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東農工程地質變質作用的主要類型有哪些

東農工程地質變質作用的主要類型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2-13 05:16:46

『壹』 變質作用的類型有哪些

①區域變質岩類,由區域變質作用所形成。
②熱接觸變質岩類,由熱接觸變質作版用所形成,如斑點板岩權等。
③接觸交代變質岩類,由接觸交代變質作用所形成,如各種。
④動力變質岩類,由動力變質作用所形成,如壓碎角礫岩、碎裂岩、碎斑岩、等。
⑤氣液變質岩類,由氣液變質作用形成,如雲英岩、次生石英岩、蛇紋岩等。
⑥沖擊變質岩類。由沖擊變質作用所形成

『貳』 變質作用的變質類型

變質作用的分類各家不完全一樣,有的側重於地質特點,有的側重於物理化學條件,有的側重於礦物組合和變形作用所產生的結構構造特點。合理的分類應是一個綜合分類,既要考慮變質作用形成時的大地構造環境,又要以反映熱流變化的變質相和變質相系為基礎。
根據變質岩系產出的地質位置、規模和變質相系,同時考慮大多數人的稅慣分法,可把變質作用分為局部性的和區域性的兩大類別。局部性的包括下列類型。 一般是在侵入體與圍岩的接觸帶,由岩漿活動引起的一種變質作用。通常發生在侵入體周圍幾米至幾公里的范圍內,常形成接觸變質暈圈。一般形成於地殼淺部的低壓、高溫條件下,壓力為107~3×108帕。近接觸帶溫度較高,從接觸帶向外溫度逐漸降低。接觸變質作用又可分為2個亞類:
①熱接觸變質作用:指岩石主要受岩漿侵入時高溫熱流影響而產生的一種變質作用。定向應力和靜壓力的作用一般較小,具有化學活動性的流體只起催化劑作用,圍岩受變質作用後主要發生重結晶和變質結晶,原有組分重新改組為新的礦物組合並產生角岩結構,而化學成分無顯著改變。
②接觸交代變質作用:在侵入體與圍岩的接觸帶,圍岩除受到熱流的影響外,還受到具化學活動性的流體和揮發分的作用,發生不同程度的交代置換,原岩的化學成分、礦物成分、結構構造都發生明顯改變,形成各種夕卡岩和其他蝕變岩石,有時還伴生有一定規模的鐵、銅、鎢等礦產以及鉬、鈦、氟、氯、硼、磷、硫等元素的富集。 指與斷裂構造有關的變質作用的總稱。它們以應力為主,有的伴有大小不等的熱流,可分為3個亞類:
①碎裂變質作用:當岩層和岩石遭受斷層錯動時發生壓碎或磨碎的一種變質作用,也有人稱為動力變質作用(狹義的)、斷錯變質作用或機械變質作用。一般常發生於低溫條件下,重結晶作用不明顯,常呈帶狀分布,往往與淺部的脆性斷裂有關。
②韌性剪切帶變質作用:韌性剪切帶指由韌性剪切作用造成的強烈變形的線狀地帶,可以有很大的寬度和長度。它與脆性斷裂不同,剪切帶內的變形是連續的,不發育明顯的斷層面,但又有相對位移。剪切帶變形及相關的變質作用具有相同的邊界條件,都限於剪切帶內部。一般疊加在區域變質作用產物上的剪切變形往往伴有退化變質作用,其變質程度從低溫綠片岩相至高溫角閃岩相。與區域變質同期的韌性剪切帶變質作用較為復雜,在少數情況下,遞進剪切變形也可以伴有進化變質作用。導致剪切帶變質作用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流體的注入,另一是由剪切應變引起的等溫面變形和熱鬆弛作用。
③逆掩斷層變質作用:逆掩斷層導致的變質作用與剪切帶變質作用有明顯差異,主要影響其下盤和一部分上盤岩石,上盤即逆掩的岩石發生快速退化變質作用,而下盤被逆掩的岩石產生快速的增壓變質作用,隨後又發生熱調整使地熱梯度緩慢升高,整個岩系相應地發生緩慢的進化變質作用,最後岩系底部發生部分熔融並導致晚期侵入體的生成。 區域性的變質作用,一般規模巨大,主要呈面型分布,出露面積從幾百到幾千甚至上萬平方公里,它可分為下列3個主要類型。
高溫變質作用
主要見於太古宙地盾或克拉通,常發生在地殼演化的早期,它不同於元古宙以來活動帶的變質作用。以單相變質的麻粒岩相和角閃岩相為主,呈面型分布,變質溫度,麻粒岩相一般為700~900℃,角閃岩相一般為550~700℃,壓力一般為(5~10)×108帕。重熔混合岩比較發育,英雲閃長岩、奧長花崗岩和花崗閃長岩等分布廣泛。紫蘇花崗岩僅見於麻粒岩相區。構造上表現為穹窿和短軸背斜。中國的華北陸台有廣泛出露。
熱流變質作用
即一般所稱的區域動熱變質作用,也有人稱為造山變質作用。這是在區域性溫度、壓力和應力增高的情況下,固體岩石受到改造的一種變質作用,它往往形成寬度不等的遞增變質帶。此種變質作用在地理上以及成因上常與大的造山帶有關,如歐洲蘇格蘭—挪威的加里東造山帶,北美的阿巴拉契亞造山帶,中國的祁連山造山帶等。變質作用的形成溫度可達700℃,有的高達850℃,壓力為(2~10)×108帕,岩石變質後具明顯的葉理或片理。常伴有中酸性岩漿活動或區域性混合岩化作用。
埋藏變質作用
又稱埋深變質作用,也有人稱靜力變質作用、負荷變質作用或地熱變質作用。埋深變質作用與岩漿侵入作用和造山應力作用都無明顯關系,它是地槽沉積物及火山沉積物隨著埋藏深度的變化而引起的一種變質作用,岩石一般缺乏片理。形成溫度較低,最高可能為400~450℃,壓力較高。埋深變質作用一方面解釋了含有沸石類礦物的變質岩,另一方面解釋了含硬柱石、藍閃石的變質岩,這兩類變質岩是在相近的低溫條件下形成,但是它們在壓力上有較大差別。經常伴生榴輝岩(C型)、蛇紋岩或蛇綠岩。未見有混合岩,同構造期花崗岩很不發育。關於埋深變質作用的成因有造陸運動下沉說、洋槽沿俯沖帶下沉說和大斷裂造成的下沉說等。 指大洋中脊附近的變質作用,在大洋中脊下部的熱流具有較高的速率,並隨深度而快速增加,使原有的基性岩(玄武岩、輝長岩等)變質。以後由於洋底擴張,不斷產生側向移動,使這些變質岩移至正常的大洋盆中。變質的基性岩,一般不具片理,基本保留原有結構,其變質相主要是沸石相和綠片岩相。根據對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底樣品研究,變質岩中的礦物共生組合,常隨深度而變化,其順序為黝簾石→葡萄石+陽起石→綠片岩相,葡萄石-綠纖石相組合缺失,說明大洋中脊玄武岩變質時比許多大陸上蛇綠岩的地熱梯度高。區域變質作用按壓力類型分為低、中、高三個類型和兩個過渡類型,具有一定的溫度—壓力梯度,並與一定的地質環境有密切關系。80年代中,中國岩石學家董申保等把中國的區域變質作用分為主要類型、基礎類型和輔助類型。主要類型有:
①埋深變質作用:包括濁沸石相、葡萄石-綠纖石相型(淺到中等深度型)和藍閃石-硬柱石片岩相型(高壓相系型)兩個基礎類型
②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包括低綠片岩相(千枚岩)型和綠片岩相(有時可出現藍閃綠片岩相)型兩個基礎類型
③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包括中壓相系和低壓相系型兩個基礎類型
④區域中高溫變質作用:包括麻粒岩相型和角閃岩相型兩個基礎類型。輔助類型包括蓋層變質作用和斷陷變質作用。

『叄』 地質學中變質作用的方式主要有哪幾種

老哥網路講的很詳細我只是搬運工。
重結晶作用

指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態條件下,同種礦物的化學組分的溶解、遷移和再次沉澱結晶,使粒度不斷加大,而不形成新的礦物相的作用。例如,石灰岩變質成為大理岩。

變質結晶作用

指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態條件下,形成新礦物相的同時,原有礦物發生部分分解或全部消失。這種過程一般是通過特定的化學反應來實現的,又稱為變質反應。在礦物相的變化過程中,多數情況下岩石中的各種組分發生重新組合。在變質結晶作用中形成新礦物相的主要途徑有脫揮發分反應、固體-固體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等。變質岩中新礦物相的出現首先受變質反應過程中物理化學平衡原理的控制,其次受化學動力學有關原理的控制。

變質分異作用

指成分均勻的原岩經變質作用後,形成礦物成分和結構構造不均勻的變質岩的作用。例如,在角閃質岩石中形成以角閃石為主的暗色條帶和以長英質為主的淺色條帶。

交代作用

指有一定數量的組分被帶進和帶出,使岩石的總化學成分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的成岩成礦作用。岩石中原有礦物的分解消失和新礦物的形成基本同時,它是一種逐漸置換的過程。

變形和碎裂作用

在淺部低溫低壓條件下,多數岩石具有較大的脆性,當所受應力超過一定彈性限度時,就會碎裂。在深部溫度較高的條件下,岩石所受應力超過彈性限度時,則出現塑性變形。

『肆』 學習任務掌握變質作用的類型

變質作用類型劃分的目的,是把自然界出現的不同類型的變質岩石組合進行綜合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系,從成因上闡述它們的相互聯系及礦產形成、分布的規律。過去曾有過很多分類,有的側重於形成時的地質環境,有的強調形成時的物化因素,有的則側重於礦物組合及變形作用特點,也有的考慮到變質岩石的分布規模和引起變質作用的方式等。直到目前尚無統一劃分方案。

變質作用類型的劃分,應以地殼演化過程中地質環境或地質作用為基礎,進一步再考慮變質作用形成時的物化條件。分類應力求簡單適用。

根據變質作用產生的地質背景,熱流和應力作用之間的相互關系,可將變質作用分為如下類型。

一、接觸變質作用

接觸變質作用是由岩漿活動引起的,發生在岩漿侵入體與圍岩接觸帶附近的規模不太大的一種變質作用。根據變質作用因素的不同,可劃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接觸熱變質作用:岩漿從地殼深處或上地幔上升到地殼較淺的部位後,圍岩由於受高溫的影響,組分將發生重結晶和變質結晶作用,但原岩的化學成分沒有顯著變化。例如純石灰岩經熱變質後,發生重結晶形成粒度較粗的大理岩;泥灰岩受熱變質後,發生重結晶及重組合,形成透輝石大理岩、鈣鋁榴石透輝石大理岩、透閃石大理岩等。在整個變質過程中主要的控制因素是溫度,其溫度范圍如圖3-1-3所示。

圖3-1-3 變質作用的溫壓范圍圖解

(據Ehlers& Blatt,1980,改編;轉引自游振東等,1991)

(2)接觸交代變質作用:圍岩除受岩漿體的高溫影響外,揮發分在岩體與圍岩間的交代作用,致使接觸帶附近岩體和圍岩的化學成分也發生變化。例如石灰岩受中酸性侵入體的影響,發生接觸交代變質作用,形成在礦物成分及結構構造均比較特殊的一類岩石——矽卡岩。

接觸變質作用發生時,圍岩常因距離侵入體的遠近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變質。距侵入體近的圍岩變質程度高,遠離侵入體的圍岩,變質程度低。因此,在侵入體周圍常按順序出現變質程度不同的岩石,這種現象稱為接觸變質圈或接觸變質暈。

接觸變質圈的范圍和形態,常常和侵入體的溫度、成分、形態、大小及侵入時的深度及圍岩的性質有關。一般情況是:侵入體愈大、侵入時深度愈深、溫度愈高、揮發組分越多、圍岩的化學性質越活潑,則形成的變質圈就越寬,反之則較窄。此外,侵入體與圍岩接觸面的產狀,對變質圈也有一定的影響。當接觸面較平緩或較復雜時,所形成的變質圈就寬,反之,接觸面較陡或較平直時,變質圈就窄(圖3-1-4,圖3-1-5)。

圖3-1-4 變質圈的寬度與侵入體接觸面產狀關系示意圖

(轉引自徐永柏,1985)

圖3-1-5 變質圈的寬度與層理關系示意圖

(轉引自徐永柏,1985)

二、氣液變質作用

氣液變質作用由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或溶液,與固體岩石發生交代,而使岩石發生變質的一種作用,又稱為交代蝕變作用或圍岩蝕變。

關於氣水溶液的來源,目前說法不一,但基本有以下幾種,即來源於岩漿結晶分異作用所析出的氣水溶液;來源於區域變質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時,岩石分泌出的熱液及由變質原岩脫水形成的熱液等。

三、動力變質作用

在構造運動所產生的定向壓力下,使原岩及其組成礦物發生變形、破碎以至重結晶的變質作用,稱為動力變質作用。這種變質作用多發生在強烈的褶皺帶、斷裂帶附近,一般呈狹長帶狀分布。

四、區域變質作用

區域變質作用是指在大面積范圍內,由於區域性的地殼運動引起岩石發生變質的作用。這種變質作用的特點是分布范圍廣、延續時間長、具有區域性。

區域變質作用的發生往往和地殼的發展演化密切相關,且在時間或空間上經常和該地區的岩漿活動、構造運動相伴生。因此,區域變質作用的因素比較復雜,是由溫度、壓力、具有化學活動性的流體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綜合作用。它使原岩發生重結晶、變質結晶、變質分異及變形作用,有時還伴隨有注入及交代等作用。

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岩石,常呈大面積或呈帶狀分布,長數百或數千千米,寬數十或數百千米。由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等被強烈變形或片理化的岩石所組成。例如西歐的加里東造山帶,中部歐洲的阿爾卑斯造山帶,我國的燕遼、晉北、山東、閩浙及滇西等地的變質活動帶。也有一部分,在大范圍內遭受重結晶作用而沒有明顯的變形及通常沒有片理化的岩石,例如紐西蘭地區的沸石相變質岩石。有人稱為埋藏變質作用,它也可能是區域變質的最低溫部分。因此本書將它列入區域變質作用類型。

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岩石,廣泛出現於太古宙結晶基底及其他時代的變質造山活動帶上,因此,有人稱其為造山變質作用。

由於區域變質作用持續時間長、溫度和壓力變化大,因此在許多區域變質岩發育的地區,常常出現變質程度不同的岩石,在空間上呈明顯的帶狀分布,這種現象稱為區域變質帶。同一變質帶的岩石,其形成時的物理化學環境基本相同,變質程度也基本相同。不同變質帶的岩石,其形成時的物理化學環境基本不同,變質程度也不同。根據變質因素的強弱不同,一般將區域變質帶劃分為淺變帶、中變帶、深變帶,相應的變質等級為低級變質、中級變質和高級變質。現將各變質帶相應的物理化學條件、特徵變質礦物、岩石的構造特徵等列於表3-1-1。

表3-1-1 變質作用等級及常見的特徵礦物表

從表3-1-1可以看出,岩石的變質程度取決於變質因素的強度,並通過岩石的礦物成分及結構、構造反映出來。因此,在區域變質岩發育地區進行野外工作時,就可根據這些特徵來劃分變質帶。目前主要是以某些特徵變質礦物,在岩石中初次出現為依據來劃分變質帶:如綠泥石帶(代表淺變質帶)、黑雲母帶(為中變質帶)、矽線石帶(則代表深變質帶)等。

Ehlers & Blatt(1980)按照壓力類型將區域變質作用劃分為:①高壓型,地溫梯度10℃/km左右;②高壓過渡型,地溫梯度10~20℃/km;③中壓型,地溫梯度20℃/km左右;④低壓過渡型,地溫梯度20~30℃/km;⑤低壓型,地溫梯度>30℃/km。變質作用之壓力型是與大地構造環境密切相關的。不同壓力型會出現不同的壓力指示礦物。其溫壓范圍參見圖3-1-3。

五、混合岩化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是一種介於變質作用與典型岩漿作用之間的地質作用。其最大的特徵是,在這種作用的過程中,出現了廣泛的流體物質。流體物質的主要成分為長英質,它們與原岩中活動性弱的組分相互作用和混合,結果形成一種新岩石——混合岩。形成混合岩的整個過程叫混合岩化作用。

根據混合岩化作用發生的地質條件及分布范圍,一般可分兩種類型:

(1)區域性混合岩化作用:在區域變質作用的後期,由於地殼內部熱流的繼續上升,產生了深部熱液或重熔(溶)的熔漿,它們對已變質的岩石進行廣泛的注入和交代,從而形成一種規模較大的混合岩化作用。因此,區域性混合岩化作用,經常和正常的區域變質岩相伴生,且常出現在區域變質較深的地區,往往是區域變質作用進一步深化的結果。

(2)邊緣混合岩化作用:是發生在各個時代侵入體邊緣,分布范圍比較局限的一種混合岩化作用。它是由原岩受深部岩漿(包括再生岩漿及熔漿)和伴生的鹼質流體的滲透,注入和交代而成,其成因和區域變質作用沒有直接聯系。

六、其他類型的變質作用

除以上幾種主要類型之外,尚有幾種其他類型的變質作用。

(1)沖擊變質作用:這是指隕石沖擊岩石而產生的一種變質作用。沖擊變質作用可使岩石產生一些特殊礦物,如柯石英、金剛石等,同時產生一些特殊的碎裂和變形構造,還可產生一些由熔融而形成的玻璃質。沖擊變質作用的主要特點是:作用時間極短、定向壓力很大、溫度很高。

(2)洋底變質作用:洋底變質作用是指在大洋中脊下面,由於地熱梯度較高而發生的一種變質作用。根據海洋地質的研究結果,認為大洋中脊下較高的地熱梯度與熱流值引起原有的基性和超基性岩石發生變質作用,這種變質作用所形成的變質岩,一般不具片理,基本保留原岩組構。

(3)疊加變質(多期變質)作用:指早期形成的變質岩石,在以後的地質時期中,又遭受到另一次變質作用的改造作用,即岩石遭受到兩次以上的變質作用。若在較低級變質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疊加了高級變質作用則稱為遞增變質作用。退化變質作用是指較高級的變質岩石被較低級的變質作用所改造,它具體表現在高溫的礦物組合被低溫的礦物組合所代替。疊加變質作用可屬於一個變質事件中不同演化階段的產物。

『伍』 何為變質作用,變質作用有哪些主要類型

岩石在基本上處於固體狀態下,受到溫度、壓力及化學活動性流體的作用,發內生礦物成分、化學成分、岩石容結構與構造變化的地質作用,稱為變質作用。
變質作用的分類各家不完全一樣,有的側重於地質特點,有的側重於物理化學條件,有的側重於礦物組合和變形作用所產生的結構構造特點。合理的分類應是一個綜合分類,既要考慮變質作用形成時的大地構造環境,又要以反映熱流變化的變質相和變質相系為基礎。
根據變質岩系產出的地質位置、規模和變質相系,同時考慮大多數人的稅慣分法,可把變質作用分為局部性的和區域性的兩大類別。

『陸』 變質作用類型有哪些

根據地質環境和變質作用的主要因素(溫度、負荷壓力、流體壓力、應力、流體成分、氧逸度),可劃分下列變質作用類型。
(一)接觸變質作用
接觸變質作用(contact metamorphism)也稱熱接觸變質作用或接觸熱變質作用(contact-thermal metamorphism)。接觸變質作用是發育在與侵入岩體相接觸圍岩中的一種局部變質作用,由侵入岩體的熱能使圍岩發生變晶作用和重結晶作用,形成新的礦物組合和結構構造,但變質前後岩石的化學成分基本沒有變化。接觸變質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典型的接觸變質岩石是角岩。
(二)區域變質作用
在區域范圍內大面積發生的變質作用,統稱為區域變質作用(regional metamorphism)。主要特徵是,出露面積從幾百到幾千平方千米,常呈面型或寬頻狀分布。產生區域變質作用的地質環境多種多樣,其變質作用的因素十分復雜,所以區域變質作用是由地質環境所導致的各種變質因素綜合作用的一種變質作用。種類繁多的區域變質岩,是地殼中分布最廣的變質岩石。按產生區域變質作用的地質環境可以劃分為下列幾種。
1.大陸結晶基底的變質作用
主要發育在大陸結晶基底的變質作用(continental crystalline basement metamorphism),由區域變質作用所形成的變質岩呈面型分布。主要變質作用的因素有溫度、壓力(靜壓力和應力)和流體。大多數結晶基底主要由中、高級區域變質岩組成。
2.造山變質作用
主要發育在造山帶的變質作用(orogenic metamorphism),其變質岩成寬頻狀分布。造山帶的變質作用與大地構造環境密切相關,具有較寬的p/T比范圍,可分為高p/T(高壓)型、中p/T(中壓)型和低p/T(低壓)型的區域變質作用。高p/T(高壓)型主要發育在板塊俯沖帶和碰撞帶;而中、低p/T(中、低壓)型多分布於島弧、大陸拉張帶、大陸碰撞帶。
3.洋底變質作用
洋底變質作用(ocean-floor metamorphism)是在大洋中脊附近的一定深度范圍內,由於海底擴張,深部熱流上升,加熱了洋殼岩石和其中的海水,通過熱對流的循環,致使洋中脊附近的洋殼岩石(主要是輝長岩、玄武岩和超鎂鐵質岩石)產生變質作用。溫度和流體中活動組分的化學勢是洋底變質作用的主要因素,變質過程中,原岩的化學成分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洋底變質岩的變質程度較低,主要由綠簾石、綠泥石、陽起石、鈉長石(方解石)等礦物組成的變質輝長岩、變質玄武岩等,它們是具有塊狀構造的綠色淺變質岩石。
4.埋深變質作用
埋深變質作用(burial metamorphism)是指一套巨厚的岩層在劇烈凹陷的沉積-火山盆地的底部,因地殼下沉被埋在地下深處的岩石,由於受上覆岩石的負荷壓力和地熱增溫的影響而發生的變質作用。此類變質作用與造山運動和岩漿活動沒有明顯的聯系,致使埋深變質岩石缺乏片理。由於變質溫度很低,重結晶作用和變晶作用不徹底,變質岩石由濁沸石、葡萄石、綠纖石等很低溫礦物和原岩殘留的礦物組成,原岩的組構保存較好。埋深變質作用與成岩作用之間呈漸變過渡關系,致使埋深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岩與沉積岩不易區分。
(三)動力變質作用
動力變質作用(dynamic metamorphism)是發育在構造斷裂帶中,由構造應力影響而產生的一種局部變質作用,也稱斷層變質作用(dislocation metamorphism)。變質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構造應力。斷裂帶中的岩石通過碎裂、變形和重結晶作用,使原岩的結構構造發生變化形成動力變質岩,其中各種變形組構十分發育,有時岩石中的礦物也有變化。典型的動力變質岩石是糜棱岩、碎裂岩和斷層角礫岩。
(四)沖擊變質作用
沖擊變質作用(impact metamorphism)是隕石高速沖擊星球表面,在強大的沖擊波作用下壓力突然增高、溫度驟增,引起隕石坑周圍的岩石發生變質作用。沖擊變質作用的特點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定向壓力很大,溫度很高。在沖擊變質岩中出現超高壓礦物(柯石英、斯石英),瞬時高速沖擊所產生的高溫使岩石熔融形成玻璃質,在隕石坑中也常有隕擊角礫岩產出。沖擊變質作用並非是地球內動力的變質作用。
(五)氣液變質作用
氣液變質作用(pneumatolytic hydrothermal metamorphism)是由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和熱液,與固體岩石發生交代作用,使原來岩石的化學成分和礦物發生變化的一種變質作用。氣液變質作用主要變質因素是組分的化學勢和溫度。氣液變質岩的物質成分在變質前後常有明顯的差異,這是與其他變質作用最主要差別。氣液變質岩石多發育在侵入岩體的頂部及其內外接觸帶、斷裂帶及其附近、熱液礦體的周圍和火山活動區。雲英岩、矽卡岩、絹英岩、青磐岩等是氣液變質岩的典型岩石。
(六)混合岩化作用
在中高級變質岩區的一些變質岩石中,經深熔作用形成主要組分為富長英質、長石質的熔體(新成體)和未被熔融的岩石(古成體)相互作用形成各種混合岩的地質作用,稱為混合岩化作用(migmatization),亦稱「超變質作用」(ultrametamorphism)。混合岩化作用是變質作用和岩漿作用之間一種過渡的地質作用,各種類型的混合岩是混合岩化作用的產物。
在上述變質作用類型中,也可按發生變質作用的地質環境及變質作用涉及的范圍大小,而分為局部變質作用(local metamorphism)和區域變質作用。接觸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沖擊變質作用和氣液變質作用都屬於局部變質作用,它們的分布范圍小(一般均小於100平方千米),變質作用的因素相對單一,且大多分布在岩漿侵入體、火山活動區、構造斷層帶、隕石坑和熱液礦床等的周圍地區。
區域變質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涉及的范圍很大(可達數千平方千米),它是由多種變質作用因素綜合作用的一種復雜的變質作用,其中混合岩化作用常與大規模的區域變質作用相伴生。區域變質作用的地質環境較復雜,可發生在大陸地殼、大洋地殼,甚至也可發生在岩石圈的地幔中。

『柒』 變質作用的主要類型有哪些

1、接觸變質作用

一般是在侵入體與圍岩的接觸帶,由岩漿活動引起的一種變質作用。通常發生在侵入體周圍幾米至幾公里的范圍內,常形成接觸變質暈圈。一般形成於地殼淺部的低壓、高溫條件下,壓力為107~3×108帕。

2、高熱變質作用

指與火山岩和次火山岩接觸的圍岩或捕虜體中發生的小規模高溫變質作用。其特點是溫度很高,壓力較低和作用時間較短。圍岩和捕虜體被烘烤退色、脫水,甚至局部熔化,出現少量玻璃質。有時生成默硅鎂鈣石、斜硅鈣石和硅鈣石等稀少礦物。

3、動力變質作用

指與斷裂構造有關的變質作用的總稱。它們以應力為主,有的伴有大小不等的熱流。

4、沖擊變質作用

指隕石沖擊月球或地球表面岩石產生特殊高溫和高壓所引起的一種瞬間變質作用。

5、氣液變質作用

指具有一定化學活動性的氣體和熱液與固體岩石進行交代反應,使岩石的礦物和化學成分發生改變的變質作用。

(7)東農工程地質變質作用的主要類型有哪些擴展閱讀:

變質因素

溫度往往是引起岩石變質的主導因素。它可以提供變質作用所需要的能量,使岩石中礦物的原子、離子或分子具有較強的活動性,促使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和結晶作用得以進行;

同時溫度增高還可使礦物的溶解度加大,使更多的礦物成分進入岩石空隙中的流體內,增強了流體的滲透性、擴散性及化學活動性,促進了變質作用的過程。變質作用的溫度范圍可由150~200℃直到700~900℃。

導致岩石溫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有:

1、岩漿的侵入作用使其圍岩溫度升高;

2、當地殼淺部的岩石進入更深部時,由於地熱增溫使原岩的溫度升高;

3、由深部熱流上升所帶來的熱量使岩石的溫度升高;

4、岩石遭受機械擠壓或破裂錯動時由機械能轉化的熱量使岩石的溫度升高,這種熱量一般較小或較局限。

『捌』 地質作用的類型有哪些啊

1、內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的動力來自地球本身,並主要發生在地球內部。是由地球內動力所引起的地殼岩石發生變形、變位(如彎曲、錯斷等)的機械運動。

2、外力地質作用:外力地質作用主要由太陽熱輻射引起,主要發生在地殼的表層。一般按下面的程序進行:風化一剝蝕一搬運一沉積一固結成岩。

3、人為地質作用:例如,采礦特別是露天開采穆動大量岩體會引起地表變形、崩塌和滑坡;人類在開採石油、天然氣和地下水時因岩土層疏干排水會造成地面沉降等。

(8)東農工程地質變質作用的主要類型有哪些擴展閱讀

地質作用可能產生的災害: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2、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3、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質作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