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從地質構造上看喜馬拉雅山脈是什麼山脈

從地質構造上看喜馬拉雅山脈是什麼山脈

發布時間: 2021-02-13 19:22:12

A. 為什麼說喜馬拉雅 山脈是從海洋里升起來的

地質考察證實復,早在20億年前,現在的制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距今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里堆積了厚達30000餘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現在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B. 喜馬拉雅山地質構造

珠穆朗瑪峰單純講地質構造是褶皺…是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擠壓形成的。專
亞歐板塊屬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是一種地質作用,而不是地質構造,很多人容易理解錯誤,希望大家記住構造和作用是不一樣的。

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擠壓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皺帶,地形被不斷抬高,而形成的褶皺也不斷在外力作用下被作用。經歷上億年的作用,最終形成全球最高的珠穆朗瑪峰。

由於地質作用還在繼續,但同時外力的侵蝕也還在繼續,不過內力作用比較大,所以珠穆朗瑪峰還在不斷長高。

C. 求解:喜馬拉雅山脈是如何形成

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距今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里堆積了厚達30000餘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現在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中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板塊向北俯沖,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並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尤其重要的是發生於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全國地勢出現了大規模的高低分異。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沖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這種以小的傾角俯沖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歷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里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構成我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

D. 喜馬拉雅山脈的演變過程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距今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里堆積了厚達30000餘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現在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喜馬拉雅山脈是從阿爾卑斯山脈到東南亞山脈這一連串歐亞大陸山脈的組成部分,所有這些山脈都是在過去6,500萬年間由造成地殼巨大隆起的環球板塊構造力形成的。 大約18,000萬年以前,在侏羅紀,一條深深的地槽——特提斯洋與整個歐亞大陸的南緣交界,古老的貢德瓦納超級大陸開始解體。貢德瓦納的碎塊之一、形成印度次大陸的岩石圈板塊,在隨後的13,000萬年間向北運動,與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印度-澳大利亞板塊逐漸將特提斯地槽局限於自身與歐亞板塊之間的巨鉗之內。 在其次的3,000萬年間,由於特提斯洋海底被向前猛沖的印-澳板塊推動起來,它的較淺部分逐漸乾涸;形成西藏高原。在高原的南緣,邊際山脈(今外喜馬拉雅山脈)成為這一地區的首要分水嶺並升高到足以成為氣候屏障。 只是在過去的60萬年間,在更新世(160萬到1萬年以前),喜馬拉雅山脈才成為地球上的最高山脈。 大喜馬拉雅山脈一旦成為氣候屏障,北面的邊際山脈便被剝奪了雨,變得就像西藏高原一樣乾燥。 整個山系的中樞是大喜馬拉雅山脈,高出永久雪線之上。山脈在尼泊爾達到最大高度;世界上14座最高山峰中的9座在該山脈,每座的高度都超過了7,925米(26,000尺)。它們從西到東依次是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海拔8167米,世界第七高峰)、安納布爾納峰(Annapurna,海拔8091米,世界第十高峰)、馬納斯盧峰(Manaslu,海拔8163米,世界第八高峰)、卓奧友峰(Cho Oyu,藏語Qowowuya,海拔8201米,世界第六高峰)、希夏邦馬峰(藏語Shisha Pangma,海拔8012米,世界第十四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世界第一高峰)、洛子峰(Lhotse,海拔8516米,世界第四高峰)、馬卡魯峰(Makalu,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和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8586米,世界第三高峰)。 中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洋板塊向北俯沖,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洋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並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尤其重要的是發生於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全國地勢出現了大規模的高低分異。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洋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沖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這種以小的傾角俯沖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洋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歷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里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構成我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

E. 喜馬拉雅山脈的成因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塊仍在以每年大於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同時還處於板塊邊界碰撞型地震構造帶上。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

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里堆積了厚達30000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

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5)從地質構造上看喜馬拉雅山脈是什麼山脈擴展閱讀:

喜馬拉雅山脈最典型的特徵是扶搖直上的高度,一側陡峭參差不齊的山峰,令人驚嘆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蝕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測的河流峽谷,復雜的地質構造,表現出動植物和氣候不同生態聯系的系列海拔帶寫(或區)。

從南面看,喜馬拉雅山脈就像是一彎碩大的新月,主光軸超出雪線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後者從而成為大多數喜馬拉雅山脈河流的源頭。

不過,喜馬拉雅山脈的大部卻在雪線之下。創造了這一山脈的造山作用依然活躍,並有水流侵蝕和大規模的山崩。

F. 喜馬拉雅由於地層的什麼形成高山

喜馬拉雅造山帶(Himalaya orogenic belt)又稱喜馬拉雅褶皺帶(Himalayan fold
belt),是指雅魯藏布江以南至印度恆河平原北側西瓦利克山之間的地帶,它是世界上最高和最年輕的山系。

可分為兩個構造單元,即北喜馬拉雅和南喜馬拉雅造山帶。

南帶

南帶構造上屬於印度地台的北部大陸邊緣,前寒武紀變質基底沿中國、尼泊爾兩國的國境線分布,同位素年齡1250百萬年;從寒武繫到始新統是一套未變質的淺海相地台型沉積,層序完整且很少間斷,上古生界含有冰水成因的含礫板岩和冷水生物群。

北帶

北帶藏南低分水嶺及其以北地區,中生代屬陸坡至洋盆地帶,以沉積巨厚的濁積岩、火山—硅質岩為特色;而上古生界往往以外來岩塊的形式產出於中生代混雜堆積中;該帶從南向北,依次由混雜堆積、蛇綠岩和日喀則弧前盆地三個帶組成,其中蛇綠岩帶內存在有標志高壓變質作用的藍片岩,它與以北的岡底斯高溫變質帶組成一個雙變質帶,指示晚中生代以來新特提斯洋向北的消減作用

甘塞爾分法

甘塞爾(Gansser,1964年)認為自雅魯藏布縫合帶向南可劃分為:特提斯喜馬拉雅(北帶)、高喜馬拉雅(中帶)、小喜馬拉雅(南帶)以及西瓦利克帶(南緣前陸)等幾個帶;它們分別以藏南拆離系、喜馬拉雅主中央斷裂、喜馬拉雅主邊界斷裂為界,依次向南掩覆,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逆沖—拆離推覆構造系統。日喀則前陸盆地內最新海相地層為始新世,這表明全區自漸新世起開始抬升。根據三趾馬、高山櫟等生物化石以及古喀斯特等遺跡分布高度對比,第四紀初期的喜馬拉雅山脈海拔高程大約僅1000米;西瓦利克前陸盆地的磨拉石剖面詳細記錄了其後山體加速上升過程的歷史。

形成機制編輯喜馬拉雅造山帶的表層為一向南逆掩的疊瓦推覆構造系統;而在深部,地震資料證實印度次大陸業已俯沖於其下。喜馬拉雅造山帶的強烈縮短、抬升和地殼增厚,顯然起因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先後已提出雙殼俯沖模型、擠壓縮短模型和擠出構造模型等多種不同模型來解釋其形成機制。

G. 喜馬拉雅山脈是怎麼形成的

形成原因: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印度版板塊仍在以每權年大於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同時還處於板塊邊界碰撞型地震構造帶上。

(7)從地質構造上看喜馬拉雅山脈是什麼山脈擴展閱讀

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

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洋板塊向北俯沖,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H. 喜馬拉雅山脈是不是地形區

一般不算,地形區指具體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I. 喜馬拉雅山脈的地理情況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塊仍在以每年大於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同時還處於板塊邊界碰撞型地震構造帶上。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里堆積了厚達30000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喜馬拉雅山脈是從阿爾卑斯山脈到東南亞山脈這一連串歐亞大陸山脈的組成部分,所有這些山脈都是在過去6500萬年間由造成地殼巨大隆起的環球板塊構造力形成的。
大約18000萬年以前,在侏羅紀,一條深深的地槽——特提斯洋與整個歐亞大陸的南緣交界,古老的貢德瓦納超級大陸開始解體。貢德瓦納的碎塊之一、形成印度次大陸的岩石圈板塊,在隨後的13000萬年間向北運動,與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印度-澳大利亞板塊逐漸將特提斯地槽局限於自身與歐亞板塊之間的巨鉗之內。
在其次的3000萬年間,由於特提斯洋海底被向前猛沖的印-澳板塊推動起來,它的較淺部分逐漸乾涸;形成西藏高原。在高原的南緣,邊際山脈(外喜馬拉雅山脈)成為這一地區的首要分水嶺並升高到足以成為氣候屏障。
中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洋板塊向北俯沖,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洋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並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
尤其重要的是發生於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中國地勢出現了大規模的高低分異。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洋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沖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這種以小的傾角俯沖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洋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歷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里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構成中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 喜馬拉雅山脈最典型的特徵是扶搖直上的高度,一側陡峭參差不齊的山峰,令人驚嘆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蝕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測的河流峽谷,復雜的地質構造,表現出動植物和氣候不同生態聯系的系列海拔帶(或區)。從南面看,喜馬拉雅山脈就像是一彎碩大的新月,主光軸超出雪線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後者從而成為大多數喜馬拉雅山脈河流的源頭。不過,喜馬拉雅山脈的大部卻在雪線之下。創造了這一山脈的造山作用依然活躍,並有水流侵蝕和大規模的山崩。
喜馬拉雅山脈可以分為4條平行的縱向的不同寬度的山帶,每條山帶都具鮮明的地形特徵和自己的地質史。它們從南至北被命名為外或亞喜馬拉雅山脈;小或低喜馬拉雅山脈;大或高喜馬拉雅山脈;以及特提斯或西藏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東西綿延2400多公里,南北寬約200~300千米,由幾列大致平行的山脈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中國和尼泊爾境內是它的主幹部分。平均海拔高達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截止1997年,全世界8000米以上高峰僅14座),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 8848.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 在喜馬拉雅中段北坡,山谷冰川上有世界上最雄偉壯麗、形態多姿的冰塔林。冰塔高度為數米至30多米不等,其形貌如丘陵和金字塔。有的冰塔表面有密集的淺圓形消融坑,晶瑩閃耀,有的冰塔間有星羅棋布的冰湖,十分奇妙。有的冰塔內部有河道,在這些冰融水的長期作用下,又形成了冰橋和水晶宮殿般的冰洞、冰簾、冰鍾乳石、冰柱和冰筍等,鬼斧神工,好似天然形成的冰雕群。
形成冰塔的因素主要有兩點:首先,多支冰流匯合後,冰川運動使冰層產生褶皺和縱橫裂隙,這是一個必要的前提;其次,在低緯度的高山區,極強的太陽輻射使裸露冰面的溫度升高,冰面的消融強度遠遠大於中高緯度的冰川,冰塔間的融水侵蝕下切能力很強。這也是地球上其他高山冰川地區,如阿爾卑斯山、昆侖山、祁連山、天山等都沒有發育出如此壯觀的冰塔的原因。
全球氣候變暖是當下非常關心的問題。經過中外科學家們的考察和研究,已經在樹木年輪和冰芯記錄中獲得了有關喜馬拉雅山地區現代冰川及古冰川的大量信息,比如古今冰川特點、變化趨勢等等。珠峰北坡的絨布冰川,總長22.4千米,裸露冰長16.6千米,末端海拔5158米。冰塔末端從1966~1997年間後退270米,平均每年退縮8.7米,而1921~1966年間,平均每年退縮6米。如果按每年8.7米的速度繼續後退,到2035年,還要退縮418米,到那時仍然有16千米長的裸露冰面和冰塔林,仍然是十分壯麗的冰川。

J. 喜馬拉雅山屬於什麼地質構造,拜託啦

單純講地質構造是褶皺…是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擠壓形成的。
亞歐板塊與專印度洋板屬塊碰撞擠壓是一種地質作用,而不是地質構造,所以是錯誤的理解。

褶皺也分背斜和向斜,一般收到內力作用會形成褶皺,突起的就是向斜,一般為山,但容易受到外力作用侵蝕,所以有時也成谷。向斜一般為谷,有時因為擠壓而變得堅固,受外力作用侵蝕小,反而成山。

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擠壓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皺帶,地形被不斷抬高,而形成的褶皺也不斷在外力作用下被作用。經歷上億年的作用,最終形成全球最高的珠穆朗瑪峰。

由於地質作用還在繼續,但同時外力的侵蝕也還在繼續,不過內力作用比較大,所以珠穆朗瑪峰還在不斷長高。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