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大海道是什麼地質結構

大海道是什麼地質結構

發布時間: 2021-02-13 06:16:21

㈠ 大海是怎麼形成的這么多海水從哪來

1、海其實是在地球史上第一次火山爆發時由於水蒸氣太多而形成了雲,之後又下了幾千年的暴雨,匯成了大海。

2、在很長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3、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1)大海道是什麼地質結構擴展閱讀:

海水鹹的原因:

1、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剛開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後來由於水流沖刷侵蝕了地表岩石,岩石中的鹽分不斷地溶於水中。這些水流又不斷地匯成大河奔騰入海,使大海成了鹽類的最後歸宿。隨著水分不斷蒸發,鹽分逐漸沉積,天長日久,鹽類越積越多,於是海水就變成鹹的了。

2、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海水之所以是鹹的,即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後天的原因;不僅有大陸上的鹽類不斷加入到海洋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隨著海底火山噴發,海底岩漿溢出,也會不斷地給海洋增加鹽類。

㈡ 從地質作用分析多島海的成因

海島共有5種類型,而它們的形成方式各有不同。

構造島

日本小笠原群島

由於地殼運動和板塊移動,有些陸地在海中被擠了出來,就形成了島嶼,比如日本諸島就是太平洋板塊和大西洋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日本因為處於兩個板塊交接地帶,所以火山地震發生頻次較多。

堆積島

心形島

堆積島是由海洋中的動植物死後堆積而成,最常見的就是珊瑚島了,比如澳大利亞周圍的珊瑚島。

沖積島

沖積島是在大江大河口處沖積而形成的島嶼。我國的第三大島——崇明島就是這個類型的典型代表。

侵蝕島

侵蝕島

侵蝕島是因海水侵蝕而形成的島嶼,大多靠近大陸邊沿地帶,非常小。我國福建省沿岸就有很多這樣的島嶼。

冰磧島

冰磧島是由冰川在作用過程中所挾帶和搬運的碎屑構成的堆積物組成的島嶼,主要分布在北歐大西洋沿岸。

海島的形成主要有五種方式。第一是構造島,地殼運動,板塊移動形成的島嶼,比如日本諸島就是太平洋板塊和大西洋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處於板塊交接地帶,多火山地震;第二是堆積島,海裡面的動植物死後堆積而成,如澳大利亞周圍的珊瑚島;第三是沖積島,在大江大河口出沖積而形成的島嶼,我國第三大島崇明島就是典型代表;第五是侵蝕島,因海水侵蝕而形成的島嶼,多靠近大陸邊沿地帶,非常小,我國福建沿岸多分布;第五是冰磧島,由於冰川活動形成的島嶼,主要分布在北歐大西洋沿岸。

是什麼力量造就了這些島嶼?盡管海島面貌千姿百態,人們仍然能夠找 到其中的規律。它們萬變不離其宗,或是從大陸分離出來,或是由海底火山 瀑發和珊瑚蟲構造而成。前者姓「陸」,地質結構與附近大陸相似;後者姓 「海」,地質構造與大陸沒有直接聯系。據此,海島分成大陸島、火山島、 珊瑚島、沖積島四大類型。大陸島 它是大陸向海洋延伸露出水面的島嶼。世界上比較大的島基本 上都是大陸島。它的形成有三種原因:一是地殼運動,中間接合部陷落為海 峽,原與大陸相連的陸地被海水隔開,成了島嶼。世界最大的格陵蘭以及伊 里安、加里曼丹、馬達加斯加等島,世界最著名的日本列島、大不列顛群島、 馬來群島等島群,我國的台灣島、海南島,都是這樣形成的。二是冰磧物形 成的小島。遠古冰川活動時期,冰川夾帶大量碎屑在下游堆積下來,後來氣 候回暖,冰川消融, 海面上升,冰磧堆未被淹沒,成了島嶼。挪威沿岸、波 羅的海沿岸、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交界處沿岸的小島,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是 海蝕島。它非常靠近大陸,兩者高度一致,僅僅中間隔著一道狹窄的海峽; 那海峽是海浪經年累月沖蝕的結果。這類島嶼為數不多,面積也很小。火山島 它是海底火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島貌峻拔,與大陸島、珊瑚島有明顯的不同。當初,火山隱沒水下,經過不斷噴發,岩漿逐漸堆積,終於 高出水面。世界海底山脈最高峰的冒納開亞火山,就是火山島夏威夷島的主 峰,其海拔高度 4, 205 米,水下部分還有 5, 998 米,總高 10,203 米,比珠穆朗瑪峰還高 1, 355 米!世界第十八大島、面積為 10. 3萬平方公里的冰島,是上千個海底火山噴發聚成的大島。夏威夷群島成直線 排列,是一列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阿留申群島成弧形排列,是成列環狀海 底火山噴發而成的。珊瑚島 它只存在於熱帶、亞熱帶海域。在海底丘地或海底山脈山脊上,有大量珊瑚蟲營巢生活,同其他殼體動物構成龐大的石灰質巢體。舊的 死亡,新的又在殘骸上繼續生長,不斷向海面推進。在最適宜的條件下,一 千年才能長高 36 米,長到海水高潮線就停止生長了。大海幾經滄桑,或地殼 上升,或海水下降,珊瑚礁露出水面便成了島嶼。全球珊瑚礁的面積達 2,700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歐洲、南美洲面積的總和,但其絕大部分沒於水下, 出露為島的面積並不多。太平洋的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印度洋的馬爾 代夫,我國的南海諸島,都是典型的珊瑚島。沖積島 它位於大河的出口處或平原海岸的外側,是河流河沙或海流作 用堆積而成的新陸地。世界最大的沖積島馬拉若島,是世界第一大河亞馬遜 河的河口島,面積 4. 8 萬平方公里,列為世界第三十大島。我國長江口的崇 明島、長興島,黃河口的孤島,都是沖積島。加拿大東岸的塞布爾島,美國 東岸的哈特拉斯角,我國的蘇北沙洲,都是海流加上風力堆積而成的沙灘, 位置不固定,成為航行的危險區。除上述大自然形成的四類海島外,人們還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築造了人工 島嶼。這類島嶼為數不多,面積極小,但經濟意義很大,前景可觀。今後還將擺脫泥沙島的窠臼,構築巨大的鋼鐵浮體,在海上建設工廠、展覽館、公 園、旅館以至整個城市,大大擴展人類活動的基地。海島有消有長。有些在火山、地震、水流或人力破壞下縮小或消失了; 有的則在擴大,有的海域冒出了新島。珊瑚島倘能得到良好的保護,一般都 能緩慢擴大面積,可惜不少珊瑚礁已被采來建房、築路或燒石灰,使珊瑚蟲 千百年的勞動成果毀於一旦。荊冠海星是珊瑚礁的大敵,世界上已有 10%左 右的大環礁給它吃掉了;有的島嶼下面被挖空,地面塌陷。人類應該像滅蝗 一樣來撲滅荊冠海星。海底火山瀑發,常常給人類增添一些新島。1973 年, 日本一座 0.08 平方公里的西之島附近海底火山瀑發,堆出一個比舊島大三倍 的新島,最終連在一起。冰島南岸 32 公里外 122 米深的海底,1963 年火山 爆發,到 1967 年共噴出 7,000 萬立方米碎屑,流出近 3,000 萬立方米岩漿, 造出一座 2.8 平方公里、海拔 178 米的新島——蘇爾特塞島。

㈢ 災害地質

(一)地震

地震是地殼岩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它帶來房倒屋塌、山崩地裂,乃至引發海嘯。它是最劇烈的地質災害之一。

我國是最早記錄地震的國家,上古神話「頭觸不周山,使天柱折,天西傾,水東流」就是上古對地震的記述。中國歷史上則早在商周時期就有史官記錄地震。

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動(即地震)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還有火山爆發、隕石撞擊地球,三者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地震。

測量地震強度有兩種系列,常用的為里氏地震震級分級,可劃分為九級。它按一次地震震動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數值來劃分震動的級別。標準的統計方法是以距震中100千米處所測量到的最大震動幅度(以微米計,毫米的千分之一)為單位的對數值。如該點測量到的水平方向的震幅為10毫米,即104微米,它的對數值為4,即等於四級地震。目前已知最大的地震震級為9.5級,是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大地震。經過測算,這次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7萬顆廣島原子彈爆炸所產生的能量(廣島原子彈為2萬噸TNT爆炸的能量)。依據這一劃分標准,3級地震為室內靜坐人員能感覺到的地震,4級地震能使室外人員感覺到地殼在震動,我們稱之為有感地震。如果達到了6級以上的地震,就屬於有牆倒瓦飛的破壞性地震,常伴隨有人員傷亡。

地震的另一種統計劃分標准,是按強烈程度來劃分的,共分為十二級。上述4級有感地震的烈度相當於五級烈度的地震,牆倒瓦飛相當於8級烈度的地震,唐山地震的烈度應相當於十一級烈度。地震烈度,是以地面人能感覺到、城市建築破壞強度來劃分的。它與里氏強度一般成正相關關系。里氏地震級別高,地震烈度級別劃分也高。實質上,它還與震動中心在地殼中的深度相關,震中愈深,烈度愈低。一般震動中心距地表十千米以內稱淺源地震,其危害程度大於深源地震。

地震構造示意圖

地震烈度還與地殼表層的地質結構有關。平原地區,地殼岩石圈之上有較厚鬆散的泥沙堆積物,它常處在地下水浸泡之中,當地下岩石發生震動時,震動時間稍長,就會造成本來呈固態的泥沙水三者混合體發生液化,變成可流淌的液態。我們在房屋建築工地時常可見到水泥澆注好後,工人拿起棒棍狀震動器,將棒插入半固態的水泥層中,在強烈震動下,水泥呈液態流動,它會驅除水泥層中大大小小的氣泡,震平原來手工澆注後呈起伏不平的水泥表面,從而使水泥形成緻密狀的無氣孔的統一整體。

據史料記載:唐山大地震的地震烈度為里氏7.8級,由於引發城市區地基中的沙泥層整體液化,從而使地基失衡,發生波浪狀晃動,就像城市建在浪花上一樣。平整的地基下面發生七高八低的變形,當然地基就變成七零八落的不穩定體,其上牆柱理所當然在頃刻間轟然倒塌,所以地震夷平了整個唐山市的地面建築。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地震強度為里氏8級,由於發生在川西山區,震後不少房屋雖破損嚴重乃至傾斜,但還豎立在地面而未被抹平,其原因就是它們的地基為基岩山區穩固的岩石,在發生震動過程中無液化,因此毀壞程度低。

地震毀壞程度還與地殼斷裂性質有關,如果此斷裂為一逆斷層,它的下盤地層被上盤地層所擠壓。地震時震中位於斷層縫中,則上盤的震動烈度要大於下盤,因為下盤地層被上盤壓住,震幅當然受抑制。而上盤是個自由面,震動的發揮就比較充分,所以造成毀壞程度就高。在汶川地震中,成都平原是川西龍門大斷裂的下盤,所以成都市震動烈度就遠遠小於上盤的汶川縣。

地震造成砂體液化,在地質上也有記錄,那就是砂岩中的包卷層。地震造成沙層液化,由於震動使原來岩層間分布均勻的重力負荷發生改變,半固結狀態的泥沙層向低窪處流動,像軟泥一樣陷落到陷落層中,形成了包卷構造。五台山區的滹沱系青石村組火山岩上下石英岩、板岩層中大大小小的包卷層處處可見,顯然是地質歷史時期火山地震的震動記錄。

為了減少地震的破壞,國家對城市的建築作出規定,如房屋的基礎結構、鋼筋水泥的強度、圈樑的寬厚都有明確的規定和嚴格的數據。因為房屋鋼筋越多越粗,混凝土中水泥標號越高,房屋必然越牢固,人員的傷亡必然減少,但這必將大幅度地增加建築成本。本著既保障安全,又能節約成本的原則,根據建築地區的地震設防烈度,工程師經過地基勘察、岩土測試、准確計算、合理設計等程序,設計出滿足要求的施工設計方案。

生活與地質

從地質構造上分析,許多斷層具有活動性,有的已被固結焊死。比如山西地區18億年之前的斷層,基本都不再活動,只有燕山期(1.8~1.3億年間)發生的斷層才可能「復活」,至於2500萬年以來喜馬拉雅運動形成的斷層,其活動性更高,所以山西五大裂谷盆地,都屬於防8級地震區。山西歷史上曾有過8級地震的記載(洪洞8級地震),普遍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

在修建高速公路、鐵路時,遇上活動斷層(1萬年以來發生過斷裂的斷層),線路必須繞開斷層。如果發現斷層發生在黃土中,就可以判定它是活動斷層。山西位於黃土高原的東部,而黃土高原形成於新生代,山西境內有不少此類斷層。

地震發生在海洋中時,常會引發海嘯。21世紀初,印度洋海嘯形成的海浪浪高15米,涉及范圍長上千千米,波及許多島國邊海地帶。這次地震由印尼—紐西蘭之間的地殼大斷層引發,該斷層延長1500千米,斷層兩盤升降幅度10~15米。該海嘯襲來之前,許多地方迅速發生大退潮,當人們紛紛下灘撿魚蝦之時,波濤立即撲面而來,速度超過了百米沖刺,除了岸上的遊客被沖上二樓、三樓躲過一劫外,大部分海濱遊客都在劫難逃,葬身於大海,甚至有不少人屍骨都未見(被埋海底)。

地震,這一危及人們生命的地質災害至今尚無法准確預測,因為引起地震的因素太復雜,它涉及斷層性質、斷層兩盤岩層的結構、地應力的強度、地應力的方向等一系列邊界地質條件。除此,板塊運動中地震區的位置、運動方式、方向、強度、互相牽制性以及地殼上部負荷的改變(例如興建水庫)等,均能引發地震的發生。如一座大型水庫,蓄水後,由於水體增加,庫區內的重量可猛增至幾億噸乃至幾十億噸,加上築建大壩增加的重量也有幾十萬噸到幾千萬噸。這些在庫區范圍內新增的負荷,必然會使該地區應力狀態改變和負荷重新調整,它的改變可能會直接影響到附近斷層面的微小滑動。所以一座大型水庫建成後,經常會觸發四級以下地震,其頻率可以多達數百到數千餘次。

今天地震科學尚不成熟,仍處於探索階段。加上自然界的「蝴蝶效應」——南美亞馬孫河熱帶雨林中有一種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就有可能放大到北美颳起一場龍卷風。對地震來說,當應力達到極限狀態時,也許一輛重載列車駛過,就會觸發某一區域的一次地震。

地震來臨之前,不少動物會有異常舉動,如蛇出洞、鼠搬家、雞不進籠、狗狂吠。日本學者常提出「地震雲」,但這不是必然的規律。理論上講,地應力的劇增,可能引發地殼的電磁場反應,它作用到這些地下蟄伏的蛇鼠,也會促使它們出洞、遷移。然而氣候的波動、太陽黑子的活躍也可引發地殼電磁場的變化,甚至動物間種內斗爭、外侵物種進入,也會造成原居地動物外遷。所以不能據此而發布地震預報。

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只能指出哪些地方是地震高發區,哪些地方容易發生強震,但不能明確具體的時間,也難以指出地震的強度。

(二)山洪暴發

新中國建立後,我國根治了淮河、黃河的洪澇災害,全國大江大河引發區域性水災的機會大大降低了,但小流域的洪災卻增加了。

21世紀以來,甘肅舟曲山洪暴發,使整個縣城幾萬人喪生。舟曲城北兩條不足2千米長的小山溝,沖下幾十萬立方米的砂礫,溝口洪積扇上的房屋全部被沖毀,山洪從東西兩側傾注入城,加上南面白龍江的河曲外灣,洪水灌滿2米高的防洪堤內側,城區一片汪洋。

地質人員常年奔波於野外,也時常遇到山洪,平時涓涓細流水不及足踝,但暴雨過後,水深可達兩米,洪水寬百餘米甚至數百米,頃刻間濁浪滔天,沖毀了堤防,沖倒了房屋,沖走了大樹。1956年的一場山洪,五台縣石咀村(鄉政府所在地)靠河邊的半個村莊被洪水沖走。21世紀初的一場山洪,使福州北山溝里一個軍校宿舍全部被掃平。

通過衛星及航空影像對比,與20世紀60~70年代相比,幾乎現在所有城市的佔地面積與規模都擴大了許多倍,有的甚至達10倍以上。城鎮要擴展,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城市基礎與配套設施也要興建,同時還要保證國家基本農田18億畝這條紅線不動搖。房子往哪裡建?擠河道、擠湖泊,填海填湖,向水域擴展,向山上擴展,城建出路走上了「上山下水」的路子。

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類居住的環境質量,城市裡還要保障30%的綠地,這項要求已大大超過西歐各國。按照這種要求發展下去,我國城市在不久的將來會變成世界綠地佔有率的「暴發戶「。

再以五台縣的石咀村為例,該村歷史上曾遭洪水大災。這一河段上百米寬的河道,如今只留下四分之一的寬度。如果再來一次像1956年那樣的大洪水,四分之三石咀村的住房將被淹沒。這種不科學無限制的擴展,必然危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隨著快速化的城市發展和工業時代的到來,環境破壞和大氣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如今大氣層外臭氧層的空洞在不斷擴大,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斷攀升,溫室效應的增加,已經造成了許多環境惡化的結果,如「厄爾尼諾現象」——局部海洋增溫引發的氣象異常,拉尼娜現象——局部降溫引發的氣象異常。本來春夏之交,江南黃梅雨——熱氣流北進與冷氣流交鋒而形成一個多月陰雨連綿的梅雨期如今縮短了,雨量減少;原來雲貴高原初夏的雨季相反成了旱季,如此等等。這種大規模的空氣流動減弱了,而局部強對流氣旋增強了。總而言之,環境的急劇惡化,導致局部地區50年甚至百年一遇的暴雨增多了,再加上許多違背自然規律的建築,洪水災害的概率也大大地增加了。

(三)泥石流

當山坡上堆積的沙泥土層中的孔隙里充盈水並達到臨界值時,連水帶泥沙,在重力作用下就會向下游流動,此時山坡上的風化滾石也將隨泥沙而被沖下。這種在水的參與下形成的高密度的泥沙流體就是泥石流。實驗數值表明,當泥沙中水分含量達到30%時,水與泥沙就會變成固溶體,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游流動。當然山坡越陡,沙土層越厚,水分越多,運動的速度就越快;運動體的體積越大,它的危害性也就越強。

典型泥石流示意圖

當山坡樹木繁茂,植物根系發達,土層被植物交織成網時,泥石流不易發生。因為山坡越陡泥石流越容易發生,所以住房切莫建在陡坡上,也不能建於陡坡下。但到底多大坡度才能使泥石流不發生呢?一般來講,可用沙錐體的穩定角作為判斷的依據,坡角小於30°時是穩定的。但實際情況遠比這要復雜得多,廣東韶關曾發生坡角僅5°~8°的泥石流。在水的參與和重力的作用下,不穩定的流體必然要往下游流動,只要有坡度,必然受到重力的作用。當水含量超過50%時,即使只有3°~5°的坡角,也會發生流動。也正因為如此,泥石流的預防難度也相當大。

如果暴雨時間不長,雨水雖大,但來不及滲透就沿地表流走了,那麼泥石流也不會發生。反之,雨量雖小,但連綿不絕,下到地面的雨水來不及形成地表的流水就滲入地下。它有足夠的時間滲入泥沙空隙中,這樣幾乎所有的降雨都將儲存到鬆散的泥沙中,當含水達到一定量時,泥石流就會發生。如果泥土層很瓷實,板結很緊密,它們的孔隙度很小,雨水即使滲滿沙土中的孔隙,但它的孔隙度遠遠小於30%,那麼雨再大,時間再長,也不會形成泥石流。

生活與地質

與泥石流相似的還有尾礦沉澱池,即尾礦庫。大型礦山采出礦石,一般須經過粉碎、選礦工序,精礦選出後留下尾礦,一般都堆積到選礦場附近的山溝中。因為選礦常用水作為載體;尾礦的管道運送一般也不是干沙,而是水溶漿體,也需大量水。所以沉澱池必然是個水沙混合池。池前必有堤壩,擋水擋沙往高處堆,而今這些堤壩遠遠達不到水庫那樣的安全系數,因為這些壩體主要攔截的尾礦是固體,水已從事先鋪設的管道流走了。

一些工廠為了節約成本,往往將壩體建得不十分牢固。正因為壩體的安全系數較低,若在長時間的水的參與下,壩基失去穩定,整座壩體在很短時間內會被沖垮,成百上千萬立方米的尾礦砂就成為泥石流順溝迅速沖下,席捲途中一切樹木石塊,位於壩體下游的村莊、房屋、橋梁等也將被洗劫一空,造成巨大災難。2008年,臨汾市襄汾塔兒山鐵礦潰壩事故造成幾百萬立方米的尾礦形成泥石流,掩埋了整個村莊,連同村中恰逢趕集的附近村民也命喪黃泉,造成了特大泥石流災害。該礦為磁鐵礦床,年產精礦幾十萬噸,原礦經粉碎、選礦後留下的尾礦年產近百萬噸。長200米,寬百餘米的沖溝只有一道壩體,所以一旦潰壩,勢如萬馬奔騰。趕集的人聽到泥石流奔騰的聲音,來不及分辨是什麼聲響,高達2~3米的黑色砂漿前鋒已沖到跟前。只有集市兩端的村民來得及向外逃命,位於流線中央的村民發現砂漿洶涌撲來,來不及逃就已被捲入。這一尾礦壩潰壩事件的發生,再次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政府下令檢查全國尾礦壩,一律要求工廠加固防險,責任到人,杜絕類似事故再次發生。

(四)崩塌、滑坡、地裂、地陷

1.山體崩塌

當山體坡度陡峭時,山壁就容易因重力作用及冰凍裂解作用而發生崩塌。重力作用使岩壁向山體外側的自由面發生傾斜,最終因與內壁失去聯系而向外成片倒下。冰凍裂解作用是滲入岩石中的水因溫度下降至結冰點以下而體積膨脹,使原來充填於岩片與山體之間的微小裂縫在熱脹冷縮作用下不斷被撐開,裂隙隨之擴大;水不斷滲進,裂縫不斷擴大,如此反復,岩石自然會被肢解。事實上,水在結冰時,每平方米可產生900千克的推力,隨著面積的增大,力量也隨之增加,當然幾噸、幾百噸甚至上千噸重的石壁也終究會被裂解、推倒。

崩塌作用,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岩石具有巨大、通透且平行於坡面的裂隙。無論原來的水平地層還是花崗岩體,它們都有很強的內部凝聚力,一般是不會倒塌的。只有後來地殼的構造運動,使岩層產生陡傾、破裂,也只有這一組裂隙面與外壁面走向平行時,石壁才會順節理面裂開至倒下,形成崩塌。地層傾斜時,傾斜的層理與山坡自由面的坡面朝向一致時,岩層就會順層理滑下,或斜切層面一片片剝落。這是構造運動導致岩石裂開,然後成片倒下的結果。更多的是岩石滾落,花崗岩、厚層石灰岩、石英岩等,因多組節理切割而風化成孤立的巨石狀,花崗岩的外形更接近於球狀,平時它們停留在山坡上,一旦風吹草動或輕微震動,巨石就會失去平衡而滾下。

當岩石受到兩組近垂直、直立的節理面切割時,風化後的岩石呈石柱狀獨立於山坡外側,也較容易使石柱傾倒、崩塌。所以重力作用的崩塌實際包含三種倒塌形式:滑塌、崩塌、滾落。它均對住房產生危害,並威脅到坡下車馬行人、施工設備及人員。為了防止石壁滑塌及崩塌,通常需用水平橫桿打進山體,再用螺帽鐵板固定坡體。

2.滑坡

通常是巨厚鬆散堆積如黃土、紅土最容易產生滑坡,而基岩山體只有寬大平整的地層層理、岩石節理其面理朝向與坡面傾向一致,即都朝向山體外面的自由面時,才可能發生順面理的滑坡。

山西高原黃土覆蓋面積達2萬平方千米,厚幾十米到二三百米的土層,沖溝深切,小型滑坡隨處可見,它們一般寬幾米到幾十米,落差幾米,構成小型黃土台階,貌似梯田(一般田面很窄、田坎很高)。大型黃土滑坡的滑坡面長幾百米甚至1~2千米,滑落高度可達50~60米,一般滑坡後緣斷壁面平整而開闊,它們常常發生在黃土梁靠近分水嶺區。

黃土區這兩種類型的滑坡很少有屋倒人傷的記載,但在人類居住較為密集的村莊及公路、大型工程開挖地區,此類災害時有發生。常見的有黃土滑坡、窯洞坍塌、人員被埋等,往往是由於人類的工程活動開挖,使原來處於穩定狀態的黃土因地基被挖而失去穩定,後方大量土方在重力作用下垮塌。

黃土滑坡也易在雨後發生。黃土中地下水充盈,土壤內聚力變小,容易使壁體滑動,水又成了滑動面上的潤滑劑。它也易在春天解凍季節發生,冬季結冰土層中孔隙擴張,但冰的保持力較大,不易發生崩塌。春天冰消融成水,一方面使內部的保持力下降,另一方面消融的水不僅留下更多孔隙,而且又作為潤滑劑,使地層失穩而滑落。所以開春解凍期易發生山石崩塌和滑坡。

3.地裂地陷

地裂地陷分兩種情況,一是自然地裂,一是人為地裂。

自然地裂通常指山頂、崖旁、坡上外側山坡在重力驅使下使其外翻,而在其後緣裂開成縫,它往往是山崩、滑坡的先兆(前已敘述)。冰凍作用也能使山坡出現裂縫、張開。

地陷 

一般房屋不會建在崖頂邊緣,只有人口密集區的房子蓋在斜坡上,此時地裂就會危及房屋的安全。影響房基最大的地裂是人工開礦引發的地面裂縫。山西最多的地基沉陷型地裂是地下採煤形成的采空區因失去支撐或支架朽爛而導致頂板地層大幅度下沉,誘發出一系列地裂縫,使牆體開裂、房屋倒塌等。南方不少深部採煤會造成大面積地面沉降,最終在地表形成新生湖泊。

地下水開采也會造成地面沉降,最顯著的例子莫過於20世紀60~70年代上海大面積高樓沉降,由於深層地下水的淡水被超量開采,地面在地表高層建築的重力作用下,采空(水)層被壓縮,從而使地面下沉了20~50厘米。找到問題產生的根源後,上海市政府採取地面水(黃浦江水)回灌手段來彌補地下水的超量開采,才阻止了地面繼續沉降。嚴冬灌黃浦江低溫水,到夏天用作涼水,可以降溫;夏注黃浦江高溫水,冬季供鍋爐供暖。

4.喀斯特地陷

石灰岩區岩溶作用發育,許多大大小小的岩溶盆地,非專業人員很難看出當地平坦小平原原來是溶蝕作用造就的。

這些地區若遇上久旱不雨,地下水水位下降,都向深部的暗河匯集,暗河之上的岩溶水虧空,導致原來浮在其上的鬆散層垮落,於是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圓形岩溶盆,反映在地表以上,是原來平坦的莊稼地忽然陷落或塌陷出一個個小型圓坑,並露出深深黑洞。

地下暗河含水層之上的莊稼地之所以會浮在含水層之上,是由於原來此溶落口被沙石卡住,因此沙石之上的泥土層得以平鋪其上而不致漏下。地下含水層的水一旦流盡,本來堵口的沙石慢慢滑落,最後落入暗河中,落口之上的農用地因失去支撐而塌落下來,形成新的開口黑洞。所以房屋地基需先勘探,目的是探明地下有無岩溶漏斗。如果在漏鬥上蓋起高樓,沙土承受不了其上的重壓,也會使房基局部下沉,導致地基裂縫、塌陷,危及樓房等地面建築的穩定。

20世紀60年代末,我國執行「深挖洞」、「備戰備荒」的方針,全國處處挖防空洞。許多防空洞未經過地下測繪,也沒有完備的圖紙留底備案,若未經勘探貿然在上面建房,將危及房基的穩定。如某單位1969年挖的防空洞,裡面都用磚塊砌洞壁、洞頂,到了20世紀80年代在上面建房而進洞做地下測量時,工程人員發現原來洞高1.9米已下沉了一半,整個拱圈只留下1米左右高度,測量工作需匍匐進行。當時砌磚拱時未作地基處理,是認為如此堅硬的紅色黏土層不必夯實、加寬另作基礎,不料20年間竟下沉了近1米,但在地表沒有任何反應。因此,建設單位在開展工程建設前,對基礎進行勘探是十分必要的。

再如某單位由於暖氣管漏水,每年供暖季節期間都會有鍋爐或管道漏水滲入地下,從而引發地下土層濕陷、地基錯位,致使一棟樓房的牆體裂開10~20厘米寬的縫隙,裂縫兩側的對應層被錯斷後高差可達5~6厘米,最終該棟樓房不得不作危房處理。在拆掉樓房時,工程人員發現其房基還十分堅固,用12磅大錘根本砸不碎,最後用重型機械才能破碎。即便如此,它也因無法支撐整座樓房的重量而開裂,最終導致地基不均衡沉降、牆體開裂而使樓房報廢。這一實例告訴我們,地基局部沉降的原因是復雜的,許多地面都絲毫也看不出來,即便是簡單的地下水管道漏水也會造成地基開裂、樓房將傾。

㈣ 鄂爾多斯地質是如何演化的

鄂爾多斯盆地在距今4億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積了大量的生物灰岩,為日後的陝北天然氣專生成提供了物質來源。到屬3億年前,海水逐漸向南退去,盆地成為內陸海,其間形成了一些生煤地層。到2億年前的三疊紀,變成了與海隔絕的大湖,湖的中心在慶陽、志丹縣一帶,後來形成的石油多集中在當時的湖邊三角洲一帶,像如今的安塞油田就是。到1.5億年前,湖盆消失,盆地內由大大小小的河流組成了河網體系,水量充分、氣候溫暖、陽光明媚、森林茂盛。現今在陝北的川道中能見到高大的古樹化石,盆地內的煤礦主要是這時期的植物埋在地下後變成的。
在距今一千多萬年的新生代時期,盆地內的大河變窄變淺,成為一片沼澤地,大量動物聚集繁殖。如今盆地內遍布著虎、象、馬、牛、鹿、狗、羊、鼠等古動物化石,著名的黃河古象就是在甘肅慶陽地區出土的,這里盛產中葯材「龍骨」就是各類動物的骨頭化石,「龍牙」就是動物的牙齒化石。
隨著時間的推移,盆地逐漸抬升沼澤變成了平原,溫濕的氣候變成乾旱的氣候,加速了沙漠化的進程。但直到百年前,盆地大部分仍是一片片鬱郁蔥蔥的植被覆蓋著,仍有虎豹等動物存在。現今,只有子午嶺等少數地方還留存有茂密的森林植物。

㈤ 【高分求助】關於海洋方面的知識

海洋殺手——赤潮
月18日和19日,中國海監B-3807飛機在渤海錦州東部海域上空執行巡航監視任務時發現大面積海水水色異常現象,海洋執法監察部門已組織力量趕赴現場進行調查、分析。根據現場調查和海監飛機的跟蹤監視以及衛星遙感圖像分析,確認此次水色異常現象為赤潮,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並正在向渤海中部發展,速度較快,對海洋生態環境將產生一定影響。
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發性繁殖引起的水色異常現象成為赤潮,它主要發生在近海海域。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海洋,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量,造成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富營養化現象,這是引起赤潮的根本原因。由於海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赤潮發生的次數也隨之逐年增加。香港海域去年就發生了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赤潮。由於赤潮的頻繁出現,使海區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赤潮生物在生長繁殖的代謝過程和死亡的赤潮生物被微生物分解等過程中,消耗了海水中的氧氣,魚、貝因窒息而死。另外,赤潮生物的死亡,促使細菌大量繁殖,有些細菌能產生有毒物質,一些赤潮生物體內及其代謝產物也會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魚、貝中毒病變或死亡。

潮汐——海洋的呼吸
生活在海邊的人都知道海水有一種交替往復,永不停息的小漲落運動。海水這種有節奏的周期性的漲落運動就是「潮汐」,法國文學稱之為「大海的呼吸」,科學地講,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發生的周期性運動。我們把海面周期性的漲落叫潮汐,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動稱為潮流,潮流與海流不同之處就在於潮流具有嚴格的周期性。

很早以前,人們就注意到海水的潮來潮往很有規律性;初一,十五漲大潮。通常,地球上絕大部分地方的海水每天出現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這種潮汐稱為「半日潮」,有些地方,兩次高潮與兩次低潮的潮差很大,漲落時間不等,稱為「混合潮」。有的地方一天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高潮和低潮之大約相隔12小時25分,稱為「全日潮」,掌握了潮汐的規律,對海邊人民的生活有很大幫助。

潮汐的這種規律性與它的日月起因是分不開的。我國早在《山海經》中就說潮汐與月亮有關,十七世紀後期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即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相互吸引。地球、月球、太陽三者當然也不例外。潮汐的產生就是由於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在這一系統中,由於月球(又稱太陰)離地球遠較太陽近,故其質量雖小,但它產生的引潮力比太陽大得多,是它的兩倍左右。

在地球——月球系統中,地球受到兩個力的作用A:一是月球對它的引力,二是地球自轉、繞日公轉和繞地月系中心轉動時產生的慣性離心力,這兩個力結合產生合力。這種合力就稱為「月球引潮力」,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導致海水運動形成潮汐。合力的兩個分力就象四邊形的兩條邊,中間有一個夾角,四邊形的對角線就是」引潮力「。可以想像,當地月位置變化時,夾角也變化,對角線合力就變化。在向著月球的地方,月球的引力大於離必力,引力起主導作用,此時出現高潮;在背月的地方,離心力大於地球的引力,離心力起主導作用,也形成高潮。因此在高潮帶之間的廣闊海域,由於海水流向高潮區,水面下降,相對出現低潮。因為地球對著地球自轉一周為24小時50分,這段時間內,某一海區就要經過向著月球和背著月球各一次出現兩次高潮。

當然,除了月球引潮力以外,太陽對地球也有引潮力。雖然較前者小得多,但其力學過程都是一樣的。因為天體運動都有周期性和規律性,所以在月球和太陽的共同作用下,這海洋潮汐就很有規律性,每逢農歷初一十五時,太陽,月球和地球三個天體差不多在同一條直線上,月球與太陽的引潮力幾乎作用於同一個方向,兩者的合力最大,此時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因此這會海水漲得最高,落得最低,即大潮。到了初八(上弦),二十三(下弦),太陽、月球、地球三者位置形成直角,此時太陽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兩者合力最小,這時潮漲得不高,落得也不低,出現兩次最低的高潮和最高的低潮。

潮汐是海洋中常見的自然現象之一。在我國,有聞名中外的錢塘江暴漲潮和深入內陸六百多公里的長江潮。主要是由於潮流沿著入海河流的河道溯流而上形成的。當潮流涌來時,潮端陡立,水花四濺,象一道高速推進的直立水牆,形成「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的壯觀景象。
?

海岸
人們往往認為,海洋與陸地交界的地方,叫做「海岸線」,實際上,這條線是具有一定寬度的「帶」,全球長達44萬公里,能繞地球赤道11圈。這條海岸帶不但自然資源豐富,而且也是人類活動最頻繁的地帶,是目前世界經濟文化最發達區域,全球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這里,有海陸空立體運輸系統和轉運系統功能。尤其是海上交通,目前共有2300個港口位於海岸帶上。
海岸是波浪和潮汐有顯著作用的沿岸地帶,是海洋和陸地相互作用、相互接觸的地帶。它的寬度可從幾十米到幾十公里,一般可分為上部地帶,中部地帶(潮間帶)和下部地帶三個部分,上部地帶,又稱為陸上岸帶,一般風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是過去因海水作用而形成的階地地形,受陸上河流的侵蝕和堆積作用,沿岸風的作用形成沙丘,它的特徵是海蝕崖,海蝕穴,海蝕階地和平台。潮間帶,由海灘和潮坪兩部分組成,在這一帶是海浪活動最積極、作用最強烈的地帶。下部地帶又稱水下岸坡帶,就是過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水底下的地方,一般從低潮時海水到達的地方算起,到波浪、潮汐沒有顯著作用的地帶。
海岸的類型多種多樣,有平坦的,有陡峭的,有堅硬的岩石岸,也有松軟的泥砂岸。根據其形成動力,氣候等原因,可分為:侵蝕海岸,堆積海岸,冰磧——冰蝕海岸,構造海岸,生物海岸等幾種海岸。
侵蝕海岸大都比較陡峭曲折,其形成受波浪、潮汐等活動作用有關,而且還與地質構造陸上風化作用有關,它們一般是由比較堅硬的鹽石組成的。這種海岸可用來開展海洋養殖捕撈事業,更重要的是可利用來建設海港。
堆積海岸,顧名思義是由一些鬆散的,軟細的砂質組成,如三角洲海岸,有海灘、沙堤、沙嘴等。在一些粉砂質海岸上,往往有大量的貝殼、貝殼皮等組成的貝殼堤,這種堆積岸可用來開辟鹽田和圍墾土地,也可發展旅遊事業,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河口三角洲海岸,往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而且土質肥沃。是重要的農業區。加上它位置獨特,位於河流出海處,是水上交通樞紐和海陸交通轉運站。極有發展潛力。
生物海岸:在低緯度熱帶地區,由於某種生物在海岸特別發育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海岸,如紅樹林海岸,鬱郁蔥蔥,其發達的根系根植於海岸的淤泥中將其固定住。還有一種是由漂亮的珊瑚蟲組成的珊瑚礁海岸,它們是由大量的珊瑚遺體等形成骨架,再堆積上生物碎屑等,逐漸形成了珊瑚礁。
冰磧-冰濁海岸:與生物海岸相反,這種海岸是高緯度地區的冰由內陸流入海中攜帶大量陸源碎屑而形成的特有的冰磧、冰蝕海岸。
構造海岸:由構造作用控制形成的基岩海岸,如太平洋沿岸斷層褶皺多平行海岸或火山碎屑堆積岩等海岸。
從海岸的類型可以看出,海岸形成的動因有很多:波浪、潮汐和海流的作用;河流與冰的作用;再有地殼的構造運動;還有生物作用。當然,有些海岸的成因並不是單一哪一種作用形成的,而是幾種動力聯合作用的結果。

--------------------------------------------------------------------------------

海水的物理特性
海洋之所以構成一個獨特的環境系統,與海水的特徵是分不開的。

海水首先是水,因為就大多數海水而言,其鹽度在32~35‰之間,平均值接近35‰。這個事實表明海水中純水占絕大部分,因此海水的物理性質與純水很相似。而且這也說明為什麼海洋本身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淡水庫」。

與其他液體相比,水有許多明顯的異常性。蒸發成汽,冷縮結冰。在0°C(熔點)-100°C(沸點)之間是流動的液態水,而且在4°C的水以及水結成的冰都浮在水面上,而4°C的水永遠在最底層。這個特性對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水又是一種溶劑,能溶解許多物質。這就是海水的另一特性的基礎。它不同於一般的淡水,而是含有許多無機鹽類的混合液,並且還溶有多種氣體,特別是氧和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的有機和無機的懸浮物質。這些物質對海水的物理性質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為生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營養物質。

海水的鹽度一般都在35‰左右,海洋中發生的許多現象都與鹽度的分布和變化有密切關系,所以鹽度是海水的基本特性。有些海區如紅海,由於日照相當強烈,蒸發量大,鹽度可高達40‰以上;而降雨量大,河流注入較多的波羅的海北部的波的尼亞灣里,鹽度可低至3‰。即使同一海區,海水的鹽度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上都有不同的變化。

海水的顏色又稱為海色。由於海水中包含有一些懸浮物質和溶解的物質,當陽光照射時,表層進行散射而造成了海水的顏色,由藍到黃綠及褐色。一般大洋的海水是深藍色,近岸的海水為藍綠色和黃褐色。有些海用海色來命名,如黃海、紅海等。海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水中懸浮和溶解組分的性質,紅海是海水中有大量的紅色藻類繁殖而呈紅色。

海洋水體積佔地球上總水體積的97%,覆蓋了地球表面的十分之七。海洋對全球氣候的維持及氣溫的變化有著巨大的調節緩沖作用,這歸功於海水的比熱比空氣和陸地要大得多的緣故(比熱就是使1克物質升高1°C時所需的熱量,當然,降低1°C時就會釋放出相當的熱量)。

比方說使1CM3的海水溫度降低1°C時所放出的熱量,可使3100CM3的空氣溫度升高1°C,所以海水的溫度不會升降的如空氣的溫度升降的那樣快。因此沿海地區的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冬天不會很冷,夏天也不會太熱。

海水中的水要蒸發,就要吸收熱量。水蒸汽上升到空中聚集起來,溫度降低時冷凝成水,成雪或霜,降落到陸上或回到海洋中,所以海洋對全球的水汽平衡起重要作用。可以說,海洋是風雨的故鄉,它才能真正的「呼風喚雨」。

當然,除了上述海水的熱性質外,海水還有其它物理特性,如海水的沸點升高,冰點降低。海水還具有滲透性、壓縮性;如果海水不可壓縮,現今的海平面將升高30多米,恐怕這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和城市都將是「海底之都」了。另外,海水還能傳熱,能導電等等。

還值得一提的是海冰,這種一般出現在高緯度地區(象極地)的冰山、流冰等,是極地探險工作的勁敵。海水由於含鹽,所以它冰點隨鹽度的升高而降低,當水溫度降至其冰點以下時,海水首先達到某種程度的過冷以後,在有結晶核存在時,開始結冰。在海面上最初形成一些細小的冰針或冰片,相互凍結形成一層油脂狀冰,繼而出現薄冰。隨著溫度的降低,冰不斷變白變大,形成廣闊的冰原。也可能由於波浪海流,潮汐的的不斷作用,冰原碎裂成大大小小的冰塊,漂浮在海面上成為浮冰。

這些浮冰在風平浪靜氣溫再降低時又凍結起來,航行於其中的船隻將無法行動,而陷於冰原中。這是浮冰的形成過程。而冰山主要來自陸地上河流,冰山往往巨大,由於密度關系,浮在水面上,水面以下的體積是上部的兩倍,所以一座巨大的冰山往往產生無堅不摧的力量,令避之不及的船舶遭遇噩運。這就有「泰坦尼克號」的悲劇。

--------------------------------------------------------------------------------

海底地貌
如同陸地上一樣,海底世界有高山,有平原,還有深溝峽谷。這個世界並不象人們所想像的或是象表面看起來那樣平緩和寧靜,相反卻是地球上最活躍最動盪不安的地帶。地震火山活動頻繁,形成高山峻嶺,只不過一切都掩蓋在海水之下進行而已。
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形態雖然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大陸架,大陸坡,島弧海溝,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底山脈)幾個部分組成。
我們平時所看到的海岸線並不是大陸與海洋的分界線,實際上,在海面以下,大陸仍以極為緩和的坡度延伸至大約200米深的海底。這一部分就是大陸架——被海水淹沒的濱海平原,這里成為海洋生物的樂園,可以發現許許多多的海洋動植物在此處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大陸架以下,是大陸架向大洋底過渡的斜坡,坡度陡然增大,一般為3-4度,有的甚至超過10度,水深急劇增加,一般為200-2500米。這就是比較狹窄的大陸坡,它的底部才是大陸與海洋的真正的分界線。
超過大陸坡,就是深邃的海溝或島弧一海溝系。在此處,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以下,交錯地帶形成了「V」形的海溝,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與相鄰的島弧構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高度差。例如秘魯-智利海溝深8000米,其背靠的安底斯山海拔6500米以上,它們之間的交差為14500米,若不是被海水覆蓋,這將是最雄偉壯觀的景象!
這一帶由於地處兩個板塊的邊緣,故地震、火山活動頻繁發生,跨過海溝再向海洋深處,就到了廣闊無垠的大洋盆地。其深度在2500-6000米之間,大部分是深海平原,面積占海底總面積的77%,遼闊平坦,但景色無奇。在平原的周圍,分布著綿亘千里的海嶺,陡峭的海山峰和光滑如刀削的平頂山,其中還有深海谷,斷裂帶和海槽等,海嶺和海山皆因火山組成,海山甚至可以露出海面成為島嶼,如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島。
再深入洋底,就來到了洋中脊,與一般海嶺不同,他們是海底擴張的中心。而且洋中脊是一個世界性體系,橫貫各大洋,從北冰洋開始,穿過大西洋,經印度洋,進入太平洋,逶迤連綿約七萬余公里,就好像是大洋的脊樑,任何一條陸地山脈都不能與之相媲美。
各大洋洋中脊的位置均不相同,大西洋中脊貫穿大洋中部,與兩岸大致平行(中脊各稱由來),中軸為中央裂谷分開,兩側內壁陡峻,兩峰嶙峋,蔚為奇觀;印度洋中脊猶如「入」字分布在大洋中部;太平洋中脊位於偏東的位置上。三大洋中脊在南部相互連接,而北端卻分別伸進大陸。
這就是海底世界的地貌的一般特徵,但各大洋又有各自的特點。象世界大洋海溝共有25條之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有20條,形成太平洋火環。海山峰也主要位於太平洋海域,那裡的海底火山有10000座之多。在那幽暗深邃,溝壑縱橫的海底充滿著令人驚嘆的奇觀,讓我們接著走進海底奇觀里觀賞一番。
--------------------------------------------------------------------------------

海洋生物資源

海洋是生命的搖藍。從第一個有生命力細胞誕生至今,仍有20多萬種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其中海洋植物約10萬種,海洋動物約16萬種。從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植食動物到肉食動物,加上海洋微生物,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海洋生態系統,蘊藏著巨大的生物資源。據估計,全球海洋浮游生物的年生產量(鮮重)為5000億噸,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情況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0億人食用的水產品,這是一座極其誘人的人類未來食品庫!

海洋生物資源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是有生命的,能自行增殖,並不斷更新的資源,但從另一方面說,它因為是通過活的動植物體來繁殖發育,使資源以更新和補充,具有一定的自發調節能力,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但是一旦其生態系統平衡遭到破壞,就意味著海洋生物資源的破壞。

藻類在海洋生物資源中佔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能夠自力更生的進行光合作用,產生大量的有機物質,為海洋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同時,它在光合作用中還釋放大量的氧氣,總產量可達360億噸(佔地球大氣含氧量的70%),為海洋動物甚至陸上生物提供必不可少的氧氣。

到這里,還不能不提到一點的是,它是在最初地球大氣轉變為現代大氣中的「功臣」,有了它們,才有了現代生機勃勃的生物界。所以,海洋植物是維持整個海洋生命的基礎,是堅固的「金字塔基」。它們主要包括在水中隨波逐流的浮游藻類和海底生長的大型藻類。前者如硅藻、綠藻等,它們個體微小,而形狀各異,如圓形、方形、三角形、針形等。若僅從外表看上去,你絕想不到它們竟然是活生生的植物。

大型藻類有人們熟悉的紫菜、海帶等。它們在海底構成「海底農場」,有森林,又有草原。有一種巨藻,堪稱世界植物之最,從幾十米,至上百米,最高可達500米高,重達180多公斤,生長速度之快,一年可長50餘米,而且它的年齡可長達12年之久。海藻在工業、農業、食品及葯用方面有很重要的價值,除食用外,可從中提取褐藻膠、瓊脂、甘露醇、碘等,可作為一種新的生物能源。

海洋生物中最重要、最活潑的當屬動物資源,其中有1.5-4萬種魚類,對蝦等殼類2萬多種,貝殼等軟體動物8萬多種,還有鯨、海參、海豹、海象、海鳥等,構成了生機盎然的海洋世界,也構成了經濟效益很好的海洋水產業,其中魚類是水產品的主體,也最重要。

目前,全世界從海洋中捕撈的6000萬噸水產品中,90%是魚類,其餘為鯨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魚類種類較多,可供食用的就有1500多種。魚類可謂全身是寶,營養經濟價值很高,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味道鮮美。據說,吃魚可使人大腦聰明,還有的具有醫療價值和作為精細化工業的貴重原料。

在水產上,魚、蝦、蟹總是相提並論的,它們不僅是席上珍饈,而且可從它們的甲殼中提取許多有用的東西——甲殼質,在工業上用途很廣。其中生長在南極的一種磷蝦被譽為「21世紀的流行食品」因為它有著極為驚人的資源量和很高的營養價值,在南極是鯨類吞食的對象,小小磷蝦喂巨鯨,這也是一種奇聞吧。

貝類種類繁多,遍布於各個海區,又比較容易找到,所以在過去,人們早已開始捕獲它們,其中比較有經濟價值的是鮑魚、貽貝、扇貝、蟶子、牡蠣、烏賊、章魚、魷魚等。它們都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人們喜愛的食品。而且,有的貝殼可以從中取葯,有的也有觀賞價值,是貝雕的優良材料。我國特產的美術工藝品之一,大珠母貝座雕,其美麗精細,令人嘆為觀止。在貝類中,還有一點值得驚奇的是那就是珍珠,我國是珍珠發祥地,尤其是南海珍珠在世界上最負盛名,它主要是由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海區的珠母貝和珍珠貝生成的,那一粒粒晶瑩皎潔的珍珠,是海洋引以為豪的結晶。

在海洋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就是海洋微生物,主要是細菌、放線菌、雪菌、酵母菌、病毒等,它們數量極大,分布不均。假設海洋中沒有微生物存在,那麼海洋中一切物質就不能循環,但它們的活動,也使漁業生產受到一定的損失。近年來,研究表明,在海洋微生物中可以提取一些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質,對治療疾病有奇效。

有一位美國作者提出:「下個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這樣的能力,而海洋產業可以將這一任務分擔起來,而傳統的漁業已達到或超過它的再生能力,所以人們只有轉向於研究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技術上來,巨大的海洋生物資源,等著開發時代的到來。

--------------------------------------------------------------------------------

海洋學

研究地球上海洋的科學,包括海洋的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學門,主要研究海底地形與地質、海水組成和起源、海水溫度、洋流、海洋開發及海洋資源等方面。海洋學包括:
海洋物理學(PhysicalOceanography)
研究地球之水圈內的結構、分布、運動情形、成分組成及能量分布特性,也就是研究海洋的物理性質,包括海水的物理特徵及海洋學上的要素(如:風、潮汐、洋流、地形、溫度、鹽度等)之地區性變化與周期性變化。
海洋化學(MarineChemistry)
研究海水之化學成分與其分布狀態及各種成分的提煉技術,並包括海洋中有機物與無機物的組成與利用、海水污染之分析與防治。
海洋生物學(MarineBiology)
研究海洋中生物的分類、習性及其與海洋環境的關系。
海洋地質學(MarineGeology)
研究海洋下地球的地質組成與分布,包括:地形、地質構造、海盆結構、沉積物、海底資源及其演變歷史的地球科學,研究的范圍包括海灘、大陸棚、大陸斜坡、海洋盆地、中洋脊等。
--------------------------------------------------------------------------------

海洋知識小問答
1、什麼叫海洋?世界海洋有多大?
海洋是指地球上廣大而連續的鹹水水體的總體,起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0%。因為海洋面積遠遠大於陸地面積,故有人將地球稱為「水球」。
2、什麼叫海?什麼叫洋?海與洋有何區別?
海洋的中心主體部分叫洋,邊緣附屬部分稱海。海與洋之間彼此通連,共同形成世界統一的海洋整體。海與洋之間有四個明顯的區別:大洋的面積大;約占海洋總面積的89%,海的面積小得多,只佔海洋總面積的11%;大洋深度大,平均水深一般都在3000米以上,海的水深平均較淺,平均水深一般在2000米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幾十米深;大洋有獨立的洋流和潮汐系統,海則受大洋流系和潮汐的支配;大洋離陸地較遠,受陸地影響小,水溫、鹽度等要素比較穩定,海水的透明度大;海與陸地接邊,受大陸影響大,海洋要素隨季節變化大,海水透明度較差。
3、什麼是海洋經濟?
現代海洋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和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
4、沿海國領海主權的內容包括哪些?
領海是國家領土的組成部分,受國家主權的支配和管轄。此項主權的內容主要包括:①開發和利用領海內資源的權利;(2)國家對領海上空的專屬權利,即未經沿海國家許可的外國飛機不得進入該國領海上空;)(3)沿海航運及貿易權;(4)制定、頒布有關領海內航運、輯私、移民、衛生、水域保護等方面規章制度的權利;(5)刑事、民事管轄權。
5、「中國海」指哪些海?正確的稱謂是什麼?
「中國海」泛指中周圍瀕臨的海。又分「東中國海」與「南中國海」。「東中國海」就是指東海,一種說法包括黃海;「南中國海」就是指南海。這些海的正確表達法,應該根據中文版的世界地圖的稱謂,叫作黃海、東海和南海。

高中地理:地質構造的一道題,有答案和解析。但是我不太理解,求解釋~謝謝!!

(1)大理岩屬於變質岩,形成於當石灰岩層受到岩漿侵入時,在岩漿周圍的石灰岩圍岩受到岩漿的高溫影響,發生變質作用,礦物重結晶,岩石性質改變而形成的。因此,這里可以理解為是因為岩漿入侵形成。

(2)擠壓形成褶皺,向上隆起為背斜,中間為最老的地層,向兩邊逐漸分布年輕地層。按題意,應該是石灰岩在最中間位置。擠壓不容易形成(裂縫)大面積的岩漿入侵。上圖可以理解為地塹式構造。擠壓過後,地質應力釋放,由擠壓變為拉伸,中間出現裂縫,地下深處岩漿沿著裂縫上涌,導致周圍石灰岩變質為大理岩,在拉伸過程中,地層海拔低的位置被水覆蓋,所以周圍位置比較低的地方慢慢開始接受頁岩沉積。
(3)石灰岩是很早以前形成的。然後是花崗岩,然後挨著花崗岩的石灰岩變質為大理岩,而周圍位置比較低的地方被水覆蓋,接受頁岩沉積。

你可以想像西湖(假象),西湖在幾百萬年前可能是一片大海,沉積了很厚的石灰岩,隨著大陸抬升,西湖的位置抬升為陸地,西湖也變為淡水湖,然後突然一天由於地層擠壓,西湖中間慢慢升起一座小島,小島全是石灰岩,然後地質應力由擠壓變為拉伸,小島中間位置出現了一道很大的裂縫,地下深處的岩漿,沿著裂縫湧上來,導致周圍的石灰岩變為大理岩。小島周圍其實一直都是被水覆蓋了的,所以周圍慢慢就沉積了頁岩。

為了便於理解,舉了一個比較通俗簡單的例子哈

㈦ 地質上把哪種構造的山峰稱作飛來峰

一指山名,一指地質術語。杭州靈隱寺前,有一座山峰高200多米,林木苑郁版,景色秀麗,叫飛來權峰。相傳東晉時有一名叫慧理的印度和尚來此,看見寺前山峰極似印度的靈鷲山,便說這山是從印度飛來的,所以靈隱寺正門上頭懸有一塊「靈鷲飛來」大匾。這些自然是宣揚「佛法無邊」的神話。但在自然界確有飛來峰存在,如河北省下花園鎮南有一座高山,海拔1129米,孤峰挺立,猶如萬仞屏障,巋然矗立下於洋河東岸,景色非常奇特。據地質學家考證,在14億年以前中元古代,這里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海里沉積了很厚的白雲質灰岩。到了2億年以前的中生代,這里早已成了陸地,在盆地里沉積了含煤的地層。奇怪的是古老的岩石位於山的上部,較新的岩石處於山的下部,即老岩石壓在新岩石的上邊。這是因為地殼運動促使地層發生褶曲、斷層和推覆,把老岩層沿著斷層面推掩在新岩層的上邊,如同從遠處飛來的一樣。在地質學上凡是具有這樣成因和構造的山峰,都叫做飛來峰。

㈧ 什麼是天然的地質史書

地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歲了。地質學家發現,鋪蓋在原始地殼上的層層疊疊的岩層,是一部地球幾十億年演變發展留下的「石頭大書」,地質學上叫做地層。

翻開這本碩大無比的大書,地質學家找到了許多隱埋其中的特別文字和圖畫——化石。在大書的前幾頁上,是人類祖先古猿的化石;再翻下去,又發現了許多爬行類動物和兩棲類動物及魚類的化石;最後幾頁,找到了一些藻類和原始細菌的殘骸。

地層包括各個不同地質年代所形成的沉積岩、變質岩和岩漿岩。地層形成的歷史有先有後,一般說來,先形成的地層在下,後形成的地層在上,越靠近地層上部的岩層形成的年代越短。在地層的形成過程中,生物也不停地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進化發展。當某一時期的生物死亡後,就被掩埋在土壤之中,經過地質歷史的變遷,它們以化石的形式保留在原來的地層中。於是,不同時期的地層便有不同的化石相對應,這樣,地質學家就可根據化石的種類、形態來判斷地層的新老關系,區分出各種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結構。比方說,在今天的大海里生存著許多海生動物,每種海生動物對生活環境(如溫度、光照、水深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我們今天在遠離海洋的太行山某一地層中發現了與現代類同的海生動物的化石及海洋沉積物,那麼可以肯定,在那久遠的過去,這里必然是一片汪洋大海,並可由此推斷出當時海洋的一些大致情況。事實也正是如此,我國北宋時代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述了他當年考察太行山和浙江雁盪山時,都在山地的崖壁間發現了許多卵石和螺蚌殼化石,從而證明這些地方古時候曾被大海所淹沒。

地層從最古老的地質年代開始,層層疊疊地到達地表。不論在陸地還是水中,地層中的堆積物的性質和組織結構都不盡相同,它代表著不同地質年代的自然地理狀態。因此,地層是記錄地球發展狀況的歷史書。地質學家通過地質年代表把它記錄下來。這個地質年代表,由國際地質學會於1881年正式通過,以後又經過不斷修訂補充,一直沿用到現在。據科學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層已有40~45億年歷史。

㈨ 海下隧道怎麼建設的

海底隧道是怎樣修成的呢?原來,它和城市裡的地下鐵道一樣,也是在海底下的岩層中開鑿一條隧道穿過去的。火車從地面上經過引道開入海底隧道,再從對面的海岸引道開到地面上來。從縱剖面圖上來看為「 」形,中間水平部分即不海底隧道,兩側斜坡為海岸引道,上面水平部分為露出地面的部分。有時海底隧道根據地形、地質等具體情況,也不一定完全為水平。隧道的橫斷面在開鑿時為圓形或馬蹄形,隧道的底部還可以鋪設輸油管道和電纜等。有的復線隧道開鑿成兩個單線的海底隧道。

在一片汪洋大海的底下開鑿一條隧道,確實是一個復雜而又艱巨的工程,無論是勘測、設計、施工,都會遇到一系列的復雜問題,如地質、地形、岩層裂縫、漏水等等。因此,修建海底隧道需要採用現代化的施工和技術設備。

1818年至1843年,英國在倫敦泰晤士河下,修建了一條水底隧道,長458米。原為人行及通馬車之用,建成後改為通行鐵路之用。施工時河水曾兩次淹沒了隧道而被迫停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底隧道。1942年,日本在下關和門司之間修築了一條長6.3公里的海底隧道。這是較早的一條海底鐵路隧道。

美國舊金山灣的海底隧道,水底部分長5790米,用57個管段,每段長82~107米,寬14.7米,高7.3米,排水量11000立方米,最大水深37.5米,是已知的管段沉埋最長的海底隧道。

在海底修建隧道,最容易發生的問題是裂縫和漏水,因此要求有防水、止水的有效措施。如用水泥沙漿噴射,壓漿止水,強力抽排或化學凝固等方法。日本的一種化學葯劑可在30秒內堵住水壓每平方厘米10至20公斤、每分鍾達3立方米的流量的裂縫水。

㈩ 什麼是海底隧道

海底隧道是怎樣修成的呢?原來,它和城市裡的地下鐵道一樣,也是在海底下的岩層中開鑿一條隧道穿過去的。火車從地面上經過引道開入海底隧道,再從對面的海岸引道開到地面上來。從縱剖面圖上來看為「 」形,中間水平部分即不海底隧道,兩側斜坡為海岸引道,上面水平部分為露出地面的部分。有時海底隧道根據地形、地質等具體情況,也不一定完全為水平。隧道的橫斷面在開鑿時為圓形或馬蹄形,隧道的底部還可以鋪設輸油管道和電纜等。有的復線隧道開鑿成兩個單線的海底隧道。

在一片汪洋大海的底下開鑿一條隧道,確實是一個復雜而又艱巨的工程,無論是勘測、設計、施工,都會遇到一系列的復雜問題,如地質、地形、岩層裂縫、漏水等等。因此,修建海底隧道需要採用現代化的施工和技術設備。

1818年至1843年,英國在倫敦泰晤士河下,修建了一條水底隧道,長458米。原為人行及通馬車之用,建成後改為通行鐵路之用。施工時河水曾兩次淹沒了隧道而被迫停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底隧道。1942年,日本在下關和門司之間修築了一條長6.3公里的海底隧道。這是較早的一條海底鐵路隧道。

美國舊金山灣的海底隧道,水底部分長5790米,用57個管段,每段長82~107米,寬14.7米,高7.3米,排水量11000立方米,最大水深37.5米,是已知的管段沉埋最長的海底隧道。

在海底修建隧道,最容易發生的問題是裂縫和漏水,因此要求有防水、止水的有效措施。如用水泥沙漿噴射,壓漿止水,強力抽排或化學凝固等方法。日本的一種化學葯劑可在30秒內堵住水壓每平方厘米10至20公斤、每分鍾達3立方米的流量的裂縫水。

主要有兩種方法
但是都是先在陸地上製作好封閉箱體
在鋪裝方法上有沉降法和漂浮法兩種
沉降法就是在水箱中注水沉入海底 適合淺海 漂浮法就是將比水重的箱體用固定漂浮物選在水中 適合深海
最後再把獨立的箱體打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