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凱里的地質構造是什麼
A. 貴州凱里漁洞地質地貌的基本概況。
漁洞位於凱里西南凱施線約15公里處,四面環山,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以煤炭,鋁礬土,為主。坡度險峻,一般都呈100度以上
B. 地質構造的產生原因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與次生構造。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所謂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發生的變形變位,從而形成諸如褶皺、節理、斷層、劈理 以及其他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等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地質作用下(多為構造運動),發生變形和變位後,形成的幾何體,或殘留下的形跡。
原理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應力場在變化多端的地應力條件下,形成了擠壓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類構造型式,交織成一幅復雜多變的應變圖象。
其特點是:
(1)地質構造屬板內構造,構造的主體為薄皮構造。
(2)變形不十分強烈,在貴州發育最完整、最廣泛的構造樣式是侏羅山式褶皺帶。
都勻運動:原地礦部第八普查大隊(1980)命名,系指發生在貴州中部及南部,奧陶紀末到志留紀初之間的一次地殼運動。
該運動的表現是:
在畢節-遵義-湄潭-銅仁連線與貴陽-施秉聯線之間的貴州中部地區,普遍缺失上奧陶統中上部,下志留統中上部與下伏奧陶系不同層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區如貴陽烏當附近可見到志留系底部的礫岩層或含礫粘土岩嵌覆於呈數米起伏的間斷面上。在黔南地區下志留統中部超覆於奧陶系的不同層位之上,其間缺失地層達數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見底礫岩,部分地區見風化殼。這是一次大面積的抬升運動。
獨山抬升:王約1994年命名,系指獨山地區中泥盆統獨山組雞窩寨段與下伏宋家橋段之間的抬升運動。在該區獨山組雞窩寨段之底有風化殘積的褐鐵礦層,其上為底礫岩。另外,根據遺跡化石組合在區域上的對比,可以確認獨山組宋家橋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風化剝蝕。雞窩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這些都表明在獨山組宋家橋段沉積之後,地殼有一次極為廣泛而明顯的上升運動。
黔桂運動:趙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廣西棲霞組與馬坪組之間的假整合。在貴州除部分地區外,絕大部分地區馬坪組與其上覆的梁山組、棲霞組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據我國最新公布的地質年表,這次運動發生在中、下二疊統之間。
碧痕運動:林樹基(1994)命名。命名地點在晴隆碧痕營。在那裡早更新世早期地層(如坪地組)發生了明顯的褶曲和斷層,地層傾角局部達50°~70°,但上覆的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積沒有變形。林樹基將使早更新世中晚期及其以前的晚新生代沉積發生變形的構造運動稱為碧痕運動。從已有資料分析,它大致發生在距今約150~120萬年前。是貴州地區晚新生代時期發生最激烈的構造運動,大致與雲南的"元謀運動"對比。這場運動開始了貴州地殼大幅度整體性自西向東掀斜隆升的新時期。
侏羅山式褶皺帶:侏羅山式褶皺帶的特點是背斜和向斜的變形強度不同,較緊閉的褶皺和較開闊的褶皺相間並列,代表性的構造是隔擋式與隔槽式褶皺。侏羅山式褶皺帶占據了貴州揚子陸塊的大部份,捲入褶皺帶的地層從中元古界至中生界。雖褶皺樣式多樣,但以隔槽式褶皺最為發育和典型。它是由一系列的緊密向斜和平緩背斜相間平行排列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呈雁形排列。在廣大范圍內,普遍發育有與褶皺軸(主要是背斜軸)平行的沖斷層,與上述褶皺一起構成褶皺-推覆構造。沖斷面產狀一般較為平緩,有時出現飛來峰或構造窗;有的則形成雙重構造或疊瓦狀沖斷岩片。另外,區內另一類重要斷層是與上述褶皺和沖斷層斜交的走滑(平移)斷層,它與前述的沖斷層構成復雜的斷裂網路。此外,在侏羅山式褶皺帶的一些大斷裂傍側,還發育了小型拉伸構造-箕狀斷裂,常表現為半地塹盆地,其中堆積的晚白堊世磨拉石已發生輕微變形,這顯然是喜山運動的表現。四川盆地邊緣平緩開闊褶皺帶:屬四川盆地南部邊緣,涉及范圍僅限於我省赤水和習水兩市(縣)。區內構造變形較微弱,地層產狀一般平緩,有的甚至水平,褶皺作用極其緩慢,主要由晚三疊世晚期至晚白堊世陸相碎屑地層組成的褶皺一般開闊,其型式以橫彎頂薄者為主,僅有一些規模不大的舒緩的背斜和向斜,主要呈近東西向分布。斷裂構造亦不發育,僅有一些小型的正斷層。據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資料,盆地基地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上述構造變形顯然是穩定克拉通上部的蓋層褶皺,屬前陸盆地的類日爾曼型褶皺。南盤江造山褶皺帶:南盤江地區屬華南活動帶的西南段。捲入這個帶的地層為上古生界至中生界,其中以中上三疊統的陸源碎屑復理式最引人注目。主期構造線呈NW-NWW向,為緊密的褶皺和沖斷層。分布最廣的中上三疊統陸源碎屑岩,構造變形強烈。常見連續線性緊密褶皺,區域性板劈理發育,並有復雜的中小型構造,如大型平卧褶皺、同斜褶皺、扇形褶皺和尖楞褶皺也屢見不鮮,且十分壯觀。值得指出的是,本區三疊系的變形不同於一般簡單的劈理直立褶皺。由於這套地層的岩性較為復雜,從而形成復合的褶皺樣式,不僅包括無劈理和少劈理的同心-等厚-箱狀褶皺,而且還有同劈理的尖棱褶皺,以及它們之間的過渡類型;伴隨褶皺劈理、板劈理還出現折射劈理;褶皺紐扭的傾伏角在不同部位也是有變化的、這些表明南盤江地區的褶皺雖屬造山型褶皺,但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江南基底褶皺-沖斷帶:鎮遠-凱里-三都連線東南的黔東南地區是雪峰山區的一部分,在那裡前寒武系淺變質岩系大面積成片出露。傳統觀點認為:這里是一個前寒武紀以來長期存在的古陸,稱為"雪峰古陸"(即江古陸的西南段)。研究表明:"雪峰古陸"在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並不存在。加里東運動,使該區褶皺成山並與揚子陸塊焊接在一起。並上升成陸(正因為如此,部分地質學家把雪峰山區視為加里東期江南造山帶的一部份),但當時該區並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古陸,而是整個上揚子古陸的一部份。很快海水再次進入本區,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早期的大部份時間仍位於海水之下,但不時的露出地表。三疊紀末期的印支動動,使雪峰地區成為陸地,結束了該區的海相沉積。燕山期朝向北西疊瓦逆沖作用,使該帶前寒武系大面積成片出露,帶內以基底捲入變形、廣泛發育劈理、出現雙沖構造等較深層次變形為特徵。本帶的西緣為一系列傾向南東向北西凸出的弧形逆沖斷層。在凱里以南的舟溪,下江群推掩到二疊系之上,使整個向斜的東南翼被蓋住。同一前緣斷層在玉屏見到由下寒武統組成的飛來峰。與此相類似,在帶的內部與前者平行排列的革東斷層也被以寒武系為核部的三穗向斜掩覆。這些材料表明本帶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水平收縮。野外觀察表明,疊瓦狀逆沖活動發生在晚白惡世以前。根據不同時代內部沉積相帶分布及與周圍的對比和隆起帶前緣主幹斷裂逆沖量的估算,雪峰隆起是一個淮原地體,其位移距離不超過幾十公里。總的看來,本帶是一個被燕山期疊瓦逆沖作用破壞和改造了加里東期的造山帶。六盤水斷陷盆地:系指在晚古生代期間,在峨眉地裂的影響下,沿現今的威寧、水城、六枝、鎮寧等地,呈北向展布的一個槽形斷陷盆地。盆地的兩側分別受紫雲一埡都同沉積斷裂及威寧-水城同沉積斷裂控制,在盆地內,泥盆系、石炭系及中下二疊統為深水沉積的暗色碳酸鹽岩、泥岩和硅質岩,以含浮游生物為主。盆地兩側的相應地層由富含底棲生物化石的淺色碳酸鹽岩組成。該槽形盆地夭折於晚二疊世,據物探資料,沿該北西向的槽形盆地分布區內有隱伏的火山岩體分布。斷陷盆地的邊緣不僅控制著泥盆系、石炭系的鉛鋅礦及熱液菱鐵礦的分布,而且還控制著燕山期形成的北西向變形帶的分布。貴州西部北西向變形帶(又稱水城-紫雲變形帶):系指展布在威寧、水城、六枝、鎮寧等地,呈北西向延伸的大型變形帶。該帶長約250km,寬約20~50km,總體走向北50°西-南50°東。它由上古生界、三疊系、侏羅系組成的一系列倒轉褶皺及逆沖斷層構成,但在不同的地段其組合方式不同。如在沙子溝-六馬段,褶皺倒向及逆沖方向一律向南西;在黃果樹-小尖段褶皺和逆沖斷層組成對沖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北西向變形帶除具擠壓特徵外,還顯示出左行走滑的特點。雷公山過渡性剪切帶:系指在台江、雷山、三都等地發育的地殼中深層次(10-15km)的脆韌性或韌脆性的強變形帶,帶內以剪切變形為主。據朱艾林等(1998)研究,該過渡性剪切帶在宏觀上表現為一系列呈NE30°-50°延伸,相互平行雁形排列的劈理密集帶,並發育有剪切褶皺、剪切透鏡體、S-C構造、拉伸線理、順層掩卧褶皺、無根狀褶皺、鞘褶皺等。在微觀上以剪切變形為主,礦物成分發生相應變化,產生糜棱岩化岩石。另外,剪切帶與圍岩彼此過渡,二者之間無明顯界線。該區的剪切帶主要發育在綠片岩相的絹雲母板岩、粉砂質板岩、凝灰質板岩為主的岩石中。原岩的泥質、凝灰質成分較重,礦物粒度較小,經較強的擠壓剪切作用,雖有塑性變形現象,但並無明顯的研磨作用和變細作用。這種保存較好原岩特徵,無粒度明顯減小,出現在狹窄地帶內具劈理密集和流動構造的岩石稱糜棱岩化岩石。據有關測試資料,該過渡性剪切帶形成於加里東期,形成深度在14Km以上,溫度>350°C,形成的圍壓在364-390Mpa之間。
C. 凱里市老街地形
凱里市老街地形屬於山原,高低不平,街道蜿蜒彎曲。
凱里市地貌類型為侵蝕構造類型和溶蝕構造類型。侵蝕構造類型有變余砂岩、凝灰岩、板岩等組成的脊狀中山;石英岩和少量頁岩等組成的壠狀脊狀中山;頁岩及少量砂岩、石灰岩組成的壠狀低山。溶蝕構造類型有由石灰岩組成的岩溶低中山;主要由石灰岩組成的岩溶低山;由白雲岩組成的弱岩溶低中山、弱岩溶狀低山、弱岩溶饅頭低山、弱岩溶丘陵。
地貌類型展布較全,山原、山地、中山、低中山佔全市覆蓋面的41.76%,低山佔18.72%,低丘至中丘陵佔37.82%,河谷盆地及河流地貌佔1.76%至3%。地貌深受地質構造控制,不僅控制區域地貌景觀,而且制約山脈、水系格局。岩溶地貌分布於里禾至台江龍井、施洞口斷層以北地區,類型發育齊全,形態多樣,碳酸鹽岩石出露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79.04%,淺變質岩構造剝蝕、侵蝕地貌佔20%。層狀地貌明顯,河流分水嶺為山原中山至低中山地帶。清水江河岸為丘陵寬谷與峽谷地帶。地貌形成於燕山運動之後,發育分大樓山期、山盆期、烏江期三個時期。
境內崇山峻嶺、地面崎嶇、平地較窄。西北部爐山至冠英一帶,顯露低中山檯面上的中丘地帶。三江至凱里旁海為海拔小於800米的低丘陵地區。馬鬃嶺、馬鞍山、龍王廟頂、香爐山等山高聳立、峰巒疊翠、景色奇特。境內有雲溪洞、老君洞、楊家洞、舟溪朝陽洞等,較大的岩溶洞穴中,各種乳石千姿百態;萬潮獅子庄石林區石林、石柱、石牙、石筍星羅棋布高低不一,起伏不平的奇峰異石,姿態萬千,一步一姿,移步換景,為凱里市發展旅遊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地勢
凱里市以西部和南部的馬鬃嶺(海拔1233.1米)、長嶺崗(1274.5米)、夠末也(1447米)、末冬坡(1304.5米)為代表,構成西南高,北東低,向湖南丘陵過渡的斜坡帶,同時構成從西向東傾斜的低山丘陵槽谷帶,最高點為南部的夠末也峰(1447米),最低處為清水江出境處(529米),相對高差為918米。清水江自西部經中部至東北出境,構成地勢最低地帶。馬鬃嶺至大坡(1219.8米)至龍王坡(1290米)至大坡山(1246米)至老鴉山(1301米)至泡木嶺(1031.2米)至香爐山(1233.8米)至狗場二屯岸(990米)至洛榜坡(1010米)為重安江與清水江的分水嶺,向北面的重安江逐降,向中部的清水江突降。
岩溶地貌
溶孔溶隙在魚洞梅花井至老鴉山、茅口炭岩、高坡場組白雲灰岩及中粗粒灰岩中常見。在魚洞、爐山苦李井、舟溪、白銀向斜中,有成群的漏斗群,橫向發育形成溶窪。
溶窪直徑約0.1至0.5公里,受大型層間節理控制,淺窪約10至30米,形成圓形、橢圓形、長條形、碟形、多邊形、圓筒狀封閉與半封閉等不同形態與不同規模的漏斗、落水洞相伴直通地下河道。
溶丘波狀起伏的緩岩溶丘陵,比高30至50米,分布於苦李井至大風洞、白午至旁海一帶。
岩溶盆地面積約3至5平方公里,呈封閉與半封閉形,盆地起伏,常發育岩溶錐峰與緩丘,以明流與伏流伴隨,舟溪、爐山、魚洞、凱里均有斷續展布。
峰叢基座相連的碳酸鹽岩峰林,展布於鏡內裂點帶河谷附近溶蝕、侵蝕強烈的碳酸鹽中出露。
峰林碳酸鹽岩中,峰高約100米錐峰或塔狀、桌狀峰體以及香爐山、老鴉山、陡山等,在褶皺舒緩,岩層傾角平緩區多以斷裂構造切割部位顯露尖峰、半邊山;白雲山、薄層灰岩峰林顯露披緩,與丘林伴隨;岩層傾角較陡的灰岩峰林,成錐峰、塔、鋸齒山峰展露。
岩溶泉境內岩溶泉主要有23個,其中里仁泉為低溫泉。均受800至1000米的標高制約,以地下迷宮管道系統的構造泉為主,累計晝夜水流量可達萬余立方米。
岩溶潭出露小型岩溶潭主要有24個,系淺埋藏的儲於較溶蝕空間的迷宮管道系統地下出露形式。大的約0.1至0.3平方公里,小的約5至10平方米,馬鬃嶺山麓一帶,成群成帶展布。有的2個以上相連,有地下水系統聯系。有的各自成系統,互不幹擾。
人工湖境地常在斷裂構造落水洞阻塞處用人工修築成湖,如開懷洞、金銀洞等,多以不同程度受季節性地表水補給地下水噴溢而成。
岩溶瀑布境地有洗馬河石灰華中的三跌式瀑布及凱棠鄉白水河、爐山白水河等,均由上寒武統至下奧陶統白雲岩、白雲灰岩中的溶裂隙水補給地表河流形成的三跌式瀑布。
天生橋境地有魚洞打臘坡天生橋、山王廟天生橋、青曼天生橋等,橋石長110餘米,寬50至60米,景觀幽雅;有老君洞由鈣華堆積而成的天生橋,長約10米,寬約6.7米。
地下暗河布於境內山天廟、石板寨、大坡頭麓、平初、大龍洞、青曼大寨等地,總長約9公里。尚有各溶蝕區內漏斗、豎井、落水洞經地下河道的伏流,老君洞、雲溪洞等岩溶穴中的暗流等,流水與潭水經伏流相通,由龍灘至白水河底構成一深潭顯露地表。
岩溶洞穴岩洞穴主要有32個,大部分由下二疊統純灰岩至下奧陶統白雲灰岩控制。單層洞、多層洞、水平洞、傾斜洞等組成,經歷代開發的有舟溪洞、老君洞、雲溪洞。尚待開發的有楊家灣洞(深3000米)、老鴉山洞(深300米)等。
剝蝕侵蝕地貌
境內分為兩種類型:一為旁海大堡河湖相堆積的紅色砂礫岩組成的剝蝕、侵蝕地貌;二為溶剝界以南撐冬至檔一角山之間的下震旦統濁積岩與石英砂岩和前震旦系、下江群隆里組、清水江組淺變質岩組成的構造蝕、侵蝕地貌,覆蓋面佔全市面積的20.66%。這一大片古老基底構造層,是境內最古老的累遭剝蝕、侵蝕的蝕原區。
D. 地理里講的「地質構造類型」有哪些
我的解釋簡單明確,相信對你有幫助。
地質構造主要分為兩大類,四小類:版
一是褶皺,包括權背斜和向斜兩種形態;其中岩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彎曲的是向斜。
二是斷層,包括地壘(斷層上升岩層)和地塹(斷層下降岩層)兩種。
E. 貴州省凱里市氣候特點
凱里夜景凱里市地來處雲貴高原自東側的梯級狀大斜坡地帶,西北部、西南部和東南部較高,中部和東北部較低,最高處海拔1447米,最低處海拔529米。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1℃,最高氣溫37℃,最低氣溫零下4-7℃,年均日照1289小時,年均降水量1243毫米,無霜期282天。
以上信息來自網路http://ke..com/view/31411.html?wtp=tt#6
F. 貴州凱里劍河發生地震是怎麼回事
地震局局長認為,劍河有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地質斷裂,這次地震與南北地內震帶及近期的雲容南地震之間沒有相互聯系。
另外附上之前局長的解釋,受地質影響,貴州地震帶分布不均。從已有的地震資料來看,貴州地震分布總體特徵是:西部和西南部地震密度和強度較大,中部和北部次之,東部和東南部相對弱些。貴州地震的平面分布,條帶狀特徵不明顯,呈區域性面狀分布。
從貴州已經發生的地震活動來看,以埡都——紫雲斷層(帶)和松桃——獨山斷層(帶)為邊界,將貴州劃分為三個區:威寧——晴隆區、遵義——貴陽區和銅仁——榕江區。貴州緊鄰我國南北地震帶,有幾條比較大的斷層帶,存在發生3級左右地震的地質背景
G. 地質構造
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
地質構造(簡稱構造):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在已知1400Ma地質歷史時期中經歷了武陵、雪峰、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個階段。雪峰運動奠定了揚子陸塊的基底,廣西運動使黔東南地區褶皺隆起與揚子陸塊熔為一體,以後又經歷了裂陷作用、俯沖作用,燕山運動奠定了現今構造的基本格局。多次造山作用的地應力場在變化多端的地應力條件下,形成了擠壓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類構造型式,交織成一幅復雜多變的應變圖象。其特點是:(1)貴州的地質構造屬板內構造,構造的主體為薄皮構造。(2)變形不十分強烈,在貴州發育最完整、最廣泛的構造樣式是侏羅山式褶皺帶。 都勻運動:原地礦部第八普查大隊(1980)命名,系指發生在貴州中部及南部,奧陶紀末到志留紀初之間的一次地殼運動。該運動的表現是:在畢節-遵義-湄潭-銅仁連線與貴陽-施秉聯線之間的貴州中部地區,普遍缺失上奧陶統中上部,下志留統中上部與下伏奧陶系不同層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區如貴陽烏當附近可見到志留系底部的礫岩層或含礫粘土岩嵌覆於呈數米起伏的間斷面上。在黔南地區下志留統中部超覆於奧陶系的不同層位之上,其間缺失地層達數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見底礫岩,部分地區見風化殼。這是一次大面積的抬升運動。 獨山抬升:王約1994年命名,系指獨山地區中泥盆統獨山組雞窩寨段與下伏宋家橋段之間的抬升運動。在該區獨山組雞窩寨段之底有風化殘積的褐鐵礦層,其上為底礫岩。另外,根據遺跡化石組合在區域上的對比,可以確認獨山組宋家橋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風化剝蝕。雞窩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這些都表明在獨山組宋家橋段沉積之後,地殼有一次極為廣泛而明顯的上升運動。 黔桂運動:趙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廣西棲霞組與馬坪組之間的假整合。在貴州除部分地區外,絕大部分地區馬坪組與其上覆的梁山組、棲霞組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據我國最新公布的地質年表,這次運動發生在中、下二疊統之間。 碧痕運動:林樹基(1994)命名。命名地點在晴隆碧痕營。在那裡早更新世早期地層(如坪地組)發生了明顯的褶曲和斷層,地層傾角局部達50°~70°,但上覆的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積沒有變形。林樹基將使早更新世中晚期及其以前的晚新生代沉積發生變形的構造運動稱為碧痕運動。從已有資料分析,它大致發生在距今約150~120萬年前。是貴州地區晚新生代時期發生最激烈的構造運動,大致與雲南的"元謀運動"對比。這場運動開始了貴州地殼大幅度整體性自西向東掀斜隆升的新時期。 貴州侏羅山式褶皺帶:侏羅山式褶皺帶的特點是背斜和向斜的變形強度不同,較緊閉的褶皺和較開闊的褶皺相間並列,代表性的構造是隔擋式與隔槽式褶皺。侏羅山式褶皺帶占據了貴州揚子陸塊的大部份,捲入褶皺帶的地層從中元古界至中生界。雖褶皺樣式多樣,但以隔槽式褶皺最為發育和典型。它是由一系列的緊密向斜和平緩背斜相間平行排列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呈雁形排列。在廣大范圍內,普遍發育有與褶皺軸(主要是背斜軸)平行的沖斷層,與上述褶皺一起構成褶皺-推覆構造。沖斷面產狀一般較為平緩,有時出現飛來峰或構造窗;有的則形成雙重構造或疊瓦狀沖斷岩片。另外,區內另一類重要斷層是與上述褶皺和沖斷層斜交的走滑(平移)斷層,它與前述的沖斷層構成復雜的斷裂網路。此外,在貴州侏羅山式褶皺帶的一些大斷裂傍側,還發育了小型拉伸構造-箕狀斷裂,常表現為半地塹盆地,其中堆積的晚白堊世磨拉石已發生輕微變形,這顯然是喜山運動的表現。 四川盆地邊緣平緩開闊褶皺帶:屬四川盆地南部邊緣,涉及范圍僅限於我省赤水和習水兩市(縣)。區內構造變形較微弱,地層產狀一般平緩,有的甚至水平,褶皺作用極其緩慢,主要由晚三疊世晚期至晚白堊世陸相碎屑地層組成的褶皺一般開闊,其型式以橫彎頂薄者為主,僅有一些規模不大的舒緩的背斜和向斜,主要呈近東西向分布。斷裂構造亦不發育,僅有一些小型的正斷層。據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資料,盆地基地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上述構造變形顯然是穩定克拉通上部的蓋層褶皺,屬前陸盆地的類日爾曼型褶皺。 南盤江造山褶皺帶:南盤江地區屬華南活動帶的西南段。捲入這個帶的地層為上古生界至中生界,其中以中上三疊統的陸源碎屑復理式最引人注目。主期構造線呈NW-NWW向,為緊密的褶皺和沖斷層。分布最廣的中上三疊統陸源碎屑岩,構造變形強烈。常見連續線性緊密褶皺,區域性板劈理發育,並有復雜的中小型構造,如大型平卧褶皺、同斜褶皺、扇形褶皺和尖楞褶皺也屢見不鮮,且十分壯觀。值得指出的是,本區三疊系的變形不同於一般簡單的劈理直立褶皺。由於這套地層的岩性較為復雜,從而形成復合的褶皺樣式,不僅包括無劈理和少劈理的同心-等厚-箱狀褶皺,而且還有同劈理的尖棱褶皺,以及它們之間的過渡類型;伴隨褶皺劈理、板劈理還出現折射劈理;褶皺紐扭的傾伏角在不同部位也是有變化的、這些表明南盤江地區的褶皺雖屬造山型褶皺,但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江南基底褶皺-沖斷帶:鎮遠-凱里-三都連線東南的黔東南地區是雪峰山區的一部分,在那裡前寒武系淺變質岩系大面積成片出露。傳統觀點認為:這里是一個前寒武紀以來長期存在的古陸,稱為"雪峰古陸"(即江古陸的西南段)。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雪峰古陸"在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並不存在。目前的雪峰山區大致位於當時的上揚子台地陸架前緣到大陸斜坡的位置。志留紀末期的加里東運動,使該區褶皺成山並與揚子陸塊焊接在一起。並上升成陸(正因為如此,部分地質學家把雪峰山區視為加里東期江南造山帶的一部份),但當時該區並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古陸,而是整個上揚子古陸的一部份。很快海水再次進入本區,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早期的大部份時間仍位於海水之下,但不時的露出地表。三疊紀末期的印支動動,使雪峰地區成為陸地,結束了該區的海相沉積。燕山期朝向北西疊瓦逆沖作用,使該帶前寒武系大面積成片出露,帶內以基底捲入變形、廣泛發育劈理、出現雙沖構造等較深層次變形為特徵。本帶的西緣為一系列傾向南東向北西凸出的弧形逆沖斷層。在凱里以南的舟溪,下江群推掩到二疊系之上,使整個向斜的東南翼被蓋住。同一前緣斷層在玉屏見到由下寒武統組成的飛來峰。與此相類似,在帶的內部與前者平行排列的革東斷層也被以寒武系為核部的三穗向斜掩覆。這些材料表明本帶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水平收縮。野外觀察表明,疊瓦狀逆沖活動發生在晚白惡世以前。根據不同時代內部沉積相帶分布及與周圍的對比和隆起帶前緣主幹斷裂逆沖量的估算,雪峰隆起是一個淮原地體,其位移距離不超過幾十公里。總的看來,本帶是一個被燕山期疊瓦逆沖作用破壞和改造了加里東期的造山帶。 六盤水斷陷盆地:系指在晚古生代期間,在峨眉地裂的影響下,沿現今的威寧、水城、六枝、鎮寧等地,呈北向展布的一個槽形斷陷盆地。盆地的兩側分別受紫雲一埡都同沉積斷裂及威寧-水城同沉積斷裂控制,在盆地內,泥盆系、石炭系及中下二疊統為深水沉積的暗色碳酸鹽岩、泥岩和硅質岩,以含浮游生物為主。盆地兩側的相應地層由富含底棲生物化石的淺色碳酸鹽岩組成。該槽形盆地夭折於晚 二疊世,據物探資料,沿該北西向的槽形盆地分布區內有隱伏的火山岩體分布。斷陷盆地的邊緣不僅控制著泥盆系、石炭系的鉛鋅礦及熱液菱鐵礦的分布,而且還控制著燕山期形成的北西向變形帶的分布。 貴州西部北西向變形帶(又稱水城-紫雲變形帶):系指展布在威寧、水城、六枝、鎮寧等地,呈北西向延伸的大型變形帶。該帶長約250km,寬約20~50km,總體走向北50°西-南50°東。它由上古生界、三疊系、侏羅系組成的一系列倒轉褶皺及逆沖斷層構成,但在不同的地段其組合方式不同。如在沙子溝-六馬段,褶皺倒向及逆沖方向一律向南西;在黃果樹-小尖段褶皺和逆沖斷層組成對沖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北西向變形帶除具擠壓特徵外,還顯示出左行走滑的特點。 雷公山過渡性剪切帶:系指在台江、雷山、三都等地發育的地殼中深層次(10-15km)的脆韌性或韌脆性的強變形帶,帶內以剪切變形為主。據朱艾林等(1998)研究,該過渡性剪切帶在宏觀上表現為一系列呈NE30°-50°延伸,相互平行雁形排列的劈理密集帶,並發育有剪切褶皺、剪切透鏡體、S-C構造、拉伸線理、順層掩卧褶皺、無根狀褶皺、鞘褶皺等。在微觀上以剪切變形為主,礦物成分發生相應變化,產生糜棱岩化岩石。另外,剪切帶與圍岩彼此過渡,二者之間無明顯界線。該區的剪切帶主要發育在綠片岩相的絹雲母板岩、粉砂質板岩、凝灰質板岩為主的岩石中。原岩的泥質、凝灰質成分較重,礦物粒度較小,經較強的擠壓剪切作用,雖有塑性變形現象,但並無明顯的研磨作用和變細作用。這種保存較好原岩特徵,無粒度明顯減小,出現在狹窄地帶內具劈理密集和流動構造的岩石稱糜棱岩化岩石。據有關測試資料,該過渡性剪切帶形成於加里東期,形成深度在14Km以上,溫度>350°C,形成的圍壓在364-390Mpa之間。
H. 簡述黔東南的地質地貌特徵
黔東南自治州地跨揚子准台地與華南褶皺帶兩個一級大地構造單元。地層從內元古代的四堡群、下江群,震旦系容至古生代的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到中生代的三迭系、保羅系、白堊系及新生代的第三系、第四系均有出露。現已探明的礦藏有煤、鐵、金、汞、鋅、鉛、銻、銅、磷、石灰石、重晶石、白雲石、粘土等40多個品種,其中重晶石、白雲石、石灰石儲量最為豐富,重晶石儲量為全國第一。
I. 貴州地質的地質介紹
新元古界下部有兩處抄:黔東南廣泛出露的下江群是一套變余砂岩、炭質板岩夾凝灰岩系;黔東北的板溪群是紅色板岩夾灰岩凸鏡體,分別代表被動大陸邊緣和陸緣內側沉積。從南華繫到下志留統層位齊全,以淺海碳酸鹽岩為主,從地台內部向東和向南可以看到沉積深度加大、構造活動性增強的變化趨勢。地台內部中志留統至石炭系缺失,上石炭統至中三疊統保持碳酸鹽為主的淺海相沉積,二疊紀中期的峨眉山玄武岩噴發也波及本省。羅甸以南的中三疊統有較厚的碎屑濁積岩。上三疊統缺失,以後轉為陸相沉積。