28, 142平方公里,省內面積26,738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 95%。
1.水位變化。
資江流經山區,比降較大,流域內多暴雨,下游山丘地帶 又為降水的高值區,每當雨季山洪暴發,河水陡漲陡落,為一 山區性河流。一般4月進入汛期,水位不斷高漲,4—6月降 水集中,5—6月水位最高,8月高水位開始下降,變化較為平 穩,但有時出現暴雨,也形成較大洪峰;至9月汛期結束,進 入平水期,11月後水位低落,12月至次年1月水位最低,為 枯水季節。資江流經山丘之間,水位變幅較大,一般在10一 20米之間。
2.徑流量。
資江流域多山地和丘陵,加快了雨水的集流過程,徑流量 較為豐富,以控制站桃江為例,年徑流總量為227億立方米, 徑流模數為85.0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徑流深860.3毫米。徑 流在地區分布上不均勻,形成以雪峰山為主體的多個高值中 心,徑流深度以邵陽盆地最低。
3、含沙量。
資江流域河流含沙量不大,大多在0.20公斤/立方米以 下。上游山丘盆地,岩層較為軟弱,土壤疏鬆,為主要農耕地 區,每當雨季,暴雨沖刷較為強烈,河水的含沙量較高;中游 多為山區,植被較好,河水含沙量不大;下游由於所夾帶的泥 沙大部分在拓溪水庫淤積,故河水的含沙量大為減少,桃江站 多年平均含沙量僅0.143公斤/立方米。這說明資江含沙有從 上游向下游減少。
(三)沅江流域的水文特徵
沅江全長1033公里,省內568公里,天然落差180米, 流域面積89,163平方公里,省內51,066平方公里,占流域 面積的 57. 3%。
1.水位變化。
沅江流貫於雪峰山與武陵山地之間,河床比降大,水位漲 108落明顯。
2.徑流量。
沅江流域,降水充沛,支流較多,徑流豐富。
3.含沙量。
沅江河流含沙量具有地區分布差異和時間變化的特點。上 游在貴州省境,流經硬岩地區,據貴州省測定,河流含沙量在 0.20公斤/立方米以下。中游為軟硬岩層交錯地區,丘陵、盆 地錯落其間,比降較大,沖刷較強,加之人類活動影響,土壤 侵蝕較嚴重,支流含沙量在0.229公斤/立方米以上;
2.徑流量。
澧水流域降水豐沛,上游山多坡陡,降水易於匯集,徑流 豐富。多年平均徑流模數可達 100萬立方米/平方公里,產流 量為全省第一,控制站三江口的實測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48億 立方米,年徑流深997毫米。 澧水上游降水豐沛,為全省高值區之一。
3.含沙量。
澧水流域為湖南多雨和暴雨的地區之一,暴雨的次數多。 強度大。流域內岩層組合多樣,上游山高坡陡,侵蝕剝蝕劇 烈,加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致使水土流失嚴重。最大最小輸沙量 相差IO倍多。
六、荊江四口河道的水文特徵
松滋、藕池、太平、調弦(1958年堵閉)徑流匯入洞庭 湖以後,經過湖泊的調節作用,水位漲落減緩,尤其是在高水 位時,湖面廣闊,容量加大,漲落更為緩慢。水位的年變化由 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形成一個圓肥大洪峰,大洪峰之上,亦常 出現小洪峰,但起伏不大。根據洪水主要來源的情況分析,四 口洪峰不高,但量大而時長,與長江幹流宜昌以下相似。
荊江最高洪水位每年多出現於7—9月間,最低水位多出 現在2—3月間。。
長江幹流通過四口分流進入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徑流量 1180億立方米。
七、洞庭湖水位變化
洞庭湖的水位主要受流域降水及江、河水情變化的制約, 集中表現在來水的組成的和江、湖水流頂托的雙重影響上。但 是,長期以來江河來沙淤積和河床的邊界特徵,也對湖泊水位 的變化帶來一定的影響。
1.水位的季節變化。
洞庭湖水域廣闊,為一吞吐型的大湖,具有一定的調蓄洪 水作用,因而水位變化一般較為平緩。4月開始,四水流域進 入雨季,河水不斷上漲,3——6月或4——7月降水集中,最大雨 量出現在5月或6月,汛期連續出現幾次較大的洪水過程,形 成單一或復式洪峰,峰形陡瘦,洪水進入湖區後,河面展寬, 且多湖水頂托影響,峰形較為肥胖,水位上漲沒有河流劇烈; 6—8月為長江流域多雨季節,降雨同時集中。
2.水位升降程度和多年變化。
由於湖區地勢從西北向東南降低,湖區各部分的最高水位 有所差別,西洞庭湖約35—36米,南洞庭湖34—35米,東洞 庭湖在33—34米之間,出口城陵機一般在33米以上。
八、調庭湖水系徑流量
1.徑流量。
洞庭湖的徑流主要來自湘、資、阮澄四水,以及松滋。 藕池、太平調弦四口分泄入湖的長江來水。此外,還有直接注 入湖區的汨羅江和新牆河。。
2.徑流量年內變化和年際變化。
四水入湖流量以4—8月最多,佔全年四水入湖總量的 67. 9%, 9月至次年 3月,只佔 32%,各月入湖流量中以 5月 為最大,6月次之,12月最小。四口入湖水量6—10月佔四口 入湖總量的 90%,其中以 7月為最大

地質 我國華南是花崗岩地殼分部最廣泛的地區,是世界上具有特色的一個地質單元,湖南的湘北、湘南多屬燕山時期或晚期花崗岩,是稀土元素礦物的富集地方,其中湘北的洞庭湖周圍,多產沖積型獨居石砂礦,主要賦存於河流第四系沖積層中,如岳陽的相思山、大雲山一帶風化了的花崗岩,經濕熱多雨水沖刷而下,沿整個流域有80公里河床可淘洗獨居石砂礦,當地人認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綜合起來,湖南稀土資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稀土資源分布廣;(2)獨居石儲量大;(3)輕重稀土種類齊全;(4)綜合利用價值高。 (主題詞: 稀土資源-賦存狀態-湖南,稀土資源-特點-湖南,礦床成因論)

7. 武陵源屬不屬於喀斯特地貌

屬於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屬於喀斯特地貌
1.包括地表的石芽、溶溝版、石林、漏斗、權落水洞、溶蝕窪地、坡立谷、盲谷、峰林、溶洞、地下河等各種洞穴系統以及洞中石鍾乳、石筍、石柱、石瀑布等.
2.包括赤壁丹崖及方山、石牆、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

8. 湖南的地形有什麼特點

湖南地處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的地帶。在全國總地勢、地貌輪廓中,屬自西向東呈梯級降低的雲貴高原東延部分和東南山丘轉折線南端。東面有山脈與江西相隔,主要是幕阜山脈、連雲山脈、九嶺山脈、武功山脈、萬洋山脈和諸廣山脈等。山脈自北東西南走向,呈雁行排列,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

山體大體為東西向,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西面有北東南西走向的雪峰武陵山脈,跨地廣闊,山勢雄偉,成為湖南省東西自然景觀的分野。北段海拔500~1500米,南段海拔1000米~1500米。石門境內的壺瓶山為湖南省境最高峰,海拔2099米。

湖南省的地貌輪廓是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丘崗起伏,北部湖盆平原展開,沃野千里,形成了朝東北開口的不對稱馬蹄形地形。湖南省地貌類型多樣,有半高山、低山、丘陵、崗地、盆地和平原。

(8)湖南武林源是什麼地質地貌擴展閱讀:

湖南的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湖南省位於長江中游,省境絕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稱湖南;湘江貫穿省境南北,故簡稱湘。地處東經108°47′~114°15′,北緯24°38′~30°08′,東以幕阜、武功諸山系與江西交界;西以雲貴高原東緣連貴州;西北以武陵山脈毗鄰重慶;南枕南嶺與廣東、廣西相鄰,北以濱湖平原與湖北接壤。

2、地質

湖南省可劃分為六個地貌區:湘西北山原山地區、湘西山地區、湘南丘山區、湘東山丘區、湘中丘陵區、湘北平原區。地貌按成因可分為:以流水地貌為主,占湖南省總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佔25.97%;湖成地貌最小,僅佔2.88%,水面積佔6.39%。

3、水文

湖南省河網密布,流長5千米以上的河流5341條,總長度9萬千米,其中流域面積在5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大河11117條。省內除少數屬珠江水系和贛江水系外,主要為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四水及其支流,順著地勢由南向北匯入洞庭湖、長江,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洞庭湖水系。

4、氣候

湖南為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具有三個特點:第一、光、熱、水資源豐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第二,氣候年內變化較大。冬寒冷而夏酷熱,春溫多變,秋溫陡降,春夏多雨,秋冬乾旱。氣候的年際變化也較大。第三,氣候垂直變化最明顯的地帶為三面環山的山地。尤以湘西與湘南山地更為顯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湖南

9. 湖南地區屬於那種地形

地形、地勢:
湖南地形為東西南三面環山,中北部低落,呈蹄形。位於石門縣境內的壺瓶山海拔2099米,為省內最高點,中部大都為丘陵,多寬廣的盆地和谷地,北部為洞庭湖平原,地勢低平,海撥大都在50米以下。
湖南地勢屬於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地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湘西有海拔在1000—1500米 之間山勢雄偉的武陵山、雪峰山盤踞,是湖南省東西交通的屏障。雪峰山從城步苗族自治縣至益陽縣境是資水和沅水的分水嶺,是湖南省東、西自然條件的分界線。湘南有南嶺山脈,峰頂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向東西方向延伸,是長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山間盆地較多,谷地為交通要道。湘東有幕阜、連雲、九嶺 、武功、萬洋、諸廣等山,海拔一般為500—1000米,均為東北—西南走向。湘中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廣布。這些盆地多為河谷溝通,並有河流沖積平地。湘北為洞庭湖及湘、資、沅、澧四水尾閭的河湖沖積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全省東、西、南三面山地環繞,逐漸向中部及東北部傾斜,形成向東北開口不對稱的馬蹄形。省內大於海拔2000米高點的分布與地勢總特點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東、南、西三面的山地之中。湘東最高點是炎陵縣的斗笠頂,峰頂海拔2052米。東南部有桂東縣的八面山,峰頂海拔2042米。湘南有道縣的韭菜嶺,峰頂海拔2009米。西南部有城步縣的二寶鼎,峰頂海拔2024米。西北部有石門縣的壺瓶山,峰頂海拔2099米,是省內最高點。全省地勢的最低點,是臨湘縣的黃蓋湖西岸,海拔只有24米,與省內最高點相差2000米左右。

地貌:
按成因可分為:以流水地貌為主,佔全省總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佔25.97%;湖成地貌最小,僅佔2.88%,水面積佔6.39%。按組成物質(不含水域)分沉積岩(包括砂質岩、碳酸鹽岩、紅岩、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貌為主,佔全總總面積的57.75%;變質岩類地貌次之,佔24.99%;岩漿岩類地貌 ,僅佔8.87%。按海拔高度(含水域)分,以300米以下地貌為主,佔全省總面積44.27%;300米到500米地貌次之,佔22.58%;500—800米地貌佔18.43%;800米以上地貌佔11.72%。按形態分,山地(含山原)佔全省總面積51.22%,丘陵佔15.40%,崗地佔13.87%,平原佔13.11%,水面佔6.39%。全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為主,合占總面積的66.62%。全省可劃分為六個地貌區:湘西北山原山地區、湘西山地區、湘南丘山區、湘東山丘區、湘中丘陵區、湘北平原區。

地質:
分屬兩個大地構造單元。以羅翁綏寧大斷裂向北東經安化,寧鄉至長壽永安大斷裂一線為界,其北西為楊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其東南為南華准地台的一部分。三大岩系(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發育,晚元古代以後的地層出露齊全。地史上各期磊的構造運動在湖南均表現明顯。中、酸性岩漿活動強烈。受到三個地質成礦構造單元的控制:一是八面山褶皺區,二是雪峰的隆起區,三是湘中、湘東南褶皺區,構成了湘中、湘南兩個大的成礦帶。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之稱,礦藏豐富,礦種齊全,質量優良。到1988年末,在全國已發現的140多種礦種中,湖南找到134種,已探明儲量的有83種,成為全國礦種較多的省份之一。銻、鎢、鉍、雄黃、海泡石、重晶石、獨居石的儲量居全國第一位,錳、釩、錸、芒硝、砷、高嶺土居全國第二位。由於在地質構造上岩漿活動較弱,湖南是一個弱震,少震區。

10. 武陵源風景區地貌是怎樣形成的

武陵源風景區地貌屬於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形成這種地貌有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岩石為石內英砂岩,質純,以石容英為主,厚層狀,堅硬穩定,有利於自然造型雕塑,增強形象感;二是岩層產狀平緩,增加了岩石的穩定性,為峰林地貌形成提供了先決條件;三是岩層發育兩組以上垂直節理,節理間距一般15至20餘米,為塑造峰林地貌提供了構造條件。在區域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抬升背景下,流水侵蝕切割、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及生物根劈等多種外營力的作用首先從岩層節理開始,使裂隙逐漸加寬,天長日久演化形成峰林地貌,其特點是高峻、頂平、壁陡。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