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地質參數包括哪些
㈠ 石油地質學包含哪些方面
石油地質學包含的內容有:
一、石油天然氣、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質
石油的成分和性質;天然氣的成分和性質;油田水的類型及其地質意義。
二、儲集層和蓋層
岩石的孔隙性和滲透性;碎屑岩的孔隙類型及影響儲集物性的主要因素;碳酸鹽岩的孔隙類型及影響儲集物性的主要因素;蓋層的類型及封閉機理。
三、油氣藏的類型
油氣藏的基本類型;各類構造油氣藏的基本特徵和在盆地中的分布規律;各類地層油氣藏和岩性油氣藏的基本特徵及其在盆地中的分布規律;地層、岩性油氣藏的形成機理和控制因素。
四、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
乾酪根及其類型;油氣生成的動力條件;有機質演化的階段;未熟低熟油;天然氣形成條件,天然氣成因類型、特徵及鑒別;烴源岩的特徵及地球化學研究。
五、石油天然氣運移
初次運移的相態、動力、方向和運移模式;二次運移的相態和動力;二次運移的通道和輸導體系;影響二次運移方向的主要地質因素;二次運移方向的研究方法;流體勢的概念,流提示分析的方法及應用。
六、石油天然氣的聚集
圈閉和油氣藏的概念;油氣藏形成的基本條件;油氣差異聚集原理;油氣藏破壞的地質因素;油氣藏破壞的產物;油氣藏形成時間的確定方法;異常壓力、流體封存箱及其與油氣成藏的關系;天然氣的成藏機理;凝析氣藏的形成與分布;深盆氣的形成與分布。
七、油氣聚集和分布單元
油氣田的概念及其基本類型;油氣聚集帶的概念及其基本類型;含油氣系統的概念及研究內容;含油氣盆地的概念及其主要類型。
八、油氣分布規律及控制因素
前陸盆地、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和疊合盆地的石油地質基本特徵(包括盆地的概念、構造特徵、石油地質條件及油氣藏分布模式);國內外典型盆地實例;盆地中油氣分布的主控因素。
㈡ 油田地質簡介
八面河油田位於山東省,橫跨廣饒及壽光兩縣,南北分別處於小清河與新塌河之間,往東約10km是小清河注入渤海萊洲灣的入海口。構造位置處於濟陽坳陷的東營凹陷南部斜坡東段的八面河斷裂構造帶上。該構造帶北鄰王家道口單斜帶,南為東營凹陷南部邊緣斜坡,東與羊角溝凸起接壤,西接純化鎮-草橋斷裂鼻狀構造帶,八面河油田處於此構造帶的東段為一個復雜的斷塊油田。
1966年12月和1967年5月先後在萊5井和萊11井發現油層,由於油質稠,產量低,當時未發現高產富集區。1986年4月至5月在面1、面4井先後獲自噴高產油流,使勘探開發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至1986年底已探明含油麵積17.6km2,石油地質儲量5380×104t,而且每年以大於300×104t石油地質儲量增長。根據區帶資源預測,該區可能獲得1.2×108t石油地質儲量。
八面河油田含油氣層系屬於第三系。新第三系館陶組有52口井80層測井解釋為油氣層,其中44口井59層為油層,厚181m;油水同層有8口井9層,厚度為23m;氣層有5口井12層,厚36.2m,分布范圍小。老第三系沙河街組沙三段,沙四段為主要含油氣層系,是目前投入開發的層系。油層埋藏深度947.60~1505.00m共分14個砂岩組40個小層,除沙三上亞段1砂岩組1、2小層外均含油。單井最大有效厚度79.0m(其中氣層12.6m),單井平均有效厚度25.4m。對108口井138層進行試油(其中
本區油藏主要受斷層和岩性控制,油藏類型以斷層-構造油藏為主(包括斷鼻和斷塊型),次為岩性-斷層和砂岩透鏡體油藏。
沙三上亞段1,2,3,5砂岩組;沙三中亞段2砂岩組;沙四段5,6砂岩組以斷層-構造油藏為主,其次為岩性-斷層油藏;沙三上亞段4砂岩組,沙三中亞段1,3砂岩組,沙四段1,2,3砂岩組以岩性油藏為主;沙四段4砂岩組為岩性及斷層-岩性油藏。在平面展布上,面1,面4區以與構造有關的油藏類型為主,而面12、14區與岩性有關的油藏類型明顯增加,這與油田區構造由南西逐漸向北東方向降低而主要物源又來自北東方向有密切關系。
油田區內沙三、沙四段有23口井44個氣層,可以劃分成25個氣藏。氣藏以斷鼻氣頂氣藏為主,計有12個,占氣藏總數的48%,斷塊型氣藏6個,復合類型氣藏6個,純砂岩透鏡體氣藏1個。在這些氣藏中有17個是油藏伴生的氣頂氣藏,占氣藏總數的68%,氣藏多分布於面1及面4區,這可能與油層埋藏深度相對較大有關。
㈢ 地球物理測井包括哪些方法
油氣田的地球物理法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物理測井。地球物理勘探已在前一節中做了介紹,本節將介紹地球物理測井方法,簡稱測井。
地球物理測井已廣泛應用於石油地質勘探和油氣田開發過程中。應用測井方法可以劃分井筒地層剖面、確定岩層厚度和埋藏深度、進行區域地層對比,還可以探測和研究地層的主要礦物成分、裂縫、孔隙度、滲透率、油氣飽和度、傾向、傾角、斷層、構造特徵、沉積環境與砂岩體的分布等參數,對於評價地層的儲集能力、檢測油氣藏的開采情況、精細分析和研究油氣層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常用的測井方法主要有電法測井、聲波測井和放射性測井等。
一、電法測井不同岩石的導電性不同,岩石孔隙中所含各種流體的導電性也不同。利用該特點認識岩石性質的測井方法稱為電法測井。電法測井包括自然電位測井、電阻率測井和感應測井等。
1.自然電位測井1)基本原理自然電位測井是根據油井中存在著擴散吸附電位進行的。在打井鑽穿岩層時,地層岩石孔隙中含有地層水。地層水中所含的一定濃度的鹽類要向井筒內含鹽量很低的鑽井液中擴散。地層水所含的鹽分以氯化鈉為主,鈉離子帶正電,氯離子帶負電。由於氯離子移動得快,大量進入井筒內鑽井液中。致使井內正對著滲透層的那段鑽井液帶負電位,形成擴散電位。而這種電位差的大小與岩層的滲透性密切相關。地層滲透性好,進入鑽井液里的氯離子就多,形成的負電位就高;地層滲透性差,氯離子進入鑽井液里就少,形成的負電位就低。因此,含油滲透層在自然電位曲線上表現為負值,而不滲透的泥岩層等則顯正值(圖3-2)。
圖3-8判斷油氣水層的測井資料綜合解釋
另一方面要對測井以外的資料(如該井的鑽井、地質和工程資料等)進行綜合分析和解釋,搞清楚油層、氣層和水層的岩性、儲油物性(孔隙度和滲透率)、含油性(含油飽和度、含氣飽和度或含水飽和度)等。
思考題
1. 什麼叫油氣田?什麼叫含油氣盆地?
2. 區域勘探和工業勘探分別可劃分為哪兩個階段?
3. 地球物理勘探法主要包括哪些方法?簡述各種方法的基本原理。
4. 地球化學勘探法的主要原理是什麼?具體包括哪些方法?
5. 地質錄井包括哪些方法?
6. 地球物理測井主要包括哪些方法?分別主要有哪些用途?
7. 簡述聲波測井的基本原理。
㈣ 石油地質特徵概述
如前所述,景谷盆地內部可以劃分出四個二級構造單元,目前已經勘探、開發的油田位於盆地東部斷階的大牛圈斷鼻構造上,故名大牛圈油田(圖2-7)。
圖2-8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斷塊展布及主要井位分布圖
大牛圈油田的地層特徵已在前文中介紹過,其生油層、儲層主要集中在三號溝組第三段的水下扇砂體中。回環組50~200m厚的泥岩夾砂岩層段及三號溝組第四段構成蓋層,與斷層形成良好的遮擋層。三號溝組的第二、三段中暗色泥岩為本油區的烴源岩,累積厚度可達300m以上(圖2-9)。
圖2-9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石油地質綜合柱狀對比圖
㈤ 求中國各大油田地質特徵的簡單介紹
2006年中國各大油田產量排名
中國各油田 2006產量 排名回
大慶油田 4341萬噸 1
勝利油田 3000萬噸 2
長慶油田 1700萬噸 3
中海油答天津 1600萬噸 4
塔里木油田 1533萬噸 5
拉瑪依油田 1218萬噸 6
遼河油田 1200萬噸 7
吉林油田 615萬噸 8
大港油田 500萬噸 9
青海油田 475萬噸 10
參考資料:http://news.163.com/07/0504/08/3DKRM38R0001124J.html
㈥ 求克拉瑪依油田詳細的地質資料,包括 儲層構造 儲層物性 儲層流體的分布及特徵
這個不能有,兄弟,放棄吧,那是關鍵資料
㈦ 油田的地質儲量是怎樣算出來的
在石油勘探的不同階段都要進行儲量估算或計算。為了給油田開發做好准備,必須提供比較准確的地質儲量。所提交的地質儲量是石油勘探最終成果的綜合反映,是油田開發的物質基礎。
計算儲量有好幾種方法,一般採用容積法、物質平衡法和統計法。
容積法應用比較廣泛,只要把含油麵積圈定準確,把第一性資料求准,就可以算出可靠的儲量。物質平衡法是在油田開采一個階段以後才能應用,在油層性質差別很大時,准確程度就不高了。統計法往往是在地下岩層比較復雜,油、水層交互出現或裂縫性油層中才使用。
這里僅就容積法介紹一下怎樣計算油田的石油地質儲量。按這種方法,首先要把各種計算參數搞清楚,每一個參數越准確,儲量也就越接近於實際。參數中最主要的是含油麵積和油層厚度。
油層厚度是指油層有效厚度,即經過油層單層試油能采出的有開采價值的原油的那些油層的厚度。
油層有效孔隙度是用岩心測量出的岩石孔隙容積占岩石總體積的百分數。我國多數油田砂岩油層孔隙度在20%左右。
含油飽和度是指在儲油岩石的孔隙體積中石油所佔體積的百分比。
原油的體積在地下油層中與地面上不同,在地下時因為原油中溶有大量氣體,體積比較大;噴到地面後,壓力降低,氣體從油中跑出,原油體積就會縮小。地下體積與地面體積之比叫做體積系數。
一些國外油田資料中所講到的石油地質儲量實際上是指可采儲量。這是考慮到地下的原油不能百分之百地采出,只計算可以采出的儲量,就是可采儲量,它不包括預計不能采出的那部分石油地質儲量。可采出的儲量與地下全部地質儲量之比叫做採收率。實際上,由於各油田特點不同,油田開發方法和採油工藝不同,採收率也不同。
油田情況基本上搞清楚了,石油地質儲量基本上計算準確了,油田就可以投入開發。到此,可以講石油勘探的任務已經基本上完成了。
但是為了進一步查明油井生產能力和開采特點,在石油勘探後期,往往要開辟生產實驗區,以取得油田開發的實際經驗。在生產實驗區里,可根據實際情況,採用幾種不同的開發方式進行開采實驗,以便於比較,為油田全面開發提供依據。這樣才能制定出以地質為基礎,以生產實踐為根據,綜合考慮各種條件的符合多快好省原則的油田開發方案。
㈧ 油田地質概況
克拉瑪依油田位於准噶爾盆地西北緣沖斷帶上,受斷裂帶控制。沖斷帶呈北東向展布,由紅-車斷裂帶、克-烏斷裂帶、烏-夏斷裂帶組成。克拉瑪依油田處於克-烏斷裂帶的西南端,即克拉瑪依-白鹼灘段。
主斷裂穿過油田中部,北東走向,斷面北西傾,上陡(60°~75°)下緩(20°~45°),呈「犁狀」。以三疊系底界計算,其垂直斷距280~1200m,水平斷距100~1400m。斷裂發生於華力西晚期,活動一直延續到燕山早期的中侏羅世末期,斷裂帶隱伏在晚侏羅世—白堊紀沉積層之下,為油氣聚集創造了良好的保存條件。主斷裂具有明顯的同沉積性,使上下盤地層有顯著的差別。在長期斷裂活動中,主斷裂又派生出若干分枝斷裂。從其走向可分為2組:一組近東西向,主要包括有南黑油山斷裂、北黑油山斷裂、南白鹼灘斷裂、北白鹼灘斷裂等;一組為北西-南東向,主要有大侏羅溝斷裂等。由於斷裂的切割,使油田形成了由北西向南東逐級下降的斷階構造。地層呈由北西向南東傾的單斜,傾角一般為5°~10°;近斷裂附近往往形成局部撓曲或鼻狀構造,地層傾角可增大到15°~25°。根據斷裂的切割情況,油田被劃分成10個開發區,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和黑油山區(圖6.18)。
圖6.19克拉瑪依油田五區-三區油藏剖面圖
㈨ 油田開發地質學
第一章 油氣水的化學組成及物理性質
二、主要問答題
1、簡述石油、天然氣的元素組成、化合物組成。
2、簡述石油的物理性質。
顏色、 相對密度、 粘度、 溶解性、 熒光性、
旋光性、 導電性、 凝固點 等
3、簡述天然氣的分類。
聚集型--氣藏氣、氣頂氣、凝析氣等
離散型--溶解氣、固態氣水合物、煤層氣
4、簡述油田水的來源及產出狀態。
來源:沉積水、滲入水、深成水、轉化水
油田水的產出狀態:
與油氣藏關系分—油層水、上層水、層間水、下層水;
存在狀態分--超毛細管水、毛細管水、吸附水;
5、簡述油田水的化學組成及油田水的蘇林分類。
無機組成(各種離子成分)、有機組成(烴類、酚和有機酸)、
溶解氣 及 微量元素;
三個成因系數 Na+ Na+ Cl Cl Na+
、
和
Cl SO24 Mg2 +
Na+>C1- 大陸水型:硫酸鈉水型、重碳酸鈉水型、
Na+<C1- 海洋水型:氯化鎂水型、氯化鈣水型;
油田水:以氯化鈣型為主,重碳酸鈉型為次
第二章 現代油氣成因理論
二、主要思考題
1、簡述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主要依據及學派。
無機生成說--火山噴出氣體中有甲烷、乙烷等烴類成分;
實驗室中無機物可合成烴類;石油分布常常與深大斷裂有關等。
有機生成說--岩石類型分布上; 地質時代分布上;
成分特徵上; 某些稀有金屬特徵; 油層溫度特徵;
形成時間上; 近代沉積物中觀察等。
成因學派:泛宇宙說(宇宙說、地幔脫氣說)
地球深部無機合成說(碳化物說、高溫生成說、蛇紋石化說)
2、何謂沉積有機質,簡述其來源及類型。
--是隨無機質點一起沉積並保存下來的生物殘留物質;
來源--原地有機質、異地有機質、再沉積的有機質。
3、何謂乾酪根?試述乾酪根的化學分類及主要特徵。
沉積岩中所有不溶於鹼、非氧化型酸和非極性有機溶劑的
分散有機質。
4、試述油氣生成的條件。
地質條件:大地構造背景、岩相古地理條件、古氣候條件
動力條件:溫度與時間、催化劑、細菌作用、放射性作用等。
5、試述有機質向油氣演化的過程(成烴模式)。
生物化學生氣階段 熱催化生油氣階段
熱裂解生凝析氣階段 深部高溫生氣階段
6、簡述生油層的地質特徵及主要地化特徵。
地質特徵:岩性特徵、岩相特徵等;
地化特徵:有機質豐度、有機質類型、有機質成熟度等。
第三章 儲集層和蓋層
二、主要思考題
1、簡述孔隙的分類(孔隙大小及對流體作用分類、成因分類)
2、圖示說明典型毛管壓力曲線類型及其意義。
鑄體薄片法、掃描電鏡法、圖像分析法、毛管壓力曲線法 等
3、簡述碎屑岩儲集層的儲集空間及孔隙結構類型。
原生--原生粒間孔隙、粒內孔隙、填隙物孔隙、成岩裂隙等
次生--孔、縫兩類;
大孔粗喉型、大孔細喉型、小孔極細喉型 微孔管束狀型
4、試述影響碎屑岩儲集層儲集性能的因素。
碎屑顆粒的礦物成分、 粒度和分選程度、
排列方式和圓球度、 膠結類型及成分、
成岩作用、 層面與層理面發育程度、
構造作用影響、 砂岩中泥質條帶的影響等。
5、簡述碎屑岩儲集體的成因類型。(沉積環境分類)
6、碳酸鹽岩儲層儲集空間類型及影響其發育的地質因素
原生孔隙、溶蝕孔隙(溶洞)、裂縫;
沉積環境、壓實作用、溶蝕作用、白雲岩化作用、
重結晶作用、褶皺斷裂作用等
7、試述碎屑岩與碳酸鹽岩儲層儲集空間異同。
⑴ 相同點:成因上均有原生、次生分類。
⑵ 差異點:① 孔隙類型差異:碎屑岩主要為粒間孔隙,碳酸鹽
岩儲集空間類型更具多樣性,次生孔隙占據重要地位。
②孔隙形態及分布差異:碎屑岩儲集空間形態較規則,分布較均
一,碳酸鹽岩儲集空間形態多樣、變化大,分布不均一。
③控制孔隙發育因素差異:碎屑岩受岩石顆粒大小、形態、分選
等影響較大;碳酸鹽岩受沉積環境、次生變化等影響。 教材55頁表
8、簡述蓋層的類型、封閉機理及影響其有效性的因素。
岩性分類:膏鹽類、泥質岩類、碳酸鹽岩類;
封閉機理:物性封閉、異常壓力封閉、烴濃度封閉;
影響因素:主要是岩性、韌性、厚度和連續性。
第四章 油氣運移
二、問答題(圖示說明題)
1、圖示說明靜水及動水條件下的測壓面及折算壓力。
2、圖示說明油氣運移的過程。(初次運移及二次運移)
3、試述油氣初次運移的動力、途徑、方向及時期。
壓實作用、欠壓實作用、蒙脫石脫水作用、流體熱增壓作用
有機質的生烴作用、滲析作用、其他作用
孔隙 微層理面 微裂縫
4、試述油氣二次運移的主要動力和阻力。
浮力、毛細管力、水動力、構造運動力
5、油氣二次運移的通道、運移方向及運移的主要時期。
儲集層的孔隙和裂縫、斷裂、地層不整合面
二次運移是初次運移的繼續--連續的過程;
一般,大規模二次運移時期應該是主要生油期之後或同時
發生的第一次構造運動時期。
6、試述影響油氣二次運移距離的主要因素。
區域構造背景; 儲集層的岩性、岩相變化; 地層不整合
斷層分布及其性質; 水動力條件 等。
第五章 油氣藏及油氣聚集
二、問答題(圖示說明題)
1、圖示說明溢出點、閉合面積、閉合高度(構造幅度)、
油氣邊界與含油范圍、油氣藏(柱)高度。
2、圖示說明油氣的差異聚集(單一圈閉及系列圈閉)。
3、簡述油氣藏分類的基本原則及分類方案(圖示說明)。
4、試述(大)油氣藏形成的基本條件(富集條件)。
油氣來源條件(烴源條件); 生儲蓋組合及運移條件;
(大容積的)有效的圈閉; 必要的保存條件。
5、何謂生儲蓋組合,圖示說明其類型。
6、何謂圈閉的有效性,如何評價圈閉的有效性?
指在具有油氣來源的前提下,圈閉聚集油氣的實際能力。
圈閉形成時間與油氣運移時間的相應關系;
圈閉所在位置與油源區關系、與油氣運移通道的關系;
水動力對圈閉有效性的影響 ……
7、圖示說明斷層的封閉機理及斷層油氣藏類型。
對置封閉、泥岩塗抹封閉、顆粒碎裂封閉、成岩封閉
根據斷層性質分類:正斷層油氣藏、逆斷層油氣藏 ……
根據斷層線與儲層等高線的組合關系分類:
斷鼻油氣藏、弧形斷層斷塊油氣藏、
交叉斷層斷塊油氣藏、多斷層切割的復雜斷塊油氣藏。
8、試述斷層在油氣藏形成中的作用(圖示說明)。
斷層的封閉作用; 通道和破壞作用。
9、簡述含油氣盆地的歷史地質學分類。
區域構造及沉積史分類--台向斜型、單斷坳陷型、
雙斷坳陷型、 山間坳陷型、 山前坳陷型、
山前坳陷-地台邊緣斜坡型、 山前坳陷-中間地塊型。
10、簡述盆地內構造單元的劃分。
一級:坳陷、隆起、斜坡;
亞一級構造:凹陷、凸起、斜坡;
二級:背斜帶、斷裂帶、潛山帶、長垣 ……
三級構造:背斜、斷塊、鼻狀構造、潛山 ……
第六章 油氣田勘探
一、問答題
1、簡述區域勘探階段的主要任務。
查明區域地質及石油地質條件;
進行早期含油氣遠景評價和資源量估算;
評選出最有利的坳陷(凹陷)和構造帶; 提出預探方案。
2、簡述圈閉預探階段的主要任務。
地震詳查,編制各主要標准層的構造圖;
構造分析和評價;預探井鑽探,探明圈閉的含油氣性;
查明含油氣層位及可能油氣藏類型、含油氣邊界等;
計算預測儲量,初步確定工業價值。
3、簡述油氣評價勘探的主要任務。
進一步探明含油氣邊界及油氣田特性; 提交探明儲量;
對油氣藏進行綜合評價及經濟效益預測分析;
為開發方案編制提供地質基礎資料及相關參數。
4、簡述滾動勘探開發的適用范圍及主要優點。
復式油氣聚集帶(區)或復雜油氣田;
減少探井井數,降低勘探成本; 縮短勘探周期;
加強及時分析及對比評價,提高整體效益。
二、基本概念 勘探程序、區域勘探、圈閉預探、
評價勘探、滾動勘探開發
第七章 鑽井地質
一、主要概念:參數井、預探井、評價井、岩心錄井、
岩屑錄井、遲到時間、鑽時錄井、泥漿錄井、氣測錄井
二、主要問答題
1、圖示說明井斜角、井斜方位角、全變化角。
2、試述通過岩心錄井及岩心分析可獲得哪些信息。
古生物特徵; 確定地層時代; 進行地層對比;
觀察岩心岩性、沉積構造,恢復沉積環境;
儲層岩性、物性、電性、含油氣性--四性關系;
生油層特徵; 了解構造和斷裂情況--如地層接觸關系;
檢查開發效果,了解開發過程中所必須的資料數據。
3、試述常規地質錄井方法及其地質意義。
4、簡述岩心描述的主要內容。
岩性; 相標志; 儲油物性; 含油氣性;
岩心傾角測定、斷層觀察、地層接觸關系 等
5、簡述測定岩屑遲到時間常用的方法及真假岩屑識別。
理論計演算法; 實物測定法; 特殊岩性法
6、簡述鑽井液的類型及影響鑽井液性能的地質因素。
兩大類:水基泥漿、油基泥漿
高壓油氣水層、鹽侵、砂侵、粘土層、漏失層 等。
7、如何利用氣測資料判斷油、氣、水層。
半自動氣測資料解釋、色譜氣測解釋
第八章 地層對比及油層沉積相研究
一、主要概念: 沉積旋迴 岩性標准層 油田標准層
標志層 標准化石 小層平面圖 儲集單元 測井相
二、主要問答題
1、簡述區域地層劃分與對比的依據及方法。
2、簡述碎屑岩油層劃分對比的依據、方法、程序、成果。
依據:岩性特徵--岩性及組合; 沉積旋迴; 地球物理特徵
方法1:沉積旋迴--岩性厚度對比法
步驟:利用標准層劃分油層組;利用沉積旋迴對比砂岩組;
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對比單油層;連接對比線。
點(關鍵井)--線(骨幹剖面)--面(體)。
方法2:等高程沉積時間單元對比法
步驟:三個環節。
3、試對比分析油層劃分對比與區域地層劃分對比的差異。
① 對比區域、對比井段、對比單元的差異:
區域對比--油區內全井段對比;油層對比--油區內含油井段的對比--砂岩組、單砂層。
② 對比依據的差異:區域對比--地震資料、古地磁資料、地層接觸關系、古生物資料等
油層對比--岩性特徵、沉積旋迴、地球物理測井等;
③ 對比方法的差異:區域對比--岩石地層學方法、生物地層學方法、構造學方法、層
序地層學方法等; 油層對比--沉積旋迴-岩性厚度對比法、等高程沉積時間單元對比法
④ 對比成果及其應用方面的差異:區域對比--主要用於指導油氣勘探,指出有利生、
儲油層位及地區等;油層對比--主要用於油氣儲量計算、指導油氣開發及方案調整等。
4、簡述碳酸鹽岩儲集單元的劃分原則。
5、試述碎屑岩與碳酸鹽岩油層劃分與對比的異同。
油層對比的資料(依據)、對比程序、對比方法相似或相同;
油層對比單元的劃分不同; 單元界線(等時、穿時);
對比依據也有一定差異 等。
6、簡述油層細分沉積相研究在油田開發中的應用。
深入認識油砂體縱、橫向非均質性,掌握地下油水運動規律
掌握高產井的分布規律; 選擇調整挖潛對象。
通過A、B、C三口井的地層對比,繪制地質剖面圖。
第九章 油田地下構造研究
1、試述井下斷層存在的可能標志
及應用這些標志需要注意的問題(圖示說明)。
井下地層的重復與缺失、非漏失層泥漿漏失和意外油氣顯示、
近距離內標准層標高相差懸殊、近距離內同一岩層厚度突變、
短距離內,同層內流體性質等明顯差異、
地層傾斜矢量圖中的特徵。
2、試述地層重復、缺失的地質意義(圖示說明)。
鑽井過程中若缺失某些地層(地層重復),能否說明
一定存在正斷層(逆斷層)?圖示說明。
3、何謂斷層線圖?簡述斷層線圖的編制方法。
4、簡述井斜校正的任務及方法(圖解法,圖示說明)。
5、何謂井位校正?圖示說明位移方法。
剖面線與地層走向斜交或垂直
→井位沿地層走向線(等高線)移至剖面線上;
剖面線與地層走向平行→沿地層傾向投影到剖面線上。
6、試述斷層封閉性研究內容。(如何判斷斷層的封閉性)
斷面兩側的岩性條件; 斷層的力學性質;
斷層面及兩側岩層的排驅壓力; 斷層活動強度;
斷層產狀與岩層產狀配置關系; 單井斷點的測井曲線特徵;
斷層兩盤的流體性質及分布; 鑽井過程中的顯示;
斷層活動時期與油氣聚集期的關系。
7、簡述油氣田地下構造圖的編制及主要用途。
第十章 地層溫度和地層壓力
一、基本概念--靜水壓力、原始油層壓力、壓力梯度
地層壓力、壓力系數、異常地層壓力
二、主要問答題
1、簡述原始油層壓力的來源、分布特徵及等壓圖應用。
● 來源:靜水壓力,其次是天然氣壓力、地靜壓力等。
● 分布特徵:隨油層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加大;
流體性質影響;氣柱高度變化對氣井壓力影響很小。
● 預測新井原始油層壓力、計算油藏平均原始油層壓力、
判斷水動力系統、計算油層彈性能量。
2、圖示說明折算壓頭、折算壓力及其計算方法。
3、試述異常地層壓力的成因及預測方法。
成岩作用、熱力和生化作用、斷裂作用、剝蝕作用 ……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測井方法,如聲波測井;
鑽井地質資料分析法--如鑽速增大、鑽井液溫度異常等。
4、簡述地溫場與油氣生成、分布的關系;
影響地溫場分布的主要因素。
⑴ 大地構造性質--活動性、地殼厚度等--是具全局性和主導因素。
⑵ 基底起伏--隆起區高地溫梯度、坳陷區低地溫梯度
⑶ 岩漿活動--活動規模、幾何形狀、年代等
⑷ 岩性--岩石的導熱能力不同
⑸ 蓋層褶皺--背斜頂部地溫梯度大,翼部地溫梯度小
⑹ 斷層--封閉性斷層或壓扭性斷層一般導致高異常
⑺ 地下水活動--深部熱水至淺層、地表水補給
⑻ 烴類聚集--上方往往存在地溫高異常。
思考題: A B C
某背斜油藏已鑽3口井,
其中B井產油,A、C井位於
油水邊界之外,各井數據
見下表。判斷:該油藏兩
翼油水界相對高低關系。
A C
原始油層壓力 MPa 16 20
油層中部井深 m 2100 2600
井口海拔 m 300 300
水的密度 g/cm3 1.0 1.0
第十一章 石油及天然氣儲量計算
一、主要概念:工業油氣流標准、地質儲量、可采儲量
預測地質儲量、控制地質儲量、探明地質儲量、採收率
二、主要問答題
1、簡述遠景資源量及儲量的分級(相關概念)。
見後面內容。
2、如何確定油水界面(方法)。
① 利用岩心、測井及試油資料確定油水界面
② 利用壓力梯度資料確定流體界面
③ 利用壓力資料確定油水界面
④ 利用毛管壓力資料確定油水界面
3、簡述油層有效厚度的條件及下限標準的確定方法?
油層內具有可動油、在現有工藝技術條件下可提供開發;
測試法、含油產狀法、泥漿侵入法 等。
4、試述如何獲取儲量計算中含油麵積數據。
⑴ 應確定油水界面--方法; ⑵ 確定油氣藏類型;
⑶ 應確定油層頂界面構造圖(斷層線)、岩性尖滅線 等;
⑷ 根據油水界面標高及構造圖,獲取含油麵積。
5、圖示說明壓降法獲取天然氣地質儲量及可采儲量。
6、簡述壓降法計算天然氣儲量的適用條件及影響因素。
單位壓降采氣量非常數--
邊水或底水供給、低滲透帶補給、異常高壓、反凝析作用等
測壓和計產不準確; 井身質量不達標。
油氣儲量的分級和分類
一、原地量分類
--總原地資源量
推測原地資源量
未發現原地資源量
潛在原地資源量
預測地質儲量、 控制地質儲量
地質儲量
探明地質儲量
早期劃分的含油氣盆地總資源量:
包括兩部分--根據勘探階段以及對油氣田認識程度:
遠景資源量:推測資源量、潛在資源量
儲量:預測儲量、控制儲量、探明儲量
一、油氣儲量的分級和分類
1、原地量分類
⑴ 總原地資源量--指根據不同勘探階段所提供的地
質、地球物理與分析化驗等資料,經綜合分析,採用針
對性方法估算出的已發現和未發現的儲集體中原始儲藏
的油、氣總量。 ★★
包括:未發現原地資源量 和 地質儲量。
⑵ 未發現原地資源量
--包括:潛在原地資源量 和 推測原地資源量。
⑵ 未發現原地資源量
● 推測原地資源量--主要在區域普查或其它勘探階
段,對有含油氣遠景的盆地、坳陷、凹陷或區帶等推測
的油氣儲集體,根據地質、物探、化探等資料估算的原
地油氣總量。
● 潛在原地資源量--指在對圈閉預探前期,對已發現
的有利圈閉或區塊,根據石油地質條件綜合分析和類比,
採用圈閉法估算的原地油氣總量。
--可作為編制預探中後期部署的依據。
⑶ 地質儲量--指在鑽探發現油、氣後,根據已發現的
油、氣藏(田)的地震、鑽井、測井和測試等資料估算出
的已知油、氣藏(田)中原始儲藏的油氣總量。 ★★
根據勘探、開發對油氣藏的認識程度,分為3級:
預測地質儲量、控制地質儲量、探明地質儲量
● 預測地質儲量--指在圈閉預探階段,預探井獲得了
油、氣流或綜合評價有油、氣層存在時,對有進一步勘探
價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氣藏(田),估算得出的、確定性很
低的地質儲量。 ★★ ●估算時,應初步查明構造形
態、儲層情況,預探井獲油氣流或鑽遇油氣層等。
● 控制地質儲量--在圈閉預探階段,預探井獲得工業
油(氣)流後,並經過初步鑽探認為可提供開采後,估
算求得的、確定性較大的地質儲量。 ★★
◆ 估算時,應初步查明構造形態、儲層變化、油氣層
分布、油氣藏類型、流體性質等。
◆ 相對誤差不超過±50%;
◆ 可作評價鑽探,編制中、長期開發規劃的依據。
● 探明地質儲量--指在油氣藏評價階段,經鑽探證實
油、氣藏(田)可提供開采,並能獲得經濟效益後,估
算出的、確定性較大的地質儲量。 ★★
●估算時,應查明油氣藏類型、儲層類型、驅動類型、
流體性質、分布、產能等。
●相對誤差不超過±20%。
●是編制油田開發方案、建設投資決策等的依據。
二、油氣儲量的分級和分類
2、可采量分類
⑴ 可采資源量--指從原地資源量中可采出的油、氣數
量。可分為:推測可采資源量、潛在可采資源量。
⑵ 可采儲量--指從油、氣地質儲量中可采出的油、氣
數量。 ★★
探明技術可采儲量; 探明經濟可采儲量
探明次經濟可采儲量; 控制技術可采儲量
控制經濟可采儲量; 控制次經濟可采儲量
預測技術可采儲量
㈩ 形成大型油氣田需要哪些特殊的地質條件
所謂大型油氣田是那些被確認石油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油田(氣田儲量相當於1000億立方米)。當然,這是參考目前國際上大油田的標准,結合中國油氣田的實際情況制定的標准,是以探明的油氣儲量為依據的。
世界上的油氣田數目繁多,然而大油氣田卻相對較少,但大油氣田蘊含的儲量卻佔有很大比重。以我國為例,迄今全國發現的油田531個,發現的大油田只有39個,占總數的7.3%,但儲量卻占總儲量的56.5%;全國氣田185個,大氣田2個,佔1.08%,儲量6300億立方米,佔全國總儲量的24.65%。
那麼,具備什麼樣的優越地質條件才能形成如此大型的油氣田呢?人們在總結了中國陸相大油氣田形成的相關資料之後,認為它們受控於以下極具鮮明特徵的石油地質條件。
(1)坳陷(凹陷)油氣資源豐度高。
坳陷(凹陷)深意味著形成石油的生油岩埋藏深,厚度大,生烴能力強,生成的油氣資源豐富。中國大油田中,坳陷面積大、埋藏深易形成大油田,如大慶巨型油田;凹陷面積小但埋藏深也能形成大油田,例如,在面積僅為800平方千米的遼河大民屯凹陷找到了靜安堡大油田(儲量1.8億噸)。
據統計,渤海灣盆地的17個大油田所在凹陷的油氣資源豐度(即單位面積的油氣資源量)均大於20萬噸/平方千米。
(2)具備大型背斜或者大型復合式圈閉條件。
屬於大型背斜圈閉的大油田很多,如大慶長垣、扶余、勝坨、孤島等油田。還有一類是多類型圈閉都很發育,雖然單個不大,復合起來圈閉既多且面積也大,如遼河曙光、歡喜嶺油田,新疆克拉瑪依和陝北安塞等油田可為此類的代表。
(3)發育多種類型大型砂岩體或生物礁、鮞粒灘等儲集性能良好的儲層。
以大型三角洲砂體為儲層的大油田,如大慶、勝坨、曙光、安塞等油田。以近岸濁積砂體為儲層的,如遼河西斜坡的高升油田、勝利的渤南油田。以生物礁、灘沉積體為儲集體的,有東沙隆起上的流花11—1大油田。這些砂體和礁構成的儲集體厚度大、儲集性能好是它們的共同點。
(4)凹陷中多沉積間斷和不整合。
區域性的沉積間斷和不整合可形成多種圈閉(超覆、不整合、古地貌、披覆背斜),同時不整合面之上有蓋層、儲層發育,而且其本身又是油氣運移的主要通道,利於形成大油田。如任丘、靜安堡古潛山油田,孤島披覆構造油田。
(5)大型同生斷層發育。
同生斷層發育可以形成如斷層逆牽引構造類型的斷裂構造,斷層本身可成為油氣運移的重要通道,可以說與油氣聚集有密切關系。
(6)區域性分布的良好蓋層。
區域內廣泛發育穩定分布的厚層暗色泥岩、鹽膏岩、頁岩蓋層,控制著區域上的油氣分布,原生油氣藏幾乎全分布在區域蓋層之下。
總之,能提供充足油氣的巨厚的生油層、大型圈閉、良好的儲層和區域性蓋層以及這些優越條件在時空上的相互匹配是大油氣田形成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