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什麼茶

地質什麼茶

發布時間: 2021-02-13 21:52:45

㈠ 山西臨汾地質能種茶葉嗎

山西臨汾地質可以種植茶葉,但要根據茶葉生長所需的環境來調節才能達到回茶葉的最大效益。答

臨汾市地處半乾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氣溫的特點是冬寒夏熱。全市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寒冷乾燥,降雪稀少;春季乾旱多風,秋季陰雨連綿;夏季酷熱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錯。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48.4—2512.6小時,年平均氣溫9.0—12.9℃,降水量420.1—550.6毫米,無霜期127—280天。

茶,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無毛。花白色,花柄有時稍長;萼片闊卵形至圓形,無毛,宿存;花瓣闊卵形,基部略連合,背面無毛,有時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無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種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野生種遍見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的山區,為小喬木狀,葉片較大,常超過10厘米長,長期以來,經廣泛栽培,毛被及葉型變化很大。

㈡ 浙江省名茶立地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

以農業地質學理論為基礎,應用GIS空間分析技術,在單因素評價結果的基礎上,進行多圖空間疊置分析,以單因素評價結果中最低適宜程度為實際取值,經多因素綜合分析平衡後,得到浙江省名茶立地地質環境適宜性最終結果。

以農業地質環境、地貌、土壤、氣候及茶葉生產等學科為理論基礎,結合浙江省茶葉生產的實際情況,在浙江省名茶立地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並考慮浙江省自然地域分布規律,可將全省劃分為:浙西傳統優質名茶區、浙東珠茶類名茶區、金衢新建名茶區和浙南山地名茶區4個名茶發展的適宜區。全省適種名茶的土地資源總面積達5.75萬hm2(已考慮到因水土保持不宜進行開墾的面積)。

(一)浙西傳統優質名茶區

范圍包括原浙西茶區,並擴至諸暨。本區年均氣溫15.5~16.0℃,>10℃積溫4 800~5 100℃,極端最低溫多為-10℃,少數地方可達-13.3~-17.4℃,年降雨量1 400~1 800mm,年均相對濕度80%左右。成土母質以沉積岩為主,元古宙至中生代地層都有分布。

本區茶總產量佔全省近40%,品種資源豐富,茶品質優良,現有西湖龍井、顧諸紫筍、安吉白茶、天目青頂、莫干黃芽、徑山茶、建德苞茶、富陽岩頂、淳安大方、鳩坑毛尖、千島玉葉等10多種傳統名茶及新近開發的名茶品種,且已具規模生產。應鞏固原產茶優勢,大力提高產量,擴大種植面積,省界西北部的高海拔沉積岩與泥盆紀石英砂岩等地層發育區,均有進一步開發的前景,但應注意防凍、防水土流失及培育良好土層。

(二)浙東珠茶類名茶區

包括嵊州、新昌、天台、仙居、三門、奉化諸地。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佔75%,大部丘陵為300m左右。年平均氣溫17~19℃,>10℃積溫為4 800~5 300℃,極端最低氣溫為-10℃,年降雨量1 400~1 600mm,年均相對濕度80%左右。本區成土母質中生代火山碎屑岩分布較多,但產茶最多也最具特色的是玄武岩,茶葉產量高但品質一般,區內也有少量產優質茶的花崗岩與變質岩系。

本區茶葉總產量佔全省約30%。發展方向是選擇優良成土母質種茶,對玄武岩成土母質的茶園不宜擴大種植面積,鞏固原珠茶基地,並因地制宜發展其他名優綠茶,努力改進製造工藝以提高茶葉加工質量。

(三)金衢新建名茶區

東起東陽、浦江,西至常山、江山,包括整個金衢盆地區,以海拔200~500m的低丘紅壤為主,其中夾有一定面積的火山碎屑岩。年均氣溫17.1~17.4℃,>10℃積溫5 500℃左右,極端最高氣溫41℃,極端最低氣溫-9.6℃,年雨量1 300~1 800mm,夏秋常有嚴重乾旱,相對濕度77%左右。

茶總產量佔全省約24%,因夏旱及土質原因致茶葉自然品質不高,應改善生態條件,推廣已有名茶「銀露」的經驗,除造林外,興修水利與選種良種也很必要,「綠牡丹」等名茶可適當發展。

(四)浙南山地名茶區

位處原浙南茶區的西南和東南兩隅,其中西南茶區在全省地勢最高。海拔高於1 200~1 500m的山峰連綿不斷。年均氣溫17~19℃,>10℃積溫5 300~5 700℃,極端最低氣溫-4.5~-9.7℃,年降雨量1 400~1 700mm,高山上可達1 600~2 800mm,年均相對濕度80%或更高。以片岩及片麻岩為主的變質岩系是本區的特色成土母質,分布在龍泉與遂昌2縣境內,由變質岩形成的土壤有利於茶葉高產,並因多硅與多鉀利於茶品質的提高,還兼具高山茶的優勢,是名茶基地建設的重點對象。現茶產量約佔全省的6%~7%,發展潛力很大。位於原浙南茶區的東南沿海茶區,地勢在高中相對低緩,本區北麵包括原浙東茶區以高丘陵為主的臨海一帶,氣候狀況與西南高山區相似,只是雨量稍低,並因能接受海風,氣候濕潤溫和,這些都有利於名茶生產。特點是有成帶分布的花崗岩成土母質出露,具有產優質茶的基礎和條件,是發展名茶的優良環境。現茶產量不足全省的5%,有較大的發展前景。

綜上所述,從浙江省名茶農業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結果來看,全省名茶生產發展的潛力空間很大,適宜種植名茶的面積達到5.75萬hm2,如果以浙江省2003年茶葉種植面積142 815hm2為基數,則名茶可發展面積為現植茶總面積的40.26%。但近年來,浙江茶葉總產量為近14萬t,其中名優茶理想估計最多佔全省總產量的1/4。因此,根據浙江省名茶農業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結果,調整茶葉種植面積,對於發展浙江省名茶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㈢ 茶葉的品種有哪些

茶葉的品種有綠茶、紅茶、黑茶、烏龍茶、黃茶。

1、綠茶

這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乾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乾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清綠茶。

5、黃茶

在制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茶葉選購注意事項:

1、嫩度

在鑒定茶葉品質優劣時,人們常說,干看外形,濕看葉底,這指的就是茶葉的嫩度。嫩度是決定茶葉品質優劣的一個基本因素。通常嫩度較好的茶葉,與該茶類對外表形狀的要求相符合。另另外,我們也能通過看茶葉有沒有鋒苗來鑒定其嫩度。

2、條索

條索指的是各種茶所具有的特定的外表形狀規格,比如炒青茶為條形、龍井茶為扁形、珠茶為圓形、紅碎茶為顆粒形等。

通常情況下,在鑒別茶葉的品質時,長條形茶要看其是松是緊、是圓是扁、是彎是直、是壯是瘦、是輕是重;扁扁形茶要看其平整光滑的程度;圓形茶要看其顆粒是松是緊、是空是實、是輕是重,以及是否勻正。

3、整碎

整碎指的是茶葉外表形狀的殘缺破碎程度,整齊勻稱的茶葉品質好,殘缺破碎的品質差。茶葉整碎較為標準的評定方法是:把茶葉置於盤內(通常為木質盤),令茶葉在旋轉力的作用之下,按照形狀的大小、質量的輕重,茶葉的粗細及整碎程度形成一定的層次。

㈣ 茶葉有哪些品種

白茶的主要品種為:白毫銀針、白牡丹和壽眉。
白毫銀針采自大白茶樹的肥回芽,因其色白如銀答,外形似針而得名,是白茶中最名貴的品種。其香氣清新,湯色淡黃,滋味鮮爽,是白茶中的極品。

白茶-白牡丹
白牡丹是采自大白茶樹或水仙種的短小芽葉新梢的一芽一二葉,因其綠葉夾銀,白色毫心,形似花朵,沖泡後綠葉托著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也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
壽眉采自菜茶品種的短小芽片和大白茶片,製成的白茶葉片大而疏鬆,也叫貢眉。

㈤ 名茶立地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技術方法

早在年,I.McHary在其著作Design With Nature(1969)中所建立的以區域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適宜性等級分析為核心的生態規劃框架,一直是其後的研究者們所遵循的基本原則,至今仍在土地利用生態規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意味著土地利用/土地覆蓋類型的改變要以其改變的用地類型及其功能是否適宜為前提。

Grinnell於1917年首先提出生態位(niche)這一概念,生態位理論已在種間關系、群落結構、種的多樣性及種群進化等研究方面獲得廣泛應用,並在現代生態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Grinnell(1917)最初將生態位定義為「生物在林息所佔據的空間單元」;1957年,Hutchinson用數學中集合論的術語給出了生態位的定義,指出如果每個可度量的環境特徵因子都作為n維空間的一個坐標系,那麼生態位可定義為該n維空間的一定區域,在其內部生物個體的適合度是正的,即生態位是位於 n 維資源空間中的超體積;Muguire(1967)引入判別分析方法研究生態位,此後該方法被廣泛應用,Green等認為,判別函數分析的H-生態位(Hutchinson-Niche)提供了一個合理的統計模型,王剛等將生態位定義為從環境狀態集合A= {X/Xi=(x1,x2,…,xn)} 到種Y的密度集合的一個映射f(x1,x2,…,xn),近年來,許多動物生態學家和理論生態學家則將生態位與資源利用譜等同。

仔細分析上述對生態位的不同理解,生態位的內在涵義包括2個方面:其一是有機體和所處生境條件之間的相關關系;其二是生物群落中的種間競爭關系。由此可見,生態位表示一個種對其所處環境有關的生態因子的利用或適應能力。根據上述生態位的定義,具體應用於茶葉適生模型研究時,我們不妨假設某一區域中茶葉適生模型y及與其相關的n個立地生態因子,則以向量X=(x1,x2,…,xn)表示立地生態的某一特徵狀態;X為En上的一個立地單位,記為A,茶葉適生生態位適宜度也形成一個集合,記為B,這便是一種映射關系,以f表徵這種關系,則有

浙江省特色農產品立地地質背景研究

定義集合A到B上的映射f為茶葉適生環境y的生態位,由此茶葉適生生態位是表徵立地生態因子特徵的向量集到表徵茶葉適生生態位需求屬性特徵的映射關系,當f為連續映射時,f便為一多元函數,換言之,茶葉適生生態位是該特定生物對立地生態因子屬性的特定需求的反映。

為了便於說明和直觀理解生態位模型,這里引入生態位寬度、體積、重疊等概念,並以一維、二維生態因子的情形為例繪圖解釋(圖3-7)。

設植物適生只涉及一維生態因子,則植物適生生態位可用一元函數來表示,如圖3-7a所示,以x軸為生態因子軸,以y軸為植物適生生態位適宜度,則y1、y2表示2種不同植物適生模型,其生態位可分別用y1=f1(x)和y2=f2(x)來表示,則(a1、b1)(a2、b2)的長度分別為土地利用類型y1和y2的生態位寬度,橫、豎線陰影面積則為其相應的生態位體積,交叉線陰影面積為兩類植物類型的生態位重疊。當考慮二維生態因子時,植物生態位可用二元函數來表示,如圖3-7b所示,則植物類型y1和y2的生態位模型分別以y1=f1(x1,x2)和y2=f2(x2,x2)來表示,植物類型的生態位寬度則為一向量,其相應分量分別為 {(a11,b11)}、{(a12,b12)} 和 {(a21,b21)}、{(a22,b22)}的長度,曲面f1(x1,x2)與平面x1ox2所圍成的體積即為植物利用類型y1的生態位體積,曲面y1=f1(x1,x2)、y2=f2(x2,x2)與平面x1ox2共同圍成的體積則為生態位重疊值。類似的可以推廣到m種植物類型和n維生態因子的情形,對於每一植物用類型,其yi=fi(x)越大,則植物用類型適宜性要求越高,而yi=fi(x)與生態因子維相交所截獲的面積越大,則表示該植物用類型yi的適宜性范圍越廣。

圖3-7 一維(a)和二維(b)生態因子生態適宜位測度示意圖

浙江省茶葉適生生態位模型構築、適宜性評價的技術過程如圖3-8所示。大致分為如下幾個過程:

圖3-8 浙江省名茶立地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的基本技術過程

1)收集與茶葉立地農業地質背景有關的圖件資料(如地形、地貌、地質、水系、土壤)和屬性數據(如土壤質地、有機質、pH值等);

2)採用地理信息系統手段(MapInfo)按作業要求將圖形數字化,並建立相關的屬性資料庫;

3)採用多圖疊置分析的方法生成和提取評價單元及評價單元生態因子指標值的獲取;

4)各生態因子指標體系及其標準的擬定;

5)茶葉適生生態位模型構建和具體生態位適宜性等級的評定。

㈥ 名茶產地的地質背景特徵

浙江名茶種類繁多,但大部分名茶產地均有特定的地質背景,名茶產地的立地地質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茶葉的品質。據全省40種名茶產地立地地質環境的研究結果,茶葉生長的立地地質環境對茶葉的品質及產量具有一定的控製作用。圖3-3反映了浙江省31種名茶的立地地質環境,從圖中可以看出名茶產地的地質環境具有如下特徵。

1)對地表與沉積物起控製作用的新構造運動,在浙江表現為浙西南山區強烈上升,向浙東北上升幅度漸減,至杭州灣一帶轉為下沉,上升區常具有山高谷深的特殊地形,古老地層出露也較多,浙江絕大部分名茶均分布在強烈上升的相對「高山」區(浙江省習慣將海拔500~600m以上即稱「高山」,但地理學上是將1 000m以上才稱為「中山」,不足1 000m的均稱「低山」)和沿海的低山丘陵區,浙中盆地地區只有零星分布,且少數名茶產地也是在相對較高的山區和大水體邊沿,如千島湖旁千島玉葉、諸暨陳蔡水庫旁的石筧茶等。高山出名茶的有利條件是,多地形雨,溫差大;多變質岩等古老母岩,岩層化學成分多鉀少鈣;地形坡度陡,相對地更接近優質茶所需的自然環境。

圖3-3 浙江名茶產地地質環境圖

1—長興顧諸紫筍;2—莫干黃芽;3—天目青頂;4—徑山香茗;5—西湖龍井;6—淳安大芳;7—富陽岩頂;8—泉崗輝白;9—平水珠茶;10—日鑄雪芽;11—瀑布仙茗;12—普陀佛茶;13—鳩坑毛尖;14—千島玉葉;15—建德苞茶;16—開化龍頂;17—金華峰岩;18—東陽東白;19—諸暨石筧茶;20—華頂雲霧;21—江山綠牡丹;22—三井毛峰;23—春來早;24—遂昌銀猴;25—松陽東白;26—玉峰;27—仙都峰;28—鳳陽春;29—碧玉春;30—金獎惠明;31—大祭雪花;32—雁盪毛峰;33—溫州黃湯;34—香茹寮白毫

2)名茶也並不一定生長在「高山」,相反山頂部無論高低,因風大與土層薄而不利茶樹生長,則不易產名茶。從海拔高程來看,過高則進入山地黃壤區,因其過冷、過濕和茶樹易致病而不利於名茶生長,如常見的赤星病會使茶味變苦;過低則因氣溫偏高,同時常見粘質紅土或紫砂土也不利於名茶生長;浙江名茶適宜的海拔高度一般為400~700m,浙南區則以500~800m為好。

3)新構造運動沉降區的海邊、平原或丘陵的邊緣、大湖泊以及大水庫的邊緣,也常為優質茶產地。從局部地形看,則以群山環抱的山嶴或有一定縱深的谷地為好,因為這些地方雲霧多,茶樹所喜的散射光與漫射光多,具有與高山相似的溫潤環境,利於名茶生長。

4)浙江對名茶茶葉品質有重要影響的成土母質以石英砂岩、花崗岩、片麻岩及酸性凝灰岩等為主,其中浙西北區內名茶的成土母質以泥盆紀石英砂岩為最好,其次為前震旦紀的片麻岩。浙東南區內名茶的成土母質幾乎全為花崗岩;浙中區的名茶成土母質大部為變質岩系,也有少量的花崗岩與凝灰岩。名茶生長除與地質環境有關外,還與母岩上發育的土壤理化性質有關。

㈦ 浙江衢州地質條件適合種植茶葉嗎

浙江衢州地質條件適合種植茶葉的,物種分布范圍且茶葉是衢州地區傳統出口農產品。

衢州地質條件:

  1. 地質構造屬江南古陸南側,華夏古陸北緣,即跨越兩個一級構造單元。

  2. 衢州市地處金衢盆地西段,地貌類型按典型性區分,以衢江為中軸,向南北對稱展布,海拔高度逐漸提升,向南、北兩側依次為河谷平原緩坡崗地、低中丘陵、山地,地勢總體呈南北高、西矮、中平、東低。

  3. 南部為仙霞嶺山脈,是錢塘江水系和甌江水系的分水嶺,最高峰大龍崗海拔1500.3m,屬浙南山地組成部分。

  4. 西部有江西入境的懷玉山脈,是長江鄱陽湖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主峰湖山頂海拔895.5m。

  5. 北部為千里崗山脈,是衢江和新安江的分水嶺,最高峰白石尖海拔1453.7m;西北及北部邊緣為白際山脈南段與千里崗山脈之部分,多低山、丘陵;中部常山港、江山港、衢江貫穿期間,江河兩側沿河有眾多大小盆地、河谷平原,地勢平緩。

  6. 境內最高峰大龍崗,海拔1500.3m,最低處為龍游縣的下童村,海拔33m;丘陵山地佔82.9%,平原佔12.9%,水域佔4.2%。

  7. 南北山區降水多於中部平原,西部降水多於東部。

氣候變化:

  1. 衢州市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2. 降水地域差異明顯,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2300mm之間,沿江河谷平原在1700mm以下,向兩側丘陵山地遞增,遞增率為40~80mm/100m,其中以3~6月增率最大。

  3. 無霜期251~261天。

茶葉生長環境:

  1. 茶樹種植的自然條件包括地貌、氣候、土壤類型等。地形以丘陵為主,排水條件要好。

  2. 降水充沛,年溫差小、日夜溫差大,無霜期長,光照條件好,這樣的氣候條件適宜各種類型的茶樹生長,尤其適合大葉種茶樹生長。

  3. 冬末至夏初日照比較多,夏秋雨多霧大(雲南茶區),日照較少利於茶樹越冬和養分積累,利於夏秋茶的品質。

  4. 磚紅壤、磚紅壤性紅壤、山地紅壤或山地黃壤、棕色森林土,這些土壤發育程度較深,結構良好,適合茶樹生長。

區域茶葉產量:

  1. 2012年茶葉產量6847噸。

  2. 2013茶葉產量6231噸。

  • 所以綜合看來該區域不但可以栽培茶葉,茶葉也是該區域的主要農產品。

㈧ 十大名茶是啥

樓上的答案不對阿……那個台灣凍頂顯然的不是,茉莉花、白牡丹也不是阿

中國是茶葉大國,其中的一個表現就是茶的品種特別多。現在全國能夠叫的出名的茶葉就有一千多種。在這些林林總總的茶葉中,不少是名氣很大的。如果要給它們排了一下座次,不同的人會排出不同的名單來,以下我們僅羅列一種說法:
1、杭州龍井

龍井,本是一個地名,也是一個泉名,而現在主要是茶名。龍井茶產於浙江杭州的龍井村,歷史上曾分為「獅、龍、雲、虎」四個品類,其中多認為以產於獅峰的老井的品質為最佳。 龍井屬炒青綠茶,向以「色綠、香郁、味醇 、形美」四絕著稱於世。好茶還需好水泡。「龍井茶、虎跑水」被並稱為杭州雙絕。虎跑水中有機的氮 化物含量較多,而可溶性礦物質較少,因而更利於龍井茶香氣、滋味的發揮。 沖泡龍井茶可選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葉在杯中逐漸伸展,一旗一槍,,上下沉浮,湯明色綠,歷歷在目,仔細觀賞,真可說是一種藝術享愛。

2、蘇州碧螺春

產於江蘇吳縣太湖之濱的洞庭山。碧螺春茶葉用春季從茶樹採摘下的細嫩芽頭炒制而成;高級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萬個,足見茶芽之細嫩。炒成後的干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捲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沖泡後杯中白雲翻滾,清香襲入,是國內著名的名茶,常被作為高級禮品。

3、黃山毛峰

產於安徽黃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雲谷寺、松谷庵 、吊橋閹、慈光閣及半寺周圍。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雲霧多,自然條件十分優越,茶樹得雲霧之滋潤,無寒暑之侵襲,蘊成良好的品質。 黃山毛峰採制十分精細。製成的毛峰茶外形細扁微曲,狀如雀舌,香如白蘭,味醇回甘。 黃山名茶眾多,除毛峰外,還有休寧的「屯綠」,太平的「猴魁」,歙縣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膾灸人口。

4、廬山雲霧

產於江西廬山。號稱「匡廬秀甲天下」的廬山,北臨長江,南傍鄱陽湖,氣候溫和,山水秀美十分適宜茶樹生長。 廬山雲霧芽肥毫顯,條索秀麗,香濃味甘,湯色清澈,是綠茶中的精品。

5、六安瓜片

產於皖西大別山茶區,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所產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採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此茶不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還有極強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聞龍在《茶箋》中稱,六安茶入葯最有功效,因而被視為珍品。

6、恩施玉露

產於湖北恩施。湖北產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很著名,現仍是我國的重要產茶省份。恩施玉露是我國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一種蒸青綠茶,其製作工藝及所用工具相當古老,與陸羽《茶經》所載十分相似。 恩施玉露對採制的要求很嚴格,芽葉須細嫩、勻齊,成茶條索緊細,色澤鮮綠,勻齊挺直,狀如松針;茶湯清澈明亮,香氣清鮮,滋味甘醇 ,葉底色綠如玉。「三綠」(茶綠、湯綠、葉底綠)為其顯著特點。 日本自唐代從我國傳入茶種及制茶方法後,至今仍主要採用蒸青方法製作綠茶,其玉露茶製法與恩施玉露大同小異,品質各有特色。

7、白毫銀針

這是一種白茶,產於福建北部的建陽、水吉、松政和東部的福鼎等地。 白毫銀針滿坡白毫色白如銀,細長如針,因而得名。沖泡時,「滿盞浮茶乳」,銀針挺立,上下交錯,非常美觀;湯色黃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由於製作時未經揉捻,茶汁較難浸出,因此沖泡時間應稍延長。 白茶味溫性涼,為健胃提神,祛濕退熱,常作為葯用。在港澳地區,零售商店常將少許白茶拼配進其他茶類,以提高其檔次,進而獲取商業價值。

8、武夷岩茶

產於福建崇安縣武夷山。 武夷岩茶屬半發酵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其主要品種有「大紅袍」、「白雞冠」、「水仙」、「烏龍」、「肉桂」等。 武夷岩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 ,回味無究。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葯」美譽。

9、安溪鐵觀音

產於閩南安溪。鐵觀音的製作工藝十分復雜,製成的茶葉條索緊結,色澤烏潤砂綠。好的鐵觀音,在製作過程中因咖啡鹼隨水分蒸發還會凝成一層白霜;沖泡後,有天然的蘭花香,滋味純濃。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飲,先聞香,後嘗味,頓覺滿口生香,回味無究。近年來,發現烏龍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後,鐵觀音更風靡日本和東南亞。

10、普洱茶

產於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是採用綠茶或黑茶經蒸壓而成的各種雲南緊壓茶的總稱,包括沱茶、餅茶、方茶、緊茶等。 普洱茶的品質優良不僅表現在它的香氣、滋潤,滋味醇厚,主要供藏族同胞飲用。 普洱茶的呂質優良不僅表現它的香氣、滋味等飲用價值上,還在於它有可貴的葯效,因此,海外僑泡和港澳同胞常將普洱茶當作養生妙品。

在其他的「中國十大名茶」說法中,一般常見到的有產於安徽屯溪等地的「屯綠」、產於安徽祁門縣的「祁紅」、產於雲南的「滇紅」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