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東部有哪些地質災害
❶ 四川省有哪幾個市受地震災的是哪幾市
2007年底,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共計21個地級單位),43個市轄區、14個縣級市、120個縣、4個自治縣(共計181個縣級單位)。
成都市:成華區、武侯區、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雙流縣、郫縣、溫江區、大邑縣、金堂縣、蒲江縣、新津縣,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
自貢市:自流井區、貢井區、大安區、沿灘區和榮縣、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納溪區、龍馬潭區、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中江縣、羅江縣,廣漢市、綿竹市、什邡市;
綿陽市:涪城區、遊仙區、江油市、三台縣、安縣、平武縣、梓潼縣、鹽亭縣、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元壩區、朝天區、旺蒼縣、青川縣、劍閣縣、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大英縣、射洪縣;
內江市: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隆昌縣、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五通橋、沙灣、金口河4個區,犍為縣、井研縣、夾江縣、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眉山市
南充市: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南部縣、儀隴縣、西充縣、蓬安縣、營山縣,閬中市;
眉山市:東坡區,仁壽縣、彭山縣、洪雅縣、丹棱縣、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宜賓縣、南溪縣、江安縣、長寧縣、高縣、珙縣、筠連縣、興文縣、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岳池縣、武勝縣、鄰水縣,華鎣市;
達州市:通川區、達縣、宣漢縣、開江縣、大竹縣、渠縣,萬源市;
雅安市:雨城區,蘆山縣、名山縣、天全縣、滎經縣、寶興縣、漢源縣、石棉縣;
巴中市:巴州區、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
資陽市:雁江區、安岳縣、樂至縣,簡陽市;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金川縣、黑水縣、馬爾康縣、壤塘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九寨溝縣、小金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丹巴縣、爐霍縣、九龍縣、甘孜縣、雅江縣、新龍縣、道孚縣、白玉縣、理塘縣、德格縣、鄉城縣、石渠縣、稻城縣、色達縣、巴塘縣、瀘定縣、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木里縣、鹽源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雷波縣。
❷ 我國西南地區有那些主要的自然災害
西南地區的主要災害是:山地地質災害、地震、乾旱洪澇、水土流失等。分述如下: 1.山地地質災害:雲貴川和西藏東部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密集區,上千萬方的崩塌、滑坡常有發生,祿勸曾發生4.5億方的大山崩,而泥石流溝的分布數以千計。四川盆地北部1981年夏道特大易雨.發生崩塌、滑坡6.8萬個,毀房7.4萬間. 6萬人無家可歸,損失3億元。雲南祿勸1965年發生山崩,埋沒5個村莊,死亡444人。四川省平均每年暴發泥石流135個,有40個縣城和137個場鎮受到泥石流的嚴重威脅,僅80年代,山地災害就造成四川省2000人死亡和20多億元損失。山地災害給交通運輸造成嚴重危害:寶成鐵路有扇滑101處,成昆鐵路有183處.鐵路沿線有泥石流溝數以百計,造成鐵路被毀、站被埋、列車出軌的嚴重事故;川藏公路沿線有泥石流構近千條,每年公路受阻幾十天至幾個月。 2.地震:西藏南部、雲南西南部地震活動強度大、額度高,1900——l 973年共發生8.5級地震1次、8級地震1次、7—7.9級地震7次。西藏北部、四川西部、雲南北部和中部地震活動性僅次於前一地區,1900——1973年發生7—7.9級地震11次,但中強地震頻度較高。地震在入口較多的川滇造成很大災難,如1933年迭溪地震觸發一巨型高速滑坡.將縣城推入眠江中,形成160米高的土石壩.潰決後又造成水災,死8800人。3.乾旱:西南乾旱小心在雲南中部和北部,四川西昌一帶近30年也出現15—20次乾旱,四川盆地東北部受旱天數最多,平均每年接近如天。4.洪澇:洪澇主要發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如成都市在過去10年中因洪澇造成糧食減產共2229萬公斤。 5.水土流失:因水土流失,四川省流失面積已達1167萬畝;貴州省畢節地區達221.5萬畝,普定縣每年有9600畝耕地表土被沖光。 此外,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崩、暴風和凍害也對生產、交通構成威脅;雲南有惡性雜草紫莖澤蘭分布24萬平方公里,每年損失2.8億元;雲南東南部森林火災發生次數居全國之首,經常造成重大損失。 預防工作可以從改變房屋結構,改善環境,提高科技水平入手
❸ 四川地震災區有哪些
四川 北川縣 德陽 都江堰市 眉山市 甘孜州 內江茂縣 重慶 甘肅 隴南市 慶陽市 華池 西峰區 寧縣平涼市 崆峒區大秦鄉 天水市 武山縣甘南州 雲南 昭通 陝西
❹ 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和分布有哪些
一、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
我國是地質災害多發國家,災害類型多樣,其中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通過對中國地震發生記載次數的統計發現,我國的地震發生頻率和強度都居世界之首。歷史時期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發生十分頻繁。同時,我國又較多發生強震,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先後發生7級以上地震50餘次,而6級以上地震,僅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發生了近千次,涉及范圍幾乎遍布全國,但貴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區)除外。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在我國也頻發,是除地震外最嚴重的地質災害。根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室發布的全國地質災害通報2004~2009年資料(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供的地質災害月報和速報資料匯總)統計(表1-1;圖1-1),這3種地質災害占的比例高達95%,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而其他地質災害居於次要地位。
表1-2 2005~2009年地質災害高發地區統計
斜貫中國中部的遼、京、冀、晉、陝、甘、鄂、川、滇、貴地區,由於地處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向東部平原、丘陵過渡地帶,地形起伏切割特別劇烈,同時許多地區暴雨強烈,加上人為破壞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動廣泛而又嚴重,所以崩滑流特別發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動特別頻繁,是我國崩滑流災害嚴重的地區。在以下地區形成崩滑流密集區(帶):1)長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帶。主要以泥石流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遼寧的鳳城、寬甸、岫岩,河北的青龍,北京的懷柔、密雲等地區。
2)黃土高原密集區。主要為黃土滑坡,其次為泥石流。以西部的隴中高原和中部的陝北高原最嚴重,特別是在黃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鐵路沿線尤為發育。
3)秦嶺-大巴山密集區。以泥石流、滑坡為主,其次為崩塌。以白龍江和漢水流域最發育。
4)長江三峽密集帶。以滑坡和崩塌(危岩)為主,其次是泥石流。廣泛發育在宜昌—重慶之間的長江沿岸。
5)龍門山、橫斷山、五蓮峰、烏蒙山密集區。以滑坡、泥石流為主,崩塌(危岩)次之。鮮水河、大渡河、安寧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流域最發育。
6)雲貴高原密集區。主要為滑坡、泥石流,其次為崩塌(危岩)。以瀾滄江、元江流域最發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連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華南和東南沿海的仙霞嶺、武夷山和台灣山脈的一些地區崩滑流災害也比較嚴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活動主要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伴隨一些地區過量開采地下水而急劇發展,目前已廣泛分布在我國大城市、城鎮、礦區與鐵路沿線。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帶,引起地面下降與裂縫,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96個城市和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時引發不同程度地裂縫。據鄭柏舉(2010)資料,目前我國的沉降總面積約9萬平方千米,而且仍然處於蔓延趨勢,其中約80%分布在東部地區。地面沉降從地質角度看,容易發生在3種區域:三角洲和濱海平原、沖洪積平原及內陸盆地。體現在我國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條主要的地面沉降區(帶):下遼河平原的沈陽-營口地面沉降區、北部黃淮海平原的天津-滄州-衡水-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地面沉降區、長江三角洲的嘉興-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地面沉降區、汾渭溝谷的太原-侯馬-運城-西安地面沉降帶。其中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是全國地面沉降最為嚴重的地區。
我國岩溶塌陷災害十分嚴重。據全國地質災害普查資料統計,全國有岩溶塌陷3000多處,塌陷坑約33200個,塌陷總面積330平方千米。中國岩溶塌陷廣泛發育在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廣西、湖南、貴州、廣東、河北、江西、雲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從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長白山—燕山—呂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東區域。該區域內可劃分為兩大岩溶塌陷分布區:秦嶺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間盆地。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東山地、雲貴高原和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南嶺、粵北山地。
我國地裂縫類型復雜,除伴隨地震、滑坡、凍融以及特殊土質的脹縮或濕陷活動產生的地裂縫外,主要是伴隨構造蠕變活動而產生的構造地裂縫。構造蠕變地裂縫的分布十分廣泛,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發育。在該區域中,地裂縫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東麓平原、大別山東北麓平原地區,形成3個規模巨大的地裂縫密集帶。此外,在豫東、蘇北以及魯中南等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地裂縫發育帶(區)。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鹼化
地面的剝蝕、侵蝕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嚴重的侵蝕形式以表層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帶,雖然它總的水土流失、侵蝕面積所佔比例不大,但其危害嚴重。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國家,據調查統計,至20世紀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67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8%。長期以來,我國水土流失呈持續發展態勢,其面積、侵蝕強度和危害程度不斷加劇,全國平均每年擴展約1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廣泛,以黃土高原地區最嚴重,長江、珠江中上游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地區比較嚴重。其中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43萬平方千米,年均侵蝕模數約8000噸/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總量為1316億噸。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56萬平方千米,年侵蝕土壤為24億噸。
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共計262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7%,廣泛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區域,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全國荒漠化面積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斷上升趨勢,近年來平均每年擴展2460平方千米。
全國現有各類鹽漬土地99萬平方千米,其中現代鹽漬化土地37萬平方千米,殘余鹽漬化土地45萬平方千米,潛在鹽漬化土地17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地區、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區。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嚴重。
(五)火山災害
火山災害目前僅屬於次要的,我國大多數火山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雲南、黑龍江與台灣等邊緣省份。目前我國有危險的活火山有3處,即長白山、騰沖和台灣的陽明山。
❺ 四川自然災害有哪些
您好,根據您的問題,在四川的常見自然災害有:
1、氣象災害:乾旱,暴雨、洪版澇和低溫等。
2、地質災權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❻ 四川省有哪些地質邊坡。岩土工程,地質災害的單位啊 希望有的能盡快發給我,我非常感謝!!!
從大類來復說,搞岩土工程(含邊坡制類)、地質災害的單位在四川主要由:地礦系統、冶金系統、煤田系統、核工業系統、建築系統、公路系統、電力系統、建材系統及中直企業等。地礦類的,主要由成都水文隊(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成都水文中心(四川省華地建設公司)、915、909為代表及分布在各地的地質隊;冶金類,以四川蜀通岩土公司為代表,其他的含有 冶金水文隊、冶金606、601等隊。 煤田系統的,以四川煤田勘察設計院為代表,其他還有 煤田135、137、141隊。核工業系統,以西南核工業勘察設計院為代表,其他的還有 核工業282等。建築系統,如川建院。公路系統,如:省公路院(省公路規劃設計院),內河(省交通勘察設計院)。電力系統,西南電力設計院。 建材系統,如建材成都地質勘察院。中直企業的如:西南勘察設計院、中鐵西南院、中冶成勘、中機勘察設計研究院等。順帶下,成都理工學院東方岩土公司也可以做這些業務,呵呵,俺是成都理工畢業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❼ 四川省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些類型
主要為泥石流、滑坡,因為是多少地區,而且雨量充沛,泥石流、滑坡非常常見。
❽ 四川哪些地方受水災了
2020年7月24日至日,綿陽市鹽亭、北川、梓潼、三台、平武等縣區普降中到大雨,局地大暴雨。截至25日13時,「7·24」暴雨導致綿陽市鹽亭、三台、北川、遊仙、梓潼5個縣(市、區)17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10839人,無因災死亡、失蹤人口。
無因災受傷人口,農作物受災面積333.52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267.49萬元。災情發生後,四川綿陽市應急管理局立即調度全市各地受災情況,並迅速派出快反組前往受災嚴重的地區靠前指揮救災,調動專業力量開展搶險和保障工作。經搶險作業。
道路基本恢復、通訊部分恢復,群眾得到安置。截至目前,全市共出動應急、水利、交通、消防、電力、通信、鄉鎮等救援隊伍30餘支530餘人,緊急轉移安置335人,其中,分散安置319人,集中安置16人,無被困人口。
(8)四川東部有哪些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2020年8月3日,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和省地質災害指揮部舉行2020年第三次全體會議,專題會商當前全省防汛減災和地災防治形勢。記者從會上獲悉,受副高外圍氣流影響,未來10天我省多降雨,尤其盆地西部多強降雨,持續降雨將造成局部地方累積雨量較大。
需防範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災害。8月6日-9日,盆地自西向東會有一次強降雨天氣過程,其中西部、中部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區陰天有陣雨或雷雨,局部中到大雨。8月歷來都是四川洪澇災害頻發期。
今年入汛以來,我省共發生9次明顯降雨過程,含4次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全省降水量較常年同期略偏多。50條河流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20條河流發生超保證水位洪水,比常年同期偏多1倍以上。8月我省共有5次降雨過程,盆地大部和攀西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均值偏多1-2成。
岷江、沱江上游、涪江上游、大渡河中下游、青衣江、渠江、長江上游7大主要江河的支流可能出現明顯漲水過程,部分支流水位可能超警戒。
❾ 四川哪些地質災害多發為什麼
四川最容易發生:地震,滑坡,泥石流.
因為四川處於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內地帶,也就是第容一二級階梯的交界處,所以地殼不穩定.加上四川在喜瑪拉雅地震帶的邊緣,而喜瑪拉雅地震帶是世界第二大的地震帶,因此四川發生地震的幾率就要相對大些.
四川盆地絕大部分屬於風化地貌,岩層不穩固.四川又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季較集中,因此夏季雨水對岩層的沖刷強烈.第二個原因是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模式使得植被受到嚴重的破壞,更不能穩定住山上的沙土和細石,一旦受到夏季雨水的沖刷就隨著雨水順流而下,形成了山體滑坡和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