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旋迴與氣候旋迴有什麼不同

地質旋迴與氣候旋迴有什麼不同

發布時間: 2021-02-13 17:06:45

1. "地質中威爾遜旋迴"的"旋迴"是什麼意思

"地質中威爾遜旋迴"的"旋迴"意思是:代表一個往復的階段,如威爾遜旋迴中,由胚胎期回到造山期,這答就是一個旋迴,一個旋迴結束後,又開始了另一個旋迴,這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

2. 地層旋迴的級次劃分

不同級次的地層旋迴構成不同規模的層序地層單元(Arrken et al.,1995),並響應於不同級次的基準面旋迴(鄧宏文等,2000)。因此,准確識別不同級次的基準面旋迴、理順旋迴級次之間的關系,對分析地層層序控制因素具有重要的意義。

(1)界面的成因類型、識別標志及其在旋迴級次劃分中的意義

表3-2 不同層序級別劃分方案的對應關系

層序劃分是層序地層分析的基礎,界面是劃分層序和確定層序成因類型的依據。目前,國外有關層序劃分的方案主要有3種,其一以XXON公司「Vail」學派為代表,以不整合面或相關整合面為層序邊界(表3-2);其二以W.E.Galloway為代表,以最大洪泛面作為層序邊界;其三則為J.G.Johnson等所強調的以地表不整合或海侵不整合面為界的沉積層序。與上述層序劃分方案有所不同的是,Cross創導的層序劃分(表3-2)取決於海平面變化、構造沉降、沉積負荷、沉積通量和沉積地形等綜合因素制約的基準面升降過程,一個基準面升降過程中形成的沉積充填序列即為一個成因層序單元,界面對應於基準面下降達最低點位置,既可位於沉積界面之上(相關整合面),也可位於沉積界面之下(不整合面或沖刷面),由界面限定的旋迴級次取決於地層基準面旋迴周期的長短。國內,王鴻禎、鄭榮才等也提出了關於陸相沉積層序級別的劃分方案,不同學者關於層序分級方案的對應關系、技術精度及界面標志見表3-2。

鄭榮才多年來在遼河斷陷盆地、鄂爾多斯和川西前陸盆地、百色走滑盆地進行了陸相層序分析,發現上述盆地的構造性質雖然不同,但在湖盆構造-沉積演化序列中均可識別出6類具不同成因特徵、發育規模和識別標志的界面(表3-3),其中同類界面的各項特徵及其所限定的層序結構、疊加樣式和時間跨度基本一致,由此認為此6類界面可作為劃分旋迴級次的通用依據。需指出的是,由此6類界面所限定的各級次基準面旋迴中,均可發育有級次和規模相當的湖泛面,相對各級次旋迴的底、頂界面具不同程度的穿時性,以湖泛面具有更好的等時性和區域對比意義,以及更高的時間解析度,因而在實際工作中通常以界面為層序劃分依據,而湖泛面則為最重要的等時對比界面標志。

表3-3 基準面旋迴界面類型及主要是別標志

(據鄭榮才等,2001)

(2)旋迴級次的劃分和控制因素

依據地層基準面旋迴周期的長短變化,已有的大多數研究成果將基準面旋迴劃分為長期、中期、短期3個級次。鄭榮才等在同時考慮地層基準面旋迴與盆地構造演化關系的基礎上,曾提出增加超長期旋迴的4級次劃分方案,在進行小層或單砂體劃分和等時對比時使用超短期旋迴概念。由於層序分析對象和要求不同,如以勘探階段層序分析為目標的研究者,對象主要為長—中期時間尺度的統、組、段地層單元,採用3級次劃分方案劃分的各級次旋迴時間跨度可能偏大;而以開發階段層序分析為目標的研究者,對象主要為短時間尺度的段、砂層組、砂層(或小層),乃至單砂體地層單元,採用同樣的3級次劃分方案劃分的各級次旋迴時間跨度可能偏小,由此很可能將同一地層劃分為不同級次的旋迴。究其原因無疑與缺乏統一的劃分標准有關,也說明僅3個級次的旋迴劃分方案不能滿足勘探開發各階段的要求。針對上述問題,結合典型陸相含油氣盆地的層序發育特徵,在原來級次劃分方案的基礎上,鄭榮才等進一步提出了6級次劃分方案(表3-4)。與前人的劃分方案相比,該方案突出如下幾個重點:①充分強調了引起地層記錄中不同級次地層基準面旋迴周期性變化的不同控制因素,並保存在各類界面中,因而通過界面的成因類型、產狀特徵、發育規模和識別標志,可對各級次基準面旋迴進行更為合理的劃分;②基準面旋迴的分級命名,同時考慮了各級次旋迴的時限變化范圍和主控因素,並給予特定的含意,規范了級次劃分標准;③相對3級次劃分方案,6級次劃分方案更能滿足油氣田勘探開發工程各階段要求,在統一劃分標準的基礎上,不僅可降低各級次旋迴劃分的隨意性,同時亦增強了實際應用的可操作性;④6級次劃分方案與經典的「Vail」層序劃分方案具有一定的可對比性。

表3-4 基準面旋迴的級次劃分級基本特徵

(據鄭榮才等,2001)

(3)各級次基準面旋迴的特徵及其研究意義

1)巨旋迴:此類旋迴以區域構造運動不整合面為底、頂界面,由原形盆地的完整沉積充填序列組成(表3-3,表3-4)。旋迴的時限於不同的盆地差別極大(表3-5),視盆地的形成、演化、消亡過程而定。垂向剖面上,不同構造性質盆地的沉積充填序列雖具很大的差異,但大多由多個相類型變化范圍很大的沉積體系交替組成湖進-湖退巨旋迴,往往發育有多套不同類型的生儲蓋組合。在勘探階段,識別和劃分此類旋迴是區域地層對比和盆地構造性質描述,預測新區的盆地充填序列、生儲蓋組合特徵和油氣勘探遠景等基礎地質研究的任務之一。

表3-5 幾個陸相盆地各級次基準面旋迴時限分布

註:ESR年齡資料: ①引自王允誠、鄭榮才等《遼河盆地西部窪陷齊曙下台階—雙檯子構造帶油氣富集規律及勘探目標評價》,成都理工學院科研報告,1999;②引自柳梅青、艾國華、鄭榮才等《川西及鄰區碎屑岩層序地層及儲層特徵研究》,西南石油局研究院科研報告,1999;引自鄭榮才、柳梅青等《川西新場氣田蓬萊鎮組陸相地層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研究》,成都理工學院,科研報告,1998;④引自鄭榮才、彭軍、吳朝容《廣西百色盆地下第三系層序地層學研究》,成都理工學院科研報告,2000。 (據鄭榮才等,2001)

2)超長期旋迴:此類旋迴由盆地構造演化階段的沉積充填序列組成,又可稱之為超層序,底、頂界面對應構造演化各階段之間的應力場轉換面,通常表現為強烈構造隆升形成的構造不整合面,於盆地范圍內可對比性極好,但具較大幅度的穿時性。旋迴的時限取決於盆地構造演化階段的應力場轉換頻度和速度,或較為一致,或變化較大(表3-5),一般以盆地發展演化階段發育的旋迴時限跨度較大,沉積厚度最大,往往對應烴源岩的主要發育期。垂向剖面上,通常由多個具相鄰發育和互呈相變關系的沉積體系按一定的順序疊加組成湖進—湖退超旋迴,旋迴內可發育有多套同類型的生儲蓋組合。旋迴之間的不整合面兩側,常可出現強烈跳相現象,所發育的生儲蓋組合類型亦有所差別。勘探階段識別此類旋迴非常重要,它不僅是對相鄰盆地或同一盆地中的次級盆地進行地層對比的基礎,可用來優化地層系、統、組的劃分方案,建立更為合理的地層層序,同時也可用來描述盆地構造演化各階段的沉積充填特徵和盆-山耦合或山-盆轉換的關系。更重要的是,以超長期旋迴界面的可對比性和最大湖泛面的等時性為地層等時對比標志和框架,可提供建立長時間尺度的層序地層格架基礎。

3)長期旋迴:此類旋迴由盆地構造演化階段中各次級構造活動過程形成的沉積充填序列組成,時限有較大的變化范圍(表3-5)。底、頂界面對應構造幕式性活動的強弱變動面,在盆地邊緣通常表現為局部構造隆升形成的構造不整合面或大型沖刷面,向盆內方向逐漸過渡為相關整合面,於盆地范圍內的各次級盆地或相鄰沉積體系中有很好的可對比性,穿時幅度在盆緣有時較大,向盆內方向減小,深水區為等時面。垂向剖面上,一般由一個或互呈過渡關系的幾個沉積體系疊加組成完整的湖進-湖退沉積旋迴,具備相對獨立的生儲蓋組合。在勘探和開發階段識別此類旋迴具有不同的意義,如勘探階段,利用岩性剖面與測井曲線和地震反射特徵、幾何形態的可對比性,在地震剖面上識別、標定和追蹤長期基準面旋迴,建立以超長期旋迴界面和最大湖泛面為等時對比框架、以長期旋迴為等時地層對比單元的層序地層格架,可用以編制以長期旋迴為地層單位的具較高精度的中比例尺等時沉積相圖,描述地層格架中長期基準面旋迴與生儲蓋組合的關系,可提高油氣藏預測和評價精度。開發階段,以長期旋迴界面的可對比性和最大湖泛面的等時性為地層等時對比的標志和框架,可建立地層識別精度更高的中等時間尺度的層序地層格架。

4)中期旋迴:此類旋迴由偏心率長周期導致的氣候冷、暖變化過程中形成的沉積充填序列組成,時限較為一致(表3-5)。底、頂界面可能對應於夏半年日照量最低的冰期,於盆緣的水道發育區通常表現為間歇暴露面或較大規模的沖刷面,盆內以相關整合面為主,各次級盆地之間的可對比性可能較差,但在同一次級盆地或沉積體系中具極好的可對比性和等時性。垂向剖面上,此類旋迴通常限於同一沉積體系中,由某個或兩個相鄰相帶組成長期旋迴中的次級湖進-湖退沉積旋迴。同一長期基準面升、降過程中發育的各個中期旋迴往往具有不同的生儲蓋組合意義,其中有利於儲集相帶發育的中期旋迴主要出現在長期基準面上升的早中期或下降晚期,而位於上升晚期至下降早中期的中期旋迴,一般以發育烴源岩、蓋層抑或隔層為主,尤其是同時對應超長期和長期旋迴最大湖泛面的中期旋迴,往往是含油氣陸相盆地中最為重要的烴源岩發育層位。在陸相地層的層序分析中,以中期旋迴最具等時對比意義,因而在地層記錄中識別此類旋迴極其重要。如勘探階段,以長期旋迴界面和最大湖泛面為框架,以中期旋迴為等時地層對比單元所建立的中等時間尺度的層序地層格架,可用以編制以中期旋迴為地層單元、精度更高的中—大比例尺等時沉積相圖,可更為准確地描述有利生儲蓋相帶的平面分布和地層格架中的時空展布和演化規律,提高油氣藏預測成功率。開發階段,則可以中期旋迴界面和最大湖泛面為等時對比標志和框架,為建立地層識別精度更高的短時間尺度的層序地層格架提供依據。

5)短期旋迴:此類旋迴由偏心率短周期導致的氣候旱、濕變化過程中形成的沉積充填序列組成,時限基本一致(表3-5)。底、頂界面對應相對乾旱期,於盆緣水道發育區表現為小規模的沖刷面或間歇暴露面,而淹沒區則以整合界面為主。此類旋迴在次級盆地之間已難以對比,在同一次級盆地中的兩個相鄰沉積體系之間對比難度亦較大,而在同一沉積體系或油氣藏范圍內大多數具有較好的可對比性和等時性。垂向剖面上,此類旋迴通常限於沉積體系內的某個亞相或兩個相鄰亞相中,為多個單一岩性或彼此間具成因聯系的岩層按一定的樣式疊加而成,屬中期旋迴中的不完整或較完整湖進-湖退韻律旋迴。旋迴的結構類型遠比中期旋迴復雜得多,但具有很強的分布規律性。鑒於短期旋迴在大區域范圍可對比性較差、對比難度大,旋迴的結構類型和疊加樣式變化復雜,一般在大比例尺的岩性和測井剖面中才能識別,且工作量大,因此勘探階段短期旋迴的層序分析主要限於基幹剖面,用於了解有利儲集相帶在層序地層格架中的分布規律。而開發階段,由於層序分析一般限於某個區塊的沉積體系或油氣藏,以含油氣層段為層序分析對象,不僅其范圍小和可對比性較好,而且旋迴的結構類型和疊加樣式的變化,可直接顯示有利儲集相帶的展布規律,因而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如以中期旋迴界面和湖泛面為等時地層對比框架,以短期旋迴為等時地層對比單元所建立的短時間尺度的層序地層格架,可進一步提高地層分析的精度和儲層預測的准確性,特別是在小層砂體對比中的應用,不僅可提高砂體的追蹤對比可信度,同時還可對砂體幾何形態、時空展布規律、連通性、儲層非均質性進行高精度的描述,特別是以短期旋迴為地層單元編制的高精度大比例尺等時沉積微相圖,可為油氣藏(或含油氣系統)的精細描述、儲層三維預測、儲量計算或剩餘油分布、流體流動數值模擬、注采工藝等眾多開發地質問題的研究提供更可靠的地質模型。

6)超短期旋迴:此類旋迴由歲差周期伴生的氣候短周期冷、暖變化過程中形成的沉積充填序列組成,時限最均一(表3-5),底、頂界面對應相對寒冷期。如同短期旋迴,界面於盆緣的水道發育區主要表現為小型沖刷面或間歇暴露面,具較好的可對比性,淹沒區則為非沉積作用間斷面或整合面。在地層記錄中識別此類旋迴的工作亦主要限於儲集砂體最發育的盆緣水道發育區,而在泥質沉積區難以識別,且識別此類旋迴無實際意義。垂向剖面上,通常表現為單一的微相類型,由單一岩性或彼此間具成因聯系的多個岩性組成級次較短期旋迴更低的湖進—湖退韻律層,因而又可將其視為最小成因地層單元。如以中期旋迴界面和湖泛面為框架,以短期旋迴為骨架,以超短期旋迴為等時地層對比單元,所建立的超短時間尺度的層序地層格架,可大大提高單砂體的追蹤對比和幾何形態及非均質性的描述精度,以及編制以單砂體為單位、具更高精度的大比例尺等時沉積微相圖。但在實際工作中由於編制超短時間尺度的層序地層格架和單砂體沉積微相分布圖的工作量極大,因而主要應用於區塊的後期開發工程,為儲層流動單元劃分、建立砂體儲層結構和滲流屏障模型、剩餘油分布調查、加密井和擴邊井部署以及注采工藝的調整提供依據。

(4)大牛地氣田山西組—下石盒子組地層旋迴級次劃分

根據沖積-三角洲體系的基準面旋迴的構成特點,參考表3-2中的基準面旋迴級次與層序級別的對應關系,本書主要採用鄭榮才(2001)關於基準面旋迴的劃分方案(表3-2至表3-4),將地震剖面識別的三級層序對應為長期旋迴。通過對研究區內90口鑽井的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分析和反復對比,結合地震資料和VSP資料標定,在山西組—下石盒子組識別出LSC1(山西組)和LSC2(下石盒子組)兩個長期旋迴(LSC1和LSC2)、5個中期旋迴(MSC1—MSC5)及27個短期旋迴(SSC1—SSC27)。LSC1對應於山西組,包括兩個中期旋迴(MSC1和MSC2)和12個短期旋迴(SSC1—SSC12),為一套三角洲平原亞相沉積;LSC2對應於下石盒子組,包括3個中期旋迴(MSC3—MSC5)和15個短期旋迴(SSC13—SSC27),為一套沖積-河流相沉積(圖3-17)。基準面旋迴級次與岩石地層單元的對應關系見表3-6和圖3-17。

表3-6 山西組—下石盒子組地層旋迴劃分

3. 沉積旋迴與地層旋迴

沉積盆地的充填常表現出旋迴性特徵,沉積旋迴是指有關的沉積作用及條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斷重復而形成沉積單元成規律組合。

沉積單元的旋迴性是沉積地層的重要特徵,旋迴和序列也是地層學中兩個最古老的概念。旋迴沉積作用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由於環境單元的遷移或在一定的沉積作用過程中導致沉積單元形成規律組合的沉積作用。不同的旋迴沉積作用形成不同的旋迴沉積序列,如曲流河形成的二元結構序列、濁流形成的鮑馬序列等。

控制旋迴沉積作用的既有盆內的環境因素,也有盆外的背景因素,背景因素往往通過環境影響沉積作用。在沉積背景相對穩定的條件下,環境的變遷可導致旋迴沉積,如潮坪的堆積依次出現潮下、潮間、潮上的沉積序列。沉積背景因素如物源供給、盆地基底的構造活動性及古氣候,它們通過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控制和影響沉積物的性質、厚度、體態及旋迴性。沉積背景的突然變化常使沉積物性質發生突變、沉積組合規律發生紊亂。

從宏觀上看,不同級別的旋迴沉積作用在地層中表現出不同級別的旋迴性和韻律性。沉積地層的旋迴性和韻律性是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它可形成於盆地的不同發育階段,在地層剖面上往往表現出垂向相帶或相序周期性變化。關於旋迴級別劃分及成因解釋不同學者有不同的方案。P.R.Vail等(1977)分為四個級別,王鴻禎和史曉穎(1996,1998,2000)根據中國層序地層的研究成果並綜合國內外資料,提出了旋迴和層序級別的劃分方案,並和天文旋迴的周期相互對應(表10-4)。

表10-4 層序地層級別及其對應的天文旋迴(周期)控制因素

(據王鴻禎、史曉穎,1998修改)

P.R.Vail(1977)、A.D.Miall(1984,1990)的劃分方案中,將二級旋迴的周期定為10~100Ma,相當於L.L.Sloss(1963)所定義的「層序」周期。B.U.Haq等(1987)將此周期內的地層旋迴又細分為超層序和超層序組。一般認為引起二級海平面旋迴的主要因素是構造成因,包括洋中脊擴張、古大陸的形成與裂解。三級地層旋迴相當於一個層序,是一個相對較短的海平面升降旋迴(B.U.Haq,1988),其成因可能主要與區域構造活動及大陸冰蓋的生長、消亡有關。研究表明,三級地層旋迴是層序地層研究的基礎,它以不整合為界,內部由三個在時間和空間上有成因聯系的地層單元組成,它們的形成分別與海平面升降旋迴中的某一部分或特定的階段有關:①海平面下降階段,形成低水位體系域或陸架邊緣體系域,前者是海平面下降速度大於基底的下沉速度的產物,後者是海平面下降速度小於或等於基底的下沉速度所成;②海平面快速上升階段,稱為海進體系域,其副層序的疊置類型呈退積型;③海平面緩慢上升階段和轉為下降階段,稱為高水位體系域,其副層序的疊置類型呈進積型;④四、五級旋迴是疊加於三級海平面之上的高頻旋迴,其控制因素可能主要為米蘭科維奇軌道旋迴,四級旋迴(副層序組)可根據其中副層序的疊置特徵分為退積、進積、加積三種類型,五級旋迴(副層序)多表現為向上變淺的序列。

4.  水文地質旋迴

水文地質旋迴的時限是從區域下沉和水侵開始(包括其後的隆起和水退)到下一次沉降並發生水侵之前。一個水文地質旋迴可分為沉積水文地質階段和淋濾水文地質階段,前者包括從區域沉降、水侵到發生沉積作用和埋藏沉積水存在的整個時期,後者相當於從區域隆起到水退、含水岩石遭受剝蝕並發生地表水的滲入這一時期。

塔里木盆地水文地質旋迴可劃分為5大旋迴(圖2-3):寒武紀—奧陶紀、泥盆紀—志留紀、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寒武—奧陶紀水文地質旋迴以沉積為主,奧陶紀末期,海水完全退出,為淋濾階段。志留—泥盆紀水文地質旋迴始於早志留紀早期盆地下沉和海水逐漸由東向西的侵入,晚期及中志留紀海水侵入達到高峰,對應於塔中低凸起志留系明顯的底超特徵。志留—泥盆紀晚期,淋濾與沉積共存,泥盆紀末期盆地處於淋濾階段。晚古生代水文地質旋迴以石炭紀—早二疊世的沉積及晚二疊世的淋濾為主,後期伴有沉積。三疊紀末期的印支運動使塔北隆起輪台斷裂的上升盤遭受淋濾,而下降盤侏羅—三疊系基本上為連續沉積。由於受斷層影響的程度不同,使不同地區三疊系的水文地質旋迴不一致。庫車坳陷、塔中隆起及部分塔北隆起中生代水文地質旋迴從三疊紀早期湖侵開始,其它地區則始於侏羅紀早期,結束於白堊紀末的晚燕山運動。該水文地質旋迴以區域分隔性強、差異大為特徵。白堊紀時,塔北隆起消失,庫車、滿加爾坳陷連成一體,但沉積范圍已縮小,沉積、淋濾並存,而塔中隆起則為淋濾期。早第三紀庫車坳陷發生海侵。

圖2-3水文地質旋迴劃分

庫車坳陷、塔中隆起及塔北部分地區晚古生代水文地質旋迴可劃至二疊紀末(①),其它地區劃至三疊紀末(②)

5. 氣候旋迴

與新近紀相比,第四紀氣候不僅有明顯的降溫,而且干、濕或冷、暖頻繁地交替變化,並具有一定的變化周期(在第十一章論述)。這種周期變化的重要表現就是冰期(glacial period)與間冰期(interglacial period),雨期(pluvial period)與間雨期(interpluvial period)交替出現。一次冰期與一次間冰期組成一個氣候旋迴,在第四紀至少存在著幾十個這樣的氣候旋迴(圖 2-4)。

1. 冰期與間冰期

(1)冰期

冰期是第四紀期間一次氣候寒冷的時期,全球性降溫,冰川擴大。冰期的主要特徵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冰川擴展 在冰期時,高緯度的冰川向低緯度推進,高山的冰川向低海拔擴展,陸地上的冰量可比溫暖時期大幾倍,如現代地球冰川覆蓋面積為 14. 79 × 106km2,占陸地面積的 10% ,而在第四紀冰川全盛時期的總面積為 47. 14 × 106km2,占陸地面積的 30% 左右,是間冰期的 3倍。在冰期,歐洲、北美、西伯利亞都有冰蓋覆蓋,在中緯度的山嶽上也有冰川發育,但現今很多地區的冰川都已消失。在中國,冰期時的東部山地可能發育有冰川,而目前的冰川只分布在西部的高山上。冰川的發育提高了地面的反照率,使冰川區氣溫進一步降低,氣候變得乾冷。在一次冰期中,冰川不斷向前推進,其前緣達到最遠或海拔最低並逐漸停止下來,這時稱冰期的盛冰期(glacial maximum)。

圖 2-5 歐洲中部在冰期的降溫曲線(據西戈塔,1966)

生物遷移 由於冰川推進和氣候變冷,生物發生大規模的遷移。生物從高緯度向低緯度地區遷移,從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區遷移; 生物的遷移既可以是動物的遷移,也可以是植物的移動。如在冰期的時候,在北極苔原地區生長的仙女木(Dryas)可遷移到中歐地區。在我國,華北地區的哺乳動物可遷移到雲南地區,生活在東北地區的披毛犀-猛獁象動物群(Coelodon-ta antiquitatis-Mammuthus primongenius fauna )中成員可遷移到現在的亞熱帶地區,一些生長在華北高山上的雲杉和冷杉可移至北京平原區。在中緯度地區,冰期時草原植被擴展,而森林植被萎縮; 在間冰期,植被的發育情況正好相反。

全球降溫 冰川發育的一個首要條件就是氣候變冷。在冰期,全球的年均氣溫比現今低 5 ~7℃ ,以中緯度地區降溫最顯著,如在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最大下降量可達 8~13℃,中歐地區年均氣溫下降 10℃(圖 2-5),北京地區下降可達 8~12℃。越往低緯度地區,降溫幅度越小,在熱帶雨林地區降溫僅有 2℃。在末次盛冰期,北大西洋表層水溫約下降了 12 ~18℃,西太平洋下降了 10℃,赤道水溫降低約 2℃,尤其以南、北緯 60°降溫幅度最大。

圖 2-6 末次冰期與現代氣候帶圖(據 Holmes,1965; 轉引自曹伯勛等,1995)

降雨的變化 在中、高緯度地區降雨減少,降雨量比現今減少 14%,蒸發量也少 15%。我國的黃土高原,降雨量比現今減少約 50%。但在西風帶,降雨量是增加的,如美國的西南部,冰期時的降雨量高於間冰期。

氣候帶的移動 由於全球的降溫,引起氣 候 帶 在 緯 度 和 高 度 上 的 遷 移(圖2-6)。在末 次 冰 期,歐 洲 冰蓋 的 南 界 從北緯 N77°南移到 N55°,北美的冰蓋也推進到 N38°,從而 使 苔 原帶由 N69° 移 至N45°。我國 沙 漠-黃 土帶 的 南 界 可 達 杭州-南昌-長沙一線,現今大部分亞熱帶地區被北溫帶所佔據。雪線也大幅度下移,在末次冰期,青藏高原的雪線下降值為900 ~1500m。

海平面下降 第四紀的冰期,可引起海平面下降,但每次下降的值都不相同。在最後的兩次冰期(里斯冰期和末次冰期),海平面的下降值最大,最低可達現今海平面以下130 ~150m。

冰階與間冰階的旋迴 在冰期中還存在次一級的冷暖波動,稱為冰階和間冰階。冰階(stadial)是冰期階段中冰川發育、氣候更為寒冷的階段; 間冰階(interstadial)是冰期中相對溫暖冰川退縮的階段。冰階和間冰階持續的時間不長,約在萬年的尺度上。

(2)間冰期

間冰期是第四紀氣候相對溫暖濕潤的時期,夾在兩個冰期之間。間冰期持續的時間比冰期長,第四紀的大部分時間為間冰期,而少部分時間為冰期。間冰期的表現與冰期正好相反,如冰川退縮或消融,生物向北遷移,全球升溫,降雨量增加,氣候帶北移,海平面回升等(表2-1)。

表 2-1 間冰期時地球表層系統的響應

冰期與間冰期主要依據冰川的活動進行劃分,比較適合中、高緯度地區。而對於在低緯度地區和大洋中,沒有冰川活動就不適宜用冰期和間冰期的名稱了,但在氣候上還是有冷暖波動的響應,像這些地區就常用冷期(cold period)和暖期(warm period)代之。

2. 乾旱期與濕潤期

乾旱期(dry period)是指在冰期,冰川擴展,極地冷高壓反氣旋向中、低緯度移動,降雨帶南移,冬季風加強,使中、低緯度地區氣候變得乾冷,降雨減少的時期。在這一地區將發生一系列的生態環境響應,如湖泊萎縮或咸化、鹽類和碳酸鹽類沉積增加、水位下降、沙漠擴展、森林減少、草原擴大等。

濕潤期(humid period)是指兩個乾旱期之間降雨相對增多、氣候濕潤的時期。當高緯度處在間冰期,冰川退縮,冷高壓反氣旋往極地移動,夏季風加強,降雨帶北移,在中、低緯度地區降雨增多,氣候變濕變暖。在此時,湖泊擴張、水位升高、水體淡化、沙漠萎縮、黃土堆積速率降低或停止而發育古土壤、森林擴大等。

3. 雨期與間雨期

雨期 是指在 N15°~N30°的地區,當高緯度地區處在冰期時,冷高壓反氣旋南移迫使N30°以北的濕潤西風氣旋南移,造成該區降雨增多的時期。因此,該區在這個時期湖面上升,水體淡化,沙漠收縮。這種現象主要見於北非和美國西南部。

間雨期 是指同處在西風帶地區,位於兩個雨期之間的降雨減少的時期。當高緯度地區處於間冰期時,冷高壓反氣旋北移,而濕潤的西風氣旋北撤,上述地區又被副熱帶高壓控制,降雨減少,氣候乾旱,出現湖面下降,沙漠擴展。

冰期與間冰期、乾旱期與濕潤期、雨期與間雨期是氣候變遷中不同地區的響應,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見表 2-2。

表 2-2 冰期與間冰期、乾旱期與濕潤期和雨期與間雨期的對比

6. 在沉積岩中韻律和旋迴有什麼區別

一、性質不同


1、沉積韻律


沉積韻律,是指按顆粒從大到小、比重從大到小的回順序先後分層沉積而成岩層答的規律。


2、沉積旋迴


沉積旋迴是指沉積作用和沉積條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斷重復沉積而組成的一個層序。

二、表現不同


1、沉積韻律


在地層剖面上,表現在從老到新的順序上,岩層依粒度從粗到細,依次為粗砂岩——中砂岩——細砂岩——粉砂岩——泥岩。


2、沉積旋迴


沉積旋迴以規模較大,常表現為岩性岩相的交替變化而區別於「沉積韻律」。

(6)地質旋迴與氣候旋迴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海進和海退的沉積韻律,在地層剖面上表現為海進海退沉積韻律是海進海退沉積學說的說法,海進沉積韻律柱狀圖可見於湖相、河相、火山碎屑沉積相等的沉積岩中。例如粉砂岩、泥岩與 泥灰岩的互層,韻律層厚度薄的幾厘米、幾米,韻律層系厚達幾百米。

規模較大的「沉積韻律」常構成「沉積旋迴」,但這時所 強調的是沉積作用和過程的重復。大多數沉積韻律與地殼運動、 海平面與氣候以及沉積物變化引起沉積環境的周期性變化有關。

7. 超大陸旋迴的與氣候的關系

全球氣候有兩種類型:冰室(Icehouse)和溫室(Greenhouse)。
冰室以頻繁的大陸冰期和嚴酷的沙漠環境為特徵。地內球正處於一個向容溫室演化的冰室階段。溫室則以溫暖的氣候為標志。這二者都可以對超大陸旋迴有所反映。
冰室氣候: 大陸會聚,由於洋殼缺乏增生,海平面下降,氣候變冷干,伴隨有文石海 形成超大陸
溫室氣候: 大陸分離,海平面升高,海底擴張大規模進行,大洋裂谷區產生較大量的二氧化碳,氣候變暖濕,伴隨有方解石海,冰室氣候的時期:新元古代的大部,晚古生代,晚新生代
溫室氣候的時期:早古生代,中生代-早新生代

8. 何謂「構造–氣候旋迴」構造–氣候旋迴的研究意義

問題一:構造-氣候旋迴的含義
第四紀大冰期氣候,存在多種時間尺度的冷暖變化周專期,每一周屬期內的溫度變幅也是不同的。與經典的冰期系列相聯系的地貌過程和地層系統,既記錄新構造運動,又保存古氣候信息,但主要是反映十萬-一百萬年的變化周期。將這種既受構造影響又受氣候影響的周期,稱為構造-氣候旋迴。
問題二:構造-氣候旋迴的研究意義
研究現代地貌的形成機制,同時還可以預示當前全球氣候變化情況。
本回答參考文章「北京地區第四紀冰期與構造-氣候旋迴」(吳錫浩)

9. 地質旋迴和氣候旋迴有什麼不同

你好,你說抄的地質旋迴是指威爾遜旋迴吧,它說的是地球板塊隨著大洋中脊處的不斷擴張,形成新的板塊,而舊的板塊在海洋板塊和大陸板塊邊緣發生擠壓碰撞而消亡,大陸漂移也是這個原理。
而氣候旋迴是指地球誕生以來至今,地球表面經歷了好幾次冰期,氣候會出現循環式的變化(當然這個時間非常長,周期也不是很一樣)。 希望對你有幫助

10. 什麼叫水文地質旋迴

旋迴和韻律主要是復在沉積上存在制規律而出現的情況。旋迴具有重復再現的表面特徵,韻律不一定具有重復再現的特徵(但長期看來也具有一定的再現特徵),但是能反映沉積階段地質變遷特徵。多個沉積旋迴往往組成沉積韻律。舉個例子吧,爸爸娶媳婦生兒子,兒子娶兒媳婦生孫子,這個過程反映的生育規律叫做韻律;但都生兒子這點上反映了一種重現性,就是旋迴。
水文地質旋迴沒有這個定義,有沉積旋迴這個定義(構造地質學)。我估計水文地質旋迴指的是水文地質特徵上具備一定的重現性,本質上與沉積旋迴一致,因為沉積旋迴就決定了水文地質特徵上的旋迴。舉個例子,岩石節理決定了裂隙發育方向,則地下水運動規律與之有關,那麼節理重現,則地下水運動規律(如流動方式)就具有相似性,則水文地質旋迴存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