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怎麼樣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1-02-13 01:47:04

⑴ 貴州織金洞海拔

織金洞,位抄於貴州省織金縣官寨苗族鄉,地處烏江源流之一的六沖河南岸,距省城貴陽120公里。地理坐標26°38′31″~26°52′35″N, 105°44′42″~106°11′38″,公園佔地面積170 km2,海拔900~1670m。 [1]
1980年4月,織金縣人民政府組織的旅遊資源勘察隊發現此洞。織金洞現為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地質公園。織金洞被評為「中國最美六大旅遊洞穴」之首; [2] 「中國最美的旅遊勝地——「中國十大奇洞」之首。 [3]
中科院下轄的《中國國家地理》等國家級地理研究部門也給予高度贊譽,稱其為「中國溶洞之王」,「黃山歸來不看岳,織金洞外無洞天!」2015年9月19日(日本時間下午17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加入世界地質公園。填補了貴州沒有世界地質公園的空白。成為貴州省第一個世界地質公園。

⑵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的介紹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貴州省西部畢節市境內,跨織金、黔西兩縣大部版分位權於織金縣境內,距織金縣城22千米,距黔西縣城78千米1。地理坐標東經 105°44′42″~106°11′38″,北緯26°38′31″~26°52′35″。公園總面積170平方千米2,海拔900~1670米。3園區內地質遺跡豐富,總體可概括為11大類:岩溶洞穴遺跡、岩溶峽谷遺跡、岩溶天生橋遺跡、岩溶天坑遺跡、岩溶高峰叢遺跡、岩溶丘陵遺跡、岩溶單面山與象形山遺跡、岩溶水文遺跡、古生物化石遺跡、地層岩石遺跡和構造遺跡等。共同構成一個以洞穴、峽谷、天生橋、天坑為核心的高原喀斯特景觀,及繁多的人文和生物景觀於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公園。42004年1月,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成功申報並取得國家地質公園資格。

⑶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的公園榮譽

1988年獲「國家級風景來名自勝區」稱號。
199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選為中國旅遊勝地40佳之一。
1994年加入國際旅遊洞穴協會。
2004年1月,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成功申報並取得國家地質公園資格。
2006年1月8日,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正式揭碑開園。
2006年,被批准為中國國家自然遺產。
2008年,被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3年9月,被評為中國最美國家地質公園之一。

⑷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的風土人情

織金,自古以來就成為中國南方各少數民族的主要繁衍地,苗族、彝族、仡佬族內、穿青人等為織容金最早的土著民族。
織金歪梳苗蠟染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其地理位置偏遠、交通閉塞,較好地保存了傳統蠟染的精髓,象活化石一樣記錄了中國傳統蠟染工藝的原始形態,積淀了豐富的文化意涵,記錄著歪梳苗的祖先、承載著他們的崇拜與信仰、寄託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向世人展示著古老蠟染藝術的真諦和現代藝術生命的延續。
花苗射弩
織金縣的射弩全國聞名。據統計,自1982年至2005年,在各級舉辦的22場射弩比賽中,先後有30多位織金苗族同胞摘取各類獎牌200餘枚,為織金縣贏得了全國、全省及全地區的「體育先進單位」殊榮,被譽為貴州高原上的「射弩之鄉」。

⑸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的主要景區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按照自然分布自西向東劃分為綺結河景區、內織金洞景區和東風湖景容區,以織金洞為中心,構成一主兩副格局。
織金洞景區
織金洞景區為主景區,以地下溶洞景群為主,是整個地質公園的核心,溶洞景群主要有四個洞廳,洞廳內有石幔、石鍾乳、石柱、石筍等岩溶造型石,景區面積為17.39平方千米。
東風湖景區
東風湖景區以構造和水域景觀為主,主要包括鴨池河和東風湖水庫,面積為119.平方千米。
綺結河景區
綺結河景區以岩溶峽谷、暗河為主,囊括了地上和地下岩溶景觀,景區面積為33.28平方千米。

⑹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的地理環境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由織金洞、綺結河、東風湖三個分別代表不同岩溶發育過程地貌單元組成。
織金洞地貌單元,以織金洞地下河為發育紐帶,形成了規模宏大的4層迷宮式化石洞穴系統—織金洞洞穴系統,洞內次生化學沉積物類型齊全,總體屬於已停止發育的化石型洞穴喀斯特地貌單元。
綺結河地貌單元,以明暗交替的綺結河為發育紐帶,峰叢、岩溶丘陵、洞穴、峰叢峽谷、天坑、天生橋等地貌有序分布於河谷上或其兩側,協同共生,總體屬於地表與地下喀斯特正在相互交替發育的地貌單元。
東風湖地貌單元,以地表明流六沖河和三岔河為發育紐帶,河谷深切,縱向形態差異較大,總體屬於正在發育的地表喀斯特地貌單元。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所在地區構造線和地層總體走向呈北東方向,岩層發生構造變形的主要時期為燕山期,新構造運動的主要表現為間歇性的總體隆升。地層褶皺大多較緊密,背斜、向斜相間展布,背斜軸部多數被斷層斷開而地層出露不完整,區內褶皺對地下水運動及河流流向具有控製作用。
區內斷裂很發育。大部走向與褶皺一致,是具有壓扭性和壓性的逆斷層。此外北東東向的黃土斷層、三家斷層等具左行扭動的壓扭性斷層、以及織金縣城皺連帶發生的共軛扭動構造。另外還有少量張性斷層,如東南部北北東向的大戛斷層等。區內裂隙也很發育,主要為北東東、北西西及北北東、近南北幾組。出水裂隙走向主要為南北、北東及北西三組。 截止2015年,園區內珍稀瀕危動物物種有18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絲猴等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短尾猴等15種。

⑺ 織金洞風景名勝區怎麼樣

國內有很多的溶洞,織金洞可以稱作是科斯特地貌的代表,洞中千奇百怪的造型和版大自然的鬼斧權神工讓人驚嘆。織金洞目前交通不太便利,預計明年貴州省內高速開通以後交通狀況將改善很多。人工痕跡較少,趁人為破壞不大之前趕緊去看下原滋原味的溶洞景觀吧。

⑻ 貴州織金洞好玩不

好玩,還能坐游輪

⑼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的旅遊交通

淡旺季時間界定:當年12月1日至次年2月28日為淡季,當年3月1日至當年11月30日為旺季。
開放時專間
旺季:8:30—屬17:30;
淡季:9:00—17:00。
價格規定
淡季價格:100元/人/次;
旺季價格:120元/人/次。 公園交通便利,與貴陽市及臨近城市之間有織金至普定、織金至納雍、清鎮至織金、黔西至織金等高速公路,貴陽至畢節高等級公路,及國道G60、省道S307、省道S209等公路干線相連,交通距離分別為:西南至織金縣城23千米,距黔西縣城78千米,東至省城貴陽市146千米,北至地區行署所在地畢節市120千米,南至黔中重鎮安順市95千米。

⑽ 貴陽織金洞的感受

織金洞,位於貴州省織金縣官寨苗族鄉,地處烏江源流之一的六沖河南岸,距省城貴陽120公里。地理坐標26°38′31″~26°52′35″N, 105°44′42″~106°11′38″,公園佔地面積170 km2,海拔900~1670m。[1]
1980年4月,織金縣人民政府組織的旅遊資源勘察隊發現此洞。
織金洞現為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地質公園。[2]
織金洞被評為「中國最美六大旅遊洞穴」之首;「中國最美的旅遊勝地——「中國十大奇洞」之首。[3] 中科院下轄的《中國國家地理》等國家級地理研究部門也給予高度贊譽,稱其為「中國溶洞之王」,「黃山歸來不看岳,織金洞外無洞天!」
織金洞長6.6公里,最寬處175米,相對高差150多米,全洞容積達500萬立方米,空間寬闊,有上、中、下三層,洞中遍布石筍、石柱、石芽、鍾旗等四十多種堆積物,形成千姿百態的岩溶景觀。洞道縱橫交錯,石峰四布,流水、間歇水塘、地下湖錯置其間。被譽為「岩溶瑰寶」、「溶洞奇觀」。
織金洞規模宏大,形態萬千,色彩紛呈,是織金洞景觀的顯著特色。察洞內長度達12.1公里,相對高差150多米,已勘最寬跨度175米,一般寬高在60米一100米,總面積達70多萬平方米,堆積物平均高度為40米左右,最高的達70米,囊括了全世界溶洞堆積物類別的40多種堆積形態,呈現出萬干氣象,無限 風光。

雄偉壯觀的「地下塔林」、虛無縹緲的「鐵山雲霧」、一望無涯的「寂靜群山」、磅礴而下的「百尺垂簾」、深奧無窮的「廣寒宮」、神秘莫測的「靈霄殿」、豪邁挺拔的「銀雨樹」、纖細玲成的「捲曲石」、栩栩如生的「普賢騎象」、「婆媳情深」……一幅幅大畫卷,一處處小場景,令人心魄震驚,嘆為觀止。據專家考察比較,織金洞規模體量、形態類別、景觀效果都比譽冠全球的法國和南斯拉夫的溶洞更為宏大、齊全、美觀。[2]
瑰麗多姿的喀斯特地貌風光,把織金洞映襯得氣勢恢宏。在織金洞地表周圍約5平方公里范圍內分布有典型的羅圈盆、天生橋、天窗谷、伏流及峽谷等,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被國際知名的地貌學家威廉姆稱為「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