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遺產是什麼
『壹』 什麼是地質遺跡景觀
先說什麼是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地質遺跡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跡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跡。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跡豐富多彩,是世界上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我國地質遺跡有哪些類型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我國的地質遺跡分區
根據我國各種地質遺跡資源的賦存條件和區域特點,可將全國分為以下規劃區:(1)東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區;(2)華北、遼河平原、晉冀山地及遼東山東半島區;(3)陝甘黃土高原區;(4)華東、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島(台灣、海南島)區;(5)四川盆地、丘陵及雲貴高原區;(6)內蒙古東部、中部乾旱草原區;(7)內蒙古西部、寧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區;(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區。
我國的地質遺跡保護區
據1997年統計,地質遺跡保護區為86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3處,市級9處,縣級32處。
據22個省(市、區)最新統計,已建地質遺跡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10處,省級19處,市、縣級23處;規劃擬建地質遺跡保護區325處,其中國家級67處,省級162處,市縣級96處。
我國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
據1992年統計,在606處自然保護區中,有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104處,包括國家級27處,省級71處,縣級6處。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6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
然後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品提高,旅遊業的興旺,我國國家風景名勝區中的地質遺跡為主題的旅遊活動也開始展開了。
在國家公布的119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許多風景名勝區以名山、名湖、河流峽谷、岩溶洞穴、瀑布泉水、海濱海島等為主體命名,和地質遺跡密切相關。在全國512處各類風景名勝區中,其中含地質遺跡的名勝區可達半數以上。
我國國家森林公園中的地質遺跡
至1998年,我國已建森林公園920餘處,其中國家級295處。其類型可分山嶽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島型、海濱型、溶洞型、溫泉型、草原型及園林型,前9種類型森林公園的地貌主體皆與地質遺跡密切相關,或含有一種或多種地質遺跡。
此外,在我國已公布的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15處為古猿和古人類遺跡,屬於地質遺跡的一種類型。
『貳』 世界上地質類世界自然遺產有什麼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地必須具有『突出的普世價值』以及至少滿足以下十項基準之一:
(i)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作。
(ii)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
(iii)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iv)關於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v)代表某一個或數個文化的人類傳統聚落或土地使用,提供出色的典範-特別是因為難以抗拒的歷史潮流而處於消滅危機的場合。
(vi)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該基準應最好與其他基準共同使用)。
(vii)包含出色的自然美景與美學重要性的自然現象或地區。
(viii)代表生命進化的紀錄、重要且持續的地質發展過程、具有意義的地形學或地文學特色等的地球歷史主要發展階段的顯著例子。
(ix)在陸上、淡水、沿海及海洋生態系統及動植物群的演化與發展上,代表持續進行中的生態學及生物學過程的顯著例子。
(x)擁有最重要及顯著的多元性生物自然生態棲息地,包含從保育或科學的角度來看,符合普世價值的瀕臨絕種動物種。
以上1~6是判斷文化遺產的基準,7~10是判斷自然遺產的基準。
中國於1985年12月12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 截止2014年6月25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中國共計擁有47項世界遺產。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3項,世界自然遺產10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遺產總數名列世界第2位,僅次於義大利的50項。其中我國與「地質類」相關的自然遺產有:
1.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雲南 ,2003.7)——遴選依據:自然遺產(vii)(viii)(ix)(x)
2.中國南方喀斯特(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2007.6.29;廣西環江與桂林,重慶南川、貴州施秉,2012.6.22)——遴選依據:自然遺產(vii)(viii)
3.中國丹霞(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2 010.8)——遴選依據:自然遺產(vii)(viii)
4.澄江化石遺址 (雲南,2012.7.6)——遴選標准:自然遺產(viii)
『叄』 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跡豐富多彩,是世界上地質遺跡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特大型礦,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一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遺跡等。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9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至1998年,我國已建森林公園920餘處,其中國家級295處。其類型可分山嶽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島型、海濱型、溶洞型、溫泉型、草原型及園林型,前9種森林公園的地貌主體皆與地質遺跡密切相關,或含有一種或多種地質遺跡。
『肆』 地質遺跡的學科分類
地質公園是以地質遺產為基礎,也是以保護地學遺產向公眾展示地質遺跡的科學意義為目的而建立的,特別是地質遺跡的劃分和鑒別,要取得國際同行的共識,其分類要建立在共知的學科系統的基礎上,其研究要有共同的語言和方法,以便形成明確的對比方案,利於合作和交流,提出一種系統的科學分類方案。其分類的科學依據和學科歸屬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地質科學的學科分類因科學的進步,學科的交叉,新領域的擴展,新技術的引入而不斷有所變化,地質遺跡類型劃分不能太細,選按學科劃分把地質遺跡歸出大類,再結合學科的不同特點和其自身的分類原則作進一步劃分(表5-7)。
研究地質遺跡的目的是保護和展示地質遺產為地學旅遊提供資源。地質科學分類中,有些學科有關的地質現象是不可視的稱隱性地質遺跡,如地球化學學科有關的微量元素界線,當然有時可以與其他學科相關的地質遺跡吻合,共同顯示一種地質遺跡。但當其單獨存在時,就難以用肉眼見到了,這些地質現象雖也是地質遺跡,這里分類就不再考慮了。
地質遺跡往往是多學科共同相關的,反映的地質事件也就是一種復雜的過程,分類中一個遺跡的歸類就只能歸入其最重要、最有顯示度的學科中了。
同一地區,可能有多個地質遺跡共生、伴生,對區域(或地質公園)命名時也只能考慮其最有科學意義的一兩種地質遺跡了。強調既要促進新知識的發現,以期能創造出新的機遇和解決老問題的途徑,對又有的和不斷發展的需求作出反應,既要滿足用戶的需求,也要抓住科學的機遇。
遺產地質學以系統地球科學理論為指導緊扣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主題,以解決實際社會經濟發展中提出的問題為目標。以地質公園為平台,是應當發展的新學科。
20世紀中期以來,新全球觀逐漸被人們所普遍接受,地球科學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分割的描述性的固體地球科學正向強調行星地球各圈層的內在聯系的系統地球科學發展,能夠充分揭示地球歷史和現狀地質生態環境演化,定位人—生物圈—地圈的和諧發展的地球系統科學正在形成。遺產地質學正是這一歷史條件的產物。它以地質遺產為研究對象,以系統地球科學為理論指導,對其形成的地質歷史過程和條件,對其分類和特徵,對其評價、鑒別和分級,對其保護和養育的方法和技術等進行研究。地質遺產分類是遺產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基礎,也是其重要內容。
表5-7 顯性地質遺跡學科分類系統
續表
續表
它以地質公園為平台,以地質遺跡保護、地質生態環境養育、地質科學普及、發展旅遊經濟、支撐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實現地球科學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
2005年在《自然遺產地保護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以中國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為例》一書中首次提出顯性地質遺跡學科分類系統,並在國際同行中引起較大反響。筆者在參加UNESCO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標准和指南修改稿的討論時,將這一分類方案作為建議提出,並在修改稿中得到了採納。
經過本項目的工作,尤其是根據我國地質公園的現狀和應用情況,對最初的分類方案進行了修改和補充,提出適合我國的顯性地質遺跡學科分類系統(表5-7)。
『伍』 啥是地質自然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專可列為自然遺產: ①從美屬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②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 ③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望採納
『陸』 什麼是地質遺跡
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柒』 世界自然遺產指是什麼
世界自然遺產是指從審美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由物回質和生物結構答或該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以及明確劃為受威脅的動物和植物的生境區。
《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自然遺產:①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②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③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④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捌』 自然遺產與地質景觀區別
自然遺產的覆蓋面更廣,自然遺產包括了多個方面:代表地球演化歷史回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答;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地域;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棲息地。
因此地質景觀一定屬於自然遺產中,而自然遺產除了地質景觀外還包括了其它內容。比如四川卧龍大熊貓棲息地出名是因為大熊貓在此生存,而不是地質上多麼有特色。
『玖』 什麼是地質遺跡
您好!
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地質遺跡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跡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跡。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跡豐富多彩,是世界上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我國地質遺跡有哪些類型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我國的地質遺跡分區
根據我國各種地質遺跡資源的賦存條件和區域特點,可將全國分為以下規劃區:(1)東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區;(2)華北、遼河平原、晉冀山地及遼東山東半島區;(3)陝甘黃土高原區;(4)華東、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島(台灣、海南島)區;(5)四川盆地、丘陵及雲貴高原區;(6)內蒙古東部、中部乾旱草原區;(7)內蒙古西部、寧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區;(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區。
我國的地質遺跡保護區
據1997年統計,地質遺跡保護區為86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3處,市級9處,縣級32處。
據22個省(市、區)最新統計,已建地質遺跡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10處,省級19處,市、縣級23處;規劃擬建地質遺跡保護區325處,其中國家級67處,省級162處,市縣級96處。
我國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
據1992年統計,在606處自然保護區中,有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104處,包括國家級27處,省級71處,縣級6處。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6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
我國國家風景名勝區中的地質遺跡
在國家公布的119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許多風景名勝區以名山、名湖、河流峽谷、岩溶洞穴、瀑布泉水、海濱海島等為主體命名,和地質遺跡密切相關。在全國512處各類風景名勝區中,其中含地質遺跡的名勝區可達半數以上。
我國國家森林公園中的地質遺跡
至1998年,我國已建森林公園920餘處,其中國家級295處。其類型可分山嶽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島型、海濱型、溶洞型、溫泉型、草原型及園林型,前9種類型森林公園的地貌主體皆與地質遺跡密切相關,或含有一種或多種地質遺跡。
此外,在我國已公布的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15處為古猿和古人類遺跡,屬於地質遺跡的一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