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勘探間距怎麼測量
❶ 建築工程中,地勘定點以及間距和鑽孔深度如何確定
一、每一單體的一級高層建築,勘探點數量不應少於6個,二級高層建築不應少於4個;專
二、當屬建築物平面為矩形時宜按雙排布設,為不規則形時,宜按突出部位角點和中心點布設;
三、在層數、荷載和建築體型變異較大處,宜布置適量勘探點;
四、勘探點間距一般為15~25M,一級高層建築可取較小值,二級高層建築可取較大值,為准確查明暗溝、塘、浜等異常帶,勘探點間距還可適當加密;
五、在岩溶發育地區,勘探點應適當加密,必要時可按每個柱基下布置勘探點;在花崗岩殘積土地區,勘探點間距可取本條四款中的較小值;
六、為降水設計需要,必要時應布置查明地下水流速、流向和進行水文地質參數測試的專門勘探點;
七、控制性勘探點的數量宜為全部勘探點總數的1/2以上。
❷ 勘查工程間距確定
5.2.1 勘查工程間距確定的方法
5.2.1.1 類比法:根據地質勘查和礦山生產回的探采對比資料總結的勘答查工程間距,按照礦床勘查類型採用傳統的類比法確定合理的勘查網度值。
5.2.1.2 地質統計學法:對勘查工程數量較多的礦床,可用地質統計學中區域化變數的特徵,確定最佳勘查工程間距值。
5.2.1.3 勘查工程驗證法:對於大型礦床(參見附錄I),可選擇代表性地段採用不同勘查手段的加密工程驗證,確定最佳工程間距。
5.2.2 勘查工程間距
5.2.2.1 各勘查類型基本控制工程間距參考表參見附錄D。探明的礦產資源勘查工程間距應加密控制。勘查工程的布置應盡量考慮各相關勘查階段探礦工程的銜接和利用。
5.2.2.2 根據礦床沿走向和傾向變化及礦體出露情況,可以變換或調整走向與傾向工程間距。
❸ 地質勘察隊要測量a到b兩地之間的距離。
設BC=x km
(10+x)/(7.5+2.5)+x/(7.5-2.5)=4
解得
x=10
❹ 樁基工程勘探點的間距和深度如何確定
你好!
你是做什麼的啊,你們沒有土地勘察報告么,你們現在做勘探做什麼啊
,是下面的土質與報告不一樣么,如果是不一樣的話你就在原來打樁的地方做勘探點,經驗之談
打字不易,採納哦!
❺ 地質勘查勘測兩點布置間距多少
按照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規范》關於詳細勘察的規定建築工程勘察方法。沒有專門的地下室地質勘探取點距離規定。
❻ 怎樣進行地質勘探測量
作為從事地質工程的技術人員,除了應掌握地質勘探工程的專業知識外,還應熟悉勘探工程中的測量工作,尤其是現在測量電子儀器的廣泛使用,測量儀器操作越來越簡單,應具 有參與或組織實施測量業務的能力,合理使用測量資料。
地質勘探測量通常包括地質填圖、勘探工程、地質剖面等測量工作。
第一節 概述
地質勘探是為了詳細查明地下資源,並確定礦物位置、形狀及儲量。地質勘探一般分為普查、詳查和精查三個階段。普查階段是根據在地表上所發現的礦點(礦體露頭)以及配合地表揭露工程和少量的勘探工程等手段所進行的地質觀察。初步查明礦產的品種、礦體的規模、形狀和產狀,確定礦石的品位和儲量。詳查階段亦稱勘探階段,是在普查基礎上對礦區進行更詳細的勘查,目的是查明礦區的地質構造、礦體產狀、礦石品位、物質成份及儲量等獲得更可靠的地質資料。精查是在普查和詳查的基礎上,進一步查明礦產品的埋藏情況,確定礦體的品位、儲量、開采價值、開采方法等,為下一步開礦作好准備。地質勘探工程測量是為地質勘探提供可可靠的測繪資料,配合地質勘探作業以保證任務的完成。
地質勘探工程測量的主要工作任務是:
1.為勘探工程的設計和研究地質構造提供勘探區域的控制測量和各種比例尺的地形圖; 2.根據地質工程的設計,在實地給出工程施工的位置和方向(又稱定位和定線); 3.竣工後測出工程點的平面坐標和高程;
4.提供編制地質報告和儲量計算的有關圖紙資料。
為了進行上述測量工作,應首先在勘探區建立測量控制網,控制網的等級應以《地質勘察測量規程》為依據,並結合勘探區的地形條件和勘探網的密度和精度要求,還應同時滿足礦區所需比例尺地形圖測量的需要,其它測量工作在控制測量的基礎上進行。一般情況下作為地質勘探區首級平面控制網,可根據勘探面積、勘探網密度和地形條件,布設四等或5″級導線網,若有GPS接收機,也可布設相應等級的GPS控制網,在此基礎上再以交會、導線等方法進行加密。高程式控制制網根據不同的精度要求,可採用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或GPS測高。
當勘探區已建立地形測量控制,如果精度能滿足勘探工程測量的需要時,應利用其作為一切勘探工程測量的平面和高程式控制制,不必重新布網。如其密度不夠,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加密。
勘探區的地形測量是為地質勘探工程服務的,測圖比例尺的大小是隨地質勘探對礦石儲量計算的精度要求不同而變化的。儲量計算的越精確,測圖比例尺就越大,隨著勘探工程的進展,勘探工程所需的地形圖比例尺也逐漸變大。一般應滿足大比例尺(1:500~1:5000)測圖的需要。
第二節 地質填圖測量
在礦區勘探工程中,首先要進行地質填圖,通過地質填圖來詳細查清地面地質情況,劃分岩層,確定礦體分布,以便正確了解礦床與地質構造的關系及規律,為下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並作為儲量計算的地表依據。
一、地質填圖的比例尺
地質填圖是用地形圖作為底圖,將礦體的分布范圍及品位變化情況、圍岩的岩性及地層
的劃分、礦區的地質構造類型以及水文地質情況等填繪到地形圖上,即成為一張地質地形圖。在地質工作的各個階段,要填繪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在普查階段,要填繪1:10萬或1:20萬的區域地形圖,詳查階段,要填繪1:1萬、1:2 .5萬或1:5萬的地質地形圖。在精查階段,填圖比例尺依據礦床的具體情況而定,若礦床的生成條件簡單,產狀較有規律,規模較大,品位變化較小,則採用的比例尺就小,反之較大。一般規模大、賦存條件簡單的礦床如煤、鐵等沉積礦床,通常用1:1萬至1:5萬比例尺的地質地形圖;對於規模較小、賦存條件較復雜的礦床如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的內生礦床,通常用1:2000和1:1000的地質地形圖;對於某些稀有金屬礦床,還可採用更大的比例尺,如1:500。一般地形圖的比例尺應與地質填圖的比例尺相同,
二、地質填圖的方法
地質填圖測量包括地質點測量和地質界線測量兩個步驟,其中地質點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工作。
地質點是指勘探礦區地表上反映地質構造的點,如露頭點、構造點,岩體和礦體界線點、水文點等。它們是地質人員進行地質調查的地質觀察點,是填繪地形圖的重要依據。這就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將地質點測繪在地形圖上。地質點的位置是地質人員在實地觀察確定的,確定後用紅油漆或插一小紅旗作為標記,並編號。
測定地質點前應准備好作為底圖的地形圖,控制點資料,並對控制點進行檢查。要充分利用測區已有的控制點,如果控制點不足,可採用導線測量等方法加密。地質點測量作業方法、程序及要求與地形測圖的碎部點測量完全相同,地質點測量一般由地質人員與測量人員共同完成。地質人員在選擇地質點,描述地質內容和繪繪制地質藍草圖時,兼職立尺員,測量人員按照地形圖中測碎部點的方法,測定地質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最後製成地質地形圖。
礦體及岩層界線的圈定:在測定地質點的基礎上,根據礦體和岩層的產狀與實際地形的關系,將同類地質界線點連接起來,並在其變換處適當加密點,地質界線的圈定一般由地質人員現場進行,也可野外記錄,室內圈定。圖12-1是地形圖作為底圖繪出的部分地質圖,圖中虛線表示的是根據地質點和地質界線的觀測資料圈定的地質界線,例如虛線1~2表示侏羅系(J)和三疊系(T)地層的分界線(P為二疊系、C為石炭系、D為泥盆系、S為志留系)
三、地質填圖中的注意事項
1、 地質人員在進行地質點觀察時,應攜帶地形圖,並繪制草圖
3
2、 地質填圖應充分利用已有的控制點,包括圖根點,控制點經檢查符合要求的情況下,
可以直接使用。當控制點丟失或破壞時,必須重新建立圖根控制。
3、 地質點測量根據具體的條件可採用:平板儀極坐標法,經緯儀配合小平板儀法,有
條件可採用全站儀進行數字化成圖方法測設或用RTK直接測量地質點的坐標。
第三節 勘探工程測量
一、勘探線、勘探網的測設
在地質勘探過程中,各種勘探工程如槽、井、鑽孔和坑道等一般都是沿著一定直線方向布設的,這些直線叫勘探線。勘探線又彼此交叉構成一定形狀的格網,稱為勘探網
(一)勘探線、勘探網的布設形式
勘探工程的布設,一般是平行於礦體走向或者垂直於礦體的走向。人們把平行於礦體走向的勘探線稱為橫向勘探線。垂直於礦體走向的勘探線稱為縱向勘探線。縱橫勘探線相互交叉構成勘探網。勘探網的形狀和密度由礦體的種類及產狀確定。一般有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線型。
勘探網內勘探線的間距是根據礦床類型、勘探階段要求探明的儲量等級而定,一般在20米至1000米之間。為了控制勘探線和勘探網的測設精度,也須遵循先整體後局部的原則,首先在礦區中布設一基線,然後再布設其它勘探線。如圖12-3所示,M、N為基線。勘探網上點的編號以分數形式表示,分母代表線號,分子代表點號,以通過基線P的零點為界,西邊的勘探線用奇數表示,東邊的用偶數表示;以基線為界,以北的點用偶數號表示,以南的用奇數表示。
0
2
表示基線與東第一條勘探線的交點。 (二)勘探線、勘探網的測設 1、基線的測設
在已建立測量控制網的情況下,根據地質勘探工程的設計坐標和已知測量控制點的坐標反算測設數據,直接將地質勘探工程測設到實地上。在尚未建立控制網的勘探區,若沒有全站儀,應首先布置勘探基線作為布設勘探網的控制。由地質人員和測量人員實地確定基線的方向和位置,基線一般由三點組成,
❼ 如何確定勘探工程間距和礦床勘探類型
勘探工程間距和礦床勘探類型是按礦床所屬勘探類型確定的。而礦床勘探類型則是總結以往各類礦產勘探經驗,按礦床地質復雜程度和勘探難易程度劃分的。
合理的工程間距是勘探工程數量多少和所探求儲量精度的決定因素。中國現行的礦產儲量分級劃分出能利用儲量(平衡表內儲量)和暫不能利用儲量(平衡表外儲量)兩類,並按工程對礦體和地質構造的勘探控製程度、礦石質量等的研究程度,將儲量分為A、B、C、D四級,A級由礦山生產部門求得作為開采依據,一般情況下地質勘探階段只探求B、C、D級儲量作為礦山建設設計依據。對於探求某一級別儲量所採用的勘探工程間距是按礦床所屬勘探類型確定的。而礦床勘探類型則是總結以往各類礦產勘探經驗,按礦床地質復雜程度和勘探難易程度劃分的。劃分礦床勘探類型的依據是礦體規模的大小、形態結構的復雜性、厚度穩定性和主要組分分布的均勻程度以及地質構造的破壞或影響的復雜程度等。根據上述因素將每類礦產分為若干勘探類型,對每種類型求取某種級別儲量時的工程間距做了具體規定,供礦床勘探時參照使用。這項規定也是礦產儲量委員會驗收勘探地質報告時衡量對礦體(床)勘探控製程度的要求和依據。20世紀70年代後期中國對十多種礦種進行了開采結果與勘探成果的對比,總結了過去勘探工作的經驗教訓,修訂和編制了相應的礦種地質勘探規范,作為目前劃分勘探類型和確定合理工程間距的參照依據。
❽ 勘查工程間距
5.2.1 勘查工程間距確定的方法
5.2.1.1 類比法:根據地質勘查和礦山生產的探采對比資料總結的勘查工程間距,採用傳統的類比法確定合理的勘查網度值。
5.2.1.2 地質統計學法:對勘查工程數量較多的礦床,可用地質統計學中區域化變數的特徵,確定最佳勘查網度值。
5.2.1.3 勘查工程驗證法:對於大型礦床,可選擇代表性地段採用不同勘查手段的加密工程驗證,確定最佳網度值。
5.2.2 勘查工程間距的確定
5.2.2.1 勘查工程的布置應盡可能考慮後續勘查工作的使用。在詳查和勘探階段可採用高解析度地震資料布置鑽孔或採用探采結合井,以減少工程量,提高勘查工作效益。各勘查類型基本工程間距參考表參見附錄C。
5.2.2.2 固體礦床地表工程間距按同類型工程間距加密一倍。
5.2.2.3 固體礦床根據礦體分布情況,沿礦體變化大的方向應採用較密的工程間距。
5.2.2.4 固體礦床根據礦床地質特徵,同一礦床的不同地段或同一礦體的不同部位的工程間距可以有所不同。對大而穩定或小而復雜的礦床,工程還可以適當放稀或加密。
5.2.2.5 對規模小的固體礦床,在勘探階段勘探線不得少於3條,每條勘探線的工程不得少於2個。
5.2.2.6 表面鹵水礦床一般採用垂直於湖長軸方向布置觀測線,對主要河流的入湖處適當加密。在同年內按豐水期、枯水期分別測量。
5.2.2.7 對固、液共存的鹽湖礦床,鑽探工程的布置應盡量和固體礦床協調一致。
5.2.2.8 單獨的鹽湖鹵水礦床勘探線的布置可與地下水徑流方向和埋藏條件變化最大的方向平行或近於平行。在鹽湖邊部、周邊水或地表水體附近可加密布孔;礦區中部或較穩定的地段適當放稀。
5.2.2.9 深藏鹵水礦床一般為邊探邊采。對第Ⅰ勘探類型可採用1 km~2.5 km的工程間距求探明的礦產資源,2 km~5 km的工程間距求控制的礦產資源。對第Ⅱ、Ⅲ勘查類型根據具體情況確定邊探邊採的工程間距。
❾ 高層建築勘探點的數量,間距和深度如何確定
單幢高層建築的勘探點數量,對勘察等級為甲級的不應少於個,乙級不應少於4個。控制性勘探點的數量不應少於勘探點總數的1/3且不少於2個。
根據高層建築勘察等級,勘探點間距應控制在15—35m范圍內,並符合下列規定:
1甲級宜取較小值,乙級可取較大值。
2在暗溝、塘、浜、湖泊沉積地帶和沖溝地區;在岩性差異顯著或基岩面起伏很大的基岩地區;在斷裂破碎帶、地裂縫等不良地質作用場地;勘探點間距宜取小值並可適當加密。
高層建築詳細勘察階段勘探孔的深度應符合下列規定:
1控制性勘探孔深度應超過地基變形的計算深度。
2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對於箱形基礎或筏形基礎,在不具備變形深度計算條件時,可按式(4.1.4-1)計算確定:
dc=d十αcβb(4.1.4-1)
式中dc ——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m);
d--箱形基礎或筏形基礎埋置深度(m);
αc——與土的壓縮性有關的經驗系數,根據基礎下的地基主要土層按表4.1.4取值;
β—與高層建築層數或基底壓力有關的經驗系數,對勘察等級為甲級的高層建築可取1.1,對乙級可取1.0;
b--箱形基礎或筏形基礎寬度,對圓形基礎或環形基礎,按最大直徑考慮,對不規則形狀的基礎,按面積等代成方形、矩形或圓形面積的寬度或直徑考慮<m)。
3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應適當大於主要受力層的深度,對於箱形基礎或筏形基礎可按式(4.1.4-2)計算確定:
dg=d十αgβb(4.1.4-2)
式中dg--一般性勘探孔的探度(m);
dg——與土的壓縮性有關的經驗系數,根據基礎下的地基主要土層按表4.1.4取值。
(有不詳細之處你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高層建築岩土工程勘察規程這個標准。
JGJ72—2004;J366—2004)
❿ 勘查工程間距確定原則
5.2.1 工程間距的確定,通常採用與同類礦床類比的辦法。特徵相近的可用同一個工程間距。也可據版已完工的勘查成權果,運用地質統計學的方法,論證工程分布的合理性。
5.2.2 預查階段,投入極少量的工程,大致了解礦體情況。
5.2.3 普查階段是根據預查階段提出的礦產潛力較大地區投入有限的工程。普查階段工程間距無明確要求,勘查工程部署應考慮後續勘查工作的利用。
5.2.4 詳查階段是對普查大致查明的礦體,布置系統取樣工程加以控制,工程間距根據勘查類型確定,採用的工程間距是詳查的基本網度,是估算控制的礦產資源/儲量的工程密度。
5.2.5 勘探階段是對詳查的系統取樣工程間距進行加密。工程間距是估算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的工程密度。
5.2.6 參考工程間距表:
石灰岩、白雲岩礦勘查工程參考間距見附錄B表B.2。
粘土質原料、硅質原料礦勘查工程參考間距見附錄B表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