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繁盛的地質年代是什麼紀
❶ 恐龍繁盛時期大約在哪個年代的哪個紀當時的氣候有何特點
中生代從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開始,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中生代時,爬行動物(恐龍類、色龍類、翼龍類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動物時代之稱,或稱恐龍時代.中生代的哺乳動物雖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類群,但所有這些哺乳動物都是些體型非常小的動物
三疊紀的全球氣候較為乾旱,季節性變化大,尤其是盤古大陸內部;自石炭紀晚期開始,全球的氣候逐漸變得乾旱。這段時期的海平面低,可能助長了極端的氣溫。由於水的比熱高,大體積的水體可以穩定氣溫,尤其是海洋,而鄰近大規模水體的陸地氣溫變化較小。由於盤古大陸的內陸區域離海洋很遠,這些地區的氣溫變化非常大,可能有廣大的沙漠。大量的紅層與蒸發岩(例如鹽),支持這個理論。
在侏羅紀時期,海平面開始上升,原因可能是海底擴張的加速。新形成的海洋地殼,使海平面上升至現今的海拔200米左右。此外,盤古大陸開始分裂,形成特提斯洋。氣溫逐漸上升、穩定。由於各大陸接鄰海洋,沙漠縮小,大氣中的濕度增加。
白堊紀的氣候狀況較不確定,也較多爭議。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使熱帶與極區的溫度梯度較為平順,各地區的氣溫差異不大。平均氣溫高於現今約攝氏10°。在白堊紀中期,赤道地區的海洋底層溫度約為攝氏20°,對於許多海洋生物可能過於溫暖,鄰近赤道海洋的陸地反而成為沙漠。海洋低層的氧氣循環系統,可能因此緩慢、中斷。因此,大量的生物有機體無法順利分解,進而大量堆積,最終沉積成油頁岩。
但是,不是所有的現存資料可以支持以上假說。即使全球的氣候溫暖,極區的冰帽、冰河仍最造成氣溫的變動;但並沒有發現白堊紀有冰帽、冰河存在的證據。定量模型可能無法重建出白堊紀的平坦溫度梯度。
在中生代時期,大氣層中的氧氣含量約12到15 %,低於現今的20到21 %。某些科學家甚至提出12%的氧氣含量,因為這是自然燃燒的最低氧氣濃度。但是一個2008年的研究,認為自然燃燒的最低氧氣濃度是15%。
❷ 誰知道恐龍時代時候有哪幾個紀
知道恐龍時代時候有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中生代:顯生宙第二個地質年代,指介於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間的時代,距今2.5億年-6500萬年前。
地質學上分為3個紀:
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是地球上爬蟲類統治地球最鼎盛的時代,其中代表動物恐龍,出現於三疊紀,鼎盛於侏羅紀、白堊紀中期,滅絕於6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由於當時地球上最繁盛的最具代表性的物種就是恐龍,統治地球時間長達約1.6億年之久,故中生代也被稱為恐龍時代。
(2)恐龍繁盛的地質年代是什麼紀擴展閱讀:
多年以來,科學家對於魚龍的進化歷程迷惑不解,直到近期古生物學家才揭曉魚龍是如何以及什麼時間進入海洋環境的,其關鍵在於發現魚龍進化缺失環節——Cartorhynchus,這是一種類似海豹的兩棲動物,它的存在證明最初魚龍是在陸地生活,之後絕大部分時間在水中度過。
恐龍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於已經全數滅絕,僅留下一些殘存的化石讓我們能夠粗略的了解到,當年這些地球霸主生存過的蛛絲馬跡。如果恐龍繼續生存在地球上的話,或許人類並不能如此之快的統治地球。
發現迄今最古老的恐龍:
之前科學家認為恐龍在三疊紀末期崛起,很快激增成為當時的地球霸主。然而,考古學家挖掘發現一種恐龍物種——帕林頓尼亞薩龍,它的尾巴長1.5米,是迄今最古老的恐龍物種。可將恐龍的歷史向前追溯1000-1500萬年,它與遠古鱷魚等爬行動物生活在2.4億年前的中三疊世時期。
恐龍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於已經全數滅絕,僅留下一些殘存的化石讓我們能夠粗略的了解到,當年這些地球霸主生存過的蛛絲馬跡。如果恐龍繼續生存在地球上的話,或許人類並不能如此之快的統治地球。
恐龍具有色視覺並且使用羽毛作為通訊工具:
目前,古生物學家發現恐龍具有獨特的色視覺能力,可以察覺紫外線和短波光線。一些恐龍物種的羽毛除了呈現美麗的色彩,向異性展示求偶之外,它們還會像現代鳥類一樣「抖臀」,擺動自己的尾部羽毛,潛在地是一種通訊工具。
恐龍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於已經全數滅絕,僅留下一些殘存的化石讓我們能夠粗略的了解到,當年這些地球霸主生存過的蛛絲馬跡。如果恐龍繼續生存在地球上的話,或許人類並不能如此之快的統治地球。
❸ 恐龍繁盛時期大約在哪個時代的哪個紀當時氣候的特點
恐龍屬於爬行類動物,中要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包括三個紀,分別是三內疊紀,侏羅紀和容白堊紀。三疊紀是恐龍的興起,侏羅紀是恐龍的頂盛,白堊紀是恐龍逐步衰弱,白堊紀以6500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為結束。你問繁盛對氣候特點,那就是侏羅紀。侏羅紀氣候溫暖濕潤,植被繁茂,生物極大發展。因為侏羅紀植被豐富,以致現在石油天然氣很多都是那個時代植物產生的。
❹ 恐龍繁盛的時代是什麼時期
侏羅紀是恐龍的鼎來盛時自期,在三疊紀出現並開始發展的恐龍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各類恐龍濟濟一堂,構成一幅千姿百態的龍的世界。當時除了陸上的身體巨大的雷龍、梁龍等,水中的魚龍和飛行的翼龍等也大量發展和進化。
恐龍最早出現在約2億4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所發生的中生代末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恐龍最終滅絕於63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紀古新世。
❺ 恐龍時代叫侏羅紀 那麼人的時代叫什麼紀
第四紀
第四紀是人類出世並迅速發展時代,人類的發展經歷了以下主要階段:
1.早期猿人版階段(2百萬年-1百75萬年前)權:能人(Homo hails)在東非坦尚尼亞出現,這可能是早期的直立猿人(Homo erectus);
2.晚期猿人階段(1百萬年前):直立猿人(homo erectus)從非洲擴散到中國、爪哇,最著名的代表是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
3.早期智人階段(50萬年前):智人(Homo sapiens)在非洲出現並遷移到歐洲。
4.晚期智人(新人)階段(25萬年-3萬5千年前):現代人(Homo sapiens sapiens)在非洲南部出現,約5萬年前,現代人類分布到中東地區,到3萬5千年前,現代人類分布到達歐洲-克羅麥昂人(Cro-Magnon);
5.在更新世晚期,大約3萬-2萬年前,現代人類通過白令陸橋進入北美洲並向南遷移。進入全新世後,現代人的分布到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個大陸,並且成為唯一生存至今的人科動物(hominids)。
6.2004年出版的國際地層表已取消了第四紀作為「紀」一級地質年代的地位,但是在國際第四紀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後又予以恢復。
❻ 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這三個時期中恐龍繁盛在哪個時期
三疊紀始於距抄今2.5億年至2.03億年。
侏羅紀(jurassic)是一個地質時代,界於三疊紀和白堊紀之間,約1億9960萬年前(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前(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
白堊紀則位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約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
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白堊紀是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長達7000萬年。
(而恐龍紀的說法則根本沒有資料說明)
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的、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的一類動物,由此可以看出,恐龍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不存在於三疊紀。
❼ 恐龍最繁盛的時期是
恐龍的鼎盛期
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在三疊紀出現並開始發展專的恐龍已迅速成為地屬球的統治者。各類恐龍濟濟一堂,構成一幅千姿百態的龍的世界。當時除了陸上的身體巨大的雷龍、梁龍等,水中的 魚龍和飛行的翼龍等也大量發展和進化。從早侏羅紀到晚白堊紀,恐龍適應環境因而發展迅速,使得恐龍向著多樣性方向發展,恐龍的種群數目增加,使恐龍這一類具有優勢,恐龍由此得以支配地球陸地生態系統。在侏羅紀的植物群落中,裸子植物中的蘇鐵類,松柏類和銀杏類。極其繁盛。蕨類植物中的木賊類、真蕨類和密集的松、柏與銀杏和喬木羊齒類共同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羊齒類和其它草類則遍布低處,覆掩地面。在比較乾燥的地帶,生長著蘇鐵類和羊齒類,形成廣闊常綠的原野。說明侏羅紀的環境更適合恐龍生存。
最早的恐龍
美亞里桑那州硅化木公園發現一條距今2億2千5百萬年鴕鳥大小200磅的恐龍化石。
最遲出現的恐龍
角類恐龍在白堊紀距今1億3千5百萬年以後最盛
最大的恐龍
據美國阿而伯克基地區發現的震龍全長30米重達80噸
❽ 在恐龍時代總共有分幾個時期啊
史前生物
寒武紀
地質年代古生代的第一個紀。「寒武」原是英國南威爾士的一座山脈名因地質學家研究了該處的地質而得名。約開始於6億年前,結束於5億年前。寒武紀的生物群中,以綠藻、紅藻等海生藻類植物最為繁盛,無陸生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如三葉蟲、低等腕足類和單板類、腹足類等多種軟體動物繁盛。
奧陶史前生物
寒武紀
地質年代古生代的第一個紀。「寒武」原是英國南威爾士的一座山脈名因地質學家研究了該處的地質而得名。約開始於6億年前,結束於5億年前。寒武紀的生物群中,以綠藻、紅藻等海生藻類植物最為繁盛,無陸生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如三葉蟲、低等腕足類和單板類、腹足類等多種軟體動物繁盛。
奧陶紀
地質年代古生代的第二個紀。「奧陶」原是英威爾士的一古代民族名,被地質學家用作地質年代名。約開始於5億年前。結束於4.4億年前。當時氣候溫暖。全世界幾乎都被淺海海水淹沒。生物種類極多,已發現並能保存為化石的有海生藻類和多種海生動物。其中有三葉蟲、筆石、腕足類動物中的海豆芽,軟體動物中的鸚鵡螺類、腹足類、瓣鰓類等。棘皮動物海林擒(現已絕滅,雲南、貴州、陝西等地有化石)。此外,還有海生節肢動物中的大型板足鱟和低等魚類等。
志留紀
地質年代古生代的第三個紀。「志留」原是英國威爾士的一個古代民族名,被地質學家用作地質年代名。開始於4.4億年前,結束於4.05億年前。志留紀淺海海水中仍以海生無脊椎動物為主,保存的化石主要有筆石、珊瑚、腕足類、瓣鰓類、頭足類、海百合、三葉蟲、鱟、海膽等。脊椎動物魚類繁盛。志留紀晚期,由於地殼運動劇烈,海水退縮,陸地擴大,低等陸生植物開始繁生。
泥盆紀
地質年代古生代的第四個紀。泥盆(Devonshire)為英國得文郡名,因地質學家研究了該地的地層而得名。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泥盆紀的無脊椎動物,除珊瑚、腕足類和原始菊石外,昆蟲開始出現,其他各門動物也有發展。脊椎動物中的魚類(甲胄魚、總鰭魚)大量出現。泥盆紀晚期,出現了原始兩棲動物堅頭類,原始陸生植物蔗類和棵子植物出現。
石炭紀
地質年代古生代的第五個紀。因研究英格蘭地質時,發現一套富含煤炭的地層而得名。是一個重要的造煤時代,約開始於3.5億年前,結束於2.85億年前,石炭紀時不僅海生的一類體小、結構簡單、具有鈣質殼體的原生動物紡錘蟲類繁盛,而且珊瑚、腕足類、昆蟲類也很多。兩棲類發展,原始爬行類出現。木本陸生植物石松、蘆木、種子蕨、真蕨、棵子植物科達樹繁榮。
二疊紀
地質年代古生代的第六個紀。「二疊」為德文Dyas的意譯。地質學家研究德國地層時,發現石炭紀地層之上有兩組明顯地層,但大部分不含化石,而在蘇聯烏拉爾山脈西坡的彼爾姆地區同期的沉積中則含化石較多,可作標准地層。約開始於2.85億年前,結束於2.3億年前。本紀無脊椎動物以皺紋珊瑚、類、腕足類、菊石為主,脊椎動物以兩棲類繁盛。植物方面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繼續繁盛。
史前生物——中生代概況
地質年代的第四個代,約開始於2.3億年前,結束於6700萬年前。按先後次序可分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3個紀。中生代的生物演化最為特殊,主要是爬行動物大為發展,不僅陸上出現大型爬行動物,有一些還重回海洋,而另一些則能在空中活動,所以中生代曾被稱為爬行類時代,而鳥類、有袋類和有胎盤的哺乳動物也開始發生。在無脊椎動物中,軟體動物中的菊石類最為繁盛,因此,中生代又被稱為菊石時代。此外,箭石、腹足類和瓣鰓類等其他軟體動物也頗發展,逐漸顯示現代種類的初步面貌。植物以裸子植物的蘇鐵、銀杏為最繁盛,所以中生代又稱為裸子植物時代,但後期已有被子植物出現,至白堊紀後期更為顯著。中生代後期的地殼運動,對生物的演化產生了巨大影響,許多種類(特別是恐龍)趨於絕滅。
三疊紀:
地質年代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德國地質學家研究了阿爾卑斯山的地層,發現這一日寸期的沉積物,明顯地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分別代表本紀早、中、晚三個世的時代,故稱為三疊紀。約開始於2.3億年前,結束於1.95億年前。無脊椎動物以菊石類、瓣鰓類為主,脊椎動物中的爬行動物開始發展。在我國雲南祿豐三疊紀末期的地層中,曾發現有獸齒類卞氏獸化石。裸子植物松柏、蘇鐵和蕨類植物繁盛。
侏羅紀:
地質年代中生代的第二個紀。「侏羅」一詞來自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Jura Mt.)。開始於1.95億年前,結束於1.37億年前。本紀陸上的真蕨、蘇鐵和棵子植物針葉樹繁盛,大型爬行動物恐龍繁盛,故稱恐龍時代。後期原始鳥類發生,海中無脊椎動物和爬行動物魚龍和蛇頸龍等也極為繁盛。
白堊紀:
地質年代中生代的第三個紀,也是中生代最後一紀。白堊一詞來自歐洲西海岸白堊沉積層。開始於1.37億年前,結束於6.7萬年前。恐龍歷盛而衰;被子植物出現,硬骨魚類和軟體動物繁盛。本紀末,恐龍等均絕滅,標志著中生代結束。白堊紀晚期,被子植物大為增多,鳥類和高等哺乳類陸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