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南方為什麼地質災害那麼多

南方為什麼地質災害那麼多

發布時間: 2021-02-13 17:21:48

⑴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地處我國西南地區,在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活躍。多地震、火版山活動。
第二、地形崎嶇權、山地面積廣大,在一、二階梯交界處,水流速度快,容易發生地質災害。
第三、降水多,植被少,岩石破碎,地表承載能力差。

⑵ 南海沿岸多發地質災害的原因

東南亞南海地處最大的陸地板塊——「亞歐板塊」和最大的海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兩大板塊相碰撞導致地殼運動特別活躍和強度巨大,因此火山、地震、海嘯等地質災害頻繁。所以南海沿岸多發地質災害。

⑶ 廣西多地質災害的原因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夏季濕熱多雨,受台風影響,多暴雨。全區年平均降雨
量一般為1250mm-2000mm,多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則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響,區內分布有十萬大
山、大瑤山、越城嶺至大苗山三個多雨區和桂南的玉林-欽州-東興、桂北的興安-永福-大苗山、桂
東的昭平-蒙山-大瑤山及桂西的凌雲-巴馬-大明山等四個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達
110mm-600mm。多雨區及暴雨中心區都是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發地區。
廣西地貌單元屬雲貴高原—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為以山地為主的省區,山地約占總面積71%,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大部分山體切割強烈,高差懸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於30o;在岩溶石
山區岩石裸露,陡壁懸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殘丘分布。
廣西地質災害的主要災種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還有河岸侵蝕、礦坑突水和冒頂、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已調查發現地質災害點6000多處,其
中滑坡崩塌約4000處,地面塌陷近2000處,泥石流50多處。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東南的層狀碎屑岩出露地區。在調查的滑坡中,
以小型滑坡為主,約佔80%,滑坡規模雖小,卻往往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如1993年發生的
平樂縣雲盤嶺滑坡,滑坡體積僅5.7萬m3,卻摧毀房屋6間,掩埋街道及公路,導致該縣唯一進出
要道交通中斷2個月,直接經濟損失12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6500萬元,治理費用550萬元。
2)、崩塌:在全區均有分布,山區公路邊坡上多見。規模較大的主要分布於桂西、桂東、
桂東北、桂東南。石山區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連片石山區,如馬山、都安、大化、東蘭、
巴馬、鳳山、忻城等地,廣西已調查的崩塌絕大多數為小型。據統計,體積小於2萬m3的崩塌
佔93%,2-20萬m3的崩塌佔6%,大於20萬m3的崩塌佔1%。發生於碳酸鹽岩山區的岩質崩塌規模更
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卻造成傷亡人數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發生的融安縣浮石鄉蔣村崩
塌,死亡15人,重傷6人,毀房15間,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區和礦山采空區。
岩溶塌陷多發生在岩溶強發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淺埋(水位<10m)地區。桂林、
賀州、鍾山、玉林、柳州、忻城等地岩溶地面塌陷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絕大多數為直徑
小於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內。塌坑多成群出現,分布范圍多在1km2以內,最大塌陷群
在忻城縣大塘鄉金山村,塌陷群分布面積5.5km2。岩溶塌陷強發育區的塌坑密度達500-1000
個/ km2,如玉林鐵路機務段,塌陷塌坑密度達740個/ km2。岩溶塌陷的75%為自然形成,25%
是人為誘發的;但在人類活動強烈的地區,人為誘發的塌陷佔50%以上。廣西的岩溶塌陷多發
生在乾旱季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期,或旱季末、雨季來臨時突降大暴雨而導致水位大幅度上
升時,以及強烈抽取地下水的岩溶地區。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於南丹縣、大新縣、鍾山縣、
合山市等地下開采礦產資源地區。
4)、泥石流:全區調查過的有50多處,以溝道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東北,
小型佔60%,中型佔20%,大型佔20%。泥石流多發生在山勢陡峻(坡度45o以上)的海相碎屑岩
和岩漿岩分布地區。泥石流在全區分布甚少,但其造成的損失較大,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資源
縣、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災面積1000km2,毀房3493間,死亡54人,直接經濟損失
1.6億元。
5)、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區海角大道一帶和僑港鎮及潿洲島南灣鎮海邊,至
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圍約4km2,入侵縱深距離最大達1200m(距海岸);潿洲島海水入侵范圍
較小,僅在南灣鎮海邊有幾口水井水質變咸,不能飲用。

⑷ 為什麼有的地方植被覆蓋越高但是地質災害卻越多

能有最好覆蓋的越高,但是企業的地質災害卻越多,這主要是因為大體形成了不同,就是氣候不一樣,所以造成一些低智商的災害。

⑸ 中國西南地區為什麼地質災害多發

樓主您好,
中國抄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如下:
第一、地處我國西南地區,在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活躍.多地震、火山活動.
第二、地形崎嶇、山地面積廣大,在一、二階梯交界處,水流速度快,容易發生地質災害.
第三、降水多,植被少,岩石破碎,地表承載能力差.
望採納,3q。

⑹ 西南地區成為地質災害多發區的原因

解析:抄 解析: 地質災害的發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自然原因從地質構造、地形、降水等方面分析,人為原因則主要考慮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 答案:自然原因:①地質構造復雜,地殼活動強烈,多地震,誘發滑坡、泥石流。②地貌類型多、地勢起伏大,易發生滑坡。③降水多,多暴雨,易發生泥石流。人為原因:①對山區的不合理開發,破壞植被,誘發泥石流。②開礦等不合理的大規模的工程活動,誘發滑坡。③西南地區的人口和財產的不斷增加,導致地質災情日益嚴重。

⑺ 為什麼現在世界上會有那麼多的地質災害

據北京某專家說:其實今年的地質災害並不算嚴重,只是現在的通訊比較方便,媒體比較活躍,所以才讓人覺得今年地質災害多。其實今年和以往沒有太大的區別。

⑻ 為什麼今年地質災害這么多

也不能說多
地質災害是普遍存在的
要發生就的有合適的條件(強降雨、乾旱、地震)
恰好今年雨量大
達到50年一遇
所以出現地質災害比較多發
屬正常現象
不必擔心

⑼ 南方地區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這個南方概念也太大了吧,能具體一點嗎?
就南方這個概念來說,除了沙漠化可能極少以外,其他的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侵蝕、好像都有吧,涵蓋的內容幾乎包括所有的地質災害內容了。

⑽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是什麼

西南地區地抄質災害多發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首先西南地區處在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地震,岩石破碎;多山地地形,地勢起伏大,重力作用大;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人為原因主要是防範和保護一是淡薄,人口稠密以及不合理的開發活動。

西南地區曾多次調整,直至1955年形成穩定格局:川、黔、滇、藏四地合稱為「西南四省(區)」;1997年恢復設立重慶直轄市,四省一區區劃格局部分調整,在此之後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合稱為「西南五省(區、市)」。自然區劃概念下的西南地區,主要包括巴蜀盆地、雲貴高原、青藏高原南部、兩廣丘陵西部等地形單元,大致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